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合集下载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 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 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望天门山》(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3.请同学们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要求使用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4.请同学们查找关于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
5.请同学们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尝试用绘画或摄影的方式表达出来。
内容逻辑关系
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9.创新能力:学生将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创作来激发创新思维,通过想象和创作来提高创新能力。
10.情感态度:学生将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通过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来提高情感素养。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几个关键词汇,并解释它们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
2.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将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首先,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和其他角色,通过扮演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
其次,我会设计一些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例如,让学生通过制作水彩画来表现西湖的景色,通过绘画来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通过古诗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古诗来描绘自然景色。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2.语言运用:学生将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词汇和句子,通过模仿和创作来运用古诗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是本册语文课本的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课包括三首古诗《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其中《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二是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三是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在教学设计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要注意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品质、审美创造和文化意识。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学生先后介绍李白)谁来背一首他写的诗?(指名分别背一首李白的诗)2.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板书诗题,学生齐读)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楚江(chǔ)孤帆(左边是“孑”)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天门山、长江、孤帆、太阳等)2.前两句诗中的“断”“开”“回”这三个字好在哪里?(“断”“开”两个字将天门山夹江对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在诗人笔下,长江显示出了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回”字则描绘出了万里江河受到山峰阻挡而回流时的翻滚咆哮、变化无穷的情境,衬托出山的奇险。

)3.后两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青山相峙而立;孤帆乘风破浪)结合你的想象说一下“出”“来”二字妙在哪里?(动态美,喜悦之情)4.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部编三年级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一等奖 教学设计

部编三年级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一等奖 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案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并能美观书写本课“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古诗。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借助诗歌语言想象天门山的景色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美,激发对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诗文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长江真浩瀚啊!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含三课时)
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三首古诗皆为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经典之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

《望天门山》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雄伟壮观景象,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以磅礴的气势展现出天门山的险峻和长江水的汹涌
澎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宏大的场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巧妙地刻画了西湖在晴天与雨天各具特色的美丽风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精准地描绘出西湖晴雨不同的景致,而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更是以绝妙的比喻,将西湖之美升华到了新的高度,使其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望洞庭》则细腻地呈现了洞庭湖平静清澈的湖面以及在月光下宛如银盘青螺般的美景,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动地描绘出湖面如镜。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其一《望天门山》、其三《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材内容:统编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壮美山河”第17课教材解析:本课围绕祖国的壮美山河,选择了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感受祖国的山河壮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课选择两首以“望”为题的古诗,旨在让学生从诗中感受远望的视角带来的观景感受。

李白的诗句用字精妙、豁达豪迈,刘禹锡的诗句光色交融、引人入胜。

不同的时间观察不同的景物,由不同的作者完成,景物在不同的诗句中呈现鲜明的个人风格。

对于学生远望景物、练习描述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古诗诵读基础,能够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的大意,用较为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此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和要表达的情感。

对于古诗中关键字的解读还需要适当的引导,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景物特点还需要点拨提升。

从古诗中学习观察的角度和描述的方法,是学生练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两首古诗。

2. 结合注释和图片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体会诗句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感受不同风景的美丽意境,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借助“望”的视角解读古诗,描述山水之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中描述的景色并能自主描述,欣赏远望的壮美山河。

教学难点:借助“望”的视角描述诗中和现实中的山水风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观看现实大好河山: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用诗的方式亲近祖国的山山水水,想一起试试吗?那咱们先来欣赏几处风景,在看的时候如果想到哪句诗就请举手说出来,好吗?(播放山水风景图,唤起学生原本的诗句积累,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营造语言表达的氛围。

)面对这么多山水风景,我们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对山水的感受:喜欢、赞美、陶醉等。

)二、品味古诗中的大好河山:1.关注诗题,发现观察视角:(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读两首诗。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对晴雨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巧妙地用西子比西湖,赋予西湖之美鲜活的生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感受西湖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风姿,就像西施不论化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么美,感受比喻之妙,激发学生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初”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晴”“雨”西湖的美景,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新创古诗,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晴”“雨”西湖的美景,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新创古诗,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同学们,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节推出了一档《古诗新创》栏目,特邀请同学们参与古诗新创作品征集活动,来赞美祖国的壮美山河。

上期我们创作的天门山之诗尽显豪迈,本期我们主题是为杭州西湖创编新诗,让我们以笔为媒,用文字来表达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借助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古诗新创》栏目,创设任务情境,把学习目标和实际创作任务相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其目标感与参与感,优化学习成效。

