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合集下载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杨昌宏(河西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总体相比,还显得相对落后。

对我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思路,将使旅游业成为甘肃大开发中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甘肃开发旅游业“瓶颈”对策甘肃省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尽管甘肃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

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

这与甘肃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和生态的原因,导致甘肃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恶劣,并造成了地广人稀、内部市场需求规模小,制约了投资和生产性投入及投资市场的形成,并进一步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足,社会进步发育程度不高,相对封闭,科技文化水平明显低下,人才外流;市场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可以说,甘肃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还会相互转化。

因此,必须坚持辩证法,全面地辨证地评价甘肃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指导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一)观念不到位,资源本底不清是根本的制约因子甘肃旅游业总体尚处于后进状态,其根本原因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和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甘肃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旅游意识在根本上长期制约了甘肃旅游业的大发展。

甘肃各级领导干部对旅游业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不少部门和地区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养,而是热衷于办工厂、开矿山。

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一项经济产业的形象不鲜明,资金投入不足,各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与旅游业发展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乏力。

旅游资源的评价综合

旅游资源的评价综合
旅游资源的评价
旅游资源的特色
旅游资源本身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旅游资源评价定义: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而对旅 游资源所进行的分析、比较和评判。 旅游资源的组合、结构和规模 环境容量状况 旅游 资源 评价
资源环境
环境质量状况
社会经济环境
区位条件
开发条件 客源市场条件
其他开发条件
(一)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
10.82 %
湖南 4.10%
(2009年山东文综)图为 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旅游 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 问题。
试题点拨
(1)分析该地发展乡 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亚热带山地农业旅游资源 类型多样;位于阿里山和 日月潭两大著名景区之间, 客源较稳定;( 2 分)交 通方便,通达性好
(2)根据图中所示乡村 观光点,你认为 旅游区 内可以开展哪些参与性的 旅游活动?
试题点拨
Hale Waihona Puke 我国城市居民出游率随出行距离变化曲线
我国80%的出游市场 集中在距客源地多少 千米的范围内?
0—15 15—60 60—500 500--1500 客源市场距 离1、图示曲线说明我国城市居民的客源市场与 Km Km Km Km 思考:
旅游地距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游率(约 40% 20% 20%
件下,容量不同,有力的管理可扩大其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规模大小 景点多少 游程长短 布局合理性 质量好坏 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功能和自然要素(地形、水源)
2、环境质量状况
• 空气清新 • 水质清洁 • 幽静舒适
你对旅游环境地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茶、果蔬等采摘; 插花;垂钓;酿 酒;动物饲喂等。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是对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综合评价的一
组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旅游行业从全面、客观、科学的角度评估和比较不同目的地的各项旅游资源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
好的旅行选择,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1.自然资源指标:包括地貌、气候、水域、生态系统等指标,用于评
估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2.人文资源指标:包括历史文化遗产、艺术、传统风俗、语言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

3.旅游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商店等指标,用于评
估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

4.旅游产业指标:包括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企业数量和规模、旅游
产业就业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5.旅游环境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清洁、整洁程度等指标,
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和旅游环境管理水平。

6.旅游体验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多样性、旅游产品创新性、游客满意度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体验质量。

7.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社会责
任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一)旅游景观的欣赏1、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及历史文化内涵。

例:济南大明湖有“蛇不见,蛙不鸣”的自然生态奇观。

为何只见荷叶而不见蛙呢?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览至此,湖中之蛙均想一睹龙颜为快,奔走相告,脱水而出,蛙声吵得乾隆无心观景,圣怒之下降旨“蛇不行,蛙不鸣”,自此大明湖真的不再有蛙声了。

其实真正无蛙鸣的原因是湖水的温度不适合青蛙生存导致的。

(2)了解景观的布局:如路线的设计、园林景观的布局例:北京故宫,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殿为主景,两边建筑为配景(配景为主景起烘托的作用),并以中轴线对称,充分显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特点。

