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创新之路
威高集团 全力打造医疗器械第一品牌
![威高集团 全力打造医疗器械第一品牌](https://img.taocdn.com/s3/m/b9beb10f90c69ec3d5bb7508.png)
得 了这 样 一 个 道 理 : 科 学 技 术 日新 用 的理 念 。在 威 高 人 眼 中 , 管 是 空 白。时 隔 不久 , 高 集 团 与 哈 工 大 在 不 威 月 异 , 业 升 级 快 速 发展 的今 天 , 产 如 不 是 我 的正 式 员工 , 是 能 为我 所 用 ( 海 )创 新 型 产 品生 产 授 权 暨 电 子 凡 威
走 产 学 研 合 作 的道 路 , 业 才能 始 终 为将 自 己打 造 成 为 ” 母 型 企 业 提 合 作 关 系 , 功 探 索 出 了一 条 与 科 研 企 航 成
走 在 科 技 发展 最 前 沿 , 断 增 强核 心 供 了坚 实 的 智 力支 持 和 人 才保 证 。 不
果 不 努 力 弓 进 高 层 次 人 才 , 重 视 与 的 , 都 是 我 的 。在 这 一 理 念 的指 导 工 程 联 合 实 验 室 揭 牌 仪 式 又 隆 重 举 l 不 就
高 等 院校 、科 研 机 构 建 立 合 作 关 系 , 下 , 高 集 团先 后 聘 请 了 9 威 名两 院 院 行 , 志 着 威 高 集 团 与 哈 工 大 的产 学 标
维普资讯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 G 飘 i 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 e 静
威 高集 团
全 力打造 医疗器械第 一品牌
i
__
¨
跨。
瓣 臻警 誊
’
田立杰 王保明 庹继华
坐落在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 山东威高集 团有限公司始建于 1 8 年 。 0 8 9 2 年来 , 该公司依靠不断 自 主创新 ,由初创 时期 的镇 办小厂逐步发展成 为总资产 1 0 0 多亿 元、拥有 3 多个 子 ( )公 司 、80 0 分 00多名员工 的 国内最大的 医疗器械制造商 , 成为 国家 “ 6 ”产业化基地 、国家火 炬计划重点高新 技术企 业和 中国大企 业 83 集 团竞争力 5 0 0 强企业 ,走 出了一条 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 ,打造医疗器械民族第一品牌 的强企之 路。
传统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步骤和运营创新之路
![传统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步骤和运营创新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7915a8c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4.png)
传统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步骤和运营创新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大趋势。
传统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推动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
本文将探讨传统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步骤以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进行运营创新。
一、数字化转型步骤1. 制定数字化战略传统医疗行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数字化战略。
医疗机构应该深入分析当前的业务模式和运营状况,确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重点。
同时,还需要评估内部的技术能力和资源,制定合理的数字化转型计划。
2. 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需要建立良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系统、网络和数据中心等。
医疗机构应该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评估,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技术平台,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3. 整合和共享数据医疗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资源,医疗机构需要整合和共享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资源。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医疗机构可以实现医疗数据的流通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 实施智能化技术数字化转型可以借助智能化技术,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医疗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5. 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医疗机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数据的安全性,确保医疗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二、运营创新之路1. 患者体验改善数字化转型可以加强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升患者的就诊体验。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在线预约、远程问诊、智能导诊等方式,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 医疗服务升级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精准性和个性化。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医生提供临床决策支持,优化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效果。
3. 生态系统构建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医疗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创新。
医疗机构可以与医保机构、药企、医疗器械企业等合作,共享资源和优势,推动医疗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上海医疗器械厂
![上海医疗器械厂](https://img.taocdn.com/s3/m/29da65d376a20029bd642d59.png)
目前,公司主导产品——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生产,属国内最早,产品范围覆盖5mA—800mA大、中、小型系列产品,每年各类X射线机产量达2500台(套)。 近年来,本企业抓住发展机遇,挖掘、发挥企业优势,加强企业内部各种要素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学、研的合作,通过和国外厂商经、技、贸的合作,使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公司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设有营销、服务网点及代理机构70多个,覆盖全国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同时,公司为国内外客户及部队用户提供开发、生产服务,为用户提供多种通用医疗配件和专用设备及满意的售后服务。 公司以专业的队伍、严谨的管理、卓越的设备、优质的服务,着力打造放射医疗设备界的品牌产品。
产品一次性开箱、安装合格率达 99 %。
AX620高频医用X射摄影装置交付使用 60 天内无故障率 > 70%。
在60多年的生产经营中,公司于1993年荣获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荣誉,并一直保持至今,荣获了上海市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诚信企业,上海市A类财务会计信用单位等荣誉。自1998年6月始,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3485、CCC、 SFDA、CE等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多项产品列入中国医疗装备协会推荐产品,《三叶牌医用诊断X射线》机被推荐为上海名牌产品,三叶品牌被推荐为上海市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品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良好的品牌效应。 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坚持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发展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行远必自迩、追求无止境”。公司将一如既往的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我们永远的承诺。
