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共28页文档

合集下载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文案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文案

我读路易斯·康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 2009020142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And the realityBetween the motionAnd the actFalls the shadow.”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

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

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

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

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

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

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

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

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时间:1966年-1972年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

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

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

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

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象。

路易斯*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

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

在这样做的同时,路易斯*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

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

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

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

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间由光构成的序列,沿途还有一些横向交叉连通的空间,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表情。

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造型方面
从远处看,博物馆像是由三组连续平行的圆筒状谷仓排列 组合而成。谷仓的上半部分是拱壳,下半部分是矩形。连 续平行的拱壳造型看似简单,灰白色的变质岩板填充在混 凝土的拱形框架之中显得异常朴素却带有张力。带给人力 量的美。
一组优美的筒状建筑连绵起伏,散发着古典主义气息,展 现出典雅风情。
剖面图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馆
设计启发 内繁外简的手法,内敛又不沉闷 利用空间的错落以及视线的穿插,是空间具有趣味性
院落空间的合理布置使丰富了内部空间,同时使建筑更加 联系自然
感谢聆听
入口广场



西
采光井 固定展厅 采光井
小楼梯的设置方便参观者从一层展厅进入地 下室画廊,也方便员工进入地下的办公空间 采光井的设置加强了建筑的透气性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结构方面
结构清晰明了,细部处理丰富
长达30米的整个混凝土拱顶,是由四角上的四根 柱子撑起来的,墙不承重。
拱顶与建筑接壤的部分有一条开口,阳光可以从 后面透过来。
建筑高度错落,形成一种雕塑形式 博物馆的动线是蜿蜒的,其间通过监管空间衔接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馆
功能分析
平面上的错动打破了
博物馆完整的体量。建 筑师利用水平的错动在 流线中植入庭院,各具 特色的院落和展厅配合, 产生移步易景的效果, 也使建筑有机地融于自 然中。参观人流通过极 具引导性的桥进入院落 再到达门厅开始展览流 线,在观展过程中不断 穿越庭院,产生室内室 外景观的交替轮转。
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案例一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设计概况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 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 属 现代风格建筑。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 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坐落于 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建筑外观娴静、 简朴、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 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简形式,并且采 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 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 引入室内。

“拱顶”的遗产——始于金贝尔美术馆结构的解析

“拱顶”的遗产——始于金贝尔美术馆结构的解析

“拱顶”的遗产——始于金贝尔美术馆结构的解析Heritage of the Vault: Rethinking Kimbell Art Museum through Structural Analysis 袁烨 Yuan Ye张子岳Zhang Ziyue摘要:文章始于对金贝尔美术馆屋顶筒壳结构的解读,梳理了结构与形式、平面和空间的设计线索,并重新思考其作为经典案例的解读路径。

文章认为对于现代建筑遗产的研究与思考应更多地回归到设计的过程中,而非只建立在感性的认知及单线索的解读基础上。

金贝尔美术馆之所以最终能成为路易斯 ·康的代表作之一和现代建筑史中的经典,正是由于它在设计过程中整合了各个建筑要素,平衡了多方参与者的意见。

康作为建筑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设计进程中始终把握核心概念,并对其进行持续的推演。

关键词:路易斯 ·康;金贝尔美术馆;拱顶;筒壳结构Abstract: In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Kimbell Art Museum, this article rethinks the strategy of interpreting the building as a classic example of Louis I. Kahn’s works by combining the clues in the design of structure and form, building plans and spaces. Research and thinking about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s currently returning to the design process instead of only unfolding from perceptual cognition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esign clues. Kimbell Art Museum became one of Kahn’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a classic of modern architecture because Kahn integrated various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d balanced the opinions of multiple participants in this project. As the principal architect of this project, Kahn was able to maintain his original concept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design process. Keywords: Louis I. Kahn; Kimbell Art Museum; vault; cylindrical shell中图分类号:TU33;TU098.6;TU24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289(2019)02-0108-07DOI:10.19673/ki.ha.2019.02.012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郊区的金贝尔美术馆是建筑师路易斯 · 康去世前两年完成的建筑作品,其设计始于1966年,建成于1972年,被看作康建筑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建筑遗产(图1,图2)。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精品文档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精品文档

