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科学故事

合集下载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

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外数学家故事小故事及读后感(摘)一、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关于圆周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阿基米德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阿基米德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二、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阿基米德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阿基米德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阿基米德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阿基米德成为——数学天才!三、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5篇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5篇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5篇袁隆平的故事1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读《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有感_小学作文

读《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有感_小学作文

读《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有感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读《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暑假里,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爷爷小时候因家境贫困只上到初一就失学了,在家替父母站柜台,但他始终不懈努力,坚持自学数学,终于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他为我们树立了不怕困难,刻苦学习,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

最让我难忘的一个故事是: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

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

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

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你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我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我要好好努力,向华罗庚爷爷学习,发奋读书,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精选7篇)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精选7篇)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精选7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篇1铁杵磨成针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

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但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很困难,就更加不愿意学了,有的时候还偷偷跑出学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

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

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

”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

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

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

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

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最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这句成语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成语】:铁杵磨成针【拼音】:tiěchǔmóchéngzhēn【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

将铁棒磨成细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篇2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

将铁棒磨成细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来源: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奋斗故事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他的奋斗经历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 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

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 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

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 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 (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

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 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

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 尝尽逃难的艰辛。

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

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 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 ,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 那地方挺穷的) 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

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 ,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 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 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 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 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 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难忘的n个“第一”——我的科研故事

难忘的n个“第一”——我的科研故事

杨文娟,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校长。

曾获江苏省首届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等荣誉。

是常州市首批名校长培养基地领衔人,连续三届担任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

主持教育部立项(重点)规划课题3个,主持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2项,主持省级课题5个,主持省品格提升工程1项,主持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1项。

独立或编著出版《与生活世界对话》《学会分享———分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专著9本,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难忘的N 个“第一”———我的科研故事杨文娟“科研兴校”是我一直以来的治校方略,“带头做科研”也是我对自身的要求。

我的教育科研起步并不早,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发表时间是2003年,在我工作第15年的时候。

但自那时起,便有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发展态势。

从市级立项课题到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从市级刊物到在《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上海教育科研》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再到独立或编著出版专著,让我日益享受着科研带来的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区域发展的欣喜与成就感。

那一个个“第一”令人难忘。

第一份开题报告2003年,萨斯病毒肆意流行之际,我正在安徽师范大学脱产攻读教育硕士。

“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的规定让我只能静下心来认真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说实话,虽然已经工作15年,但我仍不知道科研为何物,也从没有接触过开题报告之类的学术内容。

我的导师葛金国是一位学术研究特别严谨的人。

他告诉我,一份好的开题报告绝对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于是,在躲避萨斯病毒的日子里,图书馆、宿舍、二〇一九年第八十六期教室成了我全部的活动空间。

开题报告首先从选题开始。

当时我正好在一所公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担任校长,接触到很多流动儿童,我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这些期待教育公平的孩子鼓与呼。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五篇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五篇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五篇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的故事概括,欢迎品鉴!袁隆平的故事概括篇1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21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世界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截止2021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中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2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1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篇一:严格要求学生华罗庚先生一直很重视青年数学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人才,他在清华园里的数学研究所开办了数学讨论班。

我国着名数学家王元先生那时就曾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先生,希望能拜他为师。

王元从小喜爱数学,一直非常仰慕华罗庚先生,立志要拜华罗庚先生为师。

华罗庚先生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

王元一时发懵,思索半天没有想出答案。

华罗庚先生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

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先生。

华罗庚先生听了十分高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

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先生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华罗庚先生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他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就是一天。

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一讲”就这样,华罗庚先生忘我地工作,他对学生们说:“如果自己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了,就不是数学家了!”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华罗庚先生选择学生时从不以貌取人,他在给广州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在听讲的学生中,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先生的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搞研究。

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当时华罗庚先生是万人仰慕的大数学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为荣,他怎会收下像陆启铿这样的残疾青年呢?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先生写了一封信。

