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能收购万科股权的概况及影响与启示汇总

合集下载

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分析万科宝能收购案例是指2024年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集团与房地产开发商宝能集团之间的一系列收购交易。

这个收购案例在中国商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被认为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下面将结合该案例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万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拥有广泛的地产项目和强大的市场份额。

宝能是一家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主要从事煤炭、能源、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

2024年初,宝能逐步购买万科股份,最终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

然而,这一系列的收购交易引发了市场的不安和质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案例分析:首先,该收购案例有助于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行业,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规划来控制市场,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和价格的波动。

宝能作为一家私营企业,通过收购万科,引入了市场机制,并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

其次,该收购案例也暴露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存在着土地储备过度、资金链紧张、企业高负债等问题。

宝能收购万科的举动,推动了市场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反思,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该收购案例对于中国企业治理和股权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万科一直以来是中国企业治理的典范,而宝能收购万科打破了万科的现有股权结构,引发了关于企业治理的争议。

这个案例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企业的治理问题,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最后,该收购案例也给中国其他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机会。

通过宝能收购万科,其他房地产企业可以学习并吸取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也给其他投资者提供了参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机会。

总结:。

宝能并购万科的动因

宝能并购万科的动因

宝能并购万科的动因宝能并购万科是中国商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万科一直是投资者们心目中的明星企业之一。

然而,近年来,宝能集团以其积极的资本运作和投资策略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探讨宝能并购万科的动因,并对此进行一定的剖析。

1. 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宝能集团一直以来致力于成为综合性投资公司,通过广泛的资源整合,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拥有庞大的土地储备和开发项目。

此次并购可以为宝能提供大量的资源和平台,进一步完善其产业结构,并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2. 获得房地产行业品牌加持万科作为业内领军企业,拥有卓越的品牌价值和口碑效应。

通过并购,宝能不仅可以借助万科品牌的影响力,提升自身在房地产行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还能进一步强化其综合金融服务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拓展市场份额。

3. 实现多元化布局宝能集团一直以来重视多元化投资的布局,通过不断拓展产业链条和业务领域,实现风险分散和利益最大化。

万科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其在住宅、商业地产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份额。

宝能通过并购万科,可以借助后者丰富的业务板块,实现多元化布局,减轻对单一行业的依赖程度。

4. 提高投资回报率宝能的投资策略一直以来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

万科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其稳定的现金流和持续的盈利能力,成为宝能吸引并购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收购万科,宝能可以从后者的持续盈利中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发展。

5. 实现自身发展需要宝能集团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其扎根实体经济的定位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商机。

并购万科有助于宝能进一步拓宽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并加速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

此外,万科丰富的房地产项目也为宝能提供了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平台。

综上所述,宝能并购万科的动因主要包括强化资源整合能力、获得房地产行业品牌加持、实现多元化布局、提高投资回报率以及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等。

这一并购行动对宝能集团和万科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可能引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新一轮变革。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股权争夺战——宝万之争。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万科企业的控制权,争夺战中的主要角色是宝能企业和王石领导的万科管理团队。

本文将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对宝万之争进行详细的剖析。

宝万之争的导火索是宝能企业在2015年举牌万科,收购万科股份,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管理团队的高度警觉,他们认为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威胁到了万科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于是,万科管理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试图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资本运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宝能企业通过杠杆资金,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收购万科股份。

而万科管理团队则通过股份回购、增发新股等手段,试图改变股权结构,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我们来分析宝能企业的资本运作策略。

宝能企业主要采用了杠杆资金进行收购,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然而,这种运作方式也存在风险,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可能导致宝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他们曾因此受到处罚。

面对宝能企业的进攻,万科管理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

他们启动了股份回购计划,回购部分股份,以减少宝能企业在万科的持股比例。

万科管理团队还推出了增发新股计划,希望通过引入新的股东,改变股权结构,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万科还采取了一些法律手段,试图证明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违法。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万科管理团队的策略有一定的效果。

股份回购和增发新股计划有助于改变股权结构,降低宝能企业在万科的持股比例。

然而,这些措施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股份回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可能会对万科的现金流造成压力。

增发新股则可能导致原有股东的股权被稀释,引发不满。

总的来说,宝万之争是一场复杂的股权争夺战,涉及到众多的资本运作手段。

在这场争夺战中,宝能企业和万科管理团队都展现出了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研究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研究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探究引言:股权之争是商业世界中常见的状况,不同股东之间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屡屡引发激烈的争议。

本文将就中文大陆曾经发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股权之争案例进行探究。

该案例发生于2016年,涉及到的两家核心公司为万科集团及宝能控股集团。

在这场引人瞩目标官司中,股东们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并争夺控制权,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本文将介绍案件的背景,分析双方主要的争议点,以及案件的最终结局。

一、背景万科集团是1992年由中国房地产业著名企业家王石创立的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宝能集团则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业务涵盖金融、地产、教育等多个领域。

两家公司都在中国市场具有极高的著名度和重要性。

2016年,宝能控股集团通过并购和大量买入万科股份,成为了万科的最大股东。

公司内部的权力再次被重塑,股东们对公司的进步方向和决策产生了分歧。

二、争议点和论点1. 宝能控股集团主张改革,推行多元化战略:宝能控股集团认为万科应该转型为多元化企业,并且加大对金融、教育等领域的投资。

他们指出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认为多元化能够降低风险,并提高公司长期的可持续进步能力。

2. 万科集团坚持品牌战略和专业化进步:万科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部分股东坚持目前品牌集中、专业化的进步策略。

