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文化差异之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文化差异之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文化差异之分析作者:徐洁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9期一、介绍非语言交际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是很长。

它的诞生是在1952年出版的鸟笛韦尔的《Kinesics》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引入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些英语老师,多年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步。

胡文忠、毕一昌、刘润清等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本论文的作者探讨了跨文化交际分析的主体间的文化差异,以提高非语言交际意识,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非语言沟通(一)非言语交际的概念Samovar和Porter定义为“非语言沟通包括所有非语言的刺激,在一个交流环境中,由来源和他的使用环境产生的,并且对源或接收者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因此,非言语交际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没有文字的交流。

(二)非言语交际的分类1. Ruesch和Kee的分类他们提出了三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手语、动作语言和目标语言。

但这种分类并没有引入环境因素,这显然是狭隘的。

2.詹森的分类(1)工作通信环境(物理和空间)(2)沟通者的物理特性(3)身体运动和姿势(手势、触摸、面部表情、眼神、姿势和声音行为)3.Samovar和Porter的分类(1)工作身体行为:身体运动(运动和姿势),衣服,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

(2)空间和距离(代理):个人距离、座位和家具安排。

(3)时间:非正式时间,过去和将来,单色(m - Time)和多色(p - Time)。

(4)沉默。

我在下文中使用的分类是基于Samovar的。

(三)非语言交际的特征非语言交际是普遍的、常规的、语境的和模糊的。

三、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一)文化定义费拉罗(1995)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人们拥有、思想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切”,它涵盖了文化的三个因素:物质对象、信仰体系和行为模式。

(二)文化与非语言沟通的关系首先,“文化是无形的、无所不在的、有学问的”。

非言语交际具有同样的品质。

非言语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是隐性的、含蓄的和隐藏的。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21 0 0年
第 3期
S IN E&T C N L G F R TO CE C E H O O YI O MA IN N
o9 语论坛。 [
科技信息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陈 莉 ( 西北 大学现 代学院 外语 系 陕西 西安 707 ) 1 0 5
【 摘 要】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及 文化的组成部分 , 是人 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 言语 交际是交际的重要手段 , 而非语言交际往往在跨 文化交际

1 非 语 言 交际 的 特征
的 。 我们 都 知 道英 国人 和 阿 拉伯 人 谈 话 , 一个 进 , 个 退 , 话 结束 时 一 谈 距 开 始 的位 置 很远 , 分 说 明 两个 文 化 中 对 于空 间概 念 的差 异 。 充
_ 非 语 言 交 际是 自发 的 , 含 一 系列 非 语 言 行 为 的 多渠 道 的交 际 过 23 身体 接 触 身 体 接 触 是人 们 交 际时 最 基 本 的 方 式 ,也 是 人类 经 包 程 , 如 , 部 表 情 , 神 交 流 , 体 接 触 , 势 , 音 语 调 变 化 , 默 验 最基 础 的部 分 。 人们 通 常 会通 过 身 体 接 触 来表 达 自 己的 思 想 感 情 . 例 面 眼 身 姿 语 沉 包括 积 极 的 和 消极 的情 感 。 如喜 爱 , 厌 , 恨 , 持 , 讨 憎 支 反对 等 都 可 以通 等 . 是 非语 言 交 际 的手 段 都 而 亲 拍 脚 和 言语 交 际 不 同 的是 , 语 言交 际 中没 有 字 典 或 书 面 的规 则 能 够 过 接 触来 传 递 ; 像 拥 抱 , 吻 , 打 , 踢等 都 是 传 递 这 些 情 感 的方 非 身体 接 触 经 常被 作 为 “ 制 ” 控 的一 种 方式 来 使 用 , “ 在 这 ” 挪 开 如 呆 “ 提供 系 统 的 , 现 不 同文 化 的 , 体 且有 意 义 的 非 语 言模 式 , 语 言 交 际 手 式 。 非

