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生物教案:2.4+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奋飞中学教授新课(4分钟)(7分钟)免疫调节是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免疫系统的组成(阅读课本P35页,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教师归纳并补充问题:如何区分溶菌酶和溶酶体?教师展示图片并总结:溶酶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而溶菌酶是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
并嘱咐学生从名称上不要记混淆。
做两道习题加以巩固。
(导学案)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就与我们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有关。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学生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总结:)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像一层一层的护甲在保护着我们!问题:解释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的现象教师总结:打喷嚏刺激到了我们的鼻毛,引起第一道防线的防卫功能。
咳嗽是刺激到我们的呼吸道粘膜,粘膜上有许多纤毛,纤毛摆动引发咳嗽,也是第一道防线的防卫功能。
学生积极思考作出回答溶菌酶是物质,溶酶体是细胞器。
在课前复习的基础上,学生主讲。
讨论打喷嚏和咳嗽的原因,并作答。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旧知识相结合,理解知识的连贯性。
注意初高中所学内容的衔接。
学生能做的事尽量让学生自己做。
用咳嗽打喷嚏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了解这个注意:教师补充二次免疫的过程,并强调一定是相同的抗原进入机体引发二次免疫,并总结其特点。
问题:抗体的分泌与浆细胞中那些细胞器有关?这个免疫过程主要靠抗体作战,抗体又是被浆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所以这种免疫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学生板演体液免疫的过程学生能注意到缺少二次免疫过程。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共同总结体液免疫的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检查学生对体液免疫的了解程度。
进一步巩固体液免疫的过程启发学生回忆思考已有知识,为后面教学做准备总结体液免疫的概念课堂小结(2分钟)体液免疫能不能抵抗所有入侵的病原体呢?如果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体液免疫能不能消灭它们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探索!完成导学案的6道小题,解答并了解学生是否对那部分知识点还有疑问。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授课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知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是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缺乏认识。
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②指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③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④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领悟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①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
②联系实际,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分析相关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3、教学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4、学情分析知识基础①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知道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抗原、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
③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领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
认知盲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及其异同点。
局限能力①分析图表,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构建模型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思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综合分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提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老师批阅解疑,并从A组中选取若干优秀成员担任本节课的“导师”,负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B组学生整理初中相关资料,组织C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4《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回顾旧知、阅读文本,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能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学习难点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材分析】《免疫调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过程】边画图边讲解。
2.用课件依次展示下列问题并请学生回答:(1)回忆细胞膜的结构,B细胞是如何识别抗原的?(2)回忆细胞的生命历程,B淋巴细胞接如果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抗体还能对它们起作用吗?1.结合课本及PPT课件展示细胞免疫示意图(教材P37图2—17),让学生结合以下问题自主学习:3.请学生完成细胞免疫的概念图:1.用课件依次展示下列问题并请学生思考讨论作答:(1)在细胞免疫的最后随着靶细胞的裂解而被释放的抗原,最终要如何被消灭?(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存在什么相似点?。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教案
免疫调节教案教学课题:免疫调节高考考点:考点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考点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教学内容:1、免疫和免疫系统2、特异性免疫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点目录: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类型(3)免疫系统:①物质基础(内容)②功能2、特异性免疫(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2)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过程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反应的两重性: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2)免疫学应用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出“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注意: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唾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包括主要是淋巴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3、免疫系统:(免疫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免疫的物质基础)(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①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可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可发育成B细胞。
:能产生胸腺素(是一种多肽),能诱导造血干细胞转变为T细胞,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甚微;能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②免疫细胞:-抗体结合体,但其认识作用不具有特异性;能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能识别、传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核记忆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能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2.4免疫调节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第 4 节免疫调节一、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2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2.不能。
3.会。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资料分析 1 及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 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
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3.约9 年。
〖讲述〗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病以骨膜炎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我国约有400万患者,患病率为0.32%〜0.34%。
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男女之比为1.2 : 4。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它是一个与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常无明显诱因可查。
初发病时很缓慢,患者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期症状,随后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以后关节逐渐肿大、疼痛。
开始时可能一两个关节受累,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内容较多,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一味的教师讲解,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强调“问题质疑”贯穿始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侧重三个方面:(1)引导学生去认识“免疫”,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2)引导学生认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二者的关系,通过学案引导,带着问题观看动画,课堂交流讨论,动手画出过程图解来突破重难点;(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讨论免疫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二、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
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
