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深入探讨 - 副本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在DRM(错误相关记忆)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DRM范式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人类的错误记忆现象。
通过操纵实验材料和学习条件,DRM范式能够引发被试者产生与其心境状态一致的错误记忆。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以期为错误记忆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依据。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DRM范式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背景,阐述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研究意义。
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即探讨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对国内外关于DRM范式和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我们可以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
包括实验设计、被试选择、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
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错误记忆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启示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作为一个重要的认知心理现象,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DRM(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下,这一现象的研究更是深入到了其认知机制的层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前人关于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研究进行综述。
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情绪与记忆交互作用的研究。
其中,心境一致性理论(Mood Congruence Theory)认为,个体的心境状态会影响其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使个体更倾向于记住与当前心境状态一致的信息。
这一理论为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 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 ),呈现速率为每秒6-20 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 100ms 左右。
第一个靶子 (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 4 至第 11 位,第二个靶子 (T2)出现在T1 后的第一个位置 (Lag 1) 至第 9 个位置 (Lag 9) o RSVP 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 而正确识别 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 判断正确率在 95% 以上 (Shapiro} Caldwell&Sorensen}1997) 。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 T2。
当 T2 出现在 T1后 200-SOOms时间间隔时 (Lag 2 至 Lag 5)对识别T2 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 (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 1-3 呈现了 RSVP 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 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 T1 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 进行系列加工。
心理学研究方法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解释交互作用
有些理论常常预期行为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交互影响。 因此,常常需要用复合设计来检验这样的理论。例如,人格因素 与环境因素。
理论检验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互相矛盾的发现,交互作用在解决 这些矛盾时起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使用随机区组分配或ABBA抵消平衡法来平衡练习效应的。 在随机区组分配中,实验条件(一个区组内)以随机的方式排序。 在ABBA抵消平衡法中,实验条件先以一种随机顺序呈现,然后再呈现相
反的顺序。 当练习效应呈非线性时,或者当被试成绩会被期望效应影响时,随机区
组分配比ABBA抵消平衡法更好。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2×2设计举例
Nie et al.(2018)研究注视线索对VWM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被试内 设计,自变量为线索类型 (注视线索/运动线索)与线索提示有效性 (有效/无效)。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在复合设计中,每一自变量的总效应被称为主效应。 交互作用是指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大小在第二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心理学研究方法 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1 随机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 3 自然组设计
《认知心理学》实验指导

概念形成简介: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
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
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
通过这种方法,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即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
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一般来讲,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
本实验模拟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简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共有4个人工概念,难度顺次增加,被试可以任选其中1个。
实验时,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
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有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
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为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
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试次。
