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二章 药疹

合集下载

药疹教学课件

药疹教学课件


一种药对不同人引起不同类型药疹; 同一类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引起。
⑤ 常发生交叉过敏、多价过敏。 ⑥ 激素治疗有效。

(2) 非变态反应(非免疫性反应): 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


过量反应
蓄积作用 光毒性反应

二、临床表现
1、固定型药疹:是最常见的一型

① 易引起的药疹:常由磺胺类、解热止痛剂 (去

本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本病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典型的剥脱性皮炎(红皮病)药疹的发病 特点 本病的治疗方案
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 2)皮疹呈红皮病改变,全身皮肤明显潮红、 肿胀、浸润 3)伴有粘膜损害,口腔及眼结膜均有糜烂 4)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 5)伴有剧烈瘙痒 6)血象不高,咽喉不红,扁桃体无肿大, 不伴咳嗽等感染症状


麻疹样:小红丘疹密集、对称、泛发全身,躯干为重。
猩红热样:水肿性红斑融合成大片,尤以褶皱部位及 四肢屈侧更为重。

④ 化验检查:WBC↑、肝功能一过性异常。 ⑤ 病程:2周左右
4、多形红斑型药疹:

① 易致敏药物: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止痛药
等。 ② 皮疹特点: a. 轻症者:蚕豆大小、园形、椭园型水肿性红斑、 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靶形损害)。对 称分布躯干、四肢。 b. 重症者(重症多腔糜烂多形红斑型药疹):


本病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红皮病鉴别:1) 引起红皮病的原因主要有一、药物过敏 二、 某些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脂溢性 皮炎接触性皮炎等治疗不当或处理不当 三、 继发于恶性肿瘤如MF 四、原因不明者。 2)该病的早期表现为麻疹型或猩红热型, 须与麻疹及猩红热鉴别

药疹护理PPT课件

药疹护理PPT课件

3
药疹的治疗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用于缓解 瘙痒、红肿等症状
抗生素:用于治疗继 发性感染
糖皮质激素:用于减 轻炎症反应,控制病 情
免疫抑制剂:用于治 疗严重的药疹,如系 统性红斑狼疮等
局部治疗
✓ 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
✓ 外用药膏:使用抗炎、止
巾,减轻局部红肿和瘙
痒的药膏,如氢化可的松、

炉甘石洗剂等
12
34
✓ 口服药物:根据病情,使
✓ 避免刺激:避免抓挠、
用抗过敏、抗炎药物,如
摩擦等刺激,保持局部
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皮肤清洁干燥
心理护理
01
保持良好的心 态:积极面对 疾病,保持乐 观态度
02
增强信心:相 信医生和护士 的专业能力, 积极配合治疗
03
学会自我调节: 通过深呼吸、 冥想等方式缓 解焦虑和紧张 情绪
03
询问患者是否对某些药物成 分过敏,如抗生素、抗过敏 药等
05
询问患者是否患有其他过敏 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 炎等
02
了解患者是否曾因药物过 敏而住院或接受治疗
04
询问患者是否对某些食物或 环境因素过敏,如花粉、尘 螨等
药物过敏试验
目的:检测患者对特定药物的过敏反应
方法: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等
药疹的临床表现
皮疹:红斑、 丘疹、水疱、
脓疱等
瘙痒:不同 程度的瘙痒, 可能影响生
活质量
皮肤损伤: 皮肤破损、 感染、色素
沉着等
系统症状: 发热、关节 痛、淋巴结
肿大等
2
药疹的预防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药理学第十二章 镇静催眠抗惊厥药