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

5.否定功能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非语言行为传达出了与包含在 我们语言信息里的字面意思相反的信号,你告诉某人你 很轻松,很自在,但是你的声音却颤抖着,你的手摇晃 着。当你通知你的伙伴你很乐意见到他(她),但同时 你又不说话,不进行眼神交流。这也是一个相矛盾的信 息。因为人们大多依赖非语言信息。当他们接收相冲突 的数据,我们需要意识到具有传达相反信息的危险。例 如,一个男孩低声告诉妈妈,不是他打碎的花瓶,但他 不敢看着妈妈的眼睛,这说明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是 相互矛盾的。就像弗洛伊德说的,“虽然我们可能会用 嘴唇来说谎,但秘密会在皮肤的每个毛孔慢慢泄露出 来。”
2.补充的功能
和重复功能紧密相连的是补充功能。虽然重复信息 能独自可以代表意思,补充作用一般对非语言交流添加 了更多信息。例如,你可以告诉某些人你对他(她)的 表演很满意,但如果你同时恰好很熟练地搭在他的肩上, 这种信息便呈现出了另外的意思,身体交流已经把另一 种意思添加在了正在说的话上了。许多研究在非语言领 域交际的作家更愿意把这个当成是一种强调,因为它强 调了说话人试图想表达的意思。当你的脸和你的话语表 达着“对不起”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一个道歉变得多 有力量,你也可以比平时放高语调说话来强调你的愤怒。 例如,一对恋人中的一个对另一个说“I love you.”,后 者当然可以感受到这一信息。但如果两人坐在一起热烈 拥抱时,用愉快的口吻说出这句话,这一信息会更加强 烈。
V字手势 这也早已成为世界语了,源自英国,因为V字在英 国代表胜利Victory,所以用V来表达胜利的欢欣,用此 手势时需以手指背向自己。但在希腊用此手势则必须把 手指背向对方,否则就表示侮辱、轻视对方之意。 耸肩 以美国人最流行,表示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以及 爱莫能助的意思,搭配着瞪大眼睛,双手一摊的附加动 作,更为传神。 OK手势 毫无疑问这也是世界语了,以英语字母O与K连结而 成,表示没问题,准备妥当,一切就绪;也有我很好、 没事、谢谢你的关心之意。但是在法国南部地区OK手势 则表示零,表示某件事不值一提,表示自己的不赞成。 暂停手势 一般情况下用的人比较多 右手平放 左手伸出一个 手指顶在右手手心 左撇子另议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体现
(二)身体行为 1.目光。目光语行为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手段,它的表义 功能是非常丰富的。目光语能起到其他言语行为所起不到 的作用,它可以传递喜好、怨恨、主导、威胁等内心微妙的情 感,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目光接触的程度因文化而异。 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 实的标志。但他们又讨厌那种目不转睛的凝视,认为这是一 种非常粗鲁的行为,好像他们是“物”而不是人,即把他们 “非人格化了”。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 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 服从或尊敬。而凝视的汉语意义有时仅是好奇与惊讶,并非 无礼。 2.声音。(1)功能性发声。英美人最忌讳的是从体内发出 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咳嗽、喷嚏、抽鼻子、清嗓子、吐痰、打 嗝、放屁、肚子咕噜咕噜作响等。他们在人前极力抑制这类 功能性发声,如果做不到就立刻表示歉意。中国人认为这类 行为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不是正对着人或对着满桌 饭菜喷“毒”,也无须道歉。中国人喝热汤时先吹吹气,然后 嘴巴啧啧作响,英美人认为这是“不文明”的。英美人不管吃 喝什么东西,都觉得不应该弄出任何声响,否则就不文明 了。(2)沉默。沉默是既不作声,也没有其它表示意义的非言
(责任编辑 张海鹏)
- 159 -
一、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分类及其交际功能 人们对于非言语交际的行为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 法,虽然有些分类出现了相互交叉或包容的现象,但非言语 交际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八种:时间学(chronemics),研究 人们利用时间的方式及其意义;空间学(proxemics),研究人 际距离及空间使用方法及其意义,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 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身势学(kinesics),研究人们的 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等;体触学(haptics),研究身体接 触所传达的信息;外表(physical appearance),研究人们的 肤色、衣着打扮及身体形态等;目光学(oculesics),研究人们 通过目光接触、眨眼、眼珠转动及瞳孔放大等所传达的信 息;副语言(paralanguage/vocalics),研究声音的非言语成分所 传达的信息,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主要包括沉默、话轮 转接和非语义声音;嗅觉学(olfactics),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气 味来传达信息。 非言语交际行为具有许多独特的交际功能,根据非言 语交际行为的分类,其交际功能大体分为五种:(1) 补足 (complementing):在交际中,非语言符号如表情、手势、声调 等,都可以用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时的 某些不足或缺欠。例如你的孩子考试得了好成绩,你搂住他 说:“真棒!”你的搂抱就补充了你的言语信息。(2) 替代 (substituting):替代作用是指在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或特定 的环境阻碍了语言交流时,人们可以用非语言符号来代替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非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非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文化 作 为人 类 社会 生 活 中影 响广 泛 的一种 社 会 现 象 ,是 一个 不断 创造 发展 的过 程 ,文化 是一 个 动 态 系统 ,内容 十分 广泛 ,各 门学科也 从不 同的侧 面 对 文化进行 了定 义 。我 国 的 辞 书 中对 “ 化 ” 有 文 广 义和狭 义两 种解 释 。广义 的文化指 人类 社会 历史 事 件 中所创 造 的物 质财 富 和精 神财 富的 总和 ;狭 义 的文化则 指社会 意识 形 态 ,以及 与之 相适 应 的制 度 和 组织结构 。在 西 方 ,英 国人类 学 家 泰勒 ( .B E . T lr y )是 最先 提 出文 化 定 义 的学 者 ,他 在 17 o 8 1年 出版 《 原始 文 化 》 中说 : “ 化 是 一 个 复 合 的整 文 体 ,其 中包 括知 识 、信仰 、艺术 、法律 、道德 、风 俗 以及作 为社会 成员 而 获得 的任 何其他 的能力 和 习 惯 。 人 类 学 家 本 尼 迪 克 特 ( . B ndc) 在 ” R en i t 《 化 的模 式》 中写道 : “ 正 把 人 们 结合 在 一 起 文 真 的是 他们 的文 化 ,其 共 有 的思 想 和 准 则 。 美 国语 ” 言 学家 萨丕 尔 ( . Spr 在 《 言 论 》 中提 出 : E ai ) 语 “ 化这名 称 的定 义是 :一 个社 会 所 作 的 和所 想 的 文 是什 么 。 有些 学者 把 文 化 分作 两 类 ,一 类 包 括 文 ” 学 、艺术 、音乐 、建 筑 、哲 学 、科学技 术成 就 等集 中反 映人 类 文 明 的各 个 方 面 ,有 时 被 称 为 “ 写 大 字母 的文化 ” ;另一 类 包 括 人们 的风 俗 习 惯 、生 活 方式 行为准 则 ,社会 组织 、相 互关 系等 ,有时被 称 为 “ 小写字 母 的文化 。 中西方 文化 分别 产 生于 中 国和欧洲 ,是 属 于不 同地 域 的文 化 ,两 者 之 间 由 于 民 族 历 史 、社 会 制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功能及范围1.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我们将不同文化的人们一起交往的过程称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大致可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它指“非语言交际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体触,体距等。

