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鸦片战争前赫哲族 与清王朝之间的关系
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历史赫哲族历史渊源简介
![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历史赫哲族历史渊源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413673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b.png)
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历史赫哲族历史渊源简介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7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肃慎文化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明末称东海女真、野人女真。
公元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东海女真(赫哲部)反抗建州女真的征服,呼尔哈路千余人围攻重镇宁古塔,给建州女真联军沉重打击。
公元1651年(顺治八年),乌扎拉村的赫哲人及其附近的满洲八旗、奇勒尔人(东海女真),配合宁古塔章京海色反击沙俄入侵者以哈巴罗夫为首的哥萨克;揭开清朝军民联合反抗沙俄入侵的序幕。
公元1657(顺治十四年),沙俄侵略者斯捷潘诺夫等哥萨克入侵松花江流域依兰县附近尚坚乌黑等处;赫哲、满八旗、奇勒尔人配合宁古塔章京沙尔瑚达所率清军痛击入侵者。
此年于松花江口击毙斯捷潘诺夫。
“赫哲”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是《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公历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这里的“国”是女真各部,不是今天国家的概念。
从后金到清初统一女真各部的进程中,曾相继将赫哲部编户编旗。
编户始于天命二年(1617年),就是按照血缘(姓-氏族)和地域(乡-村屯)的原则,把赫哲人分为若干姓,每姓设若干乡,再由姓长和乡长管理。
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旗,直接把赫哲部纳入满洲八旗本部,称为“伊彻满洲”(新满洲)。
直到19世纪初叶,从牡丹江至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所有赫哲部的22个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与分布地区编入满洲八旗本部,行使有效的管辖。
在清代,赫哲与内陆及当地各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渔猎工具也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
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人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与汉族及周围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联系。
「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
![「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https://img.taocdn.com/s3/m/7a030a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9.png)
「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你们知道赫哲族的故事还拿过奥斯卡奖吗?而且导演还是大名鼎鼎的黑泽明。
【祖国民族史】第四期,咱们今天来聊,凭借艺术闻名世界的赫哲族,以及他们近代百年几乎灭族的多舛命运。
1962年,为了参加当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几个知名音乐人(郭颂、胡小石、汪云才)来到黑龙江的赫哲族居住地采风,并根据赫哲族的民族小调,创作出了著名歌曲《乌苏里船歌》。
由此也让赫哲族这个名字响彻全国。
而在国际上,让赫哲族闻名于世的,并不是这首在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了国际音乐教材的《乌苏里船歌》,也不是第一位正式在韩国出道的赫哲族男艺人(韩庚),而是由黑泽明指导的第48届(197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俄语)《德尔苏乌扎拉》。
黑泽明是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吧,《罗生门》、《七武士》。
他虽然是个日本导演,但这部电影却是部俄语的苏联电影。
一个日本导演导的俄语电影,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为题材,在冷战期间拿了美国的电影奖?在大家感叹这种组合神奇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背后的一段堪称屈辱的往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沙俄军官来乌苏里地区探险,然后找了当地的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当向导,并和他建立起友情的故事。
影片里所谓的乌苏里地区,大概是乌苏里江以东的那片区域,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以及部分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可能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这些地方原本属于大清,但大清在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分两次,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了当时的沙皇俄国。
所以到影片背景时间的1902和1907年时,这些地方已经不在属于大清了,而属于沙俄。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沙俄军官回来这里探索,还会找一个赫哲族人当向导的原因。
所以,赫哲族也和咱们前面介绍过的珞巴族一样,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我们今天能统计到的该民族人数只是生活在国内的,只有五千出头。
试析清朝对赫哲族的统治政策及影响
![试析清朝对赫哲族的统治政策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cda7d3983c4bb4cf7ecd17a.png)
由于居 地偏 远 的缘故 , 代 王 朝 均 以 “ 贡 ” 历 朝
的形式 , 以体现赫哲先 民对 中央王权 的“ 臣服 ” 。
为 强 化对 该 民族 的政 治 统 治 , 清政 府 根 据 不 同时 期 的政治 情 势 , 取 了一 系 列 行 之有 效 的政 策 措 采 施, 以体现 中央王 权 的统治 意志 。经归 纳 , 他们 采
赫哲 族 作 为 我 国人 口最 少 的少 数 民族 之 一 , 他 们世 代 繁衍 生 息 在 黑 龙江 、 花江 和 乌 苏 里 江 松 流域 , 以捕 鱼 猎 兽 为 生 。清康 熙 二 年 ( 63 , 16 ) 始 有“ 赫哲 ” 称 。 出于 安 疆 、 土 、 民 的统 治需 族 固 抚 要, 清政 府 相继 颁 布 了一 系列 针 对 性 强 的 政 策措 施, 以期 实 现对 该 民族 的有效 统治 。
为上及 训迪 教化等刚柔并济的统治政策 , 对该 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会进步产生 了深刻影响 。 关 键 词: 清朝 ; 赫哲族 ; 统治形式 ; 响 影