2、精选观赏点位(1)距离的远近: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

高大、雄伟的山体,可在视野开阔的至高点。

山中的峡谷、洞、一线天之类景观,则宜置身其中近观方知其妙。

例如:观赏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天下第一桥”,不走到特定的位置,就无法看到浑然天成的“桥”的奇观。

(2)角度:特定造型的地貌,只能在特定的观赏点,充分发挥想象才能体会到某种形象。

例如:黄山的“仙人晒鞋”、“石猴观海”,“桂林象鼻山”、“巫山神女峰”等。

(3)视角(俯视与仰视):例如:瀑布景观则需在适当的距离仰观,才能兼收形、色、声、动等美感。

(4)动与静的对比:例:船在漓江中漂游,山体随着船只位移展示着动态美;筏子碰击水面的和谐节拍声,山歌的回荡声展示着听觉美。

广西桂林七星岩月牙山前的“花桥”,坚固的桥身在水中倒映出几轮“明月”,体现了静态美。

3、把握观赏时机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要求观赏者把握住观赏的时机。

(1)季节:例如由于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四季景观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四个季节都可以观赏。

但: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适宜在夏季观赏。

越往南,山水风景的观赏季节越长。

但南方地区一些千米之上的高山,如黄山、庐山最适宜在夏季观赏,因为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

旅游资源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和服务、地区特色等方面。

评价旅游资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评价法:这种方法需借助科学仪器和技术进行量化分析,比如计算自然景区面积、人文景观年龄等等。

2.主观评价法:这种方法主要以旅游者的反馈和满意度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从而得出评价结论。

3.专家评价法:这种方法主要以专家的意见和经验为基础,比如专家评价某个景区的历史价值、生态环境、投资回报等等。

这种方法通常在政府和企业决策中较常用。

4.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产生综合评价。

比如,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了景区大小、文化史迹、管理水平、硬件设施、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来评价景区。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应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并注重将评价结果用于优化和改进旅游资源的发展。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一、导言旅游业是全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是对目的地的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及评价的全面系统性概括。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和质量水平的重要参考,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评价体系指标(一)景观资源1. 风景如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景状况,包括美丽的环境和优美的景观等。

2. 历史遗迹:即古迹、古文明遗址、遗址保护、具有历史价值遗产的景点等。

3. 文化多样性:即本地的文化传统、语言、民俗、艺术、音乐、文学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背景。

(二)旅游基础设施1. 住宿设施:即旅游地区内的酒店、旅馆、度假村、公寓等住宿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状况。

2. 交通设施:即铁路、公路和机场等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完善程度。

3. 水电气等公共设施:即水源、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三)旅游服务品质1. 消费者参与程度:即开发商和旅游者之间的联系、团队旅游和自由旅游的平衡等。

2. 其他服务:即当地导游、接待等服务人员的素质、服务水平、沟通能力等。

3. 清洁服务:即酒店、公共场所如公园、海滩等环境卫生等。

(四)旅游管理1. 可持续的发展:即资源、环境和文化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统一,鼓励和支持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2. 旅游信息化程度:即旅游信息的推广、管理、服务、资讯、统计等多项方面的信息化程度。

3. 协同共享的整合管理:即旅游资源的整合、共享、管理以及管理机构各行业部门间的协同,以及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等。

三、总结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

针对旅游目的地的不同要求提出适当的指标,可以促进旅游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应该被考虑和衡量,并对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改进。

甘肃旅游论文结论报告

甘肃旅游论文结论报告

甘肃旅游论文结论报告甘肃旅游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论文通过对甘肃旅游资源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首先,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峡谷、雪山、高原湖泊、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以及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化遗址。

这些独特的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为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甘肃的旅游业在过去几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9年甘肃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据显示了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然而,甘肃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交通不便的问题。

甘肃地处西北边陲,交通条件相对欠发达,这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其次是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甘肃各地的旅游景点不断改善和建设,但在旅游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最后是旅游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甘肃的旅游资源宝藏丰富,但过度开发和滥觞发展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这需要旅游业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密切合作。

