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合集下载

一名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转变的个案分析1

一名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转变的个案分析1

一名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转变的个案分析摘要: 本文从个案分析入手, 对外来务工子女这一新生的弱势群体的心理转变进行探究。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转变;个案1 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经济结构被逐渐打破, 不同地域的劳工不断的流动, 形成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群。

在这个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连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到当地的, 另外, 年轻一代有很大一批都在当地结婚生子。

对于许多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 他们本身在离开家乡出外打工之后遇到了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 子女教育问题更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

对于这些务工子女的教育, 有关部门是相当重视的, 虽然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已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但他们在当地所受到的不公平以及他人的偏见和歧视却不可避免。

同时, 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 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差。

因此,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不可避免发生很多困难。

外来务工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都较低,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在和当地孩子优越的生活进行过对比之后,他们的孩子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 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攻击性强, 习惯性撒谎, 偷窃、逃学等具有非情感依赖的异常行为。

2 个案学生黄某, 男, 2012年进入我校就读初一。

年龄比班上学生都要大, 但是此时他却和他认为很“嫩”的小孩子一起坐在初一的课堂中, 并且在学习等各方面都比不过他们, 这对他的心理冲击力可想而知。

因此, 他在班级就表现为经常违纪犯规, 比如打架闹事, 欺负同学, 破坏公物等, 除此之外, 该生还有一个恶习, 就是爱和老师狡辩甚至顶嘴。

作为班主任, 我多次教育, 但收效甚微。

后来, 我让他担任班级的“纪律监管员”, 主抓班级的纪律问题。

刚开始他有点不习惯, 甚至有点受宠若惊。

走马上任后颇有点“拿了鸡毛当令箭”的架势。

在他像骄傲的公鸡一样昂起头时, 我适时提醒他现在是一个小干部, 要以身作则, 不能像以前一样了。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里的亲属或孩子自己独自生活的儿童。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个案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由外公外婆照顾。

他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注意,表现出自卑、孤独、压抑等心理问题。

他在学校中表现得比较沉默寡言,交流能力较差,经常因为小事而愤怒。

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常常被人孤立和排斥。

教育目标:1.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帮助他建立积极阳光的人际关系。

3.教授他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教育措施:1.个别心理辅导:为了了解小明的内心世界和问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通过聆听、倾诉、关心和理解,帮助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

心理辅导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进行,确保他能够适应和接受。

2.心理训练课程: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训练课程,以提高小明的情绪调控能力和抗压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冲突解决和积极心态训练等。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讨论等互动方式,帮助小明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3.家庭教育工作坊:与小明的外公外婆和其他关心他的亲属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坊。

通过提供父母教育知识和亲子沟通训练等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与留守儿童建立亲密关系。

家庭教育工作坊可以提供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帮助家庭成员获取实用的育儿经验和技巧。

4.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助小组:组织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参加互助小组活动。

通过小组活动,小明可以与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儿童建立互助和支持的关系。

小组活动可以包括分享故事、解决问题、合作游戏等形式,以提高小明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育效果评估:1.通过定期与小明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家长会谈,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2.观察小明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与情绪反应变化,以评估他是否在课程和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成长。

一个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心得体会

一个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心得体会
为青年 人成 长成 才服务 , 积极 响应 时代 对青 年 的号召 。
参考文献 :
道德素养的培养进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开拓思政教育新 渠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更具有针对l 生, 更加贴近学生 日常生活的多方面, 不拘于形式 , 而是深入基层, 走进群众。 2 . 大学生的思想健康 与学业成绩同等重要 。大学生在 学校 以完成学业为主要任务 , 应特别注重学习态度及成绩 , 摆正学习态度 , 同时 , 健康思想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也 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调查发现 目 前还有很多大学生亟待树 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缺少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应在兼顾二
2 014 年 期 6 月 第 26
… 一 论 坛
E D UC A1 I O N TE AC HI N G F O RUM
Jun . 2 O1 4 N0. 2 6

