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年遥感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监测技术

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监测技术

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监测技术在当今时代,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深化,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在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和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特征和状态的技术。

遥感技术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好等优点,能够为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提供丰富而准确的信息。

在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多个方面。

例如,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影像的解译和分类,可以了解城市扩张、森林砍伐、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在植被变化的监测方面,遥感技术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植被的生长状况、覆盖度、生物量等信息都可以通过遥感影像进行提取。

例如,通过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的计算,可以反映植被的生长活力和覆盖程度。

多时相的遥感影像还可以用于监测植被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受到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为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遥感技术在水体监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体的水质、水位、面积等参数都可以通过遥感手段进行监测。

例如,通过对遥感影像中水体光谱特征的分析,可以反演水体的叶绿素浓度、悬浮物含量、透明度等水质参数,从而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

同时,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的水位变化和水域面积的变化,为水资源的管理和水生态的保护提供支持。

在大气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同样不可或缺。

通过遥感手段可以获取大气中的气溶胶、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信息。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摘要:应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2000、2010年2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生物量数据,并根据《基于1 ∶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计算太湖流域地区土壤碳密度、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并分别计算2000、2010年太湖流域地区碳储量,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地区近10年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净减少了914.80万t,其中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 375.66万t,主要是由于林草湿地等土地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所致;植被碳储量上升了460.86万t,主要由于林草地近10年生物量上升所致,虽然农田和建设用地向林草地转换使得植被碳储量有所上升,但土地利用转换不是植被碳储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InVEST模型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7-04收稿日期:2015-04-28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9029-1)。

作者简介:荣月静(198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恢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E-mail:rongyuejing@。

通信作者:张慧,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价。

E-mail:zhnies@。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碳管理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气候变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碳储量的变化[1-2]。

1970年开始,全球气候开始转暖,我国的增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速度[3]。

1990年以来,太湖流域发生突变式增温,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很大变化[4-5],严重影响流域碳储量。

目前,国内外利用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附件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通报表扬集体和个人名单一、通报表扬集体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天津市环境规划院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3—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农村环境保护处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团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与农村环境规划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遥感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运行管理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4—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研究组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计划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室二、通报表扬个人李鹏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姜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刘春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征云天津市环境规划院郭健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岳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王伟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万宝春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霄宇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光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党晋华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马晓勇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苏金华内蒙古自治区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布仁图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5—高学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李冬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吕久俊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杨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王宏媛吉林省环境保护厅陈明辉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媛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卢云峰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张显辉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尚艳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劲松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王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戢启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牛志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姜晟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葛伟华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于海燕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所邓劲松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孙立剑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钱贞兵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徐升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陈兴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6—林燊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陈良圣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借用)彭延治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廖兵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王伟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田贵全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孟祥亮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兆军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曹琼辉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李洁河南省环境保护厅钱发军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朱艳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王玲玲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廖琪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凡文湖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易敏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胡树林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黄优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固废重金属处肖荣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庄长伟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蒋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邹绿柳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生态规划所于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研究—7—中心王清奎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与科技标准处史建康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关学彬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张晟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春华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李月臣重庆师范大学方自力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谢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杨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韬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刘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监测处夏园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吴学灿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周盈涛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胡箭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加央多吉西藏自治区措勤县环境保护局刘丽君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蒋小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李旭辉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丁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罗仪宁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王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8—王伟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孙旭伟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丁玲玲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唐文家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强建宁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彤贤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王耀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刘志鹏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阴俊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朱海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陈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徐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自然生态保护处侯秀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卢响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王文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李岱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王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徐延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董贵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马广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曹铭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钱者东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吴翼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9—杨大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于锡军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宋巍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饶胜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柴慧霞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王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侯鹏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张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昌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申文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晓曼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静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慧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肖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彦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屈冉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利军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欧阳志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冯晓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0—陈保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肖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邓红兵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克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饶恩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高焕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邵全琴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谢高地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秋凤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谈明洪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小丹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爱农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唐立娜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宗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戈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颜长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学志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黄宝荣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段学军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劲松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1—黄进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包安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吴炳方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何国金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焦伟利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黄振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张明阳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2—。