”(胡文仲1999 )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方式都可以看作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是主要的交际形式,它在整个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1.2非语言交际的功能非语言交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语言结合使用,从而具备了重复功能、否定功能、替代功能、补充功能、强调功能和调节功能。

例如,表示欢迎时人们会微笑着伸出手; 不满意时通常皱眉、摇头; 告诉对方所要东西在桌子上时会指向桌子的方向等。

1.3非语言交际的范围非语言交际包括的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很多,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可将其粗略地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

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比如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触等身势语。

(2)副语言。

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

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

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

(刘晨华2002 :93)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1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切联系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和共同拥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作为一种社会遗产传之后代,具有一种共同的社会属性。

”(杜学增2000:3)在非语言交际领域中,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两者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是没有意义的,更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交际,甚至会产生文化差异的冲突,阻碍跨文化交际。

因此非语言交际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一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只有对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文化差异对非言语交际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非言语交际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非言语交际的影响[提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述其对非语言交际的影响。

并且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使用非言语交际,尽量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差异;非言语交际;影响;语境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致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文化冲突由此而屡见不鲜,尤其是非言语交际,显得更为突出。

对于非言语交际的理论研究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真正从文化角度对非言语进行研究探讨的时间却还不长。

事实上,文化与非言语交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每个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其所在文化氛围的影响。

非言语行为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

文化教会人们如何正确地使用非言语行为,从而使其成为同文化系统内其他成员所接纳、认可的举止。

首先,文化决定着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内心状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

从形式上而言,尽管在表达内心情感的某些非言语行为上并没有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但是在其表达的对象、时间、地点和方式上却存在着很大的跨文化差异。

其次,同一个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也是不同的。

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表达善意友好或尊敬的非言语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意味着敌意或冒犯。

由此,从文化的视角来探究非言语行为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以往的研究着重讨论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本文试图基于这些研究成员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对非言语行为的影响。

非言语交际是指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非言语行为被单独使用或与言语行为结合使用,来达到交流和传达信息的过程。

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结构性与非结构性;(2)语言性与非语言性;(3)连续性与非连续性;(4)习得性与非习得性;(5)左脑处理信息与右脑处理信息。

在人类交际中,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相互依存,并起着补充、抵触、重复、调整、替代和强调语言交际的作用,同时也阐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分类。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一、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人类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谓语言交际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语言交际的行为,人类每天都在进行语言交际;而非语言交际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交际者和交际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交际参与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意义,一旦这些刺激被对方感知就产生了交际意义。

语言交际对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非语言交际同样也具有重要作用。

萨莫瓦(samova)则更为肯定地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不仅在社交活动中如此,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也是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完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实验得出:课堂上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由此可见,在人类交际行为中,只有把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交际体系。

二非语言交际的分类非语言交际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语言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表示的意义正好相反。

因为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广,故分类方法也较多。

一般粗略分为以下四类:(一)体态行为(体态语)。

体态行为(体态语)指人的身体各部位的行为动作,表现为说话时的身姿、手势、表情等。

在交际过程中,无声的体态行为和有声的言语行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正如《礼记》里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时空行为。

时空行为指交际者在交际中如何运用空间和时间的范畴,包括体距行为(体距语)和时间行为(交际中的时间处理)。

(三)外表行为。

外表行为包括服装(质料、款式、颜色等)、体型(身材、体重、身高、肤色、脸型等)、头发(疏密、式样、颜色等)、化妆(淡妆、浓妆、指甲、假发等)、气味(香水、体味等)、饰品(眼镜、首饰、别针等)等各种要素。

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999年9月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第13卷 第3期 (总第39期) Sep.1999 Journal of Guilin Colleg e of Education Vol.13No.3 (Sum No.39)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刘明阁 秦志勇(河南省南阳师范专科学校 南阳 473000)(广西桂林市教育学院 桂林 541001)[摘 要] 交际的实现所依赖的不仅仅是言语行为,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很大部分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进行的。