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即结束。
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结果与讨论:结果文件第一行是被试达到标准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
其后的结果分三列印出:第一列是遍数;第二列为每遍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三列表示这一遍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根据结果试说明被试概念形成的过程。
交叉参考:思维策略参考文献: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19-321页表象的心理旋转简介: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信息表征。
七十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表象旋转的研究。
Cooper等人1973年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一、儿童博弈任务(Child 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 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
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
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
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二、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心理学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模式。
通过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情境,来获取数据。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环境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实验室观察法则是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些情境,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
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真实的行为,但缺点是可能会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科学和最严密的研究范式之一。
实验法通过在实验室中控制和操作变量,来推断因果关系。
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刺激,对照组则不接受处理或刺激。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变量,得出准确的结论,但缺点是可能存在实验环境的人工性,结果可能不具有外部效度。
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问卷或面访的方式,收集自报式的数据。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取大量的数据,并且研究范围广泛,但缺点是受到被试者主观主义的影响,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四、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案例研究法是针对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收集详细的个人或群体信息,对其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案例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深入的、详尽的个体或群体信息,但缺点是个案的特殊性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五、实证研究方法(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证伪假设的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各种研究范式,包括实验、调查等。
关键在于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来得出结论。
六、相关研究方法(Correlational Research Method)相关研究方法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来探究变量的相关性。
心理学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方式。
它是为了研究特定的心理现象或者测试某种假设而设计的一套程序。
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实验中,研究者会引导被试参与者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观察他们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
通常,被试参与者会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不同的刺激或条件。
研究者会记录被试参与者对于刺激的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注意力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改变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要求被试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注意力的转移或者集中。
通过观察被试参与者的行为和反应,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注意力的结论,并探讨注意力对于认知和行为的作用。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情绪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实验中,研究者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诱发不同的情绪,例如通过观看影片、阅读文字、听音乐等。
被试参与者会被要求描述他们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测量他们的情绪反应。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研究情绪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的机制。
还有许多其他的心理学实验范式,如工作记忆实验、决策实验、社会认知实验等。
每种实验范式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范式的设计和操作需要严密的思考和精确的控制。
研究者需要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保护被试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合理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准确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方式。
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和操作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获取有效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2020东北师大《认知心理学》离线作业考核参考答案