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2008年)
质量方针为:
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依托科技进步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
盈康一生的“三生”之路
![盈康一生的“三生”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54835cb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b.png)
互联网与新商业I nternet & New Business46 2024 | 1过去的2023年并不平凡,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等建设进程日益深化。
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在挑战中寻找着发展的道路,并且异常坚定地走下去。
越坚定,便越充满希望,这或许是2023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
对于海尔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而言,其创业创新的道路同样遵循着这个逻辑,坚定地关注着生活与生命两大维度的高质量发展,继而无界生长,释放着品牌的生命力。
生活、生命与生长,是盈康一生这一年走过的道路,也逐步展现出的未来模样。
生活的广与深创造美好生活,是大健康产业最朴素的价值观。
“提升每一位用户的健康生活品质,让他们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都获得最佳体验,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目标,也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盈康一生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如这位负责人所言,盈康一生对于健康生活的关注,就是聚焦于“场景”,并通过“城市—医院—社区—家庭”逐层深入,既有“城市大场景”的广度,又有能够关注到“家庭小场景”的深度。
在城市场景中,盈康一生着眼于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打造了智慧疫苗全场景、智慧血液安全、智慧妇幼保健等多种场景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依托数智化设备与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城市疫苗安全一屏统管、城市血液管理一网协同、妇幼保健服盈康一生的“三生”之路盈康一生如今走的这条道路,清晰而坚定,关心着个体,关注着产业,也关乎着未来。
时间在向前,如今走过的每一步,也注定会为未来孕育下希望的种子。
文 本刊记者 尹为鉴海尔生物医疗研发出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实现了该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务多端互联,推动城市公共卫生治理数智升级。
以智慧疫苗全场景为例,通过构建城市免疫规划智慧AI大脑,实现了全流程可追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融入自动化模块和AI技术,打造AI自动化疫苗工作站,实现了疫苗入库、存储、出库、接种、盘点等全环节技术替代人工。
我国医疗器械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下)
![我国医疗器械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下)](https://img.taocdn.com/s3/m/3ea7890ea6c30c2259019ecc.png)
我国医疗器械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下)柳鑫(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作者简介:柳鑫,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医疗器械投资部经理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以15%的罕见速度超常发展,但国内医疗器械品牌与世界医疗器械品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国医疗器械品牌的差距还表现在产业规模上和思路观念上。
此外,我国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大面积仿制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恶性拼杀,进一步造成了医疗器械业的发展缓慢。
国内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发明家办企业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往往市场上产品很多,精品不多,而且这类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较慢,企业规模也较小、昙花一现的例子并不鲜见。
1.质量、服务差强人意,竞争压力下大兴淘汰风传统上,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在设备卖出去后还要负责售后服务,如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等;但是,如果每成交一台设备,都签订售后服务协议的话,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供需双方都面临着降低开支的巨大压力,而且给医院提供设备的厂商众多,这都为医院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带来不便。
因此,寻求第三方来提供影像设备的维护对医院的诱惑越来越大,这是一家外国调查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后提出的看法。
调查显示,私人医疗机构更愿意请第三方提供服务。
设备维护和维修服务中的一个变化就是吸纳了增值服务内容,如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包括上班时间在内的全天候服务,这些增值服务都是目前厂商承诺的售后服务中没有的。
这样在巨大的增值服务上,许多大企业就白白的流失了。
如何把握这块未开发的市场并使之壮大将是迫切的问题。
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医疗器械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问题重重。
在国内企业占据市场龙头的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不少企业在生产质量把关环节上非常弱。
生产方面的另一灰色地带是生产未经注册医疗器械产品或注册后扩充规格未履行注册,或任意扩大治疗范围、适应症。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史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fae92d7b9f3f90f76c61bb5.png)
晰,拥有强大OTC营销实力的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鱼跃医疗;专注心血管高 端耗材领域,打造冠脉介入手术(PCI)产品组合的乐普医疗;将受益于新版 GMP认证的国内消毒灭菌设备龙头新华医疗;国际订单有较大的弹性,正在积
2010-08-01 医院产业,扬帆起航—中国医院产Fra bibliotek改革 发展之路
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家用医疗电子健康产品领军企业九安医疗;华润集团入主,
2. 消费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迅速增长 ..................................... 11 2.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速快于药品市场,消费结构调整推动快速增长 ............... 12 2.2. 需求因素:短期看新医改政策,长期靠内生性推动 ............................ 13 2.2.1. 新医改政策将在短期内刺激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 ......................... 13 2.2.2. 内生因素推动医疗器械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 14
行业分析师
liqs@ S1450210070003
