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糖还原酶5’端(AC)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相关性

合集下载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普伐他汀疗效的关系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普伐他汀疗效的关系

•基层园地•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普伐他汀疗效的关系黄红梅,羊暑艳,杨茂君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成都610200摘要:目的分析醛固酮合成酶(C’y P l l B2)基因r S531564位点多态性在2型糖尿病(T2D 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 H)患者中的分布特征,探讨该遗传多态性对普伐他汀改善T2D M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 M合并E H患者(T2D M+E H组)310例,单纯T2D M患者(T2D M组)170例,同期健康人群120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人院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脂水平.T a q m a n荧光探针法测定C'y P l l B2基因r.v531564位点基因型。

丁2DM+E H组经普伐他汀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 T)及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 s C R P)水平。

分析C T P11B2基因《53〗564位点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与普伐他汀疗效的相关性。

结果T2DM+E H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丁201^组(均/3<0.0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对照组>丁201^组>丁201^十£^^组(P<0. 05);基因型G G/GC'患者I M T、h s C R P、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 L-C高于C.C患者(P<0.05);普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T2DM+E H组患者I M T、h s C R P、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显著降低(P<0. 05),基因型G G/G C与C C患者治疗前后I M T、h s C R P、总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特点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特点
第 38 卷 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文章编号 :100028020 (2009) 012003920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卫 生 研 究
JOURNAL OF HYGIENE RESEARCH
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 水平及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特点
罗丹 鄢盛恺1 程歆琦2 宋耀虹2
本研究将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 Hcy 水 系包括 :引 物 013μmolΠL , dNTP200μmolΠL ,10 ×buffer 5μl , MgCl2
平及 MTHFR C677T、CBS844 ins68 基 因分 布特 点 ,探讨三者与 2 115mmolΠL , Taq 酶 215U , 基因组 DNA015μg , 总体积 50μl 。反应
产物经 Hinf I 酶切 ,酶切产物进行电泳 检测 。CBS 844ins68 多 态性检测 :检 测每位 受 CBS 844 ins68 位 点的基 因多 态性 。根 据参考 文 献[3 ] 设 计下 列 引物 ,正 义 链 : 5′2CTG GCC TTG AGC
(DM + CHD 组) 70 例 , 均 为北 京协 和医 院心 内科 因冠 心病 住 院的糖尿病患者 ,男 39 例 ,女 31 例 ;年 龄 ( 6119 ±612) 岁 。单
空军总医院临床检验中心 ,北京 100036
Vol. 38 No. 1 Jan. 2009 3 9
·论著·
达能营养中心 DANONE INSTITUTE CHINA
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 Young Scientists′Forum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地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同型半胱氨酸 ( Hcy) 及其代谢相关酶亚甲基四氢叶 酸还原酶 (MTHFR) C677T及胱硫醚β2合成酶 (CBS) 844 ins 68 基因多态性的特点 。方法 研究对象 均为北方 汉族人群 ,包括无血缘关系的 70 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71 名糖尿病患者和 85 名健康人群 。应用荧 光偏 振免疫法 (FPIA) 测定 Hcy 水平 ,应用微粒子酶免分析免疫法 (MEIA) 测定血浆叶酸 、维生素 B12浓度 ,同时 测定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C HD组 G 等位 基 因频 率 及 G 基 因型 频 率 高 于对 照 组 及 T D 组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4 7 I P=0 0 9及 Y =4 9 3 2M 差 Y .8 , .2 ! .3 , P=0 06 ; 女 性 .3组 间 等 位 基 因 频 率 及 基 因 型 构 成 差 异 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 3 , =0 9 I及 Y .2 )在 Y =0 0 7 P .8 != i2 3 P = .4.
1 .De a t n f Emeg n’ p rme t r e e o ,Na saC nr lHop t l JGu n nh e ta s i ’ a g ao
/ l C t nOu n d n o ic ,Gu n z o 5 5 2 1d i i a g o g Pr vne 0 y a g h u 1 7; .De a t n f C r ilg De a t n f Eme— 1 4 p rme t a doo y, o p rmet r o g n3, De a t n f En o 7 lg Z u n s t l }l td t o te nMe ia ies y, a g e  ̄、一 p rme t d eioo o rt h j gHopi i a a A} ii e S uh r d c lUnv ri Gu n 一 a o t
例 , 有 患 者 按 是 否 并 发 CHD 分 为 T2 所 DM + CHD 组 和 T2 DM 组 , 照 组 1 0例 为 健 康 体 检 者 . 用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和 限 制 性 对 0 应
内切 酶 片段 长度 多态性 的 方 法 检 测 A E C 2基 因 A9 7 G 多 态性 , 5( ) 综合 分析 AC 2基 因 A 5 0 多 态性 与 T DM 并 发 CH 的 E 97G 2 D 关 系 。结 果 : 男性 , 照 组 和 T D 组 等 位 基 因频 率 及 基 因型 构 成 差 异 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0 0 4 P=0 8 6 . T D 在 对 2 M Y .2 . . 7 ) 但 2 M

Lp-PLA2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

Lp-PLA2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

D01:10.19392/ki.1671-7341.201718206Lp-PLA&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金大鹏1武英伟2!理论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技风2〇17年9月下'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河北承德〇67000;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北承德067000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L p-P L A2)与2型糖尿病(T2D M)合并冠心病(C H D)的关系。

方法+T2D M合并C H D组60例,T2D M无血管并发症组50例,健康体对照组50例,评估L p-P L A2水平、阳性率及与疾病的相关性。

结果+L p-P L A2水平及阳性率T2D M合并C H D组、T2D M组高于对照组,T2D M合并C H D组高于T2D M组(P均<0.05)。

L p-P L A2与T2D M合并C H D及T2D M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T2D M合并C H D及T2D M患者L p-P L A2水平明显升高,L p-P L A2水平与T2D M 合并C H D密切相关,检测L p-P L A2对预测T2D M合并C H D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是患者死亡及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75%患者死于冠心病(C H D)⑴。

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m el l i t U S,T2D M)约占糖尿病的90%[2],存在高水平的炎症反应。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L p-P L A)) 是一种血管炎性指标,是 C H D 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3,4]。

《2024年MCP-1、PAPP-A、GSH-PX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MCP-1、PAPP-A、GSH-PX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MCP-1、PAPP-A、GSH-PX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与此同时,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主要并发疾病,两者的关联日益明显。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MCP-1、PAPP-A和GSH-PX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二、研究背景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PAPP-A(骨磷蛋白肽A)和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为生物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可能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线索。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液样本。

通过检测血液中MCP-1、PAPP-A和GSH-PX的浓度,分析这些生物标志物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性。

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等,进行综合分析。

四、结果1. 生物标志物水平比较:与健康人群相比,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液中MCP-1、PAPP-A和GSH-PX的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