内蒙古环境问题综述

内蒙古环境问题综述

内蒙古环境问题及媒体关注综述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有限和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重挑战,而这三大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

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而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等灾害则直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和能源等条件,特别是大范围、持续性的旱涝灾害常常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水资源和能源出现危机,经济失调,环境恶化,大片土地沙漠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气候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随着社会城市化,发展多样化,引起土地退化,过度利用资源造成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虽然也在整治,局部地区也确有改善,但总体仍在恶化。

主要表现在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大,气候干旱化趋势日益东扩,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生产力在衰减,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

严重恶化的环境难以逆转。

土地荒漠化问题几百年前,内蒙古西部原来是良好的牧场,而今已成为荒漠戈壁滩了。

哲里木盟、乌兰察布盟、兴安盟、赤峰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也很严重,在农牧交错地带,是一条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地理学家称之为危急地带。

通过考察和调查,发现干旱趋势仍在加剧,其成因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锡盟正兰旗境内的元代上都和伊盟乌审旗境内的赫连勃勃的流万城,曾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那时湖泊密布,牧草繁盛,而今湖泊干涸,草场萎缩了。

导致荒漠化在扩展,环境在恶化。

气候干旱化趋势东扩从近五百年的旱涝史料分析表明,自治区中西部存在着三年就有两年干旱,七年出现全区一次大旱的状况。

近四十年来出现更加频繁。

旱情加重,干旱区域界线不断东移。

由于气候变暖,地面蒸发量增多,致使下垫面土层越来越干燥,遇到大风天气就飞沙走石,形成风沙甚至出现黑沙暴。

据新浪网报道,1995年5月5日,阿拉善盟出现沙尘暴使工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315亿元。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816万平方公里。

流失坡耕地面积达15814万公顷,占全区耕地的三分之一。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现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护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典型生态系统及珍贵自然遗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一)自然保护区网络。

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含省、市、县三级)。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4.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94处,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

其中,广东鼎湖山等33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吉林向海等46处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福建武夷山等35处自然保护区同时划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生态文明和环境科普方面的教育基地。

(二)法律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10多部相关法律明确要求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国务院1994年颁布自然保护区条例,建立了环保部门综合管理与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海洋等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分级分区等管理制度。

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等规章。

全国有24个省(区、市)发布自然保护区管理地方法规,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制定了专门管理规章。

(三)主要保护对象。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3个类别。

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都建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2024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____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亲历者,我深深感受到了秦岭生态环境日益恢复和提升的变化,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以及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分享我对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观察到秦岭的植被恢复了很大程度的生机。

伴随着各项生态修复工程的展开,以及对乱采乱伐、破坏性开发行为的严厉制止,秦岭山脉上的植被种类逐渐丰富,植被覆盖率也明显提升。

我曾在秦岭进行了一次徒步旅行,当我站在山顶俯瞰山脉时,我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与我之前在这里的印象完全不同。

现在,秦岭山脉上的植被已经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热门景点,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福利。

其次,我注意到秦岭的水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改善。

多年来,秦岭山区的水资源一直受到工业排污、农业用水和城市垃圾处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质恶化严重。

但是,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秦岭山区的水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工业企业和农业用水的监管力度,实施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到秦岭水质保护中来,开展水源地保护、湖泊治理和河道整治等活动。

如今,秦岭山区的许多河流和湖泊水质明显改善,供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再次,我看到了秦岭的野生动物种群开始恢复和增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过度捕猎和生境破坏,秦岭的许多野生动物种群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一些珍稀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但是,随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野生动物的生境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相应的物种数量也开始逐渐回升。

最近,我在一次旅行中亲眼目睹了秦岭的一个保护区里的几只大熊猫在竹林中游荡的景象。

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和欣慰,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另外,我注意到秦岭的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旨在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全国土地覆盖野外核查方法

