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作者:李国平来源:《前线》2020年第01期[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控北京人口、促进产业转移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阶段。

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一核两翼”新格局,在生态、交通、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其方向。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核两翼; 十四五[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01-0059-04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筹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三大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等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协同发展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开始进入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第二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望如期完成主要战略目标。

之后,将进入的“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第三个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2017年、2020年、2030年三个目标年),也是实现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五年。

过去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认真分析这五年的经验,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新形势和新要求,对于把握“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的重点任务,牢记使命责任,携手稳步前行,推动京津冀更好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与现状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省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区域空间格局显著优化,以试点示范平台建设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协同发展成效初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导学案总议题:析山西“崛起梦”,议“中国梦”【分议题一】携梦共“晋”:中国梦,山西梦,我的梦活动一:读场景,启智慧【设计意图】感受山西发展中的成就,感受中国梦的力量,认识到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提升了人民福祉,加深对家乡的热爱,,深刻认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间的辨证关系。

【议学情境】材料一:山西: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蹚新路山西锚定转型发展不松劲,在爬坡过坎中奋力前行。

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启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五级全覆盖,“一部手机三晋通”App上线运行。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建设清廉山西,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以改革创新促转型发展,推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化解煤炭过剩产能。

加快智能煤矿建设,与华为公司共建,实现5G入井,煤炭开采更加安全高效。

大数据、半导体、碳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太钢成功研发出厚0.015毫米的超薄精密不锈带钢(“手撕钢”)。

2017年起山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目标定位,并于当年开行了首趟中欧班列。

不断增加民生福祉,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实现58个贫困县摘帽,329万人脱贫,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搬迁,帮助47.2万人彻底改变了生存环境;云州黄花菜、隰县玉露香梨、临县红枣、左权核桃……太行、吕梁山上开出朵朵“致富花”。

山西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全部免费开放,山西青铜博物馆建成开馆,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成功举办。

2024年,在《黑神话:悟空》的带动下,山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住宿设施第三季度的预订量同比增长近2倍,预订量和预订收入的增长率在省市区中居首位。

蓝天保卫战约束性目标圆满完成,汾河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及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治理新增1.75万平方公里。

交城县等3个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偏关县老牛湾村等8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王元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处,郑州 450002)提要:在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内涵、作用机制、效应测度、影响因素、实现路径、治理和对策等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区域协同效应的深度剖析和综合度量,缺乏协同效应和发展模式的关联性研究,缺乏发展模式的层次性、地域性和可切换性研究,提出基于效率增进的区域协同发展作用机理、协同效应测度、模式判定和模式创新的系统分析框架,为促进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由无序到有序、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加快区域以协同促增长的进程以及全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区域协同发展;协同效应;效率增进;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21)02-0032-06 DOI:10.13483/j.cnki.kfyj.2021.02.005 国外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

1965年,美国战略管理学教授伊戈尔·安索夫(IgorAnsoff)提出“协同”(synergy)的概念。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创立协同学。

此后协同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国内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学者对区域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渐兴起,尤其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文献开始明显增多。

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进展国内外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机制揭示、过程解析、效应测度与治理应对等方面。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研究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概念。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区域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区域内各部分能够实现相互配合、同频共振,促使区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形成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

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方创琳[1]基于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等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阶段性规律;柳建文[2]从区域间治理角度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闫昊生、孙久文[3]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区域模型。

太原晋中一体化的城市圈效应

太原晋中一体化的城市圈效应

太原晋中一体化的城市圈效应作者:***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10期城市圈具有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太原晋中一体化是山西省城市圈发展的典型表现形式,对于完善山西省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圈效应分析解读,以期运用城市圈效应来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再上新台阶,带动全省实现跨越性发展。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山西省贯彻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一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保持全省经济的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太原晋中一体化是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太原晋中一体化的现状和前景,就是城市圈效应最直接的体现。

推进太原晋中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对山西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现状在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中,做大做强省会一直是众多省市的共同选择。