2. 生物标志物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随着冠心病病情的加重和糖尿病病程的延长,MCP-1、PAPP-A和GSH-PX的浓度呈上升趋势。

3. 生物标志物与临床指标的关系:MCP-1、PAPP-A和GSH-PX的浓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生物标志物的浓度越高。

4. 相关性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MCP-1、PAPP-A和GSH-PX的浓度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0.05)。

其中,MCP-1和PAPP-A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而GSH-PX的浓度则与患者的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MCP-1、PAPP-A和GSH-PX的浓度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载脂蛋白A5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载脂蛋白A5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较对照组升 高更 明显 ( < .5 。而 H L—C、 P A 和 A O 10水平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 >0 0 ) P 00 ) D AO 1 P B0 .5 :② 血清 A O 5水平与血 清 T PA G水平之 间呈显著 的负相 关( < . 1 ; P 0 0 ) 血清 A O 5的 水平与血 清 c、 D PA r L L—C 、 A O I0水平有 负相 关的趋 势 , HD P BO 与 L—C A O 1和血浆 葡萄糖 ( l) 、P A Gu 水平之 间有 正相关的趋 势, 差异均 但
G hna g l tp yi oyD p r et teH l u t nt n l ec H si l H bi H nsu 0 3 0 uC uf a .Ee r hs l eat n, h ai nI e ai a P ae opt , ee, egh i 50 0 co og m x nr o a
河北 中医 2 1 5月第 3 0 0年 2卷第 5期
∞蠹 蔓篡誊 ≥。 要 薯
Hee JT M, y 00, o 3 , o5 bi C Ma 1 V l 2 N . 2
7 83
● 医l I 代 = 药
载脂蛋 白 A 5与 2型 糖 尿 病 合 并 冠 心病 相 关 性 分 析
醇 (D L L—c 、 P A 、 P B 0 。结果 ) A O 1 A O 10
① 观察组 和对 照组的 A O 5水 平较正 常组 降低 ( <0 0 ) 观察 PA P .5 ,
组较对照组 降低 ( < .5 , 察组和对照组的 T T P 00 )观 C、G和 L L—C均较正 常组 明显 升高(P < .5 , D 00 ) 观察组
h s tl d vd d i t h e r u s by die s o pi , ii e no t r e g o p s a e, Amo g te ,6 we e ai n sfo d p rme to n c ioo y i a n h m 0 r p te t m e a t n fe do rn lg n r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被纳入本次研究的50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50名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分别对两组患者的PCT、Hcy、hs-CRP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对疾病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T (0.84±0.13)、Hcy(12.93±4.42)、hs-CRP水平(3.29±1.34)明显高于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PCT(0.13±0.03)、Hcy(6.2±2.42)、hs-CRP(1.83±0.44)水平,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患者的PCT、Hcy、hs-CRP水平进行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患者的PCT、Hcy、hs-CRP水平,可尽早及时的对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进行预防,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血清炎性标志物;冠状动脉病变【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23-02动脉粥样硬化[1]的发生与患者是否发生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血清炎症因子是一个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是导致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因素[2]。

而多数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钙素原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使得患者的血栓形成加速、炎症反应增加、以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3]。

本次研究中,选取了50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50名2型糖尿病患者,100名患者均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分别对两组患者的PCT、Hcy、hs-CRP水平进行分析,研究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联系。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大鼠肾脏醛糖还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型对照组 ( M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 ) P 0 5. 0
() 组、L组、H 组大鼠肾脏 A m N 水平明显高于 C组 2M R R A
(<. ) 给予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 4 P 0 5; 0 周后, 组、 L H
组 A mR A 水平低于 M 组 (< . ) R N P 0 5 ,但 L组和 H组之间 0
天峰医 科大李中 铸吸士嵘 位恰次


目的: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和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流行病学研 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中差异很大, 一些糖
尿病患者无论血糖如何严格控制仍可出现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相 反, 一些长期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却从不出现慢性并发症, 提示遗传 因素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大量研究显示醛糖还原酶 ( R A)
A mN a im N R A及 p cn A水平, R -t R 观察依帕司他对A m N / R A R
P cn A是否 有影响。 -t m N ai R
结果: 1 肾病各组 ( () M组、 组、 L H组) 的肾功能相关指标均明显异于
正常对照组 ( 0 5,但给药组 ( C组)(< . ) P 0 L组、H组)与模
是其候选基因之一。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R )已 A I 经应用于临床治
疗中, R 在 D 但关于 A I N治疗中的作用的 报道结果不一,本研究 旨 在观察A I R 依帕司他对大鼠肾脏 A m N 水平和肾功能相关 R A R
指标的影响。 方法:运用在单侧肾结扎的基础上注射 S Z T 的方法建立大鼠 糖尿病肾病
npr a y p a o l t l bt i o ic t us nr acno , t r n s ni n eh pt g o h r o n m o r s u he s i fa d e g d e ne w e t r p g n l t ad p wt t h g us e ea st g us hu i r c bte e fe e n o i pr a n r v e o io

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及其活性与广西汉族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及其活性与广西汉族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 A R)g e n e [ ( A C) n ]a n d t y p e 2 d i a b e t i c m i c r o a n g i o p a t h y ( D MA P )o f 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 G u a n g x i .Me t h o d s P o l y -
【 关键词 】 2型糖尿病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醛糖还原酶; 基 因多态性 ; 广西; 汉族
【 中图分类号】 R 5 8 7 .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 5 3 . 4 3 0 4 ( 2 0 1 3 ) 1 0 . 1 2 9 1 . 4 0
D OI : 1 0 . 1 1 6 7 5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3 4. 0 2 0 1 3 . 1 0 . 0 6
S t u d y o f A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e e n P o l y mo r p h i s m a n d I t s Ac i t v i t y o f Al d o s e Re d u c t a s e Ge n e a n d Ty p e 2 Di a b e ic t Mi c r o a n g i o p a t h y o f Ha n Na t i o n a l i t y i n Gu a n g  ̄ d
WU L i — l i , S H E N Y u , HA N G n ・ h u a n , L U O Z u o - j i e , Q I N Y i n - f e n , 1 I L i , Z H OU. 1 i a , X I A N J i n

