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成就目标取向形成因素及其内在机制

合集下载

心理学成就动机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成就动机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成就动机的名词解释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成就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获得成就和成功时的内在动机和需求。

它涉及个体对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的需求,并对个体的努力、持久性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1. 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是心理学中对个体追求成功和成就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它涉及到个体渴望追求和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强烈欲望。

成就动机可以驱动个体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期获得成功和成就感。

2. 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包括个体对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的需求。

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任务中的能力和价值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于任务成功的渴望和追求。

当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努力和持久性。

3. 成就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成就动机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有较高成就动机的个体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动力、更专注的注意力和更强的决心。

他们倾向于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此外,成就动机还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使他们更愿意面对挑战、接受反馈和尝试新的方法。

4. 成就动机的培养和发展成就动机并非固定不变的个体特质,它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培养而发展。

为培养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提供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激发个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给予适度的支持和反馈,让个体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进步和成就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成就动机。

5. 成就动机的关联领域成就动机不仅在教育和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与其他领域有着密切关联。

例如,在职业发展方面,成就动机可以驱动个体不断追求更高的职业成就,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

此外,成就动机也与创新和创造力密切相关,因为个体追求创新与突破时往往需要面对挑战并获得成功。

6. 成就动机的局限性和应用尽管成就动机在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个体可能表现出过度的成就动机,导致他们过分关注结果和比较,忽视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教育学知识点:成就目标理论

教育学知识点:成就目标理论

教育学知识点:成就目标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学知识点:成就目标理论一、定义成就目标表示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的结果、目的而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

影响成就目标取向形成的因素及其内在机制

影响成就目标取向形成的因素及其内在机制
影响成就目 标取向形成的因素及其内 在机制
教 育 探 索
影 响 成 就 目标 取 向形 成 的 因素 及 其 内在 机 制
杨 永敬

( 淮学院 黄
河 南驻 马 店
4 30 ) 60 0
【 摘
要】 为了探讨不 同成就 目标取向形成的原 因, 本文分别从能力 自 我知 觉水平、 个体能力观和父母教养方式三个方面论述 了影响成
成 就动机 领域 中的 的热点 问题 。


能力 自我知 觉水 平
1 珊 j 邑
H 驳 m
能 力 觉 水
们 为授
Nco i H最早 提出 的能 力理 论 是 成 就 目 标理 论 最 直接 的 渊 源 , h 该 理论从 属 于归 因理论 。在成 就动机 的众多 归 因中 , 力是 预测 成 能 就动机 的关键 因素 , 自我知 觉水 平的 高低将 直接 影响个 体在 成 能力 就情境 中对任 务难 度的选 择 。能 力 自我 知 觉就 是 指个 体 面对 成 就 情境 时 , 对自 己的能 力水平 所 形 成的 一种 或 高 或低 的 判 断 , 根 据 并 他人 的成绩 或标准 成绩 进行 自我 比较 。具 有 高能 力 自我 知 觉水 平 的个体 一般 追求 高能力 感而 避免 低 能 力感 , 注学 习成绩 , 关 往往 选 择 成绩 目标 取向 。而 能 力自 我知 觉水 平 一 般 或者 较低 的 个体 认 为 完 成任务 并不 是最终 目的 , 的是在 完成 任务 或学 习过程 中提 高 重要 自己的能 力 , 类人 往往选 择掌 握 目标 取 向。 这 那 么能力知 觉水平的高低 具体怎样 影响个体 的成就 目标取 向选 择 的呢 D ek wc 的一项 研 究发 现 : 力 知觉 水平 的 高低将 影 响成 绩 能 目标 取向者 的行为 , 能力知 觉 的成绩 目标 取 向者 常常 表现 出一 定 高 的掌握取 向 , 选择 成 绩—— 接 近型 的 目标 取 向。但 是 , 即 她接 着 指 出 :虽然 自信水平 高或能力 知觉水平 高的成绩 目标 取 向者更可 能追 “ 求挑战 , 失败的威 胁出现 时 , 们仍 然 会选 择逃 避 挑 战 , 学 但当 他 牺牲 习机会。 也就是说 , 在面临失 败的情境下 , 高能力知 觉水 平的成 绩 目 标取向者会逃避失败 , 表现出一定的成绩——回避型目标取向。 Elt 人的研 究 , 更多 地 看 到 了能 力 自我 知 觉 水平 所引 起 lo等 i 则 的行 为差异 , 并用它 来解 释其 所提 出的接 近和 回避两种 成绩 目标 取 向的观点 ; 即能力 自我知 觉水 平高 的个体 会努力 去验 证 自己的高 能 力, 从而 可能 形成接 近型 的成 绩 目标 取 向 , 能力 自 我知 觉 水平 低 而 的个体会 选择 逃避 , 可能形 成 回避型 的成绩 目标 取向 。所 以他 从而 们认 为 : 力自我 知觉水 平的 高低 虽然不 能鉴别 掌握 目标 和成绩 目 能 标取 向 , 以鉴 别两类 不 同的成绩 目标 取 向。 但可 除此之 外 ,pnt(0 3 等 人 的研 究 还发 现 : 能力 自 我知 觉 Sia 20 ) h 低 水平 的成绩 目标者 无须 经历 失 败 就已 经放 弃 了 努 力。对 此 他们 作

