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讲义(第15章量子力学基础)第五节
第十五量子力学基础
15-2 光的量子性
一、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方程的实验规律
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 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
AK
OO
光电子 逸出的电子。
光电子由K飞向A,回路中形成 光电流。
OO
OO
G
V RΒιβλιοθήκη OO应用:有声电影、电视、闪光计数器、光敏电阻、光电池
自动控制中都有着重要应用。
实验规律
光电效应伏安特性曲线
dUa ab 3.87 1015V s
d bc
钠的截止电压与 入射光频关系
普朗克常数 h e dUa 6.2 1034 J s
d
钠的逸出功
A h0 2.721019 J
Ua(V )
2.20
a
0.65 O
c
b (1014 Hz)
4.39 6.0 10
这迫使人们跳出传统的物理学框架,去寻找新的 解决途径,从而导致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热辐射的 紫外灾难
跳出传统的物理学框架!
寻找以太的 零结果
相对论
热辐射的紫外灾难
量子论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早期量子论 量子力学
相对论量子力学
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假说 爱因斯坦光子假说 康普顿效应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德布罗意实物粒子波粒二象性 薛定谔方程 波恩的物质波统计解释 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
射度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二、普朗克量子假设
MB ( T )
实验值
紫
外 灾
难
维恩
MB ( T ) C34T
瑞利--金斯
M B
(T
)
第15章 量子物理基础 PPT课件
行
“但是在物理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令人不安的乌 云”,即运用当时的物理学理论所无法正确解释的两个实验
现象。
厚
其一是否定绝对时空观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德
其二是热辐射现象中的紫外灾难。 正是这两朵小小的乌云,冲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束缚,打
弘 消了当时绝大多数物理学家的盲目乐观情绪,为后来建立近
毅
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事实上还有第三朵小小的 乌云,这就是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它有力地表明了原子不是
并且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安培、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等人对电磁现象进行的深入
厚 而系统的研究,为电动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由麦
德
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随即被赫兹的 实验所证实。后来又把牛顿、惠更斯和菲涅耳所建立的光学
弘 也纳入了电动力学的范畴,更是一项辉煌的成就。因此当时
毅
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都已被发现, 今后的任务只是把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上,
笃 和透射的物体。
行
煤烟
厚
约99%
德
弘 黑体辐射的特点 :
毅 • 温度
黑体模型
黑体热辐射
材料性质
• 与同温度其它物体的热辐射相比,黑体热辐射本领最强
11
实验表明 辐射能力越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越强.
博 学 黑体 能完全吸收照射到它上面的各种频率的电磁辐射的 笃物体称为黑体 .(黑体是理想模型) 行
学 1.热辐射现象
笃
一切物质中的原子、分子因
行
热激发而向外辐射电磁波的现象。 实验证明不同温度下物体能发出
不同的电磁波,这种能量按频率
厚
的分布随温度而不同的电磁辐射 叫做热辐射。
大学物理讲稿(第15章量子力学基础)
第15章 量子力学基础人们用经典物理解释黑体辐射、光电效应、氢原子光谱等实验规律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终于突破了经典物理的传统观念,建立起量子理论.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理论的诞生,对研究原子、电子、质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从此使物理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促进了原子能、激光、超导、半导体等众多新技术的生产和发展.本章前部分,分别介绍黑体辐射、光电效应、氢原子光谱等实验规律以及为解释这些实验规律而提出的量子假设,即早期的量子论.本章的后部分简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并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讨论说明量子力学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15.1 黑体辐射与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一、黑体辐射的基本规律1 热辐射组成物体的分子中都包含着带电粒子,当分子作热运动时物体将会向外辐射电磁波,由于这种电磁波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故称其为热辐射.实验表明,热辐射能谱是连续谱,发射的能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是随物体的温度而变化的.随着温度的升高,不仅辐射能在增大,而且辐射能的波长范围向短波区移动.物体在辐射电磁波的同时,也吸收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电磁波.理论和实验表明,物体的辐射本领越大,其吸收本领也越大,反之亦然.当辐射和吸收达到平衡时,物体的温度不再变化而处于热平衡状态,这时的热辐射称为平衡热辐射.为描述物体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规律,引入单色辐射出射度(简称单色辐出度)这一物理量,其定义为:物体单位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发射的、波长在λ+λ→λd 范围内的辐射能dM λ与波长间隔d λ的比值,用M λ(T)表示,即λ=λλd dM T M )( (15.1) 而辐出度定义为⎰∞λλ=0d T M T M )()( (15.2) 2 黑体辐射的基本规律投射到物体表面的电磁波,可能被物体吸收,也可能被物体反射和透射.能够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能而完全不发生反射和透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绝对黑体是一种理想模型,实验室中用不透明材料制成带有小孔的空腔物体可近似看作黑体.图15.1为用实验方法测得的黑体单色辐出度M B λ (T)按波长和温度分布的曲线.关于黑体辐射,有两个基本定律:一个是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M B (T )=σT 4 ,即黑体的辐出度与其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其中σ=5.6705×10-8 W•m -2 • K -4 称为斯特藩—玻耳兹曼常数);另一个是维恩位移定律(λm T=b,即黑体单色辐出度的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 与其绝对温度T 成反比,其中b=2.8978×10-3m •K 为与温度无关的常数).这两个定律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通常用于测量高温物体(如冶炼炉、钢水、太阳或其他发光体等)温度的光测高温法就是在这两个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这两个定律也是遥感技术和红外跟踪技术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导出绝对黑体单色辐出度与波长和温度的函数关系,即M Bλ=f(λ, T) ,是19世纪末期理论物理学面临的重大课题.维恩(W.Wien,1864—1928年)假定带电谐振子的能量按频率的分布类似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然后用经典统计物理学方法导出了黑体辐射的下述公式T c B e c T M λ-λλ=/)(251 (15.3) 其中 和 是两个由实验确定的参数.