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二节《内能》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5篇】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优秀5篇】内能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1)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2)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状态)有关,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体积(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例题2(多媒体展示)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小
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教师可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指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被举高且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分析.
师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
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能.
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有何变化?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教材P9页《演示》中的实验2.)
提示:用饮料瓶代替大口玻璃瓶进行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生2: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因此,内能应该每时每刻,不论何种状态都具有;但物体的机械能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能够认真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严谨求实,遵循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2.学生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升华:教师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物体内能的变化导致温度升高或降低。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的内能计算。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3.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并简要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并将内能的概念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物体现象相结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1.内能的定义及其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教师讲解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讲解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通过图示和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2.内能的两种形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分别介绍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内能的贡献。
-通过动画和实验,展示内能的两种形式在物体内部的体现。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内能、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2.拓展与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与内能相关的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内能现象,撰写观察报告,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作业布置
-例如,在讲解内能与温度关系时,可以提问:“为什么热水袋能取暖,冰块能降温?”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利用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及其变化。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内能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例如,进行热传递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热传导的速度,探讨热传递规律。
4.小组合作作业要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作业提交时间:
1.书面作业和拓展作业需在下一堂课前提交。
2.实践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在课堂展示后提交。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作业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实现。
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热量是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2. 掌握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气体压缩机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烧水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3. 实验演示:进行内能改变方式的实验,如摩擦生热实验、压缩气体做功实验。
4.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讲解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冬天暖气片的发热原理。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
7. 板书设计:板书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1)冬天用暖气片取暖,暖气片是如何将内能传递给室内的?(2)为什么说“热胀冷缩”?2. 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B. 内能小的物体温度一定低C. 内能与热量、温度没有关系D.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理解了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影响内能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影响内能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的过程,引出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验证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影响内能的因素。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测量:热量传递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5. 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内能的概念,并说明内能的单位。
2. 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并给出实例。
答案:1.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位是焦耳(J)。
2. 内能与温度呈正比关系,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例如,加热一个物体,其温度升高,内能也增加。
3. 影响内能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
例如,相同温度下,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固体、液体、气体的内能不同,状态改变时,内能也会发生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 13.2《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教材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季取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5.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内能与机械能: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就是内能。
(2)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
本章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涵盖:1.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通过做功(例如摩擦生热)和热传递(例如传导、对流、辐射)两种方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对比: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有关。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物理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改变原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引入:烧水时,水温升高,为什么会感觉手热?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 讲解内能的概念,用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介绍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通过实例讲解。
4.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区分。
3.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例子和理解。
4. 练习巩固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2. 学生上台板书解题过程,讲解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并说明如何改变这个内能。
2. 答案:根据水的质量、温度和比热容计算内能。
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加热水(热传递)或用手摩擦杯外壁(做功)来实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能否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册《13.2内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2节内能学校责任教师课型新授课时课 1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了提问设疑、教师演示、指导学生独立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探究改变铁丝内能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
过程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情感态度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使学生会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并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根50 cm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
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
1、钻木取火;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二、合作探究一、内能1.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
[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是否有相似之处?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
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观看、思考、感受。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对比理解,分子虽小但也具有能量。
思考、联想、类比、理解。
图片除了点出课题之外,还传递了人性的温暖,为“温暖”而学习。
“类比”理解是物理教学时,遇到较抽象的概念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是让学生感性认识迈向理性认识的好方法。
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4.小组合作题:
(1)分组讨论:分析内能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如内能对物体熔点、沸点等的影响。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内能对物体性质影响的认识。
5.思考题:
(1)内能能否完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为什么?
(2)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是如何传递的?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内能的概念及其微观机理: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能和动能之和,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内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内能的计算方法:内能的计算涉及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进行内能的计算,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2.使学生掌握物体内能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物体的温度变化、热传递等。
3.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变化的能力,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内能的变化规律。
5.应用拓展: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对内能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3.引入新课——内能,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内能知识。
(二)讲授新知
1.内能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内能的定义,解释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2.热传递方式: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内能变化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变量法的正确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特别关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如热水袋取暖、冰箱制冷等,引发学生对内能的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2.知识传授,深入浅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这一点是本章的核心,学生需要从宏观现象中抽象出内能这一微观概念,并理解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热传递的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利用图表、模型等辅助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教师运用图表、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内能的变化过程。
-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学习,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提高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汇报、讨论等方式,锻炼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1.重难点一: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虽然接触过热量和温度,但对于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仍感陌生。因此,教师需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的本质。
2.重难点二: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热传递是内能变化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对热传递的规律和条件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4.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内能、热传递和温度计使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3.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实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提交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和预期结果。
5.拓展阅读:
-阅读有关内能和能源的科普文章,了解内能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你对内能和能源的认识。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认真思考,充分发挥所学知识,提升自己的物理素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共同进步。期待大家的表现!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它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密切相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会发生变化。"
2.介绍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通过外力对物体做功使其内能增加或减少;热传递是内能在物体间的传递,可以是热量的传递,也可以是能量的辐射等。"
为了巩固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二节后的习题4、5、6,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
-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内能的变化。
-解释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内能的变化。
2.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要求:
-对于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4.互动交流,提升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倾听、表达、沟通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改变内能的方式。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本节课重点讲解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和做功的本质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内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内能?讲解: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讲解: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3)改变内能的方式:讲解:热传递和做功是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做功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
5. 知识巩固:6. 板书设计: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
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做功。
7. 作业设计:(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并加以解释。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单位,掌握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内能的改变方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融入生活,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思考作业:
-根据内能的概念,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夏天要穿浅色衣服,冬天要穿深色衣服?这与内能有何关系?
