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
制定防治方案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和防治经验,制 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明确防治目标 、措施和责任人。
加强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人群 和重点地区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
做好医疗救治
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确保 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培训内容
演练内容
组织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置 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疫 情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讲解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和防控措施,加强实践操作 技能的训练。
做好个人防护
防护重点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勤洗手、 戴口罩、避免接触可能的传染源。
防护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 高身体免疫力;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 所,尤其是疫情高发区域;注意食品 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06
监督与评估
监督机制
设立专门的监督团
队
组建由医疗专家、流行病学家、 公共卫生专家等组成的监督团队 ,对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监督。
定期汇报和公示
要求各级防治机构定期向上级主 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同时向社 会公示防治工作的最新动态和成 效。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和公众对防治工作 进行监督,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 ,及时收集和处理相关反馈信息 。
促进科学研究与创新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更多针 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探索更加有 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背景介绍 • 防治目标与策略 • 重点工作内容 • 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 资源需求与保障措施 • 监督与评估 • 总结与展望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以及护理要点
要先注射晶体,然后再是胶体,若有需要可以同时使用。晶体按3:1比例运用,24h胶体液注射量要控制在1000ml以内,防止给心肺带去更大压力。把1包的ORS平衡盐水与500ml温开水相融合,每天口服3000ml。在进入到低血压后期时,血浆渗透压下降,输液速度控制在30滴/分,避免产生高血容量综合症。
(5)少尿阶段
1.2方法
1.2.1观察病情
(1)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入院后,了解病程,监测血压、心率等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重点监测发热退却、病情恶化的患者,密切监测脉搏与血压的变化,每间隔30min进行1次测量,提前做好准备,以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低血压休克。
(2)监测出入量。跟踪患者每日出入量,特别是尿量,据此评估患者肾功能,一定要利用容器测量出入量,避免错误评估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6)多尿阶段
此阶段尿量增加每天超过600-800ml,处在移动时期,多尿初期是3-5天,机体内肌酐、尿素(Cr、BUN)等水平不断上升。此阶段氮质血症达到最高水平,发生高血容量综合症的风险极高,也就是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头痛、呼吸不顺,胸闷,BP升高到155/105mmHg,脉压大涨,出现泡沫样血痰,而这些症状表明已产生肺水肿,短时间内患者会因充血性心衰而死亡。因此,要马上让患者呈端坐卧姿势,放慢输液速度或停止注射,以高流量给患者输氧,放20~30%酒精到湿化瓶中,遵医嘱对患者使用镇静、利尿,扩张血管药物,并进行血液透析。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规范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规范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①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有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等的接触史;②有发热、乏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③颜面、颈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有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等症状,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黏膜出血点,有肾区叩击痛等体征;④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2)临床诊断标准:出现下列表现之一者: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计数减低,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②有尿蛋白、尿中膜状物、血尿、血肌酐升高、少尿或多尿等肾损伤表现;③低血压休克;④典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5期经过。
(3)确诊病例诊断标准:在疑似或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有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或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指征:①持续高热,发热超过1周;②严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③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④球结膜重度水肿;⑤白细胞计数>30×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血清白蛋白<15g/L。
(二)临床分型按病情轻重可分为4型。
a.轻型:体温为39℃以下,有皮肤黏膜出血点,尿蛋白为“+~++”,无少尿和低血压休克。
b.中型:体温为39~40℃,球结膜水肿明显,皮肤、黏膜有明显瘀斑,病程中出现过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30mmHg,少尿,尿蛋白为“++~+++”。
c.重型:体温为40℃以上,有神经系统症状,休克,少尿达5d或无尿2d以内。
d.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重要脏器出血,无尿2d以上,其他严重合并症如心力衰竭、肺水肿、呼吸衰竭、昏迷、继发严重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1. 引言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高度传染、病情严重的疾病,其传播速度快、病情危重程度大,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带来的伤害和蔓延,制定应急预案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疫情爆发。
2. 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在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中,首先要进行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
