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7
部编三上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三首望洞庭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习书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生字。
(二)借助注释与图片及音乐的渲染,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秋夜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想象的妙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二、教学准备课件,微课视频。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初识洞庭1.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个美丽的湖泊。
(出示“洞庭湖”景区题字)(1)指名读。
(2)认读“庭”,注意后鼻音。
2.简介洞庭湖,教师适时补充。
洞庭湖在我国的湖南省境内。
它很大,是我国第二大湖泊,有两个太湖那么大,有1000多个仙山湖那么大。
它很美,岸边有著名的岳阳楼,历经千年;湖中有大大小小的岛屿点缀其间。
清晨,朝霞映在湖面上,满湖通红;中午太阳高照,蓝天白云飘浮在湖的上空,也映在湖面上,上下天光,浑然一色;傍晚,夕阳下,天空有多美丽,湖面就有多美丽。
听了这些介绍,洞庭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齐读诗题。
带上这美好的感觉,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唐诗。
(齐读题)(二)初读古诗,走近洞庭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学习生字。
(学习多音字“磨”,出示词语读正确:打磨、磨刀、磨坊)3.师生合作读,重点领读好诗的节奏,注意停顿。
4.同桌练读,展示读。
(三)读诗想画面,领略洞庭风光1.学习第一句诗——欣赏风景的美。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洞庭湖的风光。
(1)指名读第一句,画出诗句描写的景物。
这句诗里写到了两样好景致,是什么?(交流,板书:湖光、秋月)(2)指导朗读。
这两样景物最先吸引诗人,你想怎么读?(指名读,相机点拨评价:湖光,夜色中的湖静静的;秋月,多么明亮多么皎洁)(3)配乐描述,想象画面。
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
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4)交流。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美景,想象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郊,岳阳市附近,有著名的岳阳楼,
是我国的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古诗《望洞庭》。
2.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刘禹锡吗?(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感悟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师强调“潭”字笔画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⑤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洞庭》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洞庭》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洞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望洞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洞庭》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望洞庭》的语文课,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觉得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诗文解析时,我通过对比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他们对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写作练习中,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望洞庭》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望洞庭》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望洞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望洞庭》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望洞庭》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望洞庭》教学目标和《望洞庭》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望洞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文具等。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3、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
1、师小结
2、发挥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
一、默写《望洞庭》
1、这首诗中作者把洞庭湖比作(),把君山比作(),是为说明洞庭湖秋天月夜的景色很美。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望天门山》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因此,学习《望洞庭》这首诗,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及感受诗中描写的画面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3、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师:你们的词汇积累得真丰富。
③师小结:水波映月、月光如水,这份和谐的宁静,都是因为什么?(潭面无风)
4、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预设: 遥望:远远地看;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同学们,八百里洞庭如此开阔,壮观,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成了小巧玲珑的银盘青螺。说明诗人站的远。
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湖时所作。全诗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书中注释及向同学
请教的方法理解古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2、理解诗意及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生从中受到美重陶。
重点:理解诗意并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难点:欣赏本诗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去领略洞庭美景。
2、板书课题,强调“庭”的写法3.交流洞庭湖的资料。
二、读悟结合,让诗在读中飞翔一读:字正腔圆a、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指名读,正音c、齐读二读:抑扬顿挫a、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b.画出节奏读c、举手朗读三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1、品读前两行,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田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1)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2)“和”是什么意思?理解“镜未磨”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诗句,轻轻的读,读出柔和之美。
秋月的清辉静静的洒在湖面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无风的夜晚,谭面是那么的朦胧,是那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的笼罩下,像一位仙女一样降落人间,多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令我们产生了多少遐想衙,这个“和”就是本诗的眼睛,即——诗眼。
2、品读后两句,从形、色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的画面美。
(1)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是苏轼眼中的水,那刘禹锡眼中的洞庭水是怎样的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理解“翠”的意思,扩写关于绿的词语。
(2)重点品味“白银盘里一青螺”中比喻的修辞手法。
(3)激发想象,老师读,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禁赞叹道: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0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4个生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二)再诵读,悟诗情(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引读:刘禹锡遥望洞庭,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他不禁吟道……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是那么温柔,我们赞美道……2. 男女生赛读“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本句中的艺术手法“比”,结合体会“镜未磨”;(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镜未磨”?)3.分组诵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而不是其它东西?)(板书:抓特点、想象)(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是饱含着诗人美好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板书:融情)(对比这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银白湖中一君山”,刘禹锡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生动形象)(三)知作者,说背景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小结:(多次被贬,他都没有放弃,无论面临多么绝望的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刘禹锡?)(是的,他始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就算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依然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依然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心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保底目标(诗的内容诗意和感情属于非本体性内容阅读的方法及想象的过程是本体性的教学),2.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评:学情分析分析什么现实学情离教学目标有多远哪部分近,哪部分远哪部分需要扶梯子老师们乍一听可能认为:读诗歌想画面从低年级就开始提起,在我们印象中学生似乎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我们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美的概念,景是什么样的美不美并没有具体印象。
诗歌不像记叙和说明性的文体是写实的,诗歌是写虚的,他是想象的一个载体。
所以对学生进行“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指导是有必要的,因此目标制定是准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通过想象,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想出来、说出来、写下来。