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免疫知识的渴望。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活动探究:通过问题质疑、观察思考、资料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讨论交流:阅读讨论、全班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期末复习用)
2.4 免疫调节(期末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免疫调节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应引导学生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作用中去认识免疫,而不是单独的介绍免疫学知识。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和过程,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这也是我们的重点。
关于免疫异常,教材有列举相应的实例,学生也可以对比着学习和分析。
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学生来说属于回顾的内容。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楚功能相对简单,免疫学的应用比较贴合日常生活,学生较易接受,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主要在知识框架的构建中一带而过,并通过课后的习题加以巩固,不做重点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新授课结束之后的期末复习课。
学生学习完新授课之后,对免疫调节已具备粗浅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在这节课的知识中,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
鉴于我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较差,主动性有些欠缺,知识体系往往不够清晰。
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进行复习,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课下做题时仍然不能够熟练运用,甚至会感到厌倦或失去信心。
针对这个情况,在本节复习课的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先做后讲,讲练结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特别注重体系构建和技法总结,让学习通过一节复习课,可以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尝试构建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模型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图解、比较、概括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模型,辨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免疫系统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用题目联系现实,在现实生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解题能力,倡导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生物《免疫调节》教案设计
生物《免疫调节》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必要的计划与安排。
其中《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免疫调节》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免疫调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联系和区别。
(4)说出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5)知道免疫学的应用。
2.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
(2)学习用网络图的方式,归纳总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3)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养成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病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患病,是因为什么呢?有一个男孩他生活的环境却和我们不一样,他的名字叫戴维,大家都叫他泡泡男孩。
教师用一个患有“重症免疫缺陷疾病”,从小生活在无菌的塑料泡泡里男孩图片和视频,启发学生思考人体的免疫系统组成和免疫调节的重要性。
教师:(1)泡泡男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2)他为什么要生活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呢?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问题:大卫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从出生那一刻便生活在一个完全无菌的环境里。
二、建构概念教师: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请同学们请阅读教材35页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利用形象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归纳。
过渡:人体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就不会感染疾病了吗?三、实验探究教师出示温与艾滋病人握手共餐图片提出问题:(1)你敢和艾滋病患者握手共餐吗?(2)为什么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如果你手上有伤口你敢与艾滋病人握手吗?(3)如果感冒病毒和艾滋病病毒都穿过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两者都会引发身亡吗?(4)为什么人患感冒不会死亡,而患艾滋病就会死亡呢?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方案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方案【知识目标】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建构概念图,进一步理解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通过概括分析,总结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锻炼概括性思维;【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者的关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的观点,认同生命是物质性的这一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学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指导思想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来推进,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
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PPT课件,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并合理利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情景导入、问题驱动、建构模型、小组合作探究等。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新课,课下收集生活中有关免疫的知识;(二)本节的知识结构: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功能: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三)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视频1:甲型H1N1流感的新闻视频。
【提出问题】1、甲型H1N1的症状是什么?2、感染后,神经系统能感觉到吗?能通过反射对病毒作出反应吗?3、感染后,能通过激素调节杀死病毒吗?板书“免疫调节”观看、思考思考讨论回顾旧知通过“情景导入”不仅引发学生的好奇,学生也在交流与思考中回忆上一节课的知识,为本节课的进行打好铺垫。
教学过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图片展示)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起源:均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观察、思考学生思考、总结指导学生思考、总结免疫细胞的产生、分化过程种类: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图片展示)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浆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淋巴因子:细胞产生(活化、增强各种免疫细胞作用)溶菌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种组织中观察、思考非特异性免疫【动画展示】展示有关人体一二道防线的图片和一些相关动画。
2.4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III)
2.4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III)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明确的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在实施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力,促进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与价值是教师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本节课的设计在贯彻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还以当代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材“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分2课时学习:本节课为第1课时,主要学习前两部分内容。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所以在本节教学设计中利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和病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概述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协同作用。
(4)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资料分析和动画演示,发展归纳比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构建概念图的方法来概括总结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能力。
(2)通过模拟探究皮肤的保护作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细胞免疫的角色扮演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中,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认同普遍联系的观点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生物:2.4《免疫调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4节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高二生物科组陈敬霞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同情艾滋病患者。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提高小组合作的意识。
(2)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2.5课时四、课前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
2.制作《免疫调节》的课件五、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
本节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教学安排是两个半课时。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免疫系统的组成、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两道防线及其作用特点。