因此,要了解文化差异对非言语交际的影响,就必须分析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语义问题,弄清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禁忌,注意非言语交际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非言语交际 文化差异 语义 禁忌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使用语言符号外,还使用非语言符号。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交际中察言观色,但是,非言语交流学作为研究非言语同人际交流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其历史并不长。

1952年伯德惠斯特(R.L.Bir dw histell)所著的《举止神态学概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将非言语交流与人际关系结合起来研究的开始。

爱德华・霍尔在1959至1983年间先后出版了《无声的语言》、《隐蔽的尺度》、《超越文化》、《生活舞蹈》等著作,把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加强。

以往人们在研究交际过程中,只注重语言的内容本身,而对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却视而不见或很少注意。

其实,人们交际时可资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

所谓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它包括除使用言语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方式。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文化、历史、非言语交际系统和各种行为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有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人们能否冲破各自文化的樊篱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繁多且隐蔽的特性。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摘要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概括了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根源I. 非语言交际概述I.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

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Malandro et al, 1989: 5)。

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 1978, 见 Malandro, 1989: 7)。

或“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即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 1981: 156)。

I.2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对语言交际起到的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

具体地说,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其辅助作用:1)重复(Repetition)。

例如,你告诉某人,办公楼在教学楼的西面,同时用手指向西方给以重复。

2)否定(Contradicting)。

非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与语言行为相反。

例如,甲对乙说:“你干得不错。

”同时却向丙使眼色表示不满。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不用讲话,只用非语言行为就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父亲批评儿子时,儿子一句话也不说,却满脸不服气,还用眼不时斜瞟父亲,父亲也就知道儿子的态度了。

4)补充(Complementing)。

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写的作用。

例如,一个人犯了错误以后,一面检讨,一面以沉痛或后悔的表情表明懊悔的心情和态度。

5)强调(Accenting)。

非言语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非言语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里 , 两 个 妇 女 见 面 拥 抱 亲 吻 是 很 普 遍 的现 象 。 两 个 男 人 应 否 互 相 拥 抱 ,各 国 习惯 不 同 。 阿拉 伯 人 、俄 国 人 、 法 国人 以及 东欧和地 中海沿岸 的一些 国家里 ,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 、亲 吻 双 颊 表 示 欢 迎 。在 波 兰 , 至今 扔 盛 行 吻 手 礼 ,而 巴西 人 则 是 以拥 抱 和 接 吻 作 为见 面 礼 仪 。 在 普 罗 旺 斯 ,两 个 男 人 也 不 会被认为是 同性恋 。而法 国人更喜欢两边 脸颊各亲一次 。不 过 ,在东亚和英语 国家 ,如 果两 个男人拥 抱,则会被误认 为
是剧性恋者。
三 、 目光接触
都说 眼睛 是心 灵的窗 口,所 以,一些 目光 的接触也会反 映 出不 同 的心 理交 流 。 有 时 , 我 们 可 以通 过 眼 神 来 看 出对 方 的真诚 、态度 和感 情。但是 ,在不 同国家 的文化背景下 ,对 目光 接 触 的理 解 也 是 不 一 样 的 。 在 阿 拉 伯 文 化 中 ,两 个 人 一 起 交 流 时 ,应 该非 常热 情地 凝视着对 方,因为在他们看来 ,双 目是个人存在 的钥匙 。但 是,从美 国文化角度来看 ,如果两个 男人之 间凝视着对 方, 这 是 不 太 被 接 受 的 ,这 种 男 人 之 间 的长 时 间 的凝 视 也会 被 误 解 为 同 性 恋 的 关 系 。而 在 英 国人 眼 里 ,绅 士应 直接 凝视 对 方 的 眼 睛 , 这 是 一 种 风 度 。而 瑞 典 人 更 习惯 于在 谈 话 时 多 次 用 目光 打 量 对 方 。法 国人 一 向 以浪 漫 、 热情 著称 ,他 们 喜 欢 一 种鉴赏式 的注视 ,所 以,法 国男士在 公共场合对陌生妇女凝 视 ,是人们公认 的一种 文化准 则。 日本人 比较重视礼仪 ,他 们交谈时会低下 自己的 目光 ,看着对方的颈部 ,他们认 为注 视着对方是无 礼的表现 。中国人在交谈时不看着对方 的眼睛 是不礼貌 的,但是过度 的凝 视反而会使对方显得不 自在甚至 会不安 。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摘要非言语行为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在分析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问题概念、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东盟国家和地区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交际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差异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

非言语行为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而不同文化的人对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不同,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这样,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非言语交际误解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引发不愉快乃至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研究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的文化趋势之一,对促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言语交际定义及其表现形式人类主要依靠言语手段进行意思表述、思想表达、信息传递等日常交流活动。

但另有一种常被忽略却时刻在用的信息交流方式,即非言语交际,它是一门系统的学科,仅有50年左右的历史。

二战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停留在有限的身体语言部分,不成系统。

直到birdwhistell的《体语学导论》与e.t.hall的《无声的语言》的发表,为非言语交际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这门学科变得更系统、更完善。

所谓00000非语言交际,是指不通过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如口头表达、书面言语等,而通过一系列体态语如面部表情、举止、姿势、触摸、空间与距离的使用来传递信息的所有交际方式。