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付氧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付氧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6R TCCACTACATTTCAGAGAGTT
7 7F GC-AGTACTTGATGTAGCTCTTTC 194
7R TAATTATCACTCTGCAGACTT
8 8F GC-GTGTTTTACTTTATGTCTTGTT 249
8R AAGTCACTTATCTGGTTCATT
4.序列分析:割下DGGE纯合子型异常条带,溶于去离子水中,以浸润液内DNA为模板,用相同条件进行PCR再扩增。产物纯化后从正反链同时进行荧光末端标记自动测序。
关键词: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冠状动脉疾病; 聚合酶链反应; 付氧酶;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oxonase gene polymorphism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9 9F GC-GCATAAGGTTGTTTTAAGTGAC 295
9R GCCTCAGTTTCTATGGCATG
注:“GC-”=5' CGCCC GCCGC GCCCC GCGCC CGTCC CGCCG CCCCC GCCGC 3'
3.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灌制40%~70%变性梯度(以含7mmol/L尿素+40%甲酰胺溶液作为100%变性液浓度)的7.5%聚丙烯酰胺凝胶,上样后80V电泳16h,溴化乙锭染色,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二、实验方法
1.基因组DNA制备:采外周血5ml,溶解红细胞后,用蛋白酶K消化法和酚/氯仿抽提白细胞中基因组DNA。
2.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及条件:应用Bio-Rad公司MacMelt软件设计9对引物(表1),扩增所有外显子及其两翼部分内含子序列,根据PCR扩增片段的模拟电泳解离行为,在一侧引物的5’端加由40G/C碱基组成的“GC-夹”,使PCR产物一端形成熔点(Tm)较高不易解链的“夹子”。在50μl PCR扩增体系中,基因组DNA 200~500ng,dNTP 0.2 mmol/L,引物0.15~0.45μmol/L,MgCl2 1.5~2.0 mmol/L,1×缓冲液(Tris-HCl 10mmol/L pH 8.3,KCl 50mmol/L,0.01%明胶),Taq DNA聚合酶(Promega公司)1U。经94℃变性5分钟,再经94℃(变性),45秒;51℃~62℃(退火),1分钟;72℃(延伸),1分钟,循环扩增35个周期,72℃继续延伸10分钟。

《2024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范文

《2024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范文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T2DM)和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两者常常合并存在,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中,氧化应激反应及随之产生的分子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中,血清3-硝基酪氨酸(3-NT)作为氧化应激的标志物之一,其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实验组;同时选择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

所有参与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2. 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

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

三、结果1. 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比较实验组的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氧化应激反应更为明显。

2. 影响因素分析(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呈上升趋势。

这可能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抗氧化能力减弱有关。

(2)糖尿病病程:糖尿病病程越长,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越高。

这可能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3)血糖控制情况: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其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也较高。

这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4)其他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也是影响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的因素。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和疾病状态可能加剧氧化应激反应。

四、讨论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表明在这些患者中氧化应激反应更为明显。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分析

d o i :10. 3969/j. issn. 1005 — 1740. 2019. 02. 015街價珥字杂志,2019,29(2):63 —65,68© 2019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分析胡慧霞郭晓倩李艳[中图分类号]R 587.1 R 543.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1740(2019)02 —0063 — 04【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 2DM )合并冠心病(CHD )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

方法:2018-01 — 2018-12本院收治的166例0^患者,按照是否合并丁20\1将其分为单纯040组((:1«组,72=101)和(^0合 并T 2DM 组(CHD +T 2DM 组,72 = 65),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w = 82)。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两步法 检测各组受检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 T )、纤溶酶-a 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 )和组 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PAI -C )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各组TM 、T A T 、P IC 和tPAI -C 水平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均呈对照组<(:只0组<(:只0+丁201^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 01,CHD 组与CHD +T 2DM 组PIC 水平除外)。

结论:C H D 和T 2D M 患者均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监测血浆TM 、TA T 、P IC 和tPAI -C 水平对评估患者出凝血状态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2型糖尿病;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a 2抗纤溶酶复合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Analysis of Molecular Markers of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HU Hui -xia,GUO Xiao -qian,LI Yan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 Wuhan 430060,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 o analyze the c h a n g e s of t h r o m b u s molec u l a r m a r k e r s in patients w i t h type 2 diabetesmellitus (T 2D M ) complicated w i t h c o r onary heart disease (C H D ). Method : 166 C H D 82 healthy patients a d m itted to o u r hospital w e r e divided into C H D g r o u p (C H D g r o u p ,w = 101) a n d C H D c o m b i n e d T 2D M g r o u p (C H D + T 2D M g r o u p , t ? = 65) according to w h e t h e r they w e r e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T 2D M or not, a n d people w e r 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 r o u p (n = S2). T h e levels of t h r o m b o p r o t e i n (T M ), t h r o m b i n -a n t i t h r o m b i n c o m p l e x (T A T ), fibrinolytic-2 antifibrinolytic c o m p l e x (P I C ) a n d tissue p l a s m i n o g e n activator inhibitor c o m p l e x (t P A I -C ) in e a c h g r o u p w e r e m e a s u r e d a n d c o m p a r e d. Results : T M , T A T , P I C a n d t P A I -c levels of eac h g r o u p w e r 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 n d s h o w e d a trend of control g l o u p < C H D g r o u p < C H D +T 2D M g r o u p (P <0. 05,except the P I C levels of C H D g r o u p a n d C H D +T 2D M g r oup). Conclusion : B o t h C H D a n d T 2D M patients h a v e a b n o r m a l coagulation a n d fibrino­lytic systems. M o n i t o r i n g T A T , P I C , T M a n d t P A I -c levels has i m p o rtant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evaluating the bleeding state of patients a n d guiding treatment.【Key words 】 C o r o n a r y heart disease; T y p e 2 diabetes ; T h r o m b o r e g u l a t o r y protein ; T h r o m b i n ant i t h r o m b i n c o m p l e x , plasmin-2 antiplasmin c o m p l e x ;T i s s u e p l a s m i n o g e n activator inhibitor c o m p l e x冠心病(CHD )和糖尿病(DM )均为临床上的常 见病和多发病,二者均有高的血小板反应活性以及 血栓形成的风险[1]。