他们认为通过持续创新,强化品牌优势,万科可以在房地产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3. 万科集团对宝能控股集团的违规行为提出指控:万科集团认为宝能控股集团通过违规手段买入万科股份,违反了市场规则,损害了各股东的合法权益。

万科集团发告状讼,要求宝能集团予以违约,撤出万科的股权。

三、角逐和调解宝能控股集团的插足引发了万科集团高层的不满和恐慌。

在股东大会上,万科高管及其他小股东集体投票,并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宝能控股集团退出万科。

此后,宝能控股集团也提告状讼,坚持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对此次争议高度重视,主持了几轮调解会。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一、万科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团队没有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万科是仅存最早的上市公司,深圳老五股之一。

万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它原来初创时期产值增长了大概40多倍。

创立了万科品牌,创立了万科文化。

万科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以创业者王石、郁亮为主的团队对万科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发生收购万科事件?首先是万科企业做得很好,尤其是房地产业务做得非常好,成为了明星企业,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然以王石为首的管理团队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们以创业者自居,对股东尊重不够,尤其是没处理好与大股东的关系,没有很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缺乏战略眼光,对万科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宏伟的蓝图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万科是有危机的,但是他们自己没看到危机,对危机的处理准备不足。

王石是优秀企业家,但不是现代企业家。

王石创立了万科,成为明星企业家,成为企业领袖。

但对万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否做到尽职尽责,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的确,这些年吸引人们眼球的是王石到处游学,讲学,做顾问,还有登山等等。

这和华为的任正非,格力的董明珠是不一样的。

王石是优秀企业家,但是他不是现代企业家,他也不是一个战略家。

为什么说不是现代企业家呢?他对股权不重视,在万科关键时候他放弃股权(不能完全用道德来解释,也与体制有关),但是后来他又搞管理层收购,被人指为叫做内部人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解决好管理团队和股东的关系,这是万科管理层存在的致命问题。

二、宝能对万科的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宝能为什么收购万科呢?这里面很复杂,我分析宝能收购万科是看到了万科的市场价值,看到了万科品牌,宝能收购万科是为了获取万科的控制权、管理权,按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万科,这可能是它的目的。

宝能收购万科合不合理?如果说它的举牌收购符合法律程序和市场规定,应该说是合理的,无可厚非。

收购万科股票资金,无论是自有资金(含保险资金)、资产管理计划所获资金,或来自银行的杠杆资金,只要从市场上收购可流通股票,在企业内部形成的股权就是有投票权的股权,这是不容质疑的。

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分析宝能收购万科案例分析1目录一、背景介绍 ....................................................................5 二、举牌控股的基本概况 .................................................. 5 ,一,标的企业万科的基本情况 . (5)1.万科基本情况介绍 (5)2.万科主要股东持股情况,截至2016年7月27日, .. 63.公司治理结构 (6)4.公司主要财务指标 ..................................................7 ,二,收购方宝能的基本情况 (7)1.宝能基本情况介绍 (7)2.钜盛华的基本情况 (8)3.前海人寿,钜盛华一致行动人,的基本情况 (8)三、关于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发展的始末 (9),一,万科停牌前的进展 ................................................9 ,二,万科停牌后的进展 ................................................9 四、宝能收购万科的目的分析 .........................................11 ,一,万科股价持续低估 ..............................................11 ,二,万科股权相对分散 ..............................................112,三,为宝能系降低融资成本 ....................................... 12 ,四,缓解保费偿付压力,寻找稳定的长期投资回报率 13,五,会计上的考虑 ..................................................... 13 五、万科应对策略分析 .................................................... 14 ,一,寻求大股东华润的帮助 ....................................... 14 ,二,寻求其他投资者的帮助 ....................................... 14 ,三,停牌拖延时间 ..................................................... 15 ,四,反收购计划......................................................... 16 六、收购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分析 (17)1,宝能系持股来源概述 .............................................17 2,宝能资金来源分析 .................................................20 3.监管制度的分析 ....................................................... 23 ,二,万科与深圳地铁重组方案分析 . (23)1,重组方案内容概况 .................................................23 2,重组方案分析 ........................................................ 24 1.董事会表决事项概述 ................................................ 26 2.董事会决议合法性分析 ............................................ 26 1.宝能提议罢免万科董监事概况. (28)2.罢免的程序和影响 (29)3,五,万宝之争结局猜想 ..............................................32 1、监管层态度 ........................................................... 32 2、结局猜想 ............................................................... 32 七、启示与思考 ............................................................... 34 ,一,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 .. (35),二,接受资本市场运作规则的约束与挑战 (35),三,提升公司内部治理能力 (36)4宝能收购万科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截至2016年7月28日,万科总股本110.39亿股,总市值1939亿元。

“宝万之争”的法律启示

“宝万之争”的法律启示

“宝万之争”的法律启示2015年7月10日宝能系首次举牌,前海人寿通过二级市场耗资80亿元买入万科A约5.52亿股,占万科A总股本的约5%,通过第三次举牌,2015年8月26日,前海人寿、钜盛华合计持有万科15.04%的股份,首次超过20年来始终位居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华润。

恒大拿出上百亿资金买入万科6.82%的股份,超越安邦成为万科第三大股东,拿到2017年3月万科董事会改选的一张门票。

目前的战局结果是,第一大股东宝能系持股比例25.40%,第二大股东华润集团持股15.29%,第四大股东安邦持股6.18%,第五大股东万科事业合伙人持股比例为4.49%。