常用的非言语交际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身势语行为:身势语指通过人的肢体行为如姿势、手势、触摸等来传递信号的交际方式。

人的身体各部分一般运动肌肉的伸缩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因此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

2 目视行为:眼睛被喻为心灵的窗口。

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占83%,通过耳朵获得的信息占11%,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占6%。

浅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 文化 ; 跨 非语 言交际;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 3 9 H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4 2 1 )7— 0 3— 3 10 6 1 ( 00 0 0 6 0
1 非语言 交 际的含义 与作 用 跨 文化交 际指 的是 不 同 文化 背 景 下 的 人 之 间 的交 际
杨 琳
( 黑龙江 民族职业学院 外语系 , 哈尔滨 104 ) 5 0 0
摘 要: 非语言交 际是 交际体 系中重要 的组成部 分 , 在交 际过 程 中起 着不 可替代 的作 用。各种 非语 言交 际形
式, 如体态语 、 副语 言、 客体语和环境语等存在 着较 大的文化 差异 。认 真探 讨跨 文化 中非语言 交际的内容、 特点 以及 差异性形成 的原 因等 , 有利 于提 高人们对 文化 的敏 感性 , 对民族文化的 包容性、 同性 , 认 形成与 不同文化 交流的不 同 且 高效 的策略 , 而增 强跨 文化非语 言交际的能力。 从
方面。
的身体行为、 特征和本能组织、 传递信息 , 表达特定语意的
过程 ” 。总之 , 言交 际 中 , 在语 除说 出 的话 语 以外 的所有
2 1 身 势语 .
表达形式都属非语言范畴 , 它同语言表达一样有着丰富的
内涵 。
身势语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行为 , 包括头部动作、 握 手等等, 以有的学者认为身势语是整个非言语行为研究 所
的基础 , 认为“ 体态 即信息 ” 。身势语所能表达的意义 ,
有 的是 任意 的 , 而有 的则 是有 理据 的。有 的身势语 是 与生
12 非语 言交 际的作 用 . 语言 既反 映文 化 内容 , 受文化 的制 约 。在进 行 交 际 也

中西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距解析

中西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距解析

中西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别解析一、体态语(bodylanguage)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面部表情中最主要的是眼神。

身体动作又称身势,其中最主要的是手势。

(一)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在所有非言语的交际方式中,脸是我们感情最重要的广播员。

人们会用笑容、拉长脸、脸红、皱眉等表情来表达高兴、生气、害羞和思考等感情或内心活动,这能够说是人类文化的共性。

但因为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往往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我们通常认为西方人肢体动作多,面部表情丰富,喜怒哀乐尽现于脸部,而且面部表情与自己的语言内容以及交谈对象的反应相配合。

而西方人认为亚洲人喜怒不形成于色,难以琢磨,即使家庭遭遇了不幸也要对客人笑脸相迎,这常让外国人困惑不解。

有时,同样的面部表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信息也不同。

通常我们认为,人们会因特别高兴的事情而大笑,而菲律宾人的大笑所表达的则是同情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中,咂嘴唇表示有滋有味,而英国人却表示没有滋味;我们中国人用笑脸迎接贵客到来,而美国的印第安人却用哭泣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

(二)眼神(eyelanguage)英语格言“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告诉我们:眼神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不过,同一目光行为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所表达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中国人在交谈时,不直视对方,并且有意地回避目光的持续接触,以此表示自己的谦卑或对对方的尊敬。

英美人交谈时,则习惯于直视对方,眼光直接接触,表示感兴趣。

如果不看着对方,这通常被认为是羞怯或者是缺乏热情,或者甚至更糟:是懦弱。

这种眼神文化的差异,使得英美国家的人会因为中国人避免与自己实行目光交流而认为对方瞧不起自己;而中国人则会因英美国家的人总是盯着自己而感到对方无礼。

在俄罗斯,母亲让小孩说真话时常说“看着我的眼睛”。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来传递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形式的不同含义,把它们放置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

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表现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培养这种能力。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含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萨默瓦(samovar)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接收者或输出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

在本文中,非言语交际指的是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它主要伴随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

二、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时不时的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其实也是对交际的一种补充。

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体态语。

非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就是体态语的运用。

体态语是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

下面就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等等来分析一下这种差异性。

一、手势上的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利用手势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一方面,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直,表示"OK",即同意、赞成;英国人用此表示顺利、不错和许可;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用其表示深恶痛绝并同时使劲咬牙。

非言语交际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精品文档

非言语交际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精品文档

非言语交际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一、非言语交际人们交际时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其形式很多,即使用言语以外的一切方式传递信息,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穿着打扮等,都是非言语交际方式。

非言语交际大体可归分成三类:(1)动态无声行为,如点头摇头,招手摇手,凝视或避开目光等等。

(2)静态无声行为,如沉默,虽不作任何表示,也反映一种态度。

(3)伴随语言出现的含有言外之意的“副语言”。

[刘明阁秦志勇,1999]同一句话,因语调、重音、节奏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异甚至相反。

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巨大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者的主流价值观差异上。

本文主要是根据莫瑞(Genelle Morian)对非言语交际的划分,将其归为环境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三类。

