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地质学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煤矿地质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6-8*?)1、地震分界面: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长波速度的变化,发现的两处极为明显的分界面。

2、增温梯度:增温带中,温度随深度变化,即增加一定深度,温度身高的度数(℃/100m)3、内力地质作用:发生在地球内部,由地球本身的能量—地球旋转能、重力能、地球本身的热能以及化学能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在地壳表面,由太阳辐射的热能有暖气大自然化学和物理变化的各种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5、风化作用:由各种化学反应及生物活动等因素使矿物、岩石在原地收到的破坏6、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对地表岩石风化后的产物从原地剥离开来的作用。

7、磨圆作用: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颗粒间的相互摩擦以及颗粒与河床地面、地面的摩擦作用,使碎屑的菱角被磨蚀,形态逐渐趋于圆球形。

8、机械分选作用:由于风、水的搬运营力按规律逐渐减小,碎屑颗粒按大小、密度不同分别逐渐沉积下来。

9、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的压力增大、温度升高或溶液的影响下,发生压缩、胶结、交代、再结晶作用,而形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

10、岩石: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矿物的集合体。

11、矿物:由一种元素或两者以上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者化合物。

12、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13、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14、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凹凸不平的面。

15、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指甲:2.5,小刀:5)16、岩浆:地下深处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性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17、岩浆岩:岩浆侵入到地壳不同深处或喷出表面逐渐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18、变质岩:地壳上先已经形成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和外来物质的参入,而引起其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的改变,形成新的岩石19、沉积岩:母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的一种层状岩石。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成煤作用第一节成煤原始物质与有机组成1、三个主要成煤期1)第一大成煤期: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石炭-二叠纪是我国最早和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2)第二大成煤期:侏罗-白垩纪,为世界第二大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期,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

3) 第三大成煤期:第三纪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

2、植物的有机组成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2)木质素-由苯基丙烷单元构成的三维空间芳香族高分子聚合物.3)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单元构成的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高度有序,但具有强烈的亲水性,极易水解.4)脂类化合物-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蜡质和树脂,角质,木栓质等.3、煤的概念煤是死亡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堆积并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可燃有机岩石。

4、植物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5、植物的成煤条件1)成煤植物——物质来源2)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植物大量生长,同时避免氧化分解,得以保存成煤。

即温度和湿度。

3)地理条件-沼泽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繁殖、遗体埋藏、储存。

4)构造条件-地壳抬升、下降;植物沉积与地壳下沉速度均衡,及小型升降或间歇性沉降。

第二节泥炭的形成和堆积环境1.泥炭、泥炭沼泽概念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2、泥炭沼泽发育的主要环境1)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这种洼地有利于水的汇聚而不利于水的排泄,由于基底的缓慢沉降,使地下水位能保持缓慢速度持续抬升;2)泥炭沼泽发育地区大多是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如海、湖、河)间以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被相对隔离的地带,如沙坝或沙嘴或沙滩为阻隔,而且是相对分离于开阔海域以外的海湾泻湖地带、天然堤与活动河道分离的河后沼泽及废弃河道等;3)泥炭沼泽发育的地带,大多为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3、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地区,一般多属于河流作用、冰川作用有关的河湖地带;主要区带:河漫滩洼地、废弃河道洼地、在近湖区。

煤矿地质学复习题

煤矿地质学复习题

矿山(煤矿)地质学复习题1 煤矿地质学的基本任务2 地温梯度和地温级3 地球的内、外圈层各包括哪些内容(只记标题)4矿物和结晶质矿物的概念5总结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内容: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影响颜色的因素、结构和构造)6地质作用的概念7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包括的内容(只记标题)8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的定义9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0说明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各自的特征、形成过程及说明的问题11标准化石12 标准剖面13 古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14中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15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16 倾斜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定义17如何应用三点法求岩层的产状要素(见课堂笔记-)18 褶曲要素的内容及概念19褶曲的分类(横剖面)20断层要素的内容及概念21断层的分类22张节理的特征23 剪节理的特征24成煤的必要条件(成煤控制因素)25 煤层总厚度和有益厚度的概念26 煤层的定义(见课堂笔记)27 含煤岩系的定义28 影响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因素和后生变化因素及其特征29近海型煤系的主要特征30 内陆型煤系的主要特征31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及其沉积物的分布特征P3532煤田地质勘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提交哪些成果及其与煤矿基本建设的对应关系P183或课堂笔记33岩石的空隙性有哪些34潜水的定义35承压水的定义36矿井充水水源有哪些37矿井充水通道有哪些39复习潜水完整井、承压水完整井、承压水转无压水完整井、矿井(巷道、采面)涌水量计算公式及涌水量计算例题40 三量的定义41瓦斯含量的概念42相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43绝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44能利用储量的概念45 重力的定义46 地磁三要素47 说明华北地区古生代地史演化古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成煤作用关系分析48 编绘煤矿综合地质图件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49 如何计算可采储量50如何计算开拓煤量。

