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32-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一般有一个极性头(磷酸和碱基)和两
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具有双亲性;
b. 脂肪酸碳链为偶数;
c. 含有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糖脂
糖脂也是两性分子,结构与磷脂相似,是鞘氨醇的衍生物。
最简单的糖脂是半乳糖脑苷脂,它只有一个半乳糖残基作为 极性头部;变化最多、最复杂的糖脂是神经节苷脂。儿童所患
膜的不对称性
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
细胞膜:细胞外表面ES, 质膜原生质表面PS (细胞外小页断裂面EF,原生质小页断裂面PF)
膜的不对称性
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 膜脂与糖脂的不对称性 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 膜蛋白与糖蛋白的不对称性 (1)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 明确的方向性;
崩
解后才可分离。①② 外在(外周)膜蛋白(extrinsic/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s ): 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 极性头部非共价结合,易分离。③④⑤⑥
去垢剂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 ,是分离与研究 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离子型去垢剂(SDS) 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 X-100) .
6. K.Simons et al(1999): 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
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 Nature 387:569-572
生物膜结构认识的归纳
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
桥粒与半桥粒
桥粒(desmosome)是相邻细胞间形成的纽扣式结构。通过质 膜下的致密斑向内连接中间纤维,向外连接钙粘素。间隙30nm。 主要分布在承受拉力的组织中,如皮肤、口腔、血管和心肌中。 半桥粒(hemidesmosome)位于上皮细胞基面与基膜之间,它 与桥粒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只在质膜内侧形成桥粒斑结构,其另
脂质体(liposome)
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 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a)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团;(b)球形脂质体;
(c)平面脂质体膜;(d)用于疾病治疗的脂质体的示意图
脂质体的应用
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
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
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
细胞膜上 —— 细胞膜与膜骨架
细胞膜之间—— 多种细胞连接 细胞膜外 —— 细胞外被和细胞外基质
第二节 细胞连接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s)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s)
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s)
封闭连接:
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细胞膜上 —— 细胞膜与膜骨架
细胞膜之间—— 多种细胞连接 细胞膜外 —— 细胞外被和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 细胞膜与膜骨架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细胞膜的特性以及功能 膜骨架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及特点
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史
1. E. Overton 1895 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疏水(hydrophobic)
2. E. Gorter & F. Grendel 1925 推测细胞膜由双 层脂分子组成。
3. 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 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 白
质”的三明治模型。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 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1959年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 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粘着带: 相邻细胞间形成一个连续的 带状结构,也称带状桥粒(belt esmosome)
粘着斑: 细胞通过肌动蛋白纤维和整合素 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三、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动物组织中都 存在间隙连接。 胞间连丝: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 连接,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联络。 化学突触: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 式 , 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 冲动。
粘着带与粘着斑
粘着带(adhesion belt)呈带状环绕细胞,一般位于 上皮细胞顶侧面的紧密连接下方 。在粘合带处相邻细胞的 间隙约15~20nm。粘着带处的质膜下方有与质膜平行排列 的肌动蛋白束,钙粘蛋白通过附着蛋白与肌动蛋白束相结 合。(中间连接或者带状桥粒) 粘着斑(adhesion plaque)位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 通过整合素(integrin)把细胞中的肌动蛋白束和基质连 接起来。连接处的质膜呈盘状,称为粘着斑。
间隙连接的蛋白成分
已分离20余种构成连接子的蛋白,属同一蛋白家族,其分 子量26—60KD不等; 连接子蛋白具有 4个 α- 螺旋的跨膜区,是该蛋白家族最 保守的区域。 连接子蛋白的一级结构都比较保守, 并有相似的抗原性。 不同类型细胞表达不同的连接子蛋白,间隙连接的孔 径与调控机制有所不同。
1.间隙连接
间隙连接结构
间隙连接的蛋白成分
间隙连接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间隙连接结构 间隙连接处相邻细 胞质膜间的间隙为2~ 3nm 。
连接子(connexon) 是间隙连接的基本单 位。 每个连接子由6个 connexin分子组成。 连接子中心形成一 个直径约1.5nm的孔 道。 连接单位由两个连 接子对接构成。
紧密连接
锚定连接
桥粒,半桥粒; 粘着带,粘着斑
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胞间 连丝;化学突触
一、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s)
封闭连接将相邻的质膜紧密连接在一起阻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 胞间隙渗入体内。 主要形式: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主要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主要作用是封闭相邻 细胞间的接缝,防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渗入体内,从而保证了机
4. J. D. Robertson 1959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 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这就是所 谓的“单位膜”模型。它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 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
5. S. J. Singer & G. Nicolson 1972 根据免疫荧 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紧密连接具有封闭(阻止可溶性物质的扩散)、
隔离(将上表皮细胞的游离端与基底面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相互隔离)以 保持上皮细胞极性的功能。
紧密连接
嵴线:数量决定封闭程度 构成嵴线的两种蛋白: occludin和claudin
二、锚定连接
分布: 锚定连接在组织内分布很广泛,在上皮组织,心肌和子宫颈等组织
光脱色恢复技术(FRAP)
膜蛋白的流动性
膜蛋白流动性的产生————自发热运动
成斑现象(patching)或成帽现象(capping)
光脱色恢复技术
膜蛋白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细胞骨架;膜蛋白与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 温度
膜的流动性与生命活动:
质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
物质运输 信息传递 各种生化反应 发育不同时期膜的流动性不同
膜脂的功能:
1)支撑,膜脂是细胞膜结构的骨架;
2)维持构象并为膜蛋白行使功能提供环境;
3)是部分酶行使功能所必需的。
(二) 膜蛋白
基本类型
内在(整合)膜蛋白 (intrinsic/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使膜
间隙连接的功能
间隙连接在代谢偶联 间隙连接允许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分子通过, 是细胞间代谢 偶联的基础 协调细胞群体的生物学功能.