全国土地覆盖野外核查方法
样点调整以接近原核查点位置、类型相当地块布设; 调整核查点数量控制在20%以内,超过部分想办法自行解决。
四、地面调查
成果提交要求
提交样点野外调查电子表格(.xls格式); 提交照片(JPEG图像格式);
咨询电话
土地覆盖类型定义、野外调查方法:张磊:64842376-1023、 64842375-1023
经度、纬度:在“全国土地覆盖核查点”矢量文件(shp格式) 中的属性表中“经度、纬度”读取,由于实际采集数据的略有 偏差,或者GPS的精度限制,所以到达目的地后,属性表中的坐 标与实际地块中心的坐标有差异,则选择合适的地点,重新采 集坐标。地类坐标采集时,手持GPS必须位于地类中央,距其它 类型距离大于30米以上。以度表示,小数点后要求精确到6位。
省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自治区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总计
项目总体组、遥感组
60
128
60
122
135
53
124
345
185
车载GPS系统导航,接近核查点。在Arcmap中确定核查点 、道路、起始点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行径方向,出发后 利用车载GPS导航,不断接近核查点,汽车行驶到达离核 查点最近的地方;
地面GPS导航,接近核查点。在道路达不到的地方,需要 步行达到核查点。将核查点输入到手持GPS中,打开手持 GPS、接收卫星信号。利用手持GPS中的目标导航,接近核 查点。
草丛:中生和旱生中生多年草本植物群落。属地 带性植被,分布于我国东部、南方地区;
稀疏植被:覆盖度在4-20%,分布西北地区。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1.2 项目组织实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
2013年1-6月
工作任务
1)完成国家、各省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 2)编写调查与评估综合报告与图集; 3)完成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编写综合报告与图集; 4)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建设。
2013年7月-12月
1)建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 2)完成全国、各省、典型区域调查和评估成果汇总、集成和发布; 3)形成全国、各省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9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0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1 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12 重点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8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成果集成与综合分析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和建议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20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技术要求制定、培训与 质量控制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 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 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

报考博士自荐书3篇

报考博士自荐书3篇

报考博士自荐书报考博士自荐书3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自荐书,自荐书是一种特殊的书信。

怎么写自荐书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考博士自荐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报考博士自荐书1尊敬的*老师:您好,我现在是**大学***学院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下学期就进入研三生活,打算报考您的博士。

首先,我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

我20xx年考到**学院测绘工程专业。

那时本科学校刚刚升本四年,由于是新校区,好多建筑仍在施工。

开始对学校的印象很差,但既来之则安之,我选择默默的坚持。

本科学校主要是强调仪器操作技能,不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点是我来到**大学最大的感受。

大学前三年基本上就学专业课和考英语与计算机证书。

大三决定考研,因为这是我一进大学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我也很想亲身感受好大学里的学习氛围,感受好的大学的大学文化。

我是以考研成绩初试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复试,并且被录取,我不是强调成绩的重要性,但我认为成绩最起码代表了我对考研的态度。

当初考研时,对科研一点都不了解,直到进入研究生阶段,确切的说,是进入现在的课题组,才开始慢慢的接触研究。

研究生第一年是在上基础课,但主要还是看专业方面的书籍,并尽快入门。

在研一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小的项目,同时也确定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

研二上学期参加了第27届**年会,研二更多的时间是自己看论文,做实验,同时,我的导师不允许我们在外面做兼职。

我谈谈自己对本科生活以及研究生这两年学习生活的理解。

(1)本科阶段:本科四年里没有了高中三年的那种压力,但是现在回想那时的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只知道学好专业课,与外界的交流很少。

现在一些实力很强大学的学生在大二就开始跟着老师搞科研,接受科研训练,同时学校提供很多创新项目支持他们,我现在真的好羡慕他们。

我那是学校没有平台,也没有老师的引导,我对科研知之甚少。

但考研一年的时间,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自我调节,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独立与自信。

