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汉字与古代居室文化
6汉字与居室结构
门户之扇是门户的主体部分,称之为扇、阖等,一 般以竹木为材料制成。扇,《说文》:“扉也。” 阖,《说文》:“门扇也。”郑玄《礼记》注: “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由此可知,扇一般为 竹子做成,而阖一般用木做成。 扇,《段注》:“从羽者,如翼也。”即其形像鸟 的翅膀。阖,从门盍声,盍声兼义,表闭合之义。
承重部件
栋,《说文》:“极也。”《段注》:“极 者,谓屋至高之处。” 即脊檩,俗称大梁。 梁,《说文》:“水桥也。”本义为桥,后 多指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 “栋梁”,指能够担当国家和民族重任的人。
房屋结构图
敬请指导!
居室布局图
房屋布局(二):室
室,《说文》:“实也。从宀,从至。至, 所止也。”是供休憩的房间。室位于堂后, 有户与堂相通,要入室必须先登堂。如《论 语· 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今成语“登堂入室”,其意为登上大堂,进 入室内,比喻学问、修养达到高深的境界。 古者外堂内室,因此室也称“内室”。同时, 在男女分工上,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活动 范围一般为内室,因此妻子也称作“妻室” 。
从《说文解字》管窥 上古居室的结构布局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 典,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 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所说的: “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 虫鱼、杂物、奇怪、王制、礼仪, 世间大事,莫不毕载。”真可谓上 古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因于此, 我们可以从《说文解字》入手,对 我国上古时期的居住文化进行研究。
鸿门宴座次图
采光通风(一)
囱(古音chuāng),《说文》:“在墙曰牖, 在屋曰囱。象形。窗,或从穴。” 由此可知 囱为天窗。窗是后起字,增“穴”旁进一步 显示意义。远古居处之天窗,除采光外,还 用于排烟。后来一般仅用其排烟,囱转而表 示烟囱,读cōng。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摘要:远古的先民经历了穴居之后逐渐走上了高土,建起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过起了稳定的生活,从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里。
随着居住地的变化,各种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现存的古迹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居住文化的兴盛和发达。
我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记载和现存古迹以及考古发现中得出,同时也可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通过这类似符号的汉字,我们窥测到远古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汉字中探秘远古先民的精神归宿这些深层次的信息。
关键字:建筑发展历程精神归宿建筑的“筑”的繁体字为“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坚固、牢固、结实。
《说文·竹部》:“築,捣也。
”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
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
所以说建筑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以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并不是先祖最早的居住方式,所以说建筑是经过历史发展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穴居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这种穴居的居住方式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
”《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太平御览》中引用项峻的《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
”总结起来黄河流域的先民跨越了利用天然陵穴山洞,人工挖掘山洞和升到地面筑室居三个阶段。
这种居住形式的变迁过程在汉字的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如《说文》:“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
”“厂”似人居住的岩穴。
《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
”“仄”似人侧身居于岩洞之形。
后“广”《说文》:“因厂为尾,象对刺高尾之形”,段注“谓对面高尾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尾。
刘凌老师—— 从汉字看古代建筑文化与起居礼仪
• 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门、 阶、户、席,皆王亲也,夹之以铍。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 执羞者坐行而入,执铍者夹承之,及体以相授也。——吴王 光遣专诸刺吴王僚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 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诸侯三门:库、雉、路
大夫二门:大、中
孙诒让《周礼正义》
•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 能语。‛
《孔雀东南飞》
• ‚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 门焉者;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 焉;俯而窥其户,方食鱼飧。‛——晋灵公遣客刺 杀赵盾。
《公羊传·宣公五年》
·汉语文字演变与中国文化传承·
从汉字看古代建筑文化 与起居礼仪
主讲教师:刘凌
内容
一、穴居与巢居——原始居住形式
二、建筑形式与起居礼仪 居宅之内的建筑形式
居室之内的礼仪