药理学第十二章  镇静催眠抗惊厥药

第十二章镇静催眠抗惊厥药一、选择题1.关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体内过程错误的是()A.口服吸收良好,约1小时达血药浓度B.脂溶性低,不易在脑组织中分布及脂肪组织中蓄积C.多数药物的代谢产物仍具活性,且半衰期长D.三唑仑吸收最快,起效迅速E.大多经肝脏代谢消除2.苯二氮卓类不具有的不良反应有()A.中枢抑制B.中枢麻醉C.急性中毒D.依赖性、成瘾性E.共济失调3.能引起病人记忆短暂性缺失的中枢抑制药是()A.巴比妥类B.苯二氮卓类C.吩噻嗪类D.硫杂蒽类E.丁酰苯类4.苯二氮卓结合位点的分布与哪种中枢抑制性递质的分布一致()A.多巴胺B.脑啡肽C.乙酰胆碱D.γ-氨基丁酸E.去甲肾上腺素5.地西泮急性中毒可用下列哪种药物解毒()A.三唑仑B.甲喹酮C.氟马西尼D.甲丙氨酯E.扑米酮6.地西泮的不良反应错误的论述是()A.治疗量可见困倦等中枢抑制作用B.治疗量口服可产生心血管抑制C.大剂量常见共济失调等肌张力降低现象D.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依赖性E.久用突然停药可产生戒断症状如失眠7.地西泮的中枢抑制作用部位是()A.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巴B.中枢α受体C.直接抑制中枢D.苯二氮卓结合位点E.中枢GABA结合位点8.地西泮不能用于下列哪种情况()A.药物中毒惊厥B.诱导麻醉C.小儿高热惊厥D.麻醉前用药E.焦虑症9.地西泮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A.镇静催眠B.抗焦虑C.抗惊厥D.缩短REMS E.抗晕动10.地西泮抗焦虑的主要部位是()A.大脑皮质B.蓝斑核C.网状上行激动系统D.边缘系统E.下丘脑11.巴比妥类药物进入脑组织快慢主要取决于:A.药物分子大小B.给药途径C.用药剂量D.药物脂溶性E.药物剂型12.巴比妥类药物不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是()A.便秘和锥体外系症状B.诱导肝药酶,产生耐受性C.引起药疹、药热等过敏反应D.头昏、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后遗症状E.精细运动不协调13.焦虑紧张引起的失眠宜用()A.巴比妥B.苯妥英钠C.水合氯醛D.地西泮E.氯丙嗪14.静脉注射硫喷妥钠作用维持时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A.迅速从肾排出B.迅速在肝破坏C.难穿透血脑屏障D.从脑组织再分布到脂肪等组织中E.迅速与血浆蛋白结合15.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是()A.再分布于脂肪组织B.排泄加快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D.被单胺氧化酶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16.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进其快速排泄()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少,增加肾小管再吸收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E.以上均不对17.相同剂量的巴比妥类,其起效快慢取决于()A.浓度大小B.分子量大小C.给药部位D.生物转化率快慢E.脂溶性高低18.巴比妥类药物随剂量由小到大依次表现为()A.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B.催眠、镇静、麻醉、抗惊厥C.镇静、催眠、麻醉、抗惊厥D.镇静、抗惊厥、麻醉、催眠E.镇静、麻醉、抗惊厥、催眠19.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首选()A.水合氯醛静脉注射B.苯巴比妥静脉注射C.硫喷妥钠静脉注射D.戊巴比妥静脉注射E.地西泮静脉注射20.临床常用于治疗癫痫大发作和癫病持续状态的巴比妥类药物是()A.戊巴比妥B.硫喷妥钠C.司可巴比妥D.异戊巴比妥E.苯巴比妥21.引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产生依赖性的主要原因是()A.使病人产生欣快感B.抑制肝药酶C.能诱导肝药酶D.停药后REMS反跳性延长,引起睡眠障碍E.以上都不是22.下列关于巴比妥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可缩短REMS B.中等量即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C.可用于麻醉或麻醉前给药D.均可用于抗癫痫E.可诱导肝药酶23.下列哪种情况不宜用巴比妥类药物治疗()A.麻醉前给药B.焦虑性失眠C.高热惊厥D.肺心病引起的失眠E.癫痫24.巴比妥类急性中毒时,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心脏骤停B.肾功能衰竭C.抑制呼吸中枢D.惊厥E.吸入性肺炎25.苯二氮卓类与巴比妥类比较,前者不具有的作用是()A.镇静、催眠B.抗焦虑C.麻醉作用D.抗惊厥E.抗癫痫26.水合氯醛描述错误的是()A.口服易吸收,约15分钟起效B.不缩短REMS,无停药反应C.对胃刺激性大,需稀释口服D.有肝肾功能损伤E.醒后有后遗效应27.水合氯醛不用于()A.顽固性失眠B.小儿高热惊厥C.溃疡病伴焦虑不安D.破伤风病人惊厥E.子痫病人的烦躁、惊厥28.下列对水合氯醛的描述正确的是()A.对胃肠道无刺激B.无成病性C.无肝肾功能损害D.无耐受性E.不缩短REMS时间29.硫酸镁的抗惊厥作用机制是()A.抑制大脑皮质B.抑制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C.抑制脊髓D.Mg2+桔抗Ca2+作用E.阻断M受体30.下列对惊厥治疗无效的是()A.口服硫酸镁B.注射硫酸镁C.苯巴比妥D.地西泮E.水合氯醛31.硫酸镁的肌松作用机制是()A.促进GABA的作用B.使GABA生成增多C.抑制大脑运动区D.竞争Ca2+受点,ACh减少E.以上都不是32.硫酸镁中毒可选用对抗的药物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异丙肾上腺索D.葡萄糖E.氯化钙二、填空题1.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药疹=药物过敏

药疹=药物过敏

药疹=药物过敏作者:张旭晨来源:《祝您健康》1997年第02期药疹,也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过敏反应。

药物既可治病,又有不良反应。

在药物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药疹,严重时可伴有肝、肾、血液、胃肠道功能损害,若不及时停药并进行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因此,认识药疹的危害性很有必要。

