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戏曲曲艺

合集下载

民间音乐分类有民间歌曲

民间音乐分类有民间歌曲

1、民间音乐的分类有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歌舞、民族器乐五个类别,其中戏曲音乐的水平代表着民间音乐的最高发展程度。

2、我国第一部歌唱理论著作《唱论》的产生,是对宋元时期声乐理论的总结。

3、我国文人音乐包括“琴乐”和“词乐”两个部分。

4、元代的琵琶曲“海青拿天鹅”则是我过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支手弹琵琶曲。

5、鼓子词:一种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的说唱形式。

6、诸宫调:宋代的大型说唱形式,创始人为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

7、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前者是戏曲形式,后者是古代的“艺术歌曲”。

8、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9、《唱论》:元代燕南芝菴著,是我国最早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10、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律”,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十二平均律”学说,也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乐律理论成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

11、《山门六喜》这是一首苏南牌子小曲,流行于江苏地区用琵琶自弹自唱的曲牌体套曲。

12、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西藏藏族的《囊玛》和云南纳西族的《白沙细乐》则是各兄弟民族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歌舞音乐遗存的乐种。

13、弹词:是我国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说唱音乐。

(嘉庆年间的陈遇乾、俞秀山和同治年间的马如飞最具代表性。

14、四大唱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它们都产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主要原因是在于这里是元末明初南北戏曲的汇集之处。

15、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即创立了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

16、皮簧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与二簧为主要声腔。

17、西安鼓乐:长期流行于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大型器乐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分“坐乐”和“行乐”两种。

18、朱载堉“新法密律”的提出,彻底解决了我国乐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还原”难题。

朱载堉提出的这个理论,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反映了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研究领域中所据有的领先地位。

曲艺包括什么

曲艺包括什么

曲艺包括什么
曲艺种类:
1、评书类。

评书特点是只说不唱,由一个演员讲故事。

2、相声类。

相声是从中国民间说笑话发展成的,具有轻松、活泼、滑稽、风趣的特点,又能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增长群众的知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

3、快板类。

快板包括快板书、对口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竹板书等曲种。

4、鼓曲类。

鼓曲音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

曲艺中三分之二的曲种都属这一类。

5、说唱书类。

大书就是中、长篇书。

表演时连说带唱,说说唱唱。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小品、话剧、电视剧、电影都不算曲艺,曲艺是以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如戏曲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当是以口语说
唱故事。

隋唐五代的音乐与戏曲艺术

隋唐五代的音乐与戏曲艺术

隋唐五代的音乐与戏曲艺术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和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音乐和戏曲艺术名家,还出现了许多代表作,对中国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别从音乐和戏曲艺术两个方面,介绍一下隋唐五代的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

一. 隋唐五代的音乐隋唐五代时期,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汉代到唐代的整个发展过程,形成了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的两大流派,同时也有一些新颖的音乐形式得到了发展。

1. 宫廷音乐隋唐五代的宫廷音乐主要是由官方组织和管理的,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音乐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乐曲《广陵散》,这曲子的旋律优美,简练明快,蕴涵着深厚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文化。

此外,还有著名的《渔樵问答》等。

2. 民间音乐隋唐五代的民间音乐则不同于宫廷音乐的正式性,更加注重自由和表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郑州乐”,这是一种热烈欢快的节日音乐,音乐曲调和节奏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 新颖音乐形式在隋唐五代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音乐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作品有《焦尾琴》等。

二. 隋唐五代的戏曲艺术隋唐五代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唐朝时期,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娱乐和教育的方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著名的“曲艺”表演形式。

1. 斗鸡、踩高跷斗鸡、踩高跷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具有高度的协作性和艺术性。

这种表演形式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2. 大型历史剧在隋唐五代时期,大型历史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成为了戏曲艺术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恨歌》和《梅花烙》,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是当今中国大型历史剧的代表作品。

3. 雷打不动隋唐五代时期的“雷打不动”是一种特殊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它由场上人物的动作、音乐、唱腔和场面构成,具有高度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戏曲的基本知识大全

戏曲的基本知识大全

戏曲的基本知识大全1. 中国曲艺中国曲艺,又称民间曲艺,是中国文化符号,指在中华大地上演唱、演奏的由民间传承而来的文艺活动,又称为民间音乐,古老而高雅,是传承自古今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

它的传承源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关抒情婉转、心情多变的滋味,流传至今。

2. 京剧京剧,即京戏。

它属于中国表演艺术的顶端,也是话剧的主流剧种,始于1644年明末清初,也就是明末“宣德元年”(也就是1644年),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

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并结合当地方言演出形式而形成的一种集歌舞、器乐、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的文剧形式,集曲艺、杂剧、话剧、武术于一体,并吸收古代汉剧和杂剧的精华,形成具有特色的独特表演形式。

