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的溶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把一些物质溶解到水里去。可是,溶解到 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开始溶解单元的 观察研究活动吧。
谁在喝汤?谁在想?谁在说? ?
什么意义?
调动学生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 慎重地出现、使用一个重要的词:溶
解 一个特定的情景作内涵的保证 一个具体、鲜明的事例作生长基

建立溶解主题下的探究活动与日常生 活之间的联系
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不明显,而 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是动态过程。颗粒从 看得见到看不见(肉眼),水从无色到紫色, 且由浓变淡,扩散与散布均匀的过程。颜色从 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可以这么说:高锰酸钾 是认识“溶解”的最好材料,本堂课中不可等 闲视之,不可忽略不做。否则,学生对溶解的 认识是不完整的、片面的。
通常情况下——
学生对高锰酸钾投入水中后出现的现象十 分感兴趣。 ——啊!一条条的紫红色的下垂的彩带, 就像节日的焰火,绽放在杯中,慢慢地慢 慢地把整个“天空”染成紫色。 老师们大抵也会满足在学生的兴奋状态和 一般的视觉层面的描述上。
如果我们细细想一想——
学生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需要得到什么样 的指导呢?
第一层次的对“溶解”的认识
像食盐那样放在水里……——溶解 像沙子那样放在水里……——没有溶解
已有的认识——学生很容易接受 给以明确的肯定——强化已有的认识 同时又予以实例性的限制——肯定的只是自发认识
中的正确部分
这一层次的“溶解”的认识——
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自发认识 一个非教育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认识 这是一个模糊的意义不大的认识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 一个有待发展的认识
活动二 面粉(沙、盐)
1、把面粉放在水里,观察! 与沙+水比较 与盐+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2、然后搅拌。观察! 与沙+水比较 与盐+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看起来——
以我们的肉眼观察比较—— 面粉不像沙那样沉在水底,而像盐那样“分散”
师: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有没有充分混合?
师:(教师用玻璃棒搅拌)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盐溶解了,能不能 就说盐没了呢?
小结:大家很善于观察。我们得到了关于“溶解”的第一点共识。 (课件出示:像盐那样放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我们就说它 溶解了。)
活动二:面粉+水?
师:如果我把面粉和水混合,又会怎么样呢? 师:如果叫你与上述两种情况作比较,你觉得会更像哪一种? (不能确定。)
食盐 沙子 面粉 高锰酸钾 砂糖 变成的微粒肉眼是否看得见 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 在水中是否沉淀(降) 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是否溶解
两个问题结束
物质在水里溶解了,我能观察和区别吗? 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呢? 十分明显,要求能作一般性的观察和区别; 并且开始讲求观察区别的方法。
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
是否有老师会想到——
高锰酸钾+水 砂糖+水
1、高锰酸钾的变化 2、水的变化
1、砂糖的变化 2、水的变化
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高锰酸钾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过程
•水从无色到紫色的过程
•紫色的由浓变淡的过程,扩散与散布 均匀的过程
如果有,应该有学生说——
•颜色由不均匀到均匀!
今天的分析—— 就把重点放在学习主体研究
和“教好教材”上。
教材研究中的学习主体研究
•主体的学习基础 •主体的学习障碍 •主体的学习发展需求 •主体的学习特点
这是分析、研究、认识教材的 一个重要方法、重要角度、重要思路
溶解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怎样加快溶解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为什么提这段文字?对我们有什么启迪意义?
教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忽 视学习主体研究的问题,分组实验变成演示实 验,甚至不做实验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平时的教学,“用教材教”对 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理想状态,对于大多数 兼职教师和部分专职教师来说,“教好教材” 依然是需要长期研究的任务。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一、教材分析:
四上教科书共5个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 溶解 天气 磁铁 声音
研究一个典型单元——溶解中的第 一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 比较熟悉的内容 • 有较多的相关教学实施课例 • 有苏教版可以进行比较 • 可以作为认识教科版科学课程的比较
典型的一课来研究
溶解
“溶解”概念的初步认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经历
和知识水平出发,描述“溶解”的特征。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四杯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 以及CAI课件。 2、小组观察实验:面粉、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过滤装置。 3、课始,课件显示:很想与大家聊聊生活小事!
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 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 变化。
请思考分析这个活动!
活动三有什么意义?
• 把几小粒高锰酸钾投入一杯水中 把几小粒砂糖投入另一杯水中 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
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 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
•请思考分析这个活动!
高锰酸钾----推进孩子对溶解的认识,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沉淀—— “面粉+水” “沙子+水” “盐+水” 沉淀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 近?
二个层次的对“溶解”的认识
一、像盐那样……像沙子那样……
二、像盐那样……,放多久都不会沉淀,不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
像沙子、面粉那样……,过段时间就会 沉淀的,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
不只是对“溶解”的认识的发 展
知识。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沙子 盐 面粉 (沙子、盐) 高锰酸钾 砂糖 整理、联系和拓展(表格)
活动一 沙子 食盐
1、把沙子放在水里,把盐放在 水里。观察 2、搅拌。继续观察比较 3、描述、交流
在现象的观察、描述中, 学生和老师将使用一个重要的 的词 ——“溶解”
那么,溶解是什么意思呢? 不溶解呢?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教材是有严密的潜在的逻辑结构的。食
盐在水里溶解了→怎样使食盐在水中溶解的
更快呢?→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盐呢?
