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翻译理论看李清照宋词的翻译

合集下载

从详略度视角分析诗词翻译——以李清照三首词英译为例

从详略度视角分析诗词翻译——以李清照三首词英译为例

从详略度视角分析诗词翻译——以李清照三首词英译为例一、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本质上是跨文化的认知活动。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详略度的研究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对比李清照诗词《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的不同英译文本,探讨了详略度对诗词翻译的制约,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其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上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详略度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英汉语言中的详略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并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详略度、李清照、诗词翻译二、识解理论识解理论认为语言表达式所反映的是人类经过认知加工所形成的概念化认识,这种概念化认识基于人类的体验和经验而产生。

兰盖克指出语言的表达意义不只局限于语言表达式所激活的概念内容,概念内容被识解的方式也要统筹兼顾。

他进一步作出解释:概念内容可比拟为场景,识解就是观察这场景的特定方式。

三、详略度原理详略度在识解的4个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

情景的详细可以是突显/隐藏的结果,也可以是聚焦/模糊的结果,也可以是第一视角/视角转换的结果。

详细度高意味着译文所呈现的诗词情境更加详细,更加逼真,就更容易激发读者情感共鸣,使读者实现很好的阅读互动体验。

四、文本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一个部分,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对其诗词的研究自然也应该是中国典籍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国内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对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和论著。

(一)《如梦令》英译本对比分析李清照是南宋有名的女词人。

其诗以清新婉约著称,字里行间的淡雅愁绪丝丝入味,意犹未尽。

其词口语色彩浓厚,凄婉的同时更显语言的精炼。

这篇《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之一。

简单数语却道尽其热爱大自然、惜春伤春之情,其中曲折尽藏于短短的几句之中。

诗中"雨疏风骤"描写了天气情况、下着雨,虽然雨势不大,但是狂风猛烈。

这一句的天气为后来的"绿肥红瘦"交代原因——风雨吹得花儿凋零,也为第二句的饮酒作出解释。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姓名:邢娜学号:2120111442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姓名:邢娜学号:2120111442摘要:诗歌是人类文学殿堂的瑰宝,是最为纯粹的文学形式。

古诗英译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美感。

本文从讨论翻译美学和翻译学“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出发阐述了诗歌翻译美学,并在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基础上,对美国肯尼思.雷克斯罗斯、我国许渊冲和徐忠杰的三种英文译本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诠释了翻译诗歌美学,并对比总结出“三美原则” 在译作中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声声慢》,翻译美学,“三美”,译本,艺术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自幼博通诗书。

她写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目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

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声声慢》,中国文学史上的“叠音绝唱”,是李清照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所作的词,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一共用了九次叠音,尤其是开篇七叠连用,音凄情苦,自古以来令人哀伤叹绝。

李清照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此首《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此时正值外敌入侵,她在故乡山东的房子也被敌兵付之一炬。

丈夫已病死,而夫妻二人费尽半生心血所收藏的金石文物也在慌忙避难过程中丢失殆尽。

作者当时已经年近五十,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于是在深秋的某一天,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该词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与清新可人的风格,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字里行间哀愁满目,令人读之心酸。

《声声慢》这首词长于铺叙,但又不拘泥于外部事件的完整性,而是以时间为线索,紧扣内在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展开的,所以能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无累赘之感。

浅析李清照词作译文意境的得与失

浅析李清照词作译文意境的得与失

浅析李清照词作译文意境的得与失作者:毛艳飞董菁李军莉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其诗词作品也受到众多人的青睐,且被翻译成英文引入国外,其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美学价值。

然而,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在两种语言的转化中,尤其是诗词作品的翻译中,是否还会完整的保留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境呢?本文将以胡品清、许渊冲和王红公三个版本的李清照词《点绛唇》的英文译作为例,从美学角度来研究李清照词意境在翻译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意境;建筑美;境界美;音乐美;含蓄美[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0)02-0053-03Abstract:Li Qingzhao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graceful poetic genre in Song Dynasty, and is called "the most talented woman of all ages", whose lyrics have been favored by people and we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However, translation is to transfor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wo languages, especially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works, will the informa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be completely preserved?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lyrics by Hu Pinqing, Xu Yuanchong and Kenneth Rexroth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Key word:Artistic conception;Beauty of structure;Image;Music;Implication中國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展室中的一件瑰宝。