新的董事会席位估计将在前五大股东之中产生,华润和万科管理层的董事会席位都会大幅减少,尤其是万科管理层控制的董事席位损失最多。

针对此次事件,我简单谈一看我的看法和观点:第一,宝能系企图通过二级市场不断购入万科股票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进而达到收购万科的目的。

在当前国内产业结构需不断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变革的情况下,收购是国内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市场效率,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收购无论是成交的金额,还是收购数量的增长,都超过直接投资。

其中最重要原因在于,直接投资需要巨大的现金流支持而收购市场则主要通过资产置换、股票互换以及换股权证等衍生交易工具作为主要支付工具,并且还要依赖债务融资、杠杆收购等多种手段来完成,所以这种低成本操作方式日益成为企业整合的主流。

对于收购是否经目标公司管理层同意,收购又可分为善意收购和恶意收购。

恶意收购由于采取在二级市场举牌收购并发出要约收购。

其未与目标公司协商或双方未就某些重大事项达成一致,当事双方通常采用各种攻防策略完成收购行为。

不管采用哪种收购方式,由于恶意收购是在股票市场买入目标公司股票,所以也被投资者公认为最市场化的并购形式。

万科股权之争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

万科股权之争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

万科股权之争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这一现象由来已久。

布赖恩?伯勒所著的《门口的野蛮人》就是对华尔街历史上著名的公司争夺战的再现,讲述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如何与大资本家斗志斗勇,最终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的精彩故事。

宝能系对万科的股权争夺正是这一现象的翻版。

万科作为地产业的龙头,无论是其品牌信誉还是公司的实力都是屈指可数,当其股权结构暴露出弱点,被资本盯上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这场万科股权的争夺战中,体现的正是以万科的缔造者王石为首的公司管理层与宝能系这一资本力量的博弈,暴露的正是我国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贯忽视的公司治理问题。

因此,这一事件的发展给所有人一个警醒,在越来越发达的商业社会中,公司治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公司治理问题关系到未来商业发展的水平。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一)公司治理的含义现代公司治理的概念十分广泛,具有多重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可理解为“委托―代理”关系。

[1] 狭义的公司治理指公司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目的是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防止控股股东和公司经理出于个人利益而做出背离公司全体股东和员工的行为。

在进行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都办理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股东大会,各个股东通过权力和话语权的分配能够制衡公司内部的职务和利益分配,保障公司的发展动向和股东的意愿不出现背离。

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包含的额内容则更加的丰富化且广泛化,其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公司内部的员工的股东,更是需要辅以外界机制的协调,在整个社会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完善公司的机制和体制,一方面要考虑到公司经营中的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司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根据最一般的理解,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2] ,在公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股东拥有公司的法定控制权,但是由于相关的知识和精力所限,股东不一定是公司运营和管理的最适宜人才,也就不一定是公司运营的一手控制者,而公司的经理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事务“代理人”,而如何将代理人的工作成果进行量化评估和考核,以及如何防止其损害股东利益行为的出现,这都是股东对公司经营者监督所包含的内容。

从万科股权之争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从万科股权之争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从万科股权之争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一、主要事件回顾2015年7月10日,宝能系第一次举牌,购买约占万科总股本5%的股份,正式拉开了万科股权之争的序幕。

而后宝能系先后又触发了四次举牌,分别占万科总股本10%、15.254%、20.008%、25%。

中间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试图争夺第一股东的宝座,但未能赢过财大气粗的宝能系。

而后安邦加入混战,但也未能改变什么。

2016年上半年,万科拟引入深铁集团,却遭到了宝能系和华润两大股东的反对,此事就此作罢。

2016年8月4日恒大也加入了股权争夺战,经过几次增持万科股份,一跃成为万科第三大股东。

后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017年1月12日华润将其所持万科所有股份转让给了深铁集团,至此华润作为万科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式结束。

2017年3月16日恒大集团将其所持股份全部交由深铁行使,期限一年。

目前万科董事会延期换届,深铁因持股时间不足没有董事提名权,而宝能系又因违规遭到处罚,所以万科董事会超期服役实属正常现象。

万科股权之争已经接近尾声,此次争夺战暴露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和金融监管制度的许多缺陷。

二、万科陷入股权之争原因分析万科之所以陷入股权争夺战,归根结底是因为其股权过度分散的公司治理结构。

此前作为万科最大的股东华润集团,持股比例保持在15%左右,一直以财务投资者自居,从不插手万科经验管理方面的事务。

而其经营团队包括王石、郁亮在内的高管层的持股总数,仅达1%左右,这一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创始人的股权极易被稀释,着实给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以可乘之机。

虽然在此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股权争夺,万科意识到了其在股权结构方面的缺陷,于是万科实行了事业合伙人制度,企图使管理层能更好地控制公司,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让万科躲过公司控制权之争的命运。

另外,华润一直以来的“大股不控股,支持不干预”的态度,让万科管理层安于现状,自主经营决策,缺乏危机意识,有时会恶化管理层效用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冲突。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万科股权之争:一场狗血家庭伦理剧的落幕在万科股权之争中,各方参与者纷纷登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商业大战,最终在华润全身而退后落下帷幕。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但结局并非完全圆满。

一、万科的成长与变迁1.深特发与万科的渊源:深特发在1983年成立了饲料科,王石担任科长。

这一业务为万科的原始资本积累奠定了基础。

2.华润接盘深特发:2000年,华润通过收购深特发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此后万科逐步发展壮大。

