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学》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就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与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就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与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政策;2、政策群与政策链:(1)政策群:就是指国家、政府与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与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就是指国家、政府与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与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与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与属性。

(二) 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就是选定目标与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就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就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就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显著区别在于支付费用的主体差别。

2、有限理性模型追求的目标:决策追求满意解。

3、精英理论模型: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基本观点:(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4、团体理论模型的缺陷:过分扩大团体的作用,低估政策制定者作用。

5、政策主体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4)法院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政党(3)公民个人(4)大众传媒(5)思想库6、政策议程的内外触发机制:(1)内在触法机制: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技术突破;④生态变迁;⑤社会变迁(2)外在触发机制:①战争行动;②地区与国际冲突;③经济对抗;④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7、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

(2)社会问题的两种类型:①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②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学一、政策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政府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职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利益分配是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利益选择和利益整合;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从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1)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2)利益整合社会上,人们已经获得的利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为解决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政策制定者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持有不同利益的相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不同的行为。

(3)利益分配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4)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

4、增进社会利益5、公共政策本质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益,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由政府、权力机关通过政治程序而制定的政策法规。

公共政策社会本质: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4.公共政策分配利益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公共性和偏好性 3.稳定性与适应性4.特定性与普遍性公共政策的分类:①形式上:横向: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纵向: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②内容上: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③具体功能:分配型政策、再分配型政策、规制型政策④调整的社会内容: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法律政策、科学与技术政策⑤内容的性质: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公共政策的功能:管制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稳定功能、公平正义功能、促进社会革新功能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西方政策类学科的形成与发展1、50—60年代:形成时期以美国政策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和丹尼尔·儒勒于1951年合著的《政策科学》为标志。

拉斯韦尔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

美国政治学的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传统主义时期,着重于国有制度和国家观念的研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权力主义”时期,着重于权力关系和权力集团关系的研究。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行为主义”时期,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着重研究个人或团体的政治行为。

④70年代以来的后行为主义时期,提倡用“政治系统”的概念取代“国家”的概念,着重研究政治系统和政治环境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

2、70年代:发展时期政策科学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①“趋前倾向”,主要表现为6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政策咨询潮流。

②“趋后倾向”主要表现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策周期化研究。

3、80年代:比较研究时期特点:①政策研究机构普遍、多样;②学科建设日益成熟;③政策研究专业化。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绪论p11、公共行政学的首创者之一,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政策是由政治家及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体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政策科学主要倡导者和创立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

4、公共政策的界定: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5、政策系统政策系统是“政府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共机构、政策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观。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构成因素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6、政策客体: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1)从事的角度:公共政策学要处理的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或政策问题。

(2)从人的角度: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7、政策系统的划分P7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决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

(1)信息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3)决断子系统(4)执行子系统(5)监控子系统1、2 公共政策学的范式1、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一书,被人们当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2、公共政策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P243、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p27(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公共政策学复习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复习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产生在美国的原因是什么?p2-6答:(1)经济危机的影响。

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危机。

危机导致了西方国家通过大量的才对经济进行干预。

(2)社会问题不断加剧。

二战后,虽然美国的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但各种社会矛盾也十分突出,从而使解决这些问题的公共政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3)行为主义的发展和各种分析工具的出现。

行为主义促成了美国的“新政治科学运动”。

同时,系统分析等方法的发展,也促使了公共政策学的产生。

(4)各种政策研究机构的存在。

在公共政策学产生之时,在美国存在着大量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5)美国的两党政治。

共和党和民主党都属于保守党。

这样,选民在投票时在首先要了解两党的公共政策纲领。

而两党为争取选民,也必须重视自己的政策纲领。

2、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不足答:(1)决策体制尚不够民主化、科学化(2)国外理论的本土化不足(3)研究上重决策轻执行(4)研究上重理论轻应用3、公共政策学的特征p26-284、公共政策的特征p44-48答:(1)政治性和公共性:既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也是社会管理的方法(2)目标取向性:公共政策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3)权威性和合法性:经过合法化的环节,合法才有权威(4)稳定性、变动性:必须稳定,才能提供社会规范,一定要变动,才能跟上社会的变动(5)价值相关性:总是和特定的价值观相关(6)过程及阶段性有一个生命过程。

5、公共政策基本功能P53答:公共政策具有制约、导向、管理和象征等基本功能6、公共政策主体P79-91答:(1)政府系统(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2)政党(3)利益集团(4)新闻媒体(5)公民(选民)7、经济环境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19答:(1)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实力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公共政策得以确定的重要依据。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名词解释部份1、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

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采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

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又称智力激励法、 BS 法、自由思量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 ·奥斯本于 1939 年首次提出、 1953 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

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者激发创新设想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4、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妨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5、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殊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6、政策合法化: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7、定性分析方法: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

8、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

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

9、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

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古代与政策相关的著作:1战国策 2智囊补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中国古代不能形成公共政策的原因:1由于古代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