为能创作出精彩的西湖诗作,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西湖,一起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板书课题,书写“饮”。

识记并书写“饮”。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通过读题,你读懂了什么?预设:生1:诗人在饮酒。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强调古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并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掌握其韵律和节奏。
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分别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对诗句的赏析,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如绘画、写作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背景、韵律和案例分析等。
2.古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基本内容和韵律。
过程:
讲解古《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背景,包括作者、创作时间和地点。
详细介绍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古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特性和重要性。
反思改进措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看法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先生从中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看法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教学难点】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先生从中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进程预设】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1、解题,了解诗人: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标题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引见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深刻清爽,富有民歌特征,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在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谐和、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事先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安静、谐和〕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谐和〞,水月澄洁,一片安静的气氛,一派谐和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惊涛骇浪。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准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逼真;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巧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小巧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觉得?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视频时间大概一分钟左右,先播放全貌,然后是天门山的近景),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作“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天门山雄伟壮观。

生:我通过课前预习,还知道天门山是“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2.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真多!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谁来把课前预习的资料和同学们分享一下?(生简介李白)课件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绝句。

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确定读音,读通诗句。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望洞庭》: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其艺术美。

2. 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教师讲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其韵律美。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选择一首古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1.(出示课件3)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出示课件5)了解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出示课件6)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预设: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上部编语文教案九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上部编语文教案九
(2)我会组词。
饮( ) 初( )
七、课堂小结
你从故事中学到了哪些字?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上堂课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古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们对刘禹锡有哪些了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饮湖上初晴后雨》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最后两句你能学到什么?
合作学习
(一)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3、学生跟着录音自读课文,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场景。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第1题。
5、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二)古诗精讲
6、学生读古诗标题,理解标题的意思。
7、指名读古诗的第一二句,注意停顿。其他学生思考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色。
三、自主学习(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古诗,认识生字,并做标记。
2、生字卡片检验识字效果。
天门山 楚江 碧水 东流 青山 孤帆 相对出 一片
3、同桌互相指认生字,共同识记生字,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4、学生辨别多音字。
(抽读、开火车读)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望天门山》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的第一、二句分别描写了什么?
西湖山水
雨---亦奇
课后反思:
六、书写练习
1、教师指导观察。
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写好这6个字,我们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
3、练些、展示、互评。
七、课堂小结
1、熟练背诵《望洞庭》。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部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教学设计

(部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亦”“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文,直接导入。

二、学习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记。

(1)出示生字:断楚至孤帆(2)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

前鼻音:“断、帆”。

(3)识记生字:加一加:“巾+凡=帆”换一换:“继”换掉“乡”加上“斤”就是“断”;”“蛋”换掉“虫”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3、学习第一、二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2)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诗意: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4、学习第三、四句诗。

(1)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2)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三、总结全文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请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第二课时1、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古诗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古诗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古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请简要描述《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的景色。
答案:《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了晴朗天气时西湖水波荡漾,阳光照耀下的美景,以及雨后山色空蒙、云雾缭绕的景象。
例题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水光潋滟晴方好,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西湖美景,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描绘了雨后山色的迷蒙美。
1. 教学重点
(1)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境和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朗读、鉴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喜悦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的能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古诗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理解关键词句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
(4)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通过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
(1)诗句意境的理解: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诗句的意境较为困难。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画面或场景,帮助学生感悟。
(2)古诗中特殊词句的解读: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淡妆浓抹”的含义。教师需借助图片、示例等,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

(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而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

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

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

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完美版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完美版教案

【设计理念】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本着“举字造形,读为主线想象画面、链接资料、文言共生、设境激趣。

”设计理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学习古诗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及大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望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1.古字切入,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老师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看,说什么字,根据字意,想像“天门山”是怎么样的山?公元726,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课文,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3.初步指导读诗。

检查学生字读音,读出节奏,并采用多种方法读。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三、精读感悟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什么叫“中断”?从“断”的小篆写法展开想像是怎么断开的?“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带着理解,读出江水汹涌的气势。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6.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断、楚、至、孤、帆”,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写错的字进行警示。

“楚”下面部分不是“定”;“孤”右边部分是“瓜”,不是“爪”。

“断”: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部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7.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语速可放慢。

8.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9.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1.学生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天门楚江青山孤帆日2.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回:回旋。

出:出现。

孤:一只。

3.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天门中断楚江开(1)课件出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朗读句子。