药疹与一般的皮疹很相似,因此常被忽视或误诊。

所以,学会识别药疹很重要。

●药疹发生前数小时到数周内有用药史。

●曾有药物过敏史的人,此次又应用了类似或相关的药物,可发生重复致敏。

重复致敏往往较首次过敏的症状和后果更为严重,常于用药后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生皮疹。

●用药后在口唇、阴部、肛门、手足处发生红斑、水疱或糜烂,在四肢出现弥漫的出血点,或在全身出现对称性或广泛性的皮疹。

●非感染或非发热性疾病,用药后突然体温升高,同时发生多形态的皮疹,如红斑样、麻疹样或荨麻疹样皮疹。

●用药后出现皮疹并且不能以传染性疾病(猩红热、麻疹、水痘、病毒性疱疹)、胶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和其他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紫癜、接触性皮炎)等解释。

●出现皮疹时伴有以下全身不良反应:①血清病样反应: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等;②血液病样反应: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类白血病样反应等;③消化道反应:腹痛,口腔、食道或胃粘膜剥脱等;④呼吸道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肺炎等;⑤肾脏反应:出现一过性蛋白尿、血尿等;⑥肝炎样反应: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肝区疼痛、黄疸等;⑦休克反应及喉头水肿:严重者常很快进入昏迷或半昏迷状态,甚至引起猝死。

由此可见,当应用药物后出现皮疹并伴有其他不良反应时,均应考虑为药物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疹。

出现药疹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消除病因:立即停用可疑的致敏药物;●加速排泄:多饮水,以加速药物排出;●对症治疗:轻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组织胺药或强的松,重者需及时进行抢救处理;●加强护理:预防褥疮及继发细菌感染等。

第九版皮肤性病学课件药疹

第九版皮肤性病学课件药疹
第十六章
药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药疹
药疹(drug eruption)亦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甚或脏器炎症反应。
随着新药不断面世、用药人群增多及滥用药物等,药疹发生率不断增 多,药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麻疹型药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四)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1.好发部位 (1)面部、躯干四肢皱褶部 (2)泛发周身 2.典型皮损 (1)泛发性无菌性小脓疱、水肿性红斑 (2)可有瘀点瘀斑、非典型靶形红斑和水疱 3.常见致敏药物 (1)普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氯喹 (2)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痛风、抗癫痫等药 4.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五)湿疹型药疹
1.好发部位 下肢或周身泛发。 2.典型皮损 (1)局限性或泛发丘疹、丘疱疹、红斑、水疱等 (2)糜烂、渗出、苔癣样变 3.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湿疹型药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六)紫癜型药疹
1.好发部位 (1)下肢躯干 (2)胃肠道 2.典型皮损及临床特点 (1)瘀点、瘀斑,可伴风团或血疱 (2)关节肿痛、腹痛、血尿、便血 3.常见致敏药物 抗生素、巴比妥类、利尿剂等。 4.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重点难点
掌握 药疹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熟悉 药疹的发病机制、易引起药疹的药物
了解 药疹的病因、实验室检查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测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病因
(一)个体因素 因每个人个体差异较大,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受遗传因素

药疹讲义

药疹讲义

第一节药疹药疹(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口服、吸入、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又称为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称为药物反应或不良反应,药疹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病因及发病机制】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药疹的发生率逐渐增长。

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①抗生素类,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如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②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扑热息痛等;③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④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⑤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狂犬病疫苗等。

此外,中草药引起者也有报道。

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不相同。

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机制发生。

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有些药物是大分子物质,为完全抗原,如血清、疫苗及生物制品等。

但更多的药物为低分子量化合物,为半抗原,必须与机体内的载体蛋白等共价结合后才能成为完全抗原,才具有抗原性来激发免疫反应。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表19-1 不同类型药疹临床表现药物原形、药物代谢产物和药物中的赋形剂及杂质均可引起变态反应,并且药物的免疫性反应相当复杂,因此,常常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出现不同的皮疹和症状;不同的药物亦可引起同一类型的变态反应,出现相同的皮疹和症状。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共同特点有:①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关,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引起药疹;③有潜伏期,初次用药约4~20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已致敏者如再次服药,则数小时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多样,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表现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第十二章 中药不良反应

