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8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cb29a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c.png)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 学生能够掌握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3. 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历史事件的探讨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观;3. 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树立勇于改革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学科课程,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高年级阶段,对历史事件有较高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期背景,引发学生对改革必要性的思考。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2.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a. 政治改革:实行均田制、推行三长制、改革官制等;b. 经济改革:减轻赋税、废除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等;c. 文化改革:推崇儒学、改革礼仪制度、推广汉文化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a. 推动北方民族融合;b.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c. 对后世政治、文化制度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二课时:讲解孝文帝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课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导学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ae919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b.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学习目标】①知道东晋兴亡和南朝更迭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了解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认识到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理解劳动人民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江南地区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课前预习】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上皇帝,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2、北伐:在祖逖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
到了梁武帝统治后期,发生大规模叛乱,建康失守。
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2、原因: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下。
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3、表现:①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生产技术改进(犁耕、精耕细作、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农业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③商业:商业交流,城市繁荣,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根据表格思考,南朝政权有何特点?解析:①武将篡权;②定都建康,偏安南方;③政权更迭频繁探究二:问题:【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江南地区会在东晋南朝时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解析:北方多战乱,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7cf39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b.png)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目标:1. 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
2. 理解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当时社会的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重点:1.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和特点。
2.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当时社会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复杂性和影响。
2. 分析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所带来的变革。
教学内容:一、北魏政治的特点1.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始于拓跋鲜卑族的建立,形成于孝文帝宇文泰时期。
- 宇文泰通过改革,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2.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 北魏政治采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大丞相、太尉、司徒等官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官制体系。
- 各级官员通过文武科举选拔,形成了一定的选拔机制。
3. 北魏政治的特点- 北魏政治以拓跋鲜卑族为主体,在政治上实行汉化政策,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
- 北魏政治秉持“汉官掌政”的原则,实行汉族士族与拓跋鲜卑族的结合来稳固政权。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1. 北魏政权建立前的背景- 拓跋鲜卑族是当时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部族,曾经与汉族进行多次战争,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战争的背后,是当时北方地区政治、经济的动荡和变迁,北方民族开始向中原文明渗透。
2.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其间发生了多次政治、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 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得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和发展。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结束了长期的北方地区战乱状态,为中国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推动了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初中历史北魏教案
![初中历史北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0060b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d.png)
初中历史北魏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作用。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之间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36页,阅读“北魏的建立”部分,了解北魏的建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2.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第36页“北魏孝文帝改革”部分,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合作探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作用。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民族融合,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五)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影响,下节课分享你的思考。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c35fa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b.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预习】一、淝水之战1、建立:人苻氏建立的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
2、战争:年,前秦发动了旨在的战争。
东晋,打败秦军,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建立: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即位后,进行改革。
494年孝文帝,他进一步推行,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通婚等。
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
三、北朝政权更替北魏分裂为和两部分。
东魏后被取代。
西魏后被取代。
北周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力渐渐强大。
577年,北周灭掉,重归统一,为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民族交融1、表现: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还接受他们的、、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与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各族相互日益加强,以往的“”“”观念逐渐淡薄。
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并为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与解析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89936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6.png)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状况。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认识其对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知识梳理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鲜卑族的落后习俗制约了社会发展。
(2)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的压迫,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主要内容(1)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这一制度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也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3)汉化政策①说汉语:规定 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使用汉语,30 岁以上的官员逐步学习汉语。
②穿汉服: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服。
③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氏改姓元。
④与汉族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3、历史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重点难点解析1、均田制的作用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
它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为了摆脱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束缚,更好地推行改革。
(3)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便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1)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使鲜卑族更快地接受汉族的文化和习俗。
(2)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案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3712d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1.png)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又迁都洛阳,仿行汉制,将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下图是北魏文官俑,从这两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们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提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采用封建生产方式,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寻求的合作,而平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相当深。