二、万科股权之争的导火索1.万科的成长引起资本觊觎:随着万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股权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2.宝能的崛起:外来土豪宝能集团看中了万科的发展潜力,开始大量收购万科股权,引发股权之争。

三、各方势力的角逐1.华润:作为万科的养父,华润在万科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股权之争中,华润选择了全身而退。

2.深地铁:作为万科的叔叔,深地铁在股权之争中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最终并未改变万科股权格局。

3.恒大:姑父恒大集团在万科股权之争中一度加入战局,但最终并未改变大局。

4.宝能:外来土豪宝能集团成为万科股权之争的最大赢家,成功晋升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四、王石的失落与万科的未来1. 王石的困境:在股权之争中,王石被视为叛逆少年,其地位一度岌岌可危。

2. 万科的未来:尽管股权之争落幕,但万科在经历这场商业大战后,未来发展仍充满挑战。

总结:万科股权之争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落幕,宝能成为最大赢家。

然而,这场商业大战给万科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王石和万科未来将如何应对仍值得关注。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得到了相应的利益,但万科的品牌和声誉损伤不容忽视。

在未来的发展中,万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努力摆脱股权之争的阴影,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万科股权之争

万科股权之争

万科股权变动——宝万之争摘要:万科股权及其分散,导致史上有两大股权大战,其一是君万之争,其二就是宝万之争。

本次主要介绍宝万之争,宝万大战从2015年打到了2017年,从最开始的“宝能系”野蛮进攻,王石求助华润但却没有得到支持,到后来的恒大趁势进入,万科开始引入深圳地铁的计划失败,到成功引入深铁,这一场大战战事惨烈,且获得了无数人的关注,如今终于接近尾声……关键字:宝万之争宝能系万科股权争夺1 公司简介1983年,王石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工作;1984年,他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企业更名为“万科”;1991年1月29日,万科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交易,代码000002,由此踏上了万亿市值的征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众多地产大腕的众多公司中,万科是最早完成股份化、完成上市的。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或万科集团),证券简称:万科A、证券代码:000002,证券曾用简称:深万科A、G万科A,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路63号万科建筑研究中心,现任董事长为王石,总经理为郁亮。

公司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物业服务,其他业务有酒店业务、家居服务、长租公寓、养老业务、滑雪等。

2017年4月26日,万科A总市值:2257.51亿,市盈率:10.74。

2 公司股权发展历程2.1 股份制改造期1984年,万科前身注册成立。

万科前身“深圳现代科技仪器展销中心”注册成立,是深特发四级子公司,国营性质。

1988年,万科完成股份制改革,国家股60%,职工股占40%,王石“放弃”万科股权,选择职业经理人身份。

1991年1月,万科完成IPO,公开募集资金约2800万,国家股与职工股被整体稀释68%。

2.2 股权保卫期1993年,万科第一次股权激励,因法律限制中断实行。

1994年,君安证券联合其他股东逼宫,提出重组万科管理层,后被王石瓦解。

2000年8月10日,华润成为最大股东,万科引入华润成为最大股东(15.08%)。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及启发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及启发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及启发作者:王强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年第5期王强摘要: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收购与被收购将成为常态,通过收购与反收购,资产的价值将得到重新评估,资源得到重新配置。

董事会和管理层要努力发掘企业的资源和价值,保持适当的股权结构,在公司章程中对董事提名、更换与免除等方面加以约束,降低公司被恶意收购的风险。

关键词:恶意收购;公司治理;股权之争万科与宝能系股权之争成为2015 年度最受关注的资本大戏之一,长期被职业经理人控制的万科,遭遇“门口的野蛮人”宝能系,后者意图通过增持股份实现获取对万科的控制权。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企业)成立于1984 年,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被誉为中国地产行业的龙头。

宝能系是指以宝能集团为中心的资本集团,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等多家子公司。

截止至2015年12月18日万科停牌,宝能系持股比例已达到24.26%,成为万科最大股东。

一、万科治理结构的缺陷截止2015 年末,万科企业A股持股比例最高股东为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其持有15.23%,而代表万科合伙人持股平台盈安合伙仅持有4.14%的股份。

也就是说万科管理层(盈安合伙团队)仅仅通过4.14%的股权实现了对公司的控制。

万科企业作为一个现金充足,公司市值为千亿级体量的优质上市公司,其控制权溢价的价值不言而喻,引来野蛮人入侵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如果万科管理层能提早做出防范,引入几家互补性的机构投资者,让大股东占据公司股份的份额过半,并且相互制约,相信宝能系恶意收购就不会发生。

其次,万科企业公司章程在董事提名、更换与免除等方面的规定存在缺陷。

根据《万科公司章程》规定,董事、监事候选人名单以提案方式提请股东大会决议。

股东大会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以普通决议的方式将任何任期未满的董事罢免。

章程赋予股东大会以普通决议形式更换董事的权利,如果宝能系成功持有万科股份30%以上的股份,则很有可能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的方式撤换万科的董事会成员,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和感悟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和感悟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和感悟引言在商业世界中,股权之争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现象。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无疑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案例之一。

不仅牵动了众多投资者的心,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万科股权之争的深入分析和反思,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对股权关系和公司治理的更为清晰的认识,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和感悟,为我们的商业决策和投资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股权之争的背景和经过万科股权之争始于2016年,当时两大股东之一的恒大地产以不同声响宣布要抛售他们在万科的股份。