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

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

老师画的重点:聚煤作用〔聚煤条件〕煤化作用〔煤变质作用〕煤的孔隙系统煤岩组分煤层气、煤成气和瓦斯的关系煤成油理论等温吸附曲线煤的分类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成煤的前提条件〔泥炭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形成条件〕:1、大地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和成煤构造凹陷。

2、古气候条件:植物生长所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古地理条件:提供成煤场所〔成煤环境〕。

4、古植物条件:成煤的物质来源。

沼泽: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常年积水的洼地,其中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背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即可转变为泥炭。

泥炭沼泽形成条件: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2、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能保存转化为泥炭。

泥炭堆积条件:1、温暖的气候;2、常润湿多水;3、氧供应受限;4、下沉〔植物生长毕旭思均衡的〕;5、有限的沉积流入;6、埋藏充足的深度;7、时间〔10000年以上〕泥炭〔煤〕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煤植物群落;2、成煤气候;3、泥炭聚集环境;4、古构造条件。

聚煤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1、均匀的温度和潮湿的气候:适宜于地上植物的繁殖生长;2、大面积的沼泽地带:有利于植物的群落发展;3、地壳的下降运动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相适应:有利于植物遗体的保存并沉积形成煤层。

泥炭〔腐泥〕化作用:由植物残体转化为泥炭的作用。

煤化作用:由泥炭转化为煤的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从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聚集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泥炭化作用包括:1、生物化学分解作用2、生物化学合成作用3、凝胶化作用4、丝炭化作凝胶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深、气流闭塞的沼泽环境下,受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发生细胞结构的吸水、膨胀、变形、破裂以至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体的无结构的胶质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煤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题型整理

煤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题型整理

煤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题型整理1、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2、凝胶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作用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3、丝炭化作用:由于氧化作用和脱氢、脱水作用,在弱氧化及还原条件下,形成贫氢富炭的丝炭的过程。

4、残植化作用:在泥炭化作用过程中的水介质流动通畅、经常有新鲜氧气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先分解破坏并不断被流水带走,使植物残体中的稳定组分大量地集中形成残植煤的过程。

5、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6、煤化作用的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7、希尔特定律: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称为希尔特定律。

8、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在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质作用9、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引起煤的变质程度增高的作用。

10、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这些深成侵入体虽有时离煤层或含煤岩系有一定的距离,但由于其巨大的热能的影响,足以使煤发生区域性变质,所以又称为区域热力变质作用11.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这些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

12、自旋回:主要是指在一沉积体系内部,由于能量和沉积补给物质的再分配,沉积体系的总沉积能量和补给物质未发生变化。

13、聚煤盆地:是指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1.1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

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

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2.1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2.2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2.3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3.1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3.2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煤矿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学复习资料概论:1、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址问题)2、煤矿地质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圈层构造(内圈层:莫霍面、古登堡面。

底壳,地幔,地核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称重力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3、地磁的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第二章:矿物1、矿物: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2、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结构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3、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4、晶体习性:在相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同种矿物晶体往往具有常见的形态,称为晶体习性。

5、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都是非晶质体,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等。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第三章:岩石1、岩石的概念: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2、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

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

3、岩浆岩的分类:根据岩石中的化学成分(SiO2 )含量将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类。

