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节伴性遗传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能初步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2.科学思维:基于伴性遗传的规律,能根据双亲的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作出预测。
3.社会责任:关注伴性遗传理论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的影响作出科学的判断。
一、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1)显隐性:隐性基因。
(2)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型项目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表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1)方式一由图可知:儿子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2)方式二由图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3)方式三由图可知:女儿患色盲,父亲一定患色盲。
(4)方式四由图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患色盲,儿子一定患色盲。
4.遗传特点(1)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2)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三、抗维生素佝偻病及其他伴性遗传病1.抗维生素D佝偻病(1)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基因型和表型(3)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人数多于男性。
②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伴Y染色体遗传病请据图归纳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
四、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可以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从而指导优生。
2.伴性遗传理论还可以指导育种工作。
(1)鸡的性别决定性别性染色体类型性染色体组成雌性异型ZW雄性同型ZZ(2)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高中《伴性遗传》优秀教学案例
3.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通过遗传图解的绘制和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内在动力。
2.增强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消除性别歧视,尊重生命多样性。
高中《伴性遗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伴性遗传》章节,是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性别与遗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应用往往感到困惑。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优秀教学案例,以期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深入掌握伴性遗传的规律。
本案例以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他们在前期课程中已学习了基因、DNA和遗传等基本概念,为学习伴性遗传打下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讨伴性遗传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介绍伴性遗传的定义、类型及特点,让学生了解伴性遗传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2.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通过讲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如X染色体的显隐性遗传等,帮助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规律。
3.伴性遗传病实例分析:以色盲、血友病等为例,分析伴性遗传病的发生原因、遗传特点及防治措施。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应用,我将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家族中的色盲遗传现象,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伴性遗传的普遍存在。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教案《伴性遗传
高中生物教案《伴性遗传》第一章:伴性遗传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理解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掌握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1.2 教学内容伴性遗传的定义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比较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遗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传递规律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染色体模型介绍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区别1.4.2 讲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定义1.4.3 比较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1.4.4 讲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遗传1.4.5 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现象1.4.6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第二章:伴性遗传的类型2.1 教学目标了解伴性遗传的类型掌握不同类型伴性遗传的特点2.2 教学内容类型1:X连锁隐性遗传类型2:X连锁显性遗传类型3:Y连锁遗传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类型伴性遗传的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2.4.2 讲解类型1:X连锁隐性遗传的特点和实例2.4.3 讲解类型2:X连锁显性遗传的特点和实例2.4.4 讲解类型3:Y连锁遗传的特点和实例2.4.5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第三章:伴性遗传的遗传咨询3.1 教学目标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咨询的重要性掌握伴性遗传的遗传咨询方法和步骤3.2 教学内容伴性遗传的遗传咨询的意义伴性遗传的遗传咨询方法和步骤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伴性遗传的遗传咨询的重要性和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讨论伴性遗传的遗传咨询的意义3.4.2 讲解伴性遗传的遗传咨询的重要性和方法3.4.3 介绍伴性遗传的遗传咨询的步骤:家族史采集、风险评估、遗传检测、咨询和指导3.4.4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第四章:伴性遗传的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伴性遗传的实例应用伴性遗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2 教学内容分析伴性遗传的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应用伴性遗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伴性遗传的实例和分析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4.4 教学步骤4.4.1 引入:讨论伴性遗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4.2 讲解红绿色盲的伴性遗传实例和分析方法4.4.3 讲解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实例和分析方法4.4.4 讲解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伴性遗传实例和分析方法4.4.5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第五章:伴性遗传的实验研究5.1 教学目标了解伴性遗传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技巧5.2 教学内容伴性遗传的实验研究方法: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基因敲除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技巧:染色体观察、基因敲除操作5.3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进行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5.4 教学步骤5.4.1 引入:讨论伴性遗传的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5.4.2 讲解伴性遗传的实验研究方法: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基因敲除5.4.3 讲解伴性遗传第六章:伴性遗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6.1 教学目标理解伴性遗传疾病的诊断方法掌握伴性遗传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6.2 教学内容伴性遗传疾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家族史、遗传咨询、基因检测伴性遗传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伴性遗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6.4 教学步骤6.4.1 引入:讨论伴性遗传疾病对患者及家庭的影响6.4.2 讲解伴性遗传疾病的诊断方法6.4.3 讲解伴性遗传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6.4.4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第七章:伴性遗传与性别决定7.1 