Ø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迅速崛起,从进口替代到行业整合。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医 疗器械企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突破。同时各国降低 医疗卫生费用的大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产品出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 机遇。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行业呈现出多、小、散、跨度大的
报告关键点:
& 技术革命、医疗需求带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迅速增长 & 消费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迅速增长 &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迅速崛起,从进口替代到行业整合 & 关注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的投资机会
精雕细琢铸造精品 创新聚力普惠患者—访波科大中华区副总裁达波
![精雕细琢铸造精品 创新聚力普惠患者—访波科大中华区副总裁达波](https://img.taocdn.com/s3/m/c2b941f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a.png)
014精雕细琢铸造精品 创新聚力普惠患者近些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也随之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医疗器械行业代表。
近日,记者慕名采访了中国著名的介入医疗器械专家、现任波士顿科学(以下简称“波科”)大中华区副总裁达波先生,相信通过聆听他的创新事迹,会对行业从业者有所启发。
达波先生拥有丰富的医疗器械行业的本土运营及管理经验。
资料显示,他于2014年加入波士顿科学,时任公司大中华区高级营销总监一职,负责外周及肿瘤介入业务。
由于业务能力突出,2018年被升任为波科大中华区副总裁,分管外周及肿瘤介入、泌尿及盆底健康、器械服务三大核心业务。
在加入波士顿科学之前,达波拥有长达26年之久的医疗器械职业生涯,曾先后担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核磁共振成像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美德瑞达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拜耳影像介入器械服务部总经理等一系列核心领导职务,可以说是医疗器械行业当之无愧的“元老级”大咖。
医疗器械与药品一样,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法宝”。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器械市场,谁掌握了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谁就赢得了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主动权。
这一观点,达波深表赞同。
作为全球医疗科技行业的创新领导者,波科公司每年在产品研发以及临床科学领域投资超过10亿美元,达到营收10%以上,目前拥有超过15000种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超过19000项授权专利,是全球业务规模最大、产品体系最丰富的医疗器械企业。
“这样的成绩必须依靠实打实的核心技术。
”达波对记者坦言道。
自2014年加入波科,达波先生就将全部的热忱和心血投入到介入医疗设备器械的推广和运营工作中,不断推进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创新,将国际创新经验与本土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同时打造多元 鞠晓晓化的供应链,加速创新医疗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引入及应用机制,在波科走出一条根植中国的医疗创新之路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外周及肿瘤介入领域为例,达波所带领的团队积极推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颅外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肿瘤血管栓塞技术、非血管微创介入引流技术、以及射频治疗的技术培训和教育,致力于为中国的医患提供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和产品服务;在泌尿及盆底健康领域,达波带领专业团队深入开发和拓展中国区市场业务,坚持应用创新的技术,结合专业培训和医疗教育,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大批优质的微创产品。
倡导“自主创新”实现跨跃发展——上海天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腾飞探源
![倡导“自主创新”实现跨跃发展——上海天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腾飞探源](https://img.taocdn.com/s3/m/ad04ce9f6bec0975f465e254.png)
清债务, 中脉 品牌就要被 债权人收回, 这些 在 ,中脉 已经拥有包括医疗 器械 、保健食 多名医务人 员、2 0 0 0多名售后服务人员活 搞得王尤山焦头烂额 。怎 么办?王尤 山就 品 、 功能纺织品、日化用 品、 生物制药等 5 动在市场一线。中脉投资 了3 0 0 0多万元 巨 带头抵押 了 自家的房产 ,其他几个股东也 大 类 3 0 0 多个 产 品 。20 年 5 , 尤 山作 资 , 04 月 王 建起 了拥有3 0 0 多万顾客的客户数据系 拿出了所 有家底 ,不少 员工也主动拿出了 为国家科技 代表 团中惟一一家民营企业 的 统 和 分 销信 息 等 五 大 网络 系 统 。
5 0万元 。 0
文化创新 创造关爱顾客 员工的和谐氛围
20 年 ,中脉获得 “ 05 中国企业文化优
20 04年 ,中脉 纳 米微 囊 及 其 功能 纺 织
、 江苏 的殊 如果说 中脉靠辛勤劳动还清了 18 万 品等两个产 品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技术 秀 企业 ” “ 省 企 业文 化 示 范企 业 ” 68
维普资讯
企 业 档 案 A C IE R HV S
倡导 “ 自主创新"实现跨跃发展
上海天脉 医疗器械有 限公司腾飞探源
6 年前 ,中脉还是一个负债 累累、有 50多名下 岗职工的亏损企业 ,现在 它 已 0 成为 拥有 18 . 万名员工 ,年销售 收入 1 亿 元 ,年利税 已达到 5 多元的企业 。 8 亿 原 因何在 ?这是 中脉在 集团董事局 主席 首席执行官王尤 山率领 下 , 坚持 “ 自 主创新 ”的结果 。 ’
本上没有分红 ,把企业的利润都投入到扩 2 0 年 1 月,中脉床上用品被国家质量监 全国中脉子公司共拥有 30 0 4 0 0 多部热线电话 ,
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_未来20年中国机械工程自主创新之路
![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_未来20年中国机械工程自主创新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e507fe3c0912a21614792960.png)
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未来20年中国机械工程自主创新之路文/路甬祥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和30年改革土开放发展,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水泥、钢材、化肥、化纤等多种产品产量列居世界第一位。
同时,全球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一大批制造企业日益成长壮大,特色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与日俱增。
但是,中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低端,创新能力较弱,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少。
同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附加值低,而且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问题突出。
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率都在40%以上,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还不到30%(2006年26.20%);中国的人均G DP 不到日本人均G DP 的10%(2007年6.5%),但是单位G DP 能耗却相当于日本的4倍,单位G DP 排放量相当于日本的10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日本的7倍。
中国制造工程的战略目标是:致力于节能减排,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致力于造就一个清洁、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致力于满足中国和世界极大多数人的需要。