2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的过程进行直接的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3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反对一切封建关系,在农业与商业之间取得平衡,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发展生产力才能继续发展,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4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5、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3、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4、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5、公共政策学首先要研究的是公共政策是什么。

6、政策群和政策链(见书7页)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7、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8、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成形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

9、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D.Lerner)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

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10、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1、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12、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丰富资源——见书33-35(一)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中国决策实践不仅是极其丰富的,而且是独具特色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决策者思维中居于指导地位。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3、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4、社会变迁公共政策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调整其政策目标与内容、执行方式和手段,坚持改革的方向,使之能跟上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脚步。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一、文章类型与关键词本文是一篇公共政策学的复习资料,主要涉及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以及政策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分析方法、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估标准、政策变迁形式等。

二、政策制定1、政策目标:明确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为政策制定提供方向。

2、制定程序:介绍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包括问题识别、方案设计、合法化、预算和执行等步骤。

3、政策分析方法:介绍常见的政策分析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等。

三、政策执行1、执行过程:阐述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包括政策宣传、资源分配、监督和调整等。

2、执行手段:介绍各种政策执行手段,如行政命令、财政补贴、市场引导等。

3、执行效果评估:介绍如何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目标实现程度、社会反响、政策可持续性等方面。

四、政策评估1、评估标准:介绍常见的政策评估标准,如效率、效果、公平、可持续性等。

2、评估方法:介绍各种政策评估方法,如实验设计、回归分析和模糊评价等。

3、评估实践:分析政策评估在实践中的应用,如提高政策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政策创新等。

五、政策变迁1、形式:阐述政策变迁的主要形式,如政策修正、政策废止和政策创新等。

2、原因:分析政策变迁的原因,如政策失效、环境变化和利益诉求等。

3、影响:探讨政策变迁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六、总结本文对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变迁的详细阐述,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读者结合实际案例和政策实践,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关注公共政策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动态,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分析标题: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分析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行政法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规定和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习惯上称为政府立法活动和行政立法活动。

2、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地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4、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

5、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7、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8、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败,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二、不定项选择题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 )A、国会立法B、总统决策C、政府机构决策D、司法决策2、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可分为(BD )A、实质性政策B、物质性政策C、程序性政策D、象征性政策3、利益集团影响政策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ABCD )A、院外活动B、舆论宣传C、政治捐款D、抗议示威4、美国学者罗杰。

W。

科布提出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有(ABC )A、外在创始型B、政治动员型C、内在创始型D、利益动员型5、政策议程触法机制的影响因素(ABC )A、范围B、强度C、时间D、空间6、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BCD )A、经费资源B、人力资源C、信息资源D、权威资源7、政策执行的手段有哪些?(ABCD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D、思想教育手段8、政策评估方法有哪些?(ABCD )A、前后对比B、专家评估法C、目标群体评估法D、执行群体评估法三、简答题1、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公共政策学考试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问题: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议程:对政策问题的讨论、商讨、规划以及研究的议事程序。

3.公共政策规划:针对公共政策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充分运用思维而设计的各种行动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4.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5.公共政策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在高度逆境中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防止错失良机,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做出应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

6.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7.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主要因环境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副作用较大,通过再决策以使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8.公共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

9.公共政策监控: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指导与纠偏的行为过程。

10.政策调整: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考试总复习资料1.1951年拉斯韦尔与勒纳两位美国编写《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该书首次提出“政策科学”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拉斯韦尔是公共政策学的创始者,编有《政策方向》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发展方向做了论述。

2.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研究+政策分析3.公共政策学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2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

4.哪类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的是组织而非个人的决策行为2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3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4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

5.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的公共政策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3政策一般6.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7.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8.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四种类型:1线性结构2职能结构3线性—参谋结构4矩阵结构9.研究获得第一手的用于定性研究的政策资料,常有方法:1无结构访谈法2实地观察法3非参与观察法4参与观察法10.二手资料的收集1内容分析法2二次分析法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11.公共政策研究常用的方法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已成为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方法)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法12.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次级概念(系统议程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子概念)和边际概念13.古代没有发展成为公共政策学主要是因为1古代政法体制2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没显露3参与决策的人少且过程“黑箱”运作。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1、公共政策学既是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一门“显学”,其诞生地是___________。

(政治科学、公共管理学、美国)2、“政策分析”是由___________《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林德布洛姆)3、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端于_____和_____(拉斯韦尔、勒纳);两人合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作中。

(《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4、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三要素是(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6、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不属于公共组织。

(家庭、企业组织)7、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是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___________;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就是___________。

(决策行为、公共政策)8、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具体是指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9、直接决策者可区分为三种类别,即(个人、团体、组织)10、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___________;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___________。

(理性路径、直观的路径)11、团体决策的方法是(碰头会、头脑风暴法、具名团体法、德尔菲法)12、组织决策的四种模型是(系统分析模型、卡内基模型、渐进决策模型、垃圾桶模型)13、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四种结构是(线性结构、职能结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性—参谋结构[参谋指令]、矩阵结构)14、依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可划分为三个方面,即(研究程序设计、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或对研究对象的观察、研究视角和路径)15、收集资料是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基本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名词解释部分1、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