开题报告功能对等视角下“三美” 论的体现—以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词为例英语

开题报告功能对等视角下“三美” 论的体现—以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词为例英语
中心论点(Thesis Statement):
本论文主要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许渊冲对李清照词的翻译,从而体现出许渊冲的“三美”理论
Thesis Sபைடு நூலகம்ate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Ci poemsby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which reflects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principle.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许渊冲对李清照词的英译,体现出他的“意美、音美、形美”理论对中国诗词翻译更具有针对性,从中找出宋词的翻译技巧,为西方读者提供优越的翻译版本。
Purpose:Thispaperaimsatmaking astudy ofXu Yuanchong’stranslation of ci-poems composed by Li Qingzhao, and reflects histheoryof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is more targeted to the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as well as finds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Song Ci,so as to provide the west readers with superior translation versions.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
Domestic Research:
The first translation of Ci Poems of Li Qingzhao was done by Bing Xin in her graduate thesis for a master’s degree in 1926, in which shetranslatestwenty five Ci Poems of Li Qingzhao. Chu Dagao was also among the earliest to introduce Li Qingzhao’s Ci Poems into the English world. From then on, it was until 1960s that appeared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and all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were published in America. Till now in inland Xu Yuanchong is the only who has translated all the sixty Ci Poems of Li Qingzhao in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published in 2003. A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proceeded inChina,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n Li Qingzhao came into being in the early 1980s. In 1981, Xu Yuanchong published a research article,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in which he introduced the famous“Three Beauties”Theory. From the very start, Prof. Xu set a very high standard of poetry translation“beauty in sense,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form”. It is a very concrete and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poetry translation.

从功能对等视角对比分析宋词翻译策略--以《雨霖铃》两个英译本为例

从功能对等视角对比分析宋词翻译策略--以《雨霖铃》两个英译本为例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12月20日Dec.202019第39卷第12期Vol.39No.12doi:10.3969/j.issn」008-9640.2019.12.021从功能对等视角对比分析宋词翻译策略——以《雨霖铃》两个英译本为例吴新梅(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语言、修辞、意象构建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先生与杨宪益先生的《雨霖铃》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他们各自译本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对等;《雨霖铃》;英译本;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1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9)12-0048-02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雨霖铃》描写词人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下时与恋人凄婉惜别时的场景,实乃一篇千古佳作。

目前,已有许多人翻译过这首佳作,且其中不乏精品,如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下文简称许译本)与杨宪益先生(下文简称杨译本)的译作就各有特色。

本文借用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拟对两种英译本关于语言翻译、修辞转换以及意象构建等方面的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二者诗词翻译策略的不同之处,从而使汉语诗词文化更好地为世界所认知。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尤金•A•奈达最初在著作《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将“功能对等”定义为目的语读者应该能够以源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来理解译文。

在此定义中,他关注和强调的是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感受应大致相同,译者可以通过寻找对等语、重组形式和语义解构来达到这种相同。

而这种相同包含了翻译定义里面的贴近、自然和对等。

二、柳永及其《雨霖铃》特点分析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雨霖铃》一词尽显作者“笔调恣意,哀怨缠绵,深沉婉约”的风格,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这首词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表达词人与恋人依依惜别之情。

浅析宋词俄译中的情感传递——以李清照词为例

浅析宋词俄译中的情感传递——以李清照词为例

81作者简介:李明玥,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笔译。

浅析宋词俄译中的情感传递——以李清照词为例浅析宋词俄译中的情感传递——以李清照词为例李明玥(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03)摘要:诗词翻译是世界各民族传承文明。

相互学习的重要手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诗词翻译的历史都源远流长。

中国古典诗词的俄译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性,汉语与俄语在语体上有很大差别,在翻译诗词方面,有诸多情感不能完全对等地表达出来。

本文就中国宋代诗词在俄译中的情感传递进行分析,旨在使更多读者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时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不断跨向新台阶。

关键词:宋词俄译 李清照 情感传递中图分类号:H315.9 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081-02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与目的论翻译(1)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介绍。

