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鸦片战争前赫哲族 与清王朝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

218

浅析鸦片战争前赫哲族

与清王朝之间的关系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 杨 光

摘 要:赫哲族虽然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但是始终保持着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的交往。而在鸦片战争前,赫哲族更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与清

王朝之间的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使清政府巩固了东北边防,抵御了沙俄

进攻的同时,对赫哲族人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赫哲族 清王朝 关系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的土著少数民

族,其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三江流域,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下游地区。追溯其先民,与东北的古老民族都有着较密切的渊源关系,在历史上也有较多的族称。赫哲族世代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以原始的渔猎经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在清前期其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与清王朝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一、政治上,赫哲族臣服并接受清政府管辖,拒不归附沙皇俄国

古代的赫哲族先人主要分布的地区,是地处偏远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即使如此,赫哲族也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据《西伯利亚民族志》一书记载,“…西黑龙江地区的民族,如赫哲、飞雅喀等历史特别悠久,早在周朝时代就有记载,他们与中国各族人民有着密切的往来,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所居的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的版图,历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派官员镇守。”如赫哲族的祖先,唐代归“黑水都督府”管辖,辽代属五国部节度使管辖;金代归胡里改路管辖。明代归奴干都司管辖。满清建立之初就从没有把赫哲族人当作异已,除了吸收赫哲族壮丁充盈八旗军,成为依撤满洲的一部分外,对留居故土的赫哲人,亦多方采取怀柔政策。如对各部来降和纳贡的首领设宴招待,赏赐蟒袍财物,封官赐爵,给予田产,无妻室的给以妻并房屋,对有功的赐以世袭官职,或招为附马,实行联姻。同时,要求他们定期纳贡,以示臣服。

清初之时就对赫哲族居住地进行治理,由宁古塔梅勒章京管辖。对于清王朝,赫哲族是历来臣服并归顺的;而

对于沙俄的劝诱威胁,赫哲族不为之所

动。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采用扣押

人质的卑鄙方法来达到。在1683年9月

11日,从雅克萨城窜往牛满江和亨滚河

一带的俄国哥萨克加夫里尔·弗罗洛等

沿抢掠,捕捉人质,勒逼貂皮。但是这

些中国军民“拒不听从”,并联合附

近居民“前来进攻这些军役人员和猎

人”。结果这些俄国的哥萨克只从“那

里抓了三名人质,但未能为二陛下征得

任何实物税”。这些俄国哥萨克回到涅

米连河河口时,发现了一批费雅喀人和

赫哲人。他们向这些中国居民“征收实

物税”,并“招抚他们归顺大君主崇高

专制统治之下”。可是这些中国居民不

仅“拒不归顺大君主陛下,也不缴纳实

物税,反而对军役人员和猎人开战。这

一战打死阿尔巴津哥萨克二人、涅尔琴

斯克、雅库次克哥萨克各一人…”。

“…毫无疑问,居住在乌岛伊里湖和萨

马吉尔湖附近的两个人数甚少的民族

(乌岛伊里人和萨马吉尔人),必然仿

效基里亚克人与涅格达人的榜样。但是

那脱吉人(原注:指赫哲族)居住地区

离满人甚近,深受满人影响,要让他们

加入俄国国籍,恐怕相当困难,因此更

宜谨慎行事。”

二、军事上,赫哲族与清朝军队

一起维护祖国统一,反击外来侵略

1、编入八旗、征调卡伦、戍守边

对于赫哲族和索伦三部等边远

少数民族,清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其军

事力量。早在清太宗皇太极统治时期

(1627—1642年),就将赫哲族世居的三

姓地区的葛依克勒、努耶勒、胡什喀

哩、舒穆禄四姓赫哲全部被清政府招

抚,被编入八旗军,用于关内战争。在

统一扈伦四部之后,清太祖努尔哈赤不

惜用重兵,挥戈北上东进,兼并北方诸

部。从1599年开始的近半个世纪,对赫

哲所居地区先后用兵征伐达17次之多,

随清军迁离世代居住的松花江、黑龙江

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成为满族主

体的一部分。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将征

山东之赫哲兵未出天花者全行撤回三

姓地方,驻防于松花江、牡丹江汇流

处。”[4]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设立

三姓协领衙门时,三姓地方已有四姓赫

哲壮丁共1530余名。是年,除吉林乌拉

拨来满洲披甲80名驻于其地外,“由三

姓打牲人丁等挑放披甲二百名,编为四

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正红四旗。

噶依克勒、努耶勒、胡什喀哩、舒穆禄

四姓族长编为世管佐领,驻防在四姓赫

哲原居住处,其余未被编为披甲的“闲

散丁等按各姓归四旗佐领下管辖。”雍

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衙门,

“新添官兵一千八百名”, 其中在四

姓赫哲中挑选800名披甲,添设公中佐

领6员,防御4员,又将乌苏里、德克登

其处所居之八姓赫哲打牲人等挑选甲兵

1000,编为10佐领,移驻三姓之地。

由于沙俄的不断侵扰,因此清政

府加强了该地区的军事防御,而使用当

地的赫哲族军事力量就显得 十分重要。

因此,清政府在该地区设立了常设卡

伦。如清前期在乌苏里江以东设置的卡

伦主要有:伯力附近图勒密的乌苏里江

口卡伦、绥芬河流域的绥芬河卡伦。

[7]这些分别由三姓副都统、宁古塔副

都统管辖。管辖的卡伦在东北边防中占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

219

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统所辖卡伦除上述几处外还有黑龙江口卡伦、音达穆卡伦、西汾卡伦等多处。而三姓副都统管辖的卡伦多由赫哲壮丁充任,隶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辖区的富克锦,其协领衙门所需兵源全部来自赫哲族。