个外 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 育案例及 心得体会
何春华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韩岭小学 , 浙江 宁 外来民工子女是一个特殊 的群体 , 存在 着各种各样 的心理健康 问题。作为班主任 , 必须辅导好外来民工子女的 心理 问题 , 使他们摆脱孤僻 、 自卑 、 偏见 , 抱 着良好 的心 态, 融入 新的环境 , 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 字 : 外 来 民工 子女 ; 心理 健 康 ; 教 育 中图分 类 号 : G 4 4 4 文 献标 志 码 .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2 6 — 0 0 0 4 — 0 2
母不爱他 , 丢下他不管。 了解这些事后 , 我心中更加肯定 了, 孩 子 的冷 漠 与敌 意就是 因 为心 中 的这 个 阴影 造成 的 。我 马 上安慰他 : “ 别担心, 我帮你们解 开心结。 ” 于是, 我让她到教 室 后 面的餐 厅等 我 , 自己走 回教室 , 叫这 位孩 子 出来 。 当我 边走边搭上他肩膀 , 对他说 : “ 妈妈有话要对你讲 。” 他满脸 敌意 , 加快脚步, 肩膀使劲一甩 , 挣脱了。我又马上搭回去 , 俯 耳轻 声对 他说 : “ 老 师 叫你妈妈 来 , 不是 要说 你 的坏话 , 是 想帮你 , 这几年来 , 老师发现你总闷闷不乐 的, 心里也不开 心, 老 师想让 你快 乐一 点 。” 这时 , 他 脚 步缓慢 了 , 肩 膀也 不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实施个别教育的思考研究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实施个别教育的思考研究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实施个别教育的思考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纷纷迁徙到城市工作,并把自己的家庭也带了过来。

这其中就有很多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在城市中上学,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个别教育的实施思考。

一、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问题: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农村,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对新环境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2. 客观环境问题:由于外来务工家庭的条件有限,孩子们通常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缺乏适合学习和游戏的空间,不能得到良好的物质保障,这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家庭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外来务工子女通常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看,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家庭环境的单一性和缺乏安全感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以上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1. 环境因素: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导致了适应问题的产生,物质环境的欠缺也催生了客观环境问题。

3. 文化与心理发展不匹配:农村和城市的文化差异以及城市的学习压力导致了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以上种种原因都是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必须对这些原因展开深入分析,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

为了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个别教育的实施思考:1. 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适应问题、家庭问题和学习压力问题。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和心理韧性。

2. 关注学习环境:学校可以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足够的学习用具和空间,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案例(3篇)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以一个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案例,探讨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来自我国中部的一个农村家庭。

父母为了给他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来到城市打工。

小明随父母来到城市后,进入了一所公立小学就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小明无法享受到与城市户口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享受到与城市户口学生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小明所在的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设施也较为简陋。

这使得小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

2. 社会适应问题小明来自农村,与城市的孩子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导致他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时感到不适应,有时甚至会遭到同学的排斥。

3. 心理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小明在学校时常感到自卑。

他担心自己的家庭背景会影响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业。

三、对策分析针对小明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1. 完善户籍制度政府应逐步放宽户籍制度,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与城市户口学生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

这样,小明等外来务工子女才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2. 提高师资力量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

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状况。

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4. 促进家校合作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5. 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通过参加课外活动,他们可以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我校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学校83%的学生是外地农民工子女,不同的家庭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都在不同水准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再加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了一种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同时学生也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学困生尤为突出。

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校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实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我在教育实践中记录了下面一个案例。

学生基本情况性别:男年龄:12岁一、学习表现1.一年级的时候,即表现为好奇心强,课堂听讲经常搞一些小动作,虽然教师经常提醒,但转变不大。

2.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边玩边做,而且经常做错题或漏做题,且字迹潦草。

3.因为学习基础差,导致成绩很差,所以该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内、课外无论做什么事注意力都不能集中,且好动。