三、勾心斗角——建筑方法
一、穴居与巢居——原始居住形式 • 文献记载 • 考古发现 • 文字:穴、出、各、竈、穷、窘
文献记载
长房、二房、本房、远房、堂房
——次要居室——家庭的支系——家族的分支 • 居住制度:儿辈与父母同住,只能居于两厢的房中。 • 次要居室——家庭的支系。 • 家庭的支系——家族的分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谓李氏‚陇西有四房,赵郡 有六房‛。 • 莲房、蜂房
• 正室、正房、室、室人、妻室 《洛阳缙绅旧闻记》:‚数岁,张之正室亡,遂以士 子之妻为继室。‛
踞
《正字通》:‚据物坐曰踞。‛
《论语·乡党》:‚居(踞)不客。‛
《韩诗外传》:‚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 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 曰:‘踞。’‛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建筑 的“ 筑” 的繁体 字为 “ 篥” , 由“ 竹” 、 “ 巩” 、 “ 木” 三 部分 见于垣上 , 穹隆然也。” 之后又有“ 高” 《 说文》 : “ 高, 崇也, 象台 观高之形 。” 甲骨文 。 从字形上看像 楼阁层叠的形状 上部像 斜顶的屋宇 , 又像 建筑 的主体和 顶部 , 下部为建 筑的土垒 和基 座, 中间的“ 口” 则为上 下中间的窗 户或 门 , “ 高” 为原始先 民 由 穴居发展到 具有“ 屋顶 、 墙身 、 基座 ” 三段式建筑 的形式 的真 实
从汉字看 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河 南 师范 大 学美 术 学 院 D级 美 术学 ( 4 6 3 0 0 0 )葛 娅 婷
[ 摘 要 ]远古 的先 民经历 了穴居 之后逐 渐走 上 了高土 , 建起 了遮风避 雨的房屋 , 过起 了稳定 的生活 , 从此“ 安土 重迁” 的观 念 深入到 了历代 中国人 的心里。 随着居住 地 的变化 , 各种建 筑也得到 了长足 的发展 。 从现存 的古迹和考古发现 可 以看 出我国的
建 筑居住文 化的兴盛和发 达。我 国古代建 筑居住文 化不仅 可 以在历 史记载和 现存古 迹 以及 考古发现 中得 出, 同时也可 以在 汉 字的形体结构 中得到 丰富的信息。通 过这类似 符号的汉 字, 我们 窥测到远古先 民 的居住方 式和建筑 的发 展历程 , 同时也可 以从
汉字 中探秘 远古先 民的精 神归宿这些深 层次的信 息。
穴居是 我们祖先最原始 的居住方式 ,这种 穴居的居 住方 定义 为形声 字 ,其实也可 以从 会意字方 面对 他作 出解 释 , “ 从 式在古书 中有 很多的记 载 《 诗・ 大雅・ 绵》 : “ 古 公直父 , 陶复陶 土 , 从尚。” 尚的金文像夯土台之形。可见“ 堂” 为建筑在高台 穴, 未 有家室 。 ” 《 毛 传》 : “ 陶其土而复 之 , 陶其壤而穴 之 。 ” 《 礼 上 , 较宏伟壮观的建筑物。 从上面这些字形结构我们可以看出 建筑 的形式 的发 展的过程 ,同时也说 明了我们 的居住条件 的 记礼运》 日: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 夏则居槽巢。”
汉字中的古代家庭生活与文化
龙源期刊网
汉字中的古代家庭生活与文化
作者:陈静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第03期
汉字是表意文字,古人在造字时把汉字的“形”与“意”和表达物的“象”联系起来,并且在取客观之“象”为汉字构形时,取什么样的“象”、怎樣造“象”达“意”都含有人的主观看法,并能映射当时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所以从汉字中总能“窥见”古人的一些生活图景。
本文通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一》中“男”“女”“婚”“夫”“妇”“冠”“安”“家”“父”“母”“保”“孝”12个字来阐释汉字中蕴含的古代家庭文化现象,是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将汉字看成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更应看到汉字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
从大处说这对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积极的意义,从小处说这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语文与传统文化素养。
【2017年整理】中国古建筑与汉字和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与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学期对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颇有收获。
下面,我们就与我们专业相关的且我们感兴趣的中国古建筑,简单谈谈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从有关汉字看中国古建筑中国的汉字多为“象形”字,即模拟具体事物的形状,经过加工、省略等过程成为“字体”。
因为房屋是具体的物体,所以在创造文字时,人们很容易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外形和内容)“记录”下来。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字本身就谱写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从字形看建筑的形象、结构和布局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文字是刻在乌龟壳或兽骨上的,称之为“甲骨文”;后来青铜器出现后,将文字铸在铜器便成为了“金文”。
在这些原始字体上,有三个典型代表建筑物的字:“室、宅、宫”。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它们是一组房屋的平、立、剖面图。
“室”字,可以看作是台基之上的一座四坡顶房屋,这是一幅“立面图”。
“宅”字更把房屋构造情况表达出来了,有基座、屋身、屋顶,说它是一个“剖面图”也不为过。
“宫”字,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组建筑的平面图,在一个方形的院子里,四周布置了四座房屋。
这种构图虽然与现代建筑平面图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但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以此方法来表示的(即平面图与立面图的结合)。
这一组最古老的文字还传达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讯息。