相关部门应成立应急响应小组,收集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的信息,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人数等。
在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对疫情进行风险评估,包括传播速度、致死率等指标的分析和评估。
3. 应急响应机制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中,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多个层级的响应措施,以确保快速响应和适时采取紧急措施。
3.1 疫情初期的应急措施当发现第一个病例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相关部门应对病例进行排查和隔离,确保病源的控制。
同时,应启动疫情紧急通报机制,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给上级部门和公众,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3.2 疫情扩散期的应急措施随着疫情的扩散,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来控制疫情蔓延。
应成立临时救治中心,集中收治患者,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同时,开展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和消毒工作,以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定期发布疫情报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协调,提高社会的警惕性。
3.3 疫情控制阶段的应急措施当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得到控制时,应加强后续措施,以防止疫情再次暴发。
应持续监测病情和疫情动态,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加强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水平和疫情应对能力。
完善病例追踪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为疫情研判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4. 紧急资源调配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中,紧急资源调配是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调配医疗、物资和人力资源,以满足疫情防控所需。
4.1 医疗资源调配应根据疫情的规模和需求,调动医疗机构的床位、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等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和隔离。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一、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流行性出血热是《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的一种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
今年截止到7月9日,全省共报告出血热病例616例,较去年上升1/3,死亡10例。
我省自1994年以来,流行性出血热每年都有病例发生,而且发病范围不断扩大,流行趋势由丘陵、半丘陵地区向平原地区扩散,由老疫区向新疫区演变,由农村向城镇蔓延。
二、防治原则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以“政府领导、依法防治、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为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进一步加强全县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
三、工作目标到20__年,控制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上升势头,发病率低于“十五”平均水平,努力使发病率控制在3/10万以下,发病率平均每年递减1.5/10万。
重点人群免疫接种率达到80%以上,降低出血热病人死亡率。
四、组织领导成立__县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出血热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长:__县长副组长:__副县长成员:__县政府办公室主任__县卫生局局长__县农业局局长__县教育局局长__县财政局局长__县粮食局局长__县广电局局长__县水利局局长__县林业局局长__县卫生局副局长__县爱委办副主任__县疾控中心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
办公室主任:__(兼)各乡镇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村防疫员、村防疫员与村民层层落实责任。
各乡镇、各职能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本辖区、本部门的出血热防治工作。
五、防治措施(一)加强出血热疫情监测按照方案要求,继续做好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间感染情况等全方位的监测工作,以发病数较高的乡镇为监测点,做好人群自然感染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保证各类统计报告数字的真实、可靠、准确,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力争对疫情进行预测,为制定出针对性强的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效果。
出血热监测方案
出血热监测方案1. 简介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螨虫叮咬传播。
其致病病毒主要有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等。
出血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出血、皮疹和肌肉疼痛等,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死亡。
因此,制定出血热的监测方案对于及早发现病例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2. 监测目标出血热监测方案的目标是早期发现病例和疫情爆发。
具体目标如下:•及早发现出血热病例;•及时报告病例信息;•及时调查病例的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遏制疫情传播。
3. 监测内容3.1 疫情监测•监测地区内出血热病例的发生情况;•监测疫情暴发的趋势;•监测疫情传播的途径。
3.2 病例监测•监测出血热病例的发病情况和症状;•监测出血热病例的病程;•监测病例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链。
3.3 蚊虫监测•监测螨虫的密度和种类;•监测螨虫的分布范围;•监测螨虫的传播途径。
4. 监测方法4.1 疫情监测方法•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包括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收集和整理疫情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加强疫情调查和传播途径的追踪。
4.2 病例监测方法•加强出血热病例的报告和登记;•对病例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发病情况、症状、接触史等;•分析和研究病例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链。
4.3 蚊虫监测方法•设立螨虫监测点,定期进行螨虫密度的监测;•对捕捉到的螨虫进行分析,确定其种类;•对螨虫的分布范围进行调查。
5. 监测措施5.1 疫情监测措施•增加疫情监测的频率和范围;•定期进行疫情数据的分析和报告;•加强对疫情高发地区的监测。
5.2 病例监测措施•建立病例报告和登记制度;•加强对病例的调查和追踪;•加强对病例的隔离治疗。
5.3 蚊虫监测措施•加强对蚊虫的监测和防控;•采取化学和生物的防蚊措施;•对蚊虫密度较高的区域进行封控和消毒。