CTRP13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CTRP13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侯瑞田,E m a i l :525915174@q q.c o m C T R P 13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刘慧卿a ,金凤表b ,李青联a ,高宇b ,侯瑞田a(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a .心脏电生理科;b .内分泌科,河北承德067000) 摘 要: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重大负担㊂补体C 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C T R P 13)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新型脂肪因子㊂研究发现,C T R P 13具有抗炎㊁抗动脉粥样硬化㊁胰岛素增敏㊁调节糖脂和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与机体代谢紊乱性疾病呈负相关㊂目前认为,C T R P 13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㊁保护内皮功能和改善糖代谢在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在糖尿病方面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㊂本文就C T R P 13对冠心病㊁2型糖尿病及其共病的影响及内在机制进行综述,以便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依据㊂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肿瘤坏死因子类;脂肪因子中图分类号:R 541.4;R 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1)07-0655-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1.07.017 冠心病及糖尿病是全球两大常见疾病,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两种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1-2]㊂冠心病和糖尿病关系密切,具有高度相似的致病机制㊁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㊂糖脂代谢异常㊁氧化应激㊁炎症反应㊁自身免疫等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3-4]㊂因此,探究冠心病及糖尿病共同的作用靶点成为当前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㊂补体C 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 T R P )家族是一个脂肪因子超家族,广泛涉及机体物质代谢㊁免疫炎症㊁血管舒张等生理病理过程,目前已发现15个家族成员,每个成员都有其独立的功能[5-6]㊂其中,C T R P 13被认为是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T 2D M )发生进展的保护性因子㊂本文综述C T R P 13自发现以来在冠心病㊁T 2D M 及其共病领域的研究情况,以期为疾病预防㊁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㊂1 C T R P 13的概述C T R P 13是一种分泌性多聚体蛋白,在人体主要表达于脂肪组织,三聚体是其基本的结构形式,体外分子间可通过二硫键组合成高阶的同源多聚体,或与C T R P 10形成异源聚合体[7-8]㊂C T R P 13同C T R P 家族其他成员结构相似,均包含一个氨基末端的信号肽㊁一个短的可变结构域㊁一个胶原样结构域和一个与补体蛋白C 1q 同源的羧基末端球形结构域,其中主要是球形结构域发挥生物学作用[9]㊂在脊椎动物中,C T R P 13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例如人类和小鼠结构序列中只存在一个氨基酸不同[7],这也意味着其重要的生物学作用㊂C T R P 13的表达受性别和能量物质代谢状态影响,但性激素是否直接参与调节尚不清楚[7,10]㊂研究显示,C T R P 13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可能通过促进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 P K )磷酸化,来刺激脂肪酸氧化[11-12]㊂W a n g 等[13]研究表明,C T R P 13参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 S)形成中的多个过程㊂在大鼠实验中发现,C T R P 13可通过促进葡萄糖摄取㊁改善胰岛素抵抗(I R )和抑制糖异生来维持葡萄糖稳态[7]㊂可见C T R P 13涉及免疫炎症㊁糖脂及能量代谢等一系列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㊂因此,C T R P 13作为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潜在标志物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仅发现A d i po R 1受体参与了C T R P 家族生物学作用[14],其他受体及信号通路中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㊂另外,关于C T R P 13的聚合形式和表达调控的研究多建立在体外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在人体内是否也存在仍待验证㊂2 C T R P 13和冠心病的关系2.1 C T R P 13和A S A S 的形成涉及内皮损伤㊁脂质浸润㊁泡沫细胞形成㊁纤维组织增生等复杂病理过程,巨噬细胞及多种促炎介质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㊂以小鼠为模型的基础研究显示,补充C T R P 13的处理组比空白对照组的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小,分析病变成分发现,处理组巨噬细胞浸润数量较少㊁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 L -6)㊁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㊁I L -1β]m R N A 表达下调,炎症状态得到抑制[13]㊂众所周知,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发生A S 的重要步骤[15]㊂W a n g 等[13]还发现,C T R P 13通过抑制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进而减少单核细胞外渗,同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巨噬细㊃556㊃‘临床荟萃“ 2021年7月20日第36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l y 20,2021,V o l 36,N o .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胞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 x L D L-C)摄取,进而减少泡沫细胞形成㊂吞噬o x L D L-C的巨噬细胞趋化能力减低,滞留在斑块内介导炎症反应,补充C T R P13后可加强巨噬细胞迁移能力,这提示C T R P13可起到抑制粥样斑块进展的作用㊂C D36等多种清道夫受体家族成员通过摄取脂质促进泡沫细胞形成[16]㊂C T R P13可激活AM P K信号传导通路,而AM P K可通过自噬延缓A S进展[7,17]㊂依据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C T R P13和泡沫细胞形成相关性发现,C T R P13介导巨噬细胞自噬,通过自噬溶酶体依赖途径促进C D36降解,抑制巨噬细胞脂质摄取,减少泡沫细胞形成[13]㊂综上所述,C T R P13通过保护血管内皮㊁减少单核细胞外渗㊁抑制巨噬细胞对o x L D L-C摄取㊁减少泡沫细胞形成㊁控制炎症反应及恢复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限制A S的形成及发展㊂2.2 C T R P13和冠心病及其预后临床研究发现,血清C T R P13水平与甘油三酯(T G)㊁总胆固醇(T C)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C)㊁空腹血糖(F P G)㊁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 R)㊁糖化血红蛋白(H b A1c)㊁体质量指数(B M I)㊁T N F-α和I L-6呈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C)㊁脂联素呈正相关,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T N F-α㊁I L-6㊁B M I㊁HOMA-I R㊁H b A1c是C T R P13的独立阴性预测因子,H D L-C是C T R P13的独立阳性预测因子[12,18],可见C T R P13和炎症因子㊁I R及不良脂质谱㊁糖代谢异常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提示C T R P13在冠心病复杂发病环节中的潜在有益作用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 I MT)是评价亚临床A S的关键指标,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㊂研究发现,c I MT是C T R P13的独立阴性预测因子[19]㊂内皮脂肪酶(E L)可通过调节脂蛋白代谢参与A S的发生发展[20-21]㊂而B a i 等[22]发现E L可降低血清C T R P13水平㊂综合以上研究,推测血清C T R P13水平降低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功能,促进A S来导致冠心病的发生㊁进展㊂一项来自2016年的研究首次报道了血清C T R P13水平下降与冠心病发生有关[12],此结论与后来的实验得出冠心病患者及A S模型小鼠血清C T R P13水平较健康对照样本低的结论相符合[13]㊂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则预后越差㊂F a d a e i等[12]进一步发现血清C T R P13水平与冠状动脉的三支血管病变呈负相关,且调整其他因素后此关系仍然存在㊂冠状动脉钙化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证据,钙化的范围和密度与患者发生严重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23]㊂有研究指出,C T P R13通过T T P 介导的R u n x2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 S M C s)成骨样转化来预防肾衰竭模型的血管钙化[24]㊂这进一步证实了血清C T R P13水平可能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㊂综上研究,C T R P13可能通过影响A S关键步骤及糖脂代谢,参与冠心病的形成,且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㊂因此,血清C T R P13水平可能作为冠心病诊断㊁评估病情和预后以及临床治疗的一项潜在生物靶点㊂但目前C T R P13与冠心病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C T R P13调节能量平衡及改善I R途径是否的确参与抗A S尚不清楚,未来还需更多基础和临床实验进一步探究㊂3C T R P13与糖尿病的关系I R被认为是T2D M的主要发病机制㊂基础实验表明,C T R P13通过激活AM P K信号通路,促进脂肪细胞㊁骨骼肌细胞㊁肝细胞的葡萄糖摄取;抑制S A P K/J N K应激信号,增强A k t磷酸化,进而改善脂质诱导的I R;减少限速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 E P C K)及葡萄糖6磷酸酶(G6P a s e)表达,抑制肝脏糖异生[7]㊂此外,W e i等[7]还发现胰岛素增敏药物罗格列酮可增加C T R P13在成熟脂肪细胞的表达,推测可能是C T R P13有益代谢作用可代偿I R,或其本身参与抗糖药物的胰岛素增敏通路㊂多项研究结果显示,C T R P13水平与HOMA-I R呈负相关,且HOMA-I R是C T R P13的独立阴性预测因子[12,18-19]㊂综上,C T R P13具有改善I R及维持糖代谢平衡的作用㊂I R是肥胖㊁多囊卵巢综合征(P C O S)㊁非酒精性脂肪肝(N A F L D)㊁T2D M等代谢性疾病共同的发病机制,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C T R P13可预测P C O S㊁N A F L D的发生[11,19,25],这对C T R P13在T2D M方面的研究具有潜在意义㊂在瘦素缺乏的肥胖小鼠中,血清C T R P13水平升高[7]㊂但在肥胖患者中,血清C T R P13水平可存在降低和无明显变化的表现[19,25],这种矛盾的结果可能归因于人类和啮齿动物样本性质不同及样本量不足㊂C T R P13是一个厌食因子,将重组C T R P13注入小鼠侧脑室,可减少小鼠食物摄取量,降低体重,但C T R P13是否也在人类群体中扮演类似的角色尚未阐明[10]㊂因此,低水平C T R P13可导致I R㊁糖脂代谢紊乱及食物摄取失衡,也许正是这一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参与了T2D M发生㊁发展㊂有研究表明,C T R P13水平降低可增加T2M D 患病风险[12,18-19]㊂A f r o o k h t e h等[18]分别选取40例㊃656㊃‘临床荟萃“2021年7月20日第36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20,2021,V o l36,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健康个体和T2D M患者进行研究显示,T2M D患者血清C T R P13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且与HOMA-I R㊁F P G㊁H b A1c呈负相关,绘制R O C曲线显示C T R P13可作为区分T2M D患者与健康个体的生物标志物,且最佳界限为0.885n g/m l㊂而B a i等[22]报道T2D M患者血清C T R P13水平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种矛盾的结果可能是研究样本较少或实验室检测误差所致,未来需要增加T2D M样本量进行深入探究㊂4C T R P13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关系T2D M是冠心病的独立风险因素,冠心病是T2D M常见并发症和主要的死因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㊂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多具有非典型的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且冠状动脉病变多以多支血管及弥漫性病变为主,往往呈发病早㊁病情复杂及致残率高的特点㊂且由于两疾病具有共同的发病背景,故寻找其相同作用靶点,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开展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㊂脂联素具有胰岛素增敏㊁降脂㊁保护血管内皮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活性,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对冠心病及糖尿病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因子[26]㊂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时间高糖及炎症状态的刺激,损伤血管内皮,促进A S的发生㊂X u等[27]研究发现,脂联素㊁HOMA-I R㊁C反应蛋白(C P R)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具有独立预测价值,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㊂F a d a e i等[12]将172例就诊者分为健康组㊁单纯T2D M㊁单纯冠心病组㊁T2D M合并冠心病4组,研究发现T2D M合并冠心病组血清C T R P13和脂联素水平最低,而炎性因子(T N F-α㊁I L-6)水平最高㊂且T N F-α㊁I L-6㊁HOMA-I R是血清C T R P13水平的显著阴性预测因子㊂由上述研究可知,C T R P13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改善I R来保护血管内皮,延缓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㊂一项研究表明,C T R P13经P K A/P P A Rα通路上调G C H1㊁B H4表达及增强e N O S偶联,来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增加内皮N O生成及利用,从而起到保护糖尿病患者及小鼠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28]㊂由此看来, C T R P13水平下降会增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风险,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尚少,未来需要更多㊁更深入的研究来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㊂C T R P13在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是近几年关注的焦点㊂目前研究指出C T R P13通过内皮保护㊁胰岛素增敏㊁调节能量及糖脂代谢㊁抗炎等生物学活性对冠心病㊁T2D M及其共病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有望为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策略㊂但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完全明确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而且国外对C T R P13在T2D M及肥胖中的表达水平存在争议㊂另外,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临床研究多为横断面设计,不能建立C T R P13与各指标的因果关系,另外当前仍缺乏大样本的人群研究对基础实验结果进行验证㊂因此,未来有必要对C T R P13进行多中心㊁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深入探究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及调控机制㊂参考文献:[1] G o d o y L C,R a oV,F a r k o u hM E.C o r o n a r y r e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o fp a t i e n t sw i t h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 i n t h e s e t t i n g o f 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s y n d r o m e s[J].C i r c u l a t i o n,2019,140(15):1233-1235.