二、家庭背景其家里有四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而且是男孩,父母都比较偏向他,他父亲又忙于生计,很少在家。

而母亲对他的教育有时过度宠溺,再加上他母亲不识字,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更少。

三、心理问题与根源有三方面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

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逐步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

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2.逆反心理,容易偏激在李海平的学习经历中,经常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带着自己的家庭,孩子在城市中成长。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承受着城市生活的压力和家庭变化所带来的心理挑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问题分析1.1 环境适应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在城市环境下成长,可能与农村生活有所不同,他们要面对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繁忙的街道和陌生的人群,这些都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适应压力。

孩子们需要适应新的学校、新的社交圈和新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挑战。

1.2 家庭关系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关系相对较远,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这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压力。

孩子们可能会因此产生情感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对自己的家庭状况有所抱怨和反抗。

1.3 教育压力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要适应城市的学习环境和竞争压力,他们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和自我认知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家庭状况上常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家庭的温暖和和谐程度也受到影响,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2.2 社会环境城市的社会环境比农村更加复杂,孩子们需要适应更多的社交、学习和生活压力,这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与农村也有所不同,这也使得孩子们需要适应更多的变化和挑战。

2.3 教育系统3.1 加强家庭教育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状况,可以加强家庭教育,提倡亲子情感沟通,引导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增强孩子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和融入感。

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分析

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分析

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摘要:伴随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推进,流动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举家迁徙”的家庭式流动比例也大量增多,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在城市中刚刚进入教育阶段往往成为被排斥的特殊群体,幼小的心灵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压力,形成了自卑、孤僻、逆反、仇视等不良心理。

本文从随迁子女自身、家长、学校三方面分析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分析对策自卑自信一、前言我校是咸阳市城郊结合部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较多的小学,现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总人数为32人。

根据我校小学生2012年调查问卷显示这32名学生中:60%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25%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

性格倾向孤僻、学习成绩差、交往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的分别占30%、25%、40%、50%。

由此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于其他孩子要严重的多,查找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外来务工者尤其是平困地区的外来务工者特别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由于这些人的子女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本地城里孩子有极大的不同,进入本地学校后,他们会感觉无所适从,自身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落后,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意志薄弱;表现为孤独倔强,郁郁不乐,情绪极不稳定;不愿学习,爱讲粗话;不善言辞、不善交往;缺乏责任心。

若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会严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1、三大因素导致自卑自弃①环境因素: 首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住环境多不如人意,他们居住环境拥挤、狭小,卫生条件差,缺乏静心学习的环境;居住人群较复杂,接触较多的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外来务工人员整日忙于赚钱养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与孩子沟通交流,造成了孩子自我封闭的心理。

