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间。
以下是其中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1950年代-1960年代:重建和调整阶段。
在解放战争和新中
国成立后的初期,中国重建战争中受损的城市,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发展上。
同时,为了调整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配置,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限制农民流入城市,鼓励农村经济发展等。
2. 1970年代-1980年代:城市化加速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开
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更加自由,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也得到大幅提升。
3. 1990年代-2000年代:城市化进一步扩张。
中国政府提出了
城市化进程的新目标和策略,并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广州等。
同时,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劳动力。
4. 2010年代至今:城市化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提升。
中国政府
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政策逐渐成熟,推动城市化进程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总体而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经历了重建和调整阶段、加速阶段、扩张阶段和提升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城市贫困问题、城市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成为了今后城市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最新精选】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周期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二.中国城市化现状特点城市化的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
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
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
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
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
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
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
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
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
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
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文化较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从低速、混乱到高速、规范的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化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相对较低。
国家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都严格控制,城市化的过程相对缓慢。
然而,这个时期,城市化的模式和方向已经确定,即“大城市”、“重点城市”和“产业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有10.6%,到70年代末已经上升到19.4%,然后到改革开放前夕已经超过20%。
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明显。
与现代城市不同,城市规划和设计主要由政府来实施,城市的发展方式和效率都比较低。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代中国城市的数量增加到700多座,城市总人口比例已经接近30%。
为了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计划,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住房,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个波动的时期,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并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劳动力进入城市。
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加速了城市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巨头的扩张。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中国城市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亿人增长到2008年的6亿人,城市化率超过50%。
中国城市化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由以出口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为以内需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
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的进程缓慢而坚定。
从最早的城邦国家,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 古代城市的兴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筑城自卫,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城市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都城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贾前来经商。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1980年代,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城市化迅速推进。
(3)19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 当前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我国城市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化篇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迈向和谐人居的未来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旨在转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原因。
一、初期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城市化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入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化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大规模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场所。
3. 劳动力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渴望通过城市就业改变生活境况。
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二、加速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主要原因如下:1. 经济特区建设:1980年代开始,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特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导逐步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民工进城:领导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提供社会保障等,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
另外,农民工缺乏土地资源,进城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本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前两个阶段更加迅猛,原因如下:1. 城市规模扩大:领导加大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力度,推进了城市群建设。
同时,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 农村改革:领导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允许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提高了农民的土地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村人口外迁的压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也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城市化进程。
在历史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1949-1980年代),加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期-2000年代末期)和现代阶段(2010年以后)。
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的城市化率极低。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化率逐渐提高。
在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20%左右。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
政府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许多城市化现象,如城市扩张、居民户籍、城市岗位、城市污染等。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市化导致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城市空气污染、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不断恶化。
政府面临着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2014年推出了城镇化战略。
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城市化率提高到60%左右,并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城镇化战略的支持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快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及新型城镇化基金的支持等。
同时,政府也重视农村的发展,希望通过城乡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尝试引导城市化的新趋势。
例如,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政府也在向“智慧城市”的转型方向推进,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等改善城市治理和便民服务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和趋势是多方面的。
城市化的加速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需求,为城市化进程带来更可持续、更有质量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传统的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以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为标志。
现代意义的城市化主要是指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严格意义的近现代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
根据城市化的概念,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古代在商品经济推动下的由政治向经济职能转化的城镇化进程;近代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侵略近代化过程中的城市化;建国后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城市化。
一古代商品经济推动下由政治向经济职能转化的城镇化中国古代城市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唐代以前唐朝以前城市职能以政治为主。
中国早期城市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城市多为诸侯国的都城所在地,属于政治中心,比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统治者对城市有严格的管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城市郊区出现草市。
唐代扬州出现夜市,政府逐渐放宽对城市贸易的时空限制。
战国城市分布地图唐长安(西安)地图2、宋代以后宋代,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城市的职能由政治转化为经济职能,城市贸易的时空限制被取消,草市有了饮食功能,城市里有了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城市的分布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呈现出由北向南发展的趋势。
南宋临安(杭州)地图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形成了北京、南京两个全国商业中心,长途贩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郊小镇的城市化,出现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等四大名镇。
清代疆域图中国古代的城市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在政治上,农村依附于城市;经济上,城市依附于农村,城乡之间存在着无差别的统一。
二近代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侵略近代化过程中的城市化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1840---1895年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步。
近代前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一些欧美留学生仿照西方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同时也以单个城市研究为主。