《认知心理学》离线作业考核学号:18035012916008 丁乘风一、分析判断(每题5分,共25分)1、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一个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答:错误。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2、我们上课或看电视时的聚精会神属于持续性注意。
答:正确。
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而“我们上课或看电视时的聚精会神”正体现了这个特点。
3、模式识别是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进行匹配的过程。
答:正确。
因为模式识别是指: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4、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加工。
答:正确。
外显记忆测验是指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在实验的先前阶段所学习过的材料的测验,要求材料驱动加工。
5、关于言语理解过程的相互作用模型认为言语理解只存在自上而下的加工。
答:错误。
相互作用模型是一种言语理解模型,它认为各种水平的加工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信息并不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而且一些加工水平是可以相互重叠的。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关于知觉现象中的结构优势效应有哪些理论?结构优势效应实验中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答:关于知觉现象中的结构优势效应理论有: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构型优势效应、字母优势效应和句子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识别字词中字母的正确率>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Object-Supriotity Effect):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正确率>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同一线段或单独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识别图形的一部分。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认知心理学实验讲义实验1 减法反应时实验1 实验目的检测句子与图形不同匹配条件下的辨别反应时2 实验仪器EP2004心理实验台和EPT801速示仪、卡片16张、注视卡片一张3实验程序1)主试先将16张卡片随机排列顺序并将卡号记入表中(记录表附后)2)将主机与附机EPT801速示仪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3)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句子图形匹配---学号---姓名---A视场(6秒)---间隔(5秒)---测试次数(16)。
主试将注视卡片插入B视场,根据记录表顺序把第一张卡片插入A视场,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后,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开始测试。
4)指导语为:这是一个测试辨别反应时地典型实验,实验时你会看到有一个星形和一个十字组成的图形,另有一句描述它的相对位置的话,图形呈现时,你要判断该句话是不是符合图形,如符合按〈是(+)〉,不符合按〈否(—)〉,反应越快越好。
当你按了〈确定〉键后,实验开始。
5)被试见绿灯指示灯亮后,眼睛靠近观察窗口,看注视卡片,并按〈确定〉键,测试开始,对卡片做是与否反应,直至做满16次,鸣响,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6)主试打印或查看数据,填入到记录表中,或者进入测试,换被试测试,待做完5名再一并打印或查看。
注:A、B视场呈现时间可随意设置,结果数据中“是”表示相符合4结果与分析(1)计算图形和句子不同匹配情况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2)计算不同匹配情况下反应正确的百分数。
5讨论(1)分析个体判断过程经过几个加工阶段(2)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对反应时有什么影响,试分析原因。
附:记录表实验顺序(卡号)1,2,5,……..,16图形语句情况(符合/不符合)被试反应反应时【附录:实验说明】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些心理学家Clark和Chase(1972)所做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推崇为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在这种实验里,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认知心理学可是超级有趣的呢!里面有好多经典的实验范式,今天就来好好唠唠。
一、 Stroop效应实验范式。
这个实验可太有名啦。
想象一下,你看到一些字,这些字的颜色和字本身代表的颜色不一样哦。
比如说,“红”这个字,但是它是用绿色写的。
然后让你快速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字本身。
这可就有点难喽,你会发现自己老是忍不住想要念出字的意思,而不是正确的颜色。
这就表明了我们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字的语义加工是自动的,它会干扰我们对颜色的加工,这种干扰就产生了Stroop效应。
这就好像大脑里有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说“我要念字的意思”,另一个说“不,要念颜色”,可有趣啦。
二、启动效应实验范式。
启动效应呢,就是之前的一个刺激对后面的刺激产生影响。
比如说,先给你看一些和“医生”有关的词,像“医院”“护士”“手术刀”之类的。
然后再让你看一个模棱两可的词,像“医”,你就会更快地把它识别为和医疗相关的东西。
这是因为之前的那些词在你的大脑里启动了关于医疗的概念。
就好像是大脑被提前预热了一样,对相关的东西就变得特别敏感。
这也说明我们的大脑在认知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和惯性的。
而且这种启动效应还分正启动和负启动呢。
正启动就是前面的刺激促进后面的刺激识别,负启动就是前面的刺激反而会阻碍后面刺激的识别,是不是很神奇呀?三、双耳分听实验范式。
这个实验就像是给大脑出难题。
实验者会同时给你的两只耳朵输入不同的信息,就像左耳听到一个故事,右耳听到一首诗。
然后让你去注意其中一只耳朵听到的内容,并且回忆出来。
结果发现呢,当你集中注意力在一只耳朵的时候,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就被忽略了很多。
但是呢,有些时候,即使你没注意,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比如你的名字,还是可能会从另一只耳朵“溜”进你的大脑。
这就说明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是有选择性注意的,但是这种选择性又不是完全绝对的。
就好像大脑有个把门的小卫士,大部分无关信息都被挡在外面了,但是有些特别的信息还是能偷偷混进来呢。
认知心理学第5章-短时记忆..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引言 感觉代码 语义代码
引言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以什么形式保持或 贮存是短时记忆信息编码问题。 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 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Encoding),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 具体的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Code)。
一、感觉代码
听觉代码与AVL单元 视觉代码 感觉代码与感觉信息的区别
第六章 短时记忆
引言
短时记忆的刺激呈现范式
