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的检测内容
《中国药典》2020版—生物制品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生物制品实验动物分为生物制品生产用实验动物和检定用实验动物。
生产用实验动物是指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实验动物,检定用动物则是用于生物制品检定的实验动物。
本通则是对生物制品生产用和检定用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的质量控制要求。
实验动物的管理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按照实验动物携带微生物与寄生虫情况进行等级分类,分为普通级、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和无菌级实验动物。
普通级实验动物[conventional (CV) animal]系指不携带所规定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和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实验动物。
清洁级实验动物[clean (CL) animal]系指不携带普通级实验动物的病原,并且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级实验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animal]系指不携带普通级和清洁级实验动物的病原,并且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无菌级实验动物[Germ Free (GF) animal]指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的实验动物。
SPF 鸡胚是指由SPF 鸡所产的受精卵,在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条件下,经孵化后所生成的鸡胚。
疫苗生产与检定应采用适宜级别的实验动物,具体应符合相关各论的要求。
二、检测要求1、外观要求实验动物应外观健康、无异常。
2、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检测项目常用实验动物检测要求见表1-8。
必须检测项目,在日常检查时必须定期检测;必要时检测项目,在供应商评估或者怀疑有感染时进行检查,根据需要而定。
3、实验动物质量检测频率一般不少于 3 个月。
表 1 生物制品生产用、检定用小鼠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检测项目Hantavirus (HV)Ectromelia Virus (Ect.)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SV)小鼠肺炎病毒 Pneumonia Virus of Mice呼肠孤病毒Ⅲ型Reovirus type Ⅲ (Reo小鼠细小病毒 Minute Virus of Mice脑脊髓病毒Theiler ’。
综合实验之生物制品分析检测
综合实验之生物制品分析检测实验一:斐林试剂置换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一、实验原理:糖类包括多糖、双糖和单糖,其中单糖和某些双糖具有游离的羰基,称为还原糖,多糖和蔗糖无还原性。
利用糖的还原性,与斐林试剂(氧化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为一价铜,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进行测定.非还原糖必须转化为还原糖,再进行测定。
斐林试剂中酒石酸钾钠铜是一种氧化剂,反应的终点可用次甲基蓝作指示剂,在碱性、沸腾环境下还原呈无色。
根据斐林试剂完全还原所需的还原糖量,计算出样品还原糖量。
二、试剂与材料:1、试剂:菲林试剂甲液:称取69.3g硫酸铜晶体,用蒸馏水溶解,定容至1000ml菲林试剂乙液:称取346g酒石酸钾钠,100g氢氧化钠,用蒸馏水溶解定容至1000ml2、1%次甲基蓝溶液:1g次甲基蓝溶于100ml水3、0.2%标准葡萄糖溶液:2g葡萄糖105℃烘干到恒重加水到1000ml4、碱式滴定管5、样品溶液:待测葡萄糖溶液样品1:稀释20倍,样品2:稀释50倍6、电炉三、操作方法:1、斐林试剂标定A 取甲液5ml+乙液5ml,(注意:甲液与乙液混合可生成氧化亚铜沉淀,应将甲液加入乙液,使开始生成的氧化亚铜沉淀重溶)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10ml水,并从滴定管中加入0.2%的标准葡萄糖溶液若干毫升(约23ml)。
(量控制在后滴定时消耗葡萄糖液在0.5-1.0ml)B 电炉上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溶液,趁沸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用0.2%标准葡萄糖液滴定至蓝色消失,有红棕色沉淀,溶液清亮为终点止。
记录耗用的葡萄糖液量为V0,必须在1min内完成。
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2、定糖预备试验同1法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用0.2%葡萄糖液滴定至蓝色消失。
生物制品原液微生物限度标准