教学目标理解伴性遗传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掌握伴性遗传性别决定的机制7.2 教学内容伴性遗传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XY型性别决定、型性别决定伴性遗传性别决定的机制:SRY基因、AMH基因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伴性遗传与性别决定的关系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7.4 教学步骤7.4.1 引入:讨论性别决定的基本原理7.4.2 讲解伴性遗传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7.4.3 讲解伴性遗传性别决定的机制7.4.4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第八章:伴性遗传与进化8.1 教学目标理解伴性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掌握伴性遗传生物进化的机制8.2 教学内容伴性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性染色体变异、基因流伴性遗传生物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基因突变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伴性遗传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8.4 教学步骤8.4.1 引入:讨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原理8.4.2 讲解伴性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8.4.3 讲解伴性遗传生物进化的机制8.4.4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第九章:伴性遗传与生物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伴性遗传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掌握伴性遗传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方法9.2 教学内容伴性遗传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基因克隆、基因编辑伴性遗传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方法:PCR技术、CRISPR/Cas9系统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伴性遗传与生物技术的关系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9.4 教学步骤9.4.1 引入:讨论生物技术在伴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9.4.2 讲解伴性遗传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9.4.3 讲解伴性遗传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方法9.4.4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第十章:伴性遗传与伦理问题10.1 教学目标理解伴性遗传伦理问题的内涵掌握伴性遗传伦理问题的处理原则10.2 教学内容伴性遗传伦理问题的内涵:歧视、隐私、基因筛查伴性遗传伦理问题的处理原则:公平、尊重、保护隐私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伴性遗传与伦理问题的关系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10.4 教学步骤10.4.1 引入:讨论伴性遗传研究中的伦理问题10.4.2 讲解伴性遗传伦理问题的内涵10.4.3 讲解伴性遗传伦理问题的处理原则10.4.4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五章:伴性遗传的实验研究环节内容:进行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操作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伴性遗传知识的重要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
生物教案:第二章第节伴性遗传
第3节伴性遗传教学设计(一)作者:姚卫娟,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本文系江苏省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教材背景分析《伴性遗传》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定律、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其中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补充和深化,也是对遗传定律的复习和梳理过程。
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体验,激发他们探索遗传规律的愿望。
教学策略伴性遗传部分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通过色盲的测试,色盲被发现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通过遗传图解的绘制,进一步巩固遗传图解书写的规范性;通过对四组婚配图解的分析,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介绍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真正全面地了解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伴性遗传,分析总结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2)举例说出与性别有关的其他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让学生练习,理解遗传规律。
(2)通过遗传图解的绘制,培养学生规范书写遗传图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伴性遗传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教学过程(一)伴性遗传的概念教师:展示四幅色盲测试图,对学生进行色盲测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展示色盲被发现的小故事.提问:红绿色盲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几率相同吗?学生回答:不同.(教师就势引导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伴性遗传的特点1.红绿色盲的遗传出示一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提问:(1)该遗传病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是如何判断的?(2)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引导:(学生在具备遗传定律部分的知识基础上,回答第一个问题很肯定,但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思路通常会有些乱。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5篇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3.纯种芦花鸡(ZBZB)与非芦花鸡(ZbW)交配,产生F1,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中雌性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是 ( )
课型:新授 主备: 同备: 审批: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3
课标要求:概述伴性遗传。
学习目标:
知识:1.领会伴性遗传的特点。 2.理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
能力:1.通过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1)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2)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3)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窄叶个体各半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4)若后代性比为1:1,宽叶个体站3/4,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8.现有一母子去医院看病,医生发现其母亲患有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h表示其致病基因),儿子有色盲,随即医生在其儿子的病历上写上血友病,为什么?试写出儿子的基因型。
3.生物界中,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即 和 ,大多数生物是 ,而鸟类和蛾类是 ;前者的雌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雄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后者的雌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雄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三.合作探究:
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2.ZW型遗传方式的特点。
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2浙科版必修2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教材分析《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综合了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仅在整本教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综合的遗传图谱分析题常出现在近几年的学考与选考中,主要考察遗传方式的类型、个体的基因型及患病概率的计算。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安排为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对基因、染色体、减数分裂等概念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基因是如何遗传的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具备了对一对、两队甚至多对基因的遗传状况进行分析的能力。