中图分 类号 :2 9 K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44 2 (0 0 0 -0 5 4 10 -92 2 1 )30 7 - 0
“ 朝贡后 第 九 天 赐 宴 , 隔三 年 集 中一 次 至 京 朝 每 贡者 , 连续 为其 赐宴 三次 ” J ¨ 。对 于 宴饮 的场景 ,
( ) 心为上 三 攻
诉诸 武力或 怀柔羁縻 只是针 对特定地 区或特 定 对象所 实行 的统治政 策 , 虽然成 效显著 , 但并不
黑龙江 民族丛刊 ( 双月刊)
21 00年第 3期 ( 总第 16期 ) 1
赫哲族简介分析课件
![赫哲族简介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90981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e.png)
04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
语言系属
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与满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属 于同一语族,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和词汇基础。
方言差异
赫哲族内部存在方言差异,主要分为奇楞、赫哲和穆棱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存 在语音和词汇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互相交流。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
赫哲族的民间艺术
鱼皮工艺
赫哲族以鱼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和工艺品,如鱼皮衣、鱼皮鞋等
,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桦树皮工艺
赫哲族利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皿和 工艺品,如桦树皮船、桦树皮盒等 ,具有质轻、防水等特点。
歌舞表演
赫哲族的歌舞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 特色,包括“伊玛堪”、“特伦固 ”等歌舞形式,反映了赫哲族的历 史、文化和生产生活。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赫哲族语言,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语言档案、开展语言培训、推广鱼皮 文化等,旨在促进赫哲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是其核心特色,应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并传承这一文化,将传统技能与现代生活 方式相结合。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未来展望
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倾 斜,赫哲族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发展 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水平。
VS
教育与人才培养
加强赫哲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培养本土人 才,为赫哲族的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赫哲族的发展历程
赫哲族在清朝时期曾遭受过沙俄的侵略和压迫,但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赫哲族人民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为中 国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满族对赫哲族文化的影响
![清代满族对赫哲族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d6f17b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7.png)
满语研究MANCHU STUDIESNo2,2O2O (General N o.*71)2020年2期(总第71期)清代满族对赫哲族文化的影响吕欧(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摘要:赫哲族属于古代肃慎族系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的三江平原,主要从事渔猎生产生活。
清代,在清廷推行的统治政策以及与满族等民族的杂居、联姻、贸易往来等因素影响下,其他民族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流传到赫哲族生产生活当中。
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当中,清代赫哲族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逐渐发生变化。
关键词:清代;满族;赫哲族中图分类号:G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873(2020)02-0132-041.赫哲族历史沿革赫哲族主要聚居于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街津口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敖其乡、抚远县抓吉村等地区。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赫哲族有5354人。
赫哲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三江平原,属于古代肃慎族系民族,渔猎是其传统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汉文典籍认为,先秦时期的肃慎、两汉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是赫哲族先民,但专门记载则较为少见。
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各部族统称为蘇輟,居住于最东北方的黑水軼輟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成员。
“从赫哲现在所居的地域上考察,隋唐时的黑水軼輟,当为赫哲的远祖。
”⑴契丹建立辽朝后,东北地区各民族转附于辽朝,被称为女真,后因避讳改称女直。
原黑水軼輟生活区域为五国部,即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迷国、越里笃国和越里吉国。
《契丹国志》中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
”“屋惹国、阿里眉国、破骨鲁国等国。
每国各一万余户。
西南至生女真国界。
衣装、耕种、屋宇、言语与女真人异。
”⑵由此可知,赫哲族先民属于古代五国部。
生女真部落的完颜氏崛起建立金朝之后,“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⑶,即为赫哲族先民生活区域。
清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
![清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ffdd7d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1.png)
清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清朝边疆地区包括了广袤的疆域和多样的民族群体,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朝的政治稳定与统一。