摆在中国制造工程界面前的历史任务是:开发和应用自主创新技术,提升中国制的全球竞争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开发应用纳米、超精、极端和超大规模的先进工程成套装备;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球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直面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应对能源安全挑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为世界总量的3%左右,多数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谈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营销策略
![谈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营销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f8b640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3.png)
谈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营销策略[摘要]掌握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发展时间短暂,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进程,产品种类也从当初单一的常规器械日趋多样。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国内医疗器械制造水平逐渐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营销中的激烈竞争。
文章从目前我国医疗行业中营销渠道现状入手,深切探讨了医疗器械营销中的实际操作进程,运用渠道管理理论找出问题所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现状;营销策略;营销渠道;渠道管理;管理创新目录一、医疗器械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现状分析1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营销问题分析2(一)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竞争形势日趋恶化2(二)生产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产品2(三)营销渠道不顺畅通,模式滞后带来经营效果不睬想2(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缺乏知名品牌2(五)产品质量不高2(六)产品研究开发资金有限.盲目性大,缺乏创新3(七)销售网络不健全。
且外埠销售困难3三、STP战略分析3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营销策略建汉5(一)产品营销策略5(二)品牌营销策略6(三)走民族化发展之路,拓宽营销竞争力6(三)依照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与改造6(五)准确把握市场.博得竞争优势7(六)提升技术水平,为营销撑起一片天空7(七)坚持“客户至上”的信念。
7(八)行销千里.决胜终端7(九)采取不同化竞争策略7五、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趋势展望8六、结论8在医疗器械领域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国外大量医疗设备生产商大量涌入中国,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日趋白热化。
在这样的竞争中,如何选择合理的营销手腕将相当重要。
作为国内的医疗耗材企业,选择合理的营销渠道势在必行,运用合理的营销手腕也将是让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状况走向良性循环的进程。
一、医疗器械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现状分析站在年关岁末的关口已迎业新一年的春天,回顾这一年,清点2013年医疗器械行业,受惠新医改,国内扩展低端市场;药监等部门出台器械广告标准,规范市场发展;受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医疗器械进出口市场发展放缓。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7017ad280066f5335a8121d3.png)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探析【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了医疗器械产业的“三相性”和技术创新特征,从系统论角度探讨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创新之路。
即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配套机制,技术创新必须重视多学科、多行业之间的融合;技术创新在走向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同时需要关注中间环节。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三相性;系统论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1、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在新医改逐步推进和老龄化加速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保持快速发展趋势。
2011年以来,我国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源于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带来行业内生性增长;另一方面,在6月18日举办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论坛”上,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殿奎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发展,实施集中招标采购时,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
2011年上半年,我国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616.58亿元,同比增长26.52%;实现工业销售产值达598亿元,同比增长27.17%。
[1]然而,由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在高科技产品方面,国内企业的医疗器械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0-15年,行业进口规模依然居高不下。
2011年上半年,我国医疗仪器及器械累计进口额达2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价格优势,出口规模整体保持较快增长,但低端产品成为主力出口品种。
2011年上半年,我国医疗仪器及器械累计出口额达29.43亿美元,同比增长21.4%。
其中,按摩器具、药棉、纱布、绷带和注射器等商品累计出口额占比达50.6%。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消费比例仅为 1∶10 ,而发达国家该比例已经达到1∶1,因此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较大缺口,“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品质赢得市场 创新成就未来——2023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医疗器械招标采购与市场供应论坛成功召开
![品质赢得市场 创新成就未来——2023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医疗器械招标采购与市场供应论坛成功召开](https://img.taocdn.com/s3/m/edd0afa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f.png)
32近期,由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采购中心)(以下简称招标中心)主办、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协办的2023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医疗器械招标采购与市场供应论坛在北京展览馆成功召开。