生物制品原液微生物限度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物制品是指由生物制剂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产品,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品。
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多的微生物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制定生物制品原液微生物限度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微生物限度标准是指在生物制品的原液中,允许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限制的标准。
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典》的要求,生物制品原液中微生物的限度标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制定生物制品原液微生物限度标准时,需要考虑产品的种类、用途、生产工艺等因素。
不同的生物制品在微生物限度标准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微生物的限度标准包括总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几个方面。
总菌落总数是指在产品中允许存在的微生物总数目。
一般来说,微生物总数越少,产品的质量越好。
对于常温储存的生物制品,总菌落总数的限度通常在10^5 CFU/ml以下。
而对于要求无菌的生物制品,总菌落总数的限度可能要求在10 CFU/ml以下。
除了以上几种微生物外,生物制品原液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微生物,如产酸杆菌、变形杆菌等。
这些微生物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度标准的制定。
生物制品原液微生物限度标准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还需要考虑生产过程中可能对微生物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常用的抑菌方法包括高温灭菌、紫外线照射、过滤等。
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这些抑菌方法的有效性,以避免微生物超标。
生物制品原液微生物限度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执行微生物限度标准,才能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稳定、安全可靠。
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标准的实施和监督,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000字】第二篇示例:生物制品原液是指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产品,是后续加工制成最终产品的基础原料。
在生产过程中,原液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因此对原液中微生物的限度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生物制品无菌检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
? 猪瘟冻干苗等,如若不污染苗在24-48h 观察时,管底有乳白絮状小量沉淀,上 透明。如若污染上部混浊,混浊度与污 染苗多少、种类而异。
? (3)纯粹检验瓶管判定较难,更须仔细 观察,由于菌苗种类不同表现也有所不 同。
? A . 炭疽Ⅱ苗:在普通琼脂上生长很 快,检验时可以从正面和背面进行观察 一般24h可全面生长,灰白色半透明的, 较干燥的菌苔,表面平坦,上部边缘较 薄,3-5天在菌苔表面形成,密集的
? 子集落,初针尖大小的隆起小包,后变 成平凹团状形态,表面不平,在肉汤中 24小时能生长良好,既无菌膜亦不平均 混浊,震摇时,有散在渣状物游离其中, 易被摇散,稍呈混浊。在厌气肉肝汤中 亦可生长,但较差除呈现混浊外,无其 他任何现象。
? B . ① 布氏杆菌猪Ⅱ号冻干苗:
? 在普通琼脂和蛋白胨上均能生长,一般 在48小时生长既得显著,底部往往呈现 较圆隆起的菌苔上部呈乳白色平滑,
无菌检验的操 作及注意事项
? 生物制品(另有规定者外)都 不应该有外源微生物污染。灭活 疫苗不得含有活的本菌或本毒。 各类微生物制品必须按规定作无 菌检验或纯粹检验。全部操作应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一、准备:
? 应随机取样并注意代表性。制造疫 苗用的原菌液,毒液和其它配苗组织乳 剂,稳定剂及半成品的无菌或纯粹检验, 应每瓶(罐)分别抽样进行,抽样量为 2-10ml 。成品的无菌或纯粹检验应按每 批或每个亚批进行,每批按瓶数百分之 一抽样,但不应少于5瓶,最多不超过10 瓶,分别进行检验。(所抽样品部门必精灯,将 肉汤,厌气大管,用原纸帽盖好,除霉 菌培养置25℃恒温培养箱培养外,其它 所有培养物送入37℃温室培养3-5天。
? (4) 根据规程规定的天数进行移植,要 领同上,并通过无菌火焰后,吸取培养 物约1ml ,而后接种逐管。
生物制品的检验项目
生物制品是指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或制造的药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和细胞疗法等产品。