太原市总面积仅6988平方公里,與周边省会城市相比,太原市区域面积小,城市人口少,只有530多万人,体量太小,作为省会城市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促进作用严重不足。

2021年7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增强太原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太原晋中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为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困境,带动山西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10月25日至29日,在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形成“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

其中“一群”就是指山西中部城市群,以太原市为中心,包括太原、晋中、忻州、阳泉、吕梁等5市,是山西省经济、人口、产业集聚地。

推进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推动“一群两区三圈”发展新布局的关键举措,也是全方位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

太原晋中一体化当前面临不少机遇和挑战,我们分析得出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的SWOT 分析图表(见表1)。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源于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了解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瓶颈。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集中的城市群之一。

这一地区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并非突然的举措,而是在长期的政策研究和试点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北京、天津和河北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间联系紧密,互相依存。

促进这三地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也将推动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

通过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可以让京津冀地区发展共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目的和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旨在推动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这一战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协同发展可以借助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相邻,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河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三地在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产业逐步向津冀地区转移,如部分制造业、批发市场等。

河北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建设了一批产业承接园区,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天津则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与北京和河北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使得三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例如,京雄城际铁路、京张高铁等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方便居民出行。

(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

同时,在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推进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京津冀地区也在逐步推进一体化。

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办医等方式向津冀地区辐射,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提高居民的获得感。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虽然产业转移和承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产业协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意见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意见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意见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11.16•【字号】晋政办发〔2018〕110号•【施行日期】2018.1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意见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8〕11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发改地区〔2018〕1248号)精神,我省制定了《〈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对分工方案中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部门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落实,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联动发展。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11月16日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意见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方案2018年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发改地区〔2018〕1248号,以下简称《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明确职责,细化任务,分类对接,现就重点任务提出部门分工方案如下。

一、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共筑区域绿色屏障(一)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支持山西省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提升区域精准治霾能力和水平。

(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加大“煤改气”“煤改电”“超低排放热电厂集中供暖”等冬季清洁取暖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资金补贴力度。

(省财政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配合)依法依规淘汰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配合)(二)构筑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京津冀一体化的综述与借鉴

京津冀一体化的综述与借鉴

京津冀一体化的综述与借鉴京津冀一体化的综述与借鉴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津冀一体化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

本文旨在对京津冀一体化进行综述,并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京津冀一体化注重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三个核心城市相对独立,各有优势和特色。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例如,北京可以发挥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天津可以发挥经济、金融中心的作用,河北省可以发挥产业、生态环境的优势。

相互间的合作可以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其次,京津冀一体化注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京津冀地区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实现交通的互联互通,方便人员流动和货物交通。

通过互连设施的建设,可以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促进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提高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便于各方面的合作和协调。

第三,京津冀一体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京津冀一体化提出了许多环保举措。

例如,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加强对工业排污的治理,提高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举措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值得借鉴的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京津冀一体化是在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指导下实施的。

各方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充分考虑其他城市和省份的利益,保持合作和协商的精神。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加强信任和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

在其他地区也可以借鉴这种合作模式,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作模式的借鉴,可以促进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产业转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从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影响等方面展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现象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已有研究多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其促进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各地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报告,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将部分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

这些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 趋势预测:未来,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将继续加速。

一方面,北京将进一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推动更多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另一方面,河北、天津等地也将抓住机遇,承接更多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五、综合协同效应分析1. 产业链协同: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条较长,上下游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 资源要素协同:产业转移不仅涉及产业的物理空间转移,还涉及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旨在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协同创新,推动三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与意义(一)背景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长期以来,三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

北京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环境压力大等“大城市病”;天津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河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京津存在较大差距。

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二)意义1、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

3、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一)交通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1、铁路方面,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线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三地的时空距离。

2、公路方面,多条断头路、瓶颈路的打通,使得公路交通更加顺畅。

3、机场方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成投运,进一步完善了区域航空运输网络。

(二)产业协同发展稳步推进1、北京的部分非首都功能产业向津冀有序转移,如一些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