他很快收到回信。

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数学家。

篇二:尊师重教华罗庚1931年去清华大学工作后,每年寒暑假都会回乡,总要登门看望他的老师韩大受、王维克、李月波等以及他的同学、朋友。

难忘太空生活的55个昼夜_人生故事

难忘太空生活的55个昼夜_人生故事

难忘太空生活的55个昼夜玛莎&middot;埃文思,美国宇航局前宇航员,其太空飞行经历充满神奇的色彩,她执行过多项任务,于2010年11月正式退役。

当你离开地球家园时,所受到的那种情感上的冲击是无法预测的。

你低头俯瞰地球,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地球上了,这种场景令人震撼不已。

我先后执行过美国宇航局的5次航天任务,总共在太空中度过了55天。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进入太空飞行并不仅仅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瞬间,那种感觉既非常神奇,又无比平淡。

它拥挤嘈杂,偶尔使人不舒服。

在太空中旅行,至少用我们今天这样的方式进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刺激,却有着难以抵御的巨大诱惑力!完全可以想象,当你在发射塔顶部坐着,身体下方堆积着3万多千克易爆的火箭燃料时,你该有多么紧张和忧虑。

但实际上在你进入航天飞机等待发射的两个小时里,并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许多宇航员只好打个盹儿来消磨时间。

在飞行系统接受数千项发射前的检查期间,你如同一袋土豆似的被安全带绑在座位上。

有时你不得不醒来回应地面指挥中心的询问,回答“知道了”或“明白”。

但发射本身完全是另一回事,用8。

5分钟从发射台到轨道,然后全程加速,达到2。

8万千米/小时的轨道速度。

适应零重力状态事实上,一旦你进入轨道,随之而来的零重力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

因为没有重力,体液朝头部涌去,让人体从根本上来了一个翻新改造,肚子变得扁平,觉得身体被拉长了,因为你长高了2。

5厘米~5厘米。

然而零重力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随着体液流向头部,你的头会痛得很厉害。

身体在头几天需补偿损失的1升液体,因为我们基本上用不断撒尿的方法使头痛感消失,很多人会想呕吐。

要使自己觉得更舒服,其中的一种办法是设法恢复“上下”的感觉,使自己的视觉系统确信“上”就是头部所处的位置,“下”则是脚所在的地方。

当你能够这样做时,你就可以逐步适应零重力的状态。

每经历一次太空飞行,这种对零重力的适应性就来得更快一些,因为身体会记住在太空中出现过的状况。

钱学森爱国事迹概括100字

钱学森爱国事迹概括100字

钱学森爱国事迹概括100字钱学森爱国事迹概括100字篇1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令我们一辈子难忘的名字!钱学森是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学生,他写出了一本堪称经典的《工程控制论》,他的老师称钱学森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他。

这本《工程控制论》迄今为止,依然享有盛名。

不仅如此,钱学森还成就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导弹事业,被光荣地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相反,经历过许多磨难,其间,他曾被美国政府软禁过五年,五年啊,多少个春秋?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分分秒秒?在这五年里,钱学森不但没有向美国政府投降,相反,在他的心里,始终只有一句说:我要回祖国去!当时美国政府授予钱学森终身教授的称号,还声称只要他留下,无论什么都可以满足他,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糖衣炮弹啊!但是钱学森毫不动摇。

最后,在多方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

他回国以后,为我国的科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枚原子弹研制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胜利升空……他还拒绝采访,拒绝写传记,心中挂念的是祖国的科技以及祖国人民的水平。

在他的身上,我终于明白什么是“以国为重”!钱学森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我一定要向钱学森爷爷学习,继承并发扬他的爱国精神!“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一辈子铭记在心,因为长大后,我也要像钱学森爷爷一样,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国争光!钱学森爱国事迹概括100字篇2读了《钱学森》这篇文章后,我心中满是感动,同时对钱学森敬佩不已。

钱学森在美国时,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却并不能让钱学森忘记自己的祖国,而是对祖国日日思念,他天天期盼着能早日回国,早日见到自己的祖国妈妈。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自己挂念已久的祖国,并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那堂课令我难忘作文

