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实意义

1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以来,受资

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故馒。农民来自家庭

经营性收入不断减少,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人持续徘徊甚至下降。这一阶段,农

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

源。200t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中打工收入为375.7元,占15.9%,比上年增加41.1元,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6.4%。2004年,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3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6%:比上

年增加52元,vishay电阻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16.6%。uM 2调整了农村就业和经济结构。1978—2M3年,农业劳动力

占社会从业人员的份额从70.5%下降到49.1%,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特别是t998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业就业

比重迅速下降,非农就业比重迅速上升。1998—2003年,农业劳

动力从32626万人减少到31260万人,减少U66万人,年均减少

273万人。1978—2M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由28.1%下降到t5.2%;在农村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第一产业

比重由84.2%下降到133.5%,第二产业比重由14.3%上升到51.7%,第三产业比重由1.5%上升到14.9%。M’

3龙动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在带动上述产业发展的同时,又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

产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的

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0.6%上升到17.9%,城镇化李年均上

升仅o.27个百分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以后,城镇化步

伐逐步加快,到2M4年城镇化率上升到41.8%以上,基本上平均

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广大农民进厂、进城务工,不仅加快了农村

城镇化进程,也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目前,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二产业

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

业680%5t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2003年,第

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4.78%,第二产业和第三产

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52.94%和32.28%。,s’4.Q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

工就业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目

前,大帝型城市苦、脏、累的工作基本部是由进城务工农民承担。

如城市建筑环卫工人、家政从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的90%以上

都是农民工。进城农民不仅成为城市运转功能中必不可少的一

个重要环节,而且还为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四)农民转移就业的前景

我国农民转移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o

1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农民转移就业的任务非

常艰巨。目前,农村劳动力总数约4.8亿,除了在乡镇企业就业和

进城的农民工.还有农村劳动力2。9亿,按每个农村劳动力经营1

公顷耕地测算,目前种植业需要劳动力约1.3亿人,加。亡从事林、

牧、渔业的劳动力约1枷万人,农业共需要劳动力约1.5亿,农村

劳动力富余14亿。如按每个农村劳动力经营2公顷耕地测算,则

种植业需要劳动力约6700万人,加上从事林、牧、渔业的劳动力

由于专业化而减少到1咖万人左右,农业共需要劳动力约7700

万,则农村劳动力还富余约2.1亿。如果农村劳动力增长保持

1990L—20(x1年期间的增长速度.那么v2肋1—20lo年,全国农村

还将新增劳动力删多万,这样,农村需要转移就业的富余劳动

力还有2亿(低方案)至2.7亿(高方案)。

2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不能满足需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趋势仍将

延续。1990一2删年问,乡镇企业年平均增加就业355万人,远远

低于1980一1四。年问年平均增加就业626万人的水平。进入21世

纪,经济全球化使乡镇企业面临提高竞争力的巨大压力。由于面

临创新制度、优化布局、提高技术含量的重大挑战,乡镇企业将

进入新一轮调整时期。这决定了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放慢、吸纳农

村富余劳动力能力下降的态势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城市承载农民迁移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转移就业的需

要。一是城市承载农民流动就业的能力不足。相对于城市现有

能力而言,目前民工潮已经十分庞大。今后10年,除了已进城就

业的肋oo万农民工,还有2亿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

业,但北京等城市难以承载更多的流动人口。2001年北京的外来

人口已达260万人,接近300万人的上限。二是城市承载外来人口

融人市民社会的能力偏低。目前进城的侧万农民工中的绝大

多数并未真正被城市接纳,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虽然在城市工作

和生活,却被当作异类,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遭到不同程度

的歧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

滞后、政策惯性等方面的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城市财政收

人、公共设施、就业空间、管理水平以及低收人群体的社会保障

能力不足o

3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实转移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我

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仅相当于读完初中二年

级,其中还有不少文盲与半文盲。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为就业提供

了更多的机遇,panasonic电阻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矛盾。“一方面,劳动者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用在了生

产上,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未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和

培训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较差,通常是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的

有限领域,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无法创造出更多

的岗位需求。因此,面对劳动力市场,今后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

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和资本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

这将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加艰难。wx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