2、三地在产业合作方面不断创新模式,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3、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在三地的协同布局逐渐形成。

(三)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加强1、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明显成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

3、共同推进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区域环境。

1、教育领域,通过合作办学、师资交流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2、医疗方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医疗合作项目增多。

3、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体制机制障碍仍待突破1、三地的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存在差异,影响协同发展的效率。

关于协同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协同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协同发展的文献综述山西财经大学一、国外协同理论的发展应用协同(synergy),它是指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通过协同行为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超越各要素的单独作用的现象。

协同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和不断的完善,主要经历了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

Ansoff(1965)从微观层面首次指出,协同指的是基于主要是指两个企业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共生互长的关系。

将协同理论上升为一门学科的哈根指出,不同的系统,虽然性质不同,但是从无序转变到有序状态的过程中却遵循一个相同的规律。

Haken 于 1977 年出版专著《协同学导论》,正式将系统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来。

协同学指出,每个系统都包含多个子系统,系统的有序或无序则用有序度来表示。

在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各子系统则呈现自发的、无规则的运用,子系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运用。

系统在有序和无序之间存在一个临界点,成为变相点。

当系统靠近变相点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得以增强,而相对的独立的无规则运动得以减弱。

子系统的关联作用达到一定值时,变成了主导地位,整个系统就会呈现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所表现出的协同作用。

随着协同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开始运用协同理论来开展广泛研究,它为人们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协同学的发展使得人们重新开始认识生命系统从非生命系统产生的过程,也使得有序与无序真正统一起来成为可能。

在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Beckett 和 Johnson(1995)研究指出,生态系统理论是指用于描绘、分析人和其他存在的系统,以及他们之间交往的理论。

随着协同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协同理论运用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之中,用来调和生态系统中经济要素、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关系。

此后,James F.Moore(1998)从社会生态系统中,分离出商业生态系统,界定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内涵。

