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和问答题2014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0.1mm)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晰,基因组小,易于测量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例如大肠杆菌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它是丝状真菌的通用名称。
通常指菌丝体较发达且不产生大的肉质子固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和病毒的传染性形式。
它是一组可以独立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它们被自己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
有些人还有一个胶囊,保护他们的遗传物质免受环境损害,并作为载体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由衣壳颗粒以对称形式规则排列而成的病毒壳。
它含有核酸,形状各异。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暴露毒物颗粒:只有核壳基本结构的毒物颗粒称为暴露毒物颗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颗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强效噬菌体: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它可以在细胞内正常复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一个裂解周期。
13.轻度(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复制周期无法完成。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假根:低等真菌某些种类的菌丝向基质内生长的须根状结构,在其上方着生孢囊梗和包子梗,假根起着支撑和吸收营养作用溶源菌:含有溶源菌体的细菌,溶源性细菌具有如下特征:自发裂解,诱导裂解,免疫性,复愈,溶源转变准性生殖:某些真菌不经过有性生殖,而是通过形成异核体,二倍体化,体细胞交换或单元化等过程产生基因重组的现象发酵: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不使用电子传递链,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只发生基质水平磷酸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特征性产物,如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等等硫化作用:硫化氢,土壤中的元素硫或其他不完全氧化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氧化生成硫酸的过程叫硫化作用,参与硫化作用的主要有某些化能无机型和光能无机型微生物1、什么是革兰氏染色法?该法主要步骤是什么?哪一步是关键?为什么?革兰氏染色是一种鉴别细菌的染色方法,根据各种细菌对这种染色反应不同,可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阳性两大类主要步骤:结晶紫初染1分钟,碘液媒染1分钟,95%乙醇脱色30秒,番红复染2—3分钟关键一步是乙醇脱色,因为若脱色时间超过30秒,革兰氏阳性菌初染成的紫色也会褪去,复染成红色,而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若脱色时间过短,则阴性菌的紫色不易褪去,成紫色,则误认为是阳性菌2、试比较细菌鞭毛、菌毛和性菌毛的区别。
3、好气性微生物需要氧气作为有氧呼吸中的电子受体兼性厌气性微生物也可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专性厌气性微生物的生长不需要氧气氧气对严格专性厌气性微生物有毒害作用而耐气性厌氧微生物对氧气不敏感4、什么是生长因子?它包括哪几类化合物?是否任何微生物都需要生长因子?用少量却能明显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生长因子主要有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类野生型菌株不需要生长因子,只有不能合成某种生长因子的营养缺陷型菌株才需要生长因子5、根际微生物区系有什么特点?植物对该区系的选择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根际微生物区系的特点:数量大,活性强,组成简单,反映了植物的选择作用植物根系向土壤中分泌糖、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根系生长中脱落的组织、细胞,这些都可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根系分泌的酸类可促使土壤有机质转化根系的活动也可改变根际总的氧分压、水分状况因植物种类、生育期及其他条件不同而导致对根际微生物区系的选择利用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高度折光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抗性拮抗关系:一种微生物因产生代谢产物或改变外界环境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例如很多放线菌可产生抗生素,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培养基: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合成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按营养成分划分,有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厌气型微生物:在其生物氧化过程中不需要氧作为电子受体的微生物,可分为兼性厌气型微生物和专性厌气型微生物,前者可在有氧或无氧时都可生存,而氧对后有毒害作用,后者只能在无氧或低氧化还原电位环境下生长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中, 产能方式主要有几种? 比较各途径的主要特点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三种有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氧气,电子传递链把电子传递给氧气有机物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为无机氧化物根据电子受体不同,可分为,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碳酸盐呼吸发酵:发酵中不使用电子传递链,只发生基质磷酸化,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形成不同类型的最终产物,如乙醇,乳酸等2、计数板计数有何优缺点?优点:快速,准确。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microorganism):也称微生物生物体,指在肉眼无法看见的范围内,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细菌(bacteri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和人体等。
细菌可以分为好菌和坏菌,好菌可以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等,而坏菌则可能引起感染和疾病。
3. 真菌(fungus):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微生物,以孢子繁殖,主要以腐解物质为营养来源。