那堂课令我难忘作文

那堂课令我难忘作文《那堂课令我难忘》作文一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有许多堂课让我印象深刻,但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堂语文课。

那天,老师走进教室,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

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开始讲课,而是拿出了一个盒子,问我们:“猜猜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大家都好奇地瞪大了眼睛,纷纷猜测。

有的说里面是糖果,有的说里面是玩具。

老师慢慢地打开盒子,哇,原来是一本精美的故事书!老师开始给我们讲故事,她的声音温柔又动听,好像把我们都带进了那个奇妙的故事世界里。

我们听得入了迷,连窗外小鸟的叫声都没听见。

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原来通过故事可以学到那么多知识,也让我更加喜欢语文课啦!《那堂课令我难忘》作文二我上过很多课,有数学课、英语课、体育课……但有一堂科学课让我特别难忘。

那堂课上,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老师拿出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又拿出一张纸,盖在杯口上,然后把杯子倒过来。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纸竟然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出来!我们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老师笑着给我们解释了其中的原理,虽然有些地方我还不太懂,但是这个实验真的太有趣啦!从那以后,我对科学课充满了期待,总想着能再做更多好玩的实验。

《那堂课令我难忘》作文三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堂美术课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上课铃响了,美术老师走进教室,她的手里拿着一大把彩色的纸。

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手工!”同学们都兴奋极了。

老师先给我们示范怎么折纸飞机,我跟着老师的步骤,认真地折着。

不一会儿,我的纸飞机就折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教室外面去试飞,我的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

看着自己亲手折的纸飞机在空中飞翔,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这堂美术课真有趣,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呢!《那堂课令我难忘》作文四有一堂课,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是一堂体育课。

那天,阳光特别灿烂,操场上热闹极了。

体育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玩接力赛!”同学们一听,都欢呼起来。

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比赛开始了。

只见第一个同学像箭一样冲了出去,我们在后面拼命地喊:“加油!加油!”轮到我跑的时候,我的心砰砰直跳,我拼命地跑啊跑,终于把接力棒交到了下一个同学手里。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精选20则)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精选20则)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精选20则)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欢迎各位读者的阅读。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1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2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

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数学名人小故事

数学名人小故事

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

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

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

”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

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

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

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

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

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

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

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

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

数学名人故事18篇

数学名人故事18篇

数学名人故事18篇数学名人故事(一):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

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最终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只念过初中。

熊庆来惊奇不已,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数学名人故事(二):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小时候高斯家里很穷,且他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但高斯依旧喜欢看书,话说在小时候,冬天吃完饭后他父亲就会要他上床睡觉,以节省燃油,但当他上床睡觉时,他会将芜菁的内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当成灯来使用,以继续读书,高斯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教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

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

这一年,高斯9岁。

数学名人故事(三):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

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

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进取思考问题。

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

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

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数学名人故事(四):数学名人小故事—苏步青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教师。

第一堂课杨教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6篇)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6篇)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6篇)周四中午,我们照常进了ipad班。

白老师,来说说我们最擅长的。

陈浩洋说的最特别。

他说他的大脑是最聪明的。

当他在同一桌时,他可以很快地解决20-crossing问题。

周宇轩在体坛吉尼斯能拍1000多个球,还获得了“小冠军”的称号。

陈宁婷的字写得很漂亮,老师还把她的字贴在了秀秀上。

张思源画的一只大老虎就像真的一样,让我浑身颤抖,好像随时都要扑向我们。

我的手工是最好的。

我的手工作品贴满了我家的墙壁,包括我剪的《环保小爱心》和给奶奶做的贺卡。

每个小组都有一名代表发言。

听了他们的发言,我发现自己还是比别人有很多优势的。

以后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门“一护”课是如此有趣和难忘。

希望下一节“ipad”课会更有趣。

我喜欢你的“意象”和“一护”课。

今天,我上了一堂难忘的科学课。

我们先到了实验室,因为我坐的地方没有座位,所以被理科老师安排在从正数第二排的一组。

坐下后,我开始认真听老师讲考试步骤。

老师说:“冷凝测试时,先把水放在燃烧的杯子里,然后点燃酒精灯,再把烧杯放在上面,燃烧30-60秒,然后把酒精灯放在盖子上,熄灭。

最后用试管夹住平板,放在烧杯上。

”听完老师的讲座,我有点紧张。

这样复杂的实验我们能成功吗?组长开始分工,我们都被分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我被分配到点亮酒精灯的步骤。