对于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估,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验项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制品检验项目:
1. 物理性质:包括外观、颜色、透明度、pH值、浓度、稳定性等。
2. 细菌污染:通过菌落计数法、培养基检测、真菌/霉菌检测等方法,检查产品中是否存在细菌污染,确保产品的微生物质量。
3. 病毒安全性:包括病毒清除和病毒灭活等方面的检验,以评估生物制品是否存在潜在的病毒污染风险。
4. 有害成分检测:检查生物制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的毒素、残留物、重金属等物质。
5. 细胞活性和效能评估:一些生物制品,如细胞疗法产品,需要进行细胞活性和细胞功能的评估,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
6. 免疫原性评估:对于疫苗等生物制品,免疫原性评估是重要的,以评估其引起免疫反应的能力。
7. 蛋白质纯度和结构评估:生物制品中的蛋白质纯度和结构的评估对于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8. 稳定性研究:评估生物制品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以确定其有效期和储存要求。
这些仅是一些常见的生物制品检验项目,实际检验项目的选择和范围取决于具体的生物制品类型、法规要求和相关标准。
为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厂商通常会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检验。
生物制品上市后监测的重点和挑战有哪些
生物制品上市后监测的重点和挑战有哪些生物制品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生物制品上市后并非一劳永逸,持续的监测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公众健康,还能为产品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那么,生物制品上市后监测的重点有哪些?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一、生物制品上市后监测的重点(一)安全性监测安全性始终是生物制品监测的首要重点。
尽管在上市前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但由于临床试验样本量相对有限,一些罕见的、长期的不良反应可能难以被完全发现。
因此,上市后需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新的安全性信号,如过敏反应、免疫原性相关问题、长期使用后的潜在致癌风险等。
例如,某些疫苗在大规模接种后,可能会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这就需要及时监测、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接种指南、对特定人群进行风险告知等。
(二)有效性监测除了安全性,有效性的监测同样重要。
生物制品的疗效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的进展情况、合并用药等。
对于治疗性生物制品,需要监测其在真实世界中的治疗效果是否与临床试验结果相符。
比如,某种抗癌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但在上市后的实际应用中,可能由于患者的肿瘤类型、基因突变状态等不同,疗效会有所差异。
对于预防性生物制品,如疫苗,要监测其免疫保护的持续时间和保护效力。
例如,乙肝疫苗接种后,需要跟踪观察抗体水平的变化,以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
(三)质量稳定性监测生物制品的质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上市后,需要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标准等进行持续监测,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包括对原材料的质量把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控制、成品的质量检测等。
一旦发现质量波动,应及时调查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四)药物相互作用监测生物制品在临床使用中往往不是单独使用,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这就需要监测生物制品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影响。
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本规程适用于人用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包括具有细胞库体系的细胞及原代细胞。
细胞基质系指可用于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的全部动物或人源的连续传代细胞系、二倍体细胞株及原代细胞。