而接下来的数月里,这场股权之争愈演愈烈,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双方意见的分歧万科股权之争的核心争议在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其中,恒大地产主张采取高分红政策,将企业价值向股东迅速回报;而另一方则主张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将企业的利润以一定比例进行再投资。

两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与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这场激烈的股权之争。

外界的关注和干预随着股权之争逐渐升级,外界开始密切关注并插手其中。

不仅有各大机构和投资者积极表态,还有政府监管部门介入其中,试图通过协调和调解来解决争议。

然而,由于股权之争的复杂性和各方利益的错综复杂,最终无果而终。

股权之争的启示万科股权之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

1.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万科股权之争暴露出公司治理的问题,揭示了公司内部规范和决策机制的薄弱之处。

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

2.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的平衡万科股权之争凸显了股东权益与公司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商业活动中,投资者和股东期望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公司则要考虑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商业战略和分配利润时,充分平衡各方利益,确保股东权益与公司利益的良性互动。

3.对外界干预的警醒万科股权之争过程中,外界各方的干预虽然出于善意,但最终未能解决问题。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我一直认为,商业世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宝万之争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一次激战。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各方利益的交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与复杂。

宝能,这家以保险起家的金融巨头,突然宣布收购万科股权,意图明显:要么控制万科,要么将其私有化。

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万科管理层的强烈反击。

而我,作为万科的一员,也在这场反击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看到了股东利益的冲突,也看到了企业管理层的坚守。

万科管理层深知,宝能的介入并非出于对万科的关爱,而是出于对其庞大资产的觊觎。

因此,万科管理层决定采取行动,保卫公司免受宝能的侵略。

我见证了万科管理层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的坚定与勇敢。

他们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与股东沟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在内部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并非只有万科管理层和宝能之间的较量。

在背后,还有着更复杂的利益纷争。

各方势力在这场战争中角力,意图在这场资本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我看到了监管部门的介入,他们试图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我也看到了其他房地产企业的观望,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等待着事态的发展。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无常。

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敌人,而敌人也可能变成合作伙伴。

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也看到了勇敢与坚定。

如今,宝万之争已经告一段落,万科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留给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我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商业世界,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与发展。

宝万之争,让我更加坚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是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

只有管理层能够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坚守阵地,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未来,我将继续陪伴万科走过一个个艰难的时刻,共同面对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敢面对挑战,万科一定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宝能收购万科法律后果(3篇)

宝能收购万科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宝能集团收购万科股权事件是我国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此次收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复杂,对相关各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宝能收购万科的法律后果,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宝能收购万科的法律依据1.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我国规范公司组织与经营的基本法律。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等文件。

同时,股东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判决。

2.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是我国规范证券市场的基本法律。

根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收购方具备收购能力;(2)收购方不得利用收购手段损害被收购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3)收购方不得利用收购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3.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是我国规范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律。

根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三、宝能收购万科的法律后果1.对万科公司的影响(1)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宝能集团通过收购万科股权,成为万科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从而对万科公司的股权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变化可能导致万科公司的经营策略、决策机制等方面发生变化。

(2)公司治理结构面临挑战宝能集团作为万科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其在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增强,可能对万科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产生一定影响。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性,成为万科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

2.对宝能集团的影响(1)收购风险加大宝能集团收购万科股权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法律风险,如反垄断审查、股东权益保护等。

若无法妥善应对这些风险,可能导致收购失败或遭受巨额罚款。

(2)社会责任压力增大宝能集团作为万科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在收购过程中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宝能与万科并购防御案例

宝能与万科并购防御案例
防御策略的有效性评估
万科采取了多种防御策略,包括毒丸计划、白衣骑士、焦土战术等。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 上阻止了宝能的收购,但并未完全成功。宝能在市场上仍持有一定比例的万科股份。
案例总结
虽然万科成功地抵御了宝能的收购,但这个案例仍然展示了企业并购防御策略的有效性。 在面对恶意收购时,企业需要采取果断行动,合理运用防御策略以保护自身利益。
,宝能集团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地产行业,并计划收购万科股份,以扩
大其地产版图。
02
万科企业
万科企业是一家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多元化企业,是中国房地产行业
的领军企业之一。当宝能集团计划收购其股份时,万科面临着被收购的
危机。
03
收购过程
宝能集团通过旗下的钜盛华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不断增持万科
股份,最终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在此过程中,宝能集团还通过资管
战略调整
宝能的入驻可能使得万科需要重 新审视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业务拓展机会
并购可能为万科带来新的业务拓 展机会,开拓新的市场和领域。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并购后,万科在市场上的竞争格 局将发生变化,可能面临新的竞
争压力和挑战。
05
案例总结与启示
防御策略的有效性评估
宝能与万科并购防御案例背景介绍
该案例涉及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两大巨头——宝能和万科。在过去的几年中,宝能试图通 过多次举牌收购万科股份,而万科则采取了多种防御策略进行抵抗。
04
并购事件影响
对万科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
董事会决策效率下降
宝能的加入使得万科董事会成员增多,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可能降低决策效率。
股东权益变动
宝能的入驻意味着万科的大股东更换,股东权益重新分配,可能会 导致原有股东的权益变动。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