工作完成后,我们小组的实验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因为之前有一些点酒精灯的经验,所以完成任务很顺利。

我们实验的前两步一帆风顺,但是第三步有一点小错误。

因为我们倒的水太多,反正烧不着,只好倒点水,重新来过。

实验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开始下雪了……我们组的实验结束了。

虽然实验很复杂,但我们还是成功地完成了。

我惊讶地发现那个盘子上出现了非常小的水滴。

老师说:“水的凝结是指水蒸气冷后变成小水滴。

你盘子上的小水滴是冷水蒸气造成的。

”上完这门课,我搞清楚了水的凝结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门课真的让我难以忘怀!《铃儿响叮当》,上课时间到了,写单词的老师准时来到教室。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

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王亚平先进事迹故事篇1这次授课完美成功,也是我最难忘的一次。

一开始的时候,不怎么感兴趣,以为只是在地面上授课,心里想着这一定又是一次枯燥乏味的一刻了。

万万没想到,最后竟是我最喜欢的飞天英雄王亚平精心备课,为我们上了一节惊心动魄的一课。

这一次神十带着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三人飞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世界的榜样!在授课过程中,王亚平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在天宫舱内所用的生活用品和仪器。

地球上用天平、弹簧秤、磅秤等测量物体的重力。

可是在这里,他们巧妙运用了牛顿的第二定律的F=ma来算出体重,这也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

接着我看到了单摆运动,在地面上无法做到的圆周运动,在太空却实现了。

当看到小球360度旋转时,我都不敢眨眼,因为我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太不可思议了!然后王亚平给我们演示了太空版的陀螺定向性。

她把没旋转的陀螺扔在空中,轻轻一推,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陀螺竟缓缓向前翻滚,一直不停。

而把正在旋转的陀螺向前一推,陀螺却稳定地旋转,与之前旋转的方向也不同。

威武有神奇。

最后她做了一个水膜,加入一点水淹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

当她蹲下看水球时,影子是倒着的。

这似乎一点都不符合逻辑,但都被证实了。

当她加入红色液体时,水球宛如一颗美丽无瑕的红宝石。

我看完这些实验后,仍意犹未尽,我真的学到了很多。

我似乎对太空生活产生了兴趣。

一连串的问题都浮现在眼前:他们在里面还有好玩的吗?失重的感觉怎么样?在地球上往水里看自己,自己是正的,为什么到那儿就恰恰相反了呢?这也是太空原理吗?……这种种问题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可太空是神秘的,没人摸得透,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

我真想变成一个宇航员,到太空去看一看这些神奇的景象,没准还能看到16次日出呢!但这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宇航员是不能有一点点伤疤的。

所以我想有多一些这样的课,让我们饱饱眼福,让每个人都有飞天梦。

同时我要感谢我们的飞天英雄,没有他们,我们也不会看到太空中那个的有趣的事。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7篇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7篇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7篇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7篇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

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

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

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

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

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

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

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故事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夏季粮食的丰收时节。

粮食的大丰收让祖国的粮仓爆满,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让人明更加安康。

但是为我国甚至全球粮食曾收层产的袁隆平院士却离开了我们。

粮食的丰收意味着国民能吃饱饭,意味着国家的国泰民安。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粮食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作文《我与科学的故事:一次难忘的经历》

作文《我与科学的故事: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与科学的故事:一次难忘的经历哎,说起来跟科学沾边的事儿,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估计跟大家印象里的什么高科技实验啊,伟大发现啊,完全不一样。