煤矿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学复习资料
16倾斜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定义
1)走向:岩层层面与任一参考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的方位角即为岩层的走向。
2)倾向: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参考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倾向线;倾向线所指的方向,即为岩层的倾向。
3)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倾向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又称真倾角。
2)地层界面为水平面,故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一致。
3)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在沟谷中均呈“V”字形弯曲,且尖端指向上游;在山顶上,则呈封闭曲线。
4)同一岩层顶、底界线的标高差,等于该岩层的真厚度。
5)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及地形坡度。当坡度一定时,岩层厚度大,露头宽度也大;反之,则小。当岩层厚度一定时,地形坡角越大,露头宽度越小;地形坡角越小,露头宽度越大。
8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的定义
物理风化作用又称机械风化作用:是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发生化学分解,从而引起岩石成分和性质改变的作用。
9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特点:1)上下两套地层以一角度斜交;
2)上下地层时代不连续;
3)上下地层的岩性与化石内容显著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凸凹不平剥蚀面。
11标准化石
只有那些在地史上生存时间短,演化快,分布地区广,数量多,特征明显的生物,其化石具有用来划分、对比地层和鉴定地层的地质年代的价值称为标准化石。
12标准剖面
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同一地质时期沉积的岩层是在相同或相似价值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相同或相近岩石特征,叫做该时期地层的标准剖面。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科⼤采矿⼯程第⼀部分矿物与岩⽯⼀、矿物1.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在地质作⽤下,有⼀种元素或两种以上元素组合在⼀起,具有⼀定的外部形态、物理性质和⽐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的⾃然物质。

它是成地壳岩⽯的基础。

通常,⾃然物质多以固态存在于地壳中,少数呈液态(如⽯油、⽔银)和⽓态(如天然⽓)。

⾃然界中,有⼀种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然⾦Au,铜Cu、⽯墨C等,也有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形成的矿物,如⽯英SIO2,⽅解⽯caco3等。

2.矿物的⾁眼鉴定⽅法通常,对矿物⾁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是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1)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形态是指矿物的单体及集合体的形态。

1)矿物单体的形态结晶习性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往往⽣成某⼀习见形态的趋势。

根据矿物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成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向延伸:呈柱状、针状。

如六⽅柱状的⽯英。

②⼆向延伸:呈板状、⽚状、鳞⽚状。

如⽚状云母、板状⽯膏等。

③三向等长:呈粒状。

如⽴⽅体的黄铁矿。

晶⾯特征主要指晶⾯条纹。

如⽴⽅体的黄铁矿晶⾯上条纹互相垂直,⽔晶的柱⾯上有平⾏的横纹。

2)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取决于个体形态和集合⽅式。

常见的集合体的形态有针状、柱状、纤维状、板状等。

(2)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取决于矿物的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

1)颜⾊颜⾊是矿物对光线中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

由于矿物对各种波长的光波吸收不同,则呈现的颜⾊也就不同。

取不吸收的可呈现⿊⾊,基本不吸收的呈现⽩⾊,质吸收其中某些⾊光则呈现混合⾊。

根据成因不同,颜⾊可分为以下三种:①⾃⾊指矿物本⾝固有的颜⾊。

它是由矿物化学成分中含有的⾊素离⼦所引起的。

⾃⾊⽐较固定,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产⽣⾃⾊的另⼀个原因,使矿物晶体的结构构造引起的。

②他⾊是指混⼊矿物中的带⾊杂质或⽓泡等所引起的颜⾊,它与矿物本⾝的内部构造和成分⽆关。

他⾊随杂质成分的不同⽽发⽣变化。

煤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地质学复习资料

1、《煤地质学》涵义?煤〔田〕地质学:是以地质理论为基础,研究煤、煤层、含煤岩系、煤盆地以及与煤共生的其他矿产(油页岩、煤层气等)的物质成分、成因、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是地质学中形成较早的分支学科。

2、煤地质学的研究内容?①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②成煤作用的研究③煤层及煤系沉积学研究④聚煤盆地的研究⑤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⑥煤层气3、成煤原始物质?植物是成煤的主要原始物质,主要经历了菌藻类植物时代,裸蕨植物时代,蕨类、种子蕨类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4、成煤作用及其阶段的划分?成煤作用: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所经历的一系列演化过程5、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原地生成说与异地生成说原地生成说: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

异地生成说:泥炭层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残体大量堆积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浅水盆地、泻湖、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