20世纪70年代,德国一些功能派学者首次提出了功能性翻译理论。

1971年,莱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胜》一书中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由此形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雏形。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通过译者的创作性的翻译使原作成为具有某项或多项性能的翻译作品。

运用功能主义翻译得到的译本和原作之间的关系,是将译文所盼望和要求的功能在不断具体的过程中实践而得的。

20世纪90年代初,翻译学者诺德在实践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两种实用的翻译策略——即工具性翻译和纪实性翻译。

纪实性翻译就是通常我们所用的逐字逐词翻译,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因素,使读者感觉他们确实是在读一种被翻译过来的作品。

而用工具性翻译则对原文的表现形式有较大改动,使读者感觉他们是在读一本新鲜的母语类书籍,情感饱满,想象丰富。

(2)目的论翻译。

在《翻译理论基础概论》这本书中,一些功能派翻译学者解释了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的主要内容有: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意境再现与意象解读——李清照《声声慢》英译的对比分析

意境再现与意象解读——李清照《声声慢》英译的对比分析
2 . 1 意境 的再 现
在 中 国古 代 诗 词 中 ,不 是 所 有 的 数 词 都 是 具 体 的数 字与 次数 , 应 结 合 具 体 的诗 词 辨 析 。 因此 , 在诗歌的英译 中, 正 确 理 解数词是非常有必要 的。如 : 刘 禹锡 《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首联 : 巴 山蜀 水 凄 凉 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其 中“ 二十三” 则 为 实指 , 数字愈 确切 , 愈 见 其 弃 置 之 久 。 …译 为 : t w e n t y — t h r e e v e a r s . 柳宗元《 江雪》 首联 : 千 山鸟飞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其 中 “ 千 山” 与“ 万径 ” 则为虚指 , 是一 种夸张 的说法 , 意 在 表 明 目力 所 及 的范围内 , 看不 到飞鸟 , 看 不 见 人 迹 。 因此 , O v e r a t h o u s a n d
mo u n t a i n s t h e w i n g i n g b i r d s h a v e d i s a p p e a r e d . T h r o u g h t e n t h o u .
s a n d p a t h s . n o t r a c e o f h u ma n k i n d . 与0 v e r n o h i l l t h e r e i s a b i r d i n s i g h t . Al o n g n o p a t h t h e r e i s a f o o t p i r n t o n p u r e wh i t e . …相 比 。 后 者




与 意 象
杨 雪姣

唐宋散文之李清照《词论》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唐宋散文之李清照《词论》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唐宋散文之李清照《词论》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

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1,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2。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3。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4、宋子京兄弟5,沈唐6、元绛7、晁次膺8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9、欧阳永叔10、苏子瞻11,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12、曾子固13,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14、贺方回15、秦少游16、黄鲁直出17,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典重。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注释】1郑卫之声:指春秋时郑卫两国新兴起的一种长于言情的音乐,后来便用作淫靡之乐的代称。

2“故有”句: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元宗乐府辞云:'小楼吹彻玉笙寒’,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李清照词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李清照词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李清照词翻译作者:王博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6期[摘要]李清照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近年来对李清照词的翻译研究逐渐升温,尤其对其后期作品的研究颇多。

本文选取其早期作品《浣溪沙》,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对李清照词翻译的指导作用,进而找出更好的李词翻译方法。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李清照词《浣溪沙》英译[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84-02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流传于后世的诗词均堪称经典之作。

李词善于移情于物,笔触细腻,构思精巧,诗味隽永。

一部好的翻译作品既要保证展现给读者诗词的原貌,同时也要将原作者想表达的内在情感传达给读者,李词的翻译难度可想而知。

能否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传达出文中的内涵,必然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功能对等角度出发,通过对许渊冲《浣溪沙》英译本的研究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对李词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强调译语要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最大程度的对等,包括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语言意义上的对等为首要的,其次才是形式上的,不可过分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失去了原文的意义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注重三个方面:意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对等。

下面,笔者将从这三方面分析许渊冲《浣溪沙》的英译本。

原作赏析:《浣溪沙》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笔者认为,只有充分理解原作的内涵,才能创作出翻译佳作。

