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自主外交下的日本对华政策
日本对华政策:从“两面下注”到“主动制衡”
日本对华政策:从“两面下注”到“主动制衡”作者:暂无来源:《文化纵横》 2016年第4期国际政治研究中,日本一直扮演着缺席者的角色,似乎仅仅是消极的国际事务参与者。
然而21世纪以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动作频频,已经远远超越了消极主体的行为范畴,即便是西方学者也开始呼吁改变对日本的国际政治角色的认知。
近期,华威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休斯(Christopher W. Hughes)发表题为《日本“怨恨的现实主义”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制衡》的论文,指出当今日本的国际政治活动已经大幅偏离了战后“吉田路线”的政治传统,如果仍用传统的理论框架来看待日本当下的行为,就无法认识到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将日本视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安于现状的国家,面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和平崛起,日本政坛持有一种“两面下注”的态度——既接触又防范,也正是这种保守的政治策略防止了两个东亚大国的直接对抗。
即便是安倍最近几年的国际政治活动,也仅仅是以一种“勉强的现实主义”(Reluctant Realism)来面对中国崛起,并没有完全颠覆之前的政治路线。
然而,休斯在文中通过列举大量的政治事实和数据,试图破除既有理论的障碍。
他认为,日本过去“两面下注”的政治态度有其特定条件,包括试图对中国意图进行善意的理解、国内主流政治舆论的一致性、对东亚各方势力均衡的自我认知等等,然而这些条件在21世纪初期很难继续维系下去。
特别是安倍晋三再次出任首相之后,日本的对华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逐步从之前相对保守的姿态转向了积极制衡:一方面是柔性的牵制,安倍及其内阁官员通过大量的外交活动进行布局,其出访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日本盟友,尤其是对那些在中国的地缘政治和资源政治上有着重要位置的国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访问;另一方面是在硬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上谋求制衡。
日本自卫队已经大幅拓展了自身的“防卫”范围,并将中国看作军事上的假想敌。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7)
单元评估质量检测(7)(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选A。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从而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中美建交于1979年,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1971年,D错;B与史实不符;中日建交于1972年,C错。
2.“‘一边倒’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提出,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相适应的。
”这里的“特定历史条件”不包括( )A.帝国主义国家反共反华的局势B.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不同寻常的亲近关系C.中苏意识形态相同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要求【解析】选D。
A、B、C均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
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外交实践中提出来的,不是“一边倒”政策实施的背景。
所以选D。
3.“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总理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解析】选B。
从材料中“中国和印度”“周总理”等信息,可知这是指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东南亚各国。
下列各项外交活动与东南亚国家有关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日本提出对华三原则 战时对华政策的表里不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本提出对华三原则战时对华政策的表里不一导语:1935年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
这三原则为﹕“日中提携﹑承认满洲国﹑共同防共。
” 日本在外交谈判中坚持“广田三原则” 在双方提1935年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
这三原则为﹕“日中提携﹑承认满洲国﹑共同防共。
”日本在外交谈判中坚持“广田三原则”在双方提出了各自的“三原则”之后,中日首先在东京,后来主要在南京,进行了关于“三原则”的外交谈判。
接到蒋作宾向外交部的报告后,10月9、10日,南京政府以汪精卫为首的少数干部,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于10日向蒋作宾发出了“蒸电”。
蒋介石收悉后,于13日急电汪精卫,指出:如果日方三原则“为所传要求放弃以夷制夷之外交,尊重伪满与联盟防赤之三条,则形式似较减轻,而其内容即为脱退国联,承认伪国与联盟对俄之变相,亦即实施此内容之第一步也。
故其意义深重,不得不郑重考虑……我方应立对案之原则。
”南京政府遂以极其慎重的态度,经过反复考虑,研究出了对案,并于18日由外交部训令蒋作宾。
同日,蒋介石以杨永泰的名义,两次致电蒋作宾,对于外交部的上述指示进行了多处重要的修正:“愿与日本协议有效之方法”之“愿”字改为“拟”字;“但应于互尊主权独立原则下行之”改为“但必须于不妨碍中国之主权独立原则下行之”;“至于中国所提三大原则,切盼早日商议实行”改为“但必须于中国所提三大原则为实施之前提”;将“至于中国北部边境一带至独立原则之下行之”删去,改为“故依此原则可与日本协议有效之方法”;删去“对于在各省滋扰之赤匪”;对于“中国北部边境一带应如何防范,中国拟与日本协议有效之方法,但必须不妨碍中国主权独立原则下行之”一句,只可以作为口头说生活常识分享。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 专题二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二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课标全国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2.(2016·某某文综,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
”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3.(2016·某某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4.(2016·某某文综,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
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5.(2015·某某文综,17)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6.(2015·某某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上海社科院亚太所 王少普 一、日本外交方针及对华政策 冷战后,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世界及亚太地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的外交方针和对华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是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
争当政治大国是80年代日本提出的外交目标,现在也并未放弃这一目标。
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及日本此次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软弱表现,使日本在东亚的政治地位下降了。
同时,又发生了朝鲜试射卫星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成为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