第十二章  中药不良反应
视力降低,甚而失明、复视、耳聋、耳鸣,以及 头痛、脱发、水肿、胸膜炎、咽痛等。
2.肝、肾损害的中毒表现
中药引起的肾毒性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的可引起 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表现为服药后肾功能在短时 期内急剧地进行性下降,氮质代谢废物积聚和电 解质紊乱,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或非少尿性急性 肾功能衰竭。常伴有肾性糖尿、低渗尿、低比重 尿。肾小管性酸中毒,可有蛋白尿,尿中可见红 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尿NAG酶及溶菌酶升 高。并可演变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见神昏、 头痛、嗜睡、发热、全身浮肿、心慌气急等。部 分患者还有肾外表现,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 适,肝功能损害等表现,以及贫血、血小板减少 等骨髓造血抑制等。
(二)中毒机理
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Aconitine),一 般中毒量为0.2mg,致死量为2~4mg。主 要是对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等,使其 先兴奋、后抑制,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产 生异常兴奋,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 而死亡。
(三)中毒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 头痛、头晕、精神恍惚、语言不清或小便 失禁,继而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呼吸衰 竭等。
(二)病理学分类
1.功能性改变 2.器质性改变 3. 临床表现分类
(1)心血管(循环)系统的不良反应 (2)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 (3)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4)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5)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6)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 (7)变态反应性疾病 (8)药物依赖性及致癌、致畸 (9)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
1.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律失常情 况下,反复催吐、洗胃。
2.肌注阿托品0.5~1.0mg,根据病情可 注射数次。如未见症状改善或出现阿托品 毒性反应,可改用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

药疹

药疹
Drug Eruption
definition:药疹(drug eruption),又称药物性皮 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是药物通过内服、 注射、灌注、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 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 性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或不良反应。
药疹的认识
• 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抗生素、解热镇痛类、镇 静催眠及抗癫痫药、抗痛风药物、异种血清制 剂及疫苗、中药。
发病机制及表现
• 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此类反应。药物原形、降解
或代谢产物、赋性剂及杂质——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 • 光变态反应性药疹:某些药物进入机体后,在光线诱
导下转变为抗原性物质而引起。 • IgE依赖型变态反应(Ⅰ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
• 自觉症状:瘙痒明显。瘙痒重,全身症状轻。
• 病程:1~2周,皮损消退后可伴糠状脱屑脱屑。
• 常见致敏药物:青霉素、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及巴比 妥类药,尤其是半合成青霉素(如氨卞青霉素和羟氨 卞青霉素)。
Drug Eruption
•四、湿疹型药疹(eczematous eruption):
•皮疹特点:表现同湿疹。病程较长。
高敏状态下,甚至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导致极严重的 药疹; • 3.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4~20日,再次用药数分钟至 24h发生反应; • 4.临床表现复杂,皮疹可呈多种类型。但对于某一患者 而言常以一种为主; • 5.存在交叉、多价过敏现象 • 6.病程一定程度上有自限性,停用致敏药物病情常好转,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二、荨麻疹型药疹(urticarial drug eruption):
• 皮疹特点:表现为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 风团颜色鲜艳,消退较慢,部分可伴有血清病 样反应,如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蛋白 尿等。

药疹ppt课件

药疹ppt课件
11
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口唇、口 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 及躯干也常发生.只发生阴部者占1/5,阴部、 口唇,同时发生者1/4。
12
荨麻疹型药疹
常由青霉素,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 毒素等),痢特灵及水杨酸盐类。 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血 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 肿大,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过敏性 休克。
5、药疹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化学 结构近似的药物常能再发药疹,称交叉过敏。 在药疹的高潮时,甚至对一些结构不同的药 物也诱发过敏称多价过敏。 6、抗过敏药物如皮质炎固醇激素治疗常 有效。
7
二、非变态反应性 (1)药理及毒性作用 阿斯匹林、吗啡、可侍因→为组胺释放 剂。 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颗粒 →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 2、过量反应: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疹 称为中毒性药疹,如白血宁,氨甲蝶呤引起 口腔溃疡,紫癜、白细胞下降。
14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多由解热止痛类、巴比妥、青霉素、链霉 素及碘胺类药物引起。 发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 状。 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帽针头 至米粒大的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 以躯干为主,类似麻疹。
15
猩红热样药疹 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 向下发展,于2~3日内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 合。达到高潮时,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 胀,酷似猩红热皮疹。 本型药疹,酷似麻疹及猩红热,但无麻疹 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全身症状较麻疹及猩红 热轻。 停药后1~2周病情好转,体温逐渐下降, 皮疹颜色变淡,继以糠状或大片脱屑,病程一 般较短。 但若未即时发现病因及停药,则可向重型 药疹发展。
19
[治疗] 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2、加速致敏药的排泄