三、前置学习活动1.自主读懂古诗,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浏览洞庭湖的风光,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目标导学(了解学情,已有的能力和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这节课,咱们就通过《望洞庭》这首诗来学习想画面读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任务。
(出示学习目标,生读)①读古诗,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1)读懂诗意(2整体构图(认知)(3)细化景物(实践)(4)诵读感悟(二)交流汇报,懂诗意(3)“白银盘、青螺”“白银盘”是什么样子的“青螺”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词在这里指什么是啊,看似一句简单的比喻,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用词之妙。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望洞庭》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0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2、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之前我们游览了
气势雄伟的天门山,欣赏了初晴后雨的西湖。
今天,让我们去洞庭。
统编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17《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中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清,一片和谐开篇。
再用“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的朦胧之美。
最后诗人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色调淡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感悟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去感悟,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想象画面,从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
3.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湖的画面美,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方法: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准备: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猜诗,入题1.出示图片,猜诗句:《中国诗词大赛》节目中有这样一个游戏:看图猜诗。
规则就是出示一幅图,选手根据图上的画面猜一句诗,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挑战?2.出示洞庭湖美景,看到这些画面你会想起哪些词语?3.诗人和你们一样,他望着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水面,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板书:望洞庭)听,他正在朗诵……二、初读古诗,读顺(识题材,会诵读)1.《望洞庭》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有严格的格律,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
2.回忆我们以前都是怎么学古诗的?谁来交流一下指名说。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写景诗。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悠久文化之瑰宝。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一首诗走进洞庭湖。
师:出示(课件1:洞庭湖图片)
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
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
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师:出示(课件2:古诗)生:齐
读古诗,纠正读音
听读古诗,画出停顿。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有停顿才
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味道。
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这首古诗,并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二、自学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17 古诗三首《望洞庭》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习重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作用。
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利用。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了解洞庭湖激趣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了解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习任务二:朗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生词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学习生字:庭、未、磨、盘3.交流识字技巧。
比一比:未——末盘——盆多音字:磨4.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辨析生字结构,并给生字组词。
磨,半包围结构,广字旁。
书写时要注意:“广”的点居中,两个“木"左小右大,与“石”对正。
“石"的撇从竖中线起笔,“口”稍扁。
遥,半包围结构,走之旁。
书写时要注意:“缶"两横与竖折黄子健的距离要均匀,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
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被包住的部分。
“镜”右部中间是“日"不是“口”,“未"上横短下横长。
学习任务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朗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了解作者。
(1)自由诵读。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教案一、学情分析在进行《望洞庭》的教学前,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细致的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浓厚。
然而,由于古诗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上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强化。
针对这些特点,教学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同时加强生字、生词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审美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望洞庭》。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二)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插图或教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吟诵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三)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能够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感悟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洞庭湖美景展示①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②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①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
②通过讲述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建立对诗人的认识。
3. 课文主题引入①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洞庭湖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②引入课文主题,解释“望洞庭”的含义,即诗人远望洞庭湖时的所见所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
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
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
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回忆过去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 能力目标:学生能理解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 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描绘诗中湖面平静如镜、洞庭山水的景象。
2. 通过比喻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1. 体会“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深层含义。
2. 造性地表达对洞庭湖景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1)出示洞庭湖的动画视频,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幅画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描述湖面的宁静和美丽。
2. 诗人与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名篇《望洞庭》。
(2)情境创设:讲述刘禹锡在秋夜欣赏洞庭湖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3)出示地图,指出洞庭湖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地理环境。
3. 初步感知(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闭目倾听,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提问:你从诗歌中听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分享初步印象,如湖光、秋月等关键词。
4. 分句解析(1)拆解诗句: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句诗分开,引导学生注意“湖光"、“秋月”、“两相和"等词语。
(2)互动讨论: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
5. 境表演(1)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句诗进行情境表演,可以借助简单的道具如镜子、银盘等。
(2)展示与评价:每组表演后,全班讨论哪组表现出了诗的意境,教师点评,表扬创新和表现力。
(二)初读感知1. 朗读体验(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字音错误,如“湖”(hú)、“翠"(cuì)等。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设计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二)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三)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四)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五)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一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一)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二)学生各抒己见。
(三)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
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
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
对“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