生产非重组制品所用的细胞基质,系指来源于未经修饰的用于制备其主细胞库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
生产重组制品的细胞基质,系指含所需序列的、从单个前体细胞克隆的转染细胞。
生产的细胞基质,系指通过亲本骨髓瘤细胞系与另一亲本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系。
一、对生产用细胞库细胞基质总的要求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细胞系/株均须通过全面检定,须具有如下相应资料,并经国务院药品监视治理部门批准。
〔一〕细胞系/株历史资料的要求1.细胞系/株来源资料应具有细胞系/株来源的相关资料,如细胞系/株制备机构的名称,细胞系/ 株来源的种属、年龄、性别和安康状况的资料。
这些资料最好从细胞来源试验室获得,也可引用正式发表文献。
人源细胞系/株须具有细胞系/株的组织或器官来源、种族及地域来源、年龄、性别及生理状况的相关资料。
动物来源的细胞系/株须具有动物种属、种系、饲养条件、组织或器官来源、地域来源、年龄、性别、病原体检测结果及供体的一般生理状况的相关资料。
如承受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应从具有肯定资质的细胞保藏中心猎取细胞,且应供给当细胞在保藏中心的具体传代过程,包括培育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的相关信息,具有细胞来源的证明资料。
2.细胞系/株培育历史的资料应具有细胞分别方法、细胞体外培育过程及建立细胞系/株过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所使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手段,是否有外源添加序列,以及细胞生长特征、生长液成分、选择细胞所进展的任何遗传操作或选择方法等。
同时还应具有细胞鉴别、检定、内源及外源因子检查结果的相关资料。
应供给细胞培育液的具体成分,如使用人或动物源成分,如血清、胰蛋白酶、水解蛋白或其他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应具有这些成分的来源、制备方法及质量把握、检测结果和质量保证的相关资料。
生物制品中残留DNA检测
生物制品中DNA残留检测系列1. 生物制品中残留DNA检测标准的变化2015年3月底,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网站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目录中新增加了一个编号为410001的产品:CHO宿主细胞DNA残留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
这个由中检院与中科院联合研发,由生物制药企业参与标定的试剂盒与现行美国药典(USP)建议的检测方法同步,但与2010版药典附录中外源性DNA 残留量测定法有所不同,可能会对国内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的上下游企业产生影响。
生物制品中宿主细胞残留DNA具有潜在致瘤和传染风险,所以各国药品监管部门对DNA杂质的限量要求非常严格。
美国药典在General Chapter <1130>介绍了三种常用技术,但将在2015年颁布的新版(USP38–NF33)中增加全新章节(General Chapter <30>)来进一步规范残留DNA检测的方法和标准物质。
与1000号以上的章节不同的是,USP编号1000以内的章节详细规定了检测技术、系统适应性标准和标准物质。
新版USP中将唯一推荐qPCR法作为生物制品中宿主残留DNA的标准方法。
qPCR法的技术优势在于序列特异性高、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以为生物制药工业在工艺研究和成品质量控制方面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我国参照WHO、FDA和欧盟的标准,很早以前开始就对生物制品中残余DNA 含量进行限制。
从卫生部颁布的《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要点》到近年的《中国生物制品规程》都对DNA含量做了严格要求,部分标准高于国际标准。
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收录了DAN探针杂交法和荧光染料法,这两种方法都存在技术缺陷,很难达到杂质限量检测的灵敏度,已经被欧美药典摒弃。
目前,仍有很多国内企业沿用这两种方法检测残留DNA,致使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很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根据残余DNA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编预计我国2015版药典或增补版本中将出现qPCR方法。
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本规程适用于人用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包括具有细胞库体系的细胞及原代细胞。
细胞基质系指可用于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的所有动物或人源的连续传代细胞系、二倍体细胞株及原代细胞。