上式称为维恩公式.维恩公式只是在短波波段与实验曲线相符,而在长波波段明显偏离实验曲线,如图15.2所示.瑞利(J.W.S.Rayleigh,1842—1919年)和金斯(J.H.Jeans,1877—1946年)根据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统计物理学导出了另一个力图反映绝对黑体单色辐出度与波长和温度关系的函数 42λπ=λckT T M B )( (15.4) 式中c 是真空中的光速,k 是玻耳兹曼常数.上式称为瑞利—金斯公式.该公式在长波波段与实验相符,但在短波波段与实验曲线有明显差异,如图15.2所示.这在物理学史上曾称为“紫外灾难”.234167895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瑞利—金斯线 维恩线 普朗克线 能量密度 m/μ波长图15.2二、普朗克的量子假设1900年普朗克(M.Planck,1858—1947年)在综合了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各自的成功之处以后,得到黑体的单色辐出度为)()(/11252-λπ=λλkT hc B e hc T M (15.5) 这就是普朗克公式,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1986年的推荐值为 h=6.6260755×10-34 J ·s.普朗克公式与实验结果的惊人符合预示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思想.普朗克指出,如果作下述假定,就可以从理论上导出他的黑体辐射公式:物体若发射或吸收频率为ν的电磁辐射,只能以ε=hν为单位进行,这个最小能量单位就是能量子,物体所发射或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总是这个能量子的整数倍,即),,,(Λ321=ν=ε=n nh n E (15.6)普朗克的能量子思想是与经典物理学理论不相容的,也正是这一新思想,使物理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宣告了量子物理的诞生.普朗克也因此荣获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业(P224):23§15.2 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提出后的最初几年中,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普朗克本人也总是试图回到经典物理的轨道上去.最早认识普朗克假设重要意义的是爱因斯坦,他在1905年发展了普朗克的思想,提出了光子假设,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金属在光的照射下,有电子从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中逸出金属表面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如图15.3所示.在一个抽空的玻璃泡内装有金属电极K(阴极)和A(阳极),当用适当频率的光从石英窗口射入照在阴极K 上时,便有光电子自其表面逸出,经电场加速后为阳极A 所吸收,形成光电流.改变电位差U AK ,测得光电流 i ,可得光电效应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5.4所示.实验研究表明,光电效应有如下规律:1)阴极K 在单位时间内所发射的光电子数与照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从图15.4可以看出,光电流i 开始时随 增大而增大,而后就趋于一个饱和值 ,它与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 发射的光子数成正比.所以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 发射的光电子数与照射光强成正比.2)存在截止频率.实验表明,对一定的金属阴极,当照射光频率小于某个最小值i s 时,不管光强多大,都没有光电子逸出,这个最小频率v 0称为该种金属的光电效应截止频率,也叫红限,对应的波长0λ称为截止波长.每一种金属都有自己的红限.3)光电子的初动能与照射光的强度无关,而与其频率成线性关系.在保持光照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电位差U AK ,发现当U AK =0时,仍有光电流.这显然是因为光电子逸出时就具有一定的初动能.改变电位差极性,使U AK <0 ,当反向电位差增大到一定值时,光电流才降为零,如图15.4所示.此时反向电位差的绝对值称为遏止电压,用U a 表示.不难看出,遏止电压与光电子的初动能间有如下关系a eU m =υ2021 (15.7) 式中m 和e 分别是电子的静质量和电量, 0υ是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最大速率. 实验还表明,遏止电压U a 与光强I 无关,而与照射光的频率v 成线性关系,即 0V K U a -ν= (15.8)式中K 和V 0都是正值,其中K 为普适恒量,对一切金属材料都是相同的,而V 0=Kv 0对同一种金属为一恒量,但对于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数值.将式(15.8)代入式(15.7)得 )(002021ν-ν=-ν=υeK eV eK m (15.9) 上式表明,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与入射光强无关.4)光电子是即时发射的,滞后时间不超过10-9s.实验表明,只要入射光的频率大于该金属的红限,当光照射这种金属表面时,几乎立即产生光电子,而无论光强多大.二、爱因斯坦光子假设和光电效应方程对于上述实验事实,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按照光的波动理论,光波的能量由光强决定,在光照射下,束缚在金属内的“自由电子”将从入射光波中吸收能量而逸出表面,因而逸出光电子的初动能应由光强决定,但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光强无关;另外,如果光波供给金属中“自由电子”逸出表面所需的足够能量,光电效应对各种频率的光都能发生,不应该存在红限,而且,光电子从光波中吸收能量应有一个积累过程,光强越弱,发射光子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这都与光电效应的实验事实相矛盾.由此可见,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为了克服光的波动理论所遇到的困难,从理论上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能量子的假设,于1905年提出了如下的光子假设:一束光就是一束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量子(简称光子);频率为v 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为hv ,它不能再分割,而只能整个的被吸收或产生出来.按照光子理论,当频率为v 的光照射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将吸收光子,获得 的能量,此能量的一部分用于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要的功(此功称为逸出功A);另一部分则转变为逸出电子的初动能.据能量守恒定律有(15.10)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002021ν-ν=-ν=υ↓eK eV eK m 比较 00eK νeV A eK,h === (15.11)由实验可测量K 和V 0,算出普朗克常数h 和逸出功A,进而还可求出金属的红限v 0.按照光子理论,照射光的光强就是单位时间到达被照物单位垂直表面积的能量,它是由单位时间到达单位垂直面积的光子数N 决定的.因此光强越大,光子数越多,逸出的光电子数就越多.所以饱和光电流与光强成正比;由于每一个电子从光波中得到的能量只与单个光子的能量hv 有关,所以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与光强无关.当光子的能量hv 小于逸出功A,即入射光的频率v 小于红限v 0时,电子就不能从金属表面逸出;另外,光子与电子作用时,光子一次性将能量 全部传给电子,因而不需要时间积累,即光电效应是瞬时的.这样光子理论便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爱因斯坦也因此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例题15.1 用波长为400nm 的紫光去照射某种金属,观察到光电效应,同时测得遏止电压为1.24V ,试求该金属的红限和逸出功.解:由光电效应方程得逸出功为1.87eV J 102.9919=⨯=-=-=-020eU λc h m υ21h νA 根据红限与逸出功的关系,得红限为Hz 1051410626610992143419⨯=⨯⨯==--...h A ν0 三、光(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一个理论若被实验证实,它必定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光子论被黑体辐射、光电效应以及其他实验所证实,说明它具有一定的正确性.