南侧下沉广场
水池
北侧下沉广场
停车场
2.平面
①平面形态
沿轴线两侧对称
平面呈凹字形
②功能与流线分析
3
6 7
1 9 4
主要功能空间
2
8
流线示意
1.门厅 房
2.管理
一层(地下层)平面 3.储藏 4.工作间 5.研究室
6.讲堂
7.机



7


3
4
4
7
2
1
二层平面 1.敞廊 2.入口 3.门厅 4.展厅 5.售书 6.报告厅 7.室 内庭院--“光井” 8.厨房 9.图书室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筑分析
建筑背景
时间:1966年~1972年 地理位置: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郊区 建造背景: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 位收藏家。金贝尔在福特沃思城建立了一 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 金会用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 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 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 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术博物馆在 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 开始破土动工。 环境景观:它位于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 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俊俏, 建筑的外观形状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 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
③朝向与自然光照的关系 东西朝向有利于光线最大限度的从天窗均匀射 入。
4.光是此建筑的重要乃至主导元素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对光的献礼” ——《静谧于光明》
采光装置的设计

该建筑最激动人心的还要算是采光 装置的设计.在美术馆里使用直射光 或是明亮的光线看上去十分的暗淡, 尤其是陈列易损品的地方,比如水彩 画.康设计的是一套双向反射系统, 透过拱壳沿顶端槽孔安装的透明天 窗,天光和阳光会洒在一组有穿孔金 属装置散发出了自身的光芒,然儿大 部分的光线还是被反射到了混凝土 拱壳的底侧,然后由此反射到绘画展 品上.

金贝尔艺术馆

金贝尔艺术馆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一、追本溯源—起论点1.打破既有的原则2.回溯问题的起点3.建筑的本质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Wha 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二、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然)1.效法自然中动态平衡的特质-- 打破因袭勇于求新求变打破和谐--打破建筑中的必然性与单调感2.效法自然纪录的特性-- 在建筑上可将构造的程序作为表现的主题。

3.遵守自然中的物性与本质—与砖的对话遵守材料的特性,尊重物性,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三、相信直觉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直觉,直觉是可以培养的,领悟全凭个人的修为,无法与他人分享。

四、由形迈向设计形是对物性的领悟 realization Spoon is not a spoon.形是本质(form is what) 设计是实践(design is how)设计≠设计品形→设计→设计品设计是手段、不可听、不可见,只是求诛本性,而存于心灵。

五、表现--人之存活于世的目的就是表现Kahn以光明与静谧来象征外表与内在表现欲的二元性,静谧是存在之欲,而光赋予此存在之外相,由光到静谧以及由静谧到光的路径就是灵感孕育的环境,表现欲与作品的可行性能在这条路上相逢。

表现是生命世界共有的特色,有生命就有灵魂,也就存在着表现欲。

这就是有情的生命世界与无情的物性世界最大的差异。

Kahn设计理念的精髓即在於「求教於无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创作者有情的表现,成就一件杰作,人能自然所不能,自然能人所不能,二者互补,就成一个完整的宇宙路易斯.康曾经认为: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

由康所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也许可以为人们解读出康的建筑作品里所蕴含的“对话”情节。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

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金贝尔美术馆光艺术论文

金贝尔美术馆光艺术论文

金贝尔美术馆光艺术论文摘要:从对金贝尔美术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路易斯康对自然光的看重,也更加提醒我们去注重和理解自然光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光艺术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建筑设计是存在借鉴意义的。

而学习运用光却不是停留在表面。

让我们回头看看路易斯康,就定能明白,光艺术的运用与“建筑总体布局”、“采光结构设计”、“建筑结构选型”、“建筑材料选择”四点是有机统一、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本文以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为研究载体,概述其设计背景与设计手法,重点解析其利用建筑结构对展览建筑引入自然光的设计手法,并探究光艺术与建筑艺术之关系,为类似建筑的设计提供思路。

前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为它有情调——他提供了我们共识的基础,它使我们能接触到永恒。

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艺术的光。

”——路易斯·康。

本文将以路易斯康设计的展览建筑——“美国金贝尔美术博物馆”为例,从多角度尤其是采光设计部分深入解读这一现代主义经典建筑。

建筑背景综述1.建造背景金贝尔美术馆坐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郊区,由当时著名的工业家兼收藏家金贝尔斥资修建,并最终确定委托路易斯康来主持设计。