6、泥炭沼泽?泥炭沼泽的类型?泥炭沼泽指有植物生长的常年积水的洼地。

沼泽中植物死亡后其遗体能够被沼泽水所覆盖,使其与空气隔绝而不被完全氧化分解,并在逐渐堆积过程后经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变化后可转变成泥炭的,称为泥炭沼泽。

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1、低洼的能够积水的地形和能够给植物提供养分的土壤;2、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气候条件;3、入水量〔流入的地表水、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出水量〔流出的地表水、地下水与蒸发量〕。

分类:按泥炭沼泽的外表形态和水源补给,以及养分和植被等特征,泥炭沼泽可划分:低位泥炭沼泽、高位泥炭沼泽和中位泥炭沼泽。

1、低位泥炭沼泽地形低洼,潜水面较高,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水,潜水面与沼泽水位基本相同。

又称富营养泥炭沼泽,对成煤最为有利。

2、高位泥炭沼泽水源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补给的沼泽。

其水面位于潜水面之上,水源不充足,水中缺少矿物质,因而一般没有高大的植物生长。

煤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地质学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类:1、含煤地层:地质历史的某个时期内形成的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也叫煤系。

中国的含煤地层年代主要有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古近纪和新近纪。

2、均衡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速度大体一致时,称均衡补偿。

在均衡补偿条件下,泥炭层不断增厚,相对均衡状态的长期持续,便形成厚煤层。

3、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

4、凝胶化作用:植物的木质素与纤维素在物理化学性质上都属于凝胶体,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在还原环境下逐渐分解,细胞壁不断吸水膨胀,胞腔缩小,以致完全丧失细胞结构,形成无结构胶体,或进而分解成溶胶,这个转化过程总称为凝胶化作用。

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遭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根土岩:煤层底板以泥岩、粘土岩最为常见,通常呈团块状,富含植物根茎化石和不规则滑面,俗称根土岩。

根土岩常含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其它粘土矿物,尤以高岭石最富集,可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耐火粘土矿层。

7、沉积相:是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的综合8、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9、腐植煤:腐植煤主要由高等植物的茎、根、叶形成。

其中主要由高等植物中不易菌解的类脂物质(如孢子、角质层、木栓层、树脂等)形成的煤,称为残植煤;10、腐泥煤:腐泥煤是由低等植物藻类形成;腐植腐泥煤则由高等和低等植物混合堆积形成11、镜质组:镜质组是煤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显微组分。

它是由植物的根、茎、叶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经过凝胶化作用而形成。

12、表色:在普通白光照射下,煤表面反射光线所显示的颜色称为表色。

13、体色:把煤磨成薄片(厚约0.03毫米),用显微镜在普通透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透光色是煤对不同波长可见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煤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

煤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腐质煤——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成煤作用转变而成的煤。

腐泥煤——湖泽、泄湖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在还原环境下经过腐解形成的煤。

腐植腐泥煤——原始物质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为腐植煤和腐泥煤的过渡类型。

成煤作用——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煤化作用——泥炭或腐泥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以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

腐泥化作用——在还原环境下,由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的作用。

成岩作用——泥潭转变为年轻的褐煤所经受的作用。

变质作用——从年轻褐煤再转变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受的作用。

煤的工业分析:是评价煤的基本依据。

它包括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产率和固定碳四个项目的测定。

灰分产率:测定煤中所有可燃物完全燃烧以及矿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经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以后所剩下的残渣。

外在水分:是指煤在开采、运输、储存和洗选过程中润湿在煤的外表及大毛细孔中的水分。

内在水分:内在水分是指吸附或凝聚在煤粒内部的毛细孔中的水分。

高位发热量:指煤在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热量。

低位发热量:指煤在工业窑炉中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

宏观煤岩类型——依据煤的总体相对光泽强度划分的类型。

它是煤岩成分共生组合的反映。

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显微煤岩类型——显微煤岩组分的共生组合。

显微煤岩成分——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的组成煤的基本成分。

腐植腐作用——真相对密度——在20℃时煤(不包括煤的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视相对密度——在20℃时煤(包括煤的孔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堆密度——单位体积(包括煤颗粒之间的孔隙和煤颗粒内部的毛细孔)的煤的质量。

