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版 第5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5.1 轴对称现象【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d6a53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f.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轴对称现象》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轴对称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能够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能够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实例、生活经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轴对称现象。
2.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纸片、剪刀等,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轴对称的性质。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物品和图片,如剪刀、纸片、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和图片之间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和图片都具有对称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轴对称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圆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对称中心,对称轴两侧的图形是完全相同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些实际的物品,如纸片、剪刀等,尝试制作一些轴对称的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称轴是对称中心,对称轴两侧的图形是完全相同的。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些轴对称的图案、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等。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5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1轴对称现象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5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1轴对称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db461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7.png)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5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1轴对称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轴对称现象,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进一步对图形进行深入研究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轴对称的定义,理解轴对称的性质,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数学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图形的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的定义,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2.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数学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2.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轴对称的道具,如卡片,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剪纸,建筑设计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对称性。
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都具有对称性。
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轴对称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如线段,矩形等,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的图形在折叠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才能称为轴对称图形?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轴对称图形是指在平面内,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版 第5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5.1 轴对称现象【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版 第5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5.1 轴对称现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9d94c7ef111f18583d05aac.png)
轴对称现象一、教材分析“轴对称现象”是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轴对称的知识分为六个课时,本节属于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轴对称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
学生从生活中接触了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通过实践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折叠、剪纸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彼此交流。
(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欣赏并体会对称美,感受轴对称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重点确定为: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识别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3、教学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四、法分析学法指导【课堂组织策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知识。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进行主动探索,实践,交流等活动。
【辅助策略】利用多媒体演示,迅速和直观的出示知识内容。
学具:剪刀、已裁好的图片(圆、矩形、五角星等)、白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之中,对称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现象》生活中的轴对称教学研讨复习说课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现象》生活中的轴对称教学研讨复习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60526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e.png)
观察
轴对称图形
成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关系: 联系:都是沿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互相重合。 区别: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
成轴对称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说明:轴对称图形与图形成轴对称并非能够严格区分)
思考
观察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若是轴对 称图形,请找出他们的对称轴。
例题1
(1)
(2)
北师版 七年级 下册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1 轴对称现象
情景导入
脸谱艺术
剪纸艺术
面对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图片, 你是否强烈地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请你谈谈你的感想?
学习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了 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3.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观察 观察下面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将上图中的每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 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
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 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观察 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
2.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 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叫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5)
(6)
(3)
(4)
(7) 英国
(8)
做一做
1.准备一张纸; 2.对折纸; 3.用一支笔尖在纸上扎出如图所示的 图案,(或者发挥你的想象扎出其它 你认为美丽的图案); 4.把纸打开铺平,观察所得的图案; 5.与同组的同学交流,看所得的图形有什 么特征?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版 第5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5.1 轴对称现象【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版 第5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5.1 轴对称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0a005b52d380eb62946dac.png)
轴对称现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⑵会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⑶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⑴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的文化价值;⑵尽可能多地在你的周围环境中找出轴对称的物体和建筑物,发展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会找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难点: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疑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
三、教学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计算机一台,自制课件;学具:直尺、三角板一副,几何练习本一本,剪刀一把。
六、教学过程:1、看一看:播放多媒体——由赤诚湖引入,并展示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图片;通过实例引出课题《生活中的轴对称》。
2、试一试:把一张半透明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展示学生们的作品)课件展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那么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a figure of line symmetry),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axis of symmetry).3、认一认观察图10.1.1中的各个图形,并回答:(1)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2)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否有些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呢?如圆、正多边形、英文字母、汉字等。
练习第2题(由课件展示)4、议一议(1)我们再看图10.1.3中的两组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动画展示每一组图形,得出轴对称的概念(2)思考: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联系5、想一想请你标出图10.1.3中 A 、B 、C 三点的对称点A 1、B 1、C 1 ;并找出线段AC 、线段CB 的对应线段和∠ACB 的对应角.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动画演示翻折情况6、用一用(1)如图直线EF 是对称轴,请回答下列问题:1、点B 的对称点是 ;点E 的对称点是 。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a15bb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a.png)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1轴对称现象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现象的认识可能仅限于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其本质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抽象出轴对称的概念,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轴对称的本质,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抽象出轴对称的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抽象出轴对称的概念,并解释轴对称的定义。
3.实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4.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问题。