一、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的背景清朝边疆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融合和边疆扩张过程。
清朝建立初期,面临着蒙古、满洲、汉族等多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冲突。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不同,边疆地区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牧民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异,信仰与文化的差异等都是潜在的冲突源。
二、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的表现1. 领土争端:清朝边疆地区存在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疆域,各个民族对于土地的争夺是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不同民族之间为了获取或争夺更多的领土,会发生边界的划分和争端,甚至引发武装冲突。
2. 文化冲突:清朝边疆地区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宗教、习俗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往往造成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冲突。
例如,汉族与蒙古族在生活方式、婚姻礼仪等方面存在差异,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冲突。
3. 经济冲突:清朝边疆地区的经济状况各异,不同民族的经济模式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资源匮乏和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引发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冲突。
三、清朝政策对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的应对清朝历代统治者对于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
1. 分化统治:清朝统治者通过分化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利益,以便控制边疆地区。
例如,清朝通过对蒙古地区实行“分伦制度”和实行汉化政策,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2. 军事镇压: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叛乱和冲突问题,往往采取军事手段进行镇压。
例如,雍正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镇压西北地区蒙古和回民的叛乱,以保持边疆地区的稳定。
3. 文化宽容: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各个民族采取了相对包容的政策。
清朝允许各民族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提供一定的自治权力,以减少民族冲突的发生。
清朝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与历史贡献
![清朝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与历史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193d57f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6.png)
清朝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与历史贡献清朝时期,黑龙江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包括鄂伦春、赫哲、鄂温克、达斡尔、撒拉、满洲等族群。
这些少数民族在清朝时期在贸易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清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黑龙江少数民族在清朝的贸易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角色。
由于黑龙江地区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交通要道,连接着中国内地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使得黑龙江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通道。
少数民族通过掌握地理优势和对当地的熟悉,成为了中俄贸易中的关键参与者。
他们不仅参与了中国内地商品的输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商品的输入,同时也参与了中俄之间的跨境贸易,成为了中俄贸易的纽带。
少数民族在贸易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作用。
他们凭借对黑龙江地区资源的熟悉和掌握,积极参与了当地的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流。
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民族是黑龙江地区的狩猎民族,以狩猎为生,通过打猎和采集森林资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他们在贸易中多以毛皮、鹿茸、熊胆等野生动物制品为主要交换品。
而满洲族等农耕民族则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进行贸易。
少数民族凭借着不同的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为黑龙江地区的贸易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助力了清朝经济的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还在贸易活动中发挥了文化交流和认同传播的作用。
黑龙江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之间存在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在贸易活动中,少数民族之间的商贸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认同传播。
通过贸易往来,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同时也为清朝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巩固统治的机会,使得各民族更加认同和依附于清朝的统治。
清朝时期的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在贸易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清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通过掌握地理优势和对当地资源的熟悉,成为了中俄贸易的中介和纽带。
他们通过参与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流,为贸易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助力了清朝经济的繁荣发展。
赫哲语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赫哲语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f4efe14afe04a1b071dec0.png)
