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小结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d694c6f51e79b8969022610.png)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归纳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85f027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5.png)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各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初中语文课程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知识点。
1. 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明确的对比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句子结构。
通过比喻,我们可以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他是一只奔跑的猎豹",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速度非常快。
2. 拟人拟人是指用人的动作、情感等特点来描写非人的事物,给非人事物以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通过拟人,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情感。
比如,"夜幕低垂,大地沉默了",用来形容夜晚的黑暗和宁静。
3. 夸张夸张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感觉或者效果,故意把事物的特征或情况形容得异常强烈或者离奇。
通过夸张,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他的胃口大得能吃下一头牛",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食量极大。
4. 反问反问是指作者在陈述某种观点的时候,故意问出一个结果明显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反问,可以增加语言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通过这样的反问,可以使读者深思自己是否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
5. 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词语来表达连续的意思,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通过排比,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加强表达的力度。
比如,"他是勇敢的、聪明的、善良的,是一个完美的人"。
6. 比照比照是指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观点或者意境。
通过比照,可以更好地形容事物和情感,并且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月亮如闪亮的银盘,高悬在夜空中",通过将月亮比喻为银盘,形容了月亮的亮度和夜晚的美丽。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北京 中考 语文 复习材料 (修辞方法及作用总结)
![北京 中考 语文 复习材料 (修辞方法及作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f418f1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7.png)
修辞方法及作用总结:(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描绘或说明)了(本体)(怎样的特征或哪些内容),表达了对(本体)(怎样)的感情。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了(事物)(怎样)的情态(或样子、特点),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用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4)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力地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6)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肯定(或否定)语气,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强烈的(什么样)的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练习:1.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那远处的群山此起彼伏,宛若浮动的眉毛。
B.区长的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他们的组织里去。
C.小妹妹拉达,是一只雏凤。
D.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
)B.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C.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反动势力的猖狂。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中考语文的修辞方法
![中考语文的修辞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d08aae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7.png)
中考语文的修辞方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剂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情势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为了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成效。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的修辞方法,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语文知识点:修辞方法主要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照、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别性描写方法: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常用的修辞方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类似点。
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显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
(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暗喻从表面看是判定,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显现,喻词由“好像,好像”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
(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借喻的本体不显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当显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方法详解,含中考真题及解析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方法详解,含中考真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d1a61cdaef5ef7ba0d3cb7.png)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方法详解,含中考真题及解析★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671918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0.png)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修辞手法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形象地表达某种含义。
比喻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1.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使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眼睛的明亮程度。
2. "他是一只脱颖而出的孔雀",利用比喻来表达一个人特别突出或出类拔萃。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为了强调效果而将事物描述得过分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1. "他高兴得像获得了全世界的宝藏",通过夸张手法来强调一个人的极度高兴。
2. "她哭得像个泪如雨下的小河",通过夸张描述来表达一个人的悲痛之情。
三、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增加情感共鸣。
例如:1. "风儿呼啸着在树林中奔跑",通过拟人手法,将风与奔跑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力量。
2. "花儿低声细语,跳跃着迎接春天的到来",通过拟人手法,让花朵具备了说话、跳跃的行为,增添了春天的喜悦氛围。
四、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差异或相似之处的修辞手法。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特点。
例如:1. "他如一只孔雀般自信,像一只猎豹般迅速",通过比较手法来形容一个人自信和行动敏捷。
2. "她的笑声如清泉般悦耳,如夏日午后的蝉鸣般动听",通过比较来描绘一个人的笑声的美妙和动听。
五、排比排比是将同类词、短语、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并列的修辞手法。
上海中考记叙文修辞手法
![上海中考记叙文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83260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6.png)
上海中考记叙文修辞手法
在上海中考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和借代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 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更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想法。
比如,“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2.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或抽象概念人类特征的修辞手法,让描述更生动。
例如,“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
3.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更多的相似句式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
例如,“他走了,她走了,大家都走了”。
4.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来强调某种效果。
比如,“他饿得像三天没吃饭一样”。
5. 反复:通过重复某个词或短语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效果。