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意义成就, 即个人通过学习和训练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成就动机( achievement motivation) 是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努力获得成功的内部驱动力或者动因, 即个体愿意去做自己认为重要、有价值的事情,并力求做到完美的一种内部驱动力量。

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索,是现代动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大学生是我国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

对当代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调查与分析, 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与当代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状态相关的资料,以使高等教育能够更贴近实际,对拥有不同成就动机的学生因材施教,积极而又正确的引导, 为祖国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成就动机的研究现状一、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成就动机研究的不同观点成就动机的研究是近代动机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对它进行的最早研究可追朔到默里(Murry ,H ) 1 9 3 8 年的研究。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最早注意到人的成就需要。

他将人的需要分成20 种不同的类别,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其次他制定评定需要状态的工具—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 A T ) ,虽然T A T 测验存在着测验的复测信度较低及结果评定主观等方面的不足但当时还无其它有效工具能取而代之来测量一个人“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情结”。

因为后起研究者在评定成就需要时,大都接受这一工具。

之后, 希尔顿(Sears,R )于1 9 4 3年提出“成功与失败的需求” , 奥而伯特(Allport ,F,H ) 于1 9 4 3 年提出自我参与;勒温于1944年进行了志向水平的研究, 但终究因缺乏研究动机和测量动机的科学方法而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直到40 年代后期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人比较系统地开展成就动机的研究, 并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大学生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对成绩的影响模式探析

大学生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对成绩的影响模式探析

大学生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对成绩的影响模式探析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学业成就及其影响因素成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众多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中,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效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三种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模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学业成就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内涵、类型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

接着,探讨成就目标定向的定义、分类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

随后,深入剖析学业自我效能的概念、结构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路径。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一个整合这三种心理因素的学业成绩影响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心理机制,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揭示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模式,可以为大学生个人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辅导策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大学生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效能对成绩的影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这些心理因素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策略,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业成就和未来发展。

因此,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成绩的影响模式,对于优化教育策略、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早期的心理学家如阿特金森(Atkinson)和麦克利兰(McClelland)提出了期望-价值理论,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

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和坚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成就目标定向作为个体在追求成就过程中设定的目标和方向,对学业成绩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2018年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题库

2018年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一、单选题1.在学校教育中, 起关键作用的是()。

(30分)A. 教学媒B. 教师C. 学生D. 教学环境标准答案: B2.()«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0分)A. 桑代克B. 布鲁纳C. 斯金纳D. 苛勒标准答案: A3.()«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0分)A. 桑代克B. 布鲁纳C. 斯金纳D. 苛勒标准答案: A4.()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

(30分)A. 老子B. 孔子C. 庄子D. 孟子标准答案: B5.()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 记忆B. 认知C. 感知D. 思维标准答案: D6.()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33.33分)A. 思考B. 记忆C. 认知D. 感觉标准答案: C7.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 , 描述不正确的是()。