《民族语文》2004年第4期66赫哲语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何日莫奇 吴宝柱 清立国之初,称赫哲人居住的区域为“呼尔哈部”、“窝集部”、“瓦尔喀部”、“使犬部”和“萨哈林部”。
赫哲族族称,始见于《清圣祖实录》,1934年,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出版后,赫哲族族称广为流传。
20世纪50年代,国家进行民族成份识别后,正式确认了赫哲族。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的赫哲族人口为4245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4640人)。
其中黑龙江省就有赫哲族3759人,其中的3095人居住在佳木斯市。
2001年7月开始到2002年11月,我们对赫哲语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对赫哲语的现状进行初步的阐述。
一 赫哲人聚居地的形成 清初,统一扈伦四部之后,清太祖努尔哈赤挥戈北下东进,兼并北方诸部。
从1599年开始的近半个世纪,对赫哲居住地先后用兵征伐达十七次之多。
随清军迁离世代居住地的赫哲人,成为满族主体的一部分。
据《清太祖实录》,“当时招服的使犬路、诺洛路、右拉忻路路长四十人,主要是分布在今松花江、黑龙江至乌苏里江下游一带的赫哲人。
”清朝在立国之初,对留居故土的赫哲人,亦多方采取怀柔政策,同时要求他们定期纳贡,以示臣服。
1858年和1860年,沙俄政府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自此,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归划俄国版图。
依三江而居的赫哲人也成了跨国民族。
光绪八年(1882年)清朝政府在富锦嗄尔当增设富克锦协领衙门,加强对松花江下游、混同江沿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管理。
由此得知,在清入关前被整编的赫哲人一直追随“佛满洲”没有留下自己的民族成分,后融合进满族群体中;归俄罗斯的赫哲成为那乃人,成为俄罗斯公民;在赫哲地区建立治所以后,被编入旗的赫哲人成为“伊彻满洲”,居住在三姓副都统管辖的区域内,成为国内赫哲族的祖先。
早期被编入旗的赫哲四姓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七姓人员,居住在以三姓成为中心的广阔地区;1882年被编入各佐领的沿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分别居住在松花江下游、混同江沿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二十二个屯子和两个卡伦。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ced5d5d2fab069dc502201e6.png)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作者:杨光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04期[摘要]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在赫哲族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抵制沙俄的不断进攻,安抚国内的赫哲族,保证其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戍守祖国的东北边疆,清政府在赫哲族聚居的军事重镇三姓城采取了一系列的安边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赫哲族,三姓,沙俄,安边[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8-0032-06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在赫哲族居住地的统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不得不在军事重地和赫哲族聚居的三姓地区采取一系列安边政策,来稳固赫哲民心、巩固东北边疆。
一、清政府在赫哲地区的统治危机1赫哲族的人数骤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以及之前的中俄《瑷珲条约》,给赫哲族带来严重后果:条约的划定使得一部分世居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原属于中国境内的赫哲族被划归为沙俄的管辖区。
这样,使赫哲族由原先清政府统治下的完整的少数民族而变成跨中、俄两国国界的民族。
从赫哲族的噶珊来看,其中划入沙俄统治范畴有110个噶珊,1415户,5718人、占噶珊总数的82%,占人口数的80%;在我国境内有23个噶珊,413户,1374人(不包括已编入八旗的赫哲人),占噶珊总数的18%,占人口总数的20%。
从群体的构成来看,赫哲群体、奇勒尔群体的大部分划归了沙皇俄国,阿卡尼群体和部分奇勒尔仍居我国境内。
因此可以说,从表面上看大部分赫哲族成为俄国臣民。
另外,后金一清朝政权不断地将赫哲等各部部民迁往辽东等地编入八旗,使之成为“新满洲”。
东北土著满族人萨英额在《吉林外记》卷三中就记载:“伊彻满洲居三姓、乌苏哩东西,人旗又在库雅喇以后。
”这一切都造成我国境内赫哲族人口数量大规模减少,对于安抚留居国内的赫哲族是不利的。
试析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人口锐减的原因
![试析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人口锐减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c628b3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68.png)
试析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人口锐减的原因
刘敏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赫哲族原为"通古斯的雄族"[1],但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致使其人口锐减,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赫哲族人口约有300余人,成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综观赫哲族人口历史,探究赫哲族人口锐减原因,接受历史启示,将有助于当代赫哲族的兴旺和健康发展.
【总页数】3页(P149-151)
【作者】刘敏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清代、民国时期杭州人口发展探略
2.清代至民国时期三江区域移民对赫哲族社会发展的影响
3.略论清代至民国时期户籍管理与民族人口——以川西松潘为例
4.清代丁税对人口作用我见——兼论清代人口大增长原因
5.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对外交换及其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朝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与历史贡献
![清朝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与历史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b76870c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6.png)
清朝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与历史贡献清朝时期,黑龙江地区是中国北方边疆重要的地区之一,这里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包括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满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在清朝时期在黑龙江地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贸易活动,并且对当地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在黑龙江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毛皮贸易。