而早已被大量实验证实了的光的波动论以及其他经典物理理论的正确性,也是无可非议的.因此,在对光的本性的解释上,不应该在光子论和波动论之间进行取舍,而应该把它们同样地看作是光的本性的不同侧面的描述.这就是说,光具有波和粒子这两方面的特性,这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既是粒子,也是波,这在人们的经典观念中是很难接受的.实际上,光已不是经典意义下的波,也不是经典意义下的粒子,而是波和粒子的统一.光是由具有一定能量、动量和质量的粒子组成的,在它们运动的过程中,在空间某处发现它们的几率却遵从波动的规律.描述光的粒子特征的能量与描述其波动特征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为(15.12)由狭义相对论能量—动量关系并考虑光子的静质量为零得光子动量与波长的关系为====Ph Pc/h c E/h c νc λ (15.13) 它们通过普朗克常数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质能关系还可得光子的质量为c P ch c E m 22=ν==作业(P224):26§15.3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的量子论经典物理学不仅在说明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遇到了如前所述的困难,而且在说明原子光谱的线状结构及原子本身的稳定性方面也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设等,创立了关于氢原子结构的半经典量子理论,相当成功的说明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实验发现,各种元素的原子光谱都由分立的谱线所组成,并且谱线的分布具有确定的规律.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其光谱也是最简单的.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是进一步学习原子、分子光谱的基础,而后者在研究原子、分子结构及物质分析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在可见光范围内容易观察到氢原子光谱的四条谱线,这四条谱线分别用H α、H β、H γ和H δ表示,如图15.5所示.1885年巴耳末(J.JBalmer,1825—1898)发现可以用简单的整数关系表示这四条谱线的波长6543,,,=-=n ,2n n B λ222(15.14) 式中B 是常数,其值等于364.57nm.后来实验上还观察到相当于n 为其他正整数的谱线,这些谱线连同上面的四条谱线,统称为氢原子的巴耳末系.光谱学上经常用波数 表示光谱线,它被定义为波长的倒数,即λ=ν1~(15.15) 引入波数后,式(15.14)可改写为Λ,,,),(~54312122=-=n n R ν (15.16) 式中172m 100967761B 2R -⨯==./,称为里德伯(J.R.Rydberg,1854—1919)常数.在氢原子光谱中,除了可见光范围的巴耳末线系以外,在紫外区、红外区和远红外区分别有赖曼(T.Lyman)系、帕邢(F.Paschen)系、布拉开(F.S.Brackett)系和普丰德(A.H.Pfund)系.这些线系中谱线的波数也都可以用与式(15.16)相似的形式表示.将其综合起来可表为)(~2211n k R T(n)T(k)νkn -=-= (15.17) 式中k 和n 取一系列有顺序的正整数,k 取1、2、3、4、5分别对应于赖曼线系、巴耳末线系、帕邢线系、布拉开线系和普丰德线系;一旦k 值取定后,n 将从k+1 开始取k+1, k+2, k+3等分别代表同一线系中的不同谱线. T(n)=R/n 2称为氢的光谱项.式(15.17)称为里德伯—里兹并合原理.实验表明,并合原理不仅适用于氢原子光谱,也适用于其他元素的原子光谱,只是光谱项的表示式要复杂一些.并合原理所表示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是原子结构性质的反映,但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予以解释.按照原子的有核模型,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绕核运动的电子将辐射与其运动频率相同的电磁波,因而原子系统的能量将逐渐减少.随着能量的减少,电子运动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与此同时,电子运动的频率(因而辐射频率)将连续增大.因此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带状光谱,并且最终电子将落到原子核上,因此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原子.这些结论显然与实验事实相矛盾,从而表明依据经典理论无法说明原子光谱规律等.二、玻尔的量子论玻尔(N.H.D.Bohr,1885—1962)把卢瑟福关于原子的有核模型、普朗克量子假设、里德伯—里兹并合原理等结合起来,于1913年创立了氢原子结构的半经典量子理论,使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是1)原子只能处在一系列具有不连续能量的稳定状态,简称定态,相应于定态,核外电子在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圆轨道上运动,但并不辐射电磁波;2)作定态轨道运动的电子的角动量L 的数值只能是)/(π2h η的整数倍,即(15.18)这称为角动量量子化条件,n 称为主量子数,m 是电子的质量;3)当原子从一个能量为E k 的定态跃迁到另一个能量为E n 的定态时,会发射或吸收一个频率为v kn 的光子(15.19) 上式称为辐射频率公式, v kn >0表示向外辐射光子, v kn <0表示吸收光子.玻尔还认为,电子在半径为r 的定态圆轨道上以速率υ绕核作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就是库仑力,因而有2202re πεr υm ⋅=41 (15.20) 由式(15.18)和式(15.20)消去υ,即可得原子处于第n 个定态时电子轨道半径为),,,()Λ321(1===n r n πme h εn r 22202n (15.21)对应于n=1的轨道半径r 1是氢原子的最小轨道半径,称为玻尔半径,常用a 0表示,其值为m 10291772495111-⨯===.2200πme h εr a (15.22) 这个数值与用其他方法得到的数值相符合.氢原子的能量应等于电子的动能与势能之和,即re πεr e πεm υE 20202⋅-=⋅-=814121 处在量子数为n 的定态时,能量为),,,()(Λ321n 81812n n =-=⋅-=220420h εme n r e πεE (15.23)由此可见,由于电子轨道角动量不能连续变化,氢原子的能量也只能取一系列不连续的值,这称为能量量子化,这种量子化的能量值称为原子的能级.式(15.23)是氢原子能级公式.通常氢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这个状态称为基态,对应于主量子数n=1, E 1=-13.6 eV . n>1的各个稳定状态的能量均大于基态的能量,称为激发态,或受激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会自动地跃迁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同时释放出一个能量等于两个状态能量差的光子,这就是原子发光的原理.随着量子数n 的增大,能量E n 也增大,能量间隔减小. 当n →∞时,rn →∞, E n →0 ,能级趋于连续,原子趋于电离. E > 0时,原子处于电离状态,能量可连续变化.图15.6和图15.7分别是氢原子处于各定态的电子轨道图和氢原子的能级图.使原子或分子电离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电离能.根据玻尔理论算出的氢原子基态能量值与实验测得的氢原子基态电离能值13.6eV 相符.下面用玻尔理论来研究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按照玻尔假设,当原子从较高能态E n 向较低能态E k (n>k)跃迁时,发射一个光子,其频率和波数为1n =2n =3n =4n =1r r =14r r =19r r =116r r =赖曼系巴耳末系帕邢系 图15.6 氢原子定态的轨道图hE E νk n nk -= (15.24) )~k n nk nk nk E E hcc νλν-===(11 (15.25) 将能量表示式(15.23)代入即可得氢原子光谱的波数公式)()(~k n nk c h εme ν0nk >-=22324118 (15.26) 显然式(15.26)与氢原子光谱的经验公式(15.17)是一致的,同时可得里德伯常数的理论值为173204m 10097373118-⨯=ε=.ch me R H 理论 (15.27) 这也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这表示玻尔理论在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同时也说明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子内部的运动规律.