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文化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文化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农业;商朝的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铸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与社会生活。

夏、商、西周的文化:汉字的产生,甲骨文和金文,《夏小正》,干支纪日法,天文纪录,医药学,《尚书》和《周易》,青铜器的雕塑和铸造艺术。

二. 重点、难点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商、周的青铜铸造业;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夏、商天文历法成就与历史地位。

难点:青铜时代;商代天文历法成就;《周易》的哲学思想深奥。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畜牧业1. 农业夏、商、西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

(1)农作物品种增多,“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均有记载。

(2)商、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使用木、石、骨、蚌制成的农具劳动,还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

耕作技术有提高,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 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数量很多。

用途有食用、拉车、祭祀等。

(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1. 青铜时代因青铜铸造业在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发展、繁盛,是商和西周的主要手工业部门,因此,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2. 青铜铸造业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商周青铜铸造业的情况和特点:(1)生产规模大。

生产组织为“作坊”。

作坊集中在王都,由官府垄断,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如:安阳小屯殷墟的作坊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陶范三四千块。

(2)技术精湛先进。

铸造青铜器要经过矿石开采、熔炼铜料、搭配铜、锡、铅合金的比例、制陶范、浇铸、修整等等复杂的工序和高超的技术,作坊有明显的分工。

炼、浇、铸技术为以后炼铁业打下了基础,我国走在世界冶炼业的前列。

(3)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数量大。

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三章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2.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情况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本课为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同学们在学习时大致掌握本节内容大概即可。

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相互攻杀,这种混战局面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官渡之战后,分裂局势逐渐明朗。

(一)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

曹操此后不断出击,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更加强大。

刘备投奔刘表后,不断招募丁壮扩充军队,同时延揽英才。

三顾茅庐成为后世求贤礼士的典范。

此后,刘备的力量虽有发展,但要单独抗击曹操的南征大军,无异以卵击石,刘备、诸葛亮决定与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

面对曹军大举南下,孙权也深恐曹操吞并江东,于是愿与刘备联合。

这样,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局面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有:其一,曹军“不习水战”。

曹操面对大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其二,疾疫困扰。

曹军南征长途跋涉,“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荆州降兵又都心怀狐疑,决难取胜。

其三,骄傲轻敌,战术失当。

其四,北方基本统一刚刚完成,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部队连年苦战也须休整。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长江上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给刘、孙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经济的有待恢复,使曹魏一时难以统一全国,但各方都力图打破均势,完成统一;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致力于巩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发展经济,进军西北;孙权的政权更加巩固,实力也不断加强;刘备则跨有荆、益。

人教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全一 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08页 0010页 0012页 0014页 0016页 0018页 0020页 0047页 0049页 0051页 0053页 0055页 0057页 0059页
第一章第一节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二节 两汉的统治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三章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四章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交往友好 第五章第一节 五代十国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一章第一节 远古社会和传 说时代
人教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பைடு நூலகம்

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本店铺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篇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高二历史第五章 第二节、第三节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第五章 第二节、第三节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节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 难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世界格局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一方面美国不断插手别国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另一方面,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时有发生。

第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权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地区的矛盾也得到缓和。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1. 冷战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二战后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

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军事集团对抗40多年的局面终止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长了。

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出现。

因此,两极格局瓦解后,天下并不太平。

不过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因此,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2. 世界各种力量的新的分化和组合首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作为苏联的合法继承者,俄罗斯还没能找到一种既顺应世界进步潮流,又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模式,而是由原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模式跳到另一端,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西周时期实施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C项正确;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于秦汉时期,不是西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文明的影响范围,无法得出“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目中没有提到诸侯国的世袭制度,无法得出“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8.下表所示资料能够反映出,唐代后期( )
资料
出处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江淮“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
《唐会要》
唐宪宗“(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桥者(长安附近粮仓,又称渭仓)才二十万斛”。
《新唐书》
唐宣宗大中五年二月(847年),江淮“漕米岁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
《旧唐书》
A.藩镇割据阻断国内商业贸易B.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移
10.下图为出土于陕西何家村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成的银饼。据此可推知当时( )
A.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D.农民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庸调银饼是唐代的赋税银。唐代在实行“两税法”之前,实行的是“租庸调制”。按照租庸调法的规定,成丁者,每年要向国家交粮食、绢绫布匹、服役若干日或可用布匹折合。所收的布帛还可以折合成轻货——银制品,运送至京城国库,称此为“变造”。庸的推行可以让农民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农民,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项正确;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是明朝的一条鞭法之后,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时期,B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是唐两税法后,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A. 清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1.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总理衙门设立后,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赫德等操纵了近半个世纪。