中共山西 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山西 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山西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6.24•【字号】•【施行日期】2019.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省委、省政府同意山西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2019年6月24日山西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为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发〔2018〕4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服务大局与主动作为相结合、区别对待与公平竞争相结合、继承完善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坚决破除省际间和区际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到2022年,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两山”与平川、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基本建立,产业联动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到2035年,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落实区域战略统筹机制(一)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稳定开行中欧(亚)班列、至沿海港口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和优化至北美、欧洲航线,推动太原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推动省内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区和海外园区建设.加大外贸主体、国际自主品牌培育,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利用好国家及我省现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国际友城平台,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将太原市、大同市打造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节点城市.深入推进口岸建设,提升开放和服务水平.(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负责)落实国家支持山西与京津冀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完善合作机制,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形成山西省与京津冀协同联动发展、互惠互利共赢新格局.(省发改委、省投资促进局负责)落实省政府与长江经济带地区相关省市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展会、论坛等,提升与长江经济带地区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水平.(省投资促进局负责)落实省政府与深圳市政府签署的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政务、创新、重点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省发改委、省投资促进局负责)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及我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协调晋城市、长治市、运城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高效互联的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城际互联互通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三个市的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省发改委负责)(二)加强与发达地区联动发展有计划地推进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干部双向挂职锻炼.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邀请发达地区选派合适干部人才到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挂职.(省委组织部负责)依托发达地区知名高校的智库及学科优势资源,开展山西省重大战略政策研究.联合发达地区知名高校加快山西高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省内外专家学者联合申报国家级教科研项目、联合发表高级别论文、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促进山西高校的学科建设上位进阶.(省教育厅负责)与发达地区加强合作,提升山西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水平.加大承接发达地区技术转移力度,鼓励国内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山西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系统各项功能,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强与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动山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省科技厅负责)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十二大制造业重点领域,引导各市以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深化区域合作,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省工信厅负责)推动与发达地区人社部门核发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互认.(省人社厅负责)落实山西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参与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转、治、减、控、降”五管齐下,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完善高速公路路网结构,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出省口和省内重要连接线建设.加快国省干线公路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和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推进以三大板块旅游公路为重点的“四好农村路”建设.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新交通投融资模式.(省交通厅负责)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组织开发区根据主导产业,筛选确定与京津冀、东部地区合作的目标开发区,加强交流对接.(省商务厅负责)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积极参加文旅部组织的系列主题推广活动和知名文化旅游会展,打造跨区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扩大山西文化旅游影响力.(省文旅厅负责)实施“136”兴医工程,引进京津冀地区高层次临床和科研专家,建设院士工作站、卓越医学团队及卓越医师工作站.与京津冀地区电子健康卡系统对接,推进区域内就医“一卡通”.引进前沿医疗技术,提供优质便民诊疗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医养结合机构与京津冀地区开展合作,发展连锁产业,共建具有康养一体化功能的医疗机构.(省卫健委负责)建立健全区域现代金融业体系,探索优化区域现代金融业服务,提升区域现代金融业开放水平,促进与发达地区在现代金融业领域的合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三、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三)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建立健全相关推进机制,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准入限制.(省发改委负责)落实我省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意见,减少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按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查处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及时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省市场监管局负责)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为目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广太原市人才户口迁入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拓宽落户通道.(省公安厅负责) 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实施更加开放的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省人社厅负责)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省自然资源厅负责) 做好修订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有关工作,巩固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及运行机制;鼓励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合作,拓展服务内容;建立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完善服务功能和手段.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及时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开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工作.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和人才团队建设,认定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奖励引导作用,组织开展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省科技厅负责)(四)完善区域交易平台和制度建立完善水权改革配套制度,加快推进全省水权分配与交易平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选取试点县,推进初始水权分配.逐步确定各行业用水水权,作为水权交易基础.(省水利厅负责)修订完善排污权交易管理办法,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全面开展排污权初始核定工作,完善排污权交易平台体系建设.(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开展山西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监测计划制定工作.开展发电行业碳配额分配及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研究,制定山西碳配额分配方案.开展山西发电行业参加全国碳排放配额模拟交易.完成山西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信息平台验收工作及碳交易数据平台续建工作.(省生态环境厅负责) 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市场化配置、集体所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政策制度,健全全省自然资源市场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市场调控和动态监测.(省自然资源厅负责)根据国务院向我省下达的“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向各市分解能源消费总量预算指标,监测预算执行进度,控制用能总量增长.