真菌可以自发地生长在水果、面包等食物上,也可以寄生在动植物的体内。
4. 病毒(virus):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由外层蛋白包裹的核酸组成。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可以感染动植物和人体,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艾滋病等。
5. 原生动物(protozo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通常以异养方式获取能量和养料,可以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也可以独立生活。
原生动物可以引起痢疾、疟疾和阿米巴病等感染性疾病。
6. 菌落计数(colony counting):用于确定细菌数量的方法,将含有细菌的液体或糊状样品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并数计落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
7. 嗜热菌(thermophile):喜欢高温环境的细菌,最适生长温度通常在50℃以上,有些甚至可以在超过100℃的条件下生存。
嗜热菌的发现为研究高温环境的生物和应用于工业生产带来了重要的意义。
8.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一套复杂的生物系统,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犯。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排除外来物质,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9. 消毒(disinfection):一种灭活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用于清洁和消毒环境、物体和表面,以预防感染的传播。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加热和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方法(如使用消毒剂)。
10. 抗生素(antibiotic):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特别是细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题库
核糖体
细胞质中,70s
内质网膜中,80s
上红色/G+肽聚糖含量多,脂类物质少,用丙酮或酒精处理脱
水,使细胞壁肽聚糖网孔变小后,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复
合物溶不出来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耐热性)。大部分是革兰氏阳
性菌杆菌,用孔雀绿染色
代谢方式: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病毒特点: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统不 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严格活细胞寄生,依赖宿主细胞进行核酸复制,形成子代;个体微小,需电子显微镜 观察;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形状:球型颗粒,杆状颗粒,复杂型颗粒 病毒结构:壳体或衣壳.螺旋对称(亚基有规律地沿中心轴呈螺旋排列进而形成),二十面体(二十面体容积最大),复合对称(有尾噬菌体) 噬菌体:病毒的一种,一般把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叫噬菌体,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噬菌体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噬菌体基本形态:蝌蚪形,微球形和纤丝形 噬菌体繁殖:吸附(噬菌体与寄主细胞接触,在寄主细胞特异性受点上结合;侵入(核酸注入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壳体留在外面);复制(操纵寄 主细胞的代谢机能,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并合成病毒所需要的蛋白质);粒子成熟(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并组装成完整噬菌体粒子);寄 主细胞裂解(释放病毒粒子)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 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芽孢构造:(从外到里):孢外壁,芽孢衣,皮层,核心(芽孢壁,芽孢质膜,芽孢质,核区)
微生物名词解释简答填空
一、名词解释1、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不能合成一种或必种微时的有机合物,必须由外源供给才能生长繁殖,这些有机化合物称为生长因子。
2、根际微生物:在植物根际生活的微生物。
3、菌胶团:几个细菌荚膜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团胶状物质,其中包含许多细菌。
4、致死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如60℃)杀死微生物的最短时间。
5、同宗结合:由来源于同一菌丝的两配子囊的相互结合。
6、原噬菌体:存在于溶源细胞中的噬菌体的核酸。
7、类病毒:一种只有侵染力小分子RNA而没有蛋白质的感染因子。
8、性菌毛:菌毛的一种,数量少(通常为1-4根),是某些细菌接合时遗传物质通道。
9、次生菌丝:由两个遗传性质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成的双核菌丝。
10、农用抗生素:指具有农药作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11、卵孢子:鞭毛菌亚门真菌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结合后发育形成的有性孢子。
12、气生菌丝:由基质表面向空气生长的菌丝。
13、农用抗生素:指具有农药作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
14、致死温度:在一定条件下(如10分钟),杀死某种微生物的最低温度。
15、亚病毒:一种具有侵染力的小RNA分子或蛋白质。
16、游动孢子:某些真菌在进行无性繁殖时产生在孢子囊内,具有鞭毛能游动的一种无性孢子。
17、原生质体:用青霉素处理G+菌后,而形成的无壁细胞。
18、营养缺陷型:由于基因突变而不能合成某种生长因子的微生物。
19、亚病毒:一种具有侵染力的小RNA分子或蛋白质。
20、极端微生物:能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生存的微生物。
21、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
22、消毒: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23、自发突变:指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可遗传的变化。
24、荚膜:某些细菌分泌到细胞壁外透明的胶状物质,具有一定形状,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菌表面。
25、朊病毒:具有侵染力的蛋白质分子。
微生物名词解释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名词指的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A.益生菌
B.病原菌(答案)
C.腐生菌
D.共生菌
2.哪个名词描述的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类和动物有益的微生物?