(33.34分)A. 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 不断成熟C. 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D. 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标准答案: D8.()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 记忆B. 认知C. 感知D. 思维标准答案: D9.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 , 描述不正确的是()。

(33.33分)A. 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 不断成熟C. 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D. 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标准答案: D10.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 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

(33.34分)A. 没有守恒概念B.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C. 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D. 理解原则和规则, 并尝试改变标准答案: C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 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 其中2~7岁是()阶段。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是指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有三种不同的取向:任务取向、自我取向和社交取向。

德维克认为,一个人的目标取向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表现和幸福感。

首先,任务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任务完成和成就上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为了取得好成绩或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

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能够持久地追求目标。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对于任务上的困难和挑战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因此,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内在的自我价值而不是外部的奖励。

其次,自我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与他人相比较和自我价值的评判上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他们常常将成功与优越感联系在一起,追求更高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们对于自己的成就非常看重,如果没有得到外部的认可和称赞,往往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因此,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外部的评判和回报。

最后,社交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友谊,更加注重团体的利益和合作。

他们通常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分享和协作。

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与他人的互动和团队的成功。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领域,理解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和激励他们。

任务取向的学生需要被提供挑战和自主性,以发展他们的内在动机和成就感。

自我取向的学生需要被赋予外部的认可和奖励,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和优越感。

社交取向的学生需要被鼓励合作和互助,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团队感。

在组织管理和领导发展中,了解员工的成就目标取向也是非常重要的。

任务取向的员工适合被赋予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以激励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自我取向的员工则需要被提供外部的认可和奖励,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和优越感。

社交取向的员工需要被激励合作和协作,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团队感。

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三者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将对大学生的成就目标进行细致的分析。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所追求的成功标准,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成就目标可能涉及学业成绩、专业技能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目标设定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我们将关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如何解释这些结果的原因。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个体的动机、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成功或失败时,更倾向于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以及这种归因方式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学业方面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这种信念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选择以及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如何受到成就目标和归因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自身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文献综述在学术领域,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热点话题。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而且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就目标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方面。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追求的成功标准或期望结果。

根据不同的理论框架,成就目标可分为掌握目标、成绩目标等不同类型。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驱动目标达成的动力机制

驱动目标达成的动力机制

驱动目标达成的动力机制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目标与梦想,但是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和梦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因素很多,如个人能力、健康状况、环境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驱动目标达成的动力机制。

动力是什么?动力是驱动人们行动的力量,是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推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推手。

动力不仅能使人们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决心,还能够使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那么,驱动目标达成的动力机制是什么?驱动目标达成的动力机制指的是,一种内生的、外在的或者双重作用的动力机制,能够促进人们不断前进,并最终实现目标。

这种机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以维持人们在完成目标之前的运作。

动力机制包括哪些方面?1. 内在动力机制内在动力机制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和追求。

人们有时会被外界的影响和环境所束缚,但是内在动力机制会促使人们不断前进,勇往直前,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和困难,都能坚定地走下去。

如何刺激内在动力机制?a. 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设定清晰明了的计划;b. 持续不断地自我激励,不断地给自己正能量;c. 给自己制定小目标,以激发成就感;d.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增加自信心和信念。

2. 外在动力机制外在动力机制是指由外部环境、他人的影响、奖励和惩罚等因素所产生的推动力。

这种机制对于某些人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外在动力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a. 正向动力机制:即对行为或行动有所鼓励或奖励,以促进人们执行某项任务或完成目标。

如何刺激正向动力机制?a. 承认和赞赏别人的成果、行动和努力;b. 当别人做得好,要及时称赞和奖励他们;c. 奖励自己,以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和动力。

b. 负向动力机制:即对行为或行动的惩罚,以促使人们克服某些坏习惯、错误行为或挑战目标。

如何刺激负向动力机制?a. 采用惩罚措施,以引起注意和改善行为;b. 后悔和未来的想象,使人意识到自己要为错误行为付出代价。

如何建立有效的目标达成机制,支持自我管理和成果导向

如何建立有效的目标达成机制,支持自我管理和成果导向

如何建立有效的目标达成机制,支持自我管理和成果导向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设定各种目标,但是如何确保这些目标能够
得到有效地实现呢?建立一个有效的目标达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自我管理并保持成果导向。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你建立一个高效的目标达成机制。