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

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

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4、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5、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6、政策合法化: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7、定性分析方法: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

8、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

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

9、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

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

10、边界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主要目标: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

研究问题的边界,必须认清事物某一层次上的本质,把握这一本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必然联系。

为实现边界分析,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往往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饱和抽样诱导问题的陈述边界估计11、政府(公众)议程:(1)、公众议程(public agenda):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地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2)、政府议程(governmental agenda):是指那些引起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政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

12、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和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它表现为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和灵活性。

(参见教材第327页)13、公共政策规划: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14、公共政策决策: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政策决策是联结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评估的纽带。

15、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

16、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7、政策监控:政策监控是对政策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的过程。

复习范围一、公共政策学发展史:(1)、在美国: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出版,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拓宽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叶海卡〃德洛尔通过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对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奠定了学科体系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的学习研究在1960S末进入美国的科研院所。

1970S、1980S年代,政策科学取得新的进展。

主要表现为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等方面形成了各种理论。

最近二三十年,西方政策科学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

在美国,政策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实现体制化。

(2)、在中国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视(20世纪90年代)发展(21世纪初)具体内容可参见教材代序《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二、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案例:国家严禁胎儿性别鉴定)(一)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它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1)、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政策情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二)构成要素但凡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系统一般都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

(1)、信息子系统——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等,为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2)、咨询子系统——为决策提供方案和咨询服务,亦称为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

(3)、决断子系统——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决策的全过程,被称为中枢子系统。

(4)、执行子系统——将政策方案转变为政策效果。

(5)、监控子系统——贯穿于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全过程,通过监督手段使政策目标能够顺利实施。

三、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主要步骤:(1)、邓恩的问题构建理论问题情势→问题搜索→元问题−问题定义→实质问题→问题详述→规范问题→问题感知第一阶段,问题搜索(problem search)。

从问题情势出发,分析者的目的不是要发现单个问题,而是要找出与多个利益相关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元问题meta-question )。

分析者若忽视这一阶段,可能陷入错误的问题边界的危险。

第二阶段,问题定义。

分析者需要以最基本和最一般的术语来定义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要对问题进行最基本的归类。

在该阶段,可能面对的危险是选择错误的世界观、意识形态和学科知识。

第三阶段,问题详述。

进一步确立更详细、更具体的规范问题。

在此阶段,主要危险是选择了错误的形式表达(模型)来描述实质问题。

衡量问题构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实质问题及规范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与原先的问题情势相符合。

对政策分析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实质的界定和规范性陈述。

(2)、韦默和维宁的观点:A、评估症状。

B、框定问题。

C、模拟问题。

(3)、帕顿和沙维奇的观点A、思考问题。

B、描述问题边界。

C、发展一个事实基础。

D、列出目标和目的E、查明政策范围F、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G、对问题的评论四、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创立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1)政治动员型主体:其成员主要是执政党领导集体和核心人物、政府主要负责人、立法机构的常设委员、各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人。

这些机构或个人提出提案,形成关于制定某方面政策的动员,使政策问题进入议程。

(2)外在压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群体。

先由社会上一些分散的个人或群体提出相关创议,然后创议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引起公众注意,进行公众议程;再通过公众诉求、公众压力等途径引起政府官员的严重关切,最终使制定政策的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3)内在推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立法机关的代表或委员、政府机构中的负责人以及公务员。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政府机构内部的部分官员,将制定某项公共政策的创议,不经过体制外的公众,而是在体制内提出,以推动这一创议进入政府议程。

)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

它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

A、概念:指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

简而言之,就是从众多备选方案中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

B、内容:1、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2、决策者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确定优先顺序。

3、列出所有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4、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5、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

6、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C、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D、分析方法确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目标,并赋予权重。

准备一套完整的备选方案。

建立一套其他价值与资源的完整清单,并赋予权重。

对每一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完整预测。

对每一方案进行净期望值计算。

比较各净期望值,选取期望值最高的方案。

E、不足假定决策者是公共、客观、理智的,现实较少。

(经济人只是经济学家假设出来的一个概念)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的作用。

现实的政策问题往往错综复杂,决策者往往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现实中政策目标、价值的排列困难重重。

现实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与获得信息有限,受决策成本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精确计算。

(二)、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提出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和詹姆士〃马奇(James G. March)A、理论依据:人们在实践中,由于受能力、信息、时间、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决策,“全面理性”在实际中并不存在。

人类所依赖的是有限理性,而非全面理性。

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B、主要观点:决策者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只要求有限理性。

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C、决策步骤: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评估这一方案→决定这一方案是否符合所确定的最低标准→如此方案无法接受→检查其他方案若方案可行→开始行动→执行后,评定方案难易,提高或降低标准D、评论:该模型更符合决策的实际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