3. 清代鼓曲清代鼓曲,同京剧一样是出自明末清初,不同的是它更多使用鼓乐演奏,整套曲调更为激情昂扬。

据考证,清代鼓曲是由宋朝传入江南地区,发展壮大,历经以后到明末清初才进入北方多地。

清代鼓曲不仅集元中乐、西安乐、邹乐等多种本地乐种之大成,更是交融着当地民歌、业州调、秦腔的独特表现能力,加之节奏较为明快,易于吸引观众情感,早已成为地方上的表演艺术完美结合体。

4. 越剧越剧是中国古老戏剧之一,起源于明朝,最初发展于浙江沿海地区,因出自越国而得名。

越剧融合了大量汉越文化元素,把汉族湘口腔、文字、音乐、歌剧,以及黄梅戏、豫剧、京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武艺术新风格,并迅速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表演艺术之一。

5. 民歌民歌,是由广大劳动群众所创作的现代民间音乐,又称歌舞,原先随着歌声演唱,后者也善于演奏。

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活泼节奏以及鲜活的话语,把所有民间文化历史经验集中表现出来,入乡随俗,散漫于各地,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文化,也是广大群众最直接、最机敏的表达方式。

6. 童谣童谣,也叫作童谣歌,是一种最早发源于古代民间的多声部歌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宋朝戏曲与音乐

宋朝戏曲与音乐

宋朝戏曲与音乐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宋朝(960年-1279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曲和音乐都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宋朝戏曲与音乐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戏曲的发展与特点宋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

在宋朝,戏曲表演形式主要包括曲艺和戏剧两大类别。

曲艺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相声、评书、弹词等;而戏剧则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包括京剧、越剧、评剧等。

1. 曲艺形式的发展:曲艺形式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曲艺形式包括相声、评书和弹词等。

相声是一种通过对话、笑料等表现手法进行的演出形式,以幽默、搞笑的内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评书则是借助口述和演绎来讲述历史故事或传统故事的一种形式。

而弹词则是通过唱歌和弹奏乐器来表现故事情节和情感的一种表演形式。

2. 戏剧形式的发展:宋朝的戏剧形式非常多样化,其中以京剧和越剧最为著名。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一,它综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元素,以其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越剧则在苏州地区流传甚广,以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

二、音乐的发展与特点宋朝的音乐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并存,它们相互影响、交流。

宋朝音乐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宫廷音乐、雅乐和民间音乐。

1. 宫廷音乐:作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音乐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它多以器乐和歌唱形式呈现,歌曲多为宫廷独有,旋律优美、悠扬。

宫廷音乐是当时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层面的重要媒介。

2. 雅乐:雅乐是宋朝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到社会上的重视和推崇的一种音乐形式。

雅乐以器乐演奏为主,尤其在各种宴会和庆典场合广泛使用。

它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是体现封建礼仪和上层文化的象征。

3. 民间音乐:在宋朝,民间音乐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如江南民歌、北方民乐等。

曲艺种类有哪些

曲艺种类有哪些

曲艺种类有哪些曲艺是指流传于民间的各种表演艺术形式。

在中国,曲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曲艺种类繁多,每种曲艺都有其独特的表现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曲艺种类:评书评书是一种口头表述的曲艺形式,通常由评书艺人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

评书的内容多样,既有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传统文学作品的演绎。

评书需要评书艺人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表达能力,在讲述过程中用声音变化和语调抑扬顿挫,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相声相声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的一种,是通过对唱、对话等方式表现幽默与机智的艺术形式。

相声通常由两名表演者搭档,一人用逗趣的话语或对白引起观众笑声,另一人则以反应或对唱作出回应,形成精彩的对话效果。

相声作为一种口语化的表演形式,能够体现出中国人的幽默风格和语言特点。

评剧评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北方地区,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富有表现力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评剧通常以历史故事或名著改编而成,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以及社会风貌与历史事件。

评剧的唱腔具有特殊的音调和节奏,需要表演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才能胜任。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代表性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京剧融合了歌唱、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广受欢迎。

京剧的表演以脸谱、服饰、化妆等元素为标志,不仅表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形式,以湖北、安徽等地为主要流传地区。

黄梅戏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形式细腻入微,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的剧目多为农村生活和历史传说,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总的来说,曲艺种类繁多,每种曲艺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学习和传承曲艺,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音乐欣赏之曲艺与戏曲