《药理学》第12章

《药理学》第12章

一、常用抗癫痫药物
卡马西平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酰胺咪嗪)口服吸收不规则,一般2~6 h血药浓度达峰值,个体差 异较大,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率为70%~80%。在体内主要代谢为环氧化物,仍有抗癫痫作用。因有肝 药酶诱导作用,可加速自身代谢,多次用药后血浆半衰期缩短。
本药具有广谱抗癫痫作用,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效果最好,对大发作也有效,为首选药物之一;对癫 痫并发的精神症状(躁狂抑郁症)亦有效。此外,本药还有抗神经痛作用,对三叉神经引起的疼痛冲 动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外周神经痛。
一、常用抗癫痫药物
丙戊酸钠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为广谱抗癫痫药,对各型癫痫均有效。对大发作的疗效不及苯妥 英钠和苯巴比妥,但对后两药无效者,用本药仍有效;对小发作的疗效优于乙琥胺,因有肝毒性,一 般不作首选用药;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与卡马西平相似。临床作为混合型癫痫治疗的首选药,亦 可用于肌阵挛发作。丙戊酸钠不良反应较轻,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少,主 要表现为嗜睡、共济失调、乏力、震颤等;约30%的患者在服药几个月内出现肝毒性。
3.抗心律失常 对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详见第十九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常用抗癫痫药物
【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本药呈强碱性,口服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宜饭后服用。 静脉注射可引起静脉炎,不可与其他药品混合,推注速度宜慢,应防止药液外溢。
2.牙龈增生 与部分药物经唾液排出,刺激胶原组织增生有关。应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牙龈炎, 经常按摩牙龈可减轻症状。一般停药3~6个月可自行消退。
3.神经系统反应 口服过量引起急性中毒时主要影响小脑―前庭功能,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和眼 球震颤等,严重者可出现语言障碍、精神错乱或昏迷等。

药疹ppt课件

药疹ppt课件

多型红斑型
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镇痛类药物引起
皮损特点为豌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水肿 性红斑,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境界清楚, 呈靶型损害
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躯干,口腔及口唇,有 痛痒感
重症者,可伴高热,肝肾功能障碍及肺炎等, 病情凶险,称为重症多型红斑(StevenJohnson syndrome)
4、皮疹多形性,同一患者不同时期可发生 不同类型药疹。
5、在高敏状态下,可发生交叉过敏及多价
-
8
过敏现象
发病机制
(二)非变态反应
1 药理作用: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 化,某些药物可直接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造影剂则通过激活 补体效应途径引起过敏,不分药物可通过 抑制环氧化酶使白三烯水平升高而引起皮 损

-
31
痤疮型药疹
多由于长期应用碘剂、溴剂、糖皮质激素 和避孕药等引起
皮损表现为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 样皮损,多见于面部及胸背部
病程进展缓慢 一般无全身症状
-
32
光感性药疹
常由四环素、灰黄霉素、磺胺类、补骨脂、 喹诺酮类及酚噻嗪等引起
服药后受到阳光(紫外线)照射后而发病, 皮损见于暴露部位,但远隔部位亦可发生
-
19
多形红斑型药疹
-
20
多形红斑型药疹
-
21
重症药疹
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
重症多型红斑:Steven-Johnson syndrome
-
22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药疹中最严重的类型
皮疹特点:全身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 在红斑基础上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稍一 搓拉即成糜烂面,很快融合,(Nikolsky征阳 性),表皮坏死,脱落,露出大片糜烂面

(完整word版)人卫《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完整word版)人卫《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人卫《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数字教材人卫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数字教材,源自医学“干细胞”教材-—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套53种。

本套数字教材编写团队由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体编委,联合医学数字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总计1300多位组成,覆盖近百所医药院校.教材内容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内容为蓝本,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触控等技术,整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习题、扩展阅读等媒体内容和交互效果,支持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移动阅读终端.《皮肤性病学》数字教材在纸质教材基础上增加约四百余张图片,电子版教材图片采用数字化处理技术保证每一张图片图像逼真、色彩真实自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增加二十余个临床检查及治疗视频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立体生动的皮肤性病学教材。