由于黑龙江地区地处寒冷地带,这里的动物毛皮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水貂、貂皮等极具贸易价值。
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经常出没在黑龙江流域,他们擅长捕猎和制皮加工,并且利用这些原始的作坊进行毛皮加工。
清朝时期,这些少数民族通过与中原地区的商人进行贸易,将当地的毛皮制品换取了大量的银钱、丝绸等商品。
这种毛皮贸易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当地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加快了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在黑龙江地区还从事了农副产品贸易。
虽然黑龙江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但是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依然在这里进行了农业生产,并且培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和家畜。
清朝时期,他们将这些农副产品包括麦子、玉米、牛羊等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换取了日常用品和奢侈品。
这种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也使得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少数民族在黑龙江地区还从事了狩猎和渔业贸易。
由于黑龙江地区的地理环境独特,这里的野生动物和水产品资源丰富,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擅长狩猎和捕鱼。
在清朝时期,他们通过狩猎采集到的毛皮、骨头、角等原料,以及渔获品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换取了各种日用品和奢侈品。
这种狩猎和渔业贸易丰富了当地的商品经济,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清朝时期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通过毛皮贸易、农副产品贸易、狩猎和渔业贸易、手工业品贸易等方式,与中原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经济交流,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经济繁荣。
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也加深了他们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
清朝时期的移民对赫哲族农业经济的影响
![清朝时期的移民对赫哲族农业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a80db7ad0d233d4b04e6903.png)
作者: 杨光
作者机构: 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农业考古
页码: 67-7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赫哲族;移民;农业经济
摘要:历史悠久的赫哲族一直是以从事传统的渔猎生产为主,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农业经济的发展处于空白状态。
清朝后期随着禁封政策的解除,大量的流民、流人、垦民、站丁等外来移民不断涌向赫哲族地区,他们给当地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带来相当深远的影响,其中对赫哲族农业经济的影响更为突出。
富有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的外来移民在当地开荒垦殖,大面积熟化生荒地,向赫哲族提供可用渔猎产品交换的粮食和先进的农用工具以及充裕的农作物品种,传授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这一切都逐渐开启了赫哲族经营农业生产的意识。
在外来移民积极倡导下,越来越多的赫哲族开始兼营农作物种植业,部分赫哲族开始从渔猎转向农业生产,赫哲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清前期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
![清前期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https://img.taocdn.com/s3/m/9c061c74168884868762d628.png)
清前期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赫哲族是黑龙江流域具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与该流域的古老民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
“赫哲”一名,最早见于《清圣祖实录》,在赫哲语中是“下游人”、“下方人”的意思。
在清代文献中,“赫哲”又被写作“黑斤”、“黑金”、“赫金”、“赫津”、“黑吉”、“赫真”等,还被称为“鱼皮部”、“鱼皮鞑子”、“剃发黑金”、“不剃发黑金”、“栖林(麒麟)鞑子”等。
清前期是赫哲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赫哲族逐渐有了自己的族称和民族特质,形成了独立的民族。
一、清初赫哲族的形成赫哲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在明末清初由东海女真的一些部落演化而来的。
促使赫哲族形成的外部因素是后金—清朝政权对东海女真各部的不断征服与统一,同时还有沙俄殖民者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
在反抗异族的斗争中,东海女真各部加强了相互间的联系和团结,增强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在保持各部落共同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赫哲民族。
皇太极统治时期,清政府便开始对黑龙江流域东部地区的各族边民进行编户管理。
崇德四年(1639)八月,皇太极派兵出征库尔喀部落时,就令将归附者编为户口,贡海豹皮。
清政府将赫哲各部大部分部民留在当地,编户纳贡,这为赫哲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顺治年间,清政府多次派兵,深入到黑龙江下游及沿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对散居那里的赫哲等族居民进行编户入册。
顺治十年(1653),宁古塔(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总管沙尔虎达,派人招抚高富斯哈喇等十姓赫哲居民,编为432户,贡貂皮217张。
此后,黑龙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各族的贡貂编户不断增多。
清朝政府的编户贡貂政策,既增进了外界对赫哲人的了解,也加速了赫哲族的形成。
据乾隆朝大学士傅恒的统计,康熙至乾隆年间,赫哲、费雅喀的贡貂户不断增加,到乾隆十五年(1750)已达2398户,其中赫哲族的三姓、七姓、八姓共1277户。
这些留居原地的赫哲族人,继续保留原有的氏族部落名称和以渔猎为主的社会生活方式,成为清代赫哲民族的主体。
由鸦片战争看传统民族关系的转变
![由鸦片战争看传统民族关系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d0ce05d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e.png)
