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的思想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儒道两家的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无数令人炫目的瑰宝,其中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巨大的影响,尤其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的百家争鸣为盛,儒家和道家这两大主流思想对中国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势必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背景,虽然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不同,但他们都是由于对东周“礼崩乐坏”的现状的认识与思考,只是这两派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致使其思想体系与思想方法的差异。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博大精神,对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我仅就其道德教育思想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是对道德的诠释。儒家提出“达德”的概念,《中庸》中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知、仁、勇视为“天下之达德”,不仅以“仁”,以有善心为德,而且以“智”,以“勇”为德,以有知识,有个性为德,把“三达德”看成是天下通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德,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条件。可见,儒家的道德是指认得文明素质,追求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优化。我觉得如家对道德的要求有点追求完美的味道,他们树立的是一个圣人的形象,在现实中会很少存在这样一个“全面优化”的人。在“智、仁、勇”三者中,“仁”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道德任务。而道家主张“无为”,因此在道德上也强调回归自然,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认为“法自然”即德,遵从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就是道德的。由此可以看出,儒道两家对道德的明显区别就在于儒家强调主观作用,是个人对社会有道德;而道家则强调客观对主管的作用,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道德就是将这种客观存在内化与人。
其次对于道德的起源而言,儒家有先验论和后天教育、环境影响两种论述,虽然这两种理论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看,他们始终重视道德理论的正面灌输。“以教为本”“以教为先”,人的美德只能是教育的产物。我觉得我们现代的教育也是如此,一味的灌输,有的人的美德也是虚伪的,因为道德根本没有深入到他的内心,没有与他的灵魂融合,致使人成为教育的产物。针对于这一问题,道家则认为道德是有“道”派生出来的,道是万物之源,因此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他们强调个体的顿悟,但道家的这一说法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会陷入自然决定论,这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最后再对比一下儒道两家对人性论的看法,对于儒家的看法,我们众所周知,他们强调“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他们主张受教育者从自我内心去体认道德,并且要求个体与社会相融合,提倡“治国平天下”,但道家依旧遵从“法自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即性本朴,他们认为礼仪制度会破坏和干扰人的朴素的自然属性,但是我认
为人性是不定向的,单纯依靠本性诱导会产生未知的后果,应该用一定的制度适度的加以引导、规范。仅从二者德育思想上的不同必然不能窥其全部,但从中我也了解了他们间的不同本质:儒家以“仁”为核心,积极倡导入世,强带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道家强调回归自然,“无为而治”,提倡出世,淡泊名利,追求个性自由。
纵然两者有诸多不同,但正如哲学上所讲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两种思想也是有相似性的。其一,他们都倡导以人治代替神治,在周以前的朝代靠神统治政权,周王室从他们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提出了朦胧的人治观点,后来儒道两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主导政治。其二,以德诠释人治,两派都有“政者,正也”的言论,“正”即以正压邪,走正道匡扶时政,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原则,庄子也提出了“至德之世”的社会模式,我觉得这与现代的以德治国方针不谋而合,实行德政,收服民心。其三,重非权力性影响而轻权力性影响,我认为这与上一点属于同一个方面,既是以德服人,单靠权力制约人民势必会引起民愤,不如实行德政,上行下效就会得到民心,从而得到天下。其四,政治必须体现老百姓的利益,人民是一个国家的主体,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老百姓的利益难以保障,儒道两家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批判剥削行为,孔子也有“苛政猛于虎”的言论,老子也提出“去甚,去奢,去泰”。在这些方面二者都表现出一致性,这也为二者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两种思想都有了新的内容并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我们应以现代人的眼光,在科学的帮助下,将二者的精华融合运用,形成一种适应于现代的新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陈谷嘉.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政治思想的趋同性[J].湖湘论坛.2002(02) 邹强 ,王松.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J].咸宁学院学报.2004(05)
乔凤杰. 儒道的分流与合道[J].广西社会学科.2004(10)
陈洁. 儒道互补的现代解读[J].文海艺苑.2010(12)
孔令宏. 现代新儒家与新道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