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天气预报中的气压变化,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含义。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讲解高压带、低压带、盛行风带和极地风带等不同类型的气压带和风带。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自转、地球形状、太阳辐射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学习。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了解季节性变化和纬度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分析春、夏、秋、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讲解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地区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分析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知识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多媒体、板图【教学过程】【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三圈环流【指导看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33—35,思考三个问题:1.做了怎样的假设?2.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的因素?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回答】略。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闻喜中学曹银花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六、【教具准备】图表、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二、新知识传授(一)、三圈环流的形成1、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的形成: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2、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3、提问: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因此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以及特征。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理解分析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
理解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培养对各纬度区域的主要气压带、风带的认知,以及对气候影响的初步认知。

(3)人地协调观
分析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和分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人顺应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制作模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锻炼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1课时)(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高一地理周次本节教学内容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课时)本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地理核心素养:1.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热带雨林、温带海洋、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4.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归纳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本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本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预设导入:视频播放:伦敦城市风光材料展示: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小,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多雨雾,秋冬尤甚,全年温和湿润。

春季(3月底-5月)和秋季(9-10月),气温则维持在11-15℃左右。

夏季(6-8月)气温在18℃左右,有时也会达到30℃或更高。

冬季(11月-3月中旬),气温波动在6℃左右,空气潮湿而阴冷,会有罕见结冰情况。

提问:伦敦气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任务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自主思考】高压和低压分别盛行什么气流?哪个气压带更容易产生降水?【自主思考】如果在单一赤道低压带、单一副热带高压带、单一副极地低压带、单一极地高压带控制下,区域气候有何特点?任务二: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成因、分布材料展示: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分配比较均匀。

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西边是安第斯山脉,南、北分别是高原,东向大西洋敞开,面积广大,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地球上面积最为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巩义市第三高级中学杜堆余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目标分解如下: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共分3部分的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

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用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例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三、【设计思想】本节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

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步骤:1. 引入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3. 利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掌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让学生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地域性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现象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利用地球仪,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3. 利用地球仪,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地域性变化。

4. 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让学生学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现象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中所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年四季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气候变化。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4年4月总第312期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标解读新课标要求: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形成、季节性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绘制全球分布示意图。

3.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特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通过学习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和季节性移动规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口述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及绘制、动手粘贴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意图,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口、动手、和动脑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合作讨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形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名称以及形成原因、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难点:理解气压带形成原因,盛行风的方向与分布。

5.课时安排第二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笔者针对第一部分第一课时进行说课陈述。

二、说教法启发式、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三、说学法高一学生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对顺利完成课标要求带来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能力。

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与合作。

四、说教学程序【设疑导新课】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解新题】铺垫旧知识,过渡新课程。

【新课程学习】教师发挥主导,学生体现主体。

1.知识过渡教师过渡:如果A地是极地,B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全球性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学生活动:阅读P33的活动题,在活动要求的提示下,教师特别强调假设条件引导学生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必修1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

高一地理必修1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课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通过上一节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这对理解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季风气候关系非常重要)。

以北半球为例,三圈环流形成的关键在于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低纬高空北上气流所受摩擦力较小而偏转到与纬线平行,不能北上而堆积下沉,从而破坏单圈环流。

过程与方法: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读世界一月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

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并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掌握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3. 能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

2. 讲解:讲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解释其特点。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掌握其特点,并能够描述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能准确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提高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三、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绘图法、小组合作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日本和美国相隔如此遥远,氢气球往往没有动力,那你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吗?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热力环流”,请学生上黑板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教师评价。

设问: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局部地区冷热不均,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在全球范围内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一)大气环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1.大气运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意义?2.什么是大气环流?【学生回答】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为大气环流。

【提问】大气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绘图讲解(二)单圈环流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且太阳直射在赤道,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学生自主思考,并尝试画出单圈环流示意图。

(三)三圈环流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仍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教师讲解】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北半球低纬地区环流。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型制作,体验其形成过程,获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合作探究。

五、教具准备图表、多媒体、10个透明长方体或正方体,多个不同颜色的硬纸条。

六、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年四五月份,我曾收到过这样一条QQ信息,说的是下雨天千万不要被雨淋,如果淋了雨,可能会得皮肤癌。

说是跟冰岛火山灰的蔓延有关。

当然专家证实这是无稽之谈,但无风不起浪啊。

我们知道那一阵子冰岛火山灰蔓延得挺肆虐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播出视频】……冰岛火山灰一直影响到我国新疆……师:冰岛火山灰怎么会影响到我国呢?等学完了今天的内容,大家就会明白了。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气压带风带[板书]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师精讲】师:前两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什么是风?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分别受哪几个力的影响?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或教师自己说出来)近地面A地受冷,B地受热,形成热力环流。

A、B两地的受热不均,先是带来大气的垂直运动,后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促使大气水平运动,就形成风,但高空风比近地面风少受一个摩擦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闻喜中学曹银花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六、【教具准备】图表、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二、新知识传授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1、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
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2、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3、提问: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4、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出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1、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2、理解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

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

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三、总结并布置作业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