由鸦片战争看传统民族关系的转变【摘要】鸦片战争之前各民族保持着“夷夏观”这样的关系,经过鸦片战争这个过程,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鸦片战争激发了各民族的爱国热情,基于他们对国家的爱国热情,他们联合起来一起抵抗英军,无论战争胜利与否,都能看出各民族越来越团结,并为近代各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鸦片战争民族关系传统转变鸦片战争前,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统治后期。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上都形成了强大的封建体系。
而走向近代的开端竟然是以毒品、战争为先导,这就是近代中国的一大不幸。
这种不幸也决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格局,决定了近代中国人的巨大痛苦和不幸。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民族关系只有“夷夏观”,也就是各民族独自的存在。
从表面上看,清政府仍然以满族为统治民族,而其他民族则为被统治民族。
但是经过鸦片战争后,中国各民族为了一个国家而逐渐团结起来。
本文主要从民族关系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关系。
鸦片战争中各民族团结奋勇抗战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由于清军与英国军队的武器之间的差距较大,再加上缺乏实战的洗礼,根本无法阻挡英军的进攻。
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不久,英军又逼近南京城,直接威胁着京杭大运河。
在这种状况下,清政府只有从全国各地调派兵马来应对战争,这样的状况较为仓促。
英军所到之处都遭到了各民族的抵抗,例如,满族、苗族、藏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清政府的调兵令传到了前线的藏族聚居区土司索衍手里。
国难当头,索衍派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与大金土司阿木穰等人会同,率藏军做清军的援助,共同来保卫家园。
1841年2000名藏族军队准备出征。
1842年3月这种藏军在阿木穰的率领下负责攻打宁波城的西门。
但是由于英军火力优势的存在,加之地理环境的优势,导致由阿木穰带领的百余藏军全部牺牲。
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江苏巡抚裕谦开始署理两江总督。
对于林则徐等人的抵抗活动非常支持,曾上书对琦善等投降卖国的罪行进行弹劾,他是清朝边疆官吏中鲜有的抵抗派人物。
赫哲族向清王朝纳贡、收贡与停“赏乌绫”的发展过程
![赫哲族向清王朝纳贡、收贡与停“赏乌绫”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b6468d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e.png)
作者: 刘忠波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36-139页
主题词: 赫哲族;清王朝;黑龙江流域;发展过程;虎尔哈;清朝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部落;后金
摘要: <正> 纳贡或朝贡,亦称“赏乌绫”(赏财帛之意),是赫哲族向清朝(包括后金)统治者贡貂、献方物的一种形式,并逐渐形成必须履行的属民义务。
最初被迫纳贡,是与后金统治者统一黑龙江流域各部交替进行的。
在“女真百万,不可小看”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征服中,将各族群众被俘者,有的迁徙异地,使其壮者充军,为征服各族出力;有的留居原地编户口,设路长、乡长为本部落首领,受统治,为清朝统治者纳贡,求得封赐,纳妇之赏。
明清之际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的少数民族
![明清之际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的少数民族](https://img.taocdn.com/s3/m/34caff1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0.png)
作者: 吕光天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00-111页
主题词: 清朝政府;乌苏里江;明清之际;少数民族;部落;明朝政府;野人女真;皇清职贡图;貂皮;
松花江下游
摘要: <正> 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库页岛的居民,有满族、赫哲族和费雅喀、库耶等部及部分鄂伦春人。
从黑龙江下游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来看,一般分为两段:从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汇合处伯力起,至阿济庄、奇集湖是一段,这里主要分布着与满族语言相同,但以使犬和从事渔业为其经济特点的赫哲人,也有部分定居从事农业的满族人;从奇集湖至黑龙江口、沿海及库页岛,又是一段,这里分布着费雅喀(吉列迷)、库耶及少数鄂伦春人。
一、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的赫哲族与明清两朝的关系赫哲族在明代史书中叫“野人女真”,主要居住在伯力以下至奇集湖一段之间,另外在松花江下游至三姓,乌苏里江沿岸也有一部分。
《明一统志》说:以可木(在乌苏里江。
论赫哲先民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论赫哲先民与中原王朝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242bb3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2.png)
论赫哲先民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付艳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93()3
【摘要】赫哲及其先民自古以来就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汇流一带。
根据文献记载和有关研究表明,赫哲先民可追溯到三代、商周时期的肃慎,汉魏时代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盛世的黑水靺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与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本文仅就赫哲先民及其中原王朝的往来关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总页数】3页(P78-80)
【关键词】赫哲先民;中原王朝;民族历史;赫哲族;史料
【作者】付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饶河县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2.5;K206
【相关文献】
1.如何认识古代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J], 崔莉
2.敦煌文书P.3931两《表本》所见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之关系等史事考 [J], 李宗俊
3.中原王朝同高句丽的关系不是中外关系——对现行高校历史教材的一点看法 [J],
智喜君
4.拓跋鲜卑与中原王朝关系略论 [J], 陈可凡