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甘肃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

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甘肃旅游的便捷性和可访问性。

其次,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提供更加便利、贴心的旅游服务。

再次,注重保护和利用好甘肃的旅游资源。

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旅游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积极拓展甘肃旅游业的市场,加强与其他省份和国外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甘肃旅游业在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注重资源保护和市场拓展。

只有全面提升甘肃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才能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模板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模板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模板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评估和分析方法,用于对旅游目的地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比较。

一个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包括多个指标,以全面准确地评估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潜力和实际情况。

下面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模板,可供参考。

一、自然环境指标:1.生态保护:评估旅游目的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能力,包括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2.空气质量: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空气质量状况,包括PM2.5浓度、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指标。

3.水质状况: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水质状况,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质指标。

4.天然景观:评估旅游目的地的天然景观资源,包括山脉、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的美丽程度。

二、文化遗产指标:1.古迹保护:评估旅游目的地对古迹的保护情况,包括古建筑物的修复和保护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保护情况,包括传统节日、手工艺品、传统习俗等。

3.文化交流:评估旅游目的地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文化交流展览、演出和合作项目等。

4.历史文化景观:评估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包括历史建筑物、古城墙、宫殿等。

三、旅游基础设施指标:1.交通设施:评估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设施,包括机场、火车站、公交系统等的完善程度和便利程度。

2.住宿设施:评估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包括酒店、民宿、宾馆等的数量和品质。

3.餐饮设施:评估旅游目的地的餐饮设施,包括餐馆、小吃店、咖啡馆等的数量和质量。

四、旅游体验指标:1.景点设施: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景点设施,包括游览车、电瓶车、观光电梯等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

2.景点质量: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景点质量,包括景点的维护情况、游览体验等。

3.旅游活动:评估旅游目的地提供的各种旅游活动,包括徒步、登山、划船等的丰富程度和创新性。

4.游客满意度:评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体验的整体满意度,包括景点服务、交通便利性、住宿质量等。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_罗艳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_罗艳

第33卷第1期凯里学院学报Vol.33No.1 2015年2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Feb.2015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罗艳1,李荣彪2(1.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2.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开发、保护旅游资源的必要前提。

开展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学习先进的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利于制定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和目标,为地区旅游资源评价服务。

关键词:国内;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综述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5.01.21对资源进行评价研究是有效使用资源的基础前提,评价结果也是保证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学者对资源评价的研究很多,主要涉及土地资源、大气环境、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学者们通过数学方法、理论方法对研究区的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为研究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有效指导。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正确认识旅游资源的总体概况,是开发、利用、规划、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条件[1],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由于旅游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故对地区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工作就变得相当重要。

一、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进行大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领域研究1.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研究。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研究是确定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

唐承财等[2]以内蒙古凉城作为研究基础,以对该地区资源调查和评价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当地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开发度不够、资源开发的季节性影响严重、管理水平偏低以及未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问题,提出并设计了水利旅游资源、温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李俊等[3]以新疆库车县为研究基础,将旅游资源定性评价的结果作为分析依据,发现该地区旅游资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势,并提出了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优先开发优势资源、加强资源整合以及发挥政府作用等开发建议。

旅游资源评价及资源分布图绘制

旅游资源评价及资源分布图绘制

旅游资源评价及资源分布图绘制1. 引言旅游资源评价是指对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科学地评估和分析,以便为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而资源分布图则是以图形化方式展示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帮助旅游规划者和开发者更好地了解资源的分布特点。

本文将介绍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与步骤,并结合具体案例,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资源分布图。

2. 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很多,常见的包括主观评价、客观评价、综合评价等。

主观评价是指通过专家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公众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及需求;客观评价则是通过野外考察、实地勘察等方式,对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的步骤一般包括:确定评价指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综合评价及编制报告等。

在确定评价指标时,可以考虑旅游资源的质量、数量、可达性、可持续性等因素;在收集数据阶段,可以利用现有的调查数据、统计数据等;在分析数据时,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GIS等技术;最后,在综合评价阶段,可以通过权衡各种因素,做出全面的评价和决策。