2015年12月23日王石表示不会实行“毒丸计划” 应对恶意收购,并在官方发布声明,欢迎安邦成为万 科重要股东,并愿与安邦共同探索中国企业全球化发 展的广阔未来,以及在养老地产、健康社区、地产金 融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安邦成为万科的“白马骑 士”。
宝能万科股权攻防战
3月13日 ,华润承诺 支持万科。17日首次 公开呛声万科。
18日,华润公开质疑。 23日,宝能和华润(持 股占39.53%)联合反对。
06
07
08
09
10
王石出局
2016年3月13日,万科引入 深圳地铁集团,以增发股 份行使支付400~600亿的对
价。
6月17日,万科披露重组 方 案 , 董 事 会 超 2/3 票 数 通过(11人,3反对,7赞 同,1回避)。
增持至9.452%;11月23日,
举牌公告称持股10%;29
日披露增持至14.07%
2017 年 1 月 12 日 , 万 科 临 时停牌,华润筹划转让所 持万科股份给深圳地铁; 3月16日恒大转让万科股 权给深圳地铁。
宝能最后撤离万科! 宝能系对于万科A总体买入成本约为 16.1元/股,持有数量为28.04亿股,占万科A 总股本的25.4%,以万科A股价33.64元/股推 算,宝能系的账面盈利也已经翻倍,超过 491亿元。 但姚振华被逼辞去前海人寿和前海财险 董事长,并且保监会将其逐出保险业,10年
6月26日,宝能提请罢免 万科董监事12人;6月30 日华润反对罢免议案;7 月4日万科复牌。
宝能万科股权攻防战
7月19日 ,万科举报 宝能资管计划违法违 规。
12月18日,万科称与深 圳地铁的重组预案未获 得部分股东同意,终止。
11
12

宝能收购万科的案例分析

宝能收购万科的案例分析
3、目标公司的现有债务负担较轻。杠杆收购的目标公司本身就会有负债,如果其负 债比例过高,收购方再融资的空间就很小。
3
4、目标公司拥有独立的、非核心的资产。目标公司拥有这些资产的好处是收购方可以在 控制目标公司后迅速出售这些非核心业务资产从而能迅速偿还相当一部分债务。因此如 果收购方能发现这些资产并把其套现价值展现给贷款方,贷款方的贷款兴趣会大增。 5、收购方的出资比例。虽然杠杆收购时主要资金由外部机构提供,但贷款方还是希望收购 方能尽可能多出资。这也是收购方向贷款方显示合作诚意的重要方法。
1
杠杆收购应具备的条件
国外经验(以美国为主) 一、有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丰富收购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方式)
1、一类贷款。一类贷款的提供者主要为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如企业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 司等也可部分参与其中。一类贷款在杠杆收购所用资金中是风险最低,从而其收益率也是杆收 购融资体系中最低的 2、二级债券。二级债券是以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特约委托存单为表现形式 的债务融资工具。 3、股权资本。股权资本是杠杆收购融资体系中风险最高的融资工具。股权资本的供应者为杠 杆收购股权基金、经理人员、一类银行贷款和二级债券的贷款者。在很多情况下,杠杆收购形 成后的公司控股权会落在担任发起人的投资银行或专门从事杠杆收购的投资公司手中。
10
3.1宝能的收购过程
宝能收购的两大主力
01
02
前海人寿
钜盛华
11
万科股权争夺战前后持股人对比
12
3.2王石及万科管理层对宝能的态度
01 王石12月17日:“你信用不够”
“你太冒险了”“万科不欢迎你”
02
12月23日晚万科安邦(持有万科 超7%股份)结盟
13

著名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著名经济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万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然而,在2015年,万科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股权争夺战,这场争夺战的主角是宝能集团。

万科与宝能之争成为我国经济法律领域的一大热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案情简介1. 事件起因2015年,宝能集团通过旗下的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增持股份的方式,迅速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在短短几个月内,宝能集团增持股份达到5%以上,触及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敏感线。

随后,宝能集团又增持股份至10%,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

2. 事件经过在宝能集团增持股份的过程中,万科管理层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宝能集团的增持行为违背了公司治理原则。

双方在股权争夺战中展开了一系列的较量,包括:(1)万科管理层在2015年7月15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否决了宝能集团提出的董事会、监事会候选人名单。

(2)万科管理层与深圳地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寻求深圳地铁集团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以对抗宝能集团的增持。

(3)2015年12月18日,证监会调查组进驻万科,调查宝能集团增持股份的资金来源。

(4)2016年1月,万科召开董事会,决定罢免宝能集团提名的董事、监事候选人。

(5)2016年2月,宝能集团向证监会递交了《关于申请撤销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行政许可事项的请愿书》,请求撤销前海人寿的保险业务许可证。

3. 事件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的较量后,万科与宝能之争最终以和解告终。

2016年6月,宝能集团将其持有的万科股份减持至10%以下,不再具备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资格。

万科管理层与深圳地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深圳地铁集团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

三、案例分析1. 股权争夺战的法律问题(1)信息披露义务: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在增持股份达到5%时,应当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宝能集团在增持股份过程中,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2)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当收购人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达到30%时,应当依法向所有股东发出全面要约收购。

万宝之争股权分析报告

万宝之争股权分析报告

万宝之争股权分析报告梳理了双方攻防战中的十大问题,试图帮助读者理清万宝之争的脉络和疑点。

这些问题有些可能已经有了答案,有些至今尚无结论,需要等待战局结束我们共同迎接最终结果。

1,宝能系是从什么时候盯上了万科的?12月6日,万科周刊曾发布一篇《投资者最近增持万科,主要是看上了哪一点丨深度解读》的推送,文中只有万科董事长王石的一张照片以及一句话:“主要看气质”。