孔隙率——煤的毛细孔和裂隙之总体积与煤的总体积之比,又称孔隙度。

硬度——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煤田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煤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煤的组成和结构、煤地质的应用等内容。

掌握煤田地质学知识对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生物化学和地理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一种主要的火山岩,并具有燃烧性的有机矿物。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植物残体的堆积、压实和化学变质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经过不同的变质程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煤。

二、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对于煤的形成、富集和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地质条件。

了解和掌握煤矿地质条件对于进行煤田勘探和煤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的赋存条件:煤层的赋存与沉积环境、煤层生热物质的供给及含气量密切相关。

2. 煤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会导致煤中含水率的减少、挥发分和碳含量的增加。

3. 地质构造:构造对于煤层的分布、赋存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4.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在煤矿地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煤层的赋存和开采都有一定影响。

三、煤的分类与性质煤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进行的,主要包括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几类。

煤的性质则是指煤在各类实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热学特性。

煤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煤矿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煤层的赋存形式煤层的赋存形式是指煤在地质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煤层接触关系、煤层的分桩、岩性和破碎状态等。

了解煤层的赋存形式对于煤矿勘探和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煤层的赋存形式也是煤田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总结: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了复习总结。

煤地质学复习题

煤地质学复习题

1.《煤地质学》含义?煤地质学是研究煤炭地质的基础科学。

煤田地质学除了偏重于研究煤的成因,性质,煤层变化等问题外,还涉及煤的自然演化,煤层堆积条件,煤变质作用中的希尔特定律等。

随着煤炭利用的演化,初步建立了煤的工业分析,化学分类,煤的岩石分类和成因分类,围绕含煤岩系的旋回结构层序,初步深化了煤系沉积学的研究。

2.煤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2)成煤作用的研究,3)煤层及煤系地质学研究4)聚煤盆地的研究,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6)煤层气3.成煤原始物质? 低等植物主要是菌类和藻类,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4.成煤作用及其阶段的划分?煤是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转变而来的,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主要发生于地表的泥炭沼泽,湖泊,以及浅海滨岸地带,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在各种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的分解,化合,聚积,在这一阶段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结果使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则形成泥炭;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成煤作用进入第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使煤在温度,压力条件下进一步转化的物理化学作用,即煤的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泥炭转变为年轻褐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成岩作用,从年轻褐煤再转变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菌藻类植物时代:早泥盆世以前低等植物发育时代,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聚煤作用发生。

低等植物经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灰分很高,有一定的发热量,称为石煤。

裸蕨植物时代:晚志留世至早中泥盆世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陆生植物时代,裸蕨类植物是地质历史上最早的陆生植物。

蕨类,种子蕨类竹屋时代: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早期,以孢子植物蕨类和裸子植物的种子蕨为主。

煤矿地质学复习题

煤矿地质学复习题
四、 判断题
1、在煤层底版等高线图上,煤层倾角越大的地方,等高线间距越大。( × )
2、如果确定地层层序正常,则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 )
3、如果地层层序正常,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为背斜。( √ )
4、只要断层面上有擦痕,就可以根据擦痕确定对盘煤层断失方向和地层断距。( × )
1、沿水层(水体)的静水压力 2、煤体强度;3、地质因素;4、开采方法。
13、如何区分陷落柱和断层?
答:陷落柱特点有柱面参差不平的锯齿面柱体多为上部岩层的柱体碎块杂乱无章、大小悬殊、棱角明显、形态各异。柱面倾角60°--80°,由于上覆岩层的陷落及陷落的后期影响会使周围岩层发生变化。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重力能、热能、地球旋转能等引起的地球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矿物: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外部形态和物理特征的稳定于一定环境的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岩石是指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集合体。岩石可以划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2、柱体特征:柱体多为上部岩层的柱体碎块杂乱无章、大小悬殊、棱角明显、形态各异。
3、岩溶陷落柱外围特征: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上覆岩层的陷落及陷落的后期影响会使周围岩层发生变化。
7、矿井透水前有何征兆?
答:煤层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有水叫声、顶板来压、片帮、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淋水加大、出现渗水、钻孔涌水、底板涌水、煤壁溃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症兆。
A.含氧量、水分、灰分、挥发分 B.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C.灰分、挥发分、固定碳、黏结性 D.水分、挥发分、发热量、结焦性