生产非重组制品所用的细胞基质,系指来源于未经修饰的用于制备其主细胞库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
生产重组制品的细胞基质,系指含所需序列的、从单个前体细胞克隆的转染细胞。
生产的细胞基质,系指通过亲本骨髓瘤细胞系与另一亲本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系。
一、对生产用细胞库细胞基质总的要求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细胞系/株均须通过全面检定,须具有如下相应资料,并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一)细胞系/株历史资料的要求1.细胞系/株来源资料应具有细胞系/株来源的相关资料,如细胞系/株制备机构的名称,细胞系/株来源的种属、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资料。
这些资料最好从细胞来源实验室获得,也可引用正式发表文献。
人源细胞系/株须具有细胞系/株的组织或器官来源、种族及地域来源、年龄、性别及生理状况的相关资料。
动物来源的细胞系/株须具有动物种属、种系、饲养条件、组织或器官来源、地域来源、年龄、性别、病原体检测结果及供体的一般生理状况的相关资料。
如采用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应从具有一定资质的细胞保藏中心获取细胞,且应提供该细胞在保藏中心的详细传代过程,包括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的相关信息,具有细胞来源的证明资料。
2.细胞系/株培养历史的资料应具有细胞分离方法、细胞体外培养过程及建立细胞系/株过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所使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手段,是否有外源添加序列,以及细胞生长特征、生长液成分、选择细胞所进行的任何遗传操作或选择方法等。
同时还应具有细胞鉴别、检定、内源及外源因子检查结果的相关资料。
应提供细胞培养液的详细成分,如使用人或动物源成分,如血清、胰蛋白酶、水解蛋白或其他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应具有这些成分的来源、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和质量保证的相关资料。
生物制品的质量检验—生物制品的效力检验
将药物的供试品(T)和已知效价的标准品(S)对生物体 进行同时对比,以对T的效价(或毒力)进行检定的方法。 属于对比检定。
S— dS (标准品剂量); PS (标准品效价) T— dT (供试品剂量); PT (供试品效价)
常以产生等反应时的效价比值R得出
R= PT/PS
等反应对比检定原理
✓Reed-Muench法计算
(难点、重点)
病C毒C液IDC5P0E孔数 无CPE
累计
出现CPE孔
稀释度
孔数 CPE孔数 无CPE孔数 所占的%
10-1
8
0
27
0
100(27/27)
10 -2
8
0
19
0
100(19/19)
10 -3
7
1
11
1
91.6 (11/12)
10 -4
3
5
4
6
40(4/10)
2 随机区组设计
将分成8各区组(如来自8个窝的动物)的32个受试者随机分配到 A,B,C,D四个处理组各区组中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的不同处理
3 微量生理活性
物质测定
应用 范围
1 药物效价测定
2 某些有害杂质
限度检查
微量生理活性物质测定
一些神经介质,激素等微量生理活性物质,由于其很 强的生理活性,在体内的浓度很低,加上体液中各种物 质的干扰,很难用理化方法测定。
而不少活性物质的生物测定法由于灵敏度高、专一性 强,对供试品稍作处理即可直接测定。
整体动物
体外测定
(in vitro) 离体器官、组织,微生 物, 酶和细胞
定量、半定量、定性 药品的生物效价、 安全检查、鉴别
生物制品学生物制品的质量管理、检定与标准化
*
10
第一节 生物制品的BMP管理
六、生物制品GMP认证检查要点
3.“脱毒前”与“脱毒后”
“脱毒前”系指破伤风梭状菌、白喉杆菌繁殖培
养时,生产大量破伤风毒素及白喉毒素,对
人体有致病性,这一阶段为“脱毒前”。
“脱毒后”系指毒素中加入一定量甲醛或适宜脱
毒剂,将毒素去掉毒性,不再具有致病性,
仍保留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称之为“脱毒后”
生物制品检定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19
第二节 生物制品的质量检定
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研究的依据
一、主要依照《重组DNA产品质量控制要点》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中国药典》等 要求进行。
二、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FDA颁布 的指南、ICH文件和《欧洲药典》。
因此,血液制品、抗血清、人和动物组织 生产制备制品时,须有专用生产场所、生 产* 设备及器材,不可与其他生物制品混用 12
第一节 生物制品的BMP管理
六、生物制品GMP认证检查要点 5.芽孢菌制品,系用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 、肉毒梭菌等含有芽孢菌来生产制备的制品, 芽孢菌是微生物对外周环境抵抗力最强的生命 单位。
*
28
效价测定一般原则
1、国际通用方法; 2、测定结果须用国际或国家标准品
校 正,以国际单位表示。