我的“科学故事”,主角是……一只蟑螂。

这事儿发生在我小学三年级,那会儿我正沉迷于各种自然纪录片,感觉自己都快成小小博物学家了。

特别迷恋那些昆虫特写,觉得蚂蚁搬家、蜜蜂采蜜都特神奇。

然后呢,家里就…嗯,出现了一只大蟑螂。

不是那种小小的,那种…巨!型!的!比我拇指还长!黑亮黑亮的,触角乱晃,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我妈当时尖叫一声,拿拖鞋就上,结果那家伙速度快得惊人,嗖的一下就钻到厨房水槽底下去了。

我妈气得不行,说要找杀虫剂。

我却…我当时居然来了兴趣!这哪是害虫啊,这简直是移动的生物奇迹!速度、生存能力,啧啧,完美!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它。

先是用小棍子轻轻敲敲水槽底下的管道,想把它引出来,结果它纹丝不动,好像在说:“小样儿,你拿我没办法!” 然后我又尝试用灯光照,它依旧稳如泰山。

这坚韧的生命力,着实让我佩服。

我甚至开始在想它是怎么找到这个藏身之地的,食物链里它在哪个位置,它会不会跟别的蟑螂交流等等…脑子里各种问题,就跟看纪录片似的,开始分析它的行为模式。

接下来几天,我几乎成了个“蟑螂专家”。

上网查资料,了解它的习性、繁殖方式,甚至还画了个简陋的“蟑螂生活图”,标注了它的活动范围、食物来源,还用彩色笔涂了涂,哈哈哈,现在想想真幼稚。

最有意思的是,我居然试图给它“做实验”。

我找来几块不同的食物:面包屑、糖、菜叶… 然后把它引出来(费了好大劲儿!)放在这些食物旁边,观察它会选择吃什么。

结果那家伙居然对糖最感兴趣?!这跟我之前查到的资料不太一样啊,我当时还认真地记在了我的“研究报告”里,还写了“待进一步研究”几个大字。

最后,那只蟑螂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

不知道它跑哪儿去了,也不知道它是不是被我妈最终消灭了。

但那段追着蟑螂跑,观察它,思考它,甚至还“做实验”的日子,却真的让我印象深刻。

难忘的科学作文

难忘的科学作文

今天下午,我们上了一节难忘的科学课。

李老师给我们讲了关于月亮的知识。

“太阳和月亮都是东升西落,而且月亮每天都比上一天月亮晚升起大约一个小时”她说。

这个神奇的现象像地球引力吸引物体一样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她接着往下说:“从农历初一开始,一直到三十,月亮的变化顺序是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还有,上弦月是由西向东变化的,下弦月是由东向西变化的。

"
有同学提出问题:“老师,地图应该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中的上弦月明明是自东向西呀。

”老师说:“这你就有所不知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是地图的方位没错,但我们研究的是月亮,月亮是按照比例画在星空图上的。

星空图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听到老师的回答,提问的同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你们想不想听听我看见日食的经历?”这名话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儿似的提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说:“要,要,要!”。

然后老师就开始讲述她大二时在公园与老人们打羽毛球,偶然看见日偏食的事情。

她后来还专门去中山观看了一次日全食。

光是听她的描述,我们都兴奋不已!我们都在想着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日全食或日偏食。

多么有意思,多么难忘的一节科学课。

昆虫记最难忘的故事情节

昆虫记最难忘的故事情节

昆虫记最难忘的故事情节《昆虫记》是法国作家马蒂亚斯·桑德拉尔所著的一本描写昆虫世界的小说。

其中最难忘的故事情节之一是关于一只叫做小飞的蜻蜓的故事。

小飞是一只生活在昆虫世界的蜻蜓,他独自一人生活在一个小池塘附近的树上。

小飞非常勇敢和好奇,他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有一天,他听到了树下的一群青蛙谈论着关于大海的故事,他们说大海是美丽而神秘的,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