(省能源局负责)加快推动符合山西省产业政策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和新三板上市挂牌.推动上市公司跨区域并购重组,引导企业积极对接省外优质产业项目和优质资产.积极引进省外知名投资机构和基金公司.支持山西股权交易中心与省外其他区域股权市场的合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四、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五)推动区域合作互动引导、帮助异地山西商(协)会发展.推动省外驻晋商(协)会扩大企业再投资.搭建晋商回乡投资合作平台.创新商会工作服务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筑平等对话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省工商联、省投资促进局负责)鼓励企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等合作平台.(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省工商联负责)在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跨市级行政区重点区域规划工作中,明确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和城镇等级、职能,充分考虑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紧密合作,为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提供合理的自然资源空间结构和布局,助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省自然资源厅、省发改委负责)(六)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合作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外联内畅、衔接紧密、便捷高效的公路、铁路、航空综合网络.实施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协调推进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向深层次、多领域、高水平、务实型一体化迈进.(省发改委、省投资促进局负责)(七)积极开展国际区域合作推动我省企业积极稳妥“走出去”,鼓励企业以并购、新设、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国经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将优势产能向有市场需求的重点区域和国家转移,带动设备、技术、标准“走出去”.持续推进我省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开拓承包工程海外市场.推动晋非经贸合作区建设,引导企业赴合作区投资兴业.(省商务厅、省工信厅负责)五、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八)深入开展对口支援提高对口援疆工作质量,拓宽援助领域,深化援助层次,提升援助水平.按照山西省对口支援新疆项目管理办法山西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援疆项目建设.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年度绩效综合评价工作,定期对援疆项目进行督促指导.(省发改委负责)(九)创新开展对口帮扶推进省内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干部交流,完善干部“育选管用”机制.继续推动省直机关、省属企业选派干部到对口帮扶贫困县参与脱贫攻坚工作.鼓励和支持贫困县选派干部到对口帮扶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省委组织部负责)加快建立和完善市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本市贫困地区的工作机制,深化“六个帮扶”责任制.(省扶贫办负责)六、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十)建立跨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协调机制积极与相邻省份开展沟通对话,在唐河、沙河流域推动建立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水利厅负责) (十一)健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完善有利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有序放开除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格,由市场形成交易电价.(省发改委负责)引导省属企业积极参与周边地区地下储气库等大型储气设施建设;支持省内管输企业与周边省市合作成立跨省管道输配公司.以现有 LNG 生产集群为基础,鼓励省内外投资主体在煤层气资源地加快应急储备和调峰基地建设.(省能源局负责)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十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能力加大省对市县基本财力保障、均衡性转移支付等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完善转移支付测算分配方案,对存在标准收支缺口的市县予以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着力加大对脱贫攻坚事业的扶持力度,2020年年底前,关于省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均衡性转移支付等财力性转移支付,要重点加大对贫困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县的倾斜力度,确保省财政对贫困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对县级平均增幅,省财政对深度贫困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对贫困县平均增幅.(省财政厅负责)(十三)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层次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做好中央调剂金的缴拨工作.完善山西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从2020年起,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省人社厅负责)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政策措施,逐步缩小统筹地区间的待遇差距,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省级统筹.(省医保局负责)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扎实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省卫健委负责)推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辐射,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重点从保障学位供给、配置教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四个方面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省教育厅负责)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城、便捷高效.拓宽就业服务渠道,规范服务流程.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落实简化就业失业登记手续有关政策.在全省实行就业创业证和社会保障卡“证卡合一”制度,全面推行就业创业证电子证书,推进网上自助服务平台建设.(省人社厅负责)(十四)推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加快建立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跨城乡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研究完善跨制度跨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具体办法,确保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顺畅接续.(省卫健委、省医保局负责)八、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十五)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统筹安排跨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的用地规模与布局,充分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年度用地计划对国定贫困县实行指标单列、应保尽保,对省级贫困县优先保障.对跨市域重点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依据各市生态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分市环境管控.(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意见,支持他们到基层创新创业.鼓励各市制定出台符合当地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政策.(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负责)(十六)建立健全区域金融政策联动机制加强跨区域金融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间各类金融机构、分支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势互补.综合制定融资方案,提供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稳妥处置非法集资风险等各类金融领域风险,做好重大跨省金融类案件查处工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九、健全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十七)规范区域规划编制管理完善区域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程序.根据国家及我省重大战略和重大布局需要,适时编制实施新的区域规划.(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负责)(十八)建立区域发展监测评估预警体系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照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年度目标任务,加强对各市经济运行的监测,按季度通报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省发改委、省统计局负责)十、切实加强组织实施(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领导,强化主体责任.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具体政策措施,对接国家部委,及时落实有关新机制新政策,协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十)强化协调指导省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
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山西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分散,地形地貌复杂,各市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构建全省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税体系等方面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三、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山西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同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扶持和投入,鼓励他们在高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五、推进人才引进机制改革
人才是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山西需要加快建设各类人才工程,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等到山西发展,同时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形成人才强省。