*
29
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分类
1)体外细胞培养测定法
a、促进细胞生长作用(G-CSF:NFS-60 )
b、抑制细胞生长作用 (TNF:L929)
c、间接保护细胞作用 (IFN:VISH;VSV)
2)离体动物器官测定法
*
27
一、生物学活性测定和比活性
一类备案试剂生物制品检测标准
一类备案试剂生物制品检测标准
一类备案试剂生物制品的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检测:包括安全试验、毒性试验、热源质试验、防腐剂试验以及有关安全的特殊试验等。
2. 有效性检测:主要针对生物制品的活性物质进行检测,以确保其具有预期的生物活性。
3. 纯度检测:对生物制品中的杂质进行检测,确保其纯度符合相关标准。
4. 稳定性检测:通过一系列试验,如加速稳定性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等,以评估生物制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5. 质量标准检测:根据相关质量标准,对生物制品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检测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生物制品类型和用途有所差异,具体应参照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指南。
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
一、鉴别
例5(电泳法):例如肝素是一个 酸性粘多糖,进行琼脂糖凝胶电 泳时,向正极方向移动,供试品 与肝素标准品进行对照,其移动 的位置应一致。注射用重组链激 酶,在等电聚焦电泳时主区带明 显清晰,可利用等电聚焦电泳得 到的等电点进行鉴别。 例6(生物鉴别法):例如,用家兔惊厥试验来鉴别胰岛素 ,通过胰岛素降血糖作用进行鉴别。当计量大时,血糖降 低致一定水平,家兔发生惊厥,迅速注射葡萄糖注射液, 补充血糖,惊厥停止
鉴别就是依据生物制品的生物学特点,利 用免疫学等方法来判断与确证产品的真伪。 酶分析法要点:
1.以酶为工具,目的在于测定其他物质的含量 2.被测物可以是底物、辅酶、活化剂或抑制剂等 3.分析步骤: a.选择适宜的工具酶 b.测定酶反应 c.校正曲线 d.测定被测物的浓度或量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
结果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各杂质 与主峰能完全分离。色谱图见 图12-3。主要可见两类杂质, 即rh-PTH(1-34)主峰前出现的 杂质Z1~Z3和主峰后出现的杂 质Z4。经实验发现,Z1~Z3为 氧化产生的降解产物,Z4为生 产工艺中引入的杂质。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
§1
概述
(一) 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
定义: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 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 ,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一类药物。
区分概念
生物药物 生化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
1982年 目前
2005年
(四)生物制品特点
生物制品无菌检验规程
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生物制品不得含有杂菌(有专门规定者除外),灭活菌苗、疫苗不得含有活的本菌、本毒。
在制造过程中应由制造部门按各制品制造及检定规程规定进行无菌试验,分装后的制品须经质量检定部门做最后检定。
各种生物制品的无菌试验除有专门规定者外,均应按照本规程的规定进行。
1 抽样1.1原液及半成品原液及半成品应每瓶分别进行无菌试验,其抽样量应至少为0.1%,但不得少于1.0ml。
1.1.1 大罐稀释的制品抽样数量不得少于10ml。
1.1.2 原液及半成品每开瓶一次,应如上法抽验。
1.2 成品每亚批均应进行无菌试验,样品应随机抽取,应具有代表性(包括分装过程的前、中、后样品)。
1.2.1分装量在100支(瓶)或以下者抽检不少于5支,101~500支(瓶)者抽检不少于10支(瓶),501~10000支(瓶)者抽检不少于20支(瓶,10001支(瓶)以上者抽检40支(瓶)。
1.2.2每瓶装量20ml以上的冻干血液制品,每柜冻干200瓶以下者抽检2瓶,200瓶及以上者抽检4瓶。
6~20ml抽检量加倍。
5ml和5ml以下者按1.2.1项抽检。
1.3凡规定需作支原体检查的制品,均应在半成品时按亚批进行检查,成品可不再做。
2 无菌试验用培养基(培养基处方可附录1)2.1 检查制品中本菌是否存活应采用适于本菌发育生长的培养基(在半成品时检查,有专门规定者除外)。
2.2 检查需氧性和厌氧性杂菌应采用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检查不含汞类防腐剂制品中的需氧性和厌氧性杂菌时,该培养基中可不加硫乙醇酸盐。
检查霉菌和腐生菌应采用改良马丁培养基。
检查混浊制品可采用不含琼脂的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检查活菌苗时可加大琼脂含量,做成斜面。
2.3 检查支原体应采用猪胃消化液半固体或牛心消化液半固体培养基。
2.4 生物制品无菌试验用培养基亦可用经检定合格的干燥培养基配制。