再根据对比学习,通过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巩固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和受惊作用遗传给后代的情况,也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高一的学生抽象逻辑能力较强,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分析评价能力。
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明确,自觉性较高,并对社会现实有关的问题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认识人类染色体组型;了解性别决定,理解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遗传图谱;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培养学生用探究性解决问题和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染色体组型的概念;性别决定的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五、教学方法案例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一、染色体组型二、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XY型 ZW型三、伴性遗传2.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2.32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2.32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规律在实践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规律;2、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伴性遗传病形成科学健康的认识;2、通过对伴性遗传特点的学习,认识到遗传咨询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伴性遗传的概念;2、人类伴性遗传的特点及简单的遗传图谱分析;3、分析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对基因、染色体、减数分裂等概念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基因是如何遗传的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具备了对一对、两对甚至多对基因的遗传状况进行分析的能力,为本节染色体组型和性别决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二学生的抽象逻辑能力较强,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分析评价能力。
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明确,自觉性较高,并对与社会现实有关的问题感兴趣。
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材分析《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综合了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分离定律,不仅在整本教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综合的遗传图谱分析题常出现在近几年的高考和会考中,主要考查遗传方式的类型、个体的基因型及患病概率的计算。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安排为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着重训练对伴性遗传规律的分析,简单介绍人类伴性遗传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温溪高中周燕2017.3.28。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伴性遗传》适用对象:高中生物课程,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能够理解并解释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表现;3.伴性遗传与性别相关的特点;4.伴性遗传的应用。
教学方式: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教科书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实例引入伴性遗传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2.理论讲解: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的理解;6.总结: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手段:1.讲义:为学生提供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3.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验演示或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4.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分组讨论和思考。
评估方式:1.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和发言情况;2.测试成绩:通过课后测试或考试,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来评估其对伴性遗传的掌握情况;4.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堂作业,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1课时教学案浙科版
第1课时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概念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a a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a a XY型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 b b课时要求1.借助图例分析,总结出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并学会辨别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通过绘制人类性别决定图解,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
3.通过重温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过程,理解伴性遗传的含义。
雌雄性别的差异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为什么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约为1∶1,而且有许多遗传现象总是与性别有关?解决学生疑难点一、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1.染色体组型(1)概念:又称染色体核型,指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2)作用:体现了该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
(3)特点:有种的特异性。
(4)应用:可用来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也可以用于遗传病的诊断。
2.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1)染色体的两种类型项目性染色体常染色体概念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与性别决定无关特点雌雄性个体不相同雌雄性个体相同(2)XY型性别决定①染色体组成⎩⎪⎨⎪⎧雌性个体:常染色体+XX (同型)雄性个体:常染色体+XY (异型)②人类性别决定的图解下图是人类的染色体组型,据图分析:1.甲、乙中表示男性染色体核型的是哪个?为什么?答案 甲表示男性,因为第23对染色体形态不一样,表示的是X 和Y 染色体。
2.人的性别比例为什么接近1∶1?答案 从性染色体上分析:男性为异型的性染色体组成(XY),其可以产生数量相等的X 、Y 两种类型的精子;女性为同型的性染色体组成(XX),只产生X 一种类型的卵细胞;雌、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后代出现XX∶XY=1∶1。
3.人的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决定的?对性别起决定作用的是哪种细胞? 答案 受精作用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精子细胞。
4.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吗?答案 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只有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才有性染色体,如雌雄同体的生物(如小麦)就没有性染色体。
高中生物 2.3《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 浙科版必修2
第3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举例说出性别决定的类型。
3.能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
【技能目标】1.基本能运用染色体组型的确定的科学方法。
2.利用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能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获取有价值的资源。
【情感目标】1.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认识到生男生女的随机性,从而破除封建、错误思想,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2.通过对伴性遗传特点的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染色体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知识,为本节染色体组型和性别决定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性别决定与他们自身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对本节课兴趣比较浓厚。
之前也已经学习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基因、染色体、减数分裂等概念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基因是如何遗传的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具备了对一对、两对甚至多对基因的遗传状况进行分析的能力。
理论上,伴性遗传其实质也是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遗传给后代的情况,也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但是,伴性遗传牵涉到的是性染色体,与学生前面所涉及到的常染色体相比有其特殊性,加大了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分析解决现在所面临问题的难度。