具体表现:环境语言表现为不同的文化模式,即不同文化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包括时空、颜色、声音等;客体语言体现为不同的财产所有权,是人们对不同客体、物品的所有权怀抱的不同心理;而身体语言表现出的是对于“自我”的态度,不同的肢体语言展露出不同文化心理。

[张旭,2003]二、非言语交际与文化非言语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

许多非言语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言语形成一般受所处文化环境影响。

因而理解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有利于解决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冲突,反映不同文化环境的核心价值。

例如“微笑”,做为十分常见的非言语行为,不同文化的人对其会有不同的解读。

在中国文化中人,对他人微笑被视为表达礼貌友好;然而,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的标志;而在阿拉伯地区,一个人若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微笑,则会怀疑自己穿衣错误,颇为尴尬。

可见,非言语行为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内嵌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读解。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摘要: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

非语言交际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对语言交际具有辅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上的差异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身体行为时空安排在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侧重于语言的内容,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

其实,意义不仅通过话语和语言,也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系来传递。

这些非语言交际体系包括人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距、服饰、触摸和身体气味等,它们在人们面对面交际中伴随着语言为来帮助传递信息,他们在成功交际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诫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整个身体交谈”。

萨莫瓦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砥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

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1.非语言交际的范围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bodylanguage)、时间与空间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

身势语又包括目视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触(contact) 等。

1.1身体行为身体行为庄沟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以下是几种分类:1.1.1目光与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

面部表情能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

表情包括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动作其所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来得巧妙、丰富,而且复杂得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之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之文化差异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种为言语行为,另一种为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价值和意义。

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语调、音量、衣着打扮等等。

这些非言语行为都用作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及标志交际者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

非言语行为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一部分,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关系密切。

正如一种语言不同于另一种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非言语行为各具有其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内涵,以下将对身势语、手势语、目光语、体距行为等几种非言语行为进行文化对比。

1几种非言语行为之文化对比1.1眼神(目光接触)我们的眼神所传递的感情很多,而且十分复杂。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有一套自己的眼神使用规则。

同时,眼神的使用也存在着性别差异。

通常来讲,女人比男人使用眼神更多;同性交往过程中,女性之间的目光接触更持久。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相互交谈时,听话人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表示专心和诚意,四处张望则被视为三心二意和不诚实。

在阿拉伯国家,人们在交谈中长时间地注视着对方,他们认为这种眼神能向对方表明他们的兴趣并有助于了解对方话语的真实性。

然而眼睛直视并非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习俗。

在日本,长时间的直视被看作是粗鲁无礼、威胁和不敬的表现。

在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直视也被视为对他人的不敬。

一般地讲,与西方人交际时,东方人应做到既避免盯视,又不“忽视”他们---直视他们的眼睛以表明在倾听他们讲话,然后马上移开目光。

而当西方人与东方人交际时,他们也应采取自谦式的目光语。

1.2身势语由于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相同的身势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或体现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

英汉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研究

英汉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研究

英汉⾮⾔语交际的⽂化差异研究Vol.9No.12012年1⽉第9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2⼈类交际是语⾔交际和⾮⾔语交际的结合。

现代语⾔学研究表明:在⾯对⾯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为,其它的是通过⾮⾔语⾏为传递的[1]P 155。

⾮⾔语⾏为被称为⽆声的语⾔,它和有声语⾔⼀样是⽂化的载体,受到⽂化的制约,⽽任何⼀种⽂化都有其独特的⾮⾔语系统。

此外,⼈们通常对本⼟化的⾮⾔⾏为习⽽不察,对其他⽂化的⾮语⾔⾏为极其敏感,往往发⽣理解偏差,甚⾄导致⽂化休克[2]P 135。

因此本⽂以⾮⾔语交际作为研究对象,对有关英汉⾮⾔语交际的⽂化差异做进⼀步的收集、归纳和分析,找出⾮⾔语交际的差异,并对差异进⾏分析和论述,从⽽帮助⼈们进⼀步理解⾮⾔语交际的实质。

⼀、⾮⾔语交际的内涵外语教学界⼤多数专家、学者都认同这⼀观点:⾮语⾔交际是⼈类交际中常⽤的⼀种交际⼿段,是跨⽂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然⽽关于⾮⾔语交际的内涵,不同的研者们从不同的⾓度对⾮⾔语交际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尽管研究者对⾮⾔语交际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都是指语⾔⾏为以外的所有交际[3]P 98。

⼆、英汉⾮⾔语交际的⽂化差异对⽐⾮语⾔交际是⼀门跨学科学术研究,涵盖范围很⼴。

我们从跨⽂化和外语教学出发,综合西⽅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语⾔交际分成四类:体态语、副语⾔、客体语和环境语。

前两类称为“⾮语⾔⾏为”,后两类称为“⾮语⾔⼿段”。

我们将从这四⽅⾯分析⾮语⾔交际的⽂化差异,帮助外语学习者在跨⽂化交际中排除⾮语⾔交际⾏为的⽂化差异的⼲扰。

(⼀)体势语(kinesics )。

体势语⼀词最早是由Birdwhistle 教授在他的专著《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中提出的,它指⼈们在实际中有意或⽆意使⽤的姿势和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9月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第13卷 第3期 (总第39期) Sep.1999 Journal of Guilin Colleg e of Education Vol.13No.3 (Sum No.39)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刘明阁 秦志勇(河南省南阳师范专科学校 南阳 473000)(广西桂林市教育学院 桂林 541001)[摘 要] 交际的实现所依赖的不仅仅是言语行为,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很大部分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进行的。