2.5 无菌试验培养基的灵敏度,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2210株)应达到10-8,短芽胞杆菌(7316株)和生孢子梭状芽胞杆菌(64941株)应达到10-7,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和腊叶芽枝霉应达到10-6。
NMPA-生物制品检定工作规范-202007
附件4生物制品检验工作规范第一章依据、术语与适用范围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生物制品检验检测工作,依据《药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与检验工作规范》、《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生物制品是药品的一部分。
生物制品是指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起始原材料,用生物学技术制成,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的制剂,如疫苗、血液制品、生物技术药物、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诊断制品等。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承担生物制品检验检测的实验室。
第二章实验室和人员第四条生物制品检验检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应当是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实验室应当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第五条实验室所在机构应当有相应的部门管理试剂耗材、仪器设备、实验室设施和实验动物,做好各项条件保障的组织和供应工作,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六条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所在机构应当设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监督。
—1—第七条实验室所在机构应当设立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应当明确其职责和权力。
第八条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或生物学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本科或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有5年以上药品检验工作经历和2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
第九条质量负责人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或生物学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本科或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有3年以上药品检验工作经历和2年以上质量管理工作经验。
第十条授权签字人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或生物学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本科或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有5年以上药品检验工作经历或药品检验管理工作经验。
应当熟悉标准和方法,对生物制品检验中有关问题能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并对所签发的检验报告负责。
第十一条承担检验检测工作的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或生物学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并具备5年以上实验室检验检测工作经验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生物制品的检验工作,对检验检测中的有关问题做出正确判定和处理。
生物制品_质量标准内容及结构确证内容
生物制品_质量标准内容及结构确证内容生物技术药物的质控体系—质量标准研究内容检定方法、质控标准, 理化性质:外观(形状、颜色、气味)、pH, 均一性:纯度、浓度, 鉴别, 结构确证, 效价:生物学活性、免疫学活性, 残余杂质:产品、工艺、环境相关的杂质, 起草、制定《制造与检定规程》, 研究建立国家标准品或参考品重组蛋白质药物质量标准研究, 效价:生物学活性与比活性, 蛋白质纯度, 蛋白质含量, 理化性质鉴定(部分非常规), 残余杂质, 安全性及其它项目一生物学活性及比活性测定 (一) 检测意义获取准确的效价信息,保证产品有效效价:有效性指标,反映药品效力生物学活性才能真实反映生物技术药效价原因:生物制品分子大、结构复杂、不稳定,使得重量与效价不一致生物制品技术药:~单位(U、AU、IU) (二) 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分类 1、动物基础的活性测定离体动物器官法:脑利钠肽的兔主动脉体内测定法: EPO的小鼠网织红细胞 2、细胞基础的活性测定, 促细胞生长法:大多数细胞因子类, 抑制细胞生长法:细胞毒素、血管抑制剂, 间接保护细胞法:IFN保护WISH 3、酶学基础的活性测定:重组酶类4、受体-配体、抗原-抗体结合基础的活性测定:抗原决定簇与活性中心常不一致 (三)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选择 1、细胞培养法,离体器官法,体内法2、细胞染色标记方法: MTT ,3H-Thymidine ,流式细胞仪 (测细胞周期、凋亡)3、定量法,半定量法,定性法4、生物学活性不一定与临床药效类型一致工艺稳定、测生物活性特别复杂时,可替代。