综上,为了实现高质量、协调的经济发展,山西需要结合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各方面协调和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概念、现状和发展机遇三个方面来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一、概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围绕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定位,加强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合作、资源共享、环境协同,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型区域经济体。

在中国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始于2014年,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一大重点内容。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旨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拓展产业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的理念是以区域协同和一体化的理念来引领区域经济升级,推动京津冀地区形成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通过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空间。

在实际操作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工作将涉及到整体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才流动等诸多相互关联的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精诚合作,密切协调,共同推进。

只有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才能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全面发展,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同、城市一体化和人口有序流动,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现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经济结构协同发展的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互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贫困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和环保政策的出台,山西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山西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资源依赖性过强、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山西区域内部各地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协调性不足,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构建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山西区域经济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以帮助山西实现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为山西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山西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明确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的方向,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提出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具体措施,以及通过构建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山西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山西区域经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提供参考,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通过研究山西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引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构建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对策建议的提出和未来展望的分析,有助于指导山西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对于推动山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通过对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为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个人总结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个人总结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个人总结
嘿,你们知道吗?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事儿啊,可真是太重要啦!就好像一场充满惊喜的大冒险!我还记得最初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就在想,这能带来啥样的变化呢?
你看啊,以前北京、天津、河北像是各自为政的小伙伴,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努力奋斗着。

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哇塞,那就不一样啦!就好比原来三个小伙伴是各走各的路,现在呢,手挽手一起大步向前走啦!北京的资源能更顺畅地流向河北、天津,河北和天津也能给北京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就说交通吧,现在高铁、高速啥的越来越方便了,以前去天津、河北得多折腾啊,现在呢,嗖的一下就到了,这多爽啊!“那以后去那边玩不是更容易了?”我身边的朋友都这么说。

这协同发展带来的好处真是数都数不过来啊。

河北的一些地方承接了北京的产业转移,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当地的老百姓可乐坏了,工作机会多了,收入也高了呀。

天津呢,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港口优势那叫一个明显。

我自己就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有一次我去河北的一个小镇,哇,跟我以前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了。

崭新的街道,现代化的工厂,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变化也太大了吧!”我忍不住惊叹。

京津冀协同发展,真的就像一股春风,吹遍了这片大地。

它让这三个地方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

《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700字》

《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700字》
调查研究法。根据论文研宄需要,通过实地走访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企业与生产基地,与农业主管部门、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农业科技园区和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深入了解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农业绿色化转型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搜集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化转型的相关基础数据。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对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化转型现状的分析上,以定量数据为支撑,通过定性方法描述京津冀地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转型现状及面临困境;定性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化转型系统中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相关领域专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同时深入农业部门、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村进行数据采集与实地调查。
[10]韦宁卫,陆青鹰.论农业绿色转型的现实基础、短板及财政政策选择——以广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J].财政监督,2019(07):78-84.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分析了全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从种植业结构的变化、化肥、农药施用的总量分析京津冀地区的情况,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的绿色转型实践建议。
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首选梳理农业绿色转型的相关文献,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充裕的时间从事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掌握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基础理论资料和相关的文献。
六、工作进度安排
2021年12月:确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文献并整理资料,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
2022年1月-2月:完成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根据答辩意见进行修改;
理论意义:绿色作为“绿色农业、农药化肥双减”问题的重点,从研究视角、研究的方法来说,目前并未达到成熟。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绿色转型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发展路径和政策等相关研究,有助于对相关理论进行探究与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与路径学术研讨会”综述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与路径学术研讨会”综述
展 中存 在 三方 面 不 成功 : 一 是 北 京 的新 城建 设 不 成
合理 , 单 中心摊大饼式发展。 对城市 ( 群) 发展规律探 索不 够 。 卫 星城建 设 必须 抓住 三个 核心要 素 : 第一 是
距离 ,卫 星城 一定 不 能离 主 中心 城太 近 ,以 3 0 ~ 7 O
过去京津尤其是北京依靠首都的政治权力 , 对周边 地区生产要素 的聚集作用大于扩散作用 ; 二是地方 利益 格 局 造成 的 , 各 地 政府 从 自身 利 益 出 发考 虑 问 题, 很难协调。《 经济 日 报》 孙士芳研究员指 出, 京津 冀一体化之所 以一直难 以实现 , 根源在于缺乏协 同