(二)强化“日美基轴关系”,但同时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其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美国经济萧条,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暴露,发展势头仍然较好,中国的经济规模尚小,而且处在调整期中。
这时,日本一部分战略家提出未来世界应形成“美日欧”三级格局。
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转入萧条,中国经济经过调整后获得持续高速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又有强化,关于建立美日欧“三极格局”的主张基本匿迹,而更多地强调当今世界是美国领先的“一超多强”格局,要求协调日美矛盾,坚持外交仍以“日美关系为基轴”。
但今年5月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转入低潮,日本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日本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
1999年6月4日,日本外务省经济事务局官员来我国访问时,便明确谴责IM F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与美国大企业密谋合作,乘火打劫,重提为了亚洲的共同利益,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 F)。
(三)强调在现存亚太国际秩序制约下,发展中日关系。
早在80年代末,日本就提出了“世界中的日中关系,”但当时其意图还不是很明朗。
去年江泽民主席访日,小渊首相明确表示:“今后,日中作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负有责任的国家,不能仅仅考虑两国间关系,而应面向国际社会,进一步发展对话和交流。
世界现代史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史主要参考资料:一、基本参考教材和期刊: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2、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3、齐世荣主编;张象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4、李植彤主编:《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5、(意)杰奥瓦尼·阿瑞基著:《漫长的20世纪》,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6、(美) 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20世纪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7、(英) 保罗·约翰逊著:《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8、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9、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册)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12、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13、波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4卷)14、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15、(英) 阿诺德·托因比:《国际事务概览》(Survey of InternationalAffairs,1920-1956,London ;New York :H.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5-1977),上海译文出版社16、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世界历史》杂志1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月刊,复印资料18、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USA),二、其他参考资料:1、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1986年版2、王辉章主编:《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3、费舍尔:《争雄世界: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战争目标政策》,商务印书馆,1987年4、萨那等编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5、福尔克尔·R.贝格哈恩:《自杀的欧洲: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6、李巨廉著:《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7、孙成木:《十月革命史》,三联书店,1980年8、(美)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人民出版社,1980年9、(俄)阿宁编:《克伦斯基等目睹俄国一九一七年革命》,三联书店,1984年10、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11、世界现代史可参考论文——俄国十月革命专题,历史系网12、向文华:《斯堪的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3、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4、吴友法:《二十世纪德意志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5、孙炳辉, 郑寅达编著:《德国史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6、楼均信主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17、(法)阿泽马、维诺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商务印书馆,1994年18、吕一民,张忠其,戴成钧选译:《一九一八—一九三九年的法国》,商务印书馆,1997年19、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20、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21、(英)梅德科特:《英国现代史,1914-1964》,商务印书馆,1990年22、布赖恩·拉平著,钱乘旦等译:《帝国斜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23、钱乘旦:《日落斜阳:二十世纪英国》,1999年版24、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25、杨生茂等编:《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26、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东方出版社,1994年27、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28、(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29、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30、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31、(美) 弗朗辛·R·弗兰克尔:《印度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32、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33、(英)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2年34、(英)霍尔:《东南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35、(美) 约翰·F·卡迪著:《东南亚历史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36、王春良著:《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史论》,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37、李春辉等主编:《拉丁美洲史稿》(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38、卢之超, 王正泉主编,《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9、(美)斯特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40、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1、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华夏出版社,1988年42、杜美:《欧洲法西斯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43、杨宁一:《日本法西斯夺取政权之路:对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研究与批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4、(法)克洛德·达维德:《希特勒与纳粹主义》,商务印书馆,1997年45、(意) 贾姆皮埃洛·卡罗齐:《法西斯主义史:从灾难走向灭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46、(英)泰勒(Taylor, A.J.P.)