高二学生的抽象逻辑能力较强,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分析评价能力。
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明确,自觉性较高,并对与社会现实有关的问题感兴趣。
三、学习内容【教材分析】本节为【教学重点】1.确定染色体组型方法,并能运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人类性别决定的过程及意义3.人类伴性遗传的特点及简单的遗传图谱分析【教学难点】1.性别决定的过程2.对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结果的假设四、教学方法设计思路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与抛锚式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更加形象地描述XY型性别决定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
抛锚式教学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果蝇伴性遗传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小组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成目标的全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o掌握伴性遗传在性别决定和遗传病传递中的作用。
o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遗传家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伴性遗传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伴性遗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认识到伴性遗传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伴性遗传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性别决定和遗传病传递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病传递规律。
三、教学准备•伴性遗传的多媒体课件,包括遗传家系图、性别决定机制和伴性遗传病案例。
•相关的遗传病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性染色体的概念和性别决定机制。
o引入伴性遗传的概念,简要介绍其在遗传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o讲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o介绍性别决定机制,包括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系统。
o讲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和传递规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3.观察与分析o展示遗传家系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伴性遗传病的传递规律。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总结伴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和遗传方式。
4.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5.总结与提升o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性别决定和遗传病传递中的作用。
o引导学生思考伴性遗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如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6.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伴性遗传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o准备一个与伴性遗传相关的案例或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五、板书设计《伴性遗传》一、伴性遗传的概念与特点- 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 性别决定机制:XY型、ZW型二、伴性遗传病的特点与传递规律- 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等三、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 性别控制技术在农业和畜牧业中的应用四、思考与探索- 伴性遗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多媒体课件和遗传家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原理和应用。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
高中生物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辅导教案 浙科版
辅导教案导学诱思一、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人的染色体组型共分7组:A(1~3号常染色体)、B(4~5号常染色体)、C(6~12号常染色体、X)、D(13~15号常染色体)、E(16~18号常染色体)、F(19~20号常染色体)、G(21~22号常染色体、Y)。
二、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1.染色体的种类(1)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
如X、Y染色体。
(2)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
雌雄个体的常染色体是相同的。
思考:一对夫妇重男轻女,妻子生了女儿,丈夫怨,婆婆骂,生男生女到底由谁决定,你能告诉他们吗?提示:生男生女决定于精子的种类,与卵细胞无关。
因为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产生两种精子X和Y,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X。
所以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生女孩(XX),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生男孩(XY)。
2.性别决定的方式(1)XY型①雄性:常染色体+XY(异型)。
雌性:常染色体+XX(同型)。
②生物类型:人、果蝇、大部分动物及雌雄异株的植物。
(2)ZW型①雄性:常染色体+ZZ(同型)。
雌性:常染色体+ZW(异型)。
②生物类型:鸟类、鳞翅目昆虫等。
3.XY型生物的性别决定的过程思考:某夫妇生了一个女孩,起名唤弟,那么唤弟的弟弟出现的概率是多少?结果又生了一个女孩起名招弟,那么招弟的弟弟出现的概率是多少?提示:唤弟的弟弟出现的概率是1/2。
招弟的弟弟出现的概率是1/2。
4.ZW型生物的性别决定的过程三、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者: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3)实验过程及现象:P:红眼(♀)×白眼(♂)F1:红眼(♂和♀)−−→−交配交配F2:3/4红眼(♀和♂)、1/4白眼(♂)。
(4)理论解释:W表示红眼基因,w表示白眼基因(5)实验结论:红眼、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红眼、白眼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摘要:本课以案例导学法为主导核心,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达到本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性染色体;伴性遗传;色盲一、教材分析《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中的一个难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
学生已学过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伴性遗传》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认识人类染色体组型;了解性别决定,理解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遗传图谱;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2.能力目标源:学科网]培养学生用探究性解决问题和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来源:学科网ZXXK]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设计1.新闻链接,激趣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性染色体新闻来源:新华社——苍南县破获一起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案:是男是女,鉴定准确率高达到99%,犯罪嫌疑人摸透了一些人求子急切的心态,非法为孕妇做胎盘绒毛细胞检查鉴定胎儿性别。
被苍南县计生局联合公安等部门所查获,王某等三名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个妇女生了个女儿,她很想生个儿子,当她怀孕第二胎的时候,就花很多钱去做胎盘绒毛细胞检查鉴定胎儿性别。
这种方法是通过鉴定绒毛细胞中的什么成分或物质来确定性别的呢?引出染色体,同时教师展示:高倍显微镜下的人类染色体(男性和女性)。
在学生细胞分裂知识的基础上提问:(1)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2)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怎么办?学生积极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通过剪贴,将他们配对、分组和排队,最后形成的图像叫染色体组型或染色体核型。
2021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特征的全貌,具有种的特异性。
2.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是较为普遍的性别决定方式。
雌性由同型的性染色体(XX)组成;雄性由异型的性染色体(XY)组成。
3.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4.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③穿插遗传。