1.明确目标
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量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衡量和监督自己的进展。

比如,将“提升职业技能”这个模糊的目标具体化为“每月完成一门在线课程”,这样就更容
易进行跟踪和评估。

2.制定计划
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

可以将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分步骤逐渐
完成,同时制定时间表和具体行动计划,确保目标能够按计划顺利实现。

3.设定奖惩机制
为了激励自己或惩罚自己,可以设定一些奖励或惩罚机制。

例如,完成一个小
目标后可以奖励自己一次购物或休息时间,未能按时完成则要进行一些限制或惩罚。

4.监督和评估
定期监督自己的进展并对目标进行评估是目标达成的关键。

可以设定定期检查点,查看自己的进度和效果,及时调整计划和策略。

5.寻求他人支持
有时候,自己难以一直保持动力和专注,这时可以向他人寻求支持。

可以和朋友、同事分享目标和进展,互相监督和鼓励,共同努力实现目标。

建立有效的目标达成机制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逐步养成自我管理和成果导
向的习惯。

通过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设定奖惩机制、监督评估和寻求支持,相信你会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以上是建立有效的目标达成机制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愿你在自
我管理和成果导向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校青年教师提升创新水平的路径——基于创新的内在机理

高校青年教师提升创新水平的路径——基于创新的内在机理

高校青年教师提升创新水平的路径——基于创新的内在机理金智慧【摘要】面对当前高校普遍追求数量的评判机制,高校青年教师需消除学术潜规则带来的无形压力感,提高自身对现有制度的适应性,并提升对创新的追求.青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创新相关的3个方面内在机理的认识与回归来进行自我调适:创新过程的参与;内在动机;个体成就目标取向.【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0(029)028【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创新过程参与;内在动机;个体成就目标取向;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水平【作者】金智慧【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重庆,40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现今,学术管理体制行政化,评价标准和导向存在偏差,造成目前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严重受干扰。

在中国科协一项对影响创新因素的调查中,45%的被调查者选择“社会环境的利诱,难以静下心”,33%选择“科研管理机制导向使得科研人员急功近利”,37%选择“做官对争取项目、解决职称均有利”;还有37%选择“有机会可以走仕途”。

另一项针对当前科研人员精神状态的调查显示,53%的科研人员“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33%认为科研也应该“一切向钱看,物质利益第一”(中新网)。

高校学术圈中无疑存在着潜规则。

“潜规则”这一概念的盛行只是20世纪末以来的事。

对潜规则普遍存在性的默认,在现实中增添了人们对潜规则的神秘感乃至某种膜拜感(认同潜规则)或无奈感(憎恶潜规则)。

无疑这种现象在高校中也存在。

不按(正式的或正当的)规则行事,本身只是一种行为,但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集体性行为倾向时,则构成了一种事实上的“规则”。

其结果就是造成形式与实质(内容)、实然与应然、理想与现实不相符合而又同事存在的状态,造成“原本应当如此,事实却并不如此、甚至恰恰相反”的矛盾状态,也就是一般所谓“名实分离”的状态[1]。

面对当前高校普遍追求数量的评判机制,高校青年教师需要消除潜规则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影响,提高自身对现有制度的适应性,并提高教学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对以下创新相关的三个方面的认识与回归来进行自我调适。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酒店企业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应用成就动力理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成就动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H. A. Murry)提出的成就需要的概念。

动机(motivation)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机制;需要(need)是一种资源的匮乏状态,资源匮乏引发需要,外界资源作为一种诱因,好比燃料,激发人的动机,内在动机的发生出现行为表现,人采取行动。