3. 资源分布图绘制资源分布图是一种以图形化方式展示旅游资源分布情况的工具。

它通过使用符号、颜色等方式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标识出来,帮助旅游规划者和开发者更好地了解资源的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

3.1 使用Markdown绘制资源分布图Markdown是一种轻量级的标记语言,常用于撰写技术文档、博客等。

它简单易学,格式清晰,适合用于编写资源分布图。

在Markdown中,可以使用表格、列表、标题等方式来绘制资源分布图。

以下是一个示例:资源类型数量分布情况景点10 A地、B地饭店 5 C地、D地酒店 3 E地、F地购物中心8 G地、H地3.2 使用可视化工具绘制资源分布图除了使用Markdown语言绘制资源分布图外,还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可视化工具来绘制更丰富多样的资源分布图。

旅游资源评价表

旅游资源评价表

旅游资源评价表1. 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景区规模大型景区、中型景区、小型景区景区环境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环境整洁游览体验游客活动丰富、游览便利程度、游览时间安排合理旅游配套设施交通便利、饮食住宿完备、购物娱乐设施完善导游服务态度热情周到、知识丰富、服务水平优良2. 景区规模评价景区规模评价标准大型景区景区面积大于50万平方米、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中型景区景区面积在20万至50万平方米之间、年游客接待量在50万至100万人次之间小型景区景区面积小于20万平方米、年游客接待量不超过50万人次3. 景区环境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景色宜人自然风光独特、绝美奇观空气清新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或良好水平环境整洁景区内干净整洁、无垃圾或乱堆乱放现象4. 游览体验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游客活动丰富景区内游客可以参加到多种多样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观光、娱乐、文化交流等游览便利程度景区内交通、游览路线以及游客流线布局清晰、方便游览时间安排合理景区游览时间控制在6个小时以内,游客可以充分享受到景区内的所有内容5. 旅游配套设施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交通便利景区周边交通便利,包括但不限于公共交通、出租车服务等饮食住宿完备景区内提供饮食、住宿服务至少含有酒店、餐厅、便利店等配套设施购物娱乐设施完景区内购物娱乐设施完备,包括但不限于卡拉OK、电影院等善6. 导游服务态度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热情周到导游服务热情周到、对游客有耐心知识丰富导游了解景区相关知识、讲解准确、言简意赅服务水平优良导游服务态度优良、时间控制得当、回答问题准确以上为旅游资源评价表,旨在提供一套评价标准,帮助游客选择符合其需求的旅游景点。

甘肃主要旅游资源赋存分析

甘肃主要旅游资源赋存分析

级,满足消费者娱乐、受教育、逃避现实以及审美等内在体验的需求。

例如,可以将原始李餐饮企业招牌菜的出处和典故融合于菜品中,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时候就容易形成联想。

也可以通过某道菜让消费者了解巴国古人最喜爱的菜肴以及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就餐礼仪,让消费者在获得教育体验的同时,对菜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重视顾客的内在需求,用真诚加深情感体验原始李餐饮企业应该树立“引导消费,创造需求”的理念,加强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

一方面,服务人员要察言观色,学会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提供相适应的个性化服务。

另外,原始李餐饮企业应该在“进店之前→就餐之中→离店之后”的整个过程中,围绕情感进行深度营销,让顾客始终都能对原始李餐饮企业提供的情感体验深有感受。

3.丰富思考体验形式,激发消费者思考兴趣思考体验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并且具有创意性才能成功激起消费者的兴趣。

原始李餐饮企业可以抓住巴渝文化和重庆性格的主题进行思考体验的创造,通过菜品、餐具、环境、饰品、活动等新奇而不常见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主动思考。