词牌又名《浣沙溪》或《浣溪纱》,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

全诗大意为:清明时节,春光和煦,玉炉里未烧尽的熏香袅袅萦绕,梦醒后,花钿发簪落在枕边。

海燕还未飞回,人们就在玩斗草游戏,江梅花落,柳絮纷飞,黄昏的细雨打湿了秋千。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宋词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宋词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宋词的英译宋词,已经被许多翻译家翻译过,在诸多译文中,许渊冲教授和徐忠杰先生的译文可谓最负盛名。

然而,他们两者的译文仍然存在不小的差异。

虽然,译文的差异可以看作是译者个人不同的翻译风格引起的。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译文的话,还是可以对这些译文进行比较并评判孰优孰劣。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非常有名的翻译理论,并且可以运用于不同文体的文本翻译研究中。

虽然诗歌翻译在许多翻译教材中都被单独列出,我仍然试图通过功能对等理论来比较和分析两位学者就同一首宋词作出的翻译。

在这篇论文里,我选取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姜夔的《扬州慢》,范仲淹的《渔家傲》等等耳熟能详的宋词,从词语运用,韵律,中国特有文化翻译等等角度分析两位译者的译文。

在这篇论文的第四章,我选取了许渊冲教授翻译的不同宋词作者写的相同词牌名的词来进行分析。

因为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音韵和文字结构。

从这篇论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每一首宋词都有不同版本的翻译,但是通过功能对等理论仍然能找出其中最为贴切和对应的一篇译文。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1.李清照与《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与之志趣相投的丈夫李明诚也病死在任上。

此时,年仅50 的李清照孤单一人,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尽尝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悲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以其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词,虽只字未言愁,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声声是愁,而其后的“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用暖后的寒冷和满地的黄花表达作者凄苦的哀愁,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虽未言愁苦但却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哀愁。

结尾仅用一个“愁”字概括,欲说还休,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2.翻译美学1750年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鲍姆加登在著作Aesthetica 中首次提出创建“美学”。

美学的原义是研究人的感性的学科。

感性,也称感觉,指人的感觉、情感、想象、幻想和直觉等活动。

而审美与艺术同这些感性活动紧密相连。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

而中国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

“模糊、朦胧及总体”表明逻辑消失,意境却显豁,理性隐形,文采却斐然。

翻译家们在翻译中都在追求着这种翻译美学,如: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求真是低要求,求美才是高要求”“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等。

中国的诗歌用简短的语言表达着深刻的含义,在翻译中也更需要美的阐释,这正与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相符合。

3.从美学角度对比《声声慢》的两种译本美学在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意美”再现出原文的意境之美,“音美”指译文符合原文的节凑音韵感,“形美”主要指的是翻译成的译文的行数、分节及押韵是否与原文的行数一致或相协调。

关联理论视角下李清照词中的隐喻翻译比较研究.doc

关联理论视角下李清照词中的隐喻翻译比较研究.doc

关联理论视角下李清照词中的隐喻翻译比较研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宋词代表着一代文学之胜,兼具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宋词中包含着丰富的隐喻。

通过这些隐喻,读者可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解历史长河。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其词风被称作“易安体”。

在她的词中,隐喻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目前,已有许多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对她的词进行了翻译和研究,为其词的英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由于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其词及其中的隐喻的理解、翻译和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它不仅是语言的,更是认知的、概念的。

隐喻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如何正确地翻译隐喻,已经成为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共同的心愿和探讨的问题。

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将人的交际活动视为基于语境的“明示-推理”过程,对翻译现象有着极大的解释力。

据此,译者要充分了解并准确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图,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决定自己的翻译意图,在译文中通过增强语境效果,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从而成功地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译文读者。

本文采用定性、演绎及共时研究的方法,对李清照词中隐喻的翻译进行如下研究:首先,根据认知语言学有关隐喻的基本理论,归纳并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隐喻。

第二,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以《醉花阴》为例,从语境效果、关联程度以及是否达到最佳关联等方面,比较分析不同译本对李清照词中隐喻的翻译操作,并对不同译本进行评价。

最后,本文提出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该考虑始源域在原语和目标语中的对应情况,从而决定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等翻译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李清照词中包含丰富的隐喻,至少可概括为时间隐喻和情感隐喻两大类。