三、玻尔理论的缺陷和意义玻尔的半经典量子理论在说明光谱线规律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只能计算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光谱线,对其他稍微复杂的原子就无能为力了;另外,它完全没有涉及谱线强度、宽度及偏振性等.从理论体系上讲,这个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以经典理论为基础,但又生硬的加上与经典理论不相容的若干重要假设,如定态不辐射和量子化条件等,因此它远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但是玻尔的理论第一次使光谱实验得到了理论上的说明,第一次指出经典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原子内部运动过程,揭示出微观体系特有的量子化规律.因此它是原子物理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以后建立量子力学理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玻尔理论在一些基本概念上,如“定态”、“能级”、“能级跃迁决定辐射频率”等在量子力学中仍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虽然另有一些概念,如轨道等已被证实对微观粒子不再适用.作业(P224):27§15.4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关系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923~1924年间,德布罗意仔细地分析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历史,深入的研究了光子假设.他认为,19世纪以来,在光的研究中人们只重视了光的波动性,而忽视了它的粒子性.但在实物粒子的研究中却又发生了相反的情况,只重视实物粒子的粒子性,而忽略了它的波动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德布罗意大胆的提出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假设.他认为,质量为m,速度为υ的自由粒子,一方面可用能量E 和动量p 来描述它的粒子性;另一方面还可用频率v 和波长λ来描述它的波动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光的波—粒二相性所描述的关系一样,即h/p λE/h,ν== (15.28)式(15.28)叫德布罗意公式.这种和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叫物质波.德布罗意因这一开创性工作而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自由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均为常量,所以与自由粒子相联系的波的频率和波长均不变,这说明与自由粒子相联系的德布罗意波可用平面波描述.对于静质量为m 0,速度为υ的实物粒子,其德布罗意波长为220/c υυm h p h λ-==1 (15.30) 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假设,1927年首先由戴维孙(C.J.Davisson,1881—1958)和革末(L.H.Germer,1896—1971)通过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戴维孙和革末作电子束在晶体表面散射实验时,观察到了和X 射线在晶体表面衍射相似的电子衍射现象,从而证实了电子具有波动性.当时的实验中,采用50KV 的电压加速电子,波长约为0.005nm.由于波长非常短,实验难度很高,因此这一实验是极其卓越的.后来证实了不仅电子具有波动性,其他微观粒子,如原子、质子和中子等也都具有波动性.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在现代科学技术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电子的波动性,已制造出了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利用中子的波动性,制成了中子摄谱仪.既然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原子中绕核运动的电子无疑也具有波动性.不过处于原子定态中的电子的波动形式,与戴维孙和革末实验中由小孔衍射的电子束的波动形式是不同的,后者可认为是行波,而前者则应看为驻波.处于定态中的电子形成驻波的情形,与端点固定的振动弦线形成驻波的情形是相似的.原子中电子驻波可如图15.8形象地表示.由图可见,当电子波在离开原子核为r 的圆周上形成驻波时,圆周长必定等于电子波长的整数倍,即),,,(Λ3212==n n λπr (15.31)利用德布罗意关系便可得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应满足下面的关系),,,(Λη3212====n n λh πλn rP L (15.32) 这正是玻尔作为假设引入的量子化条件,在这里,考虑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就自然的得出了量子化条件.例题15.2 计算经过电势差U=150V 和U=104V 加速的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在U<104V 时,可不考虑相对论效应).解:忽略相对论效应,经过电势差U 加速后,电子的动能和速率分别为202,21m eU eU υm =υ= 式中m 0为电子的静止质量.利用德布罗意关系可得德布罗意波长nm 11.225m 1102512121000UU U e m h υm h λ=⨯=⋅==-. 式中U 的单位是伏特. 1nm 0150V U 11.=λ→=,0.0123nm V 10U 242=λ→=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电压下,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X 射线的波长相近。
大学物理下量子力学基础05课件
由归一化条件: a Asin2 ( n x )dx 1
0
a
A 2 a
一维无限深方势阱中运动的粒子其波函数:
n (x) 0,
n (x)
A sin( nx ),
a
x 0, x a n 1,2,3, 0 x a
称n为量子数;n (x) 为本征态;En 为本征能量。
波函数回顾:
1、
是一个复指数函数,本身无物理意义
2、波函数模的平方 | |2 * 代表时刻 t ,在
r 处粒子出现的几率密度。
3、 | |2 d t时刻,在 (x,y,z) 处体积元d 内
粒子出现的几率。
4、波函数的标准化条件
5、波函数归一化条件:
§10.8 薛定谔方程
1、薛定谔方程建立应满足的条件
对应的几率密度与时间无关。即:
(r,t) (r,t) (r)(r)
处于定态下的粒子具有确定的能量E,粒子在空间的概
率密度分布不随时间变化,而且力学量的测量值的几率分 布和平均值都不随时间变化。
量子力学的处理方法
(1)已知粒子的m,势能函数V,即可给出薛定谔方程 (2)由给定的初、边值条件,求出波函数 (3)由波函数给出不同地点、时刻粒子的几率密度||2
(x) Asin nπ x
a n
(x) 2 2 sin2 nπ x
aa n 2
n4
16 E1
n3
n2 n 1
x0 a 2
a x0 a 2
9 E1
4 E1
a E1
Ep 0
2、 势垒贯穿(隧道效应)
V
V (x) 0, x 0, x a
V0
罗益民大学物理之15量子物理基础gPPT课件
1937年戴维逊与GP汤姆逊共获当年诺贝尔奖 (G·P·Thomson为电子发现人J·J·Thmson的儿子)
1937诺贝尔物理学奖
C.J.戴维孙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 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29诺贝尔物理学奖
L.V.德布罗意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 研究
2. 对物质波的描述
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设: 一切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都与光子
一样, 具有波粒二象性。 运动的实物粒子的能量E、动量p与它相关联的
波的频率 和波长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Em2ch
p m h
德布罗意公式(或假设)
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练习:设光子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均为λ,
试比较其动量和能量大小是否相同。
h
p光
pe
h
p光 pe
又
E光
h
hc
Ee mc2
mvc v
2
pc 2 v
c v
hc
c v E光
Ee E光
思考: E ehh u u ch c u cE 光
E eE 光 uc?