著:《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47、乔冠华:《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关于第二次欧战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48、(法) 亨利·米歇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1年49、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50、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5年51、陈兼著:《走向全球战争之路:二次大战起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52、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室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53、胡德坤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历史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武汉)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4、朱贵生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论文:55、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世界历史》1983年第1期56、刘绪贻:《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几个问题——与黄绍湘同志商榷》,《世界历史》1985年第1期57、黄绍湘:《评“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几个问题”——答刘绪贻同志》,《世界历史》1985年第8期58、刘京胜:《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改革》,《西欧研究》1985年第3期59、冉隆勃、黄跃秋:《英国“福利国家”——其由来、发展与面临的问题》,《西欧研究》1985年第4期60、张小禾:《试论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市场机制的调节和补偿作用》,《世界历史》,1989年第4期61、李琮:《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西欧研究》1986年第1期62、《国外学术界关于“福利国家”研究的新趋势》,《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2期“世界现代史”课程参考论著——录自王春良、刘文涛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第一部分:综合参考书1.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
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治原因分析
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治原因分析
廉德瑰
【期刊名称】《太平洋学报》
【年(卷),期】2016(024)007
【摘要】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治原因有三:日美同盟、派阀政治和中日互动。
日美同盟是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结构性原因,也是基本的国际背景,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由敌视变为和平友好,再进入合作,最后出现防范和对立的过程,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的前提。
自民党的派阀政治是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原因,亦即内在原因,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由于不同的派阀执政而经常出现摇摆的现象,是日本对华政策变化的内因。
中日互动是由两国围绕争端焦点而表现的不同反应所引起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良性的,有时是恶性的,良性互动使得日本对华政策比较理性,恶性互动则使得日本对华政策比较僵硬,它是日本对华政策思考的重要变量。
【总页数】7页(P73-79)
【作者】廉德瑰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1
【相关文献】
1.战后日本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及嬗变特征 [J], 田庆立
2.战后日本制定和实施“政治大国”战略的原因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J], 刘瑞丽
3.战后日本"亲华"保守政治家的对华政策观——以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众议员为例[J], 翟新
4.试析冷战后日本政治决策机制的演变及影响--安倍政权的调整和重塑 [J], 孟明铭;吴怀中
5.论战后日本和平民主主义思潮的变迁——兼谈其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影响 [J], 刘华英;吴建华;徐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九一八事变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是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讨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从中析述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
1. 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主要集中在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两个主要方面。
作为世界二战前最具工业实力的国家之一,日本积极向中国扩张市场,以供给其快速增长的产业需求。
此外,日本通过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势力渗透到中国,试图对中国施加影响力。
2.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影响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被认为是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的开始。
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并逐渐建立起伪满洲国,成为对华政策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进一步激化了中日矛盾,加剧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径的关注。
3. 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对华政策演变(1)华北事变与《塘沽协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其对华政策的扩张。
1933年,日本发动了华北事变,占领了中国的热河、察哈尔等地。