本节将着重介绍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及其作用的过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由对上节内容的回顾引入本节的教学。
一般情况下,前两道防线能抵御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后,第三道防线就要发挥它的作用,第三道防线如何起作用呢?由此引出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介绍。
关于体液免疫,安排学生自己阅读相关文字部分,并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教师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在体液免疫的基础上介绍细胞免疫的过程。
通过引导课本中插图的处理,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联系起来,使得学生意识到特异性免疫的整体性。
知识应用环节: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释相关问题。
教学流程大致如下:七、板书设计第四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2、体液免疫过程3、细胞免疫过程八、教后反思(1)整体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讲授的内容有些偏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设计:2.4免疫调节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教学目标:1.教育目标:①通过了解各种免疫失调疾病及发病机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物质性和生命现象的多样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世界观②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③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发扬崇高的奉献精神,为救死扶伤作贡献2.知识目标:掌握过敏反应的机理;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懂得预防知识;了解自身免疫病;免疫预防的应用3.能力目标:①通过了解疾病的机理,使学生形成分析、判断、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②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过敏反应机理;艾滋病知识及预防;免疫学应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情境式、多媒体辅助设计思路:本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
过敏反应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过敏反应是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病例很多,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归纳特点;但过敏反应的机理却相对复杂,采用新旧知识对比、分层次讲解的方法突破难点。
了解它的患病机理,可以帮助学生本人及其周围的人减少病痛。
免疫缺陷病重点讲解艾滋病为本节重点,明确相关知识,懂得预防措施十分重要。
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增加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课:地球上最高等、最聪明的动物是什么?而人类也是十分脆弱的动物。
漫长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与多种疾病顽强斗争的血泪史。
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由于人类自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二、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既然是一种保护机制是不是越强越好?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都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过强过弱都不行。
免疫功能过强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过弱则是免疫缺陷症。
三、学习新知(一)过敏反应[交流]过敏生活中较常见,你知道哪些过敏现象?并总结过敏特点。
人教版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两篇
人教版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两篇五、板书设计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的过程3、细胞免疫的过程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六、教学反思本课题基础知识多、基本概念多,当然重点难点也较多。
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尝试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如免疫的物质基础、人体的三道防线;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从整体上做到教与学的互动,体现主导教与主体学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填鸭。
让学生想学、有兴趣学、自觉地学习、学有所用,这是我的教学观念和设想,我努力去实践。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二篇)理综生物备课组一、教材分析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器官移植等免疫学相关信息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
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对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有较细致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和责任心。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阅读、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验生物学科关于某些生理过程发生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学习本章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
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
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
2、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
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创设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并认识到科学发展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五、教法和学法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资料搜集法、成果展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提问:人体只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能清除入侵人体的细菌和病毒吗?2.播放一段泡泡男孩——大卫•菲利浦•威特的故事视频3.思考:男孩必须生活在塑料泡泡中的原因是什么?(二)免疫系统的组成1、PPT课件展示:(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4)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观淋巴结肿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2.4免疫调节优秀教案
(三)淋巴细胞: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片认识淋巴细胞
(四)抗原与抗体
通过分析资料理解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展示两则资料和如下图片
1.找出体液免疫有关的细胞及其功能。
2.哪位同学能尝试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3.什么细胞能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展示体液免疫示意图
组织学生活动
1. 学生构建体液免疫概念模型
2. 出示某位同学构建的概念图,引导学生判断正误,并改正
设置情景,引出二次免疫
1.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生物必修3人教新课标2.4《免疫调节》教案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一、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明确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贡献,江面以作为一种调节方式。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知道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理解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1.讨论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讨论。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教案
免疫调节教案教学课题:免疫调节高考考点:考点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考点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教学内容:1、免疫和免疫系统2、特异性免疫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点目录: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类型(3)免疫系统:①物质基础(内容)②功能2、特异性免疫(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2)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过程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反应的两重性: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2)免疫学应用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出“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包括主要是淋巴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3、免疫系统:(免疫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免疫的物质基础)(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①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可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可发育成B细胞。