澎湃新闻整理发现,往前追溯,宝能系盯上万科已经接近一年时间。

根据万科A公告,其实早在今年1月,前海人寿(宝能系)就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入万科A股股票,根据披露的信息,前海人寿于2015年1月、2015年2月、2015 年 3 月、2015 年 4 月、2015 年 6 月和 2015 年 7 月都有所交易。

而第一次构成举牌为今年7月。

万科公告显示,截至7月10日,前海人寿(宝能系)通过二级市场耗资80亿元买入万科A约5.52亿股,占万科A总股本的约5%。

半个月不到的时间,7月24日,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钜盛华对万科二度举牌,持有万科股份11.05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的10%。

而前海人寿与钜盛华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姚振华。

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本次增持后,姚振华方面持有的万科股票数量距离万科单一大股东华润已经非常接近。

8月26日,前海人寿、钜盛华通知万科,截至当天,两家公司增持了万科5.04%的股份,加上此前的两次举牌,宝能系合计持有万科15.04%,以0.15%的优势,首次超越了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

但是,9月4日,港交所披露,华润耗资4.97亿元,分别于8月31日和9月1日两次增持,重新夺回万科的大股东之位。

截至11月20日,华润共持有万科A股15.29%股份。

11月27日~12月4日钜盛华买入万科5.49亿股,合计持有万科A股股票约22.1亿股,占总股本的20.008%,取代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宝能系“买买买”的节奏根本停不下来。

截至12月24日,宝能系对万科的持股比例增至24.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能系控股深圳万科的概况及影响与启示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能集团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钜盛华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人寿安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邦人寿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邦保险华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股份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002)以下简称:万科一、举牌控股的基本概况1.标的企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或万科集团,其成立于1984年,而后于1991年“深万科A”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简称:万科A、证券代码:000002,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环梅路33号万科中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今,据2014年年报显示,当期企业总资产5084亿元,营业收入1463亿元,净利润157亿元,稳居中国市场第一,是中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旗舰企业。

2.收购方:宝能控股(中国)有限公司宝能创始于1992年,总部位于深圳,现注册资本6.2亿港币。

历经二十余年稳健发展,现已成为一家以综合物业开发为基础,协同发展商业运营、酒店餐饮、现代物流、文化传媒、金融等多元产业及健康医疗、教育、养老服务等民生产业的大型现代化集团公司。

3.宝能系(一致行动人)持股情况宝能集团自2015年7月到2015年12月底,经过四次举牌(以每5%需要公告披露一次),整个宝能系合计持有万科24.26%,位列第一大股份。

(以上股份数据截至2015年12月24日。

)4.股权分布情况项目相关方(名称)持股比例备注“举牌方”宝能系24.26%(钜盛华持有19.45亿股,占总股本17.6%,前海人寿持有7.35亿股,占总股本6.65%)“原大股东”华润15.23%“第三方”安邦保险持股比例占总股本的6.18%注:以上“总股本“包含A股和H股。

二、宝能系控股万科路线图图1□导入资金路径:浙商银行—浙宝基金—钜盛华—购买万科□回流资金路径:宝能投资—浙宝基金—钜盛华—宝能投资图2第一条路径是资金导入流:据相关规定,银行的钱是不能直接买卖股票,政策上是不允许的,于是浙商银行通过自己的控股子公司华福证券参与出资设立浙宝基金,并出资132.9亿元购买浙宝基金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再通过浙宝基金将钱通过参股的方式输入给钜盛华,直接购买万科股票。

第二条路径是资金导出流:宝能系首先质押了钜盛华持有的7.28亿股万科股票,融了51亿元给宝能投资,再加上其它(含自有资金)合计16亿,共计出资67亿做“诱饵”兜底资金,再巧立“浙宝基金”这一名目(基金壳公司),用2倍杠杆引入浙商银行的132.9亿元银行理财资金,最终一并注入钜盛华。

以下是关于宝能系收购万科的资金杠杆(数据来源于财富会其公布的某一份专业机构的调研报告):图3报告显示,钜盛华以19亿自有资金操作了高达520亿元的资金量,综合杠杆率高达26倍。

三、宝能控股下属企业概况1.宝能系架构图(包括但不限于)截至目前的宝能系结构图:2.钜盛华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月,注册资本163亿元,经营范围:投资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计算机软件开发,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营销策划、信息咨询(不含人才中介、证券、保险、基金、金融业务及其它限制项目);建材、机械设备、办公设备、通信设备、五金交电、电子产品、家具、室内装修材料的购销;国内贸易,货物及技术进出口;自有物业租赁;供应链管理。

(以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项目除外,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

其主营业务为其主营业务为实业投资与投资管理,以金融为纽带,涵盖现代物流、健康医疗、绿色农业等多种业态。

3.前海人寿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2月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5亿元。

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粤控股有限公司、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市凯诚恒信仓库有限公司、深圳市健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前海人寿财务概况(2013-2015):(以上数据来源于新浪网数据、南方都市报及相关报道)4.宝能地产宝能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7月成立于广东深圳,注册资本11.18亿元。

其股东为深圳市中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宝能控股(中国)有限公司。

综合物业开发是公司规模增长的核心动力,经过13年的发展,力获了“深圳综合实力10强企业”,并荣获“2015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价值50强”、“2015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价值专业特色10强——城市综合体运营”两项国家级殊荣。

目前公司已成功进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以及东北、西北、西南、华中等区域,完成在全国23个核心城市的业务布局,在建各类综合体项目达40多个。