m0值:
U
或 12 .3 Å
U
当U=100伏
12.3 U
1.23Å
h 2em0U
二、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明 1.戴维孙 —— 革末实验 1923年 : 用电子散射实验研究镍原子结构
1925年 : 偶然事件后实验曲线反常,出现若干 峰值, 当时未和衍射联系起来。 1926年: 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
大学物理量子物理基础(stone)
金属来说,只有当入射光的
频率大于某一频率υo时,电 子才能从金属表面逸出,电 路中才有光电流,这个频率 υo叫做截止频率——红限.
0
Ua
红限频率
(3).线性关系:用不同频率的光照射金属K的表面时, 只要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截止频率,遏止电势差与入射 光频率具有线性关系,即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 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光强无关.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 和奠基人。 普朗克的伟大成就,就是创立了量子理论, 1900年12月14日他在德国物理学会上,宣 读了以《关于正常光谱中能量分布定律的 理论》为题的论文,提出了能量的量子化 假设,并导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 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从此结 束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劳厄称 这一天为“量子论的诞生日”。
1918年普朗克由于创立了量子理论而获 得了诺贝尔奖金。
1.普朗克公式
2hc2 1
M (T) 5
hc
e kT 1
2.普朗克假说
•谐振子的能量可取值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元ε 的整 数倍,即:E=nε , n=1,2,3,....ε叫能量子,n为量子数, 它只取正整数—能量量子化. •对于频率为υ的谐振子,最小能量为:ε=hυ 其中h=6.62610-34 J·s为普朗克常数 结论:谐振子吸收或辐射的能量只能是ε=hυ的整数倍.
里兹组合原理:任一条谱线的波数都等于该元素所固有 的许多光谱项中的两项之差,这是里兹在1908年发现的.
~ 1 T( k ) T( n )
T(k) R k2
T (n)
R n2
R=1.096776 107m1
[理学]大学物理2 第15章课件
S
d
2
O
S2
D
由S1、S2发出的光波到B点的光程差为:
r2r1dsin
由 图 可 知 : xD tan 当 很 小 时 : sin ta n
r2r1dtan
h
xd D
13
1、在B点发生干涉加强的条件为 r 2 r 1 k k 0 ,1 ,2 ,
xd D
xkD k0,1, 2,
解:加透明薄片后,①光路的光程为
r e n er (n 1 )e
1
1
P点是中央明纹,两
S1
光路的光程差应等于0
S
d
Δ r 2 r 1 ( n 1 ) e 0 S 2
rr(n1)e 21
r①
P
1
r2 ②
O
D
不加透明薄片时,在P点处有: r2 r1 3
由以上两式可得: n 3 1 1.58 是云母片。
各波列互不相干。
5
激光光源——受激辐射
➢单色激光光源不同原子所 发的光具有相干性
E2
完全一样
E1
E 2E 1/h
(频率、相位、 振动方向、传播 方向都相同)
激光束干涉实验
h
6
获取相干光的方法:把光源上同一点发出的光设法 分成两部分,然后再使这两部分叠加起来。
分波面干涉法
分振幅干涉法
s1
光源 *
3.42,若观察到如图所示的7条明纹。问二氧化硅膜的
厚度d =?
解:上下两面都有半波损
失,互相抵消,光程差为:
2nekk0,1,2,
SiO d 2 Si
棱边处 e=0 , 对应于 k=0 , 所以厚度为 d 处的明纹 对应于 k=6 , 故二氧化硅膜的厚度为:
大学物理下必考15量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15.1 量子物理学的诞生—普朗克量子假设 一、黑体辐射物体由其温度所决定的电磁辐射称为热辐射。
物体辐射的本领越大,吸收的本领也越大,反之亦然。
能够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能而完全不发生反射和透射的物体称为黑体。
二、普朗克的量子假设:1. 组成腔壁的原子、分子可视为带电的一维线性谐振子,谐振子能够与周围的电磁场交换能量。
2. 每个谐振子的能量不是任意的数值, 频率为ν的谐振子,其能量只能为hν, 2 hν, …分立值,其中n = 1,2,3…,h = 6.626×10 –。
3. 当谐振子从一个能量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时,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是hν的整数倍。
§15.2 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 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光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逸出的电子为光电子,所测电流为光电流。
截止频率:对一定金属,只有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某一频率ν0时, 电子才能从该金属表面逸出,这个频率叫红限。
遏制电压:当外加电压为零时, 光电流不为零。
因为从阴极发出的光电子具有一定的初动能,它可以克服减速电场而到达阳极。
当外加电压反向并达到一定值时,光电流为零,此时电压称为遏制电压。
212m m eU =v 二、爱因斯坦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 1. 光子假说一束光是一束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子; 频率为v 的每一个光子所具有的能量为h εν=, 它不能再分割,只能整个地被吸收或产生出来。
2. 光电效应方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当金属中一个电子从入射光中吸收一个光子后,获得能量hv ,如果hv 大于该金属的电子逸出功A ,这个电子就能从金属中逸出,并且有上式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式中2m 12m v 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当h Aν<时,电子无法获得足够能量脱离金属表面,因此存在 三、光(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光子能量2E mc h ν==光子质量2h hm c c νλ==光子动量h hp mc c νλ===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大学物理下 第15章 量子力学基础
将德布罗意关系式:
E h p h/ k
代入上式
得:y
Ae
i
(
Et
px
)
(
x,
t
)
0e
i
(
Et
px)
(r ,
t)
e
i
(
Et
P
r
)
0
——自由粒子德布罗意波的波函数
三、 态叠加原理
用电子双缝衍射说明量子力学中态的叠加导致了在 叠加态下观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几率密度
某时刻、在(x, y, z)附近的体积元 dV 中,出现
粒子的几率为
dP
2 dV
2
dP dV
—几率密度
表示某时刻、在空间某地点附近单位体积内粒子
出现的几率
粒子在整个空间出现的几率
P dP
2 必定
dV 1
这就是波函数 的归一化条件
V
2. 波函数的性质
(1) 单值性 一定时刻,在空间某点附近,单位体积内,粒子
物质波既不是机械波,又不是电磁波,而是几率波!