例如,可以用巴国古典的盘子来装菜品、巴人礼仪模仿、古人寻酒令活动等等让消费者感到新奇,并积极参与和思考。

4.把握群体动向,增强行动体验全过程的驱动力行动体验营销的目标是影响身体的有形体验、生活型态与互动。

原始李餐饮企业可以从主题出发,加强消费者这方面的行动体验,例如推出新鲜又刺激的菜品尝鲜体验;倡导一种符合消费者个性的行为与活动;通过广告、通过发放有意义的纪念品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一种生活态度。

5.加强顾客间的联系,培育消费圈增强关联体验关联体验营销就是超越了个人,超越了物质基础,使得消费者产生对某种品牌的偏好而形成一个群体。

原始李餐饮企业独特的巴渝文化和重庆性格也可以打造重庆粉丝团体或麻辣小组等独有的小群体,小圈子,交流各自的体验感受,菜品选择和评价等等。

这样的方式也让各消费者有了很好的归属感和信任。

四、结论体验营销是在新经济时代萌芽而成的一种新兴营销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更注重消费者的精神感受。

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作者: 齐德利[1];陈致均[2]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兰州大学地质系,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152-156页
主题词: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层次分析法(AHP);吸引向性;评价;甘肃省
摘要:甘肃省目前已知的丹霞地貌就有80多处.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适合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甘肃省已知的主要丹霞地貌共记46处进行开发潜力综合评价,划分了五个不同吸引向性的开发序列,提出了不同开发层次的战略措施.依此为基础,阐述了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构想,对指导区域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评分方法及细则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评分方法及细则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评分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搜索资料1按照本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2本标准采用打分评价方法;3评价主要由调查组完成; 本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赋分;本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 基本分值1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2"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3每一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其因子分值相应分为4档;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见表2;表2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评价项目评价因子评价依据赋值资源要素价值85分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30-22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21-13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12-6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5-1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25-20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19-13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12-6 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 5-1珍稀奇特程度15分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罕见; 15-13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很少见; 12-9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少见; 8-4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较多见; 3-1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疏密度优良级;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极高; 10-8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很和谐、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 7-5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中等;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疏密度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 4-3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小;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较和谐、疏密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小; 2-1完整性5分形态与结构保持完整; 5-4形态与结构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 3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 2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 1资源影响力15分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此外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系统的分析与评价.doc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系统的分析与评价.doc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摘要:焦作市地处中原,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繁多,资源禀赋高,有必要对焦作市旅游资源进行调研、评价、整合与开发。

本文利用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系统,对焦作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探讨,以焦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为研究核心,在对焦作旅游资源作出客观合理评价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只有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才能够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焦作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焦作;旅游资源共有因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一、前言焦作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旅游业尤其是自然生态游,使焦作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根本性变化。

不但打造了例如云台山、太极拳等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而且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全国可谓发展迅速。

焦作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焦作现象”。

然而与此同时焦作市的历史文化游却还处在初期开发阶段,为了使焦作旅游做的更强、更大,笔者试对焦作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探讨。

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系统介绍为了把握重点,有序、有效、可持续地对焦作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着重对焦作市内具有旅游开发前景并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代表区域形象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评价因子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本文采用打分评价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评价时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系统”赋分。

系统设“评价项目”、“评价因子”和“评价依据”三个档次。

评价项目为“历史文化资源要素价值(85分)”、“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力”(15分)。

其中:“历史文化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3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10分)”等4项评价因子;“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等2项评价因子。

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

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

第四章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原则 1、旅游资源的景观属性原则 2、旅游资源的特征分类原则 3、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原则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 (一)按基本属性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资自 源然
旅 游
地质地貌 类水体类
资自 或源然
生物类
旅 游
气象气候与天象类
地文景观 资 人 类水域风光 源 文
(三)从经营角度分:有限和无限旅游资源 (四)从吸引级别看:国家级、省级、市(县)级
旅游资源 (五)旅游资源的景观组合分: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水光山色、奇洞异石、流泉飞瀑、阳光海滩、气 象与气候、风景生物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历史遗迹、民族风情、城乡风光、旅游商品及风 味佳肴) (六)旅游资源国家认定标准的分类方法 2003年10月实施了首个旅游资源认定国家标准:八 个主类和37个亚类,共198个类型。 八个主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气象 气候与自然景象、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 人文活动
类生物景观
旅 游
类其他自然景观