2、1949--1966相对萧条阶段,受苏联的影响,发展不平衡。
3、1967-1977停滞阶段,于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大。
4、1976-1990振兴阶段,中外交流加强,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注重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应用价值。
5、199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地理学显得更加专业化多元化。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职能,但不是所有职能都可作为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应是城市主要职能的体现和反映。
或者说,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的性质。
科学正确地确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
因为,它能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和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城市规模,突出总体规划特点,经济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
城市职能与城市经济活动活动的关系: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而城市经济活动指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和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给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3、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4、中心地理论强掉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忽视了那些并非子系统中的二级系统后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5、在现实生活中也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一、引言城镇化是指将人口、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详细分析。
二、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2.城镇化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1.第一阶段(1949-1978年):国家在城乡间实行计划经济,城市化水平较低。
2.第二阶段(1978-1993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
3.第三阶段(1994-2010年):城市化发展更加迅速,中小城市快速崛起,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4.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持续提高,城市发展更加宜居。
四、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1.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2.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逐步完善,城市生活质量提高。
3.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居住条件等问题亟待解决。
4.城市化影响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环境破坏加剧、资源消耗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推动中国城镇化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
4.改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其权益保障水平。
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六、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城镇化进程数据统计表、城市规划地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和21世纪的新型城市化。
早期的城市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城市存在。
古代的中国城市通常是在商业和政治中心建立的。
例如,商业中心的城市有长安、洛阳和杭州等,而政治中心的城市则有北京、南京和西安等。
但是在中国的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仅仅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
在20世纪初,中国各地城市数量开始增加。
中国最著名的第一批城市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和天津等,它们成为了中国内地和海外商业贸易的重要门户。
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9年的6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面临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医疗、教育、科技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开启了城市化的新纪元。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群的产生,如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这些城市群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极。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不平衡、城市拓展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截至2019年,中国拥有169个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成为了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新型城市化目前,新型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新型城市化强调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平衡性等方面的问题,以创新和绿色发展为核心。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许多新型城市化发展计划和政策,如“人口城市化”,包括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民生品质和城市管理能力,以及绿色化城市建设等。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还涉及到城市规划和设计、公平和包容性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规划需要更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建立灵活和创新的城市设计和发展方式;公平和包容性则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需要将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保持一致。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主体。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规模城市化启动期(1978年~199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低,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和城市化比例均不高。
这时期,国家提出了“削尖门槛、引进外资、改革住房制度、扩大就业规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同时,土地供应机制也得到了改革,迅速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
第二阶段:城市化持续推进期(1990年~201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快速提高,规模效应明显,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这时,国家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城镇化发展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力量。
城市化发展步入了快速、规模化阶段。
第三阶段:城市化新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城市化质量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时期,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并提出了“推动城镇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人文化”等五大发展战略,意在实现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城镇化政策也不断改进完善,为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充满了奋斗、收获、反思与蜕变,并在不同阶段展示了不同的城市化特点和发展方向,但城市化总体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化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城镇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30%以下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30%~60%之间,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60%以上。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晚,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
中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大概是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末。
城市化的起步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城镇化本身就很困难,但是国家为了配合国家的优先发展重工战略,却设置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195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此后,以户口制度为基础,先后制定了粮食、副食品、燃料、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制度,将“城市人”和“农村人”分为两个不同的“二元世界”的身份。
直到20世纪90年代,户籍制度的壁垒才被慢慢打破。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大概从20世纪末开始,至今尚未结束,去年统计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
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速度往往很快,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从1993年到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由33173万增加到了62186万,年均增长4.3%,城镇化率由28%提高到46.6%,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的特点有三:速度快、城市规模大、地区发展不均衡。
虽然中国城市化速度在前期受到影响,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速度还是很快的;而城市规模方面,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占全球的20%;从地区发展速度方面看,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内陆地区,2011年中国大陆各省区城镇率排行榜中前五名都是沿海省份。
推动城镇化的意义是重大的,不仅能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而且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所以城镇化发展一定要保证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一、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那时起,城市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阶段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转型路径。
二、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村移民,这些农村移民涌向城市,希望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尽管城市化进程缓慢,但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
2. 第二阶段(1980年代至2000年代)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间,中国的城市化增长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城市化改革的推动。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约20%上升到50%左右。
这使得大批人移居到城市,这些城市所承载的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3. 第三阶段(2000年代至今)在2000年代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城市化增长更加快速,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攀升。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转向了更多关注城市功能的发展,更广泛的城市建设计划覆盖了全国城镇面积。
三、中国城市化的转型路径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策略至关重要。
1.加强规划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于体现出计划和管理的作用。
政府应该开展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工作,来引导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数量。
2.注重环保城市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但同样在城市化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上也有不可退缩的责任。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古代:从奴隶社会开始,到封建社会结束。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功能也比较单一。
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这个阶段城市的发展主要受到统治者的控制和影响,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二、中世纪:从唐朝开始,到清朝结束。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化,除了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外,还成为了商业和交通的中心。