几率波是描写微观体系的统计行为,而不是单个粒 子的单次过程.
结论
波函数所反映的只是微观粒运动的统计
规律,对微观粒子,讨论其运动轨道及速度
是没有意义的。
宏观物体:讨论它的位置在哪里? 区别
微观粒子:研究它在哪里出现的几率有多大?
1. 波函数具有归一性
粒子在某区域出现的几率正比于该区域的大小
一、单光子干涉实验
让一个光子入射到半透镜1上
第十五章量子物理基础-.ppt
§ 15-1 黑体辐射、普朗克量子假说 一、热辐射
1 、辐射:
是物质以发射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输出能量。
2、热辐射:
组成物质的诸微观粒子在热运动时都要使物体辐射电磁波, 产生辐射场。这种与温度有关的辐射现象,称为热辐射。
3 、热辐射的一般特点: (1)物质在任何温度下都有热辐射。 (2)温度越高,发射的能量越大,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越短。
11 首页 上页 下页退出
五、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和黑体辐射公式
普朗克既注意到维恩公式在长波(即低频)方面的不足, 又注意到了瑞利-金斯在短波(即高频)方面的不足,为了找 到一个符合黑体辐射的表达式,普朗克作了如下两条假设。
1 、普朗克假定( 1900 年) (1) 黑体是由带电谐振子组成,这些谐振子辐射电磁波,并和
6 首页 上页 下页退出
2 、绝对黑体就是吸收系数的物( ,T)=1体。
由基尔霍夫定律
M 1(1 (T T )) M 2(2 (T T )) = M ( B B ( T = T ) B ( M )T
可知,这类物体在温度相同时,发射的辐射能按波长分布的 规律就完全相同。
式中 MB(T)叫做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射本领。 ( 1 )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射本领和单色吸收比等于一个恒量, 而这个恒量就是同温度下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射本领。
的比值为一恒量。
M(T) 恒量
( T)
①这个恒量与物体的性质无关,而只与物体的温度和辐射 能的波长有关。
4 首页 上页 下页退出
②说明物体的单色吸收比大的物体,其单色辐出度也大。 (例如黑色物体,吸热能力强,其辐出本领也大)
③若物体不能发射某一波长的辐射能,那么该物体也就不能吸 收这一波长的辐射能。
大学物理学(下册)第15章 量子物理基础
5、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
1).爱因斯坦光子假设 ①.光是一束以光速c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子;
②.光子的能量: h
③.光的强度: SNh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爱因斯坦认为: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
一个光子的能量h,一部分消耗在使金属中电子挣脱原子
2020/12/10
2. 普朗克理论与经典理论不同
经典理论的基本观点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1)电磁波辐射来源于 带电粒子的振动,电磁波 频率与带电粒子振动频率 相同。 (2)振子辐射电磁波含 各种波长,是连续的,辐 射能量也是连续的。
对于频率为的振子,
振子辐射的能量不是 连续的,而是分立的, 它的取值是某一最小 能量 的整数倍
出的、在波长 附近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能量。称为单色辐
射出射度或单色辐出度。
M(T)
dM(T)
d
单位: W / m 3
2020/12/10
温度为 T 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所辐射
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能量总和。称为辐射出射度或辐
出度。
M(T) 0M(T)d
单位: W / m 2
太阳和钨丝的单色 辐出度曲线
即: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关系,而 与光的频率无关。与实验结果不符。
2020/12/10
红限问题
按上述理论,无论何种频率的入射光,只要其强 度足够大,就能使电子具有足够的能量逸出金属,不 存在红限问题。与实验结果不符。
驰豫时间
按上述理论,如果入射光强很弱,则电子逸出金 属所需的能量,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与实验结 果不符。
光的波动性用光波的波长 和频率 描述,光
【大学物理】chp15-5
1)、2)两个结果
2)当Ek= 103 eV时, Ek E0 有:
与X射线的波长相当
h 0.39 1010 (m) 0.039 (nm)
2m0 Ek
3)当Ek= 106 eV时,有:
hc 8.731013(m) 8.73104 (nm)
Ek 2 2Ek m0c2
2d sin
cos
k
22
d sin k
d 2 2
........ ........ . . . 2. . . . .