首先,甲骨文的使用是在殷商时代,而台基和“四阿”的屋顶便已经出现;其二,从构图来看,当时的房屋可能是木架结构;第三,围绕一个空间布置建筑物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总体看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制在当时已经初步完成,之后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在3500年至4000年前便已大体确立,它的发展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4000年来一气呵成”。
从字体看房屋的种类和用途除了“字形”表现出建筑物的具体形象外,字体的构成也常常表现出房屋的种类和用途,或者说明了建筑物的性质。
因为房屋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由自然山洞的“穴”到半地下的“穴”,于是一系列有关房屋用途的字就由“穴”作为部首而来。
2-6:汉语与居住文化
• 最后,在汉字构形上,隶定为宀,用
宀表示人们所居住的房屋。房屋的出
现使古人有了庇护藏身之所,可以免
受风霜雪露之侵,可以免受猛兽毒蛇
之2019-9害-24 ,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15
三、室居
• 《淮南子·汜论》:“古者民泽处复 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 胜暑蛰氓虻。圣人作,为之筑土构木 ,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远古祖先由于居住地的自然条件不同
,探索和解决“居住”的问题经过了
同时并存、殊途同归的两个途径:南
方长江流域的从空中到地面、北方黄
河2019-9-流24 域的从地下到地面。
4
•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 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 ”
• 纵观历史发展,先民的居住经历了 穴居、巢居、室居等几个阶段。
汉语言文字学系列课程课程
语言与文化
汉语与居住文化
2019-9-24
2
汉语与古代居住文化
一、穴居 二、巢居 三、室居
2019-9-24
3
• 居住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之一
。早在50万年以前,生活在中华大地
上的先民们茹毛饮血、风餐露宿,面
对风霜雨雪、毒蛇猛兽,他们为了安
居开始了长期的辛勤的探索。我们的
13
• 如“乘”字,甲骨文中“乘”的字 形作 ,从人从木,上下结构,像 人站在树上。小篆作 ,字形稍有 变化,突出了人的两只脚,表示人 登上树木,后来才隶定成现在的样 子。所以“乘”的本义是升、登。 “乘”字所反映的古人的登树习性 ,或许是有巢氏传下来的习惯。
2019-9-24
14
• 北方黄河流域穴处的从地下到地面, 南方长江流域巢居的从树上到地面。 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 都发展成为有屋顶、有墙身、有基座 的三段建筑模式。
汉字与古人的居室
《墨子· 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 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 宫室。” 《周易· 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 易之以宫室。” 《韩非子·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有巢氏。”
《左传· 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 下,公嗾夫獒焉。” 《左传· 成公三年》“晋侯享齐侯。齐侯视韩厥, 韩厥曰:‘君知厥也乎?’齐侯曰:‘服 改矣。’韩厥登,举爵曰:‘臣之不敢爱 死,为两君之在此堂也。’” 《礼记· 曲礼上》“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 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侍坐 于长者,履不上于堂。”
《说文》“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段注: “以叠韵为训,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 于外也。” 《尔雅· 释宫》“閍谓之门。” 阮元认为应为“门谓之閍。”
《说文》“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 《释名· 释宫室》“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 也。” 《礼记· 大同》 “故外户而不闭。”
《尔雅· 释宫》“门侧之堂谓之塾。”郭璞注: “夹门堂也。” 崔豹《古今注· 都邑》“塾之言熟也,臣朝君, 至塾门,更详熟所应对之事。” 私塾
《史记· 魏公子列传》“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 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 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 赵。” 《论语· 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 室也。’” 《说文》“房,室在旁也。从户,方声。”段 注:“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 所谓东房、西房也。” 《释名· 释宫室》“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尔雅》“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 《说文》“闺,特立之户,上圜下方,有似圭。” 《左传· 宣公二年》“晨往,寝门辟矣。” 《左传· 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 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 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 坏户。公觉,召桑田巫。” 《汉书· 谷永传》“意岂陛下志在闺门,未恤政 事。”颜注:“志在闺门,谓留心于女色。”
汉字与古建筑:穿梭千年的不解之缘
汉字与古建筑:穿梭千年的不解之缘汉字有多美?观之形式多变,可豪放、可含蓄,读之朗朗上口,意韵无穷。
而建筑,是凝固了的诗,古建筑文化与汉语文化同根同源。
事实上,作为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精髓,汉字直通天地、包罗万象,也当然包含了中国传统建筑方面的知识,今天就让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古老文字,带领大家去重拾远逝的文化记忆,去领略并感悟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