因此,要了解文化差异对非言语交际的影响,就必须分析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语义问题,弄清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禁忌,注意非言语交际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非言语交际 文化差异 语义 禁忌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使用语言符号外,还使用非语言符号。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交际中察言观色,但是,非言语交流学作为研究非言语同人际交流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其历史并不长。

1952年伯德惠斯特(R.L.Bir dw histell)所著的《举止神态学概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将非言语交流与人际关系结合起来研究的开始。

爱德华・霍尔在1959至1983年间先后出版了《无声的语言》、《隐蔽的尺度》、《超越文化》、《生活舞蹈》等著作,把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加强。

以往人们在研究交际过程中,只注重语言的内容本身,而对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却视而不见或很少注意。

其实,人们交际时可资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

所谓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它包括除使用言语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方式。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文化、历史、非言语交际系统和各种行为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有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人们能否冲破各自文化的樊篱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繁多且隐蔽的特性。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非言语交际中文化的差异问题。

一、文化对非言语交际的影响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系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使用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中国和英国,点头表示赞许、同意、肯定,相当汉语的“是”、“对”或英语中的“yes”;而在印度、希腊等地,点头的意思恰好相反。

同样的这个动作在许多地方,如在意大利北部则不为人所用,也就不具有固定意义(Wright,A.1987)。

再有英美人常耸耸肩,摊开双手以示“无可奈何”、“莫名其妙”,而在中国这种姿势却极少有人用。

在中东的一些国家里,客人要以“打嗝”的方式向主人表示十分喜欢用过的餐饮,如没有这样做,则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然而在说英语的国家,餐后“打嗝”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汉族人用鼓掌表示欢迎或赞赏,俄罗斯人用指头猛敲桌子,德国人用脚踏地来表示同样的意思。

招呼出租车,汉族人举手示意,俄罗斯人右手平举、五指伸直,意大利人则伸臂握拳。

从这些例子来看,某些言语和非言语交际在一些场合是合情合理的,而在另一些场合里则违背了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杨平认为:语言的合理性脱离不了特定的文化背景,非言语语可行性同样依赖特定的文化环境(杨平,1996)。

关世杰(1995)认为非言语语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生物性,一是具有社会性。

所谓生物性(指人体语)是指人类不论什么种族、民族都真有高级哺乳动物表达某些情感的生物特征,如人们在恐惧时会打哆51收稿日期:1999-09-10嗦。

所谓社会性(或文化性)是指人类有一部分非言语交际方式是后天习得的,是世代相传的,为同一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所共同享有,它构成该群体文化的一部分。

人们相见行礼的方式就具有深厚的文化气息:握手是世界各地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礼仪形式。

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中国人也以握手替代了传统的礼节(打拱、作揖、万福)。

在欧美各国,拥抱接吻是常见的礼仪形式,但在印度、泰国男子向主人表示问候时要双手合十,切不可双脚并拢鞠躬敬礼,也不能紧握主人的右手。

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感情和表情。

例如,微笑是人们十分常见的一种表情,但在不同文化的人中却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思想内涵。

美国人见到外国人常常以微笑表示友好和礼貌。

但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则有可能被认为是个性变态者或是个不讲礼貌的人。

阿拉伯人见到许多人向自己微笑,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因为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穿错了衣服。

可见非言语交际在许多方面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例如见到长辈、上级来到时,中国人起立以示尊敬,而太平洋上的汤加人却坐下表示尊重。

舞蹈作为主要用身体语来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也同样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以色列的民族舞蹈强调民族的团结统一,往往是大家手拉手围成一圈。

日本的舞蹈臀部下坠,双膝微曲,使身体更接近地面,表达了对大地亲近的传统(关世杰,1995)。

美国的白人和黑人虽然都说英语,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人交流时的非言语行为就表现出差别。

白人说话时一般都不会始终看着对方,而时常左顾右盼,听人讲话时,他们却往往一直注视着说话人。

黑人的习俗正好相反,说话时眼睛老盯着对方,听话时却东张西望。

和美国人不同,阿拉伯人在交谈时通常要正面相对,而且相互看着对方的眼睛,谁要是谈话时转过脸去看别的地方,就会被人视为违背了交往的规距。

因此,他们不大习惯美国人那种双方经常目视前方,肩并肩边走边谈的交际方式(Sam ovar et al. 1981)。

拉美人倾向于在谈话时和对方靠得很近,并且频繁地触碰对方身体,谁要是不这样做就会被怀疑是态度冷淡。

阿拉伯人也多半如此,常常近得连对方的呼吸都能感觉到。

比较起来,美国人交谈时双方相距稍远一点,而且极少触碰到对方(Robinett,B.W. 1978)。

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言语交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中的差异对跨文化的交际也有影响。