历史遗迹类 古建筑类 古代陵墓类 城镇类
城宗教文化 类城社会风情 类
1990年版本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 两级、八大类、108种基本类型
级别
自然 旅游 资源
人文 旅游 资源
大类 地表类 水体类 生物类 气候与天象类 历史类 近代类 文化游乐体育类 风情胜地类
基本类型
3、专项旅游资源技术性评价
海滨浴场和滑雪的评估标准需要大家下去记忆。
(二)综合型定量建模评价 层次分析法
总目标层 (0)
资源定量评价 (C)
价景 资 源
资源定量评 价

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综合评价_何爱红

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综合评价_何爱红

DOI:10.13448/ki.jalre.2011.06.012第25卷第6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5No.6 2011年6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un.2011文章编号:1003-7578(2011)06-211-9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综合评价*何爱红1,王亦龙2,(1.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00;2.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215123)提要: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出发,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以层次分析的定量方法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对甘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

关键词: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1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甘肃省地势狭长,地貌复杂,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极具保护价值。

1963年,自甘肃省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到2009年,甘肃省已建立森林、野生动物、湿地和荒漠类自然保护区5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9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3个。

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988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

居全国前列。

到2050年,甘肃省保护区数量将达到90处,总面积达到1300万hm2,使全省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既有位于甘肃四川交界处的白水江大熊猫保护区,也有位于甘肃新疆交界处的阿克塞戈壁荒漠野骆驼保护区,保护区范围横跨甘肃南北。

在甘肃的各类保护区内,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出现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双增长,保护和涵养了水源,成为河西走廊的生态屏障;甘南黄河首曲湿地保护区为黄河补给了45%的水量,成为母亲河的蓄水池;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阻挡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的合围,维护了民勤绿洲安全。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旅游资源评价是指对旅游目的地的各项资源进行评估、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旅游业者和决策者了解目的地的优劣势,从而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策略。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1.SWOT分析法SWOT是一种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将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和评估。

其中,优势和劣势分析主要关注目的地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资源,机会和威胁分析则主要关注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SWOT分析法能够全面地评估旅游目的地的优劣势,并为目的地的发展提供战略建议。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多个评价指标按照重要性和权重进行排序的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中,可以将目的地的各项资源按照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等分类,然后对每个分类下的具体资源进行评估。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权重排序,可以得出各个资源的重要性和优劣势,为目的地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通过向游客、居民和专家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目的地的认知、体验和满意度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游客对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的认知和评价,以及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还可以了解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意见,从而更好地协调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关系。

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目的地与其他类似目的地进行对比,评估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差异性。