建筑于1966年—1972年建成,收藏展品主要为19世纪的艺术作品和古代艺术品。

2.设计师路易斯康简介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成长于美国并在巴黎学院派的大体系下接受了美国版的建筑教育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体带来的生冷感,在安谧与光明之间寻找一种秩序。

作为新历史主义的代表建筑师,路易斯康善于将简单的几何形与符合历史文脉与精神的元素结合起来,使建筑富有情感与哲思。

建筑设计手法概述总体上说,金贝尔美术馆从总体布局、建筑造型等设计手法上给人简洁、朴实的感觉。

但是细细品读,却能越来越体会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强有力地“声音”——利用简单的建筑语汇表达建筑,却在每一处都充满自己对的历史、对精神的积淀与思索。

(1)建筑总体布局——C字对称布局,却稳中求变。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第一次方案
第二次方案
第二次金贝 尔艺术博物 馆模型, 1967年9~11 月。第二个 方案是一个 “H”形的 平面,但由 于该方案迫 使参观者进 入一个经常 空着的临时 展厅而被否。
第三次方案
第三次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模型,1968年9月。博物馆 的最终方案为“C”形的平 面,前院居中。
筒形拱顶与摆线拱形式:
美术展览厅
图书馆的夹层
展厅的内部空间
路易斯康预言说天窗采光的金 贝尔美术馆将“有着能够让人 知道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的 舒适感觉。”天窗装置把所有 的阳光转变成洒在拱顶下面的 均质的银色光线。
报告厅
展厅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展厅还设置了许多座椅和沙发, 以供参观者休息,实现了民用建筑精神 门厅几乎能看到建筑中所有公共部分: 劳顿的参观者能够找到咖啡厅、书店以 及分布在两侧的美术馆。路易斯康把这 个博物馆比作“友好的家”。
办公区
平面分析:从起始的两个方形到最终图形
最初的矩形是整个建筑 对称结构的基础,两个 方形以X宽度进行叠加, X决定了屋顶拱形元素的 宽度。路易斯康把建筑 进行三等分,从外侧的 边界开始的6个拱形沿着 短边分布,这样就在长 轴方向形成了窄条似的 中间区域,它们形成了 筒形拱之间的平屋面和 室外的设备安装区,采 光井布置在两边空间的 对称轴上,形成了方形 的结构轮廓线。边上狭 窄的设备用房沿门廊布 置。
三种方案都保留了覆盖建筑跨度的拱形屋 顶。路易斯康认为博物馆建筑不应设窗, 因为它会导致眩光,而“从上面洒落的日 光是最明亮的,也是唯一可接受的光照。 于是窗就成为一条缝,改善光照的装置就 设在摆线形拱下。”所以自然光是博物馆 主要的采光源:经过阻碍是光线散射,不 会直接照射在艺术品上。镂空的铝板是最 理想的材料,可以制造银色光线,这种阻 光结构被路易斯康成为“过滤器”。 路易斯康的助手马歇尔.梅耶建议使 用摆线,摆线形拱顶比圆曲线形拱顶 低,结合预应力混凝土后它十分薄。 摆线拱实现了路易斯康最伟大的梦 想——用光和结构的统一来定义空间。

路易斯康金贝尔美术馆中的秩序

路易斯康金贝尔美术馆中的秩序

经典建筑评析课程论文路易斯·I·康金贝儿美术馆浅析二○一四年十一月The order in Kimbell Art Museumdesigned by Louis I KahnNovember 2014摘要金贝尔美术馆(Kimbell Art Museum,1966-1972)是路易斯康去世前建成的最后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康的各种建筑理念。

本文通过屋顶空间构成、宏观秩序、材质运用三个方面浅析金贝尔美术馆的建构逻辑。

展现建筑诗哲路易斯康对空间本质的独特认知。

关键词:路易斯·I·康;金贝尔美术馆;拱顶;秩序;材料ABSTRACTKimbell Art Museum is the last masterpiece completed before Louis I Kahn’s death. It interpretKahn’sArchitectural concept perfectl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Kimbell Art Museum’s tectonic logicfrom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vaultspacial composition,macro order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It will also present Kahn’s unique cog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space.Key words: Louis I. Kahn;Kimbell Art Museum;vault; materials绪论概述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道:“建筑的历史,在过去的许多个世纪里,只在构造上和装饰上缓慢地演变,但是最近的五十年以来,钢铁和混凝土一路高歌猛进,建造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一些古老的建筑法则为之所抛弃。