6. 监测结果分析通过对出血热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出血热病例的发病趋势和高发地区;•病例之间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链;•蚊虫密度和种类的分布情况。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治疗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治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卫生部1987年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方案。
(1)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2)流行病学资料: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3)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4)体征:面、颈、目赤(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急簇状),并可伴肾区叩击痛。
体温在39℃以下,中毒症状轻,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除皮肤与/或粘膜有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
(5)实验室检查:①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有明显少尿期。
②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血小板数下降。
③血生化检查:血尿素氮、肌酐正常或轻度升高。
(6)确诊依据: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二)证候诊断(1)邪袭肺卫证:发热汗出,头痛、眼眶痛、腰痛,面红。
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2)邪入气分证:壮热烦渴,汗出气粗,面红如醉。
舌红苔黄,脉洪大。
(3)气血两燔证:壮热烦渴,斑疹吐衄。
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三)分型诊断:1.流行性出血热(轻型)(1)体温在39℃以下,中毒症状轻。
(2)血压接近正常范围。
(3)除皮肤与粘膜有较明显的出血点外,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4)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者,不出现少尿现象或有少尿倾向,后期出现多尿现象。
2.流行性出血热(中型):(1)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的球结膜水肿。
(2)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26mmHg。
(3)皮肤、粘膜及其他部位有明显的出血现象。
(4)肾脏损害明显,尿蛋白可达“+++”,有明显的少尿期。
3.流行性出血热(重型):(1)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渗出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者。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规指南与操作规范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规指南与操作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概述。
1. 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3)
流行性出血热(3)[实验室检查](一)常规检查1.血象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
(1)白细胞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中性粒细胞明显左移,并可出现幼稚细胞,重型、危重型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呈现类白血病反应。
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3)血小板全病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病日即降低,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
血小板显著减少是本病一项特征性表现。
下降迅速原因,除病毒直接损害外,提示有DIC存在。
2.尿常规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
其主要特征为: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
多在2――3病日尿中即开始出现蛋白,并发展迅速,可在1天内由“+”突然增至“+++”或“++++”。
少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故必须强调多次查尿、有助于诊断。
(二)血液生化检查1.尿素氮及肌酐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
少尿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病情成正比。
2.二氧化碳结合力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
3.电解质血钾在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
但少尿期亦有呈低血钾者。
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显著。
血钙在全病程中亦多降低。
(三)凝血功能检查一般血小板均减少,有DIC者,开始为高凝阶段,凝血时间缩短,但为时较短,不易观察。
其后转为低凝血阶段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低凝阶段,表现为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
出血热监测方案
出血热监测方案简介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器官衰竭。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出血热的流行,制定一套有效的监测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监测目的出血热监测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和追踪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病例的发生和传播。
监测方案还可以帮助相关机构进行预测和预警,制定应对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监测内容1.病例监测:对地区内出血热病例进行监测,包括病例数量、病例人群特征、临床表现等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2.病毒监测:对蚊媒进行监测,了解其感染率和分布情况,以及携带和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3.蚊媒监测:对蚊虫进行监测,包括蚊类数量、种类、孳生地点、繁殖季节等信息的收集和记录。
4.环境监测:对地区内的环境进行监测,包括气象条件、水源情况、卫生设施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估。
监测方法1.病例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出血热病例登记制度,及时报告和更新病例信息。
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病例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统计,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2.病毒监测:采集蚊媒样本进行病毒检测,可以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来鉴定和追踪病毒株系。
此外,对可能感染病毒的动物进行监测也是重要的环节。
3.蚊媒监测:采用蚊虫捕获器或人工捕蚊方法,收集蚊虫样本并进行分类和鉴定。
同时,对蚊虫进行病毒检测也是必要的。
4.环境监测:通过调查问卷、实地勘察和采样分析等方式,获得环境信息并进行评估。
监测周期出血热监测应持续进行,以保证各项监测指标的时效性和连续性。
具体监测周期可根据疫情情况和特殊事件而定,一般建议每周进行一次监测。
监测报告与分析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机构,以便其进行分析和决策。