煤矿地质学重点整理

煤矿地质学重点整理

煤矿地质学重点整理一、填空题1.地质作用的分类2.矿物的概念矿物是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并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3.矿物的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根据硬度高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低的矿物的道理,德国摩氏选择了10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级,这10种矿物称为摩氏硬度计。

4.岩石的分类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5.中国地区年代地层表P826.化石的概念和分类,古生物的概念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及其生命活动的痕迹在被沉积物埋葬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

化石根据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一般将生活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统称为古生物。

7.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8.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经过塑性变形后保持其连续完整性,形成弯弯曲曲的形态,这种构造称为褶皱。

褶曲的形态分类:1.褶曲在横剖面上的形态分类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翻卷褶曲。

2)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箱状褶曲、等斜褶曲、挠曲、构造阶。

2.褶曲在纵剖面上的形态分类水平褶曲和倾伏褶曲3.褶曲在平面上的形态分类穹窿和构造盆地。

褶曲长与宽之比小于3:1,呈近浑圆形,其中背斜称穹窿,向斜称构造盆地。

褶曲长与宽之比为3:1到10:1时,背斜称短轴背斜,向斜称短轴向斜。

褶曲长与宽之比大于10:1时称线性褶皱。

4.褶曲的组合形态及分类复背斜和复向斜、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

9.断层分类(1)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正断层、逆断层、冲断层、逆掩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成煤原始物质的特点答:1.低等植物(菌、藻类)腐泥煤(又称石煤,南方多,成于€纪)2.高等植物(裸蕨、蕨类、裸子、被子)腐殖煤。

(裸蕨,根叶不分化,泥盆纪登陆。

蕨类根生。

)2成煤环境形成条件答:必备的两个条件:一,大量的植物持续的繁殖和发展,这是成煤的物质基础;二,植物遗体堆积起来后应及时与空气隔绝,使其不被分解。

主要的形成条件是沼泽。

第二章1泥炭化作用与腐泥化作用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分解及合成,逐渐转变成泥炭的作用。

腐泥化作用:在湖泊、沼泽水深地带、海湾、浅海等水体中,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

2泥炭物质的组成与影响因素答:一,植物,植物是形成煤的原始物质,因此植物群落不同就会影响泥炭的性质;二,营养供应,分为三类,富营养,中营养,低营养滋育类型;三,介质得酸度,沼泽中的酸度直接影响到细菌的生存和活动,因此对泥炭化有重要影响。

四,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沼泽中的氧的供应,决定了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从而对细菌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古地理环境,(1)聚集环境与硫含量,近海型煤田硫含量高(2)聚煤环境与煤的还原程度。

3泥炭化三个作用(凝胶作用、丝碳化作用、残质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

丝炭化作用:(黑)经强氧化或弱氧化作用形成的以炭为主的物质,残质化作用:由水流等作用将先期形成的不稳定物质氧化、溶解、冲蚀后,留下稳定成分的过程。

第三章1煤化作用划分为几个阶段,各具有什么特点1、煤化作用的两个阶段:①煤的成岩作用: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埋藏于地下,经压实、脱水、增碳作用,逐渐固结,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转变成年轻的褐煤,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②煤的变质作用:年轻的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和较长的时间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烟煤、无烟煤和变无烟煤的过程。

2、煤化作用特点:①增碳化趋势。

挥发分减少,碳相对含量增加。

②结构单一化趋势。

泥炭阶段含多种官能团,到无烟煤阶段只含缩合芳核,最后演化为石墨。

③显微组分均一化趋势。

④具有不可逆性。

⑤发展的非线性。

⑥结构致密化,定向排列化。

第四章1什么是希尔特定律答: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2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高,煤质有什么变化答:硬度增大,光泽增强,温度升高,碳含量增加,结构单一化趋势,发热量增高,水分减小,挥发分降低,镜质组反射率增加3煤的成因分类(成煤植物与环境、腐植化、腐泥化)答:①腐植类:腐植煤、残植煤。