资源分为物品、金钱、情感、服务、地位和名誉六大类。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新发展,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1、工作是人获得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通常人们为了获得资源会积极参与到工作活动中;2、成年人的基本动机模式业已形成,在同一时间内各种动机和需要均存在,但是存在着优势需要,我们只有通过充分应用资源激发其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3、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着部分替代满足功能,当我们不能满足其A需要时,可以通过满足B需要进行替代,但是这种满足只有部分效果,而且要付出的资源远远超过满足A需要,这种超出往往会是几何倍数;4、人们本意上力图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各种资源,但是对咐出与回报”的衡量缺乏客观参照系统,他们往往采用主观参照系统;5、由于动机的驱使,人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行为风格,因此对不同人的管理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行为。

职业风格:思考型一以思维、策略为行动先导,达成目标获取资源。

通常表现得思考多于行动。

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不拘小节的特点,喜欢随遇而安,对规则和约束反感。

行动型一以积极行动方式达成目标获取资源。

通常在获得行动所必要的信息时,就不在寻求新的信息而直接付诸行动。

具体善于组织计划,有目的性,决断性等特点。

内敛型一以收敛的态度对待外界获得安全感。

通常比较关注内心体验,做事时易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满足于独立工作。

具有缄默、自持、含蓄等特点。

成就目标取向量表-解释

成就目标取向量表-解释

成就目标取向量表-解释成就目标取向量表是一份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用于评价个体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目标倾向和取向,从而辅助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和职业发展咨询师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职业发展方向。

背景信息成就目标取向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lliott和Dweck于1988年开发的,旨在评价个体的目标取向和取向。

他们认为,每个人的目标取向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的天赋、兴趣和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经历和性别等因素。

个体的目标取向又可以分为两种,即成就取向和表现取向。

成就取向是指个体强调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强调成长和进步。

表现取向则是侧重于展现自己,在大众面前获得认可和荣誉。

测试内容成就目标取向量表包含32个项目,每个项目中有7个选项。

测试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选项,并给出一个相应的得分。

测试结果分为两个维度,即成就取向和表现取向,并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评估说明。

成就取向最高得分为35分,表现取向最高得分为32分。

测试结果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目标取向,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制定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应用领域成就目标取向量表在职业咨询、教育和心理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

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应用情况。

职业咨询成就目标取向量表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工具,用于职业咨询师了解个体的职业发展状况、职业规划和职业取向。

咨询师可以根据测试结果,为个体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发展建议,并帮助他们制定一个更加明确的职业规划。

教育成就目标取向量表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并为教师提供一个评估学生教育成果和准备学习资源的基础。

各级学校可以使用这个评估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制定恰当的学习计划,并通过切实的教育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疾病治疗成就目标取向量表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评估工具,评估个体的成就取向和表现取向是否正确,是否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个体追求成就的动机和表现。

该理论认为,个体追求成就的程度与其追求成功、希望取得良好成绩的程度相关。

这一理论对于企业管理、教育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原理成就动机理论将个体的动机分为两类:任务导向型动机和自我导向型动机。

任务导向型动机是指个体对任务本身的完成有高度的关注和投入,其动机驱使个体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

自我导向型动机则更多地关注于通过任务完成来实现个体内在的成就感和自尊心。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追求成就动机受到三个基本需要的驱使: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密关系需要。

成就需要是指个体渴望在具体任务中成就卓越表现的内在驱动力;权力需要是指个体追求控制和影响他人的需求;而亲密关系需要则是指个体关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获得认同的需求。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影响因素1. 成就需求的培养个体的成就需求可以通过培养获得。

在教育和培训领域,教师和培训师可以通过设定具有明确目标和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成就需求,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奖励,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成就动机。

2. 任务复杂性和可行性任务的复杂性和可行性是影响个体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

任务过于简单,容易完成时,个体的成就动机可能会受到压抑;而任务过于复杂,难以应对时,个体可能会感到沮丧而放弃。

因此,在分配任务时,应根据个体的能力和水平来确定合适的任务复杂性和可行性。

3. 成功和失败的反馈成功和失败的反馈对于个体成就动机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的反馈可以增强个体的成就动机,使其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而失败的反馈则可能导致个体的成就动机下降,降低其对未来任务的投入。