[2] B e n j a m i nE J,V i r a n iS S,C a l l a w a y C W,e ta l.H e a r td i s e a s ea n d s t r o k e s t a t i s t i c s-2018u p d a t e:Ar e p o r t f r o mt h eA m e r i c a nH e a r tA s s o c i a t i o n[J].C i r c u l a t i o n,2018,137(12):e67-e492.[3] P a n e n iF,B e c k m a n J A,C r e a g e r MA,e ta l.D i a b e t e sa n d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c l i n i c a l c o n s e q u e n c e s,a n dm e d i c a l t h e r a p y:P a r t I[J].E u rH e a r t J,2013,34(31):2436-2443.[4] O n a tA,Dön m e z I,K a r a d e n i zY,e ta l.T y p e-2d i a b e t e sa n d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d i se a s e:C o mm o n p h y s i o p a t h o l o g y,v i e w e df r o ma u t o i mm u n i t y[J].E x p e r t R e vC a r d i o v a s cT h e r,2014,12(6):667-679.[5] W o n g GW,W a n g J,H u g C,e ta l.A f a m i l y o f A c r p30/a d i p o n e c t i ns t r u c t u r a la n df u n c t i o n a l p a r a l o g s[J].P r o c N a t lA c a dS c iUSA,2004,101:10302-10307.[6]S e l d i n MM,T a nS Y,W o n g GW.M e t a b o l i cf u n c t i o no ft h eC T R Pf a m i l y o fh o r m o n e s[J].R e v E n d o c r M e t a bD i s o r d,2014,15(2):111-123.[7] W e i Z,P e t e r s o n J M,W o n g GW.M e t a b o l i c r e g u l a t i o nb y C1q/T N F-r e l a t e d p r o t e i n-13(C T R P13):A c t i v a t i o n o f AM P-a c t i v a t e d p r o t e i nk i n a s ea n ds u p p r e s s i o no f f a t t y a c i d-i n d u c e dJ N Ks i g n a l i n g[J].JB i o l C h e m,2011,286(18):15652-15665.[8] W o n g GW,K r a w c z y k S A,K i t i d i s-M i t r o k o s t a s C,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C T R P9,an o v e l s e c r e t e dg l y c o p r o t e i n,f r o m a d i p o s et i s s u et h a tr e d u c e ss e r u m g l u c o s ei nm i c ea n d f o r m sh e t e r o t r i m e r sw i t ha d i p o n e c t i n[J].F A S E BJ,2009,23(1):241-258.[9]S c häf f l f l e rA,B u e c h l e rC.C T R Pf a m i l y:L i n k i n g i mm u n i t y t om e t a b o l i s m[J].T r e n d sE n d o c r i n o lM e t a b,2012,23(4):194-204.[10] B y e r l y M S,S w a n s o nR,W e i Z,e t a l.Ac e n t r a l r o l e f o rC1q/T N F-r e l a t e d p r o t e i n13(C T R P13)i n m o d u l a t i n g f o o di n t a k ea n db o d y w e i g h t[J].P L o SO n e,2013,8(4):e62862-e62869.[11] A n K,S t a r k w e a t h e r A,S t u r g i l lJ,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C T R P13w i t h l i v e r e n z y m e s a n d c o g n i t i v e s y m p t o m s i nn o n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J].N u r sR e s,2019,68(1):29-38.[12] F a d a e iR,M o r a d i N,B a r a t c h i a nM,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C1q/T N F-r e l a t e d p r o t e i n-3(C T R P3)a n d C T R P13s e r u m l e v e l s㊃756㊃‘临床荟萃“2021年7月20日第36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20,2021,V o l36,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w i t h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d i s e a s e i n s u b j e c t sw i t ha n dw i t h o u t t y p e 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J].P L o S O n e,2016,11(12):e0168773-e0168786.[13] W a n g C,X u W,L i a n g M,e t a l.C T R P13i n h i b i t s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v i aa u t o p h a g y-l y s o s o m e-d e p e n d e n td e g r a d a t i o no fC D36[J].F A S E BJ,2019,33(2):2290-2300.[14] Z h e n g Q,Y u a nY,Y iW,e t a l.C1q/T N F-r e l a t e d p r o t e i n s,af a m i l y o f n o v e l a d i p o k i n e s,i n d u c ev a s c u l a r r e l a x a t i o n t h r o ug ht h e a d i p o n e c t i n r e c e p t o r-1/AM P K/e N O S/n i t r i c o x i d e 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J].A r t e r i o s c l e rT h r o m b V a s cB i o l,2011,31(11): 2616-2623.[15] T a b a s I,B o r n f e l d tK E.M a c r o p h a g e p h e n o t y p e a n d f u n c t i o n i nd i f fe r e n t s t a g e s of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J].C i r cR e s,2016,118(4):653-667.[16] V o l o b u e v a A,Z h a n g D W,G r e c h k o A V,e ta l.F o a m c e l lf o r m a t i o n a n d c h o l e s t e r o l t r a f f i c k i ng a n d m e t a b o l i s md i s t u r b a n ce s i n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J].C o rV a s a,2019,61(1):48-55.[17] O uH,L i uC,F e n g W,e t a l.R o l e o fAM P K i n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v i a a u t o p h a g y r e g u l a t i o n[J].S c i C h i n aL i f e S c i,2018,61(10): 1212-1221.[18] A f r o o k h t e h A,E m a m g h o l i p o u r S,A l i p o o r B,e ta l.T h ec i r c u l a t i n g l e v e l so fc o m p l e m e n t-C1q/T N F-r e l a t ed p r o te i n13(C T R P13)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n d i t s 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J].C l i nL a b,2017,63(2):327-333.[19]S h a n a k i M,F a d a e i R,N a r i m a n M,e ta l.T h ec i r c u l a t i n gC T R P13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n d n o n-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p a t i e n t s[J].P L o SO n e,2016,11(12):e0168082-e0168092.[20] K o b a y a s h i J.W h i c h i s t h e b e s t p r e d i c t o r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a m o n g c i r c u l a t i n g l i p o p r o t e i nl i p a s e,h e p a t i cl i p a s e,a n de n d o t h e l i a ll i p a s e?[J].J A t h e r o s c l e r T h r o m b,2019,26(9):758-759.[21] R a d u l o v i'c S,G o t t s c h a l kB,Hör lG,e ta l.E n d o t h e l i a l l i p a s ei n c r e a s e s e N O Sa c t i v a t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h i g h-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J].B i o c h i m B i o p h y sA c t a M o lC e l lB i o lL i p i d s,2020,1865(4):158612-158623.[22] B a i B,B a nB,L i uZ,e t a l.C i r c u l a t i n g c1q c o m p l e m e n t/T N F-r e l a t e d p r o t e i n(C T R P)1,C T R P9,C T R P12a n d C T R P13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i nt y p e2d i a be t e sm e l l i t u s:I nv i v or e g u l a t i o nb yg l uc o s e[J].P L o SO n e,2017,12(2):e0172271-e0172282.[23]S t r a u s s HW,N a k a h a r a T,N a r u l a N,e t a l.V a s c u l a rc a l c i f i c a t i o n:T h ee v o l v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v a s c u l a r c a l c i f i c a t i o nt om a j o r 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e v e n t s[J].JN u c lM e d,2019,60(9): 1207-1212.[24] L iY,W a n g W,C h a o Y,e ta l.C T R P13a t t e n u a t e sv a s c u l a rc a l c i f i c a t i o nb y r e g u l a t i n g R u n x2[J].F A S E BJ,2019,33(8):9627-9637.[25]S h a n a k iM,M o r a d i N,F a d a e i R,e ta l.L o w e rc i r c u l a t i n gl e v e l s o f C T R P12a n d C T R P13i n p o l y c y s t i c o v a r i a ns y n d r o m e:I r r e s p e c t i v eo fo b e s i t y[J].P L o S O n e,2018,13(12):e0208059-e0208070.[26] K o hK K.R o l eo fa d i p o n e c t i n:i m p o r t a n to rn u l l?[J].JA mC o l l C a r d i o l,2017,69(11):1518-1524.[27] X u W,T i a n M,Z h o u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i n s u l i nr e s i s t a n c e,a d i p o n e c t i n a n d C-r e a c t i v e p r o t e i n a n d 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i n j u r y i n 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d i se a s e[J].E x p T h e rM e d,2018,16(3):2022-2026.[28] W a n g C,C h a oY,X u W,e t a l.C T R P13p r e s e r v e s e n d o t h e l i a lf u n c t i o nb y t a rg e t i n g G T Pc y c l oh y d r o l a s e1i n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2020,69(1):99-111.收稿日期:2020-11-17编辑:武峪峰㊃856㊃‘临床荟萃“2021年7月20日第36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20,2021,V o l36,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发表时间:2018-03-19T14:54:57.5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刘丽华[导读] 动脉粥样硬化[1]的发生与患者是否发生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血清炎症因子是一个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