例如,“一遍一遍又一遍”。
6. 借代:用一个事物的某一特征来代替该事物本身。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指的是“河水”。
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增加中考记叙文的表现力和
深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中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aba95fbf78a6529657d5337.png)
中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复习中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复习 ?一、复习重点1、正确辨别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照、频频、设问、反问、借代等十种常有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详细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照要求采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洁、连接、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有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剖析看,最近几年来,中考对修辞的考察要求是: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别选择题,包含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别。
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辟认识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色,特别注意差别清楚简单混杂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差别,排比与频频的差别等。
②有对各样修辞作用的理解、剖析、判断题。
解答时,除了抓住各样修辞的实质特色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联合句意进行理解,不单要剖析修辞对描绘对象的表现成效,还要领会出作者珠思想、企图。
有的还要联合课文内容去掌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质运用题(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此中主观题愈来愈遇到命题者的重视。
如供给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课程标准》中要修业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第1 页拟人、夸张、排比、频频、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第一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重点。
1、比喻:依据事物的相像点,用详细的、浅易、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高深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详细形象,给人以鲜亮深刻的印象,用浅易常有的事物对高深生疏事物讲解、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种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的三种种类: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型特色本体比喻词喻体明喻甲象乙出现像、似的、仿佛、如、宛(犹)如、好似、出现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2、拟人:把物看作人来写,给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绘人的词来描绘物。
作用:使详细事物人品化,语言生动形象。
中考语文古文阅读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总结
![中考语文古文阅读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32e55b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b.png)
中考语文古文阅读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总结古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考察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把握的关键。
在古文中,修辞手法常常被用来增强表达的力度、美化语言、夸张效果和提高表达的艺术性。
在本文中,将总结一些中考语文古文阅读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类比,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或陌生的概念。
例如,《论语·学而篇》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将“知”与“好”、“好”与“乐”进行比较,形象地表达了知识、喜爱和享受的关系。
2. 比拟:比拟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相似事物进行比较的修辞手法,常用于夸张描述或对比描绘。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顾蒙首创,何事大焉”。
这里作者通过将顾蒙的首创与“何事大焉”进行比拟,突显了顾蒙的伟大成就。
3. 夸张: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形容进行夸大,以达到强调或吸引读者注意的效果。
例如,《诗经·秦风·终风》中的“终风霜冰至,岁晏如也”。
这里以“终”、“霜冰”和“岁晏如也”等词语,夸张地描述了冬天的严寒。
4. 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以增强表达的形象生动性。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的“叔孙通有疾,传弓旗焉”。
这句话中的“传弓旗”实际上是指叔孙通的死亡,通过借代的手法,使得表达更富有感情色彩。
5. 排比:“三天等石未至,曰晚”。
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相同结构、平行语法的修辞手法,使得句子更加简练明了,并且凸显出所列举的事物之间的对比或关联。
例如,《史记·平准书》中的“穷当益坚,中间益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通过排比的方式,突出表达了“穷当益坚”、“立人”和“达人”的关系。
6. 对仗:对仗是一种通过押韵、平行句法结构等手法,使得诗句或文章更加韵律感强,平衡和谐。
例如,《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中考语文复习“修辞与仿写”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修辞与仿写”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a28a22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8.png)
专题四修辞与仿写续写一、修辞手法基础知识1.概念修辞就是修饰文辞,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
运用修辞的目的在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2.修辞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说话水平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2)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和美化语言的水平;(3)有助于社会信息更准确、畅通地传递。
3.修辞的语境意义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复杂丰富:或增添新意,或一语双关,或别有情趣,或弦外有音,等等。
任何诗文都可照字面直解,然而其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意境意义乃至风格意义,只能靠“此情此境”获得。
二、初中阶段常见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1)概念: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修辞手法。
(2)分类: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①明喻:说甲像乙,也就是本体像喻体,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岀现。
能明显地看出是比喻。
比喻词:像、仿佛、像……似的、像……一般、好比【例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暗喻:说甲是乙,也就是说本体是喻体。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明喻密切。
比喻词:是、变成、成了、变为【例句】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③借喻:直接把甲说成乙。
本体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把本体说成喻体,没有比喻词。
【例句】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作用:化平淡为主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技巧总结】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1)她的性格很像她的母亲。
(“像”表比较)(2)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好像”表猜测、估计)(3)伟大的祖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孔繁森、向秀丽等。
(“像”表列举)(4)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谩的童年。
(“仿佛”表想象)2.比拟(1)概念: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解析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d0b04780eb6294dc886c52.png)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解析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解析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202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专题修辞手法
![202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专题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441d758a8114431b90dd895.png)
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 来了。
夸张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句: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好像下了火。 问题: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出 来后,地上极度炎热的情况,鲜明地写出了 环境的恶劣。(与中心相关联)
二、修辞手法 ——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部分代整体)
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
外走去……
(特征代事物)
3、南国烽烟正十年。
(具体代抽象)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
来!