-探讨热传递和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汽车发动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
4.合作作业: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内能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
1.学生对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梳理清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生对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
3.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分析数据方面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素养。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物体内能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并理解它们对物体内能的贡献。
3.学习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热传递和做功,掌握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研究内能、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掌握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对内能的贡献,从微观角度认识内能的本质。
3.内能的改变方式,尤其是热传递和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抽象且实践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13.2内能教学设计

3.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选择题:设计内能、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13.2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内能的变化,能运用内能公式进行计算。
3.了解物体内能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以及它们与温度、物质状态的关系。
4.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原理在热现象中的应用。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实验数据。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辐射、导热和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缺点。
4.运用所学的热量计算方法,计算以下问题:
(1)一个质量为2kg、温度为80℃的水,冷却到20℃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体的内能变化,从而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数据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其科学思维。
2.利用多媒体和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概念。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动能的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热量的计算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
具体章节如下: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的单位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包括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3. 热量的计算:介绍热量公式Q=cmΔt,并讲解如何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热机的工作原理:讲解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以及能量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运用做功和热传递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掌握热量公式Q=cmΔt,能够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存在和转化。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强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讲解内能的改变: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 讲解热量的计算:引入热量公式Q=cmΔt,讲解各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5. 讲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介绍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和能量的转化。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单位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热量的计算Q=cmΔt热机的工作原理四个冲程能量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100g的水体温升高10℃时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4.2×10³ J/(kg·℃)×0.1 kg×10℃=4.2×10³J2. 题目二:一辆汽车的热机效率为20%,燃烧20L汽油完全,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答案:假设汽油的热值为4×10⁷ J/L,放出的热量Q=Vq=20L×4×10⁷ J/L=8×10⁸ J,热机效率η=20%,所以实际利用的热量Q'=Q×η=8×10⁸ J×20%=1.6×10⁸ 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学生是否掌握了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是否讲解得易懂?2. 拓展延伸:研究热机的效率提高方法,探讨热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13.2《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能够描述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能和势能之和。
-能够解释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的原因。
-能够理解热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内能的传递方式。
2.学会使用物理公式进行内能、热量计算。
3.综合拓展思考:
-探讨内能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热能发电等,简要介绍其原理和优点。
-思考内能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小组合作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与内能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热水瓶保温效果研究、冰箱能效等级分析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设计实验方案,观察不同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通过数据分析,探讨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逻辑方法,总结内能的变化规律。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吸热、放热的特点,总结内能变化的共同规律。
-归纳内能转化和守恒的原理,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改变内能的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识别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内能变化现象。
-突破策略:引入生活案例,鼓励学生观察和讨论,将内能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想: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如热水冷却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内能变化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存在与转化,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的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通过实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实例分析,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知道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和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过程
拍手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引入今天的课题《内能》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机械能?它包含哪些?怎样产生的?
2.上一节所学的分子能运动吗?它们之间有没有作用力?
二、通过类比,引入内能概念
A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着的分子呢?
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有动能.
B石块由于地球吸引而下落
石块和地球互相作用具有势能,
提问:互相吸引和排斥的分子有没有势能呢?
结论:互相作用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善于总结:1. 宏观上,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机械能。
2. 微观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三、探究内能
1.内能的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想想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哪些物体有内能?为什么?
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
3.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4.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5.内能的单位:J
6.各种形式的能量单位都是焦耳。
四、探究内能的改变
提问:冬天上课手冷,怎么办?
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热传递和做功。
改变内能的方法:(一)热传递
1.热传递(条件:)
2.热传递的方向
3.传递的是什么?不是温度,是能量,也就是“热量”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实质是内能的变化量。
热量跟热传递紧密相连,离开了热传递就无热量可言。
对热量只能说"吸收多少"或"放出多少",不能在热量名词前加"含有""有"或"没有"。
4.热传递的实质:发生能量的转移
改变内能的方法:(二)做功
做功的实质:发生能量的转化
判断:炒菜时不停的翻炒?
活动:出示课件,让学生分析课件中改变内能的方式。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甲、乙、丙三图中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丁图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归纳总结: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时主要是在改变内能上的条件来进行区分。
做功来改变内能的主要方式是压缩体积、摩擦、敲打、弯折等;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主要是温度引起的内能的转移。
五、小结:1.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2.“热”的含义
天气热吸热升温摩擦生热
六、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节内能
教学反思
内能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希望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的理解内能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这方法意义重大。
本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
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本课知识的难度。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实验探究不但帮助师生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而且实验探究方法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就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师生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