例如,一位不会讲意大利语的英国人到意大利旅游。

一天,他走进一家餐馆,在桌边坐下。

当侍者走过来时,这位英国人张开嘴,把手指伸进嘴里又拿出来,并动了动嘴唇。

他想以此动作证明:请拿些吃的来!侍者很快端来一杯茶,这位英国人摇了摇头。

侍者以为他不想要茶,给他端来了咖啡,这位英国人此时非常饥饿,他脸上显出不愉快的表情。

侍者又给他端来酒、汽水,但这些都不是食物,他都摇摇头。

在他正要离开时,另一位旅客进来了。

这位旅客看见侍者时,把手放在胃部,几分钟后,侍者给他端来了通心粉和肉。

这就是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失败。

二、非言语交际的语义分析1.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分类非言语交际手段因传递信息者与接受信息者的着眼点有别而有不同的分类。

一般来讲,传递信息者利用自身器官和其他器具,向他人传递信息分别构成主观手段和客观手段(王逢鑫,1990)。

主观手段指传递信息者用身体器官或部位的动作,即利用体态语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

客观手段指传递信息者借助器具所产生的印象和效果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

例如,中国古代的烽火台,就是利用印象和形象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

狼烟是无声的警报,是紧急的动员令。

现代国际社会中,鸣放礼炮则是对来访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表示隆重欢迎和亲切致意的礼节。

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接受信息的非言语方式有视觉、听觉和触觉手段。

视觉手段指能使对方通过视觉器官来感受信息的非文字现象,其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图像、画面、标志、旗帜、颜色、服饰,也包括具有动态性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等体态语。

例如1987年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她下飞机时身着黄色服装不是没有选择的,因为黄色是中国历朝帝王的传统颜色。

听觉手段指信息传递者用主观手段或客观手段使对方通过听觉器官感受信息的非言语性声音。

例如,当我们表示请安静时,发出的“sh-sh-sh”;婴儿哭叫时,我们知道他饿了、病了或者想要什么东西了,当他笑时,我们知道他高兴。

喊叫声包括怒吼、狂呼、嚎叫、呐喊、吆喝、呻吟等,可以抒发出一系列丰富的情感,也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触觉手段主要指双方通过身体部位的接触而交流信息的方法,即利用身体部位接受信息。

常见的有:亲人间的拥抱、接吻,表示亲昵爱慕之情;长辈轻拍晚辈的头部或肩膀,表示关心或勉励。

如中国女排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聚在一起碰一下手,其中寓意就十分丰521999年9月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第13卷第3期(总第39期)富,赢球时是表示祝贺和赞扬,输球时则表示理解和鼓励。

2.非言语交流手段的功能非言语交流手段有两大功能:表明态度和抒发感情1)表明态度态度是信息传递者在交际活动过程中给别人的感受,包括警告、肯定或否定、同意与不同意、强调、致意、责备、仇恨、鼓励、暗示、禁止、赞扬等。

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传递重要情况的信上插上三根鸡毛,说明军情紧急。

再如英国政党召集人在要求本党议员参加重要的辩论和投票活动时,发出的紧急出席令上画有三条线,以显示重要性。

2)抒发感情感情是人们在得到信息后的心理反应。

主要的情感有高兴、悲哀、愤怒、惊讶、失望、困惑、厌恶、恐惧、痛苦、忧愁、激动等。

不同民族的人在用面部表情抒发感情时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般来说,面部肌肉在舒展和放松时,表现的是喜悦和高兴;而在收缩或紧张时,表现的是悲哀和忧愁。

身体动作,作为非言语交际方式表示许多情感,垂头丧气显示失望的情绪;战战兢兢反映恐惧的心理;坐立不安说明内心的烦躁。

但是各民族的人利用身势表达情感时,不像面部表情那样具有较多的共性。

这种非言语交际的民族性,是由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和心理因素的差异决定的。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禁忌Ro binett(1978)和War dhaug h(1989)认为,禁忌是一个社会所树立的原则和规范,用于阻止有害于人们的行为。

Trudgill(1983)也认为禁忌涉及一些被禁止或被看作是不合理和不道德的行为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除言语禁忌外,还包括非言语禁忌。

许多欧洲人忌讳黄色花,并认为菊花、杜鹃花包含着不吉利。

欧美的老年人,多忌讳由别人来搀扶,他们认为这有损体面,是受轻视的行为。

在有些类型的文化中人们相互离的很近是正常的,同样在交流的时候,时不时的把脸与对方的脸凑在一起,也是正常的。

而在另一些文化圈子里,这种举动便不受欢迎,如美国人就有“侵犯了他人的个体空间”的说法,而拉美人则认为北美人“冷淡”、“不够热情”。

在通常情况下,进行言语交际时,大多伴随着各种交际性的非言语行为。

例如请人到家里做客,主人让客人吃东西,一边说“请您尝尝”,一边用手把东西递给客人,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就应该注意,如果客人来自印度或中东地区,是绝对不能用左手的,他们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

非言语交际还涉及手势和一些姿态。

Ax tell (1991)指出,人类的非言语交际手法很明确,而且多种多样,富有创造性,但有时却自相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