同时,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个性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景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近代阶段,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城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理念被引入中国,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城市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现代:从新中国成立开始。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现代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同时,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更加注重现代化和人性化,城市的交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发展中国家之一,未来的城市发展也将继续朝着现代化、多元化和人文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3.4.18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13045
18.0
82992
14424
17.4
92420
16030
17.3
98705
19140
19.4
105851
251
26.4
121121
35174
29.0
126743
45906
36.2
130756
56212
43.0
134091
66978
49.9
137462
77116
56.1
60.0 短
起
乡
暂
伏
城 50.0
发 展
波 动
市
时
时
化 40.0 期
期
停过 滞渡 时时 期期
村 城 市 化 时
水
期
平 30.0
快
速
20.0
发 展
时
10.0
期
0.0
/%
年份
图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
1 短暂发展时期
1、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年)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工 业建设的重点放在重工业部门。
Thanks!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2、政策影响
片面强调经济基础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 用,试图通过加快私有制的改造来推进中国的工业 化。
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第三产 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开始失调。
2 起伏波动时期
1、“大跃进”及其后果
195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大跃进”背景下,农村人口爆发性地进入城 市。 全国人口停止增长,但城市化水平仍快速增加, 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2. 城市化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人口逐渐从农村迁徙到城市。
这种转移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
3. 城市化的阶段3.1 第一阶段 - 初级城市化初级城市化阶段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
此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但城市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3.2 第二阶段 - 中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
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经济不断增长。
3.3 第三阶段 - 高级城市化高级城市化阶段是指城市化进程达到较高水平的阶段。
此阶段城市规模巨大,城市经济高度发展,且城市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也相应提升。
4.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例如:- 繁荣的城市经济:城市化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改善的生活条件:城市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 文化交流的增加:城市化带来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5.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 城市负担加重:城市化使得城市面临了人口过剩、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 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化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的问题。
6. 城市化的未来趋势中国城市化仍在继续推进,预计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更加高速和全面。
政府将继续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城市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人口管理和社会公平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
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
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
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
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
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
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
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
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
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
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
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文化较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
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
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
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状态。
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的状态有如下特点:城市的发展具有规划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30年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性。
除了关注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还考虑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新建了一些工业城市,另外,还从备战的角度出发,从一些大城市搬迁了许多工厂和人员,新造了一些三线城市。
这些新增的城市在客观上为中国的城市布局,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因素。
城市的生产功能凸显。
这一阶段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
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的省会城市基本上也是该地区工业生产最发达的城市。
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
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功能给城市化的发展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城市仍然是行政的中心。
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在这一阶段里,各个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是该省最大的城市。
以次类推,各级地方政府所在地也基本上都是该地区最大的城镇。
不仅如此,政府的办公地往往还占有该城市的中心地段、黄金市口。
这种现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略有改变。
城市的市区与郊区界限分明。
在这30年的时间内,城市的市区与郊区的人们在户籍管理上泾渭分明,按计划供应的商品也有相当的区别,而且在建筑物景观、交通、商业、电讯设施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市区人口、工厂、建筑物高度密集,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麻烦。
可以这样认为,这3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在观念指导上,具体实施时基本上是一种反城市化的战略,致使城市化发展的进展缓慢,时而还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包袱和难题。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允许农民进城”。
再加上我国开始逐步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被当作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得以全面的重视和实施。
因此,这一阶段城市化与前二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城市化与现代化相联系。
一些发达的国家,其城市化程度均80%以上。
而且在当代社
会中,城市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在市场经济丰富的商品生产的支持下,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它能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一个词。
一个国家如果有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里,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因此,中国的政府开始抛弃以往反城市化的观念,改革并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且把它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相连。
城市的消费性功能趋强显现。
中国城市以往的主要功能是政治行政中心,生产中心,也许这些功能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在今天,城市消费性的功能开始显现,而且有逐步走强的发展趋势,其标志是一些大中城市中金融、贸易、通讯、运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的发展,其增长的速度,发展的规模均超过了工业产业。
当然各个城市的消费功能所处的地位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令人欣慰的是,各级政府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城市的消费性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加强城市消费性功能的建设。
城乡一体化战略得以实施。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曾经实施过在世界上少见的严格户籍制度,这个户籍制度也许在当时因为某些因素不得已而为之,但客观上却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的流动关系,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特别是造成了城郊或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
20世纪80年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社会屏蔽功能大大削弱了。
进入21世纪,有的省、市宣布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别,也许这不仅仅是对人权的尊重,同时也意味着长期以来反城市化政策的终结,中国开始了从人口的城乡逆向流动转变为城市化的正向流动。
这一流动的直接结果,使得城市开始了在规模上的扩张,一些大中型城市开始重视卫星城镇的建设。
在现代化立体交通的基础上,一些特大型的城市开始出现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分散化”
的特征。
城乡之间一体化的战略得以实施,城乡之间可以共享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逐步形成。
前30年间,人们对大型城市的发展一直持批评的态度。
但是,在当今世界上,一些国际性大都市,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却呈现出许多令人不可忽视的优越性。
大型城市往往是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城市,它的集聚效应带来了经济上的高度繁荣。
而人口的密集与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创造出无数的就业机会,它的发散效应还形成了连片的城市群、广阔的区域经济增长地带,其结果还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三个大都市圈、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最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这一地区的城市将以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平台,共同努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
这些以大型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崛起与以往分散、独立、规模不大的城市相比较,它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完善交通的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控制环境的污染,提升人口的质量。
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更具备可比较的现代意义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地完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要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发展收获的成果,坚定地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增强协调发展,因为城市化与祖国的现代化紧密相联,城市和大都市圈代表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