(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的强敌相邻,很不安全。
(4)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显得太远。
2.经过(1)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2)493年,孝文帝统率大军南下伐,抵达洛阳后,宣布迁都洛阳。
(3)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深度点拨迁都洛阳使北魏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小了改革的阻力;同时,迁都洛阳还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个改革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1)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2)讲汉话:宣布以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①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为全国首姓。
②参照汉族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通婚,通过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
(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的认同,争取到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ebda8148d7c1c709a14573.png)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历史作用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3、认识: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分裂走向大统一过程中的局部统一或区域性统一,也是历史的进步;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新课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1)在阅读课文时,要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重要标记;(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一)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北方两大军阀曹操和袁绍,袁绍想灭曹操统一天下1、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
3.历史作用:奠定了曹操统一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1、背景: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___________。
曹操想要统一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__辅佐。
割据江东的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4.历史作用:奠定了局面的形成.(三)三国鼎立的形成(把建立时间、建立者标在课本地图上)三国经济的发展: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_______业兴旺;吴国__________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_______地区的联系。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0717c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72.png)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了方便历史教师讲解好这一课,下面店铺就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欢迎各位前来阅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2.教师引入:在南朝统治南方时,南方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而此时北方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
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原创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原创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1d6092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5.png)
⑤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 威胁我们的统治。
孝文帝迁都的理由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 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 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②平城不宜为都。 a.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于对 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b.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 C.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D.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③洛阳的优势。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地主对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和征发徭役。均 田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救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
污。 影响: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
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 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 机制(任期考核制)配合,使 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 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 的贪污受贿。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资料
![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5a9f3b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9.png)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 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 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大意: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 以北,全是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 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 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胡床
椅子
方凳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凉·乐伎[jì]与百戏壁画
“西凉乐”起自前秦之末的凉州,魏太 武帝拓跋焘439年平定凉州,将此乐舞艺人带 回平城,曾被用于嘉宾大礼。北齐也予以吸 收运用,后成了西域各族与中原汉族乐舞融 会贯通的新型乐舞,一直盛行至隋唐。
答: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史海拾贝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
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
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
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
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 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第8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新人教]
![第8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9bb828285727a5e9846a610e.png)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铜陵五中司家龙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4)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2)认识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3)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学生熟知的《木兰诗》视频导入:从米兰的经历来说明其所处的时代是民族融合已经开始的时代,但由于处于过渡阶段,有种种的不成熟。
材料展示当时存在的问题,得出北魏改革势在必行。
马上得天下,不可能马上治天下。
★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1、重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措施(学生看书自己总结,教师归纳):(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zhǎng)制(4)推行新租调制:3、影响: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d39c8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8.png)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状况。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分析其对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改革对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1)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必然性。
(2)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得失。
三、知识链接1、北魏的建立与发展北魏(386 年 534 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北魏前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统一了北方。
2、民族融合的趋势自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四、背景探究1、政治方面(1)北魏初期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影响了中央集权。
(2)鲜卑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腐败。
2、经济方面(1)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
(2)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激化。
3、民族关系方面(1)鲜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隔阂和矛盾。
(2)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为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五、主要内容1、均田制(1)内容: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2、迁都洛阳(1)原因:平城气候寒冷,粮食供应困难;地理位置偏远,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影响: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移风易俗(1)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2)作用: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17-22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17-22课)](https://img.taocdn.com/s3/m/c8970f07844769eae009ed55.png)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堂导入:1、前不久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便把自己打扮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吧!2、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
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2ad5f4fab069dc50220157.png)