作为系列专题会议之一的医疗器械招标采购与市场供应论坛以“品质赢得市场,创新成就未来”为主题,聚焦医疗器械招标采购与市场供应,为“医产学研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孝洋,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刘爱民、党委书记毛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专用机械处处长郝立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务司资产装备处副处长王双艳,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管理处副处长张立帅,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于洋,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立家,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中国医疗器品质赢得市场 创新成就未来——2023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医疗器械招标采购与市场供应论坛成功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孝洋在致辞中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孝洋械行业协会物联网管理委员会、北京数字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领导、三甲医院、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2023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以“汇聚发展力量 筑牢健康基石”为主题,聚焦医药工业、强化对话交流、打造产业生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主办。
“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大力度推动医药工业发展,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医药工业一批龙头企业规模壮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纳入集采的药品、耗材品种持续增加,集采产品的供应保障尤为重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深化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的改革工作,推动提升国家集中采购药品生产供应保障。
【MBA教学案例】科技公司新产品的开放式创新之路
![【MBA教学案例】科技公司新产品的开放式创新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1fda0e86caaedd3382c4d344.png)
【MBA教学案例】科技公司新产品的开放式创新之路内容提要:本案例描述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创新压力日渐增大,封闭的企业创新模式已经不适应环境和竞争的需要,企业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内外部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新产品创新模式。
本案例以国内医药器械行业为背景,讲述了新疆A科技公司新产品的开放式创新之路以及过程之中所面临的困惑。
关键词: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开放式创新引言大浪淘沙,中国医药器械行业的发展经历30来年的市场洗礼,前赴后继产生了太多的成功产品和骄人战绩。
然而,富不过五载的生命周期似乎成为了医药器械企业的宿命,许多明星产品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像一颗颗流星滑过,让人扼腕叹息。
新旧更替,江山易主,成为中国医药器械行业发展的严酷写照。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以往高举高打的做法显然有些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新运营模式的出现使中国未来医药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复杂的生存环境使医药器械企业面临着创新的巨大压力。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尤其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不进行创新就意味着企业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
然而,创新资源的普遍匮乏制约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马总经理这几天有些郁闷。
他知道公司必须创新,但是公司缺资金、缺技术、缺人员。
他应该怎么办?采用开放式创新或许是个办法,但对于他这家小公司适用吗?一、案例背景(一)行业背景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流通业两大子行业。
医药工业又可分为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二级子行业,医药流通业则主要指医药商业。
中国繁荣的经济和高速增长的GDP使其医药市场成为世界第五大市场,同时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市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每年约增加2000万城镇人口。
威高发展历程心得
![威高发展历程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26c8775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7d.png)
威高发展历程心得在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时,2018年5月8日,威高也迎来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建厂30周年。
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威高走过了30年的艰苦创业历程,开辟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民族企业崛起的壮丽诗篇,绘就了一幅国民健康的美好画卷。
30年弹指一挥,30年岁月如歌。
威高的发展,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缩影。
征程漫漫,威高如一艘航母,从中国内海驶入了世界各大洋,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书写着民族企业的辉煌。
(一)30年风雨坎坷,30年创新创业,30年携手合作,30年奋进跨越,威高开创了医疗器械的崭新事业。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88年5月8日,陈学利董事长靠2.5万元税务周转金起家,为了改善福利院老人生活,带着一份使命、一份责任、一份执着,从一次性输液器开始探索医疗健康事业,走上了创业的艰难征程。
中国医药行业迎来了崭新的成员。
谁也想不到,多少年后,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医疗器械的历史。
初心在于造福社会,谋求和谐。
威高一直坚持使命不丢、责任不减,一心一意求发展,朝着做大做强民族医疗器械企业、健康国人的目标,不断求索。
走过迷茫、彷徨,历经蜕变创新,艰苦创业,摸爬滚打,奋勇前进。
威高创业之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之时;30年的创业历史,契合了中国在改革大潮中不断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进程;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时代,威高也一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壮大发展。
建厂之初,威高就明确要以医疗器械为主业求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机遇,在夹缝中发展国产医疗器械品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加强产业调整,不少企业被无情腰斩。
其时,资金尤为紧张,为减轻镇里负担而兼并了5家镇办企业,承担了380万元的债务。
威高克服万难,努力加强厂房规范化建设,确保通过国家认证。