(专名代泛称)
借代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句: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 慢向外走去…… 问题: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本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圆规”代替 杨二嫂,突出中年杨二扫细脚伶仃的特点,从而更 好地表现她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形象。
设问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句: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 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问题: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本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起
注意,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修辞手法 —— 反问
定义:反问也叫反诘、诘问。用疑问的形式表 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 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 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 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气势和说服力。
四、练习3
四、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已经融化了。 (比喻,将梦比作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梦的空灵和短暂易逝。) B.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 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拟人,赋予溪水以孩子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奔腾跳跃 的特点。) C.我们来自辽阔的山河,对面又是无边的大海及蓝天。 (对偶,句式整齐,有韵律美,阐述了我们面前的美景。) D.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 喝他一条河。 (夸张,突出强调了“我”渴到极致的状态。)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诗词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共24种)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诗词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共24种)](https://img.taocdn.com/s3/m/7f0d63a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1.png)
中考语文诗词修辞手法讲解01.反语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例如】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杜牧02.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03.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04.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白居易“管弦”指音乐。
05.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例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李白06.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初中语文作文常用修辞手法总结
![初中语文作文常用修辞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bb4990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2.png)
初中语文作文常用修辞手法总结在初中语文作文中,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巧,它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下面我将总结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供同学们参考使用。
首先,譬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和表达。
例如,当我们说"他像一只饿狼一样扑向食物"时,我们通过将他与饿狼进行比较,表达出他对食物的渴望和迫切。
接下来,比喻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描绘事物的特点和意义。
比喻常用于描述人物形象、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方面。
例如,我们可以说"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通过将笑容与阳光进行比喻,表达她的笑容温暖明亮的特点。
另外,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程度或数量,以凸显文章的效果。
夸张常用于幽默、夸张或强调的文章中。
例如,我们可以说"他跑得快得像闪电一样",通过把他的速度与闪电进行夸张的比较,强调了他的快速。
除此之外,排比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重复使用同一或相似的句式结构,使文章显得连贯、韵律感强并且有说服力。
排比常用于强调某一观点或用于叙述一系列的事物。
例如,我们可以说“她善良、聪明、勤奋,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生”,通过排比列举了她的多重优点,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和有力。
此外,比拟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共同点和特征。
比拟常用于写景描写、比较人物特点等方面。
例如,“他的声音宛如潺潺的溪水,如音乐般动听”,通过将声音与溪水进行比拟,表达出声音的美妙和动听。
另外,反问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提出一个问题,但并不期待回答,而是用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反问常用于辩论性文章、感情表达等方面。
例如,“人生的道路一定是平坦而顺利的吗?”通过反问,凸显了人生的曲折和不确定性。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3383a4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8.png)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为作品增添趣味和艺术性,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修辞手法,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归纳和解析。
1. 比喻:把一个事物和另一个具备某种特点或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
通过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形象、生动。
比如:月亮像一只银盘悬挂在天空中。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点和行为。
通过拟人,可以使作品更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比如:小草欢快地向我招手。
3. 夸张: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描述,以达到强调或引起读者注意的效果。
比如:这个菜又大又圆,能装满一桌子。
4. 暗喻:通过隐晦、间接的方式表达某种含义,增加作品的深度和想象力。
比如:他是校园里的一颗明星,每天都有一群追随者。
5. 反问:提出问题,实际上无需回答,用于强调语气或引发读者思考。
比如:你以为这里是你家吗?6.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同一结构、形式的词语或句子,使句子更加有韵律感,突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我爱你,在日光下的阳台上,我爱你,在硕大的书架前,我爱你,在温暖的阳光下。
7. 过渡修辞:通过加入一个或多个连词或介词,使句子或段落之间进行衔接、转变。
比如:前一句提到炎热的夏天,后一句使用“而”来引导,说到凉爽的秋天。
8. 比较: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如:父母的爱如同大海一样无边无际,而朋友的爱则如同清泉一般甘甜。
9. 对仗:句子中的词语在结构、形态上相对应,形成一种平衡切换。
比如:春雨洗涤大地,春花点缀园林。
10. 借代: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以便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或引发读者的聪明才智。
比如:你是我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人生。
11. 象征:用一个具体事物来代表或象征一种更深层次的含义。
比如:白色鸽子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象征着和平与宽容。
12. 借景抒情:通过描述美丽的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情。