目录:第一篇皮肤性病学总论 1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1第一节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 1第二节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1第三节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现状 2第四节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3第五节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路径 4第二章皮肤的结构5第一节表皮 5第二节真皮 9第三节皮下组织 10第四节皮肤附属器 10第五节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 12第三章皮肤的功能14第一节皮肤的屏障功能 14第二节皮肤的吸收功能 14第三节皮肤的感觉功能 15第四节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15第五节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16第六节皮肤的代谢功能 16第七节皮肤的免疫功能 17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8第一节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18第二节皮肤性病的诊断 23第五章皮肤组织病理学26第一节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目的及基本要求 26第二节皮肤组织病理学的常用术语 27第六章其他常用实验室技术36第一节免疫组化技术 36第二节真菌检查 37第三节变应原检测 38第四节滤过紫外线检查 39第六节蠕形螨、疥螨和阴虱检查 43第七节分子生物学技术 44第七章皮肤性病的预防和治疗45第一节皮肤性病的预防 45第二节皮肤性病的治疗 45第八章皮肤的保健与美容59第一节皮肤的保健 59第二节皮肤的美容 61第二篇皮肤性病学各论 63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63第一节单纯疱疹 63第二节带状疱疹 65第三节疣 67第四节传染性软疣 69第五节手足口病 70第十章细菌性皮肤病72第一节脓疱疮 72 第二节毛囊炎、疖和痈 74第三节丹毒和蜂窝织炎 75第四节皮肤结核病 76第五节麻风 78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81第一节头癣 81第二节体癣和股癣 83第三节手癣和足癣 84第四节甲真菌病 86第五节癣菌疹 87第六节花斑糠疹 88第七节马拉色菌毛囊炎 89第八节念珠菌病 89第九节着色芽生菌病 92第十节孢子丝菌病 93第十二章动物性皮肤病95第一节疥疮 95第二节毛虫皮炎 96第三节隐翅虫皮炎 97第四节虱病 98第五节虫咬皮炎 99第六节皮肤猪囊虫病 100第七节刺胞皮炎 101第十三章职业性皮肤病102第一节工业职业性皮肤病 102第二节农业职业性皮肤病 104第十四章皮炎和湿疹106第一节接触性皮炎 106第二节湿疹 109第三节特应性皮炎 111第四节自身敏感性皮炎 113第六节淤积性皮炎 114第七节汗疱疹 115第十五章荨麻疹类皮肤病116第一节荨麻疹 116第二节血管性水肿 119第十六章药疹121第十七章物理性皮肤病128第一节日光性皮肤病 128第二节夏季皮炎 130第三节痱子 130第四节冻疮 131第五节鸡眼与胼胝 131第六节手足皲裂 132第七节褶烂 133第八节摩擦性苔藓样疹 133第九节放射性皮炎 133第十八章瘙痒性皮肤病135第一节瘙痒症 135第二节妊娠性瘙痒症 136第三节慢性单纯性苔藓 136第四节痒疹 137第十九章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139第一节银屑病 139第二节白色糠疹 142第三节玫瑰糠疹 143第四节多形红斑 144第五节离心性环状红斑 145第六节红皮病 146第七节扁平苔藓 147第八节线状苔藓 148第二十章结缔组织病150第一节红斑狼疮 150第二节皮肌炎 155第三节硬皮病 158第二十一章大疱性皮肤病161第一节天疱疮 161第二节大疱性类天疱疮 164第二十二章血管性皮肤病167第一节过敏性紫癜 167第二节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169第三节结节性红斑 170第四节白塞病 170第五节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172第六节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173第二十三章皮肤附属器疾病175第一节寻常痤疮 175第二节脂溢性皮炎 178第三节酒渣鼻 179第四节斑秃 180第五节雄激素性脱发 182第六节多汗症 183第七节臭汗症 184第二十四章色素障碍性皮肤病185第一节白癜风 185第二节黄褐斑 187第三节雀斑 188第四节黑变病 189第二十五章遗传性皮肤病190第一节鱼鳞病 190第二节毛周角化病 192第三节遗传性掌跖角化病 193第四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194第五节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195第二十六章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197第一节维生素缺乏症 197第二节肠病性肢端皮炎 199第三节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200第四节皮肤卟啉病 201第五节黄瘤病 202第二十七章皮肤肿瘤204第一节良性皮肤肿瘤 204第二节癌前期皮肤病 209第三节恶性皮肤肿瘤 211第二十八章性传播疾病219第一节概论 219第二节梅毒 221第三节淋病 227第四节非淋菌性尿道炎 229第五节尖锐湿疣 231第六节生殖器疱疹 232第七节软下疳 234第八节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235第九节艾滋病 236参考文献241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43“人卫教材":纸质教材升级为新媒体数字教材◆移动阅读模式开创医学教材新媒体移动阅读模式,“人卫教材”APP 客户端支持Ios 和Android 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开启阅读模式.◆新媒体阅读形式从纸质到全媒体,人卫数字教材融合图表、视频、动画、文字、音频等媒体形式,更易于学习理解医学知识点。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 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 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理学2、药物的毒性作用3、靶部位4、毒物5、毒素6、最小中毒量7、量反应8、质反应9、安全范围10、治疗指数11、变态反应12、毒性反应13、致癌性1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1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16、特异质反应17、迟发性毒性作用18、速发性毒性作用19、可逆性毒性作用20、不可逆性毒性作用21、局部毒性作用22、全身毒性作用23、终毒物二、问答题1、药物毒性作用的类别有哪几种?2、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有哪些?4、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5、药物毒理学在临床药学中的主要应用有哪些?6、终毒物和靶分子间的毒性反应类型有哪些?7、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有哪些?第二章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毒代动力学2、生理毒代动力学3、谷胱甘-S-转移酶4、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二、问答题1、生理毒代动力学房室模型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2、药物在组织的储存部位有哪些?3、药物进入机体后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三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血液毒性2、化学源性低氧症3、组织毒低氧二、问答题1、药物血液毒性通常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可分为那两个类型?3、举例说明,药物引起的硫血红素珠蛋白常出现在那三种情况?4、试述药物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或白血病的可能机制?5、铅中毒时引起贫血的机制如何?第四章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一、名词解释1、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2、免疫抑制3、自身免疫4、细胞因子5、超敏反应二、问答题1、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有哪几种?2、药物狼疮与特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那些共同点?那些异同点?3、用于评价药物免疫毒性的分析方法有那些?4、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5、简述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6、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药疹一填空题1.重型药疹包括__、__、__。