A.病原菌
B.益生菌(答案)
C.寄生菌
D.指示菌
3.下列哪个名词是指那些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从中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微生物?
A.自养菌
B.异养菌(答案)
C.化能菌
D.光合菌
4.哪个名词描述的是一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微生
物?
A.异养菌
B.自养菌(答案)
C.厌氧菌
D.好氧菌
5.下列哪个名词是指那些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
A.厌氧菌
B.好氧菌(答案)
C.兼性厌氧菌
D.微需氧菌
6.哪个名词描述的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生长和繁殖,且对氧敏感,接触氧后会被杀死或抑
制的微生物?
A.好氧菌
B.兼性厌氧菌
C.厌氧菌(答案)
D.微需氧菌
7.下列哪个名词是指那些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
A.厌氧菌
B.好氧菌
C.兼性厌氧菌(答案)
D.微需氧菌
8.哪个名词描述的是一类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对氧的需求介于好氧菌和厌氧菌之间的
微生物?
A.厌氧菌
B.好氧菌
C.兼性厌氧菌
D.微需氧菌(答案)。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
医学微生物一、名词解释1.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2.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并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温和噬菌体:是一种不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其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温和噬菌体。
4.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感染量(ID50):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接种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半数感染所需要的最少细菌数或毒素量。
5.芽孢:某些细菌在特定环境中,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6.肥达反应:系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
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7.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8.asepsis:即无菌,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状态,是灭菌的结果。
9.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并整合入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0.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存在于人体表及粘膜表面,通常对人体无致病性的细菌群落。
11.毒血症: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12.原体:在衣原体繁殖过程中所见较小的、具有感染性的颗粒为原体。
13.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
1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仰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15.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6.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名词解释
1、为什么无菌技术和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石?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什么特点?有那些类群?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如何?2、微生物学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及主要标志、重要任务是什么?3、微生物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4、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有何作用?2、试分析比较各种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物方法的特点Da:一、固体培养基分离1、稀释倒平板特点:菌落分离较为均匀,进行微生物计数结果相对准确。
但操作相对麻烦,热敏感菌有时易被烫死,而严格好氧菌也可能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2、涂布平板法特点:操作相对简单,是较常使用的常规方法。
但有时会因涂布不均匀使某些部位的菌落不能分开,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需对稀释和涂布过程的操作特别注意,否则不易得到准确的结果。
3、平板划线法特点:操作简单,多用于对已有纯培养的确认和再次分离。
应用:这三种方法可用于所有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
并且,通过选用适当的选择平板及培养条件,可直接分离各种具有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
和厌氧罐或厌氧手套箱技术结合,这3种方法也可用于获得各种厌氧菌的纯培养。
4、稀释摇管法特点:稀释倒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形式,但由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观察和挑取都相对困难。
应用:在缺乏专业的厌氧操作设备的情况下对严格厌氧菌进行分离和观察。
二、液体培养基分离1、稀释法特点:工作量大,是否获得纯培养需依靠统计学的推测。
应用:不能或不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分离或数量统计。
2、富集培养特点:一般不能直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在通过富集培养使原本在自然环境中占少数的微生物的数量大大提高后,需再通过平板法进行相应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和检测。
应用:(1)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生长要求,按照意愿从自然界中对这种微生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分离;(2)分离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及大题答案医学微生物一、名词解释1.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2.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并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温和噬菌体:是一种不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其DNA能随细菌DNA 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温和噬菌体。
4.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感染量(ID50):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接种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半数感染所需要的最少细菌数或毒素量。
5.芽孢:某些细菌在特定环境中,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6.肥达反应:系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
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7.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8.asepsis:即无菌,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状态,是灭菌的结果。
9.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并整合入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0.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存在于人体表及粘膜表面,通常对人体无致病性的细菌群落。
11.毒血症: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12.原体:在衣原体繁殖过程中所见较小的、具有感染性的颗粒为原体。
13.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
1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仰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15.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6.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014电大《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模拟题及答案