镍晶体: d 2.151010 m 电子波长: h h 1.671010 m
m0v 2m0Ek
sin 0.777k
d sin 2
第十五单元 量子物理
Quantum Physics
第五讲 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3年, 提出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1924年 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中提出把粒子性和 波动性统一起来。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提供了物理基础。他的 论述被爱因斯坦誉为 “揭开了巨大面罩的一角”。
I
U
K
电子枪 检测器
电子束
散
G
M
射 线
电子被镍晶体衍射实验
54
U
实验发现,电子束强度并
不随加速电压而单调变化,而 是出现一系列峰值。
三、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证明
1 、戴维孙(C. J. Davisson)-革末(L. H. Germer)实验(1927)
U
电子枪
I
K
检测器
50
电子束
散
G
➢光: 很早认识到光的波动性; 直到1905年认识到光的粒子性。
第十五章量子力学基础精品PPT课件
对应原理是将量子体系与经典力学体系联 系的桥梁。
早 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假设
期 量 爱因斯坦光子假设
对应原理的 量子力学
子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论
15
3、原子的能级:
Lmvnrn
n h
2
e2
4 0rn2
m vn2 rn
rn
0h2 me2
n2
vn
e2
2 0hn
En
Ek
Ep
12mn2v4e02rn
e2
80rn
=h 。一个电子一次吸收一个光量子。
爱因斯坦光电
h 1m2 A
效应方程:
A=h02——逸出功
Us h eA ek(0)
密立根(1916年) 10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 由相对论可知:=mc2=h,则
h
m c2 c2
Pm chh cc
四、康普顿效应(1923年)——光的 波粒二象性的有力证明。
11
原子不向外辐射能量,原子处于稳定的状态 (定态),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En)。 (3)跃迁假设:当原子从定态En跃迁到定态Ek时, 辐射或吸收一个光子,光子的频率由下式决定
hEn Ek
(频率条件) 14
2、对应原理(1920年)
对应原理:在大量子数极限情况下,量子 体系的行为将逐渐地趋于与经典力学体系 相同。
第三节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4)
一、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核式结构模型
1、 1911年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1
铂 膜
8000
粒子
2°~3 °
12
2、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10-10m) 原子核(10-14~10-15m) +Z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5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系统理论是量子力学,它是薛定谔、海森伯等人在1925~1926年期间初步建立起来的.本节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一、波函数极其统计解释在经典力学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被看作为质点的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它的位置矢量和动量来描述的.但是,对于微观粒子,由于它具有波动性,根据不确定关系,其位置和动量是不同时具有确定值的,所以我们就不可能仍然用位置、动量及轨道这样一些经典概念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称为量子态,是用波函数来描述的,这个波函数所反映的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就是德布罗意波.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例如一个沿X 轴正方向运动的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由粒子,由于能量E 和动量p都是恒量,由德布罗意关系式可知,其物质波的频率ν和波长λ也都不随时间变化,因此自由粒子的德布罗意波是一个单色平面波.对机械波和电磁波来说,一个单色平面波的波函数可用复数形式表示为)(2)x/λνt πi Ae t y(x,--=但实质是其实部.类似地,在量子力学中,自由粒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函数可表示为η)/(0)(Px Et i e t x,--ψ=ψ式中0ψ是一个待定常数, η/0iPx e ψ相当于x 处波函数的复振幅,而ηiEt/e -则反映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对于在各种外力场中运动的粒子,它们的波函数要随着外场的变化而变化.力场中粒子的波函数可通过下面要讲的薛定谔方程来求解.经典力学中的波函数总代表某一个物理量在空间的波动,然而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又代表着什么呢?对此,历史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都未能完善的解释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直到1926年玻恩(M.Born,1882—1970)提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才完善的解释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玻恩认为:实物粒子的德布罗意波是一种几率波;t 时刻,粒子在空间 r 附近的体积元dV 中出现的几率dW与该处波函数的模方成正比,即V t r,Ψt r,ΨV t r,ΨW *d d d 2)()()(== (15.35)由式(15.35)可知,波函数的模方2)(t r,Ψ代表t 时刻粒子在空间r 处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几率,称为几率密度.这就是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波函数本身没有直接的物理意义.波函数的这种统计解释将量子概念下的波和粒子统一起来了.其量子概念中的粒子性表现为它们具有一定的能量、动量和质量等粒子的属性,同时某时刻,一个粒子总是作为整体出现在某处的,但粒子的运动不具有确定的轨道;量子概念中的波动性是指用波函数的模方表示在空间某处出现的几率密度,而波函数并不代表某个实在的物理量在空间的波动.由于用波函数的模方表示粒子在空间出现的几率密度分布,所以波函数允许包含一个任意常数因子,如)(t r,ΨA 和)(t r,Ψ表示相对几率密度相同的同一个量子态.既然波函数与粒子在空间出现的几率相联系,所以波函数必定是单值的、连续的和有限的.这是波函数的标准条件.又因为粒子必定要在空间中的某一点出现,因此粒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几率的总和应等于1,即应有1d 2=⎰⎰⎰V t r,Ψ)( (15.36)此式称为波函数的归一化条件,其中积分区域遍及粒子可能达到的所有空间.在经典力学中,曾经讨论过波动遵从的叠加原理,即各列波共同在某质点引起的振动,是各列波单独在该质点所引起的振动的合成.在量子力学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原理,这个原理称为态叠加原理,是量子力学原理的又一个基本假设,适用于一切微观粒子的量子态.态叠加原理可以表述为:如果波函数, )(t r,Ψ1 ,)(t r,Ψ2,… ,都是描述系统的可能的量子态,那么它们的线性叠加Λϖϖϖ+ψ+ψ=ψ),(),(),(t r c t r c t r 2211 (15.37)也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可能的量子态.式中c 1,c 2是任意的复数.二、薛定谔方程1薛定谔方程和算符薛定谔建立了适用于低速情况下的、描述微观粒子在力场中运动的波函数)(t r,Ψ所满足的微分方程,也就是物质波波函数所满足的方程,称为薛定谔方程.