比较分析可以通过对其他目的地的文化、景观、旅游设施等进行对比,找出目的地的亮点和差距,并提出发展策略。

比较分析法可以为目的地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参考。

5.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将各种评价方法和指标进行综合,制定综合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法可以根据目的地的特点和需求,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综合的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法能够综合考虑不同资源的优劣势,为目的地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全面的参考。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13页
返回导航
地理
(2客)_源__市__场__条_ 件 对客源市场条件的评价,首先要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所针对的旅游 者类型,其次要正确估计以下几方面的情况:旅游资源与客源的 距离,旅游资源最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接待能 力,旅游资源所在地的交通运输能力。 (3)其他开发条件 包括投__资__条__件__、施工条件、现有的开发条件和旅__游_服_务_设_施__条件等。
第5页
返回导航
地理
(2)景观的成因 ①地质构造:__断__块__山__。在地质构造上受两大断层控制,形成了 许多较大的溪谷、悬崖、陡坎等,节理极为发育,前山岩体中的 节理长而深,大而稀,山势雄伟挺拔,后山节理密集,长短深浅 不一,纵横交错,山势略低,山峰较少,故黄山有“前山雄伟、 后山秀丽”的风景特点。 ②气候特点: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亚__热__带_季__风_气候区,海拔高,空 气湿度大,经常出现云海缥缈、烟雾朦胧的壮丽景观。
地理
解析:(1)旅游景观的欣赏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优 选欣赏角度、把握观赏时机等方面分析,结合云海景观特点应 选合适观赏位置和时机欣赏。 (2)观景台的选址应该是最佳观赏地点,从图中看观景台所处位 置地势险要,因此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观景是为了游客 安全。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 (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亦可)。 (2)保障游客安全。
第29页
返回导航
地理
2.海域景观——美国夏威夷 (1)景观特点:夏威夷以热带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非常适宜 水浴、沙浴、日光浴、划艇、潜水、冲浪、观日出等旅游活动。
第30页
返回导航
地理
3.历史遗产——中国长城 长城是中国人文景观第一景,其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 价值之高举世无双,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奇观。1987 年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从地理学的角度考察,长城的构筑体现了因地制宜 的思想,并且重视气候、水文、土地利用等地域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旅游资源综合优势度
根据以上比较系统旅游资源的相对密度指数分布,应用如下方法,可推求五个省份的旅 游资源综合优势度(表 3.3)
Z = ( m · n - ∑ dij ) / ( m · n – n )
式中:Z—旅游资源综合优势度;m—省区数;n—旅游资源种类数,实际考虑 5 种;∑ dij —各种旅游资源在比较系统中位次之和。
甘肃人口 西部地区人 全国平均人 甘肃与西部人口 甘肃与全国相对
相对密度 口相对密度 口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比值
人口密度比值



④=①/②×100 ⑤=①/③×100
11.46
14.04
9.15
81.6<100
125.2>100
34.36
14.39
9.54
238.8>100
360.2>100
61.09
从表中可知:甘肃的主要旅游资源总量可观,在西部地区优势比较明显,除国家风景名 胜区数量略少于西部各省区平均外,其余几种重要旅游资源总体数量均较大。事实上,作为 三大高原的交汇处,甘肃的自然景观独特多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的重要 通道,甘肃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很丰富。可是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统计数据中,旅游收入排位靠 后的状况与其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甘肃旅游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旅游资源基础评价体系的建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区域旅游事业的兴旺发达,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资源的丰富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是区域旅游开发的 首要问题。 旅游资源评价,是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出发以达到对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利 用和保护,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一项或某一地域内旅游资源的质与量及其开 发利用进行可行性比较和评判的过程。由于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各个组成要素在数量、 质量上相差较大,且目前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也不尽统一,为了能够比较直观地、本质地反映 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态势,本文选取能体现甘肃旅游资源优势、特质和影响力的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五类旅游资源为代表,建立了旅游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基础评价体系(见表 1.1)。
4
3 71.02
1 1.278
3

1 153.64
3 2.772
1
5 115.38
2 0.083
5
2 175.44
5 1.506
2
由上表可知:相对于其他四省区,甘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口相对密度排第三,有一定 潜在地方客源市场,但面积相对密度排第四,不具优势。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相对密 度排第三,也有一定的潜在地方客源市场,但面积相对密度排第四,不具优势。甘肃国家级 森林公园人口相对密度居第三,有一定的潜在地方客源市场,面积相对密度居第一,分布具 明显优势。甘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口相对密度居第二,地域旅游客源市场不大,且面积相 对密度较低,居第四位,情况很一般。甘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口相对密度与面积相对 密度均居第四,地方客源市场具优势,但资源集中程度偏低。
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
3
40
177
2.80
1.69
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9
41
188
2.76
4.79
国家级森林
公园
16
39
292
1.44
5.48
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4
31
99
2.61
4.04
国家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43
199
1268
2.21
3.39
注:西部地区按 12 个省份,全国按 29 个省份
对比 结果
⑥=⑤/④ 小于 1 大于 1 大于 1 大于 1 大于 1