走出迷茫,扬起自信的风帆——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个案

走出迷茫,扬起自信的风帆——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个案

种 难 以 言 喻 的 欢 乐 洋 溢 在 了 他 睑 上 。果 然 ,他 兴 趣 浓
厚 了 , 有 时 坐 在 第 一 排 的 他 在 下 面 也 小声 地 回 答 ,真 令
人 高 兴 。 于 是 ,我 借 机 发 挥 ,在 班 会 课 上 ,在 语 文 课 上 , 我 会 对 同学 说 : “ 伟 这 段 时 间 进 步 很 大 , 该 不 该 为 他 小 鼓 掌 ? … 小 伟 回 答 得 真 好 啊 !”
3 捕 捉 闪光点 .
良好 的 自信 心 是 成 功 的 一 半 。 在 平 时 ,教 师 要 坚 持 正 面 教 育 , 善 于 发 现 和 捕 捉 学 生 身 上 的 “ 光 点 ” 闪 , 充分 利 用 一 切 教 育 契 机 赞 扬 和 鼓 励 , 他 们 树 立 自信 心 。 为 在 与 小 伟 同 学 的 接 触 中 , 我 发 现 他 的 确 不 守 纪 律 , 被 别
差 些 也 没 关 系 , 全 可 以 提 高 ,增 强 他 参 与 学 习 的 信 心 。 完
话 , 业 经 常 不 做 , 动 时 就 “ 利 大 逃 亡 ” 教 育 多次 , 作 劳 胜 , 收 效 甚 微 。久 而 久 之 , 多 任 课 老 师 都 觉 得 他 无 可 救 药 。 许
走 出 迷 茫 , 扬 起 自信 的 风 帆
外 来务工子女 心理健 康研 究个 案
● 丁 伯春
去 年 春 节 过 后 ,我 班 新 转 来 一 名 学 生 。 他 叫 小 伟 , 老 家 在 贵 州 的 偏 僻 山 村 , 已经 跟 随 外 出打 工 的 父 亲 辗 转 四五 个地 方 就 读 了 。这 个 貌 不 惊 人 的 学 生 ,一 来 到 这 儿 就 给 我 留 下 了极 其 深 刻 的 印 象 :上 课 时 常 与 同学 偷 分 学 生 有 着 强 烈 的 自尊 心 和 好 胜 心 ,希 望 得 到 别 人 的 尊 重 和 理 解 。但 有 的 学 生 由于 多 次 的 失 败 经 历 和 不 公 正 待 遇 , 自尊 心 受 到 严 重 伤 害 ,产 生 自卑 心 理 。

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案例分析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到城里上学,于是班级里外来务工子女也越来越多。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一、个案现状学生耿某,男,8岁,父母离异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外来务工孩子耿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父母缺少严格的管教,祖父母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耿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陶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父母交谈,同时我对耿某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

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浅析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最新范文

浅析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最新范文

浅析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新时期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

切实探讨并化解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工作者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一、心理健康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也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可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二、外来务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1.知足快乐但归属感不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他们却表现的更知足快乐。

不过,虽然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自己很幸福和很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感到知足和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

2.懂事明理但行为习惯不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吃苦耐劳,也更懂事明理。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着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而且常常要加班加点,因此他们的孩子早早就拥有了一颗体谅父母的孝心,从小就学会了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干洗衣做饭等各种家务活。

但不可否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

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最新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最新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一、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表现: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心理状况是良好的。

然而,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心理发展水平不一致,再加上他们随着父母不停的变换学习、生活环境。

农民工子女们在这样的一种学习和生活环境之下,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我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值低,不能辩证地看待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理想志向不明确,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学习没有动力。

第三、人际关系紧张,表现在没有正确的交友原则,不能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群的人际关系,显示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与家长关系紧张。

是非观念淡漠,自尊心歪曲明显。

第四、法律意识淡漠,社会集体观念差,没有积极维护社会、集体、班级荣誉的正确认识。

下面就以本班为例谈一谈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本班学生共48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就有13人,将近占到全班人数的四分之一。

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这就造成他们在个性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诸方面,与本地学生存在较多的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班级的日常管理。

所以两年来我一直非常注重观察这些孩子的语言行为表现,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首先、自卑型自卑是一种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自己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它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

由于自卑,常常使人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从而使儿童容易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已发展的性格和心理,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

自卑案例再现丁××,女,11岁,来自四川。

家庭条件贫苦,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做事认真努力,上课不爱发言,整天不开心,即使是特别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在家总是感觉紧张压抑,据了解家长有打骂孩子的行为。

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外出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2. 掌握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 学会有效的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外出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 外出务工子女所面临的心理挑战;
-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解释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成长的重要性;
- 强调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3. 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 建立亲子沟通渠道;
- 提供心理支持和理解;
- 鼓励外出务工子女参与社交活动;
- 提供适当的研究帮助。

三、教学流程
1. 引入:介绍外出务工子女的背景和心理健康问题,提醒学生重视这一问题。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列举相关理由。