间隙连接在神经冲动信息传递 电突触(electronic junction) 快速实现细胞间信号通讯
间隙连接在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胚胎发育中细胞间的偶联提供信号物质的通路, 从而为某一 特定细胞提供它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其位置影响其分化。 肿瘤细胞之间间隙的连接明显减少或消失,间隙联接类似 “肿瘤抑制因子”。
中含量尤为丰富
分类:
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 桥粒、半桥粒 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 粘着带、粘着斑
蛋白组成:
ຫໍສະໝຸດ Baidu
细胞内附着蛋白 (attachment proteins):将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中间纤 维或微丝)同连接复合体结合在一起
跨膜连接的糖蛋白:其细胞内的部分与附着蛋白相连, 细胞 外的部分与 相邻细胞的跨膜连接糖蛋白相互作用或与胞外 基质相互作用。
膜脂的运动方式
1. 侧向扩散:同一平面上相邻的脂分子交换位置。
2. 旋转运动: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快速旋转。
3. 摆动运动: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左右摆动。 4. 伸缩震荡:脂肪酸链沿着与纵轴进行伸缩震荡运动。
5. 翻转运动:膜脂分子从脂双层的一层翻转到另一层。是在翻转酶
(flippase)的催化下完成。 6. 旋转异构:脂肪酸链围绕C-C键旋转,导致异构化运动。
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决定者
生物膜是磷脂双分子层嵌有蛋白质的二维流体。
二、膜的化学组成
脂类约50%、蛋白质40%、糖1-10% 膜的化学组成比例随着膜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不同 膜的类别
髓鞘 人红细胞 小鼠肝细胞 变形虫 盐杆菌紫膜 线粒体内膜 菠菜叶绿体片层膜
蛋白质
18 49 44 54 75 76 70
动性越大)。
2 温度(温度高,流动性大) 3 胆固醇(双重调节作用,稳定脂双层)
膜蛋白的流动性
膜蛋白流动性的产生————自发热运动
成斑现象(patching)或成帽现象(capping)
光脱色恢复技术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
成斑和成帽现象: 在某些细胞中,当荧光抗体时间继续延 长,已经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分布,聚集 在细胞表面的某些部位,即成斑现象;或聚集在细胞的一端, 即成帽现象。
脂类
79 43 52 42 25 24 30
糖
3 8 4 4 0 0 0
(一)膜脂——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
分类:
磷脂: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占到50%以上 糖脂:
5%以下;5%-10% ≤1/3
胆固醇:
卵磷脂: 示意图 (A), 分子式 (B), 空间结构 (C), 标志 (D).
磷脂分子的结构特征:
的家族性白痴病(Tay-sachs disease)和神经节苷脂有关。神
经节苷脂本身还是一类膜上的受体,破伤风毒素、霍乱毒素、 干扰素等的受体就是不同的神经节苷脂。
ABO血型
胆固醇
只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 1/3 ,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少。功能是调节脂双层流 动性,提高脂双层的稳定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 性
(2)糖蛋白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的ES面;
(3)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 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SM:鞘磷脂 PC:磷脂酰胆碱 PS:磷脂酰丝氨酸 PE:磷脂酰乙醇胺 PI:磷脂酰肌醇 Cl:胆固醇
1.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 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 除,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3. 提供细胞识别位点, 4. 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5.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6. 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去污剂的非极
性末端结合蛋白 的非极性残基,
极性端溶解到溶
液中,蛋白不被 破坏。
三、生物膜的特性与功能
生物膜的特性
膜的流动性:膜脂的流动 膜蛋白的流动 膜的不对称性:膜脂的不对称 膜蛋白的不对称
生物膜的功能
膜脂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的产生————膜脂分子的侧向运动. 膜脂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 脂分子本身性质(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
一侧为基膜;②穿膜连接蛋白为整合素而不是钙粘素。
桥粒: 铆接相邻细胞,提供细胞内中 半桥粒:与桥粒形态类似,但功能和化学组成 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 不同。它通过细胞质膜上的膜蛋白整合素将上 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 在半桥粒中,中间纤 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 维不是穿过而是终止于半桥粒的致密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