小飞被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下定决心要亲眼见到大海。

于是,小飞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

他飞过了茂密的森林,穿过了广阔的平原,跨越了高高的山脉。

途中,他遇到了许多不同的昆虫和动物,他们都给了他许多指引和帮助。

小飞虽然遇到了困难和危险,但是从未放弃。

终于有一天,小飞终于到达了大海。

他被大海的壮丽景色所震撼,海天一色,浩瀚无垠。

小飞感受到了大海给他带来的力量和智慧,他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小飞在大海边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然而,他意识到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与朋友们分享他的经历和见闻。

于是,小飞带着丰富的故事和感悟,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最终,小飞成功地回到了树上的小池塘,并与朋友们分享了他在大海的经历。

每个昆虫都被小飞的故事所感动和启发,他们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智慧。

小飞成为了昆虫世界中的一位英雄,他们都为他感到骄傲和敬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好奇心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并且我们要记得,与朋友分享我们的经历和见闻,让彼此一起成长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忘的科学故事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的眼睛。

科普的现象也是如此,生活中处处有科普的现象,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和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

这条结论在现在成立,几十年前也成立。

20世纪中期,当时的人们认为——其实,现在的人们也会这么认为——将一杯热牛奶与一杯冷牛奶同时放在冰箱冷冻环境中,肯定是冷牛奶先结冰。

当时的一名坦桑尼亚的三年级学生,在一次做冰淇淋的生活经验中却发现是热牛奶先结冰,他就觉得奇怪,经过认真重复实验了多次,但结果依然“热牛奶先结冰”没有变。

于是对这种“冷牛奶先结冰”的习惯思维提出了疑问,并将这一自己发现的现象告诉了老师,但老师并不相信他所说的话。

因为当时人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后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实验证明,姆潘巴发现的现象属实。

这个现象就是以那名学生的名字命名——著名的姆潘巴现象。

一次无意中,我在一本科普杂志上看到了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随即引起了我的思考。

的确,这个故事有点超出人们习惯思维的常识。

但科学家们数十年的实验又无数次地验证了这一事实。

一开始,我想会不会是水密度的变化造成了这种现象,可是水的密度随温度改变只在千分之几内,这种影响实在太过微弱了。

于是,我否定了这种想法。

又或者是因为温度上升,改变了水的比热容,我翻了翻,书上明确写着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并不会改变,于是又一种想法被否定了……无数的想法产生,又被否定。

不知不觉我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怀疑,热牛奶总要先变成冷牛奶才能结冰吧,那又怎么会比冷牛奶更快结冰呢?我决定,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从小就听父母说,热的东西不能放进冰箱里,不然冰箱会爆炸的。

小时候我对此深信不疑。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我知道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我觉得爆炸这种事并不可能发生。

于是,我就在一个空闲的下午,将同样体积、容量相同的一杯冷牛奶与一杯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一个小时后,结果你们应该也知道热牛奶那一杯已完全结冰,而冷牛奶却仍未完全冻结。

确认了姆潘巴现象的正确性后,因为实在无法得出原因,只好借助网络这个工具。

我上网查了一下有关姆潘巴现象的解释,发现各种解释千奇百怪(有认为牛奶中的糖与离子干扰了牛奶的冻结;有认为高温改变了物体的化学性质……),
在美国甚至有一个对姆潘巴现象进行解释的比赛,这个比赛组委会每年都会收到上万张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姆潘巴现象解释的明信片,如果有成功解释的人,将获得一笔奖金。

在这各种解释中有一条吸引了我,在高温的液体表面会形成一层较高温的液体层,会有蒸发发生,加快降温速率,从而使热牛奶很快降温出现冻结。

当然这仍不是最终的解释,人们仍在探索。

这个科学故事给了我很大启示,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的社会不正是需要象“姆潘巴”那样的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人才,从细节处观察,发现问题,科学探索未知领域,解决问题,将我们的产品由“中国制造”真正变为“中国创造”。

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