一、文字的演变汉字造字之初,采用的都是“象物之形”的造字方法,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涉及古代建筑的字有50个左右,不是很多,说明当时的建筑类型较少,房屋结构也简单。
但我们从这些有限的古代汉字中,仍然可以透视出凝结积淀于其中的古建筑形态。
后来汉字慢慢发展演变,日用之道都望文生义地隐藏其中,不但字形能够表现建筑的具体形象,字体的构成也往往反映出房屋的种类和用途。
二、偏旁部首的演变以下是古建筑中表述房屋实体时经常出现的偏旁部首:1、穴字头/宝盖头《墨子》有语:“古人因丘陵掘穴而处”,洞穴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房屋,从自然山洞的“穴”到半地下的“穴”,许多和建筑有关的字都以“穴”为部首,如窗、空、穹、窑、窖、窝等;而宝盖头“宀”代表屋顶,屋顶之下容纳不同的事物,则分别代表房屋的不同功能,如宫、宗、室、宅、寝、家、牢、宇等。
2、广字旁/厂字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主体建筑通常为各式各样的两坡顶,其前后、左右的从属建筑,很多都是单坡顶,这种建筑形式就以广(厂)字旁来表现,如厅、厕、厦、厢、厩、厨等;更多时候,带广字旁的汉字指“一边开敞的房屋”,一般用作买卖或牲畜之用,如廊、庑、厩、库、店、庖、庙、府、庭、庐、等。
3、金字旁中国传统建筑的构件名称多以材料及其“形”或“声”组成,从字形上一看便知,这些构件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墙、壁、垣等都从土,当然是用土夯成或砌筑的;此前我们讲到的柱础,民间俗称“石柱础”,础当然是石头制成的;而铺(即铺首,大门上有装饰、辟邪之用的铜环)、镉(大上的铜钉)、钩(鈎栏或钩楹,包裹在栏、楹外的铜件)等小构件则一看就是金属制成的。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汉字作为独一无二的象形符号,一直是颇能彰显中华文化博大内涵的代表载体之一,通过撷取汉字的文化表意来装饰凸显物质实体的审美性、观赏性以及实用性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在古代建筑群落细部构件中的融合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国古代建筑群落历来注重艺术情趣性与起居实用性的协调融合,常将汉字直接镌刻雕画在建筑实体的主要构件之中,采取饰物粘合手法在建筑实体细部组件上进行二次修饰,依托既有建筑实体的特征进行灵活巧妙的借物互衬点缀,从而有效满足了建筑修建者群体趋吉避凶、祈福庇佑、彰显地位、突出身份、寄情托韵、抒怀言志等的综合需求。
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在古代建筑实体的设计建造之中添加融入装饰性的形式多样的汉字,其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语言审美索求的凸显、生活品味层次的表露等的主要效用便更为鲜明独特。
到了现代,社会群体对于人居建筑的综合要求也渐次提升,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的人居建筑成为引领时代需求潮流的代表。
而立足建筑实体的基本属性,撷取汉字的有益成份,着力提升镌刻雕画的基本打磨,拓展饰物粘合的二次修饰,增添多样借物的互衬点缀,现代建筑实体价值与中华汉字文化内涵的汇合交互也自然水乳交融。
一、古建筑中普遍蕴含着汉字文化(一)古建筑中汉字文化的表现方式一是通过直接镌刻雕画的形式在建筑实体主要构件部分进行基本打磨。
我国古人历来注重人居环境的“怡情养心”之效用,通过对承载日常生活起居活动的建筑实体主要构件进行文字形式的基本打磨来实现“家居之乐”的风俗习惯,由来已久。
早在西周之初,在一般民众的茅屋横梁、屋柱上,都已经开始使用粗朴的花纹状的象形文字进行简单修饰。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篆文成为主流使用语言,上至王胄诸侯,下至布衣万民,都偏爱将印有大篆、小篆等金文的各式青铜器皿饰物钉嵌其居室的主门、房门、影墙等处以增韵趣。
及至两汉,隶书风行海内,通过在各式扇门上镌刻名家隶书作品、使用漆染之法在围墙之上进行隶书描画则即成一景。
建筑历史知识: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延续
建筑历史知识: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延续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延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记录者。
汉字的演变过程漫长而瑰丽,表达了中国先民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丰富认识和发展。
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延续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汉字不仅被用作装饰,还融入到建筑的构造和符号中,成为建筑文化延续的重要标志。
从甲骨文到篆书,从楷书到草书,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形态、结构和用法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中发展。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演变和变化甚至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深刻地融入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汉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中国建筑不仅注重技术和构造,更关注文化和意境。
在古代建筑中,汉字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符号,代表着所在建筑的特殊含义。
比如在庙宇中,往往会用到“福”、“寿”、“财”等字,这代表着人们向上帝祈祷的愿望,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传统。
汉字在建筑构造中的运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
在传统建筑中,檐沟石柱等建筑构造中往往会用到汉字的形状。
这些构件不仅能够起到结构支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建筑文化内涵。
比如在九华山金顶的舍利殿中,建筑结构中使用了“兽面”、“龙骨”等汉字造型,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也装饰了建筑的结构。