其次,不同译本对同一隐喻的翻译处理存在极大差异,它们在传递原文作者意图,进行语言转换时,并非完美。

_如梦令_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_如梦令_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三、原作与译本的比较
( 一) 译本 A 和原作语篇的主位结构比较 从表 1 可以看出原文和译 本 A 在主位结构方 面的异同。
表 1 译本 A 和原作语篇的主位结构 Ta ble 1 tr ansla tive edition A a nd the original
editions subjective structure
按照系统功能语法主位和述位的划分标准, 这 首词由七个句子构成了完 整的诗歌语篇。词的第
一、二、三、四句 分别是整个语篇的第一、二、三、四 句, 而词的第五、六、七句构成了完整的答语, 因此这 三个句子合起来构成了语篇第五句。语篇的第一句 的主位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 昨夜0 , 而述位是由 并列句/ 雨疏0 和/ 风骤0 组成。在这个并列句中, 主 位分别是/ 雨0 和/ 风0 ; 述位分别是/ 疏0 和/ 骤0。语 篇第二句的主位是/ 浓睡0 , 述位是/ 不消残酒0。语 篇第三句从句子的表面上看没有主位, 但是根据上 下文, 以及汉语语言的衔接手段来判断, 可以发现这 个句子实际上省略了一个/ 我0 字。因此, 这个句子 的主位是省略了的/ 我0 , 述位是/ 试问卷帘人0。语 篇第 四句 和上 句一 样 也是 一 个言 语 过程 ( Verbal Process) , 而且从衔接关系上可以判断出该句的主位 是省略了的/ 卷帘人0 , 述位是/ 却道海棠依旧0。语 篇第五句和语篇第三句的结构很相似, 它们的主位 相同, 都是省略了的/ 我0 , 而述位部分 省略了/ 道/
第2卷 第2期 2004 年 6 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 it 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 ion)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翻译李清照词的英译-精选文档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翻译李清照词的英译-精选文档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翻译李清照词的英译翻译早在公元前就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演绎到现在,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李清照词的英译根据目的论的观点:作为一条总的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即译文语篇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

如果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语语篇通过某种语篇手段达到的某种功能目的就不一定在译语语篇中也能起到预期的功能目的。

甚至有时两者可能大相径庭。

因此,翻译时需要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采取相应的方法策略。

德国著名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认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接近作者;另一种则反之,引导作者接近读者。

”苇努蒂(Venuti) 在此基础上,将它们分别归纳为“异化法” (foreignizing method) 和“归化法” (domesticatingmethod)[2](P20) 归化的译法就是译文语言通顺自然,没有翻译的痕迹。

译语读者读起来没有陌生感;而异化的译法即保持原语的异国情调。

译语读者感觉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比较“洋气”。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归化和异化是否水火不相容呢?译者翻作品译是否只能选择其一并一用到底,以达到忠实于原文或符合译入语习惯的目标?众所周知,许渊冲是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许渊冲对东西文化的了解与对中英文的掌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使他能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世界间自由驰骋、游刃有余,并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词饱含着中国的一些特有风俗和文化习惯,所以其翻译的预期功能是传播中华文化底蕴与信息,并达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目的。

中国人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外国人也应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

为多数译文读者的记忆中并不存在这些民俗的表现形式,更缺少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体验。

从许渊冲宋词译文中浅析对等原则与译者

从许渊冲宋词译文中浅析对等原则与译者

从许渊冲宋词译文中浅析对等原则与译者在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相互交流时,文本语言直接表达的意思和语言背后隐藏的寓意是有所不同的。

诗歌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形式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本,根据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对等原则”与“超越原则”的说法,笔者认为的对等与超越原则不仅是词语上的对等与超越,还有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和情感上的对等与超越,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宋词》为例本,浅析译者在翻译诗歌中隐藏信息与文化色彩词时应如何处理。

标签:许渊冲;宋词;对等原则;超越原则;隐含信息;文化色彩一、引言许渊冲先生认为奈达所提倡的“对等翻译”只能进行西方语言(如英、法、德、俄、意、西)之间的翻译,因其中约有百分之九十的词汇可以在另一种西方语文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