(四川省荣县人民医院四川自贡 643100)【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被纳入本次研究的50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50名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分别对两组患者的PCT、Hcy、hs-CRP 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对疾病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T(0.84±0.13)、Hcy(12.93±4.42)、hs-CRP水平(3.29±1.34)明显高于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PCT(0.13±0.03)、Hcy(6.2±2.42)、hs-CRP(1.83±0.44)水平,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患者的PCT、Hcy、hs-CRP水平进行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患者的PCT、Hcy、hs-CRP水平,可尽早及时的对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进行预防,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血清炎性标志物;冠状动脉病变【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23-02动脉粥样硬化[1]的发生与患者是否发生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血清炎症因子是一个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是导致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因素[2]。

醛糖还原酶5’端两种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醛糖还原酶5’端两种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醛糖还原酶5’端两种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李艳;刘长山;程硕【摘要】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AR)基因启动子区C(-106)T单核苷酸多态性和2.1Kb处(AC)n二核苷酸微卫星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AR基因两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比较各组分布频率.结果在DM组和CON组均发现AR基因C(-106)T 多态位点存在C、T两种等位基因和CC、CT、TT三种基因型,(AC)n序列的7种等位基因(Z-6~Z+6);T、Z-2等位基因及CT+TT及含有Z-2的基因型在DN组明显高于NDN和CON组,但在DM组和CON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R基因C(-106)T多态位点的T等位基因及(AC)n多态位点的Z-2等位基因可能是DN 的易感基因.%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aldose reductase gene promoter area C(-106)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nd 2.1 Kb place (AC)n di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and type 2 diabetes nephropathy. Methods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sequencing and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technology detection AR gene genotype and allele, compare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Result T, Z-2 allele andCT+TT, Z-2 genotype in DN group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DN and CON group, but in DM group and C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Both the T allele of C(-106)T polymorphism and the Z-2 allele of (AC)n polymorphism at AR gene may be susceptibility genes of DN.【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2型糖尿病;醛糖还原酶;糖尿病肾病;遗传【作者】李艳;刘长山;程硕【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1;潍坊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041;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为终未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也是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联研究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联研究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联研究南楠;金泽宁;杨泽【摘要】目的探讨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分两步进行,首先预实验对ADIPOQ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第2个外显子区域的测序,拼接后与参考数据库比对,筛选出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大样本复制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6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其中包括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13例,以及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467例.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高分辨率熔解曲线(PCR-HRM)技术,观察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在2组间的分布差异.结果预实验结果筛选出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包括:17366568G/A、9882205G/A、2241767A/G、1501299G/T、2241766T/G.其中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关联,包括rs2241766T/G(+45T/G)多态性[OR(95%CI)=2.78(1.20~8.65),P=0.015]和rs9882205G/A多态性[OR(95%CI)=3.9(1.78~13.61),P=0.000].对rs2241766进行大样本复制研究后,未发现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联或相关的趋势.结论ADIPOQ基因rs2241766多态性可能不是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关联的因素.%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association of adiponectin gene (ADIPOQ)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A 2-step study was conducted. Firstly, the pilot study includedbio-information analysis, sequencing the 2nd exon regions in 20 T2DM complicated with CAD patients and contrasting to reference database to screen the candidat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 Secondly,the replication study was based on case-control study design. Of 680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213 individual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from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and 467 controls from Beijing Hospital were recruited in our stud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high resolution melting ( PCR-HRM) assay was carried out to genotype all the subjects for the candidate SNPs in ADIPOQ gene. Results In pilot study, 5 SNPs were screened, including 17366568G/A, 9882205G/A, 2241767A/ G, 1501299G/T, 2241766T/G. Polymorphisms of rs2241766T/G(+45T/G) and rs9882205G/A were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CAD[OR and 95% CI were 2. 78 ( 1. 20 ~ 8. 65 ) and 3. 9 ( 1. 78 ~ 13. 61 ) , P<0. 05 ]. In replication study, rs2241766 polymorphism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CAD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Conclusion rs2241766 polymorphism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6页(P421-426)【关键词】ADIPOQ基因多态性;2型糖尿病;冠心病【作者】南楠;金泽宁;杨泽【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卫生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遗传室,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 tion,AHA)2010年的报告[1],由于积极地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过去的20年间降低了50%左右,但尽管如此,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以下简称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绝对危险度仍然是非2型糖尿病者的2倍左右[发病率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女性为2.5,男性为2.4,女性患者病死率的HR为2.2,男性为1.7][1-3]。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中N-羧甲基赖氨酸水平的变化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中N-羧甲基赖氨酸水平的变化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中N-羧甲基赖氨酸水平的变化秦伟;孙新颜;袁士一【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N-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与他去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入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81例,单纯冠心病患者102例,正常对照者90例.测定各组血清CML、戊二醛(MDA)和其他常规生化指标.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体内的CML浓度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单纯糖尿病和正常人(P<0.05),糖尿病时CML水平随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CML与MDA水平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内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 CML对预测糖尿病时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0(014)007【总页数】2页(P1080-1081)【关键词】N-羧甲基赖氨酸;糖尿病;冠心病【作者】秦伟;孙新颜;袁士一【作者单位】肥城市人民医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基地)检验科,山东,肥城271600;肥城市人民医院(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基地)检验科,山东,肥城271600;德惠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本研究观察了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以及正常人血液中的N-羧甲基赖氨酸(CML)浓度水平,并比较了CML与各种生化指标在不同人群中的关系。

