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稿)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正处于深刻变革阶段,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建设的核心部分。
项目化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质就是课程与项目的双向整合,即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
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电磁应用技术课程作为案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以期提出可供借鉴的课改结论。
在职业教育不断变革的大趋势下,对高职课程的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项目化课程改革是目前大家正在探索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能有效推动专业建设,推动师资建设,推动教学环境建设,推进内涵上的工学结合,推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研究”。
它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进行的课程改革模式。
首先,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确定主要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能力训练项目以及考核方案。
项目化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和教学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联系,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促使职校学生能学以致用,满足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由量到质的提升,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提出的背景
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对高职课程的改革如火如荼。
其目标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质上,高职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此同时,一些深层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一)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面向工作岗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势的影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重“高”而轻“职”,但这个“高”又看不到“高”在哪里,因为目前“高职”有许多专业与“中职”相似, 没有体现出与“中职”的具体区别。
高职的定位问题,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制定;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
改革最重要的出发点。
因此目前高职定位不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职的课程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主要从高职应当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这样的宏观角度来探讨,严重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
其次,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面向具体的工作岗位,重点在“首岗适应”还是以后的多岗迁移也没有明晰。
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的供给量及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2、教师没有转变思想主动进行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大部分从事高职教育的管理者、教师等都是从普通教育转型而来,教育思维存在学科教育的定势。
虽然大家都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应当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
但由于学科教育的定势思维给高职教师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得教师很少转变思想,主动进行课程改革。
3、教学环境无法满足课改需求
教学环境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
高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加强实践性教学,需要建成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或实训室。
但由于课程改革对实验实训要求较高,设备的投入较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因经费紧张,投入不足,造成实验室实训条件无法满足课改需求。
校内实训场所应该服务于学校教学,服务于校外培训,服务于社会考证,有些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没有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建设,造成了一些教学资源闲置浪费。
4、课程改革相对封闭,课程内容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相关度较低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都是以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或教师为主体来进行,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企业、公司等人员参与很少,整个改革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此课程内容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相关度较低。
目前的课程改革主要依据工作任务选择知识,只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剪裁原有的学科知识,所学内容没有实质变化,这使得课程改革成了知识游戏,大大降低了课程改革的成效。
5、课程改革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首先对教师课改的激励机制不够。
教师是否参与课改,与其薪酬、收入没
业特色、实践条件、学习氛围,因此,学校有责任改变老师的备课环境。
高职学生除了课室这个主要的第一课堂之外,还需要丰富的第二课堂,因为大量的能力训练都需要在第二课堂完成。
这里的第二课堂不是专指“课外活动”。
它是一种新形式的课程教学,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再到学生自主管理的教学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能有效能够有助于加速课室的有效改造,推动第二课堂和实训环境的建设,提高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兴趣,从而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环境的建设。
4、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改革能有效推进内涵上的工学结合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改革能有效推进内涵上的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工作线索、教学线索的紧密结合。
缺少工作线索就不是职业教育。
缺少教学线索就是企业培训班。
缺少“紧密结合”的则是低效率的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不是简单地认为是师生“走出校门”或“顶岗实习”。
虽然顶岗实习在高职院校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工作范围的局限性以及岗位的有限性加之企业的保密、安全要求,真正顶岗实习的岗位很有限。