《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变化格局》记录

《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变化格局》记录

《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变化格局》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3)1. 背景介绍 (4)2. 遥感技术在生态参数监测中的应用 (5)二、遥感技术基础 (7)1. 遥感技术概述 (8)(1)定义与原理 (9)(2)遥感技术分类 (10)2.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12)(1)卫星遥感 (13)(2)航空遥感 (14)(3)地面遥感 (16)三、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 (17)1. 植被参数监测 (18)(1)叶绿素含量监测 (20)(2)植被覆盖度监测 (21)(3)植被生物量监测 (22)2. 水域参数监测 (24)(1)水体质量监测 (25)(2)水域面积监测 (27)(3)水文变化监测 (28)3.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监测 (29)(1)土地利用类型监测 (30)(2)土地覆盖变化监测 (31)四、生态参数变化格局分析 (32)1. 时间序列分析 (34)(1)长期变化趋势 (35)(2)短期波动特征 (37)2. 空间分布特征 (38)(1)地域差异 (39)(2)空间自相关分析 (41)3. 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42)(1)自然因素 (43)(2)人为因素 (44)五、案例分析 (45)1. 典型案例选取与数据来源 (46)2. 参数监测结果分析 (47)(1)植被参数变化分析 (48)(2)水域参数变化分析 (49)一、内容概述第一部分:引言。

该部分介绍了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全球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生态环境的状况与变化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对于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对中国生态环境进行精确有效的监测成为了本书探讨的起点。

第二部分:遥感技术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特别突出了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优势,如大范围、连续性和动态监测等。

也提到了遥感技术在不同生态环境领域(如森林、湿地、荒漠等)的应用及其技术特点。

地表参数

地表参数

2、地表参量—北方地区地表温度(1km)
多光谱热红外卫星遥感数据
(AIRS、IASI 数据;MODIS 数据)
卫 星 数 据
尺度扩展:通过片区与
样区的调查及收集(气象
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的通用“劈窗”方法,地表比辐射反演方法 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反演方法
反 演 方 法
部门),对地表比辐射率 和大气水汽含量等区域化 参数进行确定;对农田、
24
光能利用率ε 温度胁迫T2
( SR SRmin ) ( FPAR max FPAR min ) FPAR ET FPAR 植被蒸散发 水分胁迫W min SRmax SRmin
(t ) * T1 (t ) T2 (t ) W (t )
ETWatch
高时间分辨率
AVHRR MODIS SPOT VGT ……
过程:方法与监测
单要素数据同化
多源数据同化技术/系统 多要素数据同化
数据融合与同化 参量估算方法研究
同化数据 协调、一致的时空连续数据集 (1)高时间分辨率 (2)高空间分辨率 (3)高精细/海量 (4)高可靠性 土地覆盖及地表参量监测方法 植被覆盖度/LAI 监测模型 NPP/生物量监 测模型 地表温度/蒸散 发监测模型
表参量指标。
3、科学问题—有生态学意见的遥感参量
空间一致、时间可比、满 足动态生态模型需求
数据重建:不同遥感平台、 不同传感器间的数据存在不 一致 协同反演:不同遥感数据反 演得到的陆表参数间的不一 致 模型同化:时间尺度与空间 分辨率与需求间的不一致
耦合间隙
Original NDVI
Hyperion
光谱库
数据处理
光谱观测

读博的推荐信怎么写范文

读博的推荐信怎么写范文

读博的推荐信怎么写范文推荐信是博士生读博的引玉之砖,推荐信写得好有利于学生顺利读博。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读博导师推荐信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读博导师推荐信范文(一)本人应xx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xx助研,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该同学积极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该同学英语水平达到国家六级,具有较好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能够自如地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能够用英语撰写本领域的学术论文。

该同学在研究生期间参加了课题组的部分科研项目,能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该同学在硕士生阶段学习认真刻苦,勤于思索,追求上进,掌握了岩土工程中关于数值分析模拟这一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优秀。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该同学表现出较强的科学精神,有较很好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质。