1.1 研究样本的收集来自本院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糖尿病无冠心病史患者81例(年龄区间为46.4±12.7岁,男性45例,女性 36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8例(年龄区间为49.1±15.3岁,男性42例,女性26例)。

冠心病无糖尿病史患者102例(年龄区间为52.1±14.6岁,男性65名,女性37例)。

90例正常对照(年龄区间为48.9±13.2岁,男性50例,女性40例),来自本院的体检人群,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无吸烟史。

六味地黄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六味地黄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六味地黄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宋晓燕;陈蔷;齐晓燕【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04(24)12【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六味地黄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 (DN)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抑制作用 ,以探讨六味地黄丸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防治DN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用我院诊断为早期DN且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的患者 72例 ,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 (31例 ,常规治疗 ,即口服糖适平或注射胰岛素 )和治疗组 (41例 ,常规治疗加六味地黄丸 ) ,3个月为 1个疗程 ,观察治疗前后DN的症状与体征 ;测定空腹血糖 (FBG)、早餐后 2小时血糖 (2hPBG)、血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红细胞AR活性、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血、尿β2 微球蛋白(β2 MG)的改善情况。

结果 (1)六味地黄丸可使DN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改善 ;(2 )六味地黄丸使红细胞AR活性受到抑制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UAER ,血β2 MG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3)对血糖、血脂、平均动脉血压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结论六味地黄丸可明显抑制早期DN红细胞AR活性 ,改善DN各项指标 ,有助于早期DN的治疗。