华北事变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统一和抵抗力量,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警惕。
1935年,中日双方通过《塘沽协定》维持了暂时的和平,但这一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压迫并未停止。
(2)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日中抗战爆发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达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这一期间,日本对华政策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层面,试图通过政治渗透和军事威慑来削弱中国的抵抗力量。
然而,这一政策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了日中抗战的爆发。
(3)日中抗战与日本的战略转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逐渐改变了对华政策。
原本试图通过快速占领中国领土来达到战略目标的日本,面对中国坚决抵抗与国际社会的制裁,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军事手段并不能解决中国问题。
日本开始重视政治和外交手段,并试图将中国纳入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之中。
4. 总结与展望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对华政策的彻底演变,从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向军事主导转变,再到日本对华总体战略的调整。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的状态。
这主要是两个阵营的划分的影响和中日民族感情的结果。
中国在这一时期,为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先后采取了一边倒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方针。
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直接影响了日本对华关系。
而中国对日本的外交在国内热火朝天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冷却。
直到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最终实现了破冰之旅。
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为标志,中日关系走向了战后的新起点。
1、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
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
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
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
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
加强经济合作。
2、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
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两面下注:新形势下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
① 刘江永:《中日关系:波澜叠起应对之道》,载《世界知识》2011 年第 2 期,第 22 页。
- 44 -
两面下注:新形势下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 □
然无存,“对立”成为了中日关系“不惑之年”的主基调。 2012 年 12 月,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胜利,安倍晋三再度当选
日本首相,也由此开启了日本推进正常国家化战略目标的进程。同时,此 时期正是奥巴马政府实施“重返亚太”战略的关键时期,美国需要借助日 本的力量完成战略转移。对于日本而言,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也有助 于 日 本 达 成 “ 借 船 出 海 ”、“ 谋 日 崛 起 ” 之 目 的 , 进 而 实 施 “ 与 华 对 抗 ” 政策。因此从 2012 年至 2016 年,安倍政府不断强化日美同盟,出台新安 保法案,修改宪法第九条,解禁集体自卫权,使日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 国。而这一时期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组建亚投行等议题上, 日本表现的则是轻视和抵触的态度。②
浅析30年来日本对华的经贸政策
浅析30年来日本对华的经贸政策作者:康宁来源:《活力》2009年第14期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回顾30年来日本对华经贸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总体来说,日本采取的是积极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但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并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经济实力大增,日本推行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自主外交。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促使日本必须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在首次的内阁会议上,提出“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中国的问题是最大的外交问题”。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1978年—1979年又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中日长期贸易协定》等文件,并开始商定由日方提供第一次日元贷款。
日美在华盛顿协商对华援助计划时,美方要求明文规定,日本对华提供日元贷款“没有附加条件”。
对此日本表示反对,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同意。
也正是在日本采取积极的对华政策和美国的支持下,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80年中日贸易额达到89.1亿美元,与建交时1972年的10.4亿美元相比增长近9倍。
8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推行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外交战略,对华经贸政策虽然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大,有经济政治化的倾向。
1979年12月,美苏冷战进一步升格。
1982年以后,中国开始与日美拉开距离,以贯彻不同任何超级大国建立战略联盟的独立自主外交路线。
美苏冷战对中、日、美关系产生复杂的影响。
80年代日本对华政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政治上:(1)逐步提升中日关系在日本对外政策中的地位;(2)视中日友好关系是日本综合安全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经贸方面:(1)通过经济合作,适当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使之成为抵御苏联威胁的天然屏障。
中期论文论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
论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1 绪论1.1研究目的和意义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流历史。
从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在双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贸易合作经历了由小变大、从浅到深的深化过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贸易总额仅为10.4亿美元,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增长势头颇为迅猛。