音乐欣赏之曲艺与戏曲

曲艺音乐的唱腔,按说 与唱的两种成分相结合 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半 说半唱、唱中夹说和似 唱似说三种情况。
曲艺则常常是一人身兼 数角,在演唱中既可以 第三人称描叙情节、剖 析人物,也可以第一人 称来说唱故事。因此, 曲艺演员在刻画不同人 物时,主要是通过不同 声音的造型来表现。
曲艺与戏曲
二、曲艺音乐的基本特征
作品
欣赏
布谷鸟儿咕咕叫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曲艺与戏曲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 20 —
曲艺与戏曲
一、戏曲音乐概述
戏曲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它是 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 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 标志。
戏曲作为一种包含音乐、舞蹈、戏剧因素的综合 艺术,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乐舞和俳优,汉代的 歌舞戏、角觝戏,隋唐的《拔头》、《代面》、《踏摇 娘》等。
欣赏
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曲艺与戏曲
第二节 戏曲音乐
四、戏曲音乐唱段欣赏
《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赏析:这段唱腔是由豫西调的慢二八板及二八板组成,前慢后快,中 间插入散板性的“飞板”,生动地讲述了当年“边关紧,军情急”替 父从军的事实经过,表现了花木兰乐观、豪爽而又羞怯、温柔的性格。 特别是末尾两句衬腔的运用,形象地刻画了花木兰有口难言的神态, 极富生活情趣。
第二节 戏曲音乐
四、戏曲音乐唱段欣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赏析:唱段在优美、明快的笛声中开始,而后是七仙女与董永的上下 句对唱,采用传统唱腔中一人一句的花腔对板,情调欢快,表达了两 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结尾处以自由模仿、复调手法发展而成 的男女声二重唱,音乐清晰爽健,充分发挥了黄梅戏音乐的独特风格。

中国戏曲和曲艺

中国戏曲和曲艺

王泽词曲

黄梅戏,唱腔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故得此名。 “采茶调”流
入安徽后,与当地民间歌舞、曲艺音乐相结合,最初形成“两小戏” (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和“三小戏”(即小丑、小旦和小生)
的表演形式。清道光以后,黄梅戏在安庆等地与徽剧同台演出,又受高
腔的影响同时吸收了京剧的表演和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黄梅戏 用内安庆地区的语言演唱,都用本嗓,亲切易懂。
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哇, 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照哇, 照婵娟哪!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只为了多情的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儿好月儿圆哪!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解放后,黄梅戏得到很快的发展,《天仙配》、《女驸马》等剧已拍成
电影,早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 清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 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 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 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 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 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 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是写 玉帝七女在天宫看到人间的董永 卖身葬父,同情爱怜之余,不顾 天规,来到凡间和董永结为夫妻。 随后,同去傅员外家做工,百日 期满,夫妻欣然归家。这里采用 彩腔,多段唱词用分节歌方式, 先由二人对唱:后又在这音调的 基础上发展成男女声二重唱。舒 展的旋律,浓郁的韵味,在欢悦 跳跃的弦乐伴奏下,吐露了二人 内心的喜悦。

二、剧种介绍及剧目欣赏——京剧
1、京剧:其产生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以西皮和二 黄两种声腔为主的全国性剧种。1790年,南方的“三庆”、

民间曲艺

民间曲艺

民间曲艺作者:来源:《丝绸之路》2008年第07期陕西快书陕西曲种。

流行于陕西省,以关中地区为主。

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曲种。

它是秦腔戏中的“数板”,吸收了快板书、练子嘴以及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演变而成。

乐器使用曲子坐唱中的四页瓦。

一般为一人演唱,表演者手执竹板或四页瓦。

也有两人或多人演唱的。

以唱为主,间以说白。

唱词句式长短不一,一般一韵到底,也有中间换韵的。

曲目多是新创作的,主要反映现代生活,也有根据古典文学、戏曲故事改编的曲目或从山东快书等曲种移植的曲目。

陕西独角戏陕西曲种。

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陕西、甘肃的新曲种。

它的特点是单人说表,演员以第一人称出现,整体结构以笑话为核心,或者围绕喜剧矛盾展开。

开头常常采用类似单口相声的垫话,而后则采用小品形式表演,一人多角。

它以语言幽默见长,突出人物性格,表演夸张。

由于演员在角色中跳来跳去和在故事的表述中跳进跳出,可以充分发挥说、学、逗、唱的技能。

加上叙述部分的相对减弱和人物对话的增强,强化了表演,加快了节奏。

在作品的结构上又以喜剧“包袱”为主,娱乐性更加明显。

陕西独角戏《秦腔歌舞与离婚》的创作与演出,使这一曲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该曲种代表曲目有《蒙难记》、《绕口令》等。

商雒花鼓曲艺曲种。

流行于陕西商雒地区。

约形成于清代中晚期,有100多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代以后,湖北、安徽、湖南等地一些灾民扶老携小,举家逃到较为富裕的商雒地区谋生,并把家乡的民间说唱艺术带到安身之地。