金贝尔美术馆(合并版)

金贝尔美术馆(合并版)


19世纪后期-20世纪:哲学与诗的融合运动恰好发生于理性主义发展最为充分,同时也暴露出问题 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剧了欧洲世界的文明幻灭感,曾经使欧洲人引以为骄傲的理性主义在瞬间变成集体的疯狂和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欧洲文明所赖以支 撑的信仰收到空前的怀疑。
伽达默尔认为“近代史中科学与哲学之间古老的对峙也许在本世纪到了顶峰。”他追问道:“以前的哲学在当今生活的整体中是否还有一席之地”?
秩序的理念 康的同事安妮·唐回忆康将其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空间的本质” 二、“秩序”
三、“设计”
“一个开间系统乃是一个空间系统”
纪念性的探索
“光是结构的给予者”
金贝尔美术馆报告厅
埃克赛特图书馆
结构理性主义
费兰姆普顿认为建筑对于空间与结构关系的关注超越对表面装饰 的关注始于哥特,连续的拱券和飞扶壁都是建构的形式表达。哥特崇 拜在19世纪最终发展为结构理性主义,“在维奥莱·勒·迪克 看来,力学逻辑和建造程序的理性原则乃是无法分离的。它们互为前 提,又互为结果。”正如维奥莱·勒·迪克设计的八角大厅清晰地揭 示了建筑中的荷载传递。
与玻璃幕墙的结合
Margaret Esherick House (1961)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1953)
玛格丽特住宅和耶鲁大学美术馆都 是裸露的混凝土结构域玻璃天然结合的 两件佳作,康在金贝尔的设计中对玻璃 幕墙的使用上有调整,不再过分暴露幕 墙,而是通过入口走廊、内庭院空间的 手法展现玻璃的最佳特性,更多地了展 现了石材结构的厚重感。
• 所谓的‘纯粹意识’可直接理解为人类文化未曾形成或形成之初的人类原初感受或体 验,也即是当今一切文化得以建构的基础 • 现象学是欧洲于20世纪初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主张「排除现有人类文化可能会 对事物原来本真状态的干扰, 进而想还原出本真的体验」就是康的建筑哲学和建筑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结构与型体分析 结构体系 拱形结构的特性是,高耸的房 间之间是低处拱脚高度上的空间。 低空间从高空间间接采光。高耸的 房间,没有隔段,是一个完整的房 间。房间的特性在于它总具有完整 性。
型体分析 博物馆由3组连续平行的拱壳组
成,每个拱壳6.5米x30米。连续平 行的拱壳造型看似简单,灰白色的变 质岩板填充在混凝土的拱形框架之中 显得异常朴素,整个建筑犹如德克萨 斯州大地上平凡的谷仓,给人以自然 质朴的美感。
沙砾铺地却又不同 于周围的公园草坪, 它暗示着这里已进 入博物馆的入口广 场,公园内的步行观 众由此抵达博物馆 入口。
美术馆入口
门廊边的水池,廊内有休息用的石凳.
从侧面看重复的6个拱顶,尽端的是一个门廊.
庭院内的简单雕塑,另有一番特色
以简单而最有表现力的几何形作为构图单元
100x22英尺(30.48x6.7m),为现 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个拱单元由 四个2英尺(0.61m)见方的柱子支撑, 这样一来平面的展览空间内没有柱 子出现,为室内布局提供了最大的 可能性。两拱之间是混凝土平板, 平板下面是布置通风管道和轨道灯 的位置。
环境景观:它位于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 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俊俏, 建筑的外观形状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 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
①建筑环境 金贝尔艺术馆位于一个绿树成阴的公园内。建
筑平面呈n字形,其西面开口朝向公园绿地。n字形 平面凹入部分铺满沙砾,上面是一片棋盘式的小树 林,状如公园的绿化嵌入博物馆之中,使公园与博物 馆两者的环境浑然一体,相互通融。然而,树林下的
金贝尔的特征 元素是长条型的圆 拱:初始每个拱的 平面尺寸是150x25 英尺,后来由于造 价的限制,将整个 建筑体型进行压缩 ,拱的尺寸调整为
②建筑布局
入口前棋盘式树林
博物馆
公园绿地
南侧下沉广场
水池
北侧下沉广场
停车场
①平面形态
2.平面
沿轴线两侧对称
平面呈凹字形
②功能与流线分析
6 7
1 4
8
3
③朝向与自然光照的关系 东西朝向有利于光线最大限度的从天窗均匀射
入。
4.光是此建筑的重要乃至主导元素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对光的献礼” ——《静谧于光明》
采光装置的设计
该建筑最激动人心的还要算是采光 装置的设计.在美术馆里使用直射光 或是明亮的光线看上去十分的暗淡, 尤其是陈列易损品的地方,比如水彩 画.康设计的是一套双向反射系统, 透过拱壳沿顶端槽孔安装的透明天 窗,天光和阳光会洒在一组有穿孔金 属装置散发出了自身的光芒,然儿大 部分的光线还是被反射到了混凝土 拱壳的底侧,然后由此反射到绘画展 品上.
采光设计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最为成功之处:一是具 有特设的自然采光,二 是采光与建筑内外形象 的完美结合。
经过多方案的比较,
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 了一个0.9米的通长天 窗。天窗下面铝制穿孔
把反射板顶棚呈人字形造型十分优美。这样使展室内 既得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同时康 还在拱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细长的弧形采光带。 这给建筑朴素的外观增添了一分细腻,又使拱顶产生 一种悬浮感,室内也因此而显得生动。
博物馆空间的自然光运用
①自然采光能满足展览空间中的观者与自然接触的 深层心理需要 ,自然光的引入会使人们在较长的参 观进程之中始终能保持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满足人 们的 “定位感 ”和 “安全感 ”,使参观者不会产 生迷失感 也不易产生疲劳。路易斯 ·康就认为, 观众在美术馆内欣赏美术作品时,不应受眩光现象 干扰,同时也不应完全与外界隔绝。
建筑背景
时间:1966年~1972年 地理位置: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郊区
建造背景: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 位收藏家。金贝尔在福特沃思城建立了一 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 金会用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 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 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 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术博物馆在 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直到1969年中期才 开始破土动工。
康在拱顶开了一条光槽,用 弧形的反光板将太阳光漫射 到室内。
在C型内庭朝西的入口处有玻璃 墙面的位置,康设计了一组方形 几何排列的东青树阵,以避免西 侧太阳光对室内的直接影响。
滤光器
金贝儿美术馆建筑特征是覆盖了 建筑跨度的拱形屋顶,有一个拱 顶在中心处被打破,留出一个狭 长的缝,可以让自然光进出。布 朗和康一直认为博物馆应该有自 然采光作为主要的采光光源:经 过阻碍使光线散射,不会直接照 在艺术品上。镂空的铝板是最好 的材料,可以制造路易斯康所设 想的银色光线。这种阻光结构, 被他称之为“滤光器”。 正是由于滤光器的存在,避免阳 光直接射入室内造成眩光。光线 经过铝板的反射,到拱顶下表面, 再由粗糙的拱顶下表面的散射到 室内各个角落。刺眼的阳光变得 柔和,光谱也转变成银色。
9
主要功能空间
2
流线示意
1.门厅 房
2.管理
一层(地下层)平面 3.储藏 4.工作间 5.研究室 6.讲堂 7.机