【总页数】4页(P1087-1090)【关键词】DN;六味地黄丸;红细胞;患者;AR;对照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目的观;结论;原则【作者】宋晓燕;陈蔷;齐晓燕【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内分泌科;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R259【相关文献】1.冬梅饮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红细胞醛糖还原酶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周雪梅;陈雪功;张琼玉2.黄芩甙对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及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J], 刘长山;李萍3.醛糖还原酶基因5’端(AC)n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J], 邹效漫;陆菊明;潘长玉4.黄芩苷对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及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J], 刘长山;马丽丽;李萍5.黄芩苷对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J], 刘长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醛糖还原酶基因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醛糖还原酶基因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醛糖还原酶基因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邹效漫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年(卷),期】1998(018)002
【摘要】讨论了醛糖还原酶基因的结构、调节及其变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邹效漫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02
【相关文献】
1.醛糖还原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J], 番寿蕊;杨红英
2.醛糖还原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J], 高文永
3.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与争议 [J], 刘长山
4.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J], 陈勇;朱禧星
5.醛糖还原酶及其遗传多态性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 [J], 程欢莲;欧阳冬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醛糖还原酶5’端(AC)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山东地区汉族人群醛糖还原酶(ar)5’端(ac)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探讨ar5’端(ac)n重复序列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dm)、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7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68例,正常对照组116例。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及dna 测序检测ar等位基因,比较各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

结果 3组均发现7种等位基因(z-6~z+6),各组间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r基因5’端(ac)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等位基因不是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冠心病[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21-03relationship between an (ac)-n dinucleotide repeat polymorphic marker at 5’ end of the aldose reductase gen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xue yamei1 liu changshan2 wang xiujun2 lei peipei11.graduate facult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53, china;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4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r 5’end (ac)n polymorphism in han nationality population in shandong district,and discuss i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2 diabetes (t2dm),type 2 diabete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methods 74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68 cases, 116 cases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were randomly selec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dna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detect ar alleles, allel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each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ree groups were found seven alleles (z-6~z+6),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 of allel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between groups. conclusion ar 5’end (ac)n polymorphisms may not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diabetes mellitus,and diabetes combin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aldose reductase; genes;polymorphism; coronary heart disease糖尿病是世界发病率最高慢性病之一。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dcc),包括各种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dcc发病机制多种,以醛糖还原酶为限速酶的多元醇代谢途径[1]与dcc有着密切的关系。

微卫星dna具有高度多态性,常作为基因与疾病相关性研究标志,随着研究进展,ar基因5’端微卫星位点多态性与dcc关系受到关注。

大多数学者研究此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关系,较少学者研究其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研究ar 5’端(ac)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及其与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进而探讨基因变异在糖尿病导致大血管病变的可能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dm组: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内分泌科新诊断的2型dm患者74例,男41例,女33例,平均年龄(56.1±11.3)岁,无冠心病史及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合并史,心电图无st改变。

dm+chd组: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68例,男39例,女29例,平均年龄(65.0±8.1)岁,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上,chd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至少一支狭窄≥50%。

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116例,男59例,女57例,平均年龄(37.7±11.2)岁,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

以上所分3组对象具有对照可比性,均为山东汉族人,彼此之间无血缘关系,排除肝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无其他代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

1.2 方法1.2.1 生化指标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免疫比浊法测定hba1c,chod-pap法测定tc,gpo-pap法测定tg,spd法测定hdl-c,suk法测定ldl-c。

1.2.2 dna提取用solarbio人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dna,于-20℃保存。

1.2.3 聚合酶链反应(pcr)(ac)n引物参照文献[2],pr1(5’-gaatcttaacatgctctgaacc-3’)pr2(5’-gcccagccctatacctagt3’),均由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pcr反应体系为25 μl,含dna模板2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tag酶0.25 μl,dntp 0.25 μl,10×buffer 2.5 μl,灭菌三蒸水18 μl。

反应参数:94℃始变性5 min,94℃变性30 s,56.3℃退火30 s,72℃延伸2 min,共32个循环,最后于72℃孵育10 min,产物置于4℃保存。

1.2.4 方法取5 μl pcr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检测,证实扩增片段是否在预计132~144 kb之间。

然后取5 μl pcr产物进行8%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硝酸银染色,凝胶成像系统检测。

选取基因型为纯合子的dna样本,pcr扩增产物送上海生物工程测序,并将其作为标准,与其他样品pcr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确定基因型。

1.3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用spss17.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用(),等位基因频率比较用x2检验,p0.05),dm+chd组与dm组相比7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ar基因(ac)n等位基因在各组中分布频率[n(%)]等位基因正常对照组(n=116)dm组(n=74)dm+chd组(n=68)z-6 6(2.59) 4(2.70) 4(2.94)z-4 14(6.03)10(6.76) 4(2.94)z-2 26(11.21) 16(10.81) 14(10.29)z 82(35.34) 54(36.49) 52(38.24)z+2 76(32.76) 50(33.78) 48(35.29)z+4 24(10.34) 18(12.16) 12(8.82)z+6 4(1.72) 2(1.35) 2(1.47)3 讨论ar属于还原性辅酶ⅱ(nadph)依赖型醛-酮还原酶家族,存在于神经、肌肉、肾脏、血管等组织中。

ar可催化多种亲水性的醛还原为相应的醇[3]。

高血糖状态下ar激活导致山梨醇在细胞内的蓄积,扰乱细胞内游离肌醇的利用。

高血糖的毒性以及随其改变的肌醇含量下降和多元醇活性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变等是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具体机制如下所述[4]:高血糖引起的多元醇活性增加抑制了组织肌醇池水平达到细胞外肌醇水平的能力,导致散在的磷脂酸肌醇池消耗,各种代谢和生物调节过程发生改变,造成血管平滑肌功能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糖尿病早期出现毛细血管壁细胞损伤,病变血管扩张,邻近正常毛细血管流过的血液减少,细胞逐渐丧失,最后成为无功能血管,因而大血管壁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供氧不足,最终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尤其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995年ko等[5]的研究确定了ar基因5’端微卫星位点,发现7种等位基因,其中z-2等位基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发有关。

陆续有学者对此微卫星位点研究,同样有一些学者发现(ac)n重复序列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相关性[6-7],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与糖尿病肾病有相关性[8-9]。

多数研究此微卫星位点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一。

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基因测序等技术对山东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ar基因5’端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得出7种等位基因为z-6~z+6,这与ko等[5]研究一致。

比较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7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各组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r基因5’端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等位基因不是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血糖控制不良、多元醇活性增加、肌醇数量减少,及生活习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本研究ar基因5’端微卫星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无明显相关,可能与样本含量相对较小、人种、地域、环境等有关,我们需完善样本大小、选择不同人种等进一步探讨,以便为以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在基因水平方面提供更加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