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他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贸易,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出口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时,在这一时期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 在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中国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环。

从1914年到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荒地增加了4900多万亩。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五知识点汇总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五知识点汇总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五知识点汇总
本文旨在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五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节主要介绍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历史的概念、历史的特征、历史的意义等。

第二章农业文明时期的人类社会
本章节主要介绍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农业革命和城市文明的诞生等。

第三章商朝时期的中国
本章节主要介绍商朝时期的中国,包括商朝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技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第四章周朝时期的中国
本章节主要介绍周朝时期的中国,包括周朝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文化繁荣。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
本章节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中国,包括秦汉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系统地掌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五的知识点,为我们回顾历史、认识发展提供帮助。

高三历史第四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第四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短暂的隋朝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 难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和认识第一节短暂的隋朝(一)隋的建立和统一1. 隋的建立和统一情况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杨坚即隋文帝。

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力日强。

589年,他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2. 隋统一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

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其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三,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第四,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3. 隋统一的意义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

(二)隋朝的建设隋文帝在立国初年开始了多项建设。

隋炀帝时,建设规模更加扩大。

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有:1. 兴建两都:长安大兴城,东都洛阳。

隋初,文帝令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

炀帝时,又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城。

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2. 广设仓库。

隋朝在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

仓库规模之大,积储之多,前所未有。

3. 开通运河。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学习中扩展思维:大运河开凿的条件、地理范围怎样?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如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大运河开凿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条件:①我国的主要河流,其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交通不便。

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

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

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

知识提纲: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知识提纲: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第一节,中国1.农耕文明的起源2.三代⑴夏朝。

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历法。

⑵商朝。

①兄终弟及制*。

②内外服制。

③商人。

④青铜文明。

⑤甲骨文。

⑥历法。

⑶周朝。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

④世卿世禄制*。

⑤井田制。

⑥工商食官制*。

⑦金文。

3.春秋战国⑴政治。

商鞅变法*。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⑵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⑶文化。

①百家争鸣背景。

②儒家【孔子】。

③道家。

④墨家。

⑤法家。

⑥百家争鸣评价。

⑦历法。

⑧文学。

⑨艺术。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⑴统一。

①条件。

②过程。

③意义。

⑵政治。

①皇帝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秦律。

⑤秦始皇*。

⑶经济。

①土地私有制。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

⑷文化。

①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长城。

④兵马俑。

5.汉朝⑴政治。

①汉承秦制。

②郡国并行制。

③汉武帝*。

④刺史制*。

⑤察举制。

⑵经济。

①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手工业。

③商业【贸易】。

⑶文化。

①新儒学。

②教育。

③造纸术。

④数学。

⑤医学。

⑥文学。

⑦艺术。

⑧佛教传入*。

⑨道教形成*。

6.三国两晋南北朝⑴政治。

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

②分裂。

③九品中正制。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

①江南开发。

②手工业。

⑶文化。

①农学。

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第二节,希腊1.奴隶制经济繁荣*⑴地理环境。

⑵农业。

⑶手工业。

⑷外贸。

2.奴隶主民主政治⑴梭伦改革。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⑶伯利克里改革。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⑷雅典的衰落。

3.人文主义思想⑴智者学派。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⑵苏格拉底。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⑶柏拉图。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⑷亚里士多德*。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第三节,罗马1.奴隶制经济*2.罗马政治及其法律⑴《十二铜表法》。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⑵万民法。

高三历史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高三历史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高三历史上册知识点人教版历史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通过对过去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下和未来。

高三历史上册,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系统地介绍高三历史上册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史的研究方法与基本史识第1章古代史的研究方法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到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的时空概念。