3. 介绍教育方法:结合外出务工子女的实际情况,介绍亲子沟通、心理支持、社交活动和研究帮助等教育方法,并解释其意义和实施步骤。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外出务工子女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运用教育方法进行解决。

5. 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强调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2. 角色扮演活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于外出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

五、延伸活动
可组织学生体验农村教育支持项目,增加对外出务工子女现状的了解,并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农民工子女教育案例及分析1

农民工子女教育案例及分析1

爱在蓝天下,有你也有我——农民工子女教育案例及分析临洮街第二小学张引案例背景我校地处兰州市西固区的城乡结合部,生源主要是农民工子女及附近居民的子弟。

我所担任班主任的一年级一共有45名学生,居民子弟7人,农民工子女38人,男21人,女17人。

这些农民工子女由于居住环境较差、无人教管、流动无常,良好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了新学期开始的头等大事。

案例分析:1、农民工孩子的居住环境。

事例:任玲玲,她的家就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菜市场旁边,租住在用转头搭成的两间简易房里。

屋里有一张床,中间是一张破饭桌,靠墙放着厨具,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几乎再找不到一点“奢侈品”。

她每天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

更多的时间她是趴在父母做生意的农用三轮车上完成作业的。

分析: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救助农民工孩子读书的优惠政策,如取消借读费、免除学杂费、平等教育、经费倾斜等,但他们进城后的居住环境大多很差,学习条件非常艰苦,这始终影响着学生的教育。

2、农民工孩子的行为习惯。

事例:张明志,男,7岁,父母均在外打工,他借住在亲戚家(亲戚文化水平低,也是农民工),自控能力差,脾气急躁,个性倔强,很不好管束,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小动作多,还经常给同学传纸条,上面写一些脏话,不堪入目;党博扬,男,7岁,父亲在外打工挣钱,母亲带着他们姐弟三个租房生活,由于这是最小的孩子,又是唯一的男孩,因而对孩子是溺爱多于管教,造成他身上有不少的毛病,如嘴馋、贪吃、撒谎,随便拿别人东西、脱同学的裤子、说话粗俗等。

分析: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受经济条件限制,居住条件普遍比较差,往往一家多口挤住在一间屋里,父母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行或一些“消遣”的话,再加上父母长期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或教育方式简单,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甚至出现了道德品质上的问题。

3、农民工孩子的心理障碍。

事例:高年级一女生,一次,仅仅因学习任务没好好完成,老师批评了她,她就和老师对着干;父母批评她,便与父母发生冲突,又哭又闹,不上课,甚至小小年纪扬言要自杀,一度引起家长的恐慌,老师的紧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卑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卑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外来务工人教育案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河东区益寿里小学五年2班是有名的特殊班级,班里26名学生,18名来自外地。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同家庭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他们有的是一年级入学的,也有的是陆续转来的,因为陌生的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

对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我来说,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提到高洪泽,益寿里小学的老师同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三年级从辽宁转学过来,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开学初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一口浓郁的东北强调,作业经常不做,遇事冲动好斗,教育处分毫不奏效。

久而久之,老师们见了他绕道而行,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

更可怕的是,开学后不久,晚上九点半,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带着哭强的东北话:“我是高洪泽的妈妈,高洪泽今天要了50块钱,说老师让交的,有这回事吗?”我赶紧解释,现在是义务教育,书本费都是免费的,有特殊的缴费老师会发e校通告知家长的。

电话挂断了,我彻夜难眠,孩子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地步?我下定决心,走进孩子的心里,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说来也巧,早晨刚到学校门口,就见一群孩子乱哄哄的围在一起,我跑过去,正好看见高洪泽和王腾飞扭打在一起,就听高洪泽一边打还一边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我冲进人群,拉着他俩到教室,狠狠地教训着,我大声喊着:“还什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你好意思说?你懂吗?”只见他翻翻眼皮把脸转过去,嘴里哼了一声。