高等植物在沼泽环境中形成。

②腐植腐泥类:腐植腐泥煤。

高低等植物混合,在湖泊和沼泽环境中形成。

③腐泥类:腐泥煤。

低等植物和少量动物在湖泊、沼泽深水部位形成。

第五章1随着变质程度的增高,呈现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答:煤的颜色变深后变浅,和光泽亮度升高,折射率升、硬度升、比重升、表面积升、孔隙率先降后升。

原因在于受到煤化程度、煤岩组成和煤风化程度的影响。

2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和成分有哪些(镜煤、丝炭、亮煤、暗煤)答:成分:①镜煤。

颜色深黑,光泽最强,贝壳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呈条带状或透镜状,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形成。

②丝炭。

颜色灰黑,纤维状结构,丝绢光泽,疏松多孔,被矿物充填后坚硬致密,比重较大,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丝炭化作用形成。

③亮煤是复杂的宏观煤岩成分,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并掺入一些由风或水带来的矿物杂质形成。

光泽和亮度仅次于镜煤,断面平坦,内生裂隙不如镜煤发育,常呈较厚分层。

④暗煤是复杂的宏观煤岩成分,富含壳质组、惰质组或矿物质,光泽暗淡,灰黑色,致密坚硬,比重大,韧性大,不易破碎,断面粗糙,一般不发育内生裂隙。

类型:(1)光亮煤,主要由镜煤和亮煤组成,大于80%(2)半亮煤,亮煤和镜煤占多数50—80%(3)半暗煤,亮煤和镜煤占20—50%(4)暗淡煤,镜煤和亮煤小于20%3煤的显微组分有哪几类,各列出1—3种典型代表答:分为三类,镜质组(结构镜质组、无结构镜质组、碎屑镜质组)、惰性组(丝质体、半丝质体、粗粒组)、稳定组(角质体、树脂体、孢子体)4煤的无机组分有哪些(不包含夹矸)1、煤中矿物质来源:①原生矿物。

植物通过根吸收的矿物质。

②同生矿物。

由风、水携带与泥炭同时沉积的矿物质。

③后生矿物。

煤层形成后,由于水或岩浆的侵入形成于煤体内的矿物。

2、煤中矿物质种类:粘土矿、碳酸盐矿、氧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等。

第六章1煤的主要化学组成元素及结构(条带状结构)有哪些?答:主要的化学元素:碳、氢、氧、氮、硫、磷。

煤的结构分为原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包括碎裂、碎粒、縻棱结构。

2煤的工艺性质表现在哪里(结胶性、发热量、气化指标)答:主要包括:粘结性和结焦性、发热量、化学反应性、热稳定性、焦油产率和可选性等。

第七章1煤炭分类与工业利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挥发分,镜质组反射率,胶质层厚度)答:根据煤化程度指标(挥发分等)和热加工工艺性质(粘结性、发热量等)2中国烟煤的分类有哪些(12个)答::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贫煤、贫瘦煤、贫煤。

3炼焦用煤的主要要求有哪些答:(1)有较强的结胶性和粘结性(2)煤的灰分要低(3)煤的硫分要低(4)配煤的挥发分要合适(5)其他指标要求如,粒度要求小于3mm的占80%,配煤总水分在7—10%之间。

第八章1华北含煤岩系的主要特征答:颜色:浅变红、粒度:粗粒到细粒、含煤性:越来越差。

2煤层的分岔类型及其控制类型(构造作用)答:表现为多样式: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分岔是由于煤层中夹有沉积透镜体所致;如果存在若干非煤沉积透镜体,并且在区域内逐渐岔,可形成连续分支类型:煤的分岔也可以是从一个煤分层分离,而与另一个煤分层合并,称之为“之”字型分岔。

3影响煤厚的多变因素答:①煤层厚度原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在接受上部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地壳运动、沉积环境变迁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②煤层厚度后生变化,是指煤层被沉积物覆盖以后,或者整个煤系地层形成以后,由于河流冲蚀、构造变动、岩浆侵入、喀斯特陷落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

第九章1聚煤盆地、煤盆地、煤田等基本概念是什么答:聚煤盆地: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煤盆地:指聚煤盆地,也可以指后期构造盆地。