(涉及到对溶解度的认识)等等,一系列的
问题,是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动力,新
的问题不断出现,探究活动才不会完结。学
生在一个个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
探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科学
对“很小、很小”的认识,对微粒的认 识,对重力的认识,对物质的认识,对 分子的认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对时 间的认识,对认识方法的认识,对科 学……
认识发展的由表及里的过程经历
由静止的观察向发展、变化的观察推进 的经历
……
• 活动三 高锰酸钾、砂糖
把几小粒高锰酸钾投入一杯水中 把几小粒砂糖投入另一杯水中 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 糖的变化
活动一:食盐+水? 沙子+水?
师:为了搞清楚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带来了几样东西,大家一起 边观察边研究。(出示食盐和沙子,让学生上来辨认,学生很快就能 辨认出沙子和食盐。教师板书:食盐 沙子)
师:现在我要做的是把食盐和沙子分别与水混合,请你们认真观察。 (教师演示:把装有食盐和沙子的杯子移至投影仪,然后分别倒入清 水)
到水中了…… 看起来:面粉+水 更接近于 食盐+水 变成很小很小的微粒,均匀地…… 在没有教育背景的情况下,对面粉是否溶解的
问题就犯难了,出错了。
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比较呢?
过滤—— “面粉+水” “沙子+水” “盐+水” 过滤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近?
不少教师可能认为本堂课的内容比较多,对过滤实验如何处理,心中无数。 这里要把握两个原则----
师:现在为了进一步证明面粉是不能溶解于水的,我们把它们混合物 中的面粉和水分离出来,好不好? 教师出示过滤装置,依次介绍铁架台,漏斗,滤纸,让学生说说注意 事项,自己补充。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不时指导) 师:比较一下两个过滤实验,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分别把两滤纸拿 到投影仪上展示)
师:经大家的猜测,证明,发现,我们又得到了关于溶解的第二点共 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溶解”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喝汤,对吗?
师:我也相信你们的妈妈做的汤味道一定很鲜美。可是你 们知道吗,汤的味道为什么会这么好?究竟里面放了什么 东西?
师:味精和盐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
师:在这里,我们把这一过程说成“溶解”。这是一个新 的科学名词。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二、引领学生探究“溶解”的秘密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怎样加快溶解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从单元的编排来看,体现了“一英寸宽,一 英里深”的理念,是大单元教学的典型。目的是 使学生能够在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 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 更广阔、更全面的领域拓展。
2 溶解
有一段单元的导入来自百度文库字 读一读 请思考这段文字的意义
——对学生 ——对老师 ——对教材
喝一口汤,鲜味中带点咸味。汤里有什 么呢?
有人说:汤里有味精,还有盐。 盐不是一粒粒的吗?汤里的盐在哪里? 味精在哪里呢? 有人说:盐和味精都溶解在水里了,看 不见了。 平时,我们常听到“溶解”这个词,还
参考列表,整理观察研究结果
主要项目
盐 沙 面粉 高锰酸钾 砂糖
变成的微粒的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仔细分析一下可能有些问题:
变成的微粒大小----还能填填,“大”或“小”。 在水中的分布----就难了,描述性的? 是否沉淀----与上面的表述方法不同,变成了判断题。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变成了问答题。 如果改成“是否”的判断句式,让学生用“×”、“√”表示, 分析起来一目了然,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了。如:
引出过滤有结构的材料!是能体现整体效 益的结构,“1+1>2”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经历
简单的推测、验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
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习惯。 科学知识:整理、描述关于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初步感知溶解,获得对
•那么,这个“颜色由不均匀到均匀” 的现象向我们传递的是什么信息?
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 或者我们可以据此推测什么?
还有“糖+水”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该怎样观察描述呢? •是否也隐含着有价值的问题和活动? •为什么把糖与高锰酸钾组成一组? •“糖+水”与“盐+水”之间的联系?
还有活动四——
为什么说这么多?
科学课的研究需要向纵深发展! 在当前,细致、深入地研究一些单元、课
题对推进我们的科学课研究是有益、有效 的选择。
面粉的活动是不是多余的?
没有这个活动不也教学了溶解? 这个活动是针对小学生发展溶解的认识设
计的! 不少老师碰到了认识把握科学课的问题。 面粉,这是溶解认识的细化,是引出沉淀、
一是如果要处理成演示实验,那教师操作一定要规范----“两低两碰”: 两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1)、漏斗下端碰烧杯内壁。
(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 二是如果要处理成分组实验,看看课文的插图,过滤不加导流棒可能并不
是编者的疏忽,而是编者的匠心独运!学生初次接触过滤实验,教学目 标不在于掌握过滤的操作方法,可以不必那么规范。在往漏斗里倒入液 体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定要用玻璃棒引导,只需让学生注 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漏斗外即可。
活动三:高锰酸钾+水! 糖水+水!
师:我还带来了两样已经知道能够溶解的物质,一样是高锰酸钾,一 样是大家熟悉的白糖。同样与水混合,看看它是怎么溶解的。 (教师把两杯清水摆至投影仪,然后依次加入高锰酸钾与糖) 师:说说是什么现象让你如此兴奋? 师:大家的描述很精彩!那这时候有没有溶解均匀? 师:(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颜色均匀了没? 师:那么这个“慢慢地向四周扩散”、“颜色由不均匀到均匀”它在 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呢?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 师:那你们联想一下糖是怎么溶解的? 教师在前面两点共识下面,课件再出示:像高锰酸钾,糖一样放入水 中,能向四周扩散,我们就说它溶解了。(师生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