2、与清朝军队并肩作战,反击外来侵略

十七世纪的黑龙江流域并不是太平的,在沙俄疯狂地入侵的过程中,世居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也不断受到骚扰。早在满清之初的1643年,波雅科夫的27人“侦察队”入侵松花江地区,在松花江口遭到赫哲族人民英勇机智地阻击。其中除两人逃脱外,其余均被歼灭。乌札拉位于黑龙江下游宏加力河口附近,是赫哲族聚居的一个村庄。哈巴罗夫于1651年10月窜入这一地区,大肆掠夺,屠杀人民,并在乌札拉村附近建立据点,称阿枪斯克。赫哲人多次予以回击,却终不能取胜,于是报请清政府,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并于顺治九年派兵进剿,战于乌札拉村。战斗从1652年4月3日凌晨开始。驻宁古塔章京海色率大兵围攻俄军据点阿枪斯克。清军有步兵、骑兵,附近赫哲族也前来助战。乌札拉战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军民联合抗俄斗争的首次战役,表明赫哲族人勇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打击了俄军的嚣张气焰。从此,哈巴罗夫一蹶不振,他认识到靠自己有限的兵力“要占领黑龙江是不可能的,…他们拥有火器。”这伙强盗不敢在精奇里江或松花江口安营扎寨,只得在黑龙江上下到处流窜。

1658年7月11日,沙俄侵略头目斯捷潘诺夫带领500多名匪徒,侵犯我三江口。我镇守宁古塔昂帮章京沙尔虎达率47艘满载中国军队的船队迎战,居住在这里的赫哲族人民划着渔船主动前来助战。战斗中赫哲族人民勇敢地驾船在炮火中来回穿行,帮助清军共同剿灭敌人。沙尔虎达在报捷奏折中称:“击败罗刹兵,俘其人口甲仗等物”。顺治皇帝“命兵部察叔,以所俘获,分赐有

功将士” 。正因为有赫哲人的不断反抗,才使得黑龙江下游地区得到相对的安定,维护了清政府在那里的统治与权威,使沙俄吞并黑龙江的狂妄计划没有得逞。

三、赫哲族与清政府的经济往来赫哲族属渔猎经济文化类型,从古至今“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这里盛产紫貂、东北虎、麋鹿等珍贵物种,这里的貂皮大小、颜色都属上佳,因此是满清贵族十分喜爱的貂皮源产地之一。从很早开始,赫哲族人就与内地人民群众有着贸易往来,并且赫哲族一直就有向清朝进贡貂皮的传统。清政府规定,凡是被编户的赫哲人,每户每年都必须向清政府贡纳1张优质貂皮,这就是“贡貂”。 毛皮,特别是昂贵的黑貂皮和黑狐皮,要定期向清廷进贡以示忠顺。有时也许可这些部落民进京纳贡,由理藩院负责管理贡使,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则由各部落将贡品送到指定交纳地点,主要的地点是三姓、德棱或穆棱。清朝的收税官就在这里挑拣上等皮毛,不够标准的都听任出卖。因此,那些收纳贡品的地点便发展成为定期集市。为了笼络前来纳贡的赫哲人,清政府对纳贡者给予回赐,称“赏乌林”。即赏赐财帛之意。如《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年三月壬辰,“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而通过“赏乌林”赫哲族人也从中得到一些赏赐,如锦缎衣物外,还有靴、帽、袜、带,以及铁、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贡礼毕,赐与赏物。长七寻…梳子、针、锁、绸巾及红绢三尺许。” “…清廷回赏之物对满洲边境来说是奢侈品,它们的市场价格非常高昂;因此,那些部落酋长通常都将其出卖。”通过买卖使这些物品得以流传至赫哲族民间,从而对赫哲族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赫哲族和其他各族旗丁共同开发土地,提供充足的军粮,有力地促进了东北边防的巩固。

总之,正因为赫哲族人与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清政府对于巩

固东北边疆,加强少数民族统治,防御沙俄外来侵略,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忙于内外交困,对黑龙江下游的少数民族疏于管理,而沙俄又加紧侵略的步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赫哲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依然与其他民族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徐景学:《俄国政府西伯利亚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2] 刘民声、孟宪章著:《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编年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0月

[3] [俄]巴尔苏科夫. 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外语系译.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

[4] (清)佚名.依兰县地方志(又名:三姓志):卷1·地表[M].清光绪十六年修.哈尔滨:黑龙江图书馆油印本, 1960. (民国)杨步墀,纂修.依兰县志:形腾门·疆域[M].民国十年铅印本,1921.

[5] (清)长顺,等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卷51·武备志兵制[M].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6] (清)鄂尔泰,监修.清世宗实录:卷119·雍正十年闰五月己亥[M].(民国)杨步墀,纂修.依兰县志:形腾门·疆域.

[7] 清高宗实录卷二六九

[8] 宝音朝克图著.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9] 黑龙江志稿.卷二十六

[10] 复旦大学历史系.沙俄侵略华史编写组.沙俄侵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986年10月

[11] [美].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