1989年7月1日,国家医药管理局向威高颁发了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威高为全国首批获证企业。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先锋_记北京航天长峰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_周智峰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先锋_记北京航天长峰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_周智峰](https://img.taocdn.com/s3/m/849d9a89ec3a87c24028c498.png)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先锋——记北京航天长峰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周智峰 北京航天长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作为长峰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的试点单位,于1995年成立至今,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成为有员工200人的航天系统内最具有实力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公司专门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是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以及全自动硬胶囊充填机、全自动高速压片机的重点生产企业之一,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和ISO13485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企业。
形成了全国范围的产品营销网和售后服务网,1998年销售额达到2550万元,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创造企业文化是公司发展成功之路 航天长峰医疗器械公司成立时只有26名员工,有来自国营企业、合资企业及其它私营企业,有来自股东单位、航天企业单位及社会,不同的经营机制和不同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员工,其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所以,从公司一成立,公司领导就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从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狠抓对员工进行建立公司价值观、公司信念和公司文化的培训。
使员工知道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样的员工是公司喜欢和不喜欢的;使员工看到公司的未来,知道应该怎样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知道怎样才能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增值。
公司向每位员工提供一份《员工手册》,手册上规定了公司宗旨、公司精神、公司价值观、公司目标、公司经营方针、公司质量方针、公司行动指南、公司行为准则。
并特别明确提出:公司就是要造就市场意识强、质量意识强、责任心强的“三强”人才。
在选拔部门经理和公司骨干时,重点放在工作中是否体现出“三强”的人员上。
为了创造良好的公司文化和工作气氛,长峰公司领导提倡公司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平等、诚实,鼓励员工给公司经营管理人提意见,敢于对公司的问题提出有见解的解决措施,经营管理人员也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
公司提倡员工以程序、标准、沟通、合作对待工作;提倡员工主动、进取、创新和寻找挑战性机会,使员工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的岗位流动,也鼓励员工到外部发展;要求员工以质量、成本、准时、服务让客户满意,以培养员工良好的素质。
用智慧医疗守护妇幼健康——记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陆尧胜及其产学研团队
![用智慧医疗守护妇幼健康——记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陆尧胜及其产学研团队](https://img.taocdn.com/s3/m/728a7e6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12.png)
创新之路42用智慧医疗守护妇幼健康——记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陆尧胜及其产学研团队 李 莉 王 辉 “我的兴趣在于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创业就是给自己一个产学研平台,一个将想法落地的环境。
令我自豪的是,我的很多想法已经变成了好用的产品,并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陆尧胜说。
陆尧胜是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暨南大学智慧医疗与人工智能实验室(J N U-510X)负责人。
同时,陆尧胜也是一位持续创业者。
1992年,他发起创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第一家国外上市公司——三瑞医疗器械集团(以下简称“三瑞医疗”);2017年,第二次创业,他创建了广州莲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莲印医疗”)。
目前,莲印医疗已成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一匹黑马,其智慧产科创新产品已应用于全国数百家著名医疗机构,收到广大医护专业人士的积极反馈和肯定。
虽然公司业绩一路飙升,但在陆尧胜看来他的二次创业仍在爬坡路上。
深耕医疗器械行业30年,他愿把自己在妇产科医疗技术领域的坚实专业基础和技术积累转化为达成梦想的力量,以创新智慧医疗技术赋能妇幼医护人员,用更多先进产品服务用户,促进优生优育,守护母婴健康。
勇做创业实践者陆尧胜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并且在此后的岁月中他一直从事的就是这个专业。
而将研究聚焦于妇产科医疗技术领域,也与他在清华大学的求学经历有关。
“在清华,我的本科和硕士论文做的都是胎儿监护相关研究,就延续着做下来了。
”陆尧胜说。
1989年年底在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陆尧胜准备赴美深造,但“学潮”打乱了他的计划,之后在导师的指引下来到暨南大学,在广东一干就是30多年。
就业之初,陆尧胜就有清晰定位,他喜欢应用技术研究,并希望能有所建树。
有此信念,1992年年底,他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促成他创业的因缘很多,但最大的契机是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的兴起。
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探索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之路
![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探索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bae67737580216fc700afd70.png)
据 了 解 , 在 金 山 科 技 内 部 , 负 技 术 支 持 。 金 山科 技 投资 预算 1 [ ) 0 亿 元 牵
易 引 起 交 叉感 染 、不 适 用 于 老 年、 责 成果 转化 的部 门主要有 “ 金渝科
体 弱 和 危 险 病 人 等 缺 陷 ,可 广 泛 应 技 企 业 孵 化 园 ” 、“ 医 疗 微 系 统 国 家 头 打 造 “ 金山 ・ 国际生命 科学城 ” , 用 于 全 消 化 道 疾 病 的 诊 断 , 尤 其 在 地 方联合 工程 中心 ”两个 部 门。金 为 重 庆 乃 至 全 国 和 全 球 的 医 药 企 业 传 统 内窥 镜 不 能 到 达 的 小 肠 检 查 方 渝 科 技 企 业 孵 化 园负 责 搜 罗 社 会 的 提 供 一 个 发 展 的 平 台 。 利 用 公 用 的 面 具 有 独 特 的 优 势 , 被 医学 界 誉 为 优 质 技 术 或 项 目在 园 内 实 现 成 果 转 研 发 平 台 ,中 小 企 业 解 决 了 昂贵 的
人、 远程 医疗 、 阻抗 C T、 手术 机 器人 、 业 1 3家 , 目前 在 孵 企 业 2 l家 , 公
作 为 完 全 自主 知 识 产 权 的 民族 用 厂 房 3 8 0 0平 米 , 公 用 设 备 原 值
硅 微型 泵 系列 产 品等 十 余 项具有 国 际 高 端 医 疗 器 械 产 品 ,OMOM 胶 囊 2 1 o 0万 元 ,其 规 模 已逐 渐 显 现 。 而 领 先水 平 的高 端 医疗 器 械 ,产 品远 销 内镜 开 创 了 一 条 完 全 自主 知 识 产 权 医 疗 微 系 统 国 家 地 方 联 合 工 程 中心 英 国 、意 大 利 、瑞 典 等 6 2个 国 家 和 打 造 民族 高 端 医疗 品牌 的创 新 之 路 , 则 是 国 家 发 改 委 批 准 成 立 的 国 家 级 地 区 的医 院 并实 现应 用 。其 中胶囊 内 国 内 市 场 占有 率 超 过 了 9 5 %, 国 际 工 程 中心 ,促 进 行 业 成 果 转 化 是 其 镜和 p H 胶囊 为全 球 第二 家 、国 内首 市场 占有 率达 到 了 3 5 %,取 得 了非 使 命 之 一 。在 成 果 转 化 方 面 , 技 术 家 ,胶 囊 机器 人 为 世界 首 家 。 凡 的 经 济 效 益 和 社 会 效 益 ,被 商 务 转 让 、 投 资 对 接 、 成 果 评 价 、 工 程
朱晓明:做国产心脏起搏器的拓路者_造福更多患者
![朱晓明:做国产心脏起搏器的拓路者_造福更多患者](https://img.taocdn.com/s3/m/6b748c0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6.png)