历史研究是通过文献和实物等材料的分析来还原历史事实的过程。

同时,了解历史的时空概念,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与社会变迁第2章商、西周时期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王朝:商和西周。

商朝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而西周则以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隶制。

这两个王朝的更替,不仅是政治形式的变迁,也代表了中国社会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

第3章东周时期本章介绍了东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氛围都有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这一章中,我们还将了解到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和战国时期的兵戎相见。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第4章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化这一章介绍了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包括儒家、墨家、道家等。

这些思想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第四单元:秦统一中国与汉帝国的建立第5章秦统一中国秦始皇通过一系列军事征服和政治改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到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了解到秦始皇对中央集权和行政区划的改革。

第6章汉帝国的建立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到汉朝的建立以及西汉、东汉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存在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我们将深入了解到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人教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旧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人教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旧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一章第一节 远古社会和传 说时代
人教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旧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人教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全一 册(旧版)全册课件【完整版】目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08页 0010页 0012页 0014页 0016页 0018页 0020页 0047页 0049页 0051页 0053页 0055页 0057页 0059页
第一章第一节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二节 两汉的统治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四章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交往友好 第五章第一节 五代十国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二. 重点、难点1. 重点: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2.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阅读课)在两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的发展1. 农业发展的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局;(2)各民族密切交往;这两方面既是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重农抑商政策,汉初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保障财政收入,两汉统治者都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但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2. 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具改进,牛耕推广。

汉武帝时推行的国家垄断冶铁业的政策,使铁制农具种类增多,推广更为迅速,中原的铁农具已经传到西域和珠江流域。

农具的改进突出地表现为犁壁和耧车的发明。

安装了犁壁,犁不仅能翻土碎土,还能成陇;而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还需锄、铲的帮助才能完成全部工作。

犁壁的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

耧车是一种使用畜力的播种工具,汉武帝时农学家赵过发明。

使用这种工具,省工省力,便于锄耘、收割。

汉初保护耕畜的法令,使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和一牛挽犁牛耕法的出现。

二牛抬杠牛耕法在东汉时期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2)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扩大。

首先,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黄河流域以灌溉渠系为主;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坎儿井。

高三历史第五章 第七、八节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第五章 第七、八节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第五章第七、八节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1. 重点:三大发明及其世界地位。

宋词、元曲的名家名作。

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特征、地位及原因。

2. 难点:理学、元杂剧、散曲。

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的特征、表现、原因及其地位。

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

1. 农业有重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 手工业生产技术与规模进一步发展,产品有民族特色。

3. 商品经济活跃,出现纸币。

4. 海外贸易兴盛,外贸港口世界著名。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①农业生产工具农具的改进,使农业生产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完全成熟阶段。

农具种类更多,分工更细,而且成配套。

例如:适于深耕的圆头、尖头的犁铧,有些地区使用的由人力操作的踏犁的出现,使精耕细作得到了有力保障。

②土地开发和利用农民在山坡上开垦梯田③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

从越南引进的水稻良种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

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在继续重视粮食作物的同时,加强了经济作物的种植,这充分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⑤经济重心的变化: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开发。

辽、西夏、金、元农业生产发展,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作出贡献。

⑦农业理论的发展,《农桑辑要》是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指导农业生产的技术理论书籍。

补充知识:江南是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

但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开始得到开发;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某某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建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①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③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高三历史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先秦,彩陶文化时代,元谋人,人,旧石器时代文化,山顶洞人,氏族公社,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黑陶文化,玉器文化,部落联盟,炎帝、黄帝,涿鹿之战,华夏族,尧、舜、禹的传说,禅让制。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的建立与统治X围,夏桀的暴政与商汤灭夏,商的建立与盘庚迁殷,商朝的兴盛,商纣的暴政,武王伐纣,西周强盛,国人暴动,西周灭亡,井田制,分封制。

二. 重点、难点重点:人;以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的状况与特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典型的父系氏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贫富分化。

王位世袭制,夏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井田制与分封制。

难点:历史概念较多,理性知识较多,要重视加深理解;时间跨度太大,致使比较零散,要重视整理,强化记忆;对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认识。