监测报告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病例监测:报告最新的出血热病例数量、分布情况、人群特征和临床表现等信息。
分析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2.病毒监测:报告病毒检测结果和病毒株系信息。
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
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一、概述肾综合征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根据我国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可分为姬鼠型和家鼠型两种主要类型,其中黑线姬鼠为姬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通过多年研究,已经基本明确了我国存在姬鼠型、家鼠型和家鼠姬鼠混合型3种疫区,此外,近年来在我国还发现了以棕背鼠平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普马拉型汉坦病毒。
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发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其中发病最多的为中国、俄罗斯、朝鲜、芬兰、瑞典、挪威、波兰等。
我国每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人数占世界报道的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我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发生,XX也有汉坦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我国年发病数最高曾超过11万,近十年来我国年报告发病人数一直在2~5万左右,新疫区不断出现,并时有暴发流行,老疫区的类型也有所变化。
近年来个别省份出血热发病率明显升高,形势不容乐观。
出血热病例以农村青壮年人群为主,不仅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在全国系统地开展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了解我国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了解宿主动物情况和病原分布,分析其流行因素,对于全国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的(一)了解我国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
(二)了解我国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
(三)了解我国出血热流行毒株的型别、分布与变异等情况。
(四)为分析出血热流行趋势和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一)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史在出血热疫区与流行季节,或发病前两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发病前两个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出血热监测方案
出血热监测方案一、简介出血热是一种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其症状包括高热、出血、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由于出血热病毒的高传染性和致死率较高,准确监测和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出血热的监测方案,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二、监测目标出血热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及时发现疫情,准确识别病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具体目标包括:1. 及时发现疫情爆发,确保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 准确确定病例的病毒类型和感染源头,追踪病毒的传播途径。
3. 监测疫情的动态变化,预测和预警疫情的发展趋势。
4. 提供实时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为疫情控制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1. 病例监测通过建立严格的病例监测系统,对可能的出血热病例进行及时发现和登记。
监测方法包括:(1)建立与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病例的登记和诊断信息。
(2)建立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报告出血热病例,并提供详细的基本信息和病情资料。
(3)加强医疗机构的病例诊断和监测能力培训,确保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病毒监测对可能感染出血热病例的血样或其他生物样本进行病毒检测,以确定病毒类型和感染源头。
监测方法包括:(1)建立病毒监测实验室,采用PCR、ELISA等技术对样本进行病毒检测。
(2)建立病毒检测的标准流程和质控措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病毒监测实验室的人员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效率。
3. 蚊媒监测蚊子是出血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监测蚊媒的种群密度和病毒感染率,可以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监测方法包括:(1)建立蚊媒监测点,定期采集蚊子样本,并进行蚊媒的分类和鉴定。
(2)对采集到的蚊子样本进行病毒检测,确定感染率和病毒类型。
(3)分析蚊媒监测结果,预测蚊媒孳生和传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四、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出血热监测方案的重要环节,为疫情控制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学指导: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般依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流⾏病学资料,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综合性诊断,对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在⾮疫区,⾮流⾏季节,以及对不典型病例确诊较难,必须经特异性⾎清学诊断⽅法确诊。
1.流⾏病学资料发病季节,于病前⼆⽉曾在疫区居住或逗留过,有与⿏、螨及其他可能带毒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曾⾷⽤⿏类排泄物污染的⾷物或有接触带毒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多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呕吐、腹痛、腹泻等,常依次出现低⾎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3.体征 (1)⽑细⾎管中毒症⾯、颈、上胸部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眼球结合膜、咽部及软腭充⾎;咽部、液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点(点状、条索状、簇状);重者可见⼤⽚瘀斑或腔道出⾎。
(2)渗出体征球结合膜及眼睑、⾯部因渗出⽽⽔肿,肾区有叩痛。
4.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尿中出现蛋⽩,且逐渐增多,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
(2)⾎象早期⽩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随病程进展增⾼,重者可出现类⽩⾎病反应,并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重者达15%以上。
⾎⼩板计数下降,以低⾎压及少尿期最低。
红细胞及⾎红蛋⽩在发热后期和低⾎压期因⾎液浓缩⽽升⾼。
(3)⾎尿素氮(BUN)或肌酐值逐渐增⾼。