206 | 中国商人 CBMAGB usiness新锐随着我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内心率失常患者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医疗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1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心源性猝死案例,其中80%的患者因心律失常而死亡。
以心率失常或心动过缓为典型特征的心源性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庭。
植入心脏起搏器是当前治疗心率失常等疾病的有效方案,但由于起搏器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心脏起搏器市场一直是进口产品处于支配地位,有市场影响力的国产心脏起搏器企业几乎寥寥无几。
尽早实现心脏起搏器的国产化,对满足我国基层医疗服务和庞大的患者群体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创领心律管理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一直致力于心脏起搏器的研发和国产化。
在总经理朱晓明的带领下,经过长期的技术攻关和艰苦奋斗,成功推出了一系列高品质国产心脏起搏器。
“心系列”起搏器自2017年批准上市以来,累计植入量已突破10000台,在原先进口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国内心脏起搏器市场稳稳站住了脚跟,成为国产心脏起搏器的引领者。
从医生到总经理,造福患者是不变初衷朱晓明现任创领心律管理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就读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对心律失常等心源性疾病有深入研究,临床经验丰富。
为早日实现心脏起搏器的国产化,造福更多心源性疾病患者,朱晓明决定转战心脏起搏器医疗器械领域。
他先后服务于多家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如美敦力公司、圣犹大医疗公司、爱德华生命科学、创领心律(上海)等,积累了丰富经验。
如今,朱晓明带领团队专注于心脏起搏器的研发、生产和服务,实现了心脏起搏器的国产化,为更多患者提供治疗心率疾病的国产选择。
与此同时,朱晓明也十分重视科研,目前已经以译者身份出版过《心脏起搏器基础教程》,并拥有2项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专利,而创领心律也已获得国内外专利共计200多项,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产解决方案
![国产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ed8ba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d.png)
国产解决方案
《国产解决方案:创新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产解决方案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领域的首选。
在过去,中国企业往往依赖国外技术和设备,但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国产解决方案。
在科技领域,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逐渐开始研发出可以与国外同行媲美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中国的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领导者。
中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日益成熟,为各行业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的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等国产产品也正在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企业的加工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认可。
同时,在医疗、环保、教育等领域,国产解决方案也广泛涉足。
中国的药品、医疗器械、教育科技产品等正在不断推向国际市场,为全球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国产解决方案的崛起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努力,相信国产解决方案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创新之路中国很快就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在规模和市场份额之外,自主创新领域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内企业在自主创新领域表现如何?又面临着什么样的阻碍?于此同时,外资的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又在进行着什么样的创新活动呢?和医药市场一样,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在过去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并且被很多人认为是“后劲”更足的一块。
中国市场在2012年就已经是全球第四大医疗器械市场,市场规模达到140亿美元,并且行业内大多认同还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20%以上的增长。
按照这种趋势下去,中国很快就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在快速成长的市场环境下,本土企业的表现备受瞩目。
我们已经看到,在不少领域中国内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进行了持续的发展,已经和很多跨国企业在“正面战场”进行直接竞争,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在冠脉支架市场以微创和乐普医疗为代表的国内企业的上佳表现,基本上在这一最大的高值耗材领域压过了外资品牌。
而在规模和市场份额之外,另一个话题-自主创新领域,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政府对于自主创新的支持,无论是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都是显而易见的。
国家同时还有相应的规划,比如在医疗器械方面,在2015年之前,要拥有200个新的专利、80款新的医疗器械以及40-50个新的创新型企业。
那么现在国内企业在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尤其是高值植入耗材方面,到底表现如何呢?他们在面临着什么样的阻碍,又在进行什么样的工作呢?于此同时,外资的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又在进行着什么样的创新活动呢?本土企业创新:从简单复制向自主创新的缓慢转换在此之前,首先言研究的是自主创新本身的概念。
国内自主创新在过去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内研发并进行仿制生产国内的一些先进产品。
过去的发展途径也比较相似:针对外资企业在国内的某一种附加值高、市场现有规模或在潜在市场大的产品进行仿制,在完成产品并且取得一定销售基础之后,再进一步来拓展到其他产品领域进行模式复制并实现多元化。
在这其中,微创医疗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1998年成立的微创医疗在2005年率先推出了药物涂层支架,作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生产企业,借助市场的启动和优秀的性价比,快速拓展了市场并获取的份额。
在此基础上,微创医疗在慢性病和微创治疗技术平台进行了多元化,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并购相结合的方式切除了电生理、糖尿病以及骨科等众多领域。
而在完成了前期自身的产品覆盖、渠道建设以及品牌积累以后,微创医疗在自主创新的类型也从原先的纯仿制,走向了真正意义的再创新,比如微创医疗正在注册的火鹰支架,就是全球首个单面刻槽工艺支架,同时也首次在支架上应用“靶向技术”。
这一路线不禁让人联想到很多日资制药企业当年从仿制药走向Me-too自主产权药物,最终走向First in class纯创新的路线。
在未来,这一模式将被继续看好,但是可能将只在一些有规模的内资企业身上才能看到。
但是这种力量,代表着真正意义上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趋势和未来的希望。
可以说在过去,成功的自主创新主要是先人一步完成有市场前景产品的本地化仿制。
而这种自主创新仍然是目前国内企业创新的主流。
伴随着之前的医疗器械第一波本土化仿制的,国内已经积累了一些产品和人才基础。
不过国内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哪怕是仿制国外先进产品层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伴随着国内现有医疗器械企业多元化的不断进行,所保留的市场机会相对更加分散,同时现有规模也相对较小。