5.伴X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考试内容必考加试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1)染色体组型的概念(2)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3)XY型性别决定(4)伴性遗传的概念、类型及特点(5)伴性遗传的应用aabbcaabbc染色体组型与性别决定1.染色体组型(1)概念:染色体组型又称染色体核型,指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进展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2)观察时期:有丝分裂中期。
(3)应用:①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
②诊断遗传病。
2.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1)染色体的分类:根据是否与性别有关,把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①常染色体:雌雄个体中一样且与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②性染色体:雌雄个体中有显著差异,且对生物的性别起决定作用的染色体。
(2)性别决定:①XY型性别决定方式:性别♀♂体细胞染色体组成n对常染色体和1对同型性染色体XXn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型性染色体XY性细胞染色体组成n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X n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X 或Y举例人、哺乳类、果蝇②人的性别决定过程图解:3.判断正误(1)生物的性别并非只由性染色体决定(√)(2)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3)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4)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5)玉米、小麦、西瓜等植物雌、雄同株,细胞内无性染色体(√)1.任何生物都有性别决定吗?提示:雌雄异体生物才有性别。
高中生物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优质课教案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
3.以人的血友病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外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增强提高人口素质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1.本节主要讲述了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等内容。
2.介绍了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和人类染色体的几种类型并对染色体组型作了分析。
关于性染色体,教材以人为例主要介绍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XY型性别决定方式。
在伴性遗传方面,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3.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染色体组型的概念、XY型性别决定方式、人类血友病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建议课时】2 课时。
三、学情分析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孟德尔遗传定律有密切联系,既是对前者的补充,又是核遗传规律的进一步延伸。
其实质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表现。
学生对此内容好奇心强,学起来有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染色体组型这一课题,通过展示染色体组型(男性和女性)图,引导学生对人类雌雄个体染色体形态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使学生在细胞水平上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有感性认识。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的教案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的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2. 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3. 能够解释伴性遗传的发生机制和遗传规律。
教学内容:1. 遗传基本概念的介绍,包括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2. 伴性遗传的概念,特点和实例;3. 伴性遗传的发生机制和遗传规律的讲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基因的概念,并介绍遗传的基本概念;2. 学习:通过课件和实例介绍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3. 练习: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并完成一些练习题,加深对伴性遗传的理解;4. 拓展:通过实例解释伴性遗传的发生机制和遗传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5. 总结:通过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互动: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讨论,促使思维碰撞,加深理解;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理解情况: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了解学生对遗传和伴性遗传的理解程度;2. 学生积极性: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3. 知识掌握程度:根据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结果,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补充材料: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提供适当的拓展材料,加深学生对遗传基因的理解;3. 建议完善:通过学生评价和反馈,完善教案,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次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的教案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生命科学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经历”、“体验”,从而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因此,我在创设情景、提供事实,设置问题时,始终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以形成正确的认知。
本节内容的学时可以安排2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定为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伴性遗传中的伴X隐性遗传,第二课时的内容定为伴X显性遗传,伴Y遗传和摩尔根果蝇伴性遗传的实验分析。
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的典例,可以贯穿本节课学习的始终。
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小故事、红绿色盲检查图、红绿色盲的社会调查结果引入本节学习的主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引入主题后,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对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记忆、去归纳整理、提出问题。
本节课我是充分利用学案来进行知识点的落实的。
在这堂课的结尾,设计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知识网络,把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留下悬念。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是浙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包括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伴性遗传三个方面的知识。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孟德尔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也是《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基础。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不同在于:(1)正式提出了染色体组型的概念(2)ZW 型性别决定由原来的小字部分提升为正文(3)增加了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这一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内容好奇心强,学起来有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自主阅读,绘制遗传学图解、课堂交流等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和能力,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以人类红绿色盲为例,探究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1) 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认识人的染色体组型
2、辨别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3、举例说明性别决定的类型
4、通过绘制遗传学图解来解释人群中男女的比例接近1:1的原因
5、分析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通过绘制遗传系谱图解决某些遗传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道尔顿发现色盲这个小故事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正确的生育观教育。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模式为学案教学,边教边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以情境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
情境中包含有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本节课主要运用自学阅读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