2014电大《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模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抗体: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抗体按其重链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IgG、IgM、IgA、IgD和IgE。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要T细胞辅助,指能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3.抗原决定基: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基。
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4.人工被动免疫:指直接给机体注射抗体类物质(如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或其他免疫效应分子使机体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5.毒血症:细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流播散,到达特定靶器官或靶细胞引起损害。
可产生毒血症的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
6.败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并在个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品,引起严峻的全身性中毒病症,如高热、皮肤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可引起败血症的常见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绿脓杆菌等。
7.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资,由双股环状DNA 构成,掌握细菌非生命必须性状。
8.核衣壳:由核酸构成的病毒核心和包在核心外面的蛋白质衣壳构成。
9.侵袭性酶: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胞外的一种或数种可帮助细菌在体内扩散或抵抗吞噬作用的酶。
10.侵袭力: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11.超敏反应:指已被XXX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特征的免疫应答。
12.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13.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播散到其他组织中,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微生物名词解释 简答及论述题(有答案版2)
(1)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度的休眠结构。
是生命世界中抗逆性最强的一种构造。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营养缺陷型:对某些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或生长因子的合成能力出现缺陷的变异菌株或细胞。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碳源,从还原态无机化合物的生物氧化获得能量和还原力的微生物,称为化能自养微生物。
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质粒:某些细菌的细胞内含有除染色体外的小分子环状DNA。
同步生长:培养物中的所有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能同时分裂,这种生长形式叫做同步生长。
温和噬菌体:能够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细菌芽孢具有哪些重要特性及实际意义?答:(1)重要特性:抗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干燥、电离辐射和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都有很强的抗性。
同时,芽孢还有很强的折光性。
(2)意义:1、细菌分类鉴定中的一项重要形态特征。
2、制订灭菌标准的依据;一般要求温热灭菌为121摄氏度,20分钟,而100度的温度下难使芽孢死亡。
3、许多产芽孢细菌是强致病菌;但芽孢本身不具有致病性,只当其萌发为营养细胞后才具有致病作用。
4、芽孢细菌可产生抗菌素。
细菌中产生抗菌素种类最多的是芽孢杆菌属,其它较少,对开发细菌性抗生素具有指导作用。
2、制备PDA培养基需要哪些成分,各成分与微生物生长有何关系?答:1、马铃薯汁:提供微生物生物生长的淀粉、水。
2、葡萄糖:作为碳源可兼作能源。
3、琼脂:作凝固剂,也是杂多糖,可提供碳源。
3、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生长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微生物复习提纲(名词解释加部分问答)
复习题1绪论:概念: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及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种的总称。
、新种:是指最新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种类?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的细菌,真核类真菌,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微生物五大共性及其对人类的利弊?体积小,面积大:由此产生的其他四大共性。
吸收多,转换快: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生长旺,繁殖快:科研周期缩短,空间减小,经费降低。
也会带来极大损失。
适应强,易变异:有益变异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反之亦然。
分布广,种类多: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广阔的前景。
3、巴斯德、科赫、列文虎克和李斯特分别对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列文虎克:制作了显微镜,开启微生物大门。
巴斯德:证实肉汤腐败原因产生大量细菌的原因只是接种了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配种。
科赫:配置培养基,分离纯化了菌种。
李斯特:2。
1细菌:概念:原核生物:广义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的中的特有成分、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者维持生长。
、球状体: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L型细胞:那些实验室或者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拟核: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成为X内毒素、菌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的,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1. 简述细菌的特殊结构类型与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菌毛、鞭毛、芽孢①荚膜功能:(1)抗吞噬作用(2)黏附作用:(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4)抗干燥作用②鞭毛功能:(1)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2)有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性有关(3)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③菌毛功能:(1)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2)性菌毛:<1>参与细菌体内信息遗传<2>性菌毛也是某些噬菌体吸附于菌细胞的受体。
④芽孢功能:(1)抵抗力理化因素对菌体的侵害。
(2)杀死细菌的芽孢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3)细菌芽孢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重要来源。
(4)有助于鉴别细菌2. 简述细菌生长曲线的四个时相的基本特征。
①迟缓期: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短暂适应阶段。
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②对数期:又称指数期,是细菌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
③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该期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数逐渐增加,两者大致平衡,因此该期活菌数大致恒定,总菌数缓慢增加,细菌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性状常有改变。
④衰亡期:细菌繁殖速度越来越慢,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
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生理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滞。
4.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征。
①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
消灭热原质,蒸馏效果最好。