这些不同的民间艺术分别同当地的民间音乐和地方语言相融合,逐渐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一种叫“大筒子”,具有戏曲形式,常在农村的土台上搭班演出;另两种分别叫“八岔子”和“小调戏”,是曲艺形式,人们合称为“地花鼓”,常在农村的地头场院演出。

至20世纪初,三种艺术形式开始共同出现在农村的舞台上,并且经常合作演出,互为影响。

当地人们便将它们统称为“花鼓子”,也就是商雒花鼓。

近年来,人们已将八岔和小调戏这两种形式合二而一,并将大筒子中的老调和阴调音乐吸收进来。

曲艺

曲艺

曲艺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我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动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

这个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持续涌现,很多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伎场地)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实行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实行表演。

据调查统计,我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流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

浅析苏州“评弹”的音乐特色

浅析苏州“评弹”的音乐特色

浅析苏州“评弹”的音乐特色苏州评弹,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苏州地区,其音乐特色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评弹是苏州地区戏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音乐特色。

本文将从苏州评弹的历史渊源、音乐结构和表演特点等几个方面对苏州评弹的音乐特色进行分析。

苏州评弹的历史渊源苏州评弹起源于宋元时期,发展成为明清时代的主要曲艺形式,是苏州地区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评弹由评话和说唱两大组成部分构成,评话为说书,说唱为鼓点独白。

在明清时期,苏州评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苏州地区的主要曲艺形式之一,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苏州评弹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南戏、越剧等曲艺形式的优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州评弹风格。

苏州评弹的音乐结构苏州评弹的音乐结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旋律、韵律和表演技巧。

苏州评弹的旋律多采用传统民间音乐的旋律,轻快活泼,富有生动的表现力,旋律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

苏州评弹的韵律以北村韵为主,旋律和韵律之间的结合紧密,节奏明快,富有灵活性。

苏州评弹的表演技巧主要表现在唱腔、音准和声音等方面,演唱者的声音要求高,音准要求严,能够准确地表现曲调和情感,表演技巧高超。

苏州评弹的表演特点苏州评弹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腔、情感和表演手法等方面。

苏州评弹的唱腔多以婉转柔和的方式表现情感,情感真挚,表现细腻,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内心的感情。

苏州评弹的演唱者通常是一男一女,男主角和女主角通过对唱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表演手法多样,富有变化,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苏州评弹的表演技巧还包括唱念、念念、哭腔等多种表演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苏州评弹作为苏州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具有丰富的音乐特色,其音乐结构完整、表演特点突出,表现出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内涵。

苏州评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了苏州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希望苏州评弹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曲艺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说唱音乐——京韵大鼓、苏州弹词

说唱音乐——京韵大鼓、苏州弹词

第一类包括评书评话、相声和快板快书等; 第二类如苏州弹词、陕北说书等; 第三类包括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
※虽然在第一类曲艺中有时也会有音乐成分,如相声中的 “唱”,但民族音乐学一般只研究后两个类别中的音乐部分
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统计,我国现 有345个曲种。 从文学角度将唐宋以来的说唱音乐分为乐曲系和诗 赞系。 一般著述和词书中大都将其分为八类,即鼓词类、 弹词类、渔鼓(道情)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 曲类、走唱类、板诵类。 如按说唱的历史沿革、传承流变,可将说唱音乐划 分为两大类,即牌子曲类和鼓书类。 说唱音乐唱腔 单曲体、联曲体、板腔体和综合体 唱腔有单曲体 唱腔 单曲体、联曲体、 四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一、鼓词类
(一)概况
鼓词是由元、明清流行的各种“词话”发展而来的。 鼓词 清以后,这类曲种主要盛行于北方,它的明显的特 点是演唱时,演员要自己击鼓掌握节奏。 演出形式:一人击鼓板站唱。 演出形式 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另有四胡、琵琶等。 伴奏乐器 唱词体系:大部属诗赞体。 唱词体系 音乐特点:吟诵性强,半说半唱,似说似唱的唱腔 音乐特点 较多,在叙事之中抒情。
欣赏分析曲目
《新木兰辞》徐丽仙 新木兰辞》 情深》 《情深》徐丽仙 蝶恋花》 《蝶恋花》
欣赏曲目
《剑阁闻铃》 剑阁闻铃》 骆玉笙
《重整河山戴后生》 重整河山戴后生》
骆玉笙
二、弹词类
弹词的名称明代已有,它的源头是宋以来的“陶真”以 及元明“词话”。 属于此类的曲种都用弹拨乐器琵琶、三弦伴奏,故名。 弹词主要流行在南方,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 长沙弹词“等曲种。这类说唱音乐,曲调性很强,演唱 风格细腻深刻,擅长于表现长篇故事,也有富于诗意的 抒情的“开篇”。 演出形式:由一至三四人,自弹乐器自唱,有说有唱, 演出形式 或只唱不说,采用坐唱形式。 唱词属诗赞系 音乐特点:旋律流畅,柔美细腻,唱腔结构采用混合体 音乐特点 者较多。