如rh-GH用HPLC(四)生物学活性测定(见药典附录?C) 1、样品:原液、成品2、方法:如上述(好好研究,,,,)3、标准:不同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规定标准测定方法规定标准动物基础的活性测定 70%-130%标示量细胞基础的活性测定 80%-120%标示量酶学基础的活性测定 85%-115%标示量结合反应的活性测定85%-115%标示量 (五)蛋白质药物的比活性(见分生实验册77页),,,1、样品:原液2、定义与计算:比活性:单位重量蛋白的活性单位数(IU/mg) 3、标准:不小于。
生物制品检验大实验
生物制品检验技术实验总结报告前言:生物制品是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工原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
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1]。
一、概述:生物制品的种类,根据采用的材料、制法或用途不同,可分为六类:疫苗类药物、抗毒素及抗血清类药物、血液制品、重组DNA制品、诊断制品以及其他制品[2]。
生物制品的特点,分子量不是定值、生化法结构确证、需检查生物活性、要求安全性检查、需做效价测定[3]。
生物制品检验的性质是运用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生物制品的质量及其控制方法,是一门研究和开发生物制品及其质量控制的“技术学科”[4]。
此次生物制品检验技术实验主要包括生物制品中水分的测定、生物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二、实验原理:实验一生物制品中水分的测定此次实验运用直接干燥法测量奶粉中水分的含量。
其原理基于生物制品中的水分受热以后,产生的蒸汽压高于空气在电热干燥箱重中的分压,使制品中的水分蒸发出来,同时,由于不断的加热和排走水蒸汽,而达到完全干燥的目的,制品干燥的速度取决于整个压差的大小[5]。
实验二生物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此次实验运用经典的凯氏定氮法测量蛋白质含量,其原理是样品用浓硫酸消化时,其中的含氮有机物分解放出氨,氨与硫酸化合生成硫酸铵。
在消化时常加入硫酸铜和硫酸钾作催化剂,以加速分解速度并提高消化的温度。
消化完毕,加入强碱使消化液中的硫酸铵分解,放出氨。
利用蒸汽蒸馏法,用硼酸溶液吸收蒸馏出来的氨,氨与硼酸溶液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离子,使吸收液中的氨离子浓度下降,然后用标准酸溶液滴定,使吸收液中的氢离子恢复到原先的浓度,即可从消耗的酸量,计算样品中的含氮量。
样品消化,蒸馏的化学反应可归纳如下[16]:(NH4)2SO4+2NaOH→2NH3↑+Na2SO4+2H2O实验三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此次试验运用纸层析法,其原理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层析溶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的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是用Rf值(比移)来表示的:Rf=原点到层析中心的距离/原点到层析剂前沿的距离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制品的检测内容有哪些?
答:生物制品的质量检定包括安全性和效力检定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毒性试验、防腐剂试验、热原质试验和有关安全性的特殊试验等;后者包括浓度测定(含菌数或纯化抗原量)、活菌率或病毒滴度测定、动物保护率试验、免疫抗体滴度测定和稳定性试验等。
将生物制品的质量检测大致分为理化检定、安全检定和效力检定三个方面。
1、物理性状的检查:包括外观、真空度及溶解速率和装量;
2、蛋白质含量测定:用以检查有效成分、计算纯度和比活性。
常用测定方法有凯氏定氮法、酚试剂法和双缩脲法等;
3、防腐剂和灭火剂含量测定:苯酚、甲醛、三氯甲烷和汞制剂等非有效成分的含量应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4、纯度检查:通常采用电泳法和HPLC;
5、相对分子质量或分子大小测定:常用凝胶层析法、SDS-PAGE法和超速离心分析法;
6、其他:水分、酸碱度和氯化钠测定;
7、安全检查:过敏性物质检查;杀菌、灭活和脱毒检查;残余毒力和毒性物质的检查;外源性污染的检查;
8、生物制品的效力测定:免疫力试验(定量免疫定量攻击法、变量免疫定量攻击法、定量免疫变量攻击法、被动保护力测定)、活菌数和活病毒滴度测定、血清学试验和其他有关效力的检定和评价;
9、杂质:宿主细胞(菌)蛋白质残留量检查、外源性DNA残留量检查、残留抗生素的检查和产品相关杂质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