◦ 在关于短时记忆容量、编码等的实验中, 刺激一般只短暂地呈现一次,持续时间通 常约1s。 ◦ 所以,短时记忆也可称作一次呈现的刺激 记忆,或电话号码记忆。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 短时记忆的容量单位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性质
短时记忆容量大小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Miller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题为 “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 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容 量为7士2,即一般为7并可在5-9之间 波动。 但一些人认为并没有那么多。Mandler 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可能是4或5。 Simon也认为是4-5。
特点
◦ 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的代码, 不带有任何一个感觉道的特性。
实验
◦ Wickens(1970,1972)的实验 ◦ Shulman(1970,1971,1972)的实验
Wickens的前摄抑制实验
实验设计
◦ 2×4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组别(控制 组、实验组);实验次数(共4次)。
◦ 实验结果
任何一组被试在运用所学到的组块方式后,比以 前可以记住更多的二进制数字。 组块比率高的方式并没有充分显示出优越性。
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范式心理学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它对于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解释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范式的基本概念心理学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它对研究者进行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指导,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心理学范式主要包括实验范式、观察范式和问卷调查范式等。
二、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
实验范式需要研究者精心设计实验任务和实验条件,并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只有自变量的变化。
通过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研究人类行为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过程的机制。
三、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观察和描述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观察范式可以采用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方式。
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而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中创造特定情境来观察被试者的行为。
观察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向被试者发放问卷来了解他们的主观体验、态度和观点。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采用结构化问卷和非结构化问卷两种形式。
结构化问卷是指设计好了问题和选项的问卷,被试者只需要选择或填写相应的选项。
非结构化问卷是指对被试者开放问题,让被试者自由回答。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心理学范式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研究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观察范式被用于研究婴儿和儿童的行为和发展特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问卷调查范式被用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范式的应用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为心理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心理学范式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它对于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解释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深入探讨——以STROOP效应为例王飞(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03)摘要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心理学中,为了验证某种假设,以及发现某些有意思的现象。
实验者会设计具有验证性目的的实验。
有些实验比较经典,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来人多次沿用,就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包括实验的目的、具体流程、手段以及是被试内还是被试间或者是混合实验设计等。
用一句话讲就是: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实验范式在具体的实验中可以做为模板,并根据自己的新要求进行修改。
Stroop效应是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之一。
关键词stroop效应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实验程序1 引言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在Stroop效应实验中,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
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要花110称的时间。
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
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一直为认知研究所青睐。
其研究的范式日趋成熟,研究领域广为拓展。
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脑、神经科学等领域,近年来更将Stroop效应的研究扩展到应用层面。
最近两年有研究者通过ERP 来研究情绪言语中性别-特定的Stroop效应;禁忌语的Stroop 效应;数字的Stroop效应;对立颜色Stroop干扰的减少;执行功能中抑制能力与儿童数量加工能力的关系;在应用领域,有报告指出酒精依赖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对酒精伤害人体的关联性的认知不足造成的。
可通过Stroop效应(酒精—相关词语)激发指示语来提高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成绩,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对酒精的依赖;也有人将Stroop效应作为精神病理学的一种方法,研究饮食无序的患者;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烧伤患者的认知障碍等等。
本文研究者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过程是在安庆师范学院选取被试,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四种不同材料水平刺激的反应时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加工过程的差异,揭示stroop效应的干扰作用。