曲艺介绍

曲艺介绍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剧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相声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在内容上是喜剧艺术,在形式上则是对话的艺术。

相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这两大特点,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单弦单弦,原为八角鼓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

清乾隆、嘉庆年间兴起,1880年前后旗籍子弟随缘乐(本名司瑞轩)自编曲词在茶馆里演唱,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

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卷3中《酒鬼》篇,是现存最早的单弦曲词。

单弦曲牌众多,曲调丰富,反映现实生活。

自随缘乐以后,产生了德寿山、全月如、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等名家,推动了单弦艺术的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我国民间音乐1.分类: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

2.特点:(1)创作过程集体性。

(2)传播方式口头性。

(3)音乐曲调变异性。

二.民间歌曲(一)汉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

(二)号子(劳动号子):1.种类: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2.代表作品:《走绛州》《渔民号子》《川江船夫号子》(三)山歌:1.一般山歌:(1)信天游:《蓝花花》《脚夫调》(2)云南山歌:《赶马调》《弥渡山歌》(3)四川山歌:《摘葡萄》《跟着太阳一路来》(4)花儿(少年):《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对白鸽子》2.放牧山歌3.田秧山歌(四)小调1.形式:带有伴奏的独唱为主。

2.分类:谣曲(儿歌、摇篮曲)、时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杨柳青调)、吟唱调(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看秧歌》)。

(五)少数民族民歌1.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1)长调:一部分礼俗歌。

(2)短调:欢快活泼、节奏感鲜明、音域相对窄。

《黑缎子坎肩》2.维吾尔族的情歌(1)体裁:(2)音乐体系:中国、欧洲、波斯阿拉伯3.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1)内容:(2)演唱形式:独唱、对唱、弹唱(3)独唱:《黑云雀》(4)弹唱(冬不拉伴奏):《红花》4.朝鲜族的抒情谣(1)爱情:《阿里郎》《呃浪打令》(2)劳动和丰收喜悦:《丰收歌》《道拉基》(3)妇女受苦:《苦媳妇》(4)知识性内容:《月令歌》《释花图》《九九乘法解》5.藏族的山歌和酒歌(1)6.彝族“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四腔》《五山腔》三.民间舞蹈音乐(一)民间舞蹈音乐代表种类:1. 秧歌:北方汉族地区。

歌、舞、戏为一体。

河北冀中秧歌、冀东秧歌,山东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山西祁太秧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

2. :南方产茶区。

3. 花灯:云南、贵州、四川、湖南。

4. 花鼓:安徽、湖南。

凤阳花鼓、湖南花鼓。

1. 维吾尔族:赛乃姆、木卡姆。

明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明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明代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明代戏曲选集中收录了众多的俗曲,这些曲调轻快,易于传唱,善于表达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感情。

以下是其中的几首代表作品:
1.《饮酒歌》
《饮酒歌》源自南方民歌,后来流传至江苏一带,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俗曲。

这首歌的歌词优美,曲调轻快,表达了人们醉心于饮酒的快乐心情。

该曲曾被李清照重用,在《如梦令》中作为第二十六章。

2.《西河》
《西河》是一首描写草原生活的俗曲,其曲调清新明快,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性描绘和对生命的热爱与颂扬。

该曲在明清时期被广泛传唱,流传至今。

3.《换头行》
《换头行》是一首曲艺小调,流传于淮安一带。

该曲情节离奇,曲调欢快,是表现民间故事和草根精神的典型代表。

4.《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是一首讲述喜事的俗曲,曲调欢快,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该曲在明清时期被广泛演唱,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欣欢和喜庆气氛。

5.《绿绸裙》
《绿绸裙》是一首抒情小调,曲调简洁悠扬,歌词朴实自然,表达了女性的柔情和爱情。

该曲在明代流传广泛,成为民间广为传唱的代表作品。

以上五首俗曲虽然不是文人雅士所崇尚的高雅音乐,但它们歌词优美、曲调轻快,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和人情味。

它们的流传与传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与民间精神。

民间音乐戏曲曲艺PPT课件

民间音乐戏曲曲艺PPT课件

四川清音
❖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 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 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 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 ,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 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 欣赏《布谷鸟咕咕叫》
戏曲音乐
❖ 戏曲,是一种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 多种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音 乐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 唱腔、器乐两种成分。
❖二、晋剧 ❖三、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评剧《花为媒》(新凤霞) ❖五、碗碗腔(华剧)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 老旦)
❖净、
❖丑、
声腔和板式
❖二 黄 ❖西 皮 ❖ 反二黄 ❖ 反西皮 ❖ 四平调 ❖ 高拨子 ❖ 南梆子 ❖吹 腔
角色唱腔
❖京剧以老生唱腔为基础 ❖旦角声腔比生角声腔要高四、五
度,有时还会高八度。
京剧
❖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戏曲剧种之 一,约有200年的历史,因形成于北京 而得名。
军事事件
老生三杰
❖程长庚(安徽) ❖张二奎(北京) ❖余三胜(湖北)
新老生三杰
❖谭鑫培 ❖汪桂芬 ❖孙菊仙
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荀慧生 ❖尚云
国自兴亡谁管得 满城争听叫天儿
王瑶卿
梅兰芳
京剧的艺术形式
❖行