因此,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对于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成就动机至关重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的实际应用意义1. 人才选拔和绩效评估成就动机理论可用于人才选拔和绩效评估中。

二级心理咨询师高频知识点: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二级心理咨询师高频知识点: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二级心理咨询师高频知识点: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二级心理咨询师高频知识点: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导语: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越高。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

很有把握的事情,风险小,对个体缺乏挑战?I>k;无获胜机会的事情,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

这两种情况下,目标的价值都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应注意以下问题:1.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发现,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

此外’,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可以使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追求成功的热情较高;而过度管束和限制,会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成人后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l771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

因此,从小就应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成年后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的基础。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的影响。

麦克利兰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儿童读物,发现在高度发展的国家里,儿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和成功的内容,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的氛围有益于其成员成就动机的提高。

家长给孩子选好学校读书,一方面是这种学校有好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有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

心理活动的基础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1957年,阿特金森提出了“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他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避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

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动机通常是同时在起作用。

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这个人便会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反之,他就会去选择那些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

当两种动机力量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时,便会感受到心理冲突的痛苦,因此,每个人的成就行为最终是由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所决定。

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趋向(Ts)由三个因素决定,用公式表示为:Ts=MsXPsXIs, Ms表示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

Ps表示对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

当成功是必然时,Ps=1,当失败是必然时,Ps=0。

因此Ps受自身经验、对他人经历的观察及竞争等的影响,在0-1的范围内变动。

Is是成功的诱因价值,指一个人在成功之后所体验到的欢乐与自豪程度。

阿特金森将Is和Ps设想为相反的关系,即Is=1-Ps,只要Ps降低,成功的诱因价值就增大。

例如,学生在容易学习的科目上得到高分时,并不感到自豪,但在难学的科目上取得高分时,会体验到自豪和胜任感。

避免失败的趋向(Tat)也由三个因素决定,用公式表示为:Taf--MafXPfXIf,Mat表示回避失败的动机强度;Fl是对失败概率的主观估计,受过去相似任务的经验、对他人做同类工作的了解以及对竞争估计的影响;it 指失败的诱因价值。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取得成就的行为倾向是追求成功的趋向和避免失败的趋向的合成,即Ta=Ts-Tafq ms和Mat在个体身上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追求成功的动机大于避免关于高师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失败的动机,即Ms>Maf;而有的人避免失败的动机大于追求成功的动机,即Maf>Ms。

前一种人的行为主要受成就动机的支配,后一种人的行为主要受畏惧失败的动机支配。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是由心理学家Andrew Elliot于1997年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和目标是由他们对成就的动机和目标设定所驱动的。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人们追求成就的动机分为两类:任务取向和竞争取向。

任务取向是指个体追求个人发展和成长,关注个体自身的努力和进步。

而竞争取向是指个体追求与他人比较和胜出,关注成绩和外部认可。

任务取向的人更关注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通常设定具体和挑战性的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他们认为努力是有价值的,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只要付出了努力,就能感到满足和成就感。

他们更喜欢与自己过去的表现比较,以评估自己的成就。

任务取向的人通常更加自主和自我调节,他们更容易因为个人兴趣而投入到一项任务中,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竞争取向的人更关注比较和胜出。

他们对成绩和外部的认可更加敏感,通常设定与他人比较的目标。

他们希望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奖赏。

他们通常会将自己的成就与他人的表现相比较,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竞争取向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评价和压力影响,他们更注重表现,而忽视了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任务取向对个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任务取向的人更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持续进取的心态,他们更具有内在的动机和自律性,可以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他们往往有更高的自尊心和满足感,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和成就。

相反,竞争取向对个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竞争取向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评价和压力影响,他们追求的是外部的认可和奖赏,而忽视了自我发展和内在的满足感。

他们可能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和认可。

总之,成就目标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人们行为和目标设定的框架。

任务取向和竞争取向是两种不同的动机类型,对个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的含义及其理论框架动机源于拉丁语movere(移动),是推动人们行动和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