据日方统计,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由此可见,中日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日贸易展开相关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作为一个地震国,地震对于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2011年的大地震对中日贸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日贸易既有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又有贸易摩擦,如何消除摩擦、寻求合作成为了中日贸易研究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中日贸易的现状和原因的研究,可以使政府以及企业对当前中日贸易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对以后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制定经营方案,总的来说,通过该研究来达到减少中日贸易摩擦的目的。
1.2国内研究及发展趋势我国学者对于中日贸易的研究不算很多,主要是集中在中日贸易现状和中日贸易结构这两方面。
中日贸易结构方面,国内学者多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高敬峰;2004)和H-O理论(汪斌,邓艳梅;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得出中日贸易符合H-O理论的结果;或者是对中日贸易的某一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如蔬菜(王立;2002)、服务(谭晶荣;2006)。
而国外学者对于中日贸易的研究往往基于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如美国学者研究中日贸易关系时一般是建立在美日中三国贸易关系的框架下。
此类研究大多只是做到分析问题这一层面,但并没有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来解决问题。
还有,这些研究多缺乏对未来的预测,因此在导向作用方面有所欠缺。
尽管国内外对中日贸易有一定的研究,但相对于中日贸易的重要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中日贸易摩擦方面上。
民主党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评述
保守 的战略意识与意图 ,也促使菅直人
政府挤压 了积极 的对华政策 ,菅直人对华外
交 的重 视 程 度 明显 逊 于鸠 山执 政 时期 。虽 然
菅直人也在 口头上宣称 重视 中 1关系 ,但却 3
没有实际行动 。 当前 , 1本 虽 然 也 在 口头 上 强 调 发 展 中 3
1 “ 3 战略互惠关系 ” ,但这 一 “ 战略互 惠关 系 ” 与 1美 同盟关 系如 何 协调 , 1方 并 没 3 3 有认 真考虑 。菅直人政府忽略 了其在东北亚 的全盘战略 ,误 以为有美 国的支持 ,就可赢
依赖 。
其 当政时期 一再参拜靖 国神社 ,严重伤 害了
中 国人 民 的感 情 ,恶 化 了两 国关 系 。经 过 安 倍 、福 田 、麻 生 三 届 内阁 ,经 过 中 日两 国 的
共 同努 力 ,通过 “ 冰之 旅 ” “ 冰 之 破 、 融 旅” “ 、 暖春之旅 ” 等两 国领导人 之 问的互 访 ,两 国关系有 了很 大的改善 。从安倍 内阁 时期 开 始 ,两 国正 式 确 立 “ 略 互 惠 关 战
民主党在其 执政 前非 常重视 对华关 系 。 鸠 山 、小泽等主要领导人 ,均与 中国有许多 交往 ,建立 了 良好 的关 系。 民主党 主张 改 革 ,力 图刷新政治 ,改变 自民党执政时期过 分依赖美 国的外 交 政 策 ,着 力 加强 对 华 关 系。鸠 山曾说 :“ 中国的发展 ‘ 日本经济 对
有 利 ” 。 因 而 , f 国 内 外 均 对 民 主 党 新 ’ 3本
政策有直接关系。中 日关 系的改善 ,是两 国 各界所关心的重要 问题 。今后 ,中 1关系依 3
旧会面临各种障碍 和挑 战,改善与发展两 国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1981年5月,《联合声明》发 表,宣布两国为同盟关系。
1997年9月,《新日美防卫合 作指针》发表,宣布两国为同盟 关系。两国军事同盟从防御型转 向进攻型。 日美同盟形成与发展
2.70年代,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2005年4月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新版教科 书修改审定结果,有八本历史教科书获得通过。 其中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公民课教科书在谈到 中日争议的钓鱼岛时,称该岛“为日本领土,但 中国声称对其拥有主权。”
1996年 4 月17日,日美 在东京举行了 首脑会晤,共 同发表了《日 美安全保障联 合宣言》
• 1972年,田中角荣提出了“多边自主”的外交 方针。
• 田中角荣抢在美国前同中国建交。 • 田中实行支持阿拉伯国家、疏远以色列的“新
中东政策”。 • 三木首相提出对中、苏奉行“等距离外交”。 • 1976年福田首相提出“全方位外交”,即“同
谁都友好”。 • 1978年~1980年,大平首相实行“综合安全保
日美安全 保障联 合宣言
1997年9 月23日,新 的《日美防 卫合作指导 方针》正式 问世。
日美防卫 合作指 导方针
3.中日关系的前景
(1)发展中日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 首先,双方在维护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
共同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 • 其次,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两国民间存在着
中日关系主要障碍
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80年代确定中日关系四原则
1、和平友好 2、平等互利 3、相互信赖 4、长期稳定
邓小平会见中曾根
1991年8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华。8月12日,江 泽民总书记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海部俊树首相。
九一八事变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与企图
九一八事变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与企图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事件,也是日本对华政策与企图的转折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以及背后的企图。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进而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正式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日本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殖民政策。
他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实际上是将东北地区纳入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掠夺,使得当地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日本还积极推行了日本化政策,强迫当地居民接受日本文化和教育。
这一系列的殖民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还体现在对中国其他地区的侵略行动上。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陆续对中国其他地区进行了侵略,包括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
他们以各种借口,如“抗击共产党”、“保护日侨”等,对中国进行了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
这一系列的侵略行动使得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破坏,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那么,日本对华政策背后的企图是什么呢?可以说,日本的对华政策旨在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
他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殖民和掠夺,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以支持其在亚洲的霸权地位。