在科学实践中,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的提高。

该同学对于岩土工程领域仍有很大的兴趣,想进一步深入的求索,对于贵单位,该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立志要从贵单位学到更多知识,并衷心希望能够在贵单位得到更大的发展。

鉴于该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人特向贵单位推荐该同学,希望他能有机会到贵单位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此致敬礼!XXXXXXX年XX月XX日读博导师推荐信范文(二)人应吴××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该同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

该同学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恳,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各项公益活动中表现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为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FORESTRY AND ECOLOGY生态保护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文/湖南省林业局总工程师 王明旭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联合国环境署提议的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性主题纪念日。

生物多样性是解决一切包括气候、健康、粮食和水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的概念,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湖南省具有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集中的特点,使湖南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全球和全国价值。

从全球来看,武陵-雪峰山脉和南岭-罗霄山脉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的“全球200”136个的陆地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之一,洞庭湖是36个淡水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之一。

东、西、南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武陵源、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湘西是世界地质公园。

以洞庭湖和雪峰山脉、罗霄山脉、武陵山脉共同构成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上主要栖息地。

从全国来看,湘黔川鄂交界处山地为我国15个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关键区域之一;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地区中8个优先重点保护的湿地区域之一,南岭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中湖南境内有5个市、21个县级行政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占该区县级行政区和国家级保护区的26.6%和36%,俗称的“南岭五岭”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和骑田岭4个岭位于湖南境内。

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湖南有4个市、10个县级行政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占该区县级行政区和国家级保护区的22.7%和40%。

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70%以上范围在湖南。

在全国“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湖南省属于长江重点生态区、南方丘陵山地带范围。

至2020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59.96%,森林活立木蓄积量6.18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23.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75.77%;草原资源14.4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7.04%。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2011年11月,李干杰副部长主持召开项目会议 ,审议通过生态十年调查项目实施方案;
2011年12月,生态司组织召开省级环保部门座 谈会,征求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 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 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
(1)全面掌握全国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阐述和评估十年来全 国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编制 中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国家报告; ( 2 )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示存在 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各省生态环境十年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1 .省域生态系统格局 2 .省域生态系统质量 3 .省域生态系统功能 4 .省域生态环境胁迫 5 .省域生态环境问题 6 .省内典型区域分析 7 . 十年变化分析 8.综合评价与对策
区域生态环境十年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1.重点生态功能区 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生多保护优先区 4.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5.重点开发区环评区 6.重点城市化区域 7.全国七大流域 8.全国海岸带 9.重要生态建设区 10、矿产资源开发区
(3)推进国家“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为定期开展 生态监测评估的制度体系等,提高国家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奠定基础。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工作范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兵团;重点 生态服务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 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等10大类、300多个重点项目区。 (2)遥感调查——2000-2010年期间县、市、省、全国的生态环 境背景数据资料;2000年至2010年逐旬的全国低分辫率的数据,2000、 2005、2010三年6个时相中分辨率数据;2010年重点地区高分辫率数 据。需要处理卫星遥感影像约13000多景,总数量量达20TB。数据量 约0.6TB。 (3)地面调查——在全国范围对3000多个样区、50000多个样点 的野外实地野外调查和核查,建立全国遥感目视解译标志数据库, 开展生态地表参数实地测量和生态项目调查。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评价指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遥感技术以其高效、快速、大范围的特点,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遥感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评价中的应用,并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遥感评价指数,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回顾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变化评价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然后,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适用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评价的遥感指数体系,包括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地形指数、热环境指数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介绍各个遥感指数的计算方法、应用场景和解释意义,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还将以某一具体区域为例,详细阐述遥感评价指数在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流程和效果评估。

通过案例分析,旨在展示遥感评价指数在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为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评价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遥感技术与其他技术手段的结合应用,以及遥感评价指数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遥感评价指数的基础理论遥感评价指数,作为一种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的方法,其基础理论主要基于遥感技术的特性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原理。