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高翔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00)
E-mail:xgao@
摘 要:甘肃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并非一个旅游产业大省。本文选取具代表性的五类 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西部、全国背景,并建立甘肃与邻近省区(陕西、四川、 宁夏与青海)的比照系统,分别从其丰度、分布密度(面积相对密度与人口相对密度)、综 合优势度、资源类型组合状况等方面系统加以评价,以把握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真实基础和相 对优势,为针对性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甘肃省 旅游资源 综合评价

一定区域范围内人 反映当地旅游客源市场的
均拥有的旅游资源
丰欠程度

计算方法 区域旅游资源总体数
量比较 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 数量与区域国土面积
的比值
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 数目与区域人口总数
比值
2、甘肃旅游资源丰度与分布评价
2.1 主要旅游资源的丰度
目前甘肃省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处(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敦煌鸣沙山-月牙
甘肃
四川
陕西
青海
宁夏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9
4
1
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
15
12
5
4
国家级森林公园
16
11
6
2
2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
7
6
1
1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
62
57
6
10
人口(亿)
0.262
0.873
0.371
0.052
0.057
面积(万 km2)
45
48.5
20.56
72.12
6.64
基于比照系统的旅游资源基础指标,进一步可推求五大类旅游资源的人口和面积密度指标 (见表 3.2)。比较指数的选取不同,其大小所指示的旅游资源优势不一样。对旅游资源面积 相对密度而言,其越大,说明该地区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丰富,优势自然也大;对旅游资源 人口相对密度而言,大小和旅游资源优势没绝对的对应关系。
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 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 国家级森 林公园 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 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
单位
表 2.3: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单位:处/亿人口) Tab2.3: The relative population-density of the representative tourist resources
优势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也是在比较中发挥的,区域对比能可反映彼此的差异和特征。
旅游资源比照既要体现区内系统观念,更要注重大系统观念。选取临近甘肃的四个省份(四
川、陕西、青海与宁夏)为参比对象,组成一个比照系统。这个比照系统的旅游资源基础指
标如下:
表 3.1:比较系统旅游资源基础指标
Tab3.1:The basic indexes of tourist resources system
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
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国家级 森林公园
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表 3.2:比较系统系列指标
Tab3.2: The indexes of compared system
甘肃
四川
陕西
人口相对密度
11.46
10.31
10.78
位次
3
1
2
面积相对密度
0.067
0.186
0.195
位次
4
2
1
人口相对密度
甘肃面积相 西部地区面 全国平均面 甘肃与西部面积
对密度 积相对密度 积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比值



④=①/②×100
0.067
0.073
0.124
91.8<100
甘肃与全国相对 面积密度比值 ⑤=①/③×100
54.0<100
0.200
0.075
0.129
266.7>100
155.0>100
0.356
34.36
17.18
32.35
位次
3
1
2
面积相对密度
0.200
0.309
0.584
位次
4
3
2
人口相对密度
34.36
17.18
32.35
位次
3
1
2
面积相对密度
0.200
0.309
0.584
位次
4
3
2
人口相对密度
15.27
8.02
16.17
位次
2
1
3
面积相对密度
0.089
0.144
0.292
青海 20.00
13.68
17.38
446.6>100
351.5>100
15.27
10.88
7.62
140.3>100
200.4>100
164.18
69.82
57.69
235.1>100
284.6>100
-3-

3. 甘肃与邻近省区旅游资源的比照评价
3.1 旅游资源比照系统基础指标的建立
0.072
0.235
493.8>100
151.5>100
0.089
0.057
0.103
156.1>100
86.4<100
0.956
0.365
0.781
261.9>100
122.4>100
其次是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密度。已知目前甘肃省人口约 2619 万、西部人口 2.85 亿、 全国人口 13 亿,据此可推知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表 2.3)。可以看到甘肃 主要旅游资源人均相对比重除国家风景名胜区指标低于西部平均相应指标外,其余均大于西 部,更是全部大于全国平均指标,说明甘肃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享受。但另一方面,上 表也反映了这样的信息,就是甘肃旅游资源的本地客源市场不太大,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积 极开拓省外客源、乃至国际客源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