质量为m 的粒子在外力场中运动时,一般情况下,其势能V 可能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即),(t r V V ϖ=,而薛定谔方程为tt r i t r H ∂ψ∂=ψ),(),(ˆϖηϖ (15.38)式中 )],()([ˆt r V zy x m H ϖη+∂∂+∂∂+∂∂-=22222222 (15.39) 称为哈密顿算符.在量子力学中,一切力学量都要用算符来表示,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算符代表对波函数的某种运算(即操作),如微分运算( d/dt)称为微分算符.一般情况下,一算符对某一量子态波函数的运算结果将得到另一个量子态波函数.若一算符作用在某波函数Ψ上的效果和Ψ与某一常数的乘积相当,即ψ=ψF Fˆ (15.40) 则F 称为Fˆ的本征值,Ψ称为算符F ˆ对应于本征值F 的本征函数,它所描述的状态称为F 的本征态,而上式称为本征值方程.对自由粒子波函数Ψ,由于r ˆϖΨ=r ϖΨ,所以坐标算符r r ϖϖ=ˆ (15.41)而 ψ=ψ∇-P i η ,所以动量算符为∇-=ηi Pˆ (15.42) 一般地说,在量子力学中,某力学量若在经典力学中有相应的力学量 ,则只需将力学量F(r ,P )中的r , P 换成其算符就得到该力学量的算符 ,即),(),(ˆ∇-=ηϖϖϖi r F P r F (15.43)在经典力学中,哈密顿量V mP H +=22,所以有式(15.39)所表示的哈密顿算符.在哈密顿算符中,前项是动能算符,后项是势能算符.薛定谔方程式(15.38)是一个关于r 和t 的线性偏微分方程,具有波动方程的形式.可以证明,自由粒子的波函数满足上述方程.它实际上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而不是由更基本的原理经过逻辑推理得到的.但将这个方程应用于分子、原子等微观体系所得到的大量结果和实验符合,这就说明了它的正确性.薛定谔因在创立量子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 定态薛定谔方程在一般情况下,势能函数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但在有些情况下,势能函数只与空间坐标有关,即V=V(r).在这种情况下,波函数可表示为)()(),(r t f t r ϖϖψ=ψ (15.44)将其代入薛定谔方程式 (15.38)可得如下两常微分方程ηη/)(iEt Ce t f Ef dtdf i -=−−→−=解得 (15.45) )()(ˆr E r Hϖϖψ=ψ (15.46) 其中C 为常数.这时波函数为ηϖϖ/)(),(iEt r t r -ψ=ψe (15.48)这种状态下,粒子的能量具有确定的值,把具有这种形式的波函数所描述的状态称为定态,这样的波函数称为定态波函数.显然定态下,几率密度分布22)()(),(r t ,r Ψt r ϖϖϖψ==ρ与时间无关,这是定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将Ψ(r )直接称为定态波函数或波函数.定态波函数Ψ(r )所满足的方程式 (15.46)称为定态薛定谔方程(或不含时薛定谔方程).在本课程中我们只处理定态问题.在关于微观粒子的各种定态问题中,把势能函数V(r)的具体形式))(,)((2202214x m r V r e r V ω=πε=对一维线性谐振子如对氢原子中的电子代入定态薛定谔方程(15.46)中即可求得定态波函数,同时也就确定了几率密度的分布以及能量和角动量等.我们将看到,如果粒子处于束缚态,即只能在有限区域中运动时,由于波函数必须满足单值、有限、连续的条件,解出微观粒子的能量、角动量等必定不连续,即它们是量子化的.三、一维无限深势阱作为量子力学一些概念和原理的具体应用,我们本节介绍最简单的一种情形——一维无限深势阱.在金属中自由电子、原子核中的质子等,它们的运动都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作为近似和简化,我们抽象出一维无限深势阱模型.它是解释金属物理性质等的基础.通过对这一模型的量子力学处理的学习,可以大致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维无限深势阱的势能函数为⎪⎩⎪⎨⎧≥≤∞<<=),()()(a x x a x r V 000 (15.49) 其曲线形如深井,如图15.10所示,故称为一维无限深势阱.因为势能V (x )与时间无关,所以属定态问题.在势阱内V (x ) =0,其定态薛定谔方程可写作02222=ψ+ψηmE dx d (15.50) 其中m 是势阱中粒子的质量,令ηmE k 2= 方程(15.50)变为0222=ψ+ψk dxd (15.52) 其通解为kx B kx A x cos sin )(+=ψ (15.53)式中A 和B 是积分常数,应通过边界条件和归一化条件确定.由于是无限深势阱,粒子不能穿越阱壁而到达阱外去,它只能限制在阱内的平底深谷中运动.所以在阱壁和阱外波函数应为零.据波函数的连续条件应有000=ψ==ψ)()(a ,将代入通解(15.53)式得00000=⇒=ψ=⇒=ψka A a B sin )(,)(此时不能取A=0 ,否则只能得到零解,那么只有),,,(sin Λ3210=π=⇒=n n ka ka (15.54)由式(15.51)和式(15.54)得粒子的能量为),,,(Ληη32122222222=π==n ma n m k E n (15.55) 由此可见,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n 称为量子数.当n=1时,粒子处于能量最低的基态,基态能量为022221≠π=maE η (15.56) 这一能量也称为零点能,零点能01≠E 表明束缚在势阱中的粒子不会静止,这也是不确定关系所要求的,因为x ∆有限, x P ∆不能为零,从而粒子动能也不可能为零.相应于量子数为n 的定态波函数为);,,,(sin )(a x n x an A x <<=π=ψ0321n n Λ (15.57)而归一化波函数为);,,,(sin )(a x n x an x <<=π=ψ0321a 2n Λ (15.58) 如图15.11所示画出了对应于能量本征值4321E E E E 和、、的波函数以及相应的几率密度.由图15.11(a)可以看出,波函数在阱内区域的分布与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情形很相似,这一结论与德布罗意关于粒子定态对应于驻波的概念是一致的.对基态波函数,整个阱区相当于半波长的驻波.显然,随着量子数n 的增大,波长在缩短,频率在增加,所以相应状态的能量在提高.图15.11(b)画出了对应于四个能级的粒子几率密度分布.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能级上粒子出现的几率密度是不同的.随着量子数n 的增大,几率密度起伏的越来越频繁.这与经典中粒子在阱内出现的几率相等的结论不一致,只有当量子数n 很大时,粒子在阱区内各处的几率才趋于均匀.例题15.4 一有限方势垒的势能函数为⎪⎩⎪⎨⎧≥≤<<=),()()(a x x a x U r V 0000 试讨论粒子能量E<U 0情况下通过方势垒的透射问题.解:为方便,令 ηη)(,E U m k mE k -==02122 则在不同区域中,定态薛定谔方程分别为)(),(a x k dx d a x x k dxd <<=ψ+ψ≥≤=ψ+ψ000022222122解上述方程,得⎪⎪⎩⎪⎪⎨⎧>+<<+<+=ψ---)(')(')(')(a x e C Ce a x e B Be x e A Ae x x ik x ik x k x k x ik x ik 11221100假定粒子由左方( x < 0)入射,由于势垒的存在,因而在x < 0的区域内,既有入射波,又有反射波;在x > a 的区域内,由于无势场作用,因而只有透射波 ,而无反射波,所以C' = 0 .容易理解,入射的粒子数与入射粒子的几率密度成正比,透射的粒子数与透射粒子的几率密度成正比.由波函数及其导数在x = 0和x= a 处连续的条件,可得四个方程,将它们联立求解则可求得透射系数.22212222212221224k k a k sh k k k k A C D ++===)(入射的粒子数透射的粒子数 2e :222/)(a k a k e a shk -+=其中按经典力学的观点,若E<U 0,则粒子不能穿透势垒,将全部被反弹(散射)回去.上述计算表明,在一般情况下,透射系数0D ≠ ,这说明粒子能够穿过比其能量更高的势垒,这种现象称为势垒贯穿,也叫隧道效应.它是一种量子效应,类似于光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我们知道,光波入射到不同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的可能,也有折射透过第二种介质的可能.所以隧道效应被认为是微观粒子波动性的表现.作业(P22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