但是中文和西文不同,中文词汇大约只有百分之五十可以在西方语文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

(孙训龙,1)这就是说,中西互译时只有一半可以找到对等语,另一半却找不到。

“怎么办呢?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译语的表达方式不如源语,那是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另一种是译语优于源语,或超越了源语,那时,就应该尽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甚至超越源语,这就不是对等原则,而是超越原则了。

”(许渊冲,2)二、诗歌翻译中隐含信息的翻译在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相互交流时,文本语言直接表达的意思和语言背后隐藏的寓意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提出高低语境理论的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T·霍尔的分类,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为低语境文化。

这就使得高语境的中国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需要着重考虑两者的差异,尤其是在对两种语言的古语言进行翻译时,译者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原文的忠实通顺的体现,更是文化的重新构建,从而把握“对等”与“超越”的尺度。

在对李清照《醉花阴》的翻译中,许老的翻译就很好的体现了“超越”。

词的全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浅谈李清照诗词翻译

浅谈李清照诗词翻译

浅谈李清照诗词翻译
浅谈李清照诗词翻译
余琦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瑰宝,她是我国文学史中的才女之一。

本文以李清照所处的时代为背景,以其生平为依据,对李清照的诗词翻译进行讨论。

将以前期作品《如梦令》和后期作品《醉花阴》《蝶恋花》为例,以形象化、真实化、生活化为原则进行翻译。

而对李清照诗词的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我国宋词文学和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17(000)037
【总页数】1
【关键词】李清照;宋词;翻译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髓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上的明珠,在世界上也是极具影响力的。

李清照,更是我国宋词发展中最为杰出的女词人,在我国甚至在世界文学论坛中占有重要位置。

因其生活经历曲折,导致她的作品风格在前后期截然不同,前期主要是描写待字闺中的少女情怀,文字大多阳光秀丽;后期作品则以凄婉为主。

因此,对李清照诗词的翻译与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宋词兴起与发展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新文学体裁,别名长短句。

具有音乐和文学两方面的特征。

起初在民间兴起,在唐朝就已经出现。

从五代到宋词,才得到发展,到宋朝之后,词已经开始盛行。

宋词以其深细丰富的思想内涵、参差错落的句式和特有的内在旋律、节奏,打动和震撼过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读者,也为后世传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奈达翻译理论看李清照宋词的翻译作者简介:周婵婵(1990.3~),女,江苏丰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摘要:奈达翻译理论的研究对翻译界影响深远,本文即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同英译作品的比较与评价赏析,阐明了其英译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尝试为唐诗宋词的英译指出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宋词;李清照;1.引言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瑰宝,形式灵活,表达准确细致,情感细腻,为大众所赞誉。

宋词可以划分为两个流派,婉约派(gentle and restrained school)和豪放派(heroic and unconstrained school)。

女词人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措辞优雅,充满了真情实感。

本文以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数个英译本进行分析。

在本文选取的这些著名译者的译本中,有的选词考究,注重原作韵律的体现;有的采取了自由体诗歌翻译,强调体现原作的精神;有的则将二者合二为一。

这些译本虽有不少错漏、添加甚至改写,但从总体来看所译内容和体裁,基本上忠于原作,能够实现译作和原作的功能对等,努力让译作读者的反应和原作读者反应相同。

2.奈达翻译理论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

据奈达所述,所谓“功能对等”是指“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翻译理论主要表现在其提出的“动态对等”、“读者反应”、“翻译即交际”、“语言表现力”、“翻译三性原则”等概念中。

新概念上通常对“功能对等”理论的认识误区在于,认为所谓的“功能对等”,意味着翻译时必须在语言形式上达到很大程度的意义一致性。

事实上,“功能对等”更多强调的是在文本内容及文体理解欣赏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3.李清照诗词的特点李清照词作存于《易安集》、《漱玉集》,其词流传至今的约有45首。

前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少女生活和思想感情,后期作品主要是抒发感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李清照前期的词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截然不同。

国破家亡,政治动荡,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境遇,让她精神很痛苦,词作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感。

