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众所周知,“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反映了我国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生态环境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更加凸显。口粮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是要以耕地资源为基础和保障,口粮安全问题也离不开耕地资源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粗粮,1974年FAO 将粮食安全(FoodSecurity)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现代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的数量、质量、经济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广义的粮食安全还包括食品安全(FoodSafety),后者强调食物中药物残留、病原物超标、添加物超标等质量卫生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根据《2004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我国粮食主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等三类,谷物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口粮指的是稻米和小麦,特指每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主要粮食,我国口粮呈现“南稻北麦”格局。口粮安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目标:①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②保证口粮质量健康;

③最大限度地稳定口粮供应;④确保人们都能获得所需要的口粮。在我国,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是保障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达到95%,鉴于耕地资源有限情况下,未来我国应把口粮安全放在重点位置,整合资源支持重点粮食品类的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进口油脂、油料、大豆等作物,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其实质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耕地资源存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和耕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耕地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粮食安全、口粮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三者之间密切联系。表面是简单的生产和流通关系,实质上粮食生产受到社会、市场、制度、技术及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必须保有一定规模的耕地资源是实现口粮安全的有效途径。同时,耕地质量、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直接影响到口粮产量、质量的高低。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中的重点和核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013年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9.12%,只有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我国口粮安全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国口粮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样也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是否在改善,核心指标有两个: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粮食进口能力。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已连续实现粮食产量十年增,中原等地主产区粮食产量十一年增长。但同时,2012年我国三大主粮净进口达到1900万吨,截至2013年7月,三大主粮进口量达1143.9万吨,这一趋势可能仍将持续。可见,未来我国口粮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二)我国口粮安全值得重视

由于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持续推进的城镇化水平等多重原因,使得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更加紧张,尤其是口粮安全隐患突出,目前我国口粮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人均口粮占有量较低。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反映一国粮食生产水平和评价粮食安全最直接的指标。尽管我国粮食总量处于稳定上升趋势,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变化不大。据统计,中国人均拥有粮食产量在1984年之后却没有显著提高:1984年人均拥有粮食产量为390公斤,2009年该值为398公斤。据《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预测,中国人口2030年左右将达到14亿峰值,随着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未来我国粮食保障存在一定的隐患,口粮关乎民生问题,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口粮一定要保证绝对的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2.农民种粮效益较低、农民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数逐渐增多。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务工收入也逐年上升,“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扩大再生产动力不足,出现耕地抛荒现象。加之,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小农经济种粮成本较高、效率低下,难以与国际粮价竞争,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从1995年的7

3.43%下降到2005年的67.07%。

3.土地流转后“非粮化”严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后,受粮食种植比较效益低下,经济作物收益较高等原因,农地流转和耕地利用“非粮化”倾向严重。据农业部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7亿亩,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2800万亩,一些地区工商企业租地种粮食的只有6%。另外,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在流转土地后,普遍将本来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转变为种植经济作物、油料作物或搞起畜牧水产养殖等,土地“非粮化”趋势凸显。

4.口粮浪费严重,耗粮水平高。

一方面,我国口粮浪费严重,统计数字非常触目惊心,需要避免舌尖上的浪费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存储水平较低,仓房储粮损失,粮食运输损失和加工环节粮食浪费等成为种植大户头疼的问题。

5.口粮进口量增加,存在风险隐患。由于我国耕地资源少、农户分散经营以及农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现有农业生产能力难以满足需求,必须通过增加进口满足需求,但是进口口粮比重过高会带来安全隐患。尽管目前我国进口量只占全球贸易量的

6.4%,但如果进口口粮所占比重高,可能会导致国内口粮销售困难,市场混乱,尤其是当遭遇自然灾害、减少出口,则引发国内粮食市场波动,引发恐慌。

(三)影响口粮安全的因素分析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很多,传统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农业耕地面积、自然灾害、水资源等,非传统因素包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对农业生产力的贡献、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的影响,转基因食品,国际市场的波动等。影响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因素除了制度和政策创新、科技进步、物质和劳动投入外,耕地资源稀缺是基本、长期的制约因素,所谓“地之不存,粮将焉出”,而且其他方面的因素都通过耕地资源利用起作用。也就是说,耕地资源安全是我国口粮安全最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