8 7
4
9 5 32Βιβλιοθήκη 7 471
二层平面 1.敞廊 2.入口 3.门厅 4.展厅 5.售书 6.报告厅 7.室
内庭院--“光井” 8.厨房 9.图书室
东西向剖面图 拱顶端部的墙顶和拱曲面之间开了一窄条
滤光器工作原理如下:
可见的采光装置
3.材料的天然质感和人工肌理
弧形玻璃窗,以强调墙体不承重。拱顶之间在 拱脚高度上设一条平顶过度带,也是管道空间
3.立面与剖面
曲线形
摆线形
立面分析 采用组合元方式,以一个四根柱子支承的摆线形拱
壳为单元,来组合成美术馆各个空间。 摆线形拱顶比曲线形拱顶低,跨度较大承重能力较
强,同时利于室内光线的漫反射。采用摆线形拱顶,具 有古典特征。
②绝大多数艺术品的创作都是在自然光的条件之下 完成 ,为了忠实地再现展品的原貌 ,在展览空间之 中引入自然光当然是最佳选择。但是有不可过多的 引入自然光,因为强烈的紫外线对艺术藏品有着极 大的损害。
康还设计了三处光井,使观众参观时处在室内室 外变换着的视觉感受中,由此而消除了疲劳。
光井的位置
拱形的光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