京津 冀发展 中存在 的问题很 大 程度
然减少。以分税制为特点 的财税体制提供了北京发
展经 济 的原 动力 , 必然 出现人 口迅 速膨胀 的结 果 。 焦 点在 空 间( 规划 ) 。北京 城市 空 间结构 规划不
上缘于各 自为政 的体 制
中国人 民大学孙久文教授认 为 , 京津冀过去发
本在 体制 。
表象 在人 口。北 京人 口大 规模 、 无序 、 快 速集 聚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 :一是 我 国正处 于快 速城 市化 进 程中, 全 国人 口都 在 向城 市集 聚 ; 二 是在 原有 体制 下
是一个新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 由习近平总书 记亲 自谋划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 为该 区域 发展 带来 了千 载难 逢 的历 史性 机 遇 。推进 协 同发展的要害是加强顶层设计 , 从城市 、 产业 、 交 通布局到生态环境建设 , 真正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 体 进 行 规划 , 再 由各 地 进行 战略 对接 、 规划对接 、 政 策对接。专家发言观点综述如下 :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3.环境污染严重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达区,但也是重要的大气污染区。目前,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环境质量急需得到改善。
4.产业结构不合理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既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
3.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
京津冀地区要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各地应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健全环保制度和法律体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增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京津冀地区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协同发展。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整合京津冀三地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
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配置不均衡,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尤其是京津两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
2.交通通信不畅
由于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拥堵严重,京津冀之间的交通联系不畅,不利于区域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交流。通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展。
5.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合作
加强京津冀地区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品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丰富区域经济发展内涵。

京津冀协同发展申论作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申论作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申论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事儿。

这就好比是一场超级有意义的“区域大合作”,就像三个小伙伴手拉手,要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呢!以前啊,京津冀这三个地方就像各干各事的邻居。

北京呢,那是大明星,各种资源都往这儿聚,人也多得不行,房子紧张、交通堵塞,就像一个背了太多包袱的人,累得气喘吁吁。

天津有自己的小日子,有港口,有工业底子,可总是感觉有点没施展开拳脚。

河北呢,守着大片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却像是一个有宝藏却不知道咋开发的“老实人”。

但是现在不一样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一出台,就像一阵春风吹过。

先说交通吧,那高铁就像一条条飞龙,把京津冀串得紧紧的。

以前从北京去河北的一些地方,感觉像出远门,现在呢,“嗖”的一下就到了。

这样一来,上班族们可就方便多了,住在河北,工作在北京,双城生活不再是难事。

而且这也让人才流动起来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都挤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再看看产业转移。

北京把一些不适合在首都发展的产业,像那些对环境有点小压力的工厂啥的,很慷慨地分给了河北和天津。

这可不是甩包袱,而是让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

河北就像得到了宝贝,有了新的发展动力,把这些产业接纳过来,再进行升级改造。

天津也能发挥自己的工业优势,把这些产业融合得更好。

就像三个厨师一起做饭,你出食材,我出调料,他出厨艺,最后做出一桌超级美味的大餐。

环保也是个重头戏。

京津冀的空气、水那都是连在一起的呀。

以前雾霾严重的时候,谁也跑不了。

现在呢,大家一起治理。

北京少放些烟花,河北多治理治理工厂的污染排放,天津把港口的环保标准再提高提高。

大家齐心协力,这天空都变蓝了好多,水也清澈起来了。

这就好比是三个人共同打扫一个大院子,你扫这边,我扫那边,最后整个院子都干干净净。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共享也特别暖心。

北京的好医院在河北、天津开分院,专家们也会经常过去坐诊。

这就像把北京的医疗“大神”们请去给河北、天津的老百姓看病,让大家不用大老远跑到北京来排队挂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赵永超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6期
【摘要】山西省与京津冀都处在环渤海地区,是京津冀重要生态屏障和能源的主要供应地,所以,这几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应该协同发展。

同时,两个地区的地理距离、人员相亲、文化交流更是协同发展的前提。

山西各界非常希望将山西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各项规划及合作的开展,这一目标也越来越成为可能。

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结果的解读对山西省有关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做出评述。