5.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思考轴对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章5.1《轴对称现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章5.1《轴对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3036eb3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f.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章5.1《轴对称现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轴对称现象,这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轴对称现象是几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习更复杂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几何基础,他们对图形的认知不再陌生。
但是,对于轴对称现象,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概念及其理解。
2.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轴对称现象。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轴对称的概念。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实物,如剪刀、纸张等。
2.准备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等。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实物和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实物,如剪刀、纸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轴对称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判断一些给定的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轴对称的概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 轴对称现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 轴对称现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5dcb0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d.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 轴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 轴对称现象》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轴对称现象,如剪刀、飞机模型等;陌生的是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这些现象。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理解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他们还比较陌生。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
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图片,如剪刀、飞机模型等。
2.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示例,如正方形、矩形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刀、飞机模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想到其他类似的物体吗?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示例,如正方形、矩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可以被称为轴对称图形?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 轴对称现象》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 轴对称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72340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a.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 轴对称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5.1 轴对称现象》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介绍了轴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轴对称的定义,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能运用轴对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的变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和性质。
但是,对于轴对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能运用轴对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如何运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图片。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轴对称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张纸牌,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折叠使得纸牌的两面重合。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呈现轴对称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轴对称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例如,让学生拿出一张纸,通过折叠和剪切,创造出一些轴对称的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e6311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7.png)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轴对称的概念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轴对称这一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概念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观察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实物道具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剪纸艺术,引出轴对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几何模型,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理解对称轴的意义。
3.巩固新知:通过实例判断和找出对称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拓展应用: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小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轴对称的关键信息。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含解析):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1轴对称现象——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含解析):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1轴对称现象——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8f0efd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0.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含解析):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1轴对称现象——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接触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的性质,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能够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解释。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于平面几何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可能还没有充分的感知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能够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纸、衣服折叠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2.探究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发现轴对称的性质,如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等。
3.总结轴对称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的定义,明确轴对称的关键要素。
4.应用轴对称的知识: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解决,如计算对称轴两侧图形的面积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cd95d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9.png)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是关于“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轴对称是一种基本的数学几何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学习轴对称,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但轴对称这一概念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的直观性,再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概念,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轴对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直观展示轴对称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轴对称概念,如剪纸、折纸等,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的直观性。
2.新课导入:讲解轴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性质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5.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说课(共21张PPT)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说课(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3e50977767f5acfa0c7cd29.png)
返回
提出问题:
位于折痕两侧的墨 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 关系Fra bibliotek(与同桌交流)
观察左图,你发 现了什么?(鼓励学 生运用折叠方式验证 发现)
问题解决:
1.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 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则这两 个图形成轴对称。
2.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随堂练习:
1.欣赏下面这幅风景图,你能找出两个成 轴对称的图形吗?
3.区别(表格)
2.成轴对称及对称轴 定义: 特征:
4.联系(表格)
教学后记:
谢谢指正 再见!
学生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分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通过参与大量实践活动学会自学与小组合作性学习并在活动中体验轴对称的数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轴对称现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轴对称现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2. 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本章以前,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简单图形的 概念和性质。而轴对称也是探索一些图形的性质,认识、 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必要手段之一。对基本概念的 理解和掌握是正确应用这一手段的关键。所以,我确定本 节课的重点应为:认识轴对称图形、成轴对称以及对称轴 的概念。
3. 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轴对称现象说课稿(通用7篇)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轴对称现象说课稿(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9cad5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7.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轴对称现象说课稿(通用7篇)七年级数学下轴对称现象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2、会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与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是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活动准备:收集各类有关对称的图案和各种现实生活中有关对称的实例,作为教学时互相交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看一看:1、投影或演示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2、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议一议1、试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2、让学生感到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是关于一条直线形成对称。