2.药疹的发病机制可分为__和__两大类。

3.致敏药物的检测可分为__试验和__试验两大类。

二判断改错题1.固定型药疹的特征是由特定药物引起的药疹。

2.治疗重症药疹及早的首选药物是抗过敏药物。

3.阿司匹林引起的药疹的发病机制是非免疫性反应。

三选择题【A型题】1.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发疹前曾用多种药物,请从以下药物中确定何为致敏药物__。

EA.鲁米纳B.青霉素C.链霉素D.保泰松E.都有可能2.男,23岁。

因头痛服用去痛片一粒,一小时后唇部发麻,龟头冠状沟处刺痒,继之上述部位红肿。

诊断__。

AA.药疹B.单纯疱疹C.接触性皮炎D.包皮龟头炎E.梅毒3.药疹的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正确__。

CA.药物都是大分子物质,可有完全抗原作用B.大多药物为低分子量化合物,也有抗原性C.低分子量药物需在体内和蛋白质、多糖、多肽等载体结合,才能成为完全抗原D.药疹无交叉过敏E.药疹无多价过敏4.药疹与下列哪项关系正确__。

AA.皮疹与药理作用无关,与服药量无一定相关性B.皮疹与药理作用有关,与服药量有一定相关性C.剂量大才能发生皮疹D.与季节有关,春夏季易发E.与服药时间有关5.对固定型药疹下列那一项是不正确的__。

AA.是特定药物引起的药疹B.边界清楚的红斑C.停服致敏药物后可痊愈D.经常发作可使病变数增加E.可有水疱发生6.药疹的治疗哪项是错误的__。

CA.可用钙剂B.给抗过敏药C.所有药疹都必须内用糖皮质激素D.只有重症药疹才能内用糖皮质激素E.可给维生素7.药疹初次用药的潜伏期一般为__。

CA.1-7天B.3-5天C.4-20天D.4-30天E.7-8天8.光变应性药疹的特点是__。

DA.只出现在曝光部位B.任何人均可发病C.皮疹与晒斑相似D.有一定的潜伏期E.多发于曝光后7-8小时9.起病急骤,红斑迅速弥漫全身,尼氏征阳性的药疹多考虑__。

EA.多形红斑型药疹B.剥脱皮炎型药疹C.猩红热样型药疹D.固定型药疹E.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0.临床上当我们怀疑某一病人为药疹时,首先应__。

DA.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B.预防感染以降低死亡率C.抗组胺制剂治疗D.停用可疑致敏药物E.局部及对症治疗【B型题】A. 大、小片状风团B. 圆形水肿性紫红斑及水疱C. 全身弥漫性红斑D. 密集分布的红色瘀点、瘀斑E. 面、胸背部散在丘疹11.猩红热样药疹的主要皮损是__。

C12.固定型药疹的主要皮损是__。

B13.荨麻疹型药疹的主要皮损是__。

A14.紫癜型药疹的主要皮损是__。

DA. 磺胺B. 血清制品C. 氨苄青霉素D. 外用青霉素E. 巴比妥类15.多引起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__。

E16.多引起麻疹样型药疹__。

C17.多引起荨麻疹型药疹__。

B18.多引起固定型药疹__。

A19.多引起湿疹样型药疹__。

D【C型题】A. 固定型药疹B. 荨麻疹型药疹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20.有明确的服药史__。

C21.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红斑及水疱__。

A22.有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__。

B23.有一定的潜伏期__。

C【X型题】24.药疹的临床表现有多种类型,其中严重型的有__。

ACEA.剥脱性皮炎型药疹B.固定型药疹C.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D.湿疹型药疹E.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5.全身发生广泛对称性红斑,痒、发热。

发疹前有咽痛及服药史。

应想到__。

ACA.药疹B.败血症C.毒性红斑D.二期梅毒疹E.玫瑰糠疹26.以下符合变态反应引起的药疹特点的是__。

ABCEA.仅发生于少数有特异过敏体质的服药者B.皮疹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服药量无关,常为正常用药量C.有一定的潜伏期D.药疹治愈后可对该致敏药物脱敏E.抗过敏药物治疗常有效27.药疹的诊断可依据__。

ABCDEA.有明确的服药史B.有一定的潜伏期C.瘙痒明显D.排除与皮损相似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E.除固定型药疹外,皮疹多对称分布,颜色鲜红28.下列哪些不符合药疹__。