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延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汉字的形态、用法和内涵一直延续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并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同时,汉字也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发挥了装饰、符号和构造的多重功能,成为了建筑文化的传奇。
总之,汉字的演变和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延续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
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瑰丽,更承载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今天,汉字和中国传统建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讲稿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讲稿《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是在《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一书的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传播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又辉煌的传统文化。
本讲座以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世文献资料的记载,探讨中国古代文化。
因此,本讲座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术性。
本讲座暂定二十五个专题,通过对古代汉字的分析研究,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诸多方面,如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汉字与八卦、河图、洛书,与古代天文知识,与古代地理知识,与古代生育文化,与时空观念的形成,与数概念的形成,与古代民族观念,与古代医学、法律、书法等,同时也反思了汉字文化的悲剧——汉字与古代测字术、汉字与古代避讳制度以及文字狱等负面的东西,希望人们能汲取历史的教训。
所以说本讲座既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更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希望本讲座能对弘扬悠久而又辉煌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讲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与汉字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透过汉字这个文化载体去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应弄明白什么叫汉字?什么叫文化?一、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1、“汉人”名称的由来。
“汉人”之“汉”最初指的是水的名称,而不是民族的称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汉,漾也。
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
”漾是漾水。
《说文》:“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
”又:“沧浪水南入江。
”可知汉水的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汉水,下游叫沧浪水,至汉口注入长江。
“汉”之用于人事,乃自秦末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开始的。
自此以后,汉王的军队便叫汉兵。
汉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则开始以“汉”为国号了。
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汉王为皇帝。
汉王刘邦稍微客气了一番,遂于二月甲午日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境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汉高祖,西汉王朝正式建立。
汉武帝以后,正式出现“汉人”、“汉民”之类的称呼。
从汉字看古代建筑文化
37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06作者简介:张姚姚(1990-),女,福建福州人,从事汉语方向的研究。
汉字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成果,它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让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许多惊为天人的优秀作品,建筑就是其中一项伟大的创造。
文字的衍生、形成、发展、 变形对建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文字发展之初,建筑以其资深的“年龄”也给予了汉字最初始的生命。
在下文中我们将探究汉字与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深入体会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演变与古代建筑的发展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对图画最直接的表达,也就是“象形”。
象形,顾名思义,就是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
象形文字,亦称表意文字。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
慢慢的汉字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于是就逐渐演变成表意文字,在甲骨文之后,它由表意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
我国是少数以表意文字为文字发端的国家。
研究汉字间的结构的特性,表意文字以图片的方式更有助于我们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画面,挖掘古汉字中的深沉久远的历史韵味。
1.原始社会时期:汉字的起源与“穴居”式建筑原始社会是汉字发展的起源阶段,原始社会的汉字都比较简单,结构没有现代文字那样复杂。