三、做一做1、把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把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让学生说出以前学习过的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2、弄清楚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的,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它们都有没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图形能重合的特征。
小结:今天我们经历观察和分析了现实生活实例和图案,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有关对称的事例,认识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后记:学生对于判断是否轴对称图形较清楚,但是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较难掌握,在举例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上课的气氛较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轴对称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a85b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07.png)
-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尤其是非标准形式的轴对称图形。
-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如对称轴上任意一点到两侧图形的对应点的距离相等。
-运用轴对称进行图形变换,尤其是涉及到角度和线段长度的变化。
举例解释:
-对于非标准形式的轴对称图形,如非等边的轴对称三角形,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判断其是否具有轴对称性,并找出对称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轴对称的基本概念。轴对称是指一个图形可以通过某条直线折叠,使得折叠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它是几何图形中的一种重要性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艺术设计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轴对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举例解释:
-通过展示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风筝、剪纸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轴对称的美,并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以具体图形为例,如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找到对称轴,并演示如何利用对称轴进行图形的折叠和拼接。
-结合实际情境,如建筑设计、艺术作品等,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几何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轴对称的定义和寻找对称轴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图形的折叠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轴对称现象说课稿
![轴对称现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d3a36927284b73f342500a.png)
5.1轴对称现象说课稿水城县坪寨中学教师:陈方清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轴对称现象”。
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轴对称现象”是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则重要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与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轴对称现象及轴对称的应用。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轴对称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为后继学习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等做好充分准备。
教材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自觉加以数学理性上的分析,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数学的美,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为后面研究轴对称的性质和其它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很多事物,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对生活中的丰富的现实情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课时的教学应力求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形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纸、制作图案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终身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事实,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自豪感、愉悦感。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轴对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轴对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69f843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b.png)
2.注重直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轴对称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定义和性质。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进行合作探究。
2.鼓励学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组织小组汇报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归纳总结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6.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美丽的剪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观察其中是否存在轴对称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轴对称现象,如建筑、衣物设计等,激发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的兴趣。
3.提出问题:“什么是轴对称现象?它有哪些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讲授新知
1.给出轴对称现象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
2.培养学生运用分类讨论、归纳总结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对称现象
一、教材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轴对称的知识分为六个课时,本节属于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轴对称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
学生从生活中接触了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折叠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能识别简
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通过实践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
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折叠、剪纸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积累
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彼此交流。
(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欣赏并体会对称美,感受轴对称
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重点确定为: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识别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3、教学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四、法分析学法指导
【课堂组织策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知识。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进行主动探索,实践,交流等活动。
【辅助策略】利用多媒体演示,迅速和直观的出示知识内容。
学具:剪刀、已裁好的图片(圆、矩形、五角星等)、白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之中,对称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探索第九章《轴对称》,这节课先来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自然引入。
)
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
(以生活中尽可能多的丰富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二)、观察特点,形成概念
[问题1]: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细心观察之后,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鼓励学生积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图形的共同特征。
)
(三)、展示概念
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那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观察图形后回答
1、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
2、它的对称轴在哪?有多少条对称轴?
(强调并非所有的图形都只有1条对称轴)
(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理解区别
[问题]:你能自己动手做出一些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么?
1、做教材中的“剪纸”活动。
①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
图形。
②观察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并与同伴交流。
2、作“印墨迹”实验。
①在纸上滴几滴墨水,把纸张对折,随后打开,看看形成的两块墨迹是不是关于
折痕对称?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呢?
②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人人亲身经历与实践,积极思考,更体会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能力。
)
(五)、类比观察,发现区别
①再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扇门、两只小脚印等。
②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
板书: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他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六)、学以致用,达标反馈
1、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随处可见,我们每天使用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
成是轴对称图形,你能识别它们么?并能说出他们的对称轴么?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他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
A B C D E F G H I J K
(2)你能发现哪些汉字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么?
口工用中由水日甲田
(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轴对称现象,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弘扬中国文化。
)
2、课后习题
(七)、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培养语言表达及概括能力)
(八)、课后作业
1、必做题:习题
2、选做题:习题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轴对称”一章中第一节内容,它看似简单,却也是今后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如下:内容上,基本保留原有教材中的主要资源,设计生活化、情趣化的引入情境,运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剪纸和印墨迹试验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及表达个人感受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充分的感知后,自然形成本节课的概念。
教师仅作为知识的组织和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及概括总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丰
富生动的数学活动。
巩固阶段同样以形象有趣的身边事物入手,让学生一试身手后对不足作出及时反馈,小节的设计由学生自由表达,不限制形势,并运用多媒体演示增大了课堂容量,可使课堂活动变得生动活泼。
同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