5.也谈匈奴及其先民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兼同陶克涛同志商榷 [J], 张志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冲突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ad00682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e.png)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冲突
赫坚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19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全球掀起了瓜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地大物博又相对落后的中国成为他们竞相掠夺的目标。
当时号称霸主的英国,利用鸦片贸易获取了巨额利润。
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清王朝与之进行了斗争,中华民族也从此翻开了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历史。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赫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1
【相关文献】
1.“国体”与“夷夏”:鸦片战争前中英观念冲突的历史考察 [J], 吴义雄
2.差异与冲突--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矛盾的文化探源 [J], 王涛
3.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律劳卑事件—兼论鸦片战争的性质 [J], 于贯生
4.中英通商冲突与鸦片战争 [J], 李金明
5.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司法冲突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 [J], 贺其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759—1820年清与浩罕的关系
![1759—1820年清与浩罕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b32462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6.png)
1759—1820年清与浩罕的关系
潘志平
【期刊名称】《新疆社会科学》
【年(卷),期】1985(000)002
【摘要】<正> 浩罕(Khokad,清文献又写作“霍罕”或“敖罕”)是十八至十九世纪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一个乌兹别克封建政权。
1759至1820年的六十多年中,浩罕为清西北边外一个附属国。
总的来看,这期间大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浩罕之归附清王朝(1759—1810年);(二)浩罕之逐渐离异而去(1810——1820年)。
【总页数】11页(P87-97)
【作者】潘志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1832年清与浩罕议和再探析 [J], 李大洋
2.清代浩罕与新疆之间的交通路线研究——以《霍罕路程记》为中心 [J], 史雷
3.清朝与浩罕汗国关系略论 [J], 顾雪寅
4.十八至十九世纪浩罕汗国同吉尔吉斯人关系初探 [J], 胡延新
5.18世纪后期清朝与浩罕早期关系史研究 [J], 马茜;王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218浅析鸦片战争前赫哲族与清王朝之间的关系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 杨 光摘 要:赫哲族虽然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但是始终保持着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的交往。
而在鸦片战争前,赫哲族更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与清王朝之间的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清政府巩固了东北边防,抵御了沙俄进攻的同时,对赫哲族人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赫哲族 清王朝 关系赫哲族是我国东北的土著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三江流域,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下游地区。
追溯其先民,与东北的古老民族都有着较密切的渊源关系,在历史上也有较多的族称。
赫哲族世代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以原始的渔猎经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在清前期其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与清王朝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一、政治上,赫哲族臣服并接受清政府管辖,拒不归附沙皇俄国古代的赫哲族先人主要分布的地区,是地处偏远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即使如此,赫哲族也并不是与世隔绝的。
据《西伯利亚民族志》一书记载,“…西黑龙江地区的民族,如赫哲、飞雅喀等历史特别悠久,早在周朝时代就有记载,他们与中国各族人民有着密切的往来,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所居的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的版图,历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派官员镇守。
”如赫哲族的祖先,唐代归“黑水都督府”管辖,辽代属五国部节度使管辖;金代归胡里改路管辖。
明代归奴干都司管辖。
满清建立之初就从没有把赫哲族人当作异已,除了吸收赫哲族壮丁充盈八旗军,成为依撤满洲的一部分外,对留居故土的赫哲人,亦多方采取怀柔政策。
如对各部来降和纳贡的首领设宴招待,赏赐蟒袍财物,封官赐爵,给予田产,无妻室的给以妻并房屋,对有功的赐以世袭官职,或招为附马,实行联姻。
同时,要求他们定期纳贡,以示臣服。
清初之时就对赫哲族居住地进行治理,由宁古塔梅勒章京管辖。
对于清王朝,赫哲族是历来臣服并归顺的;而对于沙俄的劝诱威胁,赫哲族不为之所动。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采用扣押人质的卑鄙方法来达到。
在1683年9月11日,从雅克萨城窜往牛满江和亨滚河一带的俄国哥萨克加夫里尔·弗罗洛等沿抢掠,捕捉人质,勒逼貂皮。
但是这些中国军民“拒不听从”,并联合附近居民“前来进攻这些军役人员和猎人”。
结果这些俄国的哥萨克只从“那里抓了三名人质,但未能为二陛下征得任何实物税”。
这些俄国哥萨克回到涅米连河河口时,发现了一批费雅喀人和赫哲人。
他们向这些中国居民“征收实物税”,并“招抚他们归顺大君主崇高专制统治之下”。
可是这些中国居民不仅“拒不归顺大君主陛下,也不缴纳实物税,反而对军役人员和猎人开战。
这一战打死阿尔巴津哥萨克二人、涅尔琴斯克、雅库次克哥萨克各一人…”。
“…毫无疑问,居住在乌岛伊里湖和萨马吉尔湖附近的两个人数甚少的民族(乌岛伊里人和萨马吉尔人),必然仿效基里亚克人与涅格达人的榜样。
但是那脱吉人(原注:指赫哲族)居住地区离满人甚近,深受满人影响,要让他们加入俄国国籍,恐怕相当困难,因此更宜谨慎行事。
”二、军事上,赫哲族与清朝军队一起维护祖国统一,反击外来侵略1、编入八旗、征调卡伦、戍守边疆对于赫哲族和索伦三部等边远少数民族,清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其军事力量。
早在清太宗皇太极统治时期(1627—1642年),就将赫哲族世居的三姓地区的葛依克勒、努耶勒、胡什喀哩、舒穆禄四姓赫哲全部被清政府招抚,被编入八旗军,用于关内战争。
在统一扈伦四部之后,清太祖努尔哈赤不惜用重兵,挥戈北上东进,兼并北方诸部。