因此,从校内的教学中提取“工学结合”的环境是非常可取的。
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主要是工作过程线索和训练学习这两个线索的交替作用;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的紧密配合并在学习过程中多次转换;实物和实验的紧密配合,相互促进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多次转换。
5、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改革能有效推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研究”
具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内涵上的工学结合及其深化”。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是最重要的。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国情提出的一种具体的改革方向,因而从理论层面来说可以实现有效推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研究”。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电磁应用技术课程为例
(一)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内涵的理解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础是职业的工作过程, 对“工作过程”和“项目化课程”等概念的理解, 对课程改革至关重要。
普遍定义的“工
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项目化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与项目的双向整合,即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
课程项目化是把课程转化成项目来学习,需要经历“工作任务分析—课程门类确定—教学设计实施”的结构转换,变理论学习过程为项目完成过程。
项目课程化,即把项目转化为课程来学习,选择适合教学的项目。
(二)电磁应用技术课程设计
1、分析职业岗位确定课程目标
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电磁应用技术为例分析该专业面临的职业岗位,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对应的能力要求, 进而确定课程目标。
电磁应用技术这门课程针对的职业岗位是:电机装配工、常用电机检修工。
针对这三个岗位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岗位所包含的电机制造、工艺、检测、维修及应用等实际工作任务,从而进一步确定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课程目标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拓展目标。
能力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单相异步电动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绕线设备的拆装,对设备的绕组故障进行分析和维修的能力;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能用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电磁力定律分析各电机的工作原理;素质拓展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三)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
单元标
题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拆卸三相异步电动机1、能使用常用拆卸
工具
2、能按正确的顺序
1、了解电动机
的结构
2、熟悉千分
拆卸电机
3、能辨认电机的基本部件
4、能用千分尺测量直径
5、能用摇表测量电器绝缘性能
尺、摇表的使用3、了解电动机的功率、极对数、工作方式、绝缘等级等相关参数
三相异步电机绕组展开图的绘制与旋转磁场1、能根据绕组的结
构及绕法拆卸绕组
2、能用电流磁效应
分析电机接受电能
的方式
3、能用楞次定律、
电磁感应定律、电
磁力律解析电机能
力传递方式
4、能制作线模
5、能绕制绕组
1、电流磁效应
2、楞次定律
3、电磁感应定
律
4、电磁力定律
5、绕组参数
6、绕组连接方
式
三相异步电机嵌线与电磁相1、能以正确的顺序
嵌线
2、能用电磁力定律
分析转子受力情况
1、嵌线步骤及
注意事项
2、电磁力定律
互作用
定子绕组接线、整形与检测1、能正确使用测量
工具
2、会分析磁场,并
做磁场检查
1、工具仪表的
使用
2、用电磁感应
定律和楞次定
律分析理解磁
场检测方法
绕组的绝缘、烘干及参数测试1、能对绕组进行绝
缘
2、能正确烘干绕组
及相关处理
3、能用摇表测量绝
缘阻值
4、能用钳形电流表
测量三相电并计算
功率
1、浸漆的步骤
及注意事项
2、烘干的注意
事项
3、工具仪表的
使用
三相异步电机的维修1、能根据现象初步
判断电机的故障原
因
2、能借助工具仪表
查找故障
1、三相异步电
动机的工作原
理
2、单相异步电
动机的原理
3、能根据故障进行合理的维修3、电磁结构的分析
4、用电磁感应定律与楞次定律阐述电机旋转原理
伺服电机的维修1、能根据现象初步
判断电机的故障原
因
2、能借助工具仪表
查找故障
3、能根据故障进行
合理的维修
1、伺服电机的
结构
2、伺服电机的
原理
3、电磁结构的
分析
4、用电磁感应
定律和楞次定
律分析伺服电
机旋转原理
步进电机的维修1、能根据现象初步
判断电机的故障原
因
2、能借助工具仪表
查找故障
3、能根据故障进行
1、步进电机的
结构
2、步进电机的
原理
3、电磁结构的
分析
合理的维修4、用电磁感应
定律和楞次定
律分析伺服电
机旋转原理
B线项目 1、能通过自学完成
其它绕组设备的绕
组制作
2、能通过自学分析
其它设备的绕组工
作原理1、绕组功率的计算
2、铁心面积的计算
3、绕组匝数的计算
4、绕组线径的计算
5、用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分析阐述变压器和直流电动机原理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五)
(六)考核方案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的结论
(一)确立课程开发机制
组织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开发对象的问题。
人们往往更注重课程专家
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只起到辅助执行的作用。
但事实上课程开发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需要课程专家阐明课程理念和具有普遍性的课程开发方法,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则需要教师完成。
1、单向机制还是双向机制
学科课程开发的起点是学科专家,即强调由学校决定人才的培养,企业只负责使用人才;任务课程开发的起点是企业专家,即强调由企业专家决定课程,学校只负责使用课程。
事实上无论是以学科专家为起点还是以企业专家为起点都属于单向的课程开发机制。
合理的课程开发机制应当是形成学科专家与企业专家之间的紧密互动,认真分析他们各自在课程开发中所具有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这是一种双向的课程开发机制。
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需要积淀时间,只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互动关系才有可能开发高质量的项目化课程。
2、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既然课程开发确定的是采用双向机制,那么如何平衡课程开发中企业专家和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个亟待确定的问题。
从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的现状来看,要求企业作为课程的开发主体还存在问题,而教师因此,课程开发应当以教师为主体进行。
企业专家的角色则可以定位为课程开发的咨询者和评价者。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为教师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然后评价教师开发的课程产品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二)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