(2)圈画出自己认为用得生动、形象的字词。

(3)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原因。

(4)教师对学生口语和叙述表达相机指导,可结合实际动作理解。

断、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是冲开、撞开的意思。

“断”“开”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劈山断的壮观景象。

(5)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天门山,让学生体会天门山的高大雄伟。

(6)过渡:天门山,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山的门,传说天门原本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你们知道是哪把利剑吗?(在黑板上画出楚江的线条)(7)引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楚江”。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8)这样雄伟的山被江水冲断,我们感受到了水是什么样的呢?湍急、汹涌、奔腾。

(9)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4.课件出示第2句。

句段2:碧水东流至此回(1)教师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想想老师画的是什么?(2)楚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

(结合板书和手势来说)(3)这是什么样的水?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水?碧水。

还可以说是清清的水、绿绿的水。

(4)结合第1句,想象眼前浮现的画面。

(5)学生想象画面,请学生起来描述,教师相机指导口语和叙述方式。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6)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5.过渡:“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衬出了山的奇险,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感受一下吧!6.齐读第1、2句,感受天门山的奇险,楚江的汹涌澎湃。

7.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教师画两座山相对、一只船和太阳。

思考:青山是如何“出”的?(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所描写的情形。

(3)“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妙在何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

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4)出示有天门山、绿水、白帆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的美感。

(5)学生欣赏课件,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8.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朗读时要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

9.通过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诵诗歌。

10.熟读古诗,熟读成诵。

11.默写古诗。

四、课文总结,拓展延伸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2.小结:诗人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他乐观豪迈的心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五、作业布置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在杭州,说起最美、最有名的景点,非西湖莫属了。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了不朽诗篇,宋代诗人苏轼也曾在此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饮:喝酒。

初晴:开始是晴天。

后雨:后来下雨。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5.课件出示本课会认的字、多音字和会写的字。

(1)指导生字的读音。

“亦”和“宜”发音相似,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

(2)识记多音字“抹”,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3)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初:左部“衤”的两点不要写成一点。

6.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语速可放慢。

7.指名学生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8.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时思考问题。

想一想,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三、精读课文,引发情思1.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神奇。

欲:可以;如果。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相宜:显得十分适宜。

2.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水光潋滟晴方好(1)理解“涟漪”。

“潋滟”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

(2)拓展“水光潋滟”的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

波光粼粼水波荡漾水波相连(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水光潋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晴天西湖的美丽。

(5)诗人是怎样评价晴天的西湖的?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晴方好”的含义。

(6)如果此时你泛舟湖上,你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想象画面,把感觉带进诗里读出来。

(7)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大意。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

3.过渡:正当诗人被西湖晴天的美景深深吸引的时候,这时下起了蒙蒙细雨,哪句写了雨天的景色?(课件出示第2句)句段2:山色空蒙雨亦奇(1)理解“空蒙”。

“空蒙”写出了雨天西湖云雾迷茫缥缈的特点。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西湖雨天的照片,让学生感受西湖雨天的风光。

(4)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雨亦奇”的含义。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大意。

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缈缈,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6)过渡:一天之内,西湖之景不同,晴时明媚,雨时朦胧,无论晴雨,西湖都是这样美好、奇妙,西湖之美,就美在这种动态、变化之中。

(7)教师描述画面,引导学生说出诗句,让学生感受画面,帮助诵读。

①师:晴空朗日,苏轼与友人泛舟西湖,西湖山美水美,于是诗人感叹—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②师:远处青山葱茏,近处荷花满池,晴时的西湖那样多姿,诗人不禁感叹—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③师:忽然一阵骤雨打湿了诗人的衣裳,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诗人又赞叹—声:山色空蒙雨亦奇。

④师:下雨了,雨却没有惊扰诗人的兴致,远处的青山笼罩在蒙蒙烟雨中,是那样美妙、奇丽,于是诗人惊叹道—声:山色空蒙雨亦奇。

(8)体会第1、2句诗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之情。

4.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诗人把西湖比作什么?介绍西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比喻的奇妙。

(课件出示西施的介绍或相关图片)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四大美女之首。

后人尊称其“西子”。

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

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学生讨论交流。

(3)联系实际理解淡妆和浓妆的区别,可以用老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同学们表演节目时化浓妆的样子进行对比。

(课件出示西湖晴天、雨天图片,西施淡浓妆对比图片)“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两者都有一个“西”子;西湖景美,西子人美,二者都具有天然美,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