②毒素与侵袭性酶:毒素: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侵袭性酶:某些细菌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序列.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30.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32.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33.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3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35.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36.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8.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随细菌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9.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40.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4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43.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44.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46.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47.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49.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50.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51.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53.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5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55.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5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57.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8.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60.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 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61.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62.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63.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64.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6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8.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9.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70.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71.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72.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73.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微生物1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清楚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
2.病原微生物:凡是能够引起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包括霉菌和酵母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等。
3.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
病原菌: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4.细菌: 是一类个体微小、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的个体微小,形态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5.L型细菌:将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及原生质球,称为L型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必须生存于高渗环境中。
革兰氏阴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spheroplast),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6.菌落:即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多数为18-24h,分裂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课件的,有一定数量的独立群体,成为菌落,又称克隆。
7.间体:是胞膜凹入胞质内形成的一种囊状、管状或层状的结构。
其功能与真核细胞线粒体相似,与呼吸有关,并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8.质粒:是指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游离在核体以外的小型环状双股DNA分子。
R因子:与抗药性有关;F因子:与有性接合有关;其他质粒:与抗生素,色素合成有关;基因工程中作为目因体。
9.异染颗粒:是某些细菌细胞质中一种特有的酸性小颗粒。
它对碱性染料的亲和力特别强。
10.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称为荚膜。
微生物学第1-4章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简答及问答题绪论一、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名词解释1. 细菌: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2. 细胞质:是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3. 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4.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5.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
6. 菌落:菌落即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7.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原核微生物。
二、简答问答题1.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 G+和G-细菌的细胞壁有什么区别?G+细菌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而G-细菌细胞壁较薄,层次较多,成分复杂,肽聚糖层很薄,含有类脂和脂多糖,机械强度较差。
3.什么是L-型细菌?有什么特点?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
羂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莁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袈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芄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肄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葿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芇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羅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膅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袂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羀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螅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袂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羀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蒀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蒆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习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习题名词解释(1)极端微生物:凡依赖于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毒、高渗、高压、干旱或高辐射强度等环境才能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
(P251)(2) 肽聚糖:又称粘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而聚糖则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相互间隔连接成的长链。
(P12)(3)IgG:IgG是人的免疫球蛋白之一。
IgG分子是由两轻、两重4条多肽链凭借若干二硫键连接而成的一种Y形分子。
它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