方法:实验采用2(念字、不念字)*4(材料类型:A、B、C、D)的多因素组内实验设计。
结果表明:任务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材料类型的主效应显著,需要进一步做事后多重检验。
在这项研究中只采用了stroop效应最经典的范式。
经典Stroop范式即命名词(字) 的颜色时,书写目标字(颜色词) 的颜色与目标字的语义之间产生干扰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
同时实验中只研究了任务类型和材料类型两个变量的主效应,本文研究者在课下和同学的探讨中一致认Stroop效应应该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
本文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与老师、同学的探讨总结并概括了从经典Stroop 范式演变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变式,以及影响stroop效应的影响因素。
2 Stroop 效应的实验范式Stroop效应的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经典Stroop范式即命名词(字) 的颜色时,书写目标字(颜色词)的颜色与目标字的语义之间产生干扰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
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适用于3.5岁至7岁的学前儿童,实验组要求被试在看见太阳的图形时说“夜晚”,看见月亮的图形时说“白天”;控制组要求被试看见一个抽象的图形时说“白天”,看见另一个抽象图形时说“夜晚”。
目前,昼夜Stroop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 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对于图- 词干扰范式,近来研究者对其作进一步改进,如Waszak和Marti2na等人让被试命名两个长方形其中一个的颜色,颜色字所在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在靶子目标上、非靶子目标、背景上,结果发现在靶子目标上的颜色字比在非靶子目标上和背景上的颜色字产生较大的Stroop 效应,如图1 。
另外图词- 干扰范式也是研究双语Stroop 效应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图1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翻译任务也是研究双语Stroop 范式的重要工具。
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进行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翻译,干扰词则以第一语言呈现;并且要求干扰词与要生成词语在正字法、语义等方面存在相关。
结果在干扰词呈现140ms 的时候,与生成的词语义上相关的干扰词产生干扰作用,翻译词语的反应时显著增加,而与生成的词在正字法上相关的干扰词促进了翻译任务的完成,反应时显著缩短。
这正如同经典Stroop 效应中的不一致条件下的干扰和一致条件下促进作用。
2.4 Stroop 效应的反转范式Stroop 效应的反转范式是由Logan 提出的,后由Merikle等人对其改进,并把它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
这种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
色词“RED”或“GREEN”是启动刺激,用于启动对红、绿两种靶颜色的命名反应。
色词和色块的一致概率是25 % ,色词和色块的不一致概率是75 %。
当在意识状态下,被试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 效应的反转。
而在无意识状态下,被试对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 效应。
这种范式也适用在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的任务中。
在集中注意下,被试利用不一致的概率大于一致概率的预期,出现Stroop 效应的反转;而分散注意下,被试对此没有预期,出现典型的Stroop 效应。
(这种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
色词“RED”或“GREEN ”是启动刺激,用于启动对红、绿两种靶颜色的命名反应。
色词和色块的一致概率是25%色词和色块的不一致概率是75%。
看在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影响。
)2.5 情绪Stroop 效应范式情绪Stroop 效应研究是当前Stroop 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情绪Stroop 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
这个范式也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变式。
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 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
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如禁忌语的Stroop 效应,当被试命名忌讳语的颜色时候,要比命名中性词语反应时显著长;Willebrand 和Mimmie 等利用情绪Stroop 范式研究曾被烧伤的患者的认知失调。
18 个烧伤患者构成实验组,18 个健康被试作为匹配组,任务是要求被试命名有关烧伤的、外伤的、中性的词语。
结果发现烧伤患者命名烧伤词语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命名外伤词语、中性词语的反应时。
而匹配组对这三种词语的命名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2.6 其他范式Besner 等改变过去命名单词的颜色,要求被试命名单词中一个字母的颜色,字母处于有语言特征(单词) 和无语言特征一串符号( # 、@、%、&) 两种背景下,结果发现语境严重影响和制约Stroop 效应的出现。
Allen等用数字或符号与其个数之间的匹配关系为材料,如符号( - , + + + , = = = , : : , : : :) 、英文字母(C ,AAA ,DD) ,相匹配的数字(指数字与其数量一致,如1 ,4444 ,333) 、不相匹配的数字(指数字与其数量不一致,如2 ,1111 ,66) ,结果被试记住不匹配的数字比记住符号和字母费时较长,这类似于颜色的Stroop 效应;被试读不匹配的数字比读字母花费反应时更长,这类似于颜色Stroop 效应的反转;被试读和记相匹配的数字比读和记字母花费时间显著缩短,这类似于颜色Stroop 效应的易化。
Risko 和Jennifer等研究者通过把视觉搜索和Stroop范式联系起来,进行Stroop 效应的研究。
3 、5 、7 个单词的排列包括1 个有颜色的目标(实验1 和3 中是词,实验2 中是条线) 呈现给被试。
不相关的颜色词也呈现在材料中,并且和颜色目标位置有统一的或分离的两种情况。
实验1 和3 要求被试报告目标颜色词的颜色,实验2 要求被试确定目标颜色是否出现过。
尽管这些范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经典Stroop 范式的改进,但是同时这也表明了Stroop 范式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以及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3 Stroop 效应影响因素3.1被试识别颜色的能力Laeng 和Bruno等首次将被试的颜色识别能力引入到Stroop 实验。
他们对被试进行标准的颜色视觉测试,结果发现被试在标准颜色视觉测试中错误多者,其Stroop 干扰量也多,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颜色之间的搭配也会影响到Stroop 效应。
当颜色- 字不一致的时候,对立的颜色(如黄色的“蓝”)比不对立的颜色(如红色的“蓝”)引起的Stroop 干扰的数量显著减少。
3.2 语境对Stroop 效应的影响语境或背景的强弱会影响Stroop 效应加工的数量,背景复杂性越高干扰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