电子备课格式课题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备周艳梅主核李翠萍使用者周艳梅课型新授课使用日期11、27 【学习目标】1、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使用补充【引入新课】一、默写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1、在江南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一带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2、230年,吴国的、率舰船到达过(今台湾)。
3、诸葛亮治理蜀国时,使地区(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4、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二、导入:读一读《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板书课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朗读【导学菜单】自学指导(一)阅读教材P93-94完成以下问题:(每题1分,2分钟。
)1、从东汉末年起,等少数民纷纷内迁(简称“五胡内迁”)。
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439年,统一北方,标志北朝的开始。
3、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贵族用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北魏政权面临着。
结合地图五胡内迁,了解民族融合。
结合图片,了解鲜卑族拓跋部的历史。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3、老师投影相关史料与图片,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P94-96,回答以下问题:(每题1分,时间5分钟。
)北魏孝文帝改革:1、人物:2、原因(背景):3、目的:4、内容(三点):5、作用: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3、老师投影相关史料与图片,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合作探究一观察以下图片及史料,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汉化政策的哪一个方面?合作探究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堂清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人物:2、原因(背景):3、目的:4、内容(三点):5、作用:【当堂检测】穿越时空看北魏假如你来到北朝时的北魏,会见到族的正在进行汉化改革。
2024新版教材七上历史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2024新版教材七上历史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2b915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3.png)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学习内容:《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型:新授课班级:学习者: 组别:一、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影响2、时空观念;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结合图片、史料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4、历史解释;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5、家国情怀: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难点: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二、学习过程课前预学单预习课本109-113页并完成以下问题一、淝水之战1.背景(1)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形成对峙的局面。
(2)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概况(1)时间、地点:年,淝水。
(2)双方:北方的与南方的。
(3)结果:团结一致,打败前秦军。
(4)特点:中国古代一次的著名战役。
3.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世纪后期,族拓跋部建立。
(2)统一北方:年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1)目的:用文治,治理好北方地区。
(2)措施①迁都:年,迁都。
②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作用:改革促进了,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民族交融的表现(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制度。
(3)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
(4)民族心理: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016秋人教版部编本七上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含答案)
![2016秋人教版部编本七上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ddd893960590c69fc3761b.png)
18 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东晋的建立及灭亡的知识。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通过探究明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史实;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与启示。
【自主学习】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 316年,内迁的灭西晋;317年,重建晋朝,定都,史称东晋。
2.统治:司马睿称帝,是得到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他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所以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3.灭亡: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420年——589年,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因为它们都定都,所以历史上称为“”。
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开发的时间:秦汉时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以来,北方人口大举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布满南迁的流民,以江苏一带为多,经济迅速发展。
2.开发的表现。
①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③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推广改进犁铧,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④手工业也有快速发展;⑤商业交流频繁,城市繁荣。
南朝时期的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开发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和中原先进的;③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的共同辛勤劳动;⑤统治者的政策调整。
4.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沈约《宋书》材料二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
史载主要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是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a40c8089eb172ded63b7d3.png)
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环节五:测试评价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4.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A.长安B.洛阳 C.咸阳D.建康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①南方的工具比北方先进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6.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因为它曾做过六个朝代的都城,下列以它为都城的六个朝代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三国中的吴②宋③齐④梁⑤陈⑥东晋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⑥②③④⑤C.①②④③⑤⑥D.⑥①②③④⑤7.西晋最后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A.羯族B.鲜卑族C.匈奴族D.氐族8.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犁耕和粪肥的推广④小麦的种植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9.“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这则材料说明的是()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10.“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8 Reform of Emperor Xiaowen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目标要求】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预习导学】
1.从东汉末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孝文帝借鉴汉族的____,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迁至____。
4.大力推行学习____的政策。
孝文帝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带头将自己的姓名有拓跋宏改为_____。
他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_____、与汉族____、____,规定30岁以下的贵族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话。
5.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______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6.那时,在中原大地上,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改变了_____,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定居下来,成为____。
汉族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_____的经验和____加工制作技术。
【问题探究】
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例题精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与政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选项看,似乎每个选项都没有错误。
但统治者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巩固他的统治服务的。
故选c项。
2.某“元”姓同学对自己的姓氏产生了兴趣,在上网查询时才发现历史上曾有将拓跋氏改为元姓的历史。
询问它发生在()
a.秦始皇大同一时期
b.商鞅变法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元姓”“拓跋氏”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采取寒性的内容。
故选d项。
【目标检测】
1.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吐蕃
2.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3.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5.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a. 匈奴语
b.汉语
c. 鲜卑语
d.胡语
7.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商鞅变法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8.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
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质疑反思】
【预习导学】
1.匈奴鲜卑羯氐羌
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3.平成洛阳
4.汉族文化风俗元汉服通婚学说汉话
5.黄河流域
6.游牧民族农业居民畜牧业生产畜产品
【问题探究】
不赞同。
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
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融入到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目标检测】
1.d
2.a
3.b
4.d
5.c
6.c
7.c
8.d
9.(1)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如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
北魏孝文
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2)奖励军功。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军功大小,赏给爵位或
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