“不服吗?不服说呀?”“活着就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死了也要当鬼中的豪杰。

”我愣住了,慢慢的令静下来,心想,这是好机会,我让他见见故事的来源,他不说话了,我开始讲:“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项羽冲出重围,退到乌江时,有人预备了船只,让项羽返回江东。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工作。

其中很大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是携带着他们的子女一起来到城市。

这些随迁子女常常会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第一个心理问题是家庭分离造成的焦虑和孤独感。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子女通常留在农村老家或是由亲戚照顾。

这种长期的分离会导致子女产生焦虑和孤独感,因为他们无法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亲密关系和陪伴。

这种分离也会给子女带来无法言说的痛苦。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面临着适应城市生活的压力。

由于他们往往是农村出身,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熟悉,很难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

他们可能会在学校或社区遇到歧视和排斥,感到自卑和不安。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可能面临学业困难。

由于他们来自农村,学术追求和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他们在城市学校可能会面临与同龄人的差距,导致自卑和挫折感。

由于父母长期忙于工作,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和辅导,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以提高随迁子女的学习水平。

学校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心理辅导和关注,帮助他们克服适应困难和心理问题。

学校还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课外辅导,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父母也应该积极参与子女的生活,尽可能多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父母还应该关注子女的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及时与学校和辅导老师合作,解决学业和心理问题。

社会也应该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支持力度。

社区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关注和照顾,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文化活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媒体和公众也应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宣传和关注,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和理解。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教育讨论 - 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教育讨论 - 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教育讨论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锦集)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成为城市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在适应新环境、融入当地文化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于提高这部分群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1.分析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探索适合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为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提供政策建议,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状况。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分析分析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探讨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制定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结合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验证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政策建议分析现有政策对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程度。

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3.访谈法:对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及其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4.实证研究:结合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验证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框架。

2.第二阶段(4-6个月):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G625.5 A1004―0463(____)21―0037―01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

尤其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卑、胆怯。

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地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谈几点感受。

一、教育案例分析1. 我当官了。

班上有一名学生辉,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由于贪玩,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

因此对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辉当上了生活小组组长,这让他激动不已,并有了出色的表现。

由此,我发现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

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他,他格外的兴奋,表现更好了。

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

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没有信心。

如果老师长期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问题。

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2. 妈妈,您在哪儿。

班里婷娟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平时比较孤独、自卑、胆怯。

在她的记事中,妈妈总是痴痴呆呆的,更别提对母爱的诠释了。

由于父亲忙于生活,经常外出打临工,因此无法在家照料她,懂事的她除了学习还要照看生病的妈妈,帮干家里的农活。

生活艰苦的她,穿着比较俭朴,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甚至都不喜欢和她坐同桌,这使得她总是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感到无比的孤独、自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地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我校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学校83%的学生是外地农民工子女,不同的家庭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再加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了一种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同时学生也形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学困生尤为突出。

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校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我在教育实践中记录了下面一个案例。

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姓名:李海平年级:五(3)班
性别:男年龄:12岁
一、学习表现
1.一年级的时候,即表现为好奇心强,课堂听讲经常搞一些小动作,虽然教师经常提醒,但转变不大。

2.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边玩边做,而且经常做错题或漏做题,且字迹潦草。

3.由于学习基础差,导致成绩很差,所以该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内、课外无论做什么事注意力都不能集中,且好动。

二、家庭背景
其家里有四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而且是男孩,父母都比较偏向他,他父亲又忙于生计,很少在家。

而母亲对他的教育有时过分宠溺,再加上他母亲不识字,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更少。

三、心理问题与根源有三方面
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
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

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
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

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2.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在李海平的学习经历中,经常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

因此,他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一点儿芝麻绿豆大的事儿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其何的模样。