IgG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
根据IgG分子中的r链抗原性差异,人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
(P309)(4)免疫应答:是指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
这是一个从抗原的刺激开始,经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感应),使它们发生活化、增值、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效应。
能识别异己、具特异性和记忆性是免疫应答的三个突出特点。
(P297)(5)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是指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P236)(6)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指一种用编码的基因制成的疫苗。
(P333)(7)两型菌体:(8)菌物: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三类。
(P41)(9)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浸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汇总
1.肽聚糖:肽聚糖是由多糖链经短肽相交联而形成的网络状分子,是真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构成细菌细胞壁坚硬的骨架部分。
2.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人、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3.原生质体(protoplast):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常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4.球状体或原生质球(sphaeroplast):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常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5.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抱或内生抱子。
6.伴抱晶体:少数芽抱杆菌,例如苏云金芽抱杆菌在其形成芽抱的同时,会在芽抱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一6内毒素,称为伴抱晶体。
7.菌落: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8.异形胞: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体蓝细菌中的较营养细胞稍大,色浅、壁厚、位于细胞链中间或末端,且数目少而不定的细胞。
异形胞是固氮蓝细菌的固氮部位。
9.原体(elementary body,EB):宿主细胞外的形态具有感染力,它是一种不能运动的球状细胞,直径小于0.40.4M M mm,,有坚韧的细菌型细胞壁。
10帕体,又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 RB)这是一种薄壁的球状细胞,形体较大,无感染力的个体。
11.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12.酵母纤维素:它呈三明治状一一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都是分支状聚合物,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包括各种酶,如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
13.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源,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简述细菌的特殊结构类型与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菌毛、鞭毛、芽孢①荚膜功能:(1)抗吞噬作用(2)黏附作用:(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4)抗干燥作用②鞭毛功能:(1)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2)有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性有关(3)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③菌毛功能:(1)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2)性菌毛:<1>参与细菌体内信息遗传<2>性菌毛也是某些噬菌体吸附于菌细胞的受体。
④芽孢功能:(1)抵抗力理化因素对菌体的侵害。
(2)杀死细菌的芽孢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3)细菌芽孢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重要来源。
(4)有助于鉴别细菌2. 简述细菌生长曲线的四个时相的基本特征。
①迟缓期: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短暂适应阶段。
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②对数期:又称指数期,是细菌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
③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该期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数逐渐增加,两者大致平衡,因此该期活菌数大致恒定,总菌数缓慢增加,细菌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性状常有改变。
④衰亡期:细菌繁殖速度越来越慢,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
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生理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滞。
4.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征。
①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
消灭热原质,蒸馏效果最好。
②毒素与侵袭性酶:毒素: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侵袭性酶:某些细菌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③色素:有助于细菌的鉴别。
细菌的色素有两类,一类为水溶性,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另一类为脂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
④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产生的少。
⑤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作用范围较抗生素狭窄,仅对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⑥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
6.细菌基因转移重组的方式及其机制。
细菌基因转移重组的方式与机制如下:(1)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得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2)接合:即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由供体菌传向受体菌。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得受菌体获得新的性状。
(4)溶原性转换: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内获得了噬菌体的部分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产生新的性状。
(5)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完全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后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7.正常菌群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有哪些?正常菌群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如下:(1)生物拮抗,主要机制有产生有害代谢物,占位性保护,营养竞争。
(2)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和影响体内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合成一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的T淋巴细胞,限制正常菌群和正常菌群的有交叉抗原的致病菌。
(4)抗肿瘤作用:肠道内正常菌群可将机体内某些致癌物质转化为非致癌物质,还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5)抗衰老作用: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产生SOD的可以催化自由基歧化,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的损伤,发挥抗衰老作用。
10.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差异。
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化学本质蛋白质LPS稳定性不稳定稳定毒性强,对器官损害有高度选择性弱,致病作用基本相同存在部位胞浆内合成,再释放到胞外菌体胞壁中,细菌裂解后释放编码基因质粒或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染色体基因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12.叙述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及其特征。