同时,日本还试图通过对中国的侵略,削弱中国的国力,使其成为日本的附属国。
这样一来,日本就可以在亚洲地区实现其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统治。
然而,日本对华政策的企图并没有得到他们预期的结果。
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坚决抵抗了日本的侵略。
中国的抗战精神和抗战胜利,不仅振奋了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九一八事变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与企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以及背后的企图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政策(1945-1952)
Japan's Policy in China(1945~1952)作者: 翟新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30
出版物刊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8-42页
主题词: 和平条约 日本 对华政策 1945-1952年 二战后 现实主义 外交政策 中日关系 中国
摘要:日本于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虽因失去国家独立和主权而致外交空间狭小,但仍对东亚国际政治局面积极应对,即一面在美国的安排下,参与排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和会之外,并推进与台湾的媾和;一面则在所有外交交涉中处心积虑为与大陆建立关系留下余地.在此过程中凸现的现实主义外交手法和原则对以后的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影响至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日本政府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回顾30年来日本对华经贸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总体来说,日本采取的是积极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但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并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关键词:对华经贸政策;调整;演变一、推行自主外交下的日本对华政策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过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经济实力大增,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外交开始推行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自主外交。
事实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外交就典型地摇摆于“对美一边倒”与推行自主外交之间,对美牟取利益时,就“对美一边倒”;对华牟取利益时,就搞自主外交。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特别是“尼克松冲击”,促使日本必须调整对华外交政策,推行自主外交。
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组阁的当天,在首次的内阁会议上,提出“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要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中强有力地推进和平外交”,“中国的问题是最大的外交问题”。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对华采取的经贸政策主要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1974年—1975年缔结了贸易、航空和渔业协定。
1978年—1979年又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中日长期贸易协定》等文件,并开始商定由日方提供第一次日元贷款。
在这一时期,虽然日本极力推行自主外交,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出于联华抑苏的目的,在中日关系上,采取了支持中国的政策,使日本在对华经贸政策上不得不采取积极的态度,特别是在日本对华贷款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1979年10月17日—18日,日美在华盛顿协商对华援助计划时,日美出现意见不一,美方要求明文规定,日本对华提供日元贷款“没有附加条件”。
对此日本的通产省表示反对,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同意“原则上没有附加条件”。
也正是在日本采取积极的对华政策和美国的支持下,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80年中日贸易额达到89.1亿美元,与建交时1972年的10.4亿美元相比增长近9倍。
这一时期也是中日贸易发展最顺利的时期,增长幅度大都在两位数以上。
二、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推行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外交战略,对华经贸政策虽然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大,有经济政治化的倾向。
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美苏冷战进一步升格,这促使中、日、美联合抗苏的战略格局正式形成。
应该看到,中日美联合抗苏并无稳定的政治基础。
就美国而言,只要条件具备它仍愿奉行在中苏之间搞平衡战略,从中渔利,日本也不希望过度刺激苏联。
1982年以后,中国开始与日美拉开距离,以贯彻不同任何超级大国建立战略联盟的独立自主外交路线。
尽管如此,美国仍视独立自主的中国为其在军事上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美苏冷战对中、日、美关系产生复杂的影响。
以对华技术出口问题为例,由于美国对日仍有相当的控制力,故能对日本的对华技术出口产生促进或抑止作用。
从积极的方面看,在1980年初,美国要求日本进一步限制对苏联技术出口的同时,主张放宽对华出口的限制。
1983年,美国同意放宽对华出口限制,尤其放宽7种军民两用项目的限制。
美国的对华技术出口也有所增加。
但1987年的东芝事件之后,日本政府不仅禁止东芝公司履行35个对华合同,而且还拖延审批其它日商与中方签订的9亿美元的合同,一度严重影响了日本对华技术出口。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性变化开始对日本外交和中日美三角关系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首先,苏联经济实力迅速衰退,这导致美国在1989年5月提出超遏制的概念。
其次,随着在1985-1987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则沦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威胁论”在美国迅速抬头。
第三,中国的崛起开始影响到美日对外战略的制定。
在这样大的国际环境下,中日关系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这既是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客观依据,又是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志。
综观日本20世纪80年代对华政策可以概括为政治上借用中国的地位,扩大日本的政治影响,但受到苏美两国的影响较大;经济上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受政治关系影响较大,致使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缓慢,中日进出口贸易有的年份还出现下降的现象。
三、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对华经贸政策1989年美苏冷战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大国都加紧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
美国竭力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和发挥“世界领导作用”;俄罗斯重整经济,极力恢复“世界性强国的地位”;日本提出了建立“日美欧三极体系”的构想,加速向“政治大国”的目标前进。