遥感技术,通过搭载在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平台上的传感器,实现对地球表面的大范围、连续、快速的观测和数据获取。

这种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等特点,为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和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遥感评价指数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二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与评估方法。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是遥感评价指数的前提。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如卫星遥感数据、航空遥感数据等,以及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如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以获取准确、可靠的遥感信息。

我国滨海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滨海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是实施陆海统筹,强化统一监管。落实十八届 三中全会要求,建立陆海一体化环境管理体系,建立 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 机制,建立生态保护和污染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 共享制度。
二是划定生态红线,严控填海造地。构建以保护 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红线保
护体系。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目 标,严控自然岸线保有率,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 理,优化保护网络。
亚洲水产养殖业占全球约90%,其中三分之二在中国,大 面积的滩涂湿地被养殖网箱和盐场占据。围滩养殖会引 起滩涂湿地、海草床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改变,海洋 养殖还直接损毁野生鱼类等的产卵地和渔业资源的栖 息地,影响渔业资源的更新能力。养殖饵料和排泄物造成 了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了环境污染。乱捕滥采破坏滩涂植 被。江苏北部东台沿海农民采挖沙蚕,高峰时每天采挖人 数达500多人,采挖过程中破坏了滩涂植被,造成滩涂沙 化、荒化现象严重。
三、我国滨海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鉴于围垦与填海已对近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 性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 亿亩,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的目标,如果持续开 展规模庞大的围垦与填海计划,将使得全国8亿亩湿 地保护的红线被突破,加强滨海湿地保护迫在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滩涂湿地破坏造成鱼类和贝类栖息地丧失, 种群数量下降。河北滦河口适宜文昌鱼栖息的生 境不断缩小和破碎化,2002-2010年文昌鱼的栖 息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辽宁盘锦双台 子河口区重要经济贝类资源衰退,蛤蜊岗文蛤资 源已无法形成规模产量。
填海造地使我国滨海湿地和自然岸线遭受严重 影响。其中环渤海是滨海湿地丧失最严重的区域之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淡水环境 (4)海洋环境 (20)大气环境 (28)声环境 (36)固体废物 (38)辐射环境 (40)自然生态 (44)土地与农村环境保护 (50)森林 (54)草原 (56)气候与自然灾害................................................................58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 (2)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18)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19)2011年全国环境应急监测演练活动 (19)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2011年年会暨国合会20周年主题论坛 (25)环境监测情况 (26)“十二五”环境统计制度改革和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27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33)第二次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34)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35)环境卫星工作 (35)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37)工业污染防治 (39)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43)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47)环境经济政策主要进展 (48)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49)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进展 (53)环境保护科技进步 (55)化学品管理 (57)专 栏目录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要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要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大气、水体、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要坚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

新华社记者 摄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国各省区近10年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变化