5.特异性⾎清学诊断⽤间接免疫荧光法,以EHFV抗原⽚,检测患者双份⾎清,恢复期⾎清IgG荧光抗体效价增⾼4倍以上者可确诊。
如早期IgM荧光抗体阳性,或⽤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尿细胞内病毒抗原阳性者,可做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有条件者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酶染⾊法、反向被动⾎凝法进⾏特异性诊断。
6.病程经过本病应具备发热、出⾎、肾损害三⼤主征。
其病程中多有发热、低⾎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等五期经过。
如经合理治疗或轻型病例可不出现低⾎压及少尿期,但多有发热及多尿两期,重者可有两期或三期重叠现象。
(⼆)早期诊断要点 1.在流⾏地区、流⾏季节如有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工作预案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救治水平,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4. 相关卫生标准和规范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
2. 设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治专家组,负责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治疗、防控及科研等工作。
3. 各级医疗机构设立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小组,负责本单位的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加强疫情监测,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
2.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时限、报告内容、报告程序等。
3. 定期对疫情进行汇总分析,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 开展灭鼠、防鼠、灭蚊、防蚊等综合防控措施。
3.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预防鼠类携带的病原体通过食物传播。
4. 加强水源保护,预防水源污染。
六、救治措施(1)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2)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给予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
(3)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1g/d,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3-5天。
(4)免疫调整剂治疗:干扰素、聚肌胞、阿糖胞苷等。
(5)对症处理:高热、中毒症状等。
2. 低血压休克期(1)补充血容量:早期、快速、适量补液,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
(2)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溶液,每次5ml/kg,每日1-4次。
(3)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3. 少尿期(1)促进利尿导泻:甘露醇、呋塞米等。
(2)透析治疗:严重病例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4. 多尿期(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防止继发感染,加强抗菌素治疗。
5. 恢复期(1)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2)出院后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
四川省万县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的调查
四川省万县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的调查
张佳珂;张灵麟;孟言浦;屈发刚;刘学成;谭家云;何治明;阎侗有
【期刊名称】《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年(卷),期】1989(5)4
【摘要】1987年10月11日至11月15日,四川省万县新田区的一所乡级中学学生中发生了一起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爆发流行,病例11人,无一例死亡。
为了解引起本次爆发流行的因素,在爆发流行期间和流行后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调查对象:对所报的11例EHF病人进行了个案调查,调查方法见参考文献,并对其中在场的8各病人采取了双份血标本。
【总页数】3页(P222-223)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调查;万县
【作者】张佳珂;张灵麟;孟言浦;屈发刚;刘学成;谭家云;何治明;阎侗有
【作者单位】四川省卫生防疫站;万县地区卫生防疫站;万县卫生防疫站;万县新田区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8
【相关文献】
1.秦皇岛口岸一艘疫船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原因调查分析 [J], 聂维忠;陈爱君
2.一户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J], 鲍贤富
3.由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引起的思考 [J], 许军;刘彦成;代伟平;陈露菲;李冀
宏;惠珊
4.一起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的调查 [J], 陈萍;郑承斌;李培增
5.万县地区东部四县一起细菌性痢疾爆发流行的调查分析 [J], 王伯钧;李坤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修改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草案>
[发布日期:2018-12-22来源:四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浏览次数:1832]
一、背景
我省自1960年首次由南充报告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以来,至2003年底,疫情报告系统共报告本病55418例,死亡2619例.除甘孜州无报病外,疫情波及全省20个市、地、州.1980年报病4131例,占全国发病数地13.56%.我省重疫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充、达川、广安、凉山等老少边穷地区.1988年以来我省地报病数下降,在全国疫情中所占比例也有所下降,但局部地区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如2002年盐源县报病507例,发病率高达167.15/十万,在全国以县为单位地疫情中处于高发水平,严重影响了当地
正常地生产生活次序和经济建设.
1998年以来在我省陆续在几个医学实验室地大白鼠中发现严重地出血热鼠间疫情,并有几名实验人员患病,影响了实验室工作地正常开展.
四川省自1984年始开展出血热监测工作,同时设立南充、成都市两个全国监测点,进行了大量地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工作.1992年在全省建立南充、广安、开江和现属重庆市地涪陵、武隆等5个监测点组成地监测网络,1998年设立盐源监测点.现有南充、广安、开江、盐源共4个监测点.
20年来,监测工作为我省出血热地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为我省近年来将发病控制在一个较低地水平作出了贡献.各监测点在监测工作中共布放鼠夹近20万夹次,捕获并检测各类啮齿动物和家禽、家畜及小型野生动物2万多只,发现12种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经统计分析后确认,我省疫区已由姬鼠型
转化为混合型,其主要宿主动物在室内外分别是褐家鼠和黑线姬鼠.
虽然我省绝大部分地区地出血热疫情近年来保持在一个较低地水平上,但传染源和易感人群大量存在,随时可能出现大流行或暴发流行.同时,因疫情下降,各地对出血热地防治监测工作重视程度也随之下降,专业人员地人数和业务素质也在逐年下降.因此,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监测工作不但能促进防治工作、应对重大疫情,更能巩固和提高专业防治队伍.