❖场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故事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故事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和民间故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些表现形式呈现出中国人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思考。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究古代中国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故事。

一、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等。

它们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和娱乐方式的重要选择。

其中,代表性最强的是中国的戏曲。

在中国古代,戏曲被广泛地流传和喜爱。

它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外,也是人们对生命和社会的反思与思考。

例如,四大名剧中的《红楼梦》以富贵之家的沉浸与崩塌为主题,展现了人性的残酷和社会的虚伪。

而《西游记》则通过一个大胆的冒险故事,表达出对勇气和坚持信仰的肯定。

除了戏曲,曲艺和民间音乐也是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

曲艺是一种通过快板串联起来的小品,它的内容通常是以幽默为主。

民间音乐则包括乐曲、歌曲、民族器乐等等。

它们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样式,但都是人们表达感情和情感的形式之一。

二、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几千年来,人们用故事讲述着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经验,同时也通过故事表达了观念、信仰和道德。

在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是《三字经》、《百家姓》、《谷梁传》等。

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找到了一个有趣而生动的方式,将重要的道理和哲理传达给大众。

《三字经》是一本儿童读物,通过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儒家经典思想的要义,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

同样,《百家姓》则是一本介绍中国姓氏的书籍,它讲述了很多关于家族和传统的故事。

《谷梁传》是一本历史书,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故事,既有各种有趣的传说,也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除了这些经典的民间故事外,中国还有一些流传至今的古老故事。

例如《鹳雀楼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这些故事中,常常伴随着信仰、智慧、勇气及纯真无邪的品质。

戏曲与曲艺

戏曲与曲艺

曲艺音乐的特点
• 曲艺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用“口语说唱” 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 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如戏曲艺术的本质特 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艺艺术的本质 特征当是“以口语说唱故事”。 • 1.说与唱的巧妙结合 • 曲艺表演是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 手段,所以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 一定要生动活泼,简练精辟并易于上口。
四大声腔系统
• 1.梆子腔。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 而得名。梆子腔的代表剧种有:秦腔、豫 剧、晋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 • 2.皮黄腔。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 高拨子演变而成。在有些剧种中,二者被 分称为所谓“北路”、“南路”,合称 “南北路”。主要有:徽剧、汉剧、京剧、 粤剧、湘剧 等。
• 伴奏是曲艺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 要用于唱腔的伴奏,有的也用于“闹场” 独立演奏。伴奏音乐的主要任务是制造气 氛、渲染情绪,加强音乐表现力。
京韵大鼓
•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 河北省、华北、东北部分地区,是我国北 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 在全国的说唱音乐的曲种中也占有重要地 位。 • 京韵大鼓的旋律起伏跌宕,唱腔激越雄壮, 音域宽阔、音区变换流畅。
• 3.高腔。它的特点在于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 敲击,不用管弦乐伴奏。台上一人唱,台 后众人帮腔。属于此系统的剧种有:川剧、 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调腔等。 • 4.昆腔。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 著称,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 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
剧种介绍及唱段欣赏
• 昆曲的演唱讲究用气、咬字,润腔的细腻 传神,昆剧的表演也有很高的艺术性,身 段动作富有舞蹈性,表演细致、抒情性强, 唱时便歌边舞。昆剧器乐的伴奏,文场以 曲笛为主,辅以胡琴、琵琶、笙等,舞场 有锣、鼓、唢呐、板等。 • 昆剧的代表剧目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 亭》、明代李开先的《林冲夜奔》、清代 洪昇的《长生殿》等。

七大曲种

七大曲种

昆曲、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豫剧1 昆曲代表故事:《十五贯》、《牡丹亭》代表人物:魏良辅,昆曲界的“曲圣”2 京剧代表故事:《定军山》、《贵妃醉酒》代表人物:生:谭鑫培——(至今已有七代人唱京剧)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旦:梅兰芳——访美国、苏联等国家。

得到两个文学博士学位,公认的第一个将中国京剧传到国外。

净:金少山——表演极佳,被称之为“十全大净”丑:刘赶三——演出时候牵扯政治,《同光十三绝》之一。

3 越剧代表故事:《山河恋》、《红楼梦》代表人物:“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4 评剧代表故事:《杨三姐告状》、《花为媒》代表人物:成兆才、筱白玉霜、新凤霞、赵丽蓉5 黄梅戏代表故事:《天仙配》、《女驸马》代表人物:严凤英、王少舫。