细菌全身感染即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毒性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并通过机体循环系统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感染。
有以下类型(1)菌血症,特征为致病菌自局部病灶不断进入血液,但不能再血流中大量繁殖只是通过血流散播到适宜部位致病。
(2)败血症,特征为机体防御功能相当弱的情况下,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肆繁殖生长,产生毒性代谢物,造成机体严重损伤,产生全身中毒症状。
(3)脓毒血症,特征为化脓性细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通过血流到达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
(4)毒血症,特征为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致病菌不侵入血流,但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并损坏特定的靶器官,引起特定的毒性性状。
(5)内毒素血症,特征为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且大肆生长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或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的毒性症状。
1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其致病作用。
致病物质与致病作用如下:(1)凝固酶。
它的生物活性是抗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
(2)葡萄球菌溶血素,对多种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具有溶血作用。
(3)杀白细胞素,破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是一种外毒素,它的作用机制可是其完整分子被消化道吸收入血后,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呕吐中枢而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
(5)表皮剥脱毒素,主要由噬菌体Ⅱ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
可引起SSSS。
(6)TSST-1是由噬菌体Ⅰ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引起TSS。
17.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其致病作用。
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其致病作用如下:(1)黏附素,包括LTA和FBP。
前者为纤维粘连蛋白的受体,可与上皮细胞表面的黏连蛋白结合。
后者与细胞膜具有高度亲和力,以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的定居和增殖。
(2)M蛋白,抗吞噬性,抗原性。
特定条件下可引起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3)链球菌溶血素,由乙型溶血链球菌产生,根据对氧的稳定性可分为链球菌溶血素O和链球菌溶血素S。
(4)致热外毒素,是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具有致热性,细胞毒性,增加动物对内毒素休克的敏感性以及时皮肤黏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等生物学活性。
(5)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质间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在组织间扩散。
(6)链激酶,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组织血浆凝固,利于细菌在组织间扩散。
(7)链道酶,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黏稠性的DNA,促进致病菌扩散。
18.脑膜炎双球病物质菌导致流行性脑膜炎的致病机制。
脑膜炎双球菌的致病物质有荚膜、菌毛和内毒素。
荚膜有抗吞噬作用,菌毛可以粘附到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利于细菌的进一步侵入。
脑膜炎双球菌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致病菌侵入机体繁殖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出来的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故出现皮肤瘀斑和微循环障碍。
严重败血症时,因大量内毒素释放可引起DIC 和中毒性休克。
脑膜炎双球菌还可以产生一种IgA1蛋白酶,能特异性裂解人IgA1,帮助细菌粘附于呼吸道细胞壁上。
19.简叙结核分支杆菌的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为:(1)荚膜。
其对机体的侵袭力主要表现在,荚膜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3结合,有助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粘附、侵入;其中有多种酶可以降解宿主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供入侵的菌体进行生长繁殖;荚膜可组织化学药物混入菌体内。
(2)脂质,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与其所含的复杂的脂质有关系。
磷脂;脂肪酸,引起慢性肉芽肿;蜡质D,能辅助菌体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并具有佐剂作用。
(3)蛋白质,主要为结核菌素,可以同蜡质D结合,引起较强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导致组织坏死与全身中毒症状。
(4)多糖,它可使中性粒细胞增多,引起局部病灶细胞浸润及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5)核酸,结核分枝杆菌的RNA是本菌的免疫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
20.比较霍乱肠毒素和白喉外毒素的结构与致病机制。
霍乱肠毒素: 结构1个A亚单位,5个B亚单位构成的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
分别由ToxR 蛋白调控的结构基因ctxA、ctxB编码。
机制:B亚单位可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A亚单位在发挥毒性前须经蛋白酶作用裂解为A1,A2两条多肽。
前者作用下形成Gs,导致严重腹泻呕吐。
白喉外毒素: 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经二硫键连接组成。
由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毒素基因(tox)编码. 机制:B亚单位可与心肌、神经细胞表面受体等结合,帮助A亚单位进入易感细胞内。
可使细胞内辅酶Ⅰ上的腺苷二磷酸核糖与作用于转位的延伸因子2(EF-2)结合,导致EF-2失活,导致蛋白质无法合成,引起组织坏死和病变。
21.叙述痢疾杆菌的致病物质和导致痢疾的致病作用。
致病物质致病作用侵袭力借助菌毛黏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此时志贺菌才能致病),并向毗邻的细胞扩散,在粘膜固有层形成局部感染灶,但极少侵入血液。
内毒素作用于肠粘膜,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经智障或中毒休克等;破坏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出现脓血黏液便;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使肠功能紊乱、蠕动失调和痉挛,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
外毒素(部分产生)神经毒性,作用于神经中枢,引起四肢麻痹、死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Hela细胞都有毒性;肠毒性,导致痢疾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
22.叙述伤寒杆菌导致肠热症的致病物质和致病机制。
致病物质:1、侵袭力:侵入小肠,借助菌毛黏附于肠粘膜,并穿过上皮细胞层到达皮下组织。
2、内毒素:引起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量下降、大量内毒素可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
3、肠毒素:可引发急性肠胃炎。
致病机制:借助菌毛黏附于肠粘膜,并穿过上皮细胞进入肠壁固有层组织,部分细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大量增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患者发生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随后随血流至骨髓'肝,脾,肾,胆囊等器官,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大量增殖后再释放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肿大及全身中毒症状及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出现玫瑰疹。
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岁粪便排出,另一部分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已致敏的肠壁发生4型超敏反应,引起局部坏死和溃疡,严重者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