成就动机是在成就情境中对以能力为核心的个体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激励和引导(Elliot,1999)。

自科学心理学诞生100多年来,成就动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其证据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Hoppe,1930;Lewin,Dembo,Festinger,&Sears,1944;Murray,1938,引用于Elliot,1999)。

当代成就动机研究有多种理论和取向,包括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论、归因理论、期望效能论、自我决定论、兴趣理论、成就目标取向等。

其中,成就目标方法是成就动机的主要理论之一(Elliot,2005;Meess,Anderman,&Anderman,2006)。

成就目标的实证研究可以追溯到Dweck、Nicholls和Maehr(Dweck,1986;Maehr,1989;Nicholls,1984)的开创性工作,他们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从事成就相关行为的目的。

德韦克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学龄儿童在面对失败时的无助反应模式,并建议分析他们所采取的成就目标。

当孩子有学习目标时,他们会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保持积极的情绪,迎接挑战,坚持后续学习。

当孩子有了成绩目标时,他们会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陷入负面情绪,逃避挑战,放弃坚持不懈。

尼科尔斯和他的同事们从儿童能力观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成就目标。

他们认为,儿童和成人会形成一种差异化或无差异化的能力观。

持无差别能力观的个人认为,人的能力离不开辛勤劳动,勤奋劳动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出任务参与的目标、内在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行为。

然而,持有差异化能力观点的个人认为,人的能力与他们的努力不同,他们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他们的努力暗示着他们能力的缺乏。

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出涉自我的目标,重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希望通过投入更少的努力来赢得他人对其高能力的认可,因此他们往往会经历更多的压力和负面的学业情绪。

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一、概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源,被认为是影响个体行为和绩效的关键因素。

成就目标定向作为驱动个体追求成就的内在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业辅导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首先对心理资本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等,并探讨这些要素如何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接着,本文对成就目标定向进行深入剖析,区分了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并探讨了不同目标定向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假设心理资本较高的学生更可能设定积极的目标定向,进而促进学业成就的提升。

同时,本文还将考虑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业辅导提供理论支持,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发展积极的心理资本和目标定向另一方面,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业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做出贡献。

1. 研究背景:介绍当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性,以及心理资本和成就目标定向在其中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业成就已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途径。

学业成就并非仅取决于智力因素,心理资本和成就目标定向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成就目标的理论建构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成就目标的理论建构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成就目标的理论建构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作者:刘婉华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9期摘要:成就目标是教育心理学中常使用的概念,研究者多关注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

成就目标作为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生学业成就和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和描述成就目标概念的建构和发展,以及学生表现目标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关系;其次,研究不同的成就目标如何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

关键词:成就目标理论建构学业成绩教育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213—02Dweck在儿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发现,学习无助背景的研究中的孩子出现两种表现,运用表现目标和学习目标来表述这一概念;研究中发现,消极反馈对有学习目标的孩子来说有意义,有助于能力发现,而其他的孩子会产生无助和不自信的能力感。

Nicholls发现12岁的孩子可以区分能力和努力。

一些孩子认为为了获得好结果需要付出努力;另一些孩子认为高能力的孩子是付出和大家一样多的努力而收获更多,或者付出少于大家的努力而获得和大家一样的结果。

区分了任务投入和自我投入,高自我投入的学生拥有高能力感时预测产生积极结果,拥有低能力感时预测产生消极结果,而任务投入型的学生与能力感无关。

随后,Ames和Archer将成就目标进行了整合。

提供了一个扩展的成就目标结构的概念。

他们还认为成就目标的概念,既可以应用于课堂,也可以应用于个人分析层面。

在他们的研究中,评估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感知,重点关注他们的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并将这些目标看法与学生的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学习态度和归因方式联系起来。

他们还研究了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的不同组合如何与这些过程和结果变量相关联。

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成就目标的研究逐渐增多。

许多研究者开始利用成就目标理论作为干预和改革的指南。

Ames提出干预框架TARGET,该框架旨在创建一种课堂环境,以增强学生掌握目标的采用和使学生的表现目标最小化的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