“五朵金花”: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袁玫6 秦腔代表故事:《三滴血》《周仁回府》代表人物:刘毓中、孟遏云、苏育民7豫剧代表故事:《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代表人物:“五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一、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pu)晃一郎在法国宣布,世界19个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被授予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中就有中国的昆曲。

昆曲的发源地昆曲,又称昆山腔,是出现于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取代了以金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杂剧在剧坛的中心位置,超过了其它南戏声腔,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戏剧。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

现在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就建在江苏的昆山。

昆曲早期的艺人提到昆曲,就能想到为昆曲事业做作出贡献的顾坚、魏良辅、梁辰鱼、汤显祖。

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到明初就有了昆山腔的称谓。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1531年——1541年),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余姚腔、海盐腔、弋阳的长处,对昆山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腔”的昆腔歌唱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 天津地区。 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 把原用河北语音演 唱的木板大鼓改用 北京语音演唱, 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 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 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 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 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 和琵琶, 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 鼓。
戏曲音乐
戏曲,是一种综合诗歌、音乐、 戏曲,是一种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 多种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 多种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音 乐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乐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 唱腔、器乐两种成分。 唱腔、器乐两种成分。 戏曲唱腔有曲牌体及板腔体两种体制。 戏曲唱腔有曲牌体及板腔体两种体制。
京韵大鼓代表艺人
一、刘保全 二、骆玉笙(小彩舞),她结合嗓 骆玉笙(小彩舞), ),她结合嗓 音条件擅唱悲曲。 剑阁闻铃》 音条件擅唱悲曲。《剑阁闻铃》、 红梅阁》 击鼓骂曹》 《红梅阁》、《击鼓骂曹》、《子 期听琴》 期听琴》。
京韵大鼓欣赏
刘保全《丑末寅初》 刘保全《丑末寅初》 这是刘保全的著名代表曲目,内 这是刘保全的著名代表曲目, 容描写清晨四时前后古人的生活 情景。 情景。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 唱小调” 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 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 唱月琴” 唱琵琶” 本世纪50 50年代以 “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 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 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 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 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 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欣赏《布谷鸟咕咕叫》 欣赏《布谷鸟咕咕叫》
王瑶卿
梅兰芳
京剧的艺术形式
行 场 当 面
声腔与板式 角色唱腔 唱腔音乐
行 当
、(老生 小生、武生、红生) 老生、 生、(老生、小生、武生、红生) 、(青衣 花旦、刀马旦、武旦、 青衣、 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 老旦) 老旦) 净、 丑、
声腔和板式
二 黄 西 皮 反二黄 反西皮 四平调 高拨子 南梆子 吹 腔
皮 黄 腔
皮黄腔, 皮黄腔,是由不同来源的西皮于二黄两 种声腔合成,西皮腔是源于甘肃、 种声腔合成,西皮腔是源于甘肃、陕西 一带的秦腔流入湖北襄阳地区, 一带的秦腔流入湖北襄阳地区,与当地 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而成的, 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后称湖广 二黄腔来源不说法不一, 腔。二黄腔来源不说法不一,其一是源 于安徽宜黄腔, 于安徽宜黄腔,另一种是源于安徽的四 平腔(即由弋阳腔演变来的)。西皮、 )。西皮 平腔(即由弋阳腔演变来的)。西皮、 二黄合为一个声腔剧种当始于湖北汉调。 二黄合为一个声腔剧种当始于湖北汉调。
昆剧
昆山腔旋律缠绵婉转, 昆山腔旋律缠绵婉转,咬字吐音讲 究、润腔细致,2003年我国的昆曲 润腔细致,2003年我国的昆曲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的历史发展
清初戏曲中的三次雅俗对峙 四大徽班 角色剧目的变更 流派和代表人物
雅俗关系之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刘保全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属于牌子曲类曲种, 天津时调是属于牌子曲类曲种,是流行 于天津地区的一种时调小曲。 于天津地区的一种时调小曲。其特点是 内容通俗明朗、短小精悍。时调, 内容通俗明朗、短小精悍。时调,有 时兴” 合时”之意, “时兴”、“合时”之意,最初时市区 的手工业工人和搬运工人在劳动之余即 兴编创的, 兴编创的,后来出现职业艺人。
南方剧种
一、赣剧 三、湘剧 五、婺剧 六、黄梅戏 二、川剧 四、越剧 欣赏《谁料皇榜中状元》 欣赏《谁料皇榜中状元》
课件内容引自期刊文献等 版权归 刘清 老师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雅俗之争之三
时间: 时间:1790 昆腔、京腔——雅 昆腔、京腔 雅 四大徽班——俗 俗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三 庆——轴子 轴子 四 喜——曲子 曲子 春 台——孩子 孩子 和 春——把子 把子
徽秦合流
徽——二黄 二黄 秦——西皮 西皮 初次合流: 初次合流:四大徽班进京 二次合流: 二次合流:京化徽调与湖北化的秦腔 (嘉庆年间) 嘉庆年间)
曲 艺 、 戏 曲 音 乐 欣 赏


