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教育知识与能力 主观题答案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整理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育不能脱离客观物条件而独立存在,一定时期的教育一定是有一定时期教育各自的特点,某一时期的教育都是由前一时期的教育经验发展而来,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是相同地域、相同国家,实行不同特色教育的原因。
2.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故题干说法正确。
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注意的分配是把注意力同时集中在两件事物或活动上是主动的,是注意的品质。而注意的分散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离开了本应关注的事物或活动,转而关注与个体心理活动无关的事物,是被动的,与注意的稳定性相背的一种现象,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4.学生的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的外在反映。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并影响能力的发展。能力是直接作用于个体活动的效率。能力影响个体掌握知识的进度与效率,但知识的掌握并不影响能力的发展。
5.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的认识?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的一般过程是智、情、意、行四方面相统一,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可以从导之以行开始,或动之以情开始,或锻炼意志品质开始,最后促进学生多方面协调和谐发展。
6.教学具有教育性。
答: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统一指导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这是由教学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题干说法正确。
7.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答: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一个过程,教学必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一个要素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
8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答:这种说说法是错误的。短时记忆的记忆时间较短,一般为三十秒,记忆容量为7正负2个组块,长时记忆是个体通过不断复述或重复导致的结果,长时记忆的时间长达一周或数年甚至终身,是抽象的,故题干说法错误。
9.负强化和惩罚本质上是相同的。
答: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惩罚是在有机个体出现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从而降低某反应在将来出现的概率,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9.教育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产条件、政治经济制度、地方特色习俗等独立存在,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是制约教育发展方向、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0.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教学任务并非单一的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种途径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故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11.行为的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训练产生的一种行为或行为潜能,是比较持久的改变。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说的经验就是个体在后天的活动中获得的,哪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伤害造成的学习不能称之为学习,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故题干说法错误。
12.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焦虑是学生无法完成任务时忧虑、紧张的感觉,焦虑水平不仅影响着学习动机,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是有益的。过高或过低程度的焦虑对学生都是无益的。
13.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一代年轻人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即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14.既然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而定。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教育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的确定可以是多样的,可以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定,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的制约,制定者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15.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续保存。(工作记忆又指短时记忆)
答:工作记忆又叫短时记忆,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并储存的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是容量小,大约7正负2个组块,持续时间短,大约30秒到一分钟,不会持久保存,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6.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还受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的发展学习动机等因素的影响,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7.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知识是个体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与特征在大脑中的反应。能力是个体完成一件事或任务的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增强,能力影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18.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接受学习分两种,一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动学习,是学生的个人意愿。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被动地接受学习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学习有阻碍作用,是不利的。
19.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的发展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科尔伯格的判断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这是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相同年龄段的人并不一定能发展到同样的道德认知水平,比如,很少有人达到普遍伦理阶段,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0.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活动的类型是丰富的有课堂内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美育、智育等多方面的教学活动,寓于教学活动中共同组成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故题干说法错误。
21.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共同组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并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发展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
2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简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识是个体与环境共同作用下反映在人脑中中的客观联系与特征。能力是个体完成一件事或任务的效率,是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而能力的熟练程度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的是学习方法与能力的重要性。题干说法正确。
23.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因此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