如《声声慢》一词中,无处不充斥着女词人身世飘零,孤独生活的凄凉。

除此之外,李清照的词中还多用口语,语言通用流畅,仿佛是信口说出,但细细品来,却有多层深意。

4.《声声慢》(寻寻觅觅)译本分析《声声慢》属于李清照后期作品,语言悲凉孤苦。

下面笔者将在奈达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功能对等。

4.1《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原文及分析《声声慢》原文如下: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盖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粹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善用叠字,叠字,就是相同的汉字重叠起来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加强感情或语气的表达手法。

运用得当,叠字能够让文学作品更加形象、更有韵律感、更有表现力。

在她所遗存的词中,有四分之一都使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也都成功地将女词人的感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最为典型的就是《声声慢》一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开篇的叠字令无数词人倾倒,同时也难倒了不少翻译名家,比如林语堂、许渊冲、朱纯深等。

这几个叠字精准地刻画出了女诗人失去丈夫后孤苦伶仃的状态。

选取该段译文的八个译本如下:1.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许渊冲版本1)2.i seek but seek in vain,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许渊冲版本2)3,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林语堂)4.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alone,lonely,moody,gloomy,i am,at this most unrestful moment(朱纯深)5.alas! ive wandered here and there,longing after something.yearning for something,aspiring to something.forever feeling lost,forever feeling sad,in this cold,dreary autumn.in this dreary,sad autumn,(黄宏荃)6.seekingseekingsearchingsearchingover and overlonely and forlornsighing;grievingsighingin the same round(kwock & mchugh)7.seeking,seeking,chilly and quiet.desolate,painful and miserable.(杨宪益)8.seek…seek,search…search;lone…lone,cold…cold:sad…sad,pain…pain,moan…moan.(柳无忌)在八个译本中,第八个体现出了原文一连用的七组叠词。

第3、6、7译本采用的是单独的不重复的词。

第1、2、5译本体现了韵律。

抛开这些译本能否完整地表达出原作这十四个字的内涵,单从形式上看,使用单个重复的词更能保持原作的特质。

特别是第八个译本(柳无忌译)生动地诠释了原作的内容和格式,包括省略号的使用,都很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引起译作读者产生共鸣,符合奈达所说的“读者反映论”。

一个好的译作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的精神,不仅仅要在形式上和原文对等,更应该在内容及文体理解欣赏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在许渊冲两个版本中,他对“寻寻觅觅”的处理有很大不同,第一个版本译作“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第二个版本译作“i seek but seek in vain,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可见第二个版本的语气更强烈更有力,“seek in vain”但又“search and search again”更能让译作读者体会到女词人的凄苦,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文学大家林语堂对这两句的英译没有选用重复的词,但他精心选用了一系列以“辅音d”开头的单词来体现原作的叠词的意境,又使用副词so加强语气。

林的英译本也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6译本译者是外国学者,此译文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格式,无停顿,用语简洁正符合中诗的特点,并且运用了首韵、尾韵等形式把整个情境编织在一起。

对c.h.kwock和vincent mchugh来说,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应尽量忠实于原文作者。

他们认为,“翻译应尽可能做到与原诗一字不差。

除了译者不作创造性发挥外,忠实的另一个涵义是,尽可能在译诗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结构”。

而奈达翻译理论中动态对等翻译,奈达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

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

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在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而c.h.kwock和vincent mchugh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译作,相对于中国译者来说,更加注重和原作的形式对等,没有加入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人物(i),翻译略显平淡,寄希望于译作读者能从中体会原文的意境。

在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低沉,但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5.结语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具有很高的诗歌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女词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宋词的英译,由于异国文化、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因素,需尽可能有效地将原文本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保留原词的形式和韵味,实现两个文本的“等值”。

对宋词的翻译应以传达意境为主,翻译者应当考虑源语言的交际意图,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

宋词的英译不同于其他的文学翻译,要求更高,规则更严,同时它又同其他文学翻译一样有规律可循,不能偏离一些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1] nida,eugene.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 李晶,《从许渊冲翻译美学视角看李清照词的英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4] 李玉凤,《简析宋词英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5] 肖萌,《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9(5).[6] 谢真元,《宋词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p682[7]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8] 徐忠杰,《词百首英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1987[9] 杨宪益,戴乃迭.宋词[m].外文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