曲艺,又叫说唱艺术, 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 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 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 文学、音乐、 文学、音乐、表演三者相 结合的中国传统艺术。 结合的中国传统艺术。
传统曲艺的类型
一、只唱不说 二、有说有唱 三、只说不唱
曲艺音乐的类型
一、鼓词类 三、道情类 五、走唱类 七、杂曲类 二、弹词类 四、牌子曲 六、琴书类 八、数唱类
雅俗之争之二
时间:乾隆年间, 时间:乾隆年间,清代中叶 昆腔、京腔 昆腔、京腔——雅 雅 梆子腔——俗 俗 梆子腔
结 局
清政府干预, 清政府干预,乾隆五十年发布了专 门针对秦腔的禁令。魏长生被迫离 门针对秦腔的禁令。 开北京。虽然梆子腔消沉下去,但 开北京。虽然梆子腔消沉下去, 已经对京城的戏曲音乐产生大的影 响。
昆 剧
昆剧,原名“昆山腔” 昆腔” 昆剧,原名“昆山腔”或“昆腔”, 明代形成于江苏昆山,是现存戏曲 明代形成于江苏昆山, 中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 中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 昆剧器乐的丝竹伴奏以笛为主。 昆剧器乐的丝竹伴奏以笛为主。


形成时间——明初 明初 形成时间 创始人——顾坚 创始人 顾坚 革新家——魏良辅 革新家 魏良辅 革新后第一部昆剧——梁辰鱼《浣纱记》 革新后第一部昆剧 梁辰鱼《浣纱记》 梁辰鱼 代表剧目 昆腔唱腔体式——曲牌体 昆腔唱腔体式 曲牌体 南、北曲的差别 昆曲的伴奏——笛主奏 昆曲的伴奏 笛主奏
角色唱腔
京剧以老生唱腔为基础 旦角声腔比生角声腔要高四、 旦角声腔比生角声腔要高四、五 有时还会高八度。 度,有时还会高八度。
京 剧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戏曲剧种之 一,约有200年的历史,因形成于北京 约有200年的历史, 200年的历史 而得名。 而得名。 欣赏: 玉堂春-苏三起解》 欣赏:《玉堂春-苏三起解》 《红灯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红灯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北方剧种
一、秦腔,是流行在陕西、甘肃、青海 秦腔,是流行在陕西、甘肃、 等地的古老戏曲品种,也是梆子声腔系 等地的古老戏曲品种, 统中最古老的剧种, 统中最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伴奏 得名。 得名。
二、晋剧 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三、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评剧《花为媒》(新凤霞) 评剧《花为媒》 新凤霞) 碗碗腔(华剧) 五、碗碗腔(华剧)
角色剧目的更替
旦角——生角 生角 旦角 一般的社会生活——政治斗争和 政治斗争和 一般的社会生活 军事事件
老生三杰
程长庚(安徽) 程长庚(安徽) 张二奎(北京) 张二奎(北京) 余三胜(湖北) 余三胜(湖北)
新老生三杰
谭鑫培 汪桂芬 孙菊仙
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荀慧生 尚小云
国自兴亡谁管得 满城争听叫天儿
时间——清代初叶 清代初叶 时间 雅——昆腔 昆腔 京腔( 俗——京腔(流传至北京的弋阳腔) 京腔 流传至北京的弋阳腔)
京 腔
在政府的干预下,京腔日益规范化, 在政府的干预下,京腔日益规范化, 风格日趋典雅,成为和昆腔一样的 风格日趋典雅, 御用声腔。第一次雅俗之争结束, 御用声腔。第一次雅俗之争结束, 同时也拉开了新兴地方戏曲与昆曲 平分秋色的帷幕。 平分秋色的帷幕。
1790年 四大徽班进京带经了二黄腔。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带经了二黄腔。 19世纪初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又带进了 19世纪初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又带进了 西皮腔,京剧正式形成约1840年以后, 1840年以后 西皮腔,京剧正式形成约1840年以后, 演员中余三胜、张二奎、 演员中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 位著名的老生,称为“三鼎甲” 位著名的老生,称为“三鼎甲”, 建国后又出现言菊鹏、 建国后又出现言菊鹏、周信芳等老 生及梅兰芳、程砚秋、 生及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旦 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