对井田制的内容、性质与作用的认识。

对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与作用的认识。

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阅读课)(一)我国的远古居民导读问题:第一目教材介绍了哪些远古居民?他们的遗址在何处?距今多长时间?从古人类化石与遗存分析他们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怎样?元谋人和人最主要的两项文化成就是什么?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与人在生产工具于人类社会生活方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远古居民有:元谋人,某某元谋,距今约170万年;人,西南某某店,距今约70~20万年;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

山顶洞人,西南某某店,距今约18000年。

元谋人和人最主要的两项文化成就是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

因为它们显著地表明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

元谋人和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的石器称为旧石器,这以石器的文化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2.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由学生阅读了解大致内容即可。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 五代十国的概念。

时间(907~96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是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除南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汉地处山西以外,其余均在南方。

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 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特点:明确五代十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结合教材中的小字,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统治黑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虽然也是小国林立,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战祸较少,相对稳定。

无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是五代的军阀混战,主要战场都在北方,南方战事的次数和规模,远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统治者的侵扰,受破坏较小。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不仅传播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更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第三,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成就。

农业方面,一是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

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名全国,南唐制茶业最为发达,成都、金陵成为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发展。

当时杭州、扬州已发展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都市。

楚国商业活跃,各小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我国南方经济自西晋末年起开始呈上升趋势,经过南朝,隋唐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了五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北两方在政治上虽然是分裂对立的,在经济上却有密切联系。

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南北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南北经济的交流必然要求和促进南北的政治统一。

(三)统一趋势的加强和周世宗的改革1. 周世宗改革的背景。

统一趋势的加强既是战乱中逐渐孕育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结果,也是周世宗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一,唐末以来,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渴望统一;第二,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也是藩镇割据势力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经过半个世纪的兼并战争,比较强大的割据势力逐渐转化为统一的力量,其统治者设法削弱地方势力;第三,虽然当时处于分裂割据时期,但各国之间尤其是南方各国的贸易往来频繁,而分裂割据局面本身以及随之而来的关卡林立、商税苛重等却严重阻碍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第四,契丹的不断南扰,也促使中原人民要求统一,以加强抵抗的力量。

2. 周世宗改革的内容政治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军事上,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3. 周世宗改革的作用周世宗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后周强大起来。

从955年起周世宗开始南征北战,周世宗虽未完成统一大业,但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条件。

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把一件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这就是“陈桥兵变”。

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 分裂结束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北宋统治者认为,北宋当时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因此,其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

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不是全国统一。

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又设枢密院统领队;③实行更戍法;④“强干弱枝”“内外相制”(2)集中行政权①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相权;②派文官任知州,另设通判监督;③知州“三岁一易”;④司法权收归中央,由文官掌管司法。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到中央。

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3.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一方面,北宋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虽然外患不断,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对抗中央政权统治的内乱,唐末以来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不复存在。

概括起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进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北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另一方面,北宋政权的“分化事权”和科举取士名额的大大增加,导致政府机构严重重叠,官员冗滥,不仅直接造成北宋政权的行政效率低下,而且财政开支庞大;军事上,北宋实行的兵将分离政策,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严重削弱,后来北宋政权虽有百余万军队,却在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遭失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所造成的“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弊端日甚一日,封建国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1. 科举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简化考试科目,严密考试方法,增加录取名额。

开辟了仕途道路,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

2. 科举制度发展的作用科举考试经过宋代的改革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统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科举制既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官员冗滥的局面。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买卖得到保护,从而加剧了土地兼并。

2. 农民的反抗斗争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3. 冗官、冗兵、冗费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

冗兵的原因: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

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冗费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4. 辽、西夏的威胁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面前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

(二)庆历新政改革吏治,严格恩荫制。

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三)王安石变法1. 主要内容理财措施: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

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2. 变法结果与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最后失败。

原因在于: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②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模拟试题】一. 选择题1. 造成北宋中期“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A. 官员数量增加B. 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 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D. 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2.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 加强军事B. 丈量土地C. 整顿吏治D. 奖励垦荒3. 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 青苗法B. 农田水利法C. 募役法D. 市易法4.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