比如:明媚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大地上,恰似漫天金色的花瓣。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e0f426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9.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总结文言文作为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与文言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掌握文言文的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例子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常用句式1. 主谓结构:此结构为文言文中最为基础且常见的句式结构,主要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 介词短语:介词短语用于补充说明名词或动词的含义,常用介词包括“于、之、与、以、为”等。
例句:射有余力,则又在于桮冕之中。
3. 动宾结构:由动词和宾语组成的结构,动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动作的发生。
例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4. 补语结构:补语结构用于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常用的补语有“是、有、得、以、为”等。
例句:不亲近人,就是为人。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描绘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达到强调或形象化的目的。
例句:聪明如你,岂能不知此中奥妙。
2.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放大或缩小,突出某种感情或特点。
例句:六亲不认,丧心病狂。
3. 反问:反问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例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哪有不胜之理呢?4. 排比:排比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将相同或类似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以上仅仅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的简要总结,对于同学们来说,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文言文的运用才能真正的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句式和修辞手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为中考取得好成绩做好准备。
文章总字数已达到1500多个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5f35d5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b.png)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也是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
本文将就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进行探讨。
一、比喻的运用与鉴赏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说明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文章中,比喻常常用来形象地描绘人物或者描述事物,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古木无人径,寒山独徘徊。
”这里的“古木无人径”就是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荒凉和寂寞之感,使得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二、夸张的运用与鉴赏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某种事物或者现象的程度进行适当的夸张,以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夸张有时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表现力,但也需要适度,不能过于离谱。
例如,在鲁迅的《药》中,他写道:“我真可有千千万,相当多个涂抹者呢。
”这里通过夸张手法来形容药的数量之多,使得读者对于药的多样性和广泛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对比的运用与鉴赏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用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差异的修辞手法。
对比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文章更加准确和生动。
例如,在郭沫若的《游园惊梦》中,他写到:“罗浮山下四时春,千声万声桃李闻。
”这里通过对比四时春和桃李的声音,使得读者更加鲜明地感受到了春天的丰富和生机。
四、排比的运用与鉴赏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若干并列的事物、情感或者动作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排比的使用可以让文章更加流畅和有节奏感,增加表现力。
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他写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里通过三次并列排比,使得句子的节奏感更强,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总之,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是一项需要注意的重要内容。
比喻、夸张、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都可以使文章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但是需要注意适度和使用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小结
语文修辞手法是考试时常见的考点,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比喻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把____比作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事物)____的特点,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
【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作用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事物)____的特点,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
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增强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层层推进,加强语势,强调突出____(事物)的特点,强化对情感的表达,饱含了作者____的情感。
【例句】: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作用分析】: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6.反复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回环往复,强调突出____(事物)的特点,强烈的表达了作者____的情感。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7.设问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解释上文……原因,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修辞手法及作用: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这能全怪我吗?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作用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
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应试小技巧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
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
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
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
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忙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
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徒然浪费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安排策略
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
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