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得知:该公司股权分别在2014年10月31日与2015年06月16日进行了(部分或全部)股权质押。

从时间点来看,不排除为该股东行为为宝能系收购万科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杠杆收购的概念及特点(一)杠杆收购的概念杠杆收购是指以企业本身相对少量的资金作为基础,以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权做抵押,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筹资大量资金以达到并购需要资金的数量,从而对目标企业完成并购并且获得超额收益的特殊方法。

在一般的情况下,并购活动中所需要的外部资金数量相当于并购总价值的80%-90%,剩下部分来自并购发起者本身,通过杠杆效应但可能成功的并购企业。

对于收购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债务,则通过对被收购企业进行重组,并以重组后的未来利润和现金流偿还债务,进而实现“蛇吞象”。

而在宝能系并购万科过程中,在并购的资金方面充分展现了这一点。

在实施杠杆收购的过程中,需要实施者对融资成本、目标公司的价值、资本市场环境、收购后产生的收益和退出风险都需要有个准确的估算,规避融资成本过高带来的风险以及在收购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损失。

由于杠杆收购80%以上的资金来自天外部,所以非常依赖资本市场。

在我国,前些年由于资本市场并不成熟,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较少,在筹集资金和退出阶段均受到一定的阻碍,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杠杆收购这一方式也逐步显露出来,在2015年宝能系收购万科的事件上已经得到验证。

未来也将会涌现更多类似案例,杠杆收购也将迎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快速发展。

(二)杠杆收购的特征相比较其他企业并购方式,杠杆收购有其独有的特点:1.杠杆收购的高负债性。

通过杠杆收购的定义可知,在收购过程中,实施者仅出资并购总价值的10%-20%,剩下资金均需要外部筹集。

2.杠杆收购的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并购者仅仅使用很少的自有资本操作,其余绝大部分或通过债权融资,或通过发行证券,或借助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获得大量的资金,完成对目标企业的收购。

在宝能系并购万科的案例中,其通过股权质押、控股子公司(前海人寿)发债、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质押贷款及理财资金、各种资管计划(华福证券、南方资本)等各类融资途径,筹集了大量资金,也进一步放大了杠杆。

3.杠杆收购的高风险性。

杠杆收购的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种风险是信息风险,是因为并购方不了解目标企业的背景和所处的市场情况,但是管理层收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第二种风险是财务风险,由于并购过程需要大量的债务融资,财务杠杆很大,利息费用负担沉重,所以财务风险很大。

第三种风险是操作风险,是由于杠杆收购过程中,涉及到了很多复杂的环节,致使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独有的风险。

第四种风险是市场风险,如果在收购的过程中,整个证券市场出现“黑天鹅”事件或是整个市场发生根本性逆转(或出现巨幅波动),比如:宝能系收购万科的过程中,从万科于2015年12月21日停牌至今,整个大盘累计下跌30%以上,这在香港的万科H股已反映出来,万科A股如果复牌(万科A停牌时的价格是24.43元,而万科H已从24港元下跌到17港元),股价将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而宝能系并购的资金池中有很多的资金是杠杆资金,设有平仓线的,如果发生股价大幅下跌,不排除平仓的可能性(因股市下行,监管收紧,面临资金和政策风险),而这也为收购增添了不确定性因素。

五、杠杆收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一)对收购方而言具有积极影响:通过杠杆收购企业(多数是上市公司),可以做到以“小”搏“大”,达到“蛇”吞“象”的效果。

杠杆收购在国际上已早有先例并日益形成了趋势,以美国的KKR集团(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L.P.,简称KKR)为代表,从1976年开始至2006年(30年间)KKR累计完成了146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超过了2630亿美元。

其中的经典案例为○11998年KKR对劲霸电池(Duracell)杠杆收购○21988-1989年KKR以310亿美元,杠杆收购RJR.Nabisco(当时美国的巨型公司之一,业务范围为烟草和食品) ,也是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收购之一。

截至2006年9月30日,KKR投下去的270亿美元资本已经创造了大约700亿美元的价值。

(二)对被收购方(标的企业)而言需未雨绸缪:伴随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这里不乏股权较为分散的上市企业(一般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占总股本的25%以下),如万科(前控股股东华润15%,后遭遇宝能系举牌)、浦发银行(控股股东上海国际21.16%,后遭遇安邦保险举牌),民生银行(前控股股东新希望17%,后遭遇富德保险举牌),鄂武商(控股股东武汉商联25.13%,后遭遇浙江银泰举牌),新华百货(控股股东物美控股30.93%,后遭遇上海宝银及上海兆赢崔军(30%)举牌),在极端的行情或情行下,可能会面临遭遇“野蛮人”通过杠杆并购股份进行举牌,增加了被恶意收购的风险。

这也间接的促进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为企业稳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具有其积极意义1.杠杆收购有利于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发展通过杠杆收购可以把了那些分散配置、管理较差、经营效率低的企业资产合理地重组合起来,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实力,淘汰落后企业。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杠杆收购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

中国有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明亏潜亏时有发生,但由于其规模大,不易被收购,所以依然可以高枕无忧。

但是,当引入了杠杆机制之后,经营不善的大型企业完全有可能被经营效率高的中、小型企业收购,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大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标杆收购,整合分散的资源,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中国经济实力。

2.有利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标杆收购是否成功,取决于负责的管理者。

当管理层通过MBO 拥有企业股权之后,企业的成败就与自己息息相关,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业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