中国各省区近10年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变化
续减少 。
关键词 :中国;各省区 ;MO S DI ;气溶胶光学厚度( OD ;变化趋势 A ) 中图分类号 :X1 6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7 。9 6( 0 )0 —5 50 6 45 0 2 1 1 40 9 -5
大 气 气 溶 胶 是 指 悬 浮 在 大 气 中液 态 或 固态 的 微 小粒 子 。大气 中的气 溶 胶主要 来 源是 人类 活动 和 自然产 生 。前 者 主要 来 自于 石化燃 料使 用 、工业 排
中国各 省 区近 1 遥 感 气 溶胶 光 学厚 度 和 变 化 O年
郑小波 ,周成 霞 ,罗宇翔 ,陈娟 ,T a l n H O ini g ZA 。 a
1 贵州 省 山地环 境气 候研 究所 / . / 贵州 省 山地气 候与 资源 重点 实验 室 ,贵 州 贵 阳 500 ;2 贵 州省气 候 中心 ,贵 州 贵 阳 50 0 5 02 . 50 2
近 1 来最 低值 ( .7 0a 03 20 o有 1 个省 区市 AO 7 D气候学变化倾 向率 为正值 ,变化 的范围为 00 6 00 91a . ~ . /0 。有 1 个 为负 0 9 2 值 ,变化 的范 围为.. 7 . 31a 00 —00 /0 。出现 AO 增加和减少趋势 的区域两极分化 ,即高排放地 区继续增加 ,低 排放 地区持 3 0 D
辨率成 像 光谱 仪( MOD S。 I)随着 NAS A开展 MO S DI 大气气 溶 胶光 学厚 度反 演业 务 ,为 研究 区域 尺度 的 气 溶 胶 输 送 和 分 布 提 供 了 极 大 帮 助 【-1 由 于 l1 。 9 7 MO S的 L 数 据 集 的处理 技术 难度 等原 因 ,目前 DI 3 还未见 分 析整个 中 国大 陆及 省级 AO 的研 究 。本 D 文 应用 近 1 年 来 的 MO S资 料 , 0 DI 分析 中国大陆 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各省生态环境十年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区域生态环境十年 数据获取、处理、 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集成与成果发布
1.全国生态系统格局 2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 3 .全国生态系统功能 4 .全国生态环境胁迫 5 .全国生态环境问题 6 . 动态变化分析 7.生态综合评价 8.对策建议
3. 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 4. 各省野外调查工作实施要求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00年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 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首次全面获 取了全国生态环境空间信息;
十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发展速度远大于历史其它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 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建设突飞水猛进,开发规模空前;自然灾害 频发,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胁迫加大;同时,环境保护与生态 建设力度加大,成就突出。 面对十年来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有必要全面掌握生态环 境及其变化状况,以满足新时期生态监管工作的需要。
关、进度监督调度、质量控制、资金管 理等。
1.2 项目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 组 长:周生贤部长、白春礼院长 副组长:李干杰副部长、丁仲礼副院长 成 员:庄国泰、范蔚茗、翟青、 赵英民、朱建平、曲久辉、吴国增
组织协调组: 组 长:李干杰副部长、丁仲礼副院长 副组长:庄国泰、范蔚茗 成 员:侯代军、冯仁国、尤艳馨、刘志全、朱建平、孟伟、罗毅、 高吉喜、李远、洪亚雄、吴国增
组织协调组下设协调办公室.庄国泰、范蔚茗为办公室主任,侯代军 、冯仁国为办公室副主任,相关司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
1.2 项目组织实施
实施管理组 组 长:吴国增、曲久辉 副组长:王桥、欧阳志云 成 员:各项目负责人
实施管理组下设管理办公室、专家顾问组、技术总体组、培训与 质量控制组、资金监管组、省级技术指导组等。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调查与评估项目
2012年4月24日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
1. 项目背景 和工作任务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2 项目组织实施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1 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2 各省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3 预期成果
(3)地面调查——在全国范围对3000多个样区、50000多个样点 的野外实地野外调查和核查,建立全国遥感目视解译标志数据库, 开展生态地表参数实地测量和生态项目调查。
(4)分析评估——提取全国范围内的地表覆被信息8大类25小 类,定量反演多尺度、多时相的生态格局、质量、功能、问题、胁 迫所需要的近100个生态环境参数,针对近20个主题构建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提出全国和区域生态保护策略和建议。
(2)遥感调查——2000-2010年期间县、市、省、全国的生态环 境背景数据资料;2000年至2010年逐旬的全国低分辫率的数据,2000、 2005、2010三年6个时相中分辨率数据;2010年重点地区高分辫率数 据。需要处理卫星遥感影像约13000多景,总数量量达20TB。数据量 约0.6TB。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10年10月,卫星中心联合中科院生态中心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编写; 2010年11月,周生贤部长在卫星中心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做好项目工作 ; 2010年12月,周生贤部长与路甬祥院长将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 感调查与评估工作的相关事宜联合函报李克强副总理; 2011年 1月,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将“启动《全国生 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 列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 作之一。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11年11月,庄国泰司长主持召开司务会,审 议项目实施方案;侯代军副巡视员主持召开 司长项目会议,研究项目相关工作;卫星中 心组织召开环保部相关直属单位工作座谈会 ;
2011年11月,李干杰副部长主持召开项目会议 ,审议通过生态十年调查项目实施方案;
2011年12月,生态司组织召开省级环保部门座 谈会,征求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 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 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