【关键词】山西省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我省转型发展的需要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需求,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量和使用量也呈现出大幅度增涨的趋势。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储量大省,在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与此同时,由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量的大幅度增加,高负荷的煤炭开采和使用使得山西省煤炭储量日趋锐减,加上现行煤炭开采的工艺水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煤炭职工数量过多等矛盾更加凸显,因此,从宏观发展上来看,作为山西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二)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山西省与京津冀蒙地区以往的产业合作情况来看,对于山西省,京津冀地区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项目最多。

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目前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最后阶段,随着工业化发展较快,产业升级越来越明显,以前劳动力比较多的产业受制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价格上升,以及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开始不断向外转移,而且正面临着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的机遇,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升级。

而我省则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刚起步阶段,并且又具备劳动力资源便宜和产业基础好的两大优势,这就成为了承接东部成熟产业转移的条件。

(三)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针对两地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对于整个华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在要素禀赋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和整合,但由于各地区的要素禀赋不同,其所拥有的要素种类、数量和质量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区别并很难满足协调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几个具有不同要素察赋的地区进行区域协作,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有关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一)有关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冷雪(2015)指出在政策层面不论是西部大开发还是老工业基地振兴都与我省的情况没有直接关系。

认为山西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位置,即使是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后,我省依然无法摆脱一定的区域困境,这是因为地理位置、历史因素以及资源禀赋上的特殊性。

张耀军、缪国亮(2009)认为在国家大战略主导的发展背景下,由于与东部地区存在的差距较大,跨区域之间省份的合作实际突破性进展并不明显,省份之间存在市场分割、战略不协调、要素流动机制不畅通等问题,最终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有关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李志强(2012)认为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包括丰富的矿产资源、明显的地理优势、鲜明的能源和工业优势、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两地区在合作方面拥有着一定的基础和合作意愿,拥有一定的合作的空间以及合作的环境,能够通过合作实现两地资源的最大整合,实现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增长,不论是北京市、天津市、还是河北省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和山西合作的前景、产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为和山西合作的基础性条件进行了铺设,打开了合作的渠道和行业,因此,可以说山西未来的发展充满着新的希望和新的机遇。

(三)关于两地区合作理论的研究
张婷(2015)认为,最早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关税同盟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经济体由贸易创造的新收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要件。

Tinbergen(1954)首次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他亦将经济一体化分为两个范畴,即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

积极的经济一体化主要致力于建立完善经济自由化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消极一体化则主要是通过消除歧视和管制,将自由化的经济变量引入到经济发展之中。

随后Cooper(1965)和Balassa(1968)等人曾考察过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提出了区域内部不同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生产经营效率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等都会实质性影响关税同盟及其内在收益。

(四)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尚慧辉(2015)总结出五点较为全面的融合发展路径:第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加快交通网络项目推进力度;其次,加强能源合作,继续推动长期合作与北京在煤炭、电力等领域,启动煤层气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的合作;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合作,加快北京天津的风沙治理,太行山三北防护林建设、植树造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第四,加强经济和产业合作,深化与北京、天津在装备制造、汽车、新能源、煤化工、新材料,在节能和环保领域的新技术和合作;第五,加强在旅游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建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之间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三、文献评述
从上述文献来看,目前学者对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必要性、路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但是对于现阶段山西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困难研究偏少,如何在短期内加快融合发展进程的研究针对性不强。

同时,在实证分析方面,对于山西省与京津冀区域合作的相关实证方法的运用仍然偏少。

同时对于即将在2022年召开的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契机对于山西省的融合发展的研究几乎还未开始。

路径方面,制定的解决方案系统性和实践性不强。

因此有必要具体研究现阶段山西省如何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为山西省转型发展中的区域合作问题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李志强.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推进山西与京津冀蒙区域经济合作[C].山西省周边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及对策建议(项目编号:10C05-1).2012,9.
[2]赵满华.推进首都经济圈合作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J].经济问题.2013,4,98-102.
[3]靳共元,冯江茹.山西融入“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思考[C].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2012.
[4]张婷.山西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5,11.110-114.
作者简介:赵永超(1990-),男,汉,山西大同人,硕士,山西财经大学在读,资源型经济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