1994年9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9月27日,日本外相河野洋平在49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演,呼吁修改联合国宪章,删除“旧敌国条款”。
这次讲演成为日本全面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宣言书”。
在国际大的背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客观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90年代后,中日两国各自的发展战略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战略,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日本则紧紧抓住国际关系新旧格局转换与其国家战略调整相吻合这一历史机遇,加速向政治大国迈进。
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时期。
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日本在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认识到“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日中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常化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又以其自身的政治标准和价值观念来处理中日关系。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抱有戒心,在某些日本人看来,正在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与经济上日渐强大的中国难以保持象过去那样的友好关系,认为“中国增强了经济实力以后,对渴望在国际社会增加发言权的日本来说,无疑会成为一个超出纯友好对象范畴的存在,日中两国将进入摩擦的时代。
”无可置疑,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必将对日本的对华经贸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四、21世纪日本的对华经贸战略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并开始实施“十五计划”。
2001年中国终于实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愿望,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中国在近20年间一直保持着10%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经济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七位。
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按照这种发展势头,中国经济规模在2020年左右就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巨头。
而日本此时经济正好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反,仍处于低迷时期,经济连续出现负增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日本人提出了“中国威胁论”等。
但不管日本国内存在什么样的议论和想法,21世纪中日经贸关系仍将继续发展,日本对华经贸政策仍会以发展中日经贸关系为主导。
中日经贸关系的继续发展不仅是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赋予了中日友好合作的特殊使命。
冷战结束以后,东亚的安全环境改善,中日友好具备了更为有利的经贸合作环境。
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的主要发展课题和客观现实,需要中日两国承担一些共同的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成为亚洲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中日两国应从建立东亚地区公正、合理、和平、稳定的新秩序这一大局出发,加强磋商,相互协助,为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第二,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整合需要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仍在加强。
在欧洲,欧盟已经完成货币统一,向纵深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在迅速地推进,并使每个成员国获得了较大的利益。
而在亚洲,虽然已经有东盟自由贸易区和预计十年之内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并能够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抗衡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要想建成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必需由中国和日本参加并起主要作用,否则是无法实现的。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成与否,关系到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因此,客观要求中日两国必须加强合作。
第三,中日各自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方。
中日两国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经贸关系的依存度很高。
2001年中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877.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7.2%,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超过10%。
2002年1-6月,中日贸易进出口达到447.8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6.5%。
其中从日本进口231亿美元,增长10%,带动了日本经济的恢复;日本对华投资实际使用金额达到20.5亿美元,同比增长8.8%,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8.3%。
关于今后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通过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得出:2005年中日贸易额将达到1300亿美元左右,日本对华实际投资额达到60亿美元;2010年中日贸易额将达到1800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达到85亿美元左右。
从上述中日之间经贸关系的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日本,日本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启示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处东亚且紧邻的两个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
为了维护长期以来历经艰难形成的中日关系大局,我们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为构筑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而共同努力。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作为中国民众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
况且也毛泽东说过:“要把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对待,日本人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
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但更应该忘记怨恨。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但更应该面向未来。
我们要以正确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日本,忘记怨恨,相互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