(1)全面掌握全国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阐述和评估十年来全 国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编制 中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国家报告;
1.2 项目组织实施
2、会议制度 ➢组织协调会议:项目组织协调组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听取项目实施 管理组汇报,讨论项目实施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至项目实施管理组和 各相关承担单位,或上报项目领导小组。
➢项目会议及报告制度:项目实施管理组每两月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 求各专题负责人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等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 决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项目实施管理办公室形成会议纪要,上 报组织协调组和领导小组。
1.遥感数据 2.生态背景数据 3.野外核查与调查 4.数据处理与分类 5.数据集成与分析 6.数据库建库 7.“一张图” 平台 8.项目图制作
12 3 4
1.2 项目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组
实施管理组
领 导 小 组:负责项目重大决策、总体指导; 组织协调组:负责项目总体协调、调度,以及成果上
报、发布与应用等; 实施管理组:负责项目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技术把
(2)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示存在 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推进国家“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为定期开展 生态监测评估的制度体系等,提高国家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奠定基础。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工作范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兵团;重点 生态服务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 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等10大类、300多个重点项目区。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重点调查评估各类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及其 十年各类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相互转换情况。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特征; 生态系统格局特征。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十年变化
重点调查评估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重点调查评估森林、草地、湿地、农田、荒漠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服务 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评估生态综合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洪水调蓄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碳固定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产品供给能力及其十年变化; 相关省(区、市)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2 项目组织实施
实施时间为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工作计划为: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
1. 项目背景 和工作任务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2 项目组织实施(机构,时间进度安排)
2012年2月29日-3月1日:各省实施方案审查与技术培训会 2012年3月:各省实施方案修改完善、编制任务合同书 2012年3月:各省实施方案修改,送省级专家指导组各位专家复审 2012年4月12日-13日:山西等25省实施方案和任务书专家论证会 2012年4月20日:山东等7省实施方案和任务书专家论证会
1 .省域生态系统格局 2 .省域生态系统质量 3 .省域生态系统功能 4 .省域生态环境胁迫 5 .省域生态环境问题 6 .省内典型区域分析 7 . 十年级自然保护区 3.生多保护优先区 4.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5.重点开发区环评区 6.重点城市化区域 7.全国七大流域 8.全国海岸带 9.重要生态建设区 10、矿产资源开发区
➢专题会议及报告制度:要求专题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求专题负 责人召集各课题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决 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形成会议纪要报送实施管理组。
1.2 项目组织实施
3、档案管理 ➢各专题、课题技术文档应按完整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整理编制;各专题、课 题应对技术文档、数据资料、档案材料等由专人进行整理、立卷、归档、统一编号, 并报送项目实施管理组归档。 4、经费管理 ➢按照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经费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分别制定项目资 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各有关单位按规定编制经费预算和支出计划,在批复预算范围 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 5、保密规定 ➢项目任务实施中涉及到的相关保密数据、资料、文档等按照相应相关保密规定执行 。
1.2 项目组织实施
6、成果上报、审核和发布 ➢各专题、课题承担单位应按照工作进度安排及时上报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专题 负责人负责课题成果的初审,项目实施管理组负责专题和课题成果的审核。项目成 果由项目实施管理组上报项目组织协调组、领导小组审议。 ➢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开发表论文、专著等,须经项目实施管理组同意。未经许可, 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界发布项目成果。
➢实施管理组负责专题任务检查、考核和验收,协调经费使用监督和财务审计,要求 各参与单位对承担的专题和课题负审计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