煤田:一般是指在同一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含煤岩系分布的广大地区,虽经后期构造和侵蚀作用的分割,但基本上仍连成一片或可以追踪,常常形成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有哪些类型,特点答:形成条件:古植物: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古气候:是古植物繁衍、植物残替你谈话和保存的前提条件;古地理:适宜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沼泽发育、植物繁殖和泥炭聚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古构造:主导因素,泥炭层和含有泥炭层的一套沉积岩系只有在地壳缓慢下沉的区域才能达到较大的厚度并得以保存。

分为拗陷型,断陷型和构造—侵蚀型等三种基本类型。

拗陷型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型,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有些则不对称,可大可小;断陷型: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地缘断裂一侧,常常按一定的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出现构造盆地群。

3构造对煤系赋存控制第十章1含煤沉积古地理有哪些?答:(1)浅海型沉积物以浅海相为主,煤层多形成于泥质沉积之上,而煤层上覆为碳酸盐沉积,旋回结构十分清楚。

煤为腐泥煤,有机组分为菌、藻类,含硫分、灰分含量较高。

(2)陆表海型在海水进退的高频率变化的过程中发生成煤作用,因此形成海相沉积(如海相石灰岩)与过渡相沉积及陆相沉积等相交互、旋回十分清楚的含有煤层的一套沉积岩系。

煤层可能形成于还退过程中,也可能形成于海侵过程中。

(3)近海型其特点是形成的煤系分布广、岩性岩相比较稳定、旋回结构清楚且易于对比、含煤性较好。

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滨海平原型、滨海三角洲型、障壁—泻湖型、滨海-扇三角洲型等。

(4)内陆型内陆型的聚煤古地理类型是比较复杂的。

其岩性、岩相以及含煤性相差较大,对比也比较困难。

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内陆盆地型、山间盆地型、山间谷地型、冲积扇型和扇三角洲型等。

2掌握几个重要的概念:富煤带、富煤中心、富煤单元答:富煤带:指煤层发育较好、相对富集的块段,在空间上具有带状分布的特点。

富煤中心。

富煤带内煤层厚度较大的部位。

富煤单元:同一层煤相对较厚而稳定分布部位,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方向性。

第十一章1煤成气、煤型气、煤层气的基本概念答:煤成气:含煤岩系中有机质在成煤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煤型气:石油地质观点,是与煤系和煤层有关的天然气总和,即包括煤成气和煤层气;煤地质观点,煤层和煤系中分散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气相运移出母质储集在多孔岩层内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天然气。

煤层气:基本上未运移出煤层(生气层),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煤成气。

2煤层气的主要赋存状态有哪些答:气体在煤层内有三种基本赋存状态:①被吸附于煤的孔隙、裂隙内表面上的气体,即吸附气;②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煤的孔(裂)隙中,即游离气;③溶解于煤层水中的气体,即溶解气。

3煤中主要伴生矿产答:共生矿产主要是油页岩、煤型气。

伴生矿产:化学元素以锗、铀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还有钒,钹。

锂、铷,金,银等。

此外还有粘土矿物和铝土矿物。

泥炭化作用以及两个阶段: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和生物化学合成作用。

泥炭形成过程中的三个作用: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植化作用希特尔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情况下,每百米煤的挥发份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影响煤化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时间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高,煤质有什么变化答:硬度增大,光泽增强,温度升高,碳含量增加,结构单一化趋势,发热量增高,水分减小,挥发分降低,镜质组反射率增加煤的成因分类:①腐植类②腐植腐泥类③腐泥类煤化作用分几个阶段:煤的成岩作用,煤的变质作用煤的工艺性质:粘结性,结焦性,发热量煤种类型:无烟煤(WY)、贫煤(PM)、贫瘦煤(PS)、瘦煤(SM)、焦煤(JM)、1/3焦煤(1/3JM)、肥煤(FM)、气肥煤(QF)、气煤(QM)、1/2中粘煤(1/2ZN)、弱粘煤(RN)、不粘煤(BN)、长焰煤(CY)、褐煤(HM)。

煤化学组成:有机质和无机质聚煤盆地形成条件: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煤分类的主要依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粘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奥亚膨胀度 b、煤样透光性 P、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maf煤层气赋存状态主要有:游离瓦斯,吸附瓦斯炼焦用煤有哪些:焦煤、肥煤、瘦煤,其中焦煤为主要炼焦用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