ADEA.变态反应所致B.固定型药疹的红斑可长期不退C.可由皮疹形态推断致病药物D.阿司匹林多引起固定型药疹E.容易与传染病发疹鉴别29.对于固定型药疹以下哪些正确__。

ACEA.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B.可能由外因引起C.为边界清楚的红斑D.斑贴试验可证实致敏药物E.停服致敏药物后可痊愈30.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__。

ABCDEA.抗生素B.解热镇痛药C.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D.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E.某些中药及制剂31.易引起痤疮样药疹的药物有__。

ABCA.碘剂B.溴剂C.糖皮质激素D.巴比妥类E.青霉素类32.生殖器部位的固定型药疹应与下列哪些疾病相鉴别__。

ABDA.生殖器疱疹B.硬下疳C.尖锐湿疣D.接触性皮炎E.真菌病四名词解释1.中毒性药疹2.光感性药疹3.药疹4.药物激发试验五问答题1.最常引起药疹的药物有哪些?它们分别最易引起那种类型的药疹?2.药疹有哪几种类型?哪几种最常见?哪几种最严重?3.固定型药疹的临床特点有哪些?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有哪几种?4.试述重型药疹的治疗措施。

5.试述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2. 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反应3. 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二判断改错题1.错。

在同一部位可反复发生2.错。

内用糖皮质激素3.对。

三选择题1. E2. A3. C4. A5. A6. C7. C8. D9. E 10. D 11. C 12. B 13. A 14. D 15. E 16. C 17. B 18. A 19. D 20. C 21. A 22. B 23. C 24. ACE 25. AC 26. ABCE 27. ABCDE 28. ADE 29. ACE 30. ABCDE31. ABC 32. ABD四名词解释1.中毒性药疹:用药剂量过大所引起的药疹称为中毒性药疹。

2.光感性药疹:某些药物进入体内,在紫外线诱导下,可转变成对细胞有毒性的物质而产生药疹,称为光感性药疹。

3.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

4.药物激发试验:指药疹消退一段时间后,内服试验剂量(一般为治疗量的1/8~1/4或更小量)以探查可疑致敏药物。

五问答题1. 答:常见的致敏药物有:(1)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等;(2)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3)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4)镇静、催眠与抗癫痫药,如鲁米纳、苯妥英钠等;(5)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6)中药亦可引起药疹,如葛根、天花粉、丹参等单味中药及六神丸、云南白药等中成药。

2.答:药疹有以下几种类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湿疹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痤疮样药疹、光感性药疹。

其中最常见的药疹有: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最严重的药疹有:重症多形红斑性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3.答:固定型药疹的临床特点有:(1)皮疹多见于口唇、口周、龟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手足背及躯干亦可发生。

(2)皮疹为圆形或类圆形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直径约1-4cm,常为一个,偶可数个,边界清楚,绕以红晕,轻度瘙痒,重者其上发生大疱。

(3)如再服该药,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药疹处发痒,继而出现同样皮疹,并向周围扩大,以致中央色深,边缘潮红。

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疹数目亦可增多,他处也可出现新的皮疹。

(4)停药后1周左右红斑可消退,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

固定型药疹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或巴比妥类等引起。

4.答:重型药疹应及时抢救,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加强护理,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治疗措施有:(1)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降低死亡率的前提。

一般可给氢化可的松300-400mg/d静脉滴注,或用地塞米松10-20mg/d,分两次静脉滴注。

待皮疹颜色转淡,无新发皮疹,体温下降,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

(2)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A.选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避开易产生过敏的药物,注意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

B.对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注意真菌感染的可能。

C.如伴发肝脏损害,应加强保肝疗法。

D.注意电解质紊乱并及时予以纠正。

E.若有粒细胞降低、贫血、衰竭等,可少量多次输血。

F.注意眼睛护理,定期冲洗。

G.注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副作用。

(3)加强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必要时输血。

(4)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应用无刺激性、具有保护性、有一定的收敛、消炎作用的药物。

5.答:临床表现: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过敏的一种严重反应,以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发生者最多。

休克发作较快者可在注射过程中,或在做皮试时出现症状,一般在给药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作。

患者先出现面红、胸闷、气憋、气促、头晕、心悸、四肢麻木,继之面色苍白或发绀、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有濒危感、血压下降、神志不清乃至昏迷,可同时伴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皮肤过敏反应。

抢救与治疗:(1)本病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立即抢救;(2)可用0.1%肾上腺素0.5-1ml肌注,以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并可升高血压;亦可加入50%葡萄糖溶液40ml内静脉注射;(3)可先用地塞米松5-10mg肌注或静注,然后,可将氢化可的松200-400mg 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4)上述处理后,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时,可给升压药;(5)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静注0.25g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可行气管切开;(6)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