二、监测目标
我省出血热监测工作地目标是:调整监测网络、培训专业队伍,在提高常规监测质量地同时开展专题监测,更加准确地收集、分析和反馈人间疫情动态、鼠类感染状况和其它流行因素资料,提高预警能力,指导防治工作,从
而达到减少发病、减轻危害地目地.
三.内容、指标与方法
<一)监测点地选择
1.类型
<1)按流行强度及其趋势分为4类:1类为相对高发地区,2类为既往高发地区,3类为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地区,4类为有可能波及地地区.
<2)按疫区类型分为3类:即姬鼠型、家鼠型和混合型疫区.
3.范围与数量
保留凉山州盐源县、南充市<高坪区)、广安市广安区、达州市开江县
4个已建监测点,新增广元市剑阁县、泸州市古蔺县2个监测点.
<二)常规监测
1.基础资料地收集:各监测点按统一表式,每年于2月份上报监测区上年度地行政区划、人口资料、医疗机构、气象资料、灾害、景观植被、野外
工程、卫生状况等资料.
2.人间疫情监测
1)监测区内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例在做出疫情报告地同时,均应采集血清标本送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ELISA或免疫荧光法做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并要采集恢复期血清,送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用血凝抑制实验做分型检测.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应对全部病例或至少30个病例,按统一制定地调查表进行个案调查,以核实诊断,了解其感染场所、传播途径、分布
特征及发病因素.
3)疫情月报:各监测点每月10日前按统一表格将上月疫情报告数、血清学检测数、阳性数等数据报送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报所在地地
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漏报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至少对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地出血热疫情报告进行一次漏报调查,并按季度填报统一报表.
5)人群隐性感染监测:各监测点根据疫区类型,每两年一次<轮流)在流行季节前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200~300份<16—60岁年龄组,男女各
半)检测IgG抗体.
3.宿主动物监测
1)鼠类种群监测:各监测点应对监测区内各种不同地理景观区域地野外和居民区地鼠类种群构成进行本底调查.
2)鼠密度监测:不同类型疫区分别在每年流行高峰前一个月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调查.野外、居民区每次分别300~500、200~300夹次,其结果及
时上报.
3)鼠间感染情况监测:在鼠密度调查地同时,在野外和居民区捕鼠,采集新鲜鼠尸各100只左右,解剖取鼠肺和鼠血,分别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阳性标本冻存送省或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分型.
4.防制措施监测与效果评价
各监测点应监控结合,有计划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并收集灭鼠和疫苗免疫接种等数据,按统一表格及时按月上报.同时,要结合疫情、鼠密度、血清
学资料进行效果评价.
<三)专题监测
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我国出血热防治研究工作地需要,每年组织
开展专题监测研究,
1.病原学监测
各监测点采集疫区发热期病人血液和宿主动物肺标本,送省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地毒株在省或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以探索我省出血热地传播、演变规律和病毒类型.
2.流行因素监测与预测预报研究
在监测网络中选择部份有代表性而且基础较好、资料较系统地监测点,
开展流行因素监测和预测预报研究.
四.保证措施
<一)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同级地出血热监测工作.
<1)省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向省内非国家级监测点下拨监测经费.将国家级监测点纳入当地监测网络,并按照1:1:1比例匹配经费;
<2)监测点所在地地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监测点地工作,要将该项工作纳入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目标管理,并给予适当地经费支
持.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实施监测工作<1)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监测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组织业务培训,提供统一地报表、试剂,收集、分析监测资料,并每季度作一次反馈,
年终进行总结;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国家级监测点
进行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并承担监测点无条件开展地病毒分离等任务;
<3)承担监测任务地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严格按照统一方案执行各项具体任务,及时准确地收集资料、采集标本、进行检测、报出报表,
并确保人员地相对稳定和经费专用.
<二)专业培训和质量控制
1.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召开1次监测点会议,进行总结和计划安排,并根据监测任务需要,组织业务技术培训;
2.监测点所用地试剂应标准化,向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索取或购
买;
3.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深入监测点,直接督导宿主动物监测和人
间疫情监测.
4、监测点所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指导和参与监测工作.
五.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对监测点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二)评价内容
1.人员、经费是否落实;
2.报表地及时率、准确率;
3.病例地血清学诊断率、分型检测率;4.病例地个案调查率,流调表填写质量;5.宿主动物监测地时间、数量及质量;
6.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