从1599年开始的近半个世纪,对赫哲所居地区先后用兵征伐达17次之多,随清军迁离世代居住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成为满族主体的一部分。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将征山东之赫哲兵未出天花者全行撤回三姓地方,驻防于松花江、牡丹江汇流处。
”[4]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设立三姓协领衙门时,三姓地方已有四姓赫哲壮丁共1530余名。
是年,除吉林乌拉拨来满洲披甲80名驻于其地外,“由三姓打牲人丁等挑放披甲二百名,编为四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正红四旗。
噶依克勒、努耶勒、胡什喀哩、舒穆禄四姓族长编为世管佐领,驻防在四姓赫哲原居住处,其余未被编为披甲的“闲散丁等按各姓归四旗佐领下管辖。
”雍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衙门,“新添官兵一千八百名”, 其中在四姓赫哲中挑选800名披甲,添设公中佐领6员,防御4员,又将乌苏里、德克登其处所居之八姓赫哲打牲人等挑选甲兵1000,编为10佐领,移驻三姓之地。
由于沙俄的不断侵扰,因此清政府加强了该地区的军事防御,而使用当地的赫哲族军事力量就显得 十分重要。
因此,清政府在该地区设立了常设卡伦。
如清前期在乌苏里江以东设置的卡伦主要有:伯力附近图勒密的乌苏里江口卡伦、绥芬河流域的绥芬河卡伦。
[7]这些分别由三姓副都统、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管辖的卡伦在东北边防中占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219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统所辖卡伦除上述几处外还有黑龙江口卡伦、音达穆卡伦、西汾卡伦等多处。
而三姓副都统管辖的卡伦多由赫哲壮丁充任,隶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辖区的富克锦,其协领衙门所需兵源全部来自赫哲族。
2、与清朝军队并肩作战,反击外来侵略十七世纪的黑龙江流域并不是太平的,在沙俄疯狂地入侵的过程中,世居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也不断受到骚扰。
早在满清之初的1643年,波雅科夫的27人“侦察队”入侵松花江地区,在松花江口遭到赫哲族人民英勇机智地阻击。
其中除两人逃脱外,其余均被歼灭。
乌札拉位于黑龙江下游宏加力河口附近,是赫哲族聚居的一个村庄。
哈巴罗夫于1651年10月窜入这一地区,大肆掠夺,屠杀人民,并在乌札拉村附近建立据点,称阿枪斯克。
赫哲人多次予以回击,却终不能取胜,于是报请清政府,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并于顺治九年派兵进剿,战于乌札拉村。
战斗从1652年4月3日凌晨开始。
驻宁古塔章京海色率大兵围攻俄军据点阿枪斯克。
清军有步兵、骑兵,附近赫哲族也前来助战。
乌札拉战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军民联合抗俄斗争的首次战役,表明赫哲族人勇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打击了俄军的嚣张气焰。
从此,哈巴罗夫一蹶不振,他认识到靠自己有限的兵力“要占领黑龙江是不可能的,…他们拥有火器。
”这伙强盗不敢在精奇里江或松花江口安营扎寨,只得在黑龙江上下到处流窜。
1658年7月11日,沙俄侵略头目斯捷潘诺夫带领500多名匪徒,侵犯我三江口。
我镇守宁古塔昂帮章京沙尔虎达率47艘满载中国军队的船队迎战,居住在这里的赫哲族人民划着渔船主动前来助战。
战斗中赫哲族人民勇敢地驾船在炮火中来回穿行,帮助清军共同剿灭敌人。
沙尔虎达在报捷奏折中称:“击败罗刹兵,俘其人口甲仗等物”。
顺治皇帝“命兵部察叔,以所俘获,分赐有功将士” 。
正因为有赫哲人的不断反抗,才使得黑龙江下游地区得到相对的安定,维护了清政府在那里的统治与权威,使沙俄吞并黑龙江的狂妄计划没有得逞。
三、赫哲族与清政府的经济往来赫哲族属渔猎经济文化类型,从古至今“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这里盛产紫貂、东北虎、麋鹿等珍贵物种,这里的貂皮大小、颜色都属上佳,因此是满清贵族十分喜爱的貂皮源产地之一。
从很早开始,赫哲族人就与内地人民群众有着贸易往来,并且赫哲族一直就有向清朝进贡貂皮的传统。
清政府规定,凡是被编户的赫哲人,每户每年都必须向清政府贡纳1张优质貂皮,这就是“贡貂”。
毛皮,特别是昂贵的黑貂皮和黑狐皮,要定期向清廷进贡以示忠顺。
有时也许可这些部落民进京纳贡,由理藩院负责管理贡使,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则由各部落将贡品送到指定交纳地点,主要的地点是三姓、德棱或穆棱。
清朝的收税官就在这里挑拣上等皮毛,不够标准的都听任出卖。
因此,那些收纳贡品的地点便发展成为定期集市。
为了笼络前来纳贡的赫哲人,清政府对纳贡者给予回赐,称“赏乌林”。
即赏赐财帛之意。
如《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年三月壬辰,“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
而通过“赏乌林”赫哲族人也从中得到一些赏赐,如锦缎衣物外,还有靴、帽、袜、带,以及铁、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贡礼毕,赐与赏物。
长七寻…梳子、针、锁、绸巾及红绢三尺许。
” “…清廷回赏之物对满洲边境来说是奢侈品,它们的市场价格非常高昂;因此,那些部落酋长通常都将其出卖。
”通过买卖使这些物品得以流传至赫哲族民间,从而对赫哲族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赫哲族和其他各族旗丁共同开发土地,提供充足的军粮,有力地促进了东北边防的巩固。
总之,正因为赫哲族人与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清政府对于巩固东北边疆,加强少数民族统治,防御沙俄外来侵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忙于内外交困,对黑龙江下游的少数民族疏于管理,而沙俄又加紧侵略的步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赫哲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依然与其他民族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参考文献:[1] 徐景学:《俄国政府西伯利亚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 刘民声、孟宪章著:《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编年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0月[3] [俄]巴尔苏科夫. 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外语系译.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4] (清)佚名.依兰县地方志(又名:三姓志):卷1·地表[M].清光绪十六年修.哈尔滨:黑龙江图书馆油印本, 1960. (民国)杨步墀,纂修.依兰县志:形腾门·疆域[M].民国十年铅印本,1921.[5] (清)长顺,等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卷51·武备志兵制[M].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6] (清)鄂尔泰,监修.清世宗实录:卷119·雍正十年闰五月己亥[M].(民国)杨步墀,纂修.依兰县志:形腾门·疆域.[7] 清高宗实录卷二六九[8] 宝音朝克图著.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9] 黑龙江志稿.卷二十六[10] 复旦大学历史系.沙俄侵略华史编写组.沙俄侵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986年10月[11] [美].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