相对规模较大的市场如心血管介入和骨科材料等,已经有许多领先的国内企业在不断寻觅新的机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国内一些目前非常创新的本地化产品已经在一些更加前沿但是相对已有市场规模更小的领域。
如依托清华大学的北京品驰在去年取得了国内自主研发脑起搏器产品的正式上市批准。
这一产品本身是一项重要突破,但是受制于国内对于帕金森症治疗的总体意识以及价格承受能力,整个市场规模相比其他很多产品要小,整体的市场推广速度和近期能实现的规模就可能比不上微创医疗当年的第一款国内药物支架,企业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才能实现爆发性的增长●国内对于医疗器械的审批也是越来越规范和严格,对于高值植入耗材而言尤其如此。
因此国内企业就面临着越来越长的注册周期,临床试验的成本也不断增加。
这一点,限制了很多国内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尚不具备一定规模并且没有已上市成熟产品销售支持的企业。
国内的政府资金支持已经越来越难以与临床注册的成本相匹配,而外界的风险投资对于未批准产品往往又更加谨慎。
例如微创医疗就曾经表示在过去很遗憾没有进行更多产品的报批工作,而在现在的环境下开展这些工作,其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以及面对的风险都相应大幅提升●国内政策对于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区分定价,以及总体上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定价的定价思路,限制了本土创新产品的价格和利润空间。
因此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后的推广又会面临着利润空间不足同时又需要资金进行市场推广的窘境而对于类似于完全独立创新,即类似于微创医疗的火鹰支架这类的全球首创型创新,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这些独创性的技术本身的研发难度和周期都远远大于“照葫芦画瓢”的仿制性创新。
国外医疗器械企业的首创型创新往往基于他们大量的产品临床使用经验、专业化的研发团队以及对于基础研究如材料等的长时间积累。
而国内企业相对而言底子较薄,这类创新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资源要比国外企业更大,但是短时间内的销售又来自于中国市场,回报周期也相对较长。
因此,这一类的创新需要企业更大的决心、耐心和投入●产品注册的难度则加大了此类创新的难度和时间。
为了论证这些新的产品特性更加有效同时安全,企业的临床设计本身就需要更加完善的设计,而且同时试验的规模(入组病人数和时间等)也容易被大幅拉长。
药监局对于临床试验标准的日益重视使得创新型产品的注册更加困难●最后一点来自于市场推广的难度。
在国内的医疗市场往往有个有趣的现象,对于大部分仿制的国内产品,如果国外的企业没有进入并加以有效推广,国内的生产企业往往很难实现有效的市场开拓。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产品教育和推广方面,国内很多企业习惯于重复国外企业的做法,同时强调性价比进行市场扩大和份额替换。
而如果是全新的产品(或者功能),那么国内企业自己就需要来进行市场教育和推广,这包括将此功能与竞品进行区分、明确最适宜目标人群同时完成对于新手术方法或者操作步骤的培训。
而这一切,都需要企业对于专业的学术推广有着丰富经验,同时积累并展示相应的临床数据。
这一工作在过去往往由外资品牌再国内主导进行,而对于创新型产品而言,这一重担将有国内企业来进行,这无疑导致对于运营模式和内部能力的不同需求。
因此,对于纯创新型产品,把产品研发并生产出来同时完成产品注册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地进行推广和教育,是完成产品创新的重要一环,而这些能力,国内很多本土企业尚有待进一步培养和适应综合国内自主创新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目前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整体的自主创新可能更加向现有的国内医疗企业集中。
这一类企业才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持时间和成本越来越高的创新,同时利用现有的网络和渠道来迅速推广新的产品。
小型的创新公司也会不断出现,但是未来在这个领域由现有的领导企业主导的并购和产品销售合作也会越来越多。
当然在整个自主创新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的趋势,对于不管是创新性企业、现有行业领导企业以及投资者而言,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所存在的机遇●创新的本身从单纯的企业对于产品仿制或者进一步功能再提升转向了从用户需求出发,与中国最顶尖的医生一起来开发适合国内现状的产品,实现真正意义的创新。
这种创新模式,即“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和国外企业的创新模式是高度一致的。
例如三友医疗器械创办的初衷就是来根据中国医生的临床经验,提供技术支持平台来共同开发产品。
而这一点,是很多跨国企业都不容易做到的。
类似的先建科技也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与国内顶尖的血管外科,尤其是中山医院,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从而开发了其Fustar可调弯鞘。
这类需求导向的创新能够切实符合医生的临床需求,适应中国病人治疗的具体过程,同时也加深了企业与专家的学术合作●单纯的产品创新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越来越难,即使是研发成功针对创新点的市场推广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努力。
而如果眼光放宽至商业模式创新,那么企业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
国内目前在医疗器械角度有许多创新型企业涌现,他们根据中国的医疗体制现状以及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了新的商业模式。
这在植入耗材中比较少见,但是在一些诊断类器械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案例。
比如一家广州的心血管疾病诊断设备企业帮助一些医院设立胸痛中心,同时在社区卫生中心投放远程诊断设备。
这样病人可以就近进行诊断和监控,而大医院则借此获得了更多的病人来源以及后继手术量。
总体而言本土医疗企业的自主创新在未来可能继续以仿制为主,但是切入点会更加分散,而最终产品商业化也会向现有的领导企业集中。
于此同时,我们也会见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来从本地需求出发进行进一步研发,从简单产品创新走向业务模式创新。
外资企业创新:从全球研发向中国研发的转变在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自主创新方兴未艾的同时,外资企业对于中国研发和创新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
在过去2、3年里,诸如强生医疗、美敦力以及柯惠医疗等诸多国际领先医疗器械公司纷纷在国内建立中国研发中心,并且开始迅速构建团队。
这一动作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位的:●中国市场本身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使得企业对于中国业务的规划也不再是的营销活动,而是进一步完善在中国的能力,使其具备更加适应本土市场的能力。
而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而言,研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中国市场本身巨大的患者群体和未满足需求,将激发很多产品创新点并带来新的产品。
在很多种高值植入器械中,中国一些领先医院的单医院手术量已经居全球前列。
在这种环境下,本土的研发中心能够更好的与权威专家携手进行产品创新●许多企业将设立中国研发能力作为其向国内的医生、病人、政府以及合作伙伴展示其在中国长期发展、将最核心的能力引入国内的决心和意愿,从而在未来的业务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支持●最后,国内本身的人才积累,包括国内的现有人员以及诸多的海外华人专家,使得在国内建立研发中心不存在太严重的人才问题,尤其是长期来看,目前对于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值医疗耗材而言,在未来我们将看到外资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三个不同阶段的创新:●进口产品本地化:主要是针对现有的产品根据医生的临床反馈进行相应的产品调整。
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很多植入产品的尺寸问题,将可以根据国内病人现状和医生反馈,进行重新设计和新产品引入●中国创新服务中国:主要是根据国内的临床使用现状来研发相应的新产品,未来也主要着眼于中国市场。
如建于2012年的美敦力中国创新中心在2013年推出了其首款本土开发的Ti Hot颅骨修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