:能产生胸腺素(是一种多肽),能诱导造血干细胞转变为T细胞,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甚微;能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②免疫细胞:-抗体结合体,但其认识作用不具有特异性;能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能识别、传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核记忆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能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效应T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并分泌淋巴因子;能参与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也起一定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调节教案教学课题:免疫调节高考考点:考点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考点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教学内容:1、免疫和免疫系统2、特异性免疫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点目录: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类型(3)免疫系统:①物质基础(内容)②功能2、特异性免疫(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2)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过程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反应的两重性: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2)免疫学应用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出“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包括主要是淋巴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3、免疫系统:(免疫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免疫的物质基础)(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①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可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可发育成B细胞。
:能产生胸腺素(是一种多肽),能诱导造血干细胞转变为T细胞,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甚微;能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②免疫细胞:-抗体结合体,但其认识作用不具有特异性;能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能识别、传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核记忆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能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效应T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并分泌淋巴因子;能参与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也起一定的作用)。
浆细胞(专一性):来源于B细胞或记忆细胞;能分泌抗体(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只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但不能将抗原消灭。
例1、以下能识别抗原的一组细胞是(A)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浆细胞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 D.①⑤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位于体液和外分泌液中)a、抗体:(a)、概念: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注意:来源:浆细胞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本质:球蛋白特性:专一性(b)、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注意: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正常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的比较:(c)、功能:抗体的功能主要是与抗原(包括某些蛋白质和抗原性细胞等)特异性结合,使抗原失活或不能扩散。
(但抗体也具有抗原性和可能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害的作用)注意:抗原:(比较抗原、病原体、异物)I、抗原的概念:凡是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原性能: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10000的活性物质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特定的化学基团如糖蛋白、病毒外壳),某些非生物无抗原决定簇,所以不能成其为抗原。
(抗原与抗体两个词同时存在)b、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起一定的作用,能整体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能促进T、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临床上常作为抗病毒的药物,本身没有杀灭病毒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抗病毒。
c、溶菌酶:是一种专门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水解酶,能溶解细菌细胞壁中的粘多糖,具有杀菌、消炎作用等。
例6、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C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必修3P38)知识点2:特异性免疫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特异性免疫的过程:(1)体液免疫:(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必修3P37→图2-15)少数直接刺激产生抗体+抗原迅速增殖分化记忆细胞再次入侵▲: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最后经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例7、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2)细胞免疫:(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必修3P37→图2-16)淋巴因子(也可参与体液免疫)产生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刺激(认识)呈递(识别)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激活体内溶酶体酶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快速增殖活性,使靶细胞裂记忆细胞解而死亡快速增殖分化再次入侵记忆细胞▲1:记忆细胞:可由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其寿命有长有短,总体上比相应的抗体寿命长,具有记忆、识别、快速增殖分化的特性。
▲2:二次免疫: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引起机体中的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特点:反应更快、更强,持续时间更长。
例8、先后将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表明(C ) A.小鼠对抗原A较敏感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C.二次反应比初次更强烈、更迅速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配合。
①对于外毒素(主要是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扩散,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由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由体液免疫中抗体与之结合而沉淀。
③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将大部分丧失。
知识点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1、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高,识别范围扩大,属于体液免疫反应)①概念:(必修3P38)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叫做过敏原。
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羽毛、棉絮等。
(必修3P38)★:过敏原和抗原:a、过敏原具有免疫原性和个体差异,不具有反应原性;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且不具有个体差异。
b、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物质,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抗原一次就反应,过敏原二次后才会反应。
②特点:a、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的严重损伤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③机理:刺激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性胃炎)(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例10、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A.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过敏反应一般会严重损伤组织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例11、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
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C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2)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高,自我稳定功能异常;必修3P38)①概念: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而引起,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②机理: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③举例: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3)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过低,防疫、免疫监视功能异常)①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②机理:免疫功能先天不足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③举例: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必修3P36→资料分析;必修3P41→科学、技术、社会)例12、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C.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D.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它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抵抗力下降2、免疫学应用:(1)免疫预防:指通过预防接种,把疫苗(或免疫血清)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注意:①计划免疫(预防接种):a、主动免疫:接种疫苗(包括杀死或减毒的细胞或物质)b、被动免疫:注射免疫血清(内含特定抗体)或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物质。
②疫苗(基因疫苗):指已灭活的抗原或抗原的一部分,具有免疫原性但一般不具有反应原性。
③通过预防接种(计划免疫),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2)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对病体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免疫细胞等,调整人的免疫力,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检测体内抗原:(必修3P39→第二段)(4)器官移植:(必修3P39→第三段和P40→第一段)例(2013全国卷理综卷大纲版第3题)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D)A.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Ks5uB.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C.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