其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自然减弱。

3.意志薄弱,不愿学习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

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

矫治对策
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各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情感沟通,树立自信心
聆听是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首要基本技术,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因而聆听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李海平,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家庭情况等因素,我除了主动找他谈天聆听外,还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根源所在,然后通过谈心、讨论、家访等方式帮助他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使他深信,只要通过老师和自己的努力,即使自己某方面能力较差,学习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增强他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真诚的态度与李海平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他充分的信任,(特别是抓住他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从而建立起了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


他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帮助他提高对学习的认识。

初步认清远大的理想是靠学习来付诸实现的,而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

经过多次的谈话,并用古今中外成者的事例鼓励他,树立较强的自信心,他终于敢于在师生面前在声说:“我能行!”
平时我对他也多加关注,发现他的闪光点:热爱劳动,与同学能友好相处等后及时表扬。

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

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后他也不再恶意破坏纪律了。

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为了去除李海平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找他闲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

我经常对大家说:“看,李海平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李海平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让我们听得很清楚”。

渐渐地,李海平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开始和我交谈。

我给他讲,考试考不好很正常,关键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考前复习,不懂的地方及时问老师,老师一定会帮助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考试时可以通过做深呼吸来放松紧张的情绪,或在心中对自己说“有什么可怕的,我都复习了”“我能行”等等,给自己加油。

经过调整,李海平害怕考试的症状消失了。

3.教师协作,同学帮助
为了不断督促他进步,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他多提问(根据其能力,设计相应问题),使其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并及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使他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教育同学间要团结互助。

不歧视他,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如:在排座位时,把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派做他的同桌,督促其进步,两个多月的时间,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学习兴趣也比较浓,与同学的关系也明显融洽了。

心情比以前愉快多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4.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增强自信。

凡事都要有一个必成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
发展的前途抱乐观态度。

要自信,自信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尝方法,平时要注意及时抓住自信心的种子清扫自卑的瓦砾,给它一片湿润的土壤——因为自信心是能通过一次次微小的成功来增强和得到升华的。

在自信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将某件事做到某种程度的心理需求。

“抱负水平”不宜定得太低或过高,定得太低,激不起奋斗热情,反而引起惰性;定得过高,超过自身能力,达不成则易引发“失败感”。

所以。

“抱负水平”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条件。

“噼己之短,扬己之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作公证的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以不影响自怜,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要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悉心教育和热情鼓励不可忽视。

为了恢复小力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我尝试着让他回答问题。

刚开始,他总是摊开手,摇摇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发现我用微笑面对他时,就开始回答问题了。

哪怕他的回答并不恰当,我也善意地说:“你虽然回答得不准确,但说明你已认真思考了。

”这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欢乐洋溢在了他脸上。

果然,他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有时没提问到他,他也在下面小声地回答,真是令人高兴。

于是,我借机发挥,在班会课上,在课堂上,会对学生们说:“李海平这段时间的进步很大,该不该为他鼓掌?”“李海平回答得真好啊!”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李海平,在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5.家校结合,共同督促
通过多次家访,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

建议其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多加引导,逐渐使他走上正轨。

对孩子要多关心,在孩子学习时尽量避免外界事物的干扰,并坚持注意力方面的训练,让其保质保量完成,与教师积极联系,反映情况,通过多次家访,互相熟知他的具体情况,从而共同督促孩子进步。

6.制定目标,及时巩固
我帮助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进步,马上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辅导效果及感悟:
1.辅导效果
(1)从作业看,错别字少了,比以前认真多了。

(2)从课堂上看,注意力比较集中,而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准确率有所提高,并且比较积极主动。

(3)从总成绩看比以前有所提高,特别是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4)通过一个阶段的耐心帮助,该生现在至少在学习上树立了自信心,能按时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作业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他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平时对他的关爱,表示要做个文明、守纪的好学生。

2.感悟
(1)学困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其尽快转变。

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2)在辅导的过程中,要本着真诚性原则,向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

要坚持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本着实效性原则共同督促,与课任教师要协作,教育同学之间要团结,从而形成良好的群体关系和氛围,这样的教育、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