原始社会已知的建筑有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两种。
主要是以“巢居”和“穴居”为主。
这一时期的与建筑有关的汉字比较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穴”和“巢”,这是我们祖先的最早居住的地方。
原始时期北方民族利用天然洞穴居住,南方民族受环境限制不得不“构木为巢”。
我国到目前为止现存的北方窑洞以及云南地区的高脚楼都受到原始建筑的久远影响。
“穴”,从宀八声,《说文》:“宀,交覆深屋也。
象形。
”穴”本义表示一个土洞,或者屋檐下的空洞。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这里的穴是洞穴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田蚡)尝召客饮, 坐其兄盖侯南向,自坐东向。以为汉相尊,不可以 兄桡。”
《史记· 淮阴侯列传》:“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
戏(同麾)下者,(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
乡对,师事之。”
灶
《礼记· 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孔颖达疏: “夏祀灶,从热类也。” 汉应劭《风俗通义· 祀典》:“灶者,老妇之祭也。” 《庄子· 达生》:“灶有髻。”郭象注:“髻,灶神, 著赤衣,状如美女。”
人类文明的提升,由单一、直筒的“穴”发展到含
有
“套间”的“宫”,再发展到堂、室、房分立的大
套
房,我们能从汉字字形上体会到先民在人类文明提 升的过程中对“居”的重视。
三、其它与古代居室有关的汉字
厕 圂 “厕”本义指厕所,从广则声。 读音来源于“侧”,表示它建在住宅的僻角, 故 厕有时也表示“侧” 。 《玉篇· 广部》:“厕,侧也。”
“堂, 从土从尚”, 徐灏 《说文解字注笺》:“尚者 尊上之义, 向慕之称。” “户”的甲骨文字形 “向”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 《说文》说:“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 古代常用来指称窗的字有两个:窻,即现在的 窗字,《说文》:“窻,通孔也。” 牖,《说 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
从地下、半地下的穴居到走向高土而“安居” 是
“隅”从阜,禺声。本义是山角。
引申指房屋墙角。 《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隅是墙角总称,一房四角,故有四隅之称。 而居室四角又各自有专名 。
西南角称作“奥”
《说文· 宀部》:“奥,宛也。室之西南隅。 从宀,类声。”
室的东北角称为宧。
《说文· 宀部》:“宧,养也。室之东北隅。食 所居。从宀,������ 声。”
塾
塾字从土,孰声 。 《尔雅· 释宫》:“门厕之堂谓之塾。”郭璞注: “夹门堂也。” 晋人崔豹《古今注· 都邑》:“塾之为言熟也,臣 朝君,至塾门,更详熟所应对之事。” 《诗经· 周颂· 丝衣》孔颖达疏:“《白虎通》言, 必有塾何,欲以饰门,因取名也。明臣下当见于 君,心先熟思其事也。”
隅 奥 宧 窔第六讲 汉字与 Nhomakorabea代居室文化
一、出、各、降、陟与古代居住习俗 的形成
据《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 人 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止)从 “ 出” , 在甲文中写作 ,字从
(坎) 。 “ 各” , 在甲文中写作 陟字甲文作 或 ,字从倒止从 或 。 。
,降字甲文作
二、宫、室等字与古代居室建筑格局的 变化
《左转· 成公十年》:“(晋侯)将食,如厕,陷 而卒。”
“厕”也指猪圈。
《汉书· 武五子传》:“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 颜师古注:“厕,养豕圈也。” 圂是厕的同义词,从 从豕, 表示圈,中 有猪。
《说文· 部》:“圂,豕厕也。从 ,象豕在 中。”《汉书· 五行志》:“豕出圂。”颜师古 注:“圂者,养豕之牢也。”圂也指厕所,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圂”下:“人厕或曰圂。”
以坐北朝南的室为例,屋角名称如图:
奥是室内尊处。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室之西南隅,宛然 深藏,室之尊处也。”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
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
侍…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礼记· 曲礼上》:“席南乡(向)北乡,以西
方 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
《礼记·曲礼上》 :“三十曰壮, 有室。”郑玄注: “有室,有妻也,妻称室。”
《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郑玄笺:室,犹冢圹。冢圹即墓穴。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这 就是成语“登堂入室”的来历。 《释名•释宫室》说:“古者为堂,自半以前虚 之,谓之堂,自半以后实之,谓室。”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东北阳气始起,育 养万物,以形声包会意。” 《尔雅· 释宫》:“东北隅谓之宧。”郝懿行疏: “云‘食所居’者,古人庖厨食阁皆在室之东北隅, 以迎养气。”
室之东南角称为窔,窔从穴,交声。
《释名· 释宫室》:“东南隅曰窔。窔,幽也, 亦取幽冥也。”
室之西北角称作屋漏 。
《诗经· 大雅· 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 漏。”毛转:“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 小帐也;漏,隐也。”
《尔雅》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郝懿行《尔雅义疏》说:“古者贵贱同称宫焉。 《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宫”字甲骨文作
《释名》:“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窿然也。
《风俗通义》所说:“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 者 为号,下乃避之也。” 。 “室” ,甲骨文作 《说文》解释说:“室,实也。从宀至声。室 屋 皆从至,所止也。” “至”甲骨文作 。 《释名》:“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