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方案公众意见
2020成都市街道设计导则
《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成都市首 部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充分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落实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以“公园城市街区场景理论” 和“街道一体化”理念为指导,是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理念在街道层面的具体落 地。
城市交通方式转型
成都市处于轨道加速成网阶段, 交通出行方式由机动车交通向 绿色交通转变:
规 划2 0 2 2年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运 营 里 程 达 到6 0 0公 里 以 上 ,2 0 3 5年 规 划 线 网 规 模 达1 6 9 9公 里 , 加 上 大 铁 公 交 化8 6 0公 里 , 共 计2 5 5 9公 里 。 城市中心城区外围主要区(市)县利用轨道交通完成进出城出行将成 为常态化选择。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 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 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方针,提升规划水 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 规合--”,全面开 展城市设计,加快建设绿色城 市、 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全面提升 城市内在品质。
Design guidelines
③ 路口开放空间节点的设置
更加注重文化特色彰显
支矶石街 ①彰显人文特质的建筑立面 ②展现街道特色的地面铺装 ③融入地域文化的街道家具
新川科技园南站交通规划设计王凯宁
新川科技园南站交通规划设计王凯宁发布时间:2021-11-11T07:14:54.58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5期作者:王凯宁[导读] 一个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立体都市,一座交通便捷、公园景致、功能复合、产业集聚、人文交往的城中之城。
这是新川科技园南站设计方案的规划愿景。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000摘要:一个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立体都市,一座交通便捷、公园景致、功能复合、产业集聚、人文交往的城中之城。
这是新川科技园南站设计方案的规划愿景。
关键词:新川科技园南站;TOD综合开发;零换乘;交通规划引言:《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总体规划(2017-2030年)》提出成都要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核心功能,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新川科技园是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个科技园区开发项目,也是成都市重要的国际交流窗口和创新创业平台。
新川创新科技园定位为缔造一座产业、生态、人文高度融合的“世界交融之城,是成都践行公园城市的国际化重要窗口。
一、规划背景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2020年线网由11条线组成,总长度约460公里;远景线网由18条线路组成,总长度904公里。
至2020年,成都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33%,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35%,成为轨道上的成都。
新川科技园作为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的园区,是成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统筹片区产业功能,提升园区产业服务配套能级,构建产业服务示范高地。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南北联系天府新区中心区两大城市核心与火车东站的6号线与联系双流国际机场于天府国际机场两大空港枢纽的规划25号线交汇于基地,1小时轨道交通圈可覆盖城市重要组团,为建设国际合作于创新创业示范窗口夯实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成都简州新城分区详细规划
成都市简州新城分区详细规划(2016-2035 年)公众意见征集稿
目录
总则 第一章落实独立新城定位,明确目标规模 第二章保护山水生态资源,加强空间管制 第三章对接区域因地制宜,塑造空间结构 第四章区域借力创新发展,增强产业动力 第五章科学配置资源要素,优化用地布局 第六章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强化支撑系统 第七章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彰显城市风貌 第八章有序推进规划落地,保障规划实施
3
成都市简州新城分区详细规划(2016-2035 年)公众意见征集稿
育辐射川东北、川东南和成渝的新兴产业,吸引和集聚相当规模的 高端人才,支撑成渝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建设。 第9条 国家中心城市的先进制造基地
第一节 战略定位
第7条 简州新城战略定位是成渝走廊新支点、成都东进服务新中心 简州新城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建设“成渝走廊新支点、成都东
进服务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履行为成都东进及成渝相向发展提供 支撑,为高附加值、多元化、本土化的制造产业服务,为“东进” 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 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 略定位相一致。
第2条 主要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 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1): 5. 《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 6. 《四川省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规定》; 7. 《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2016); 8. 《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20); 9.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 10. 《成渝城镇群发展规划》(2016); 11.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送审稿); 12. 《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16-2035 年)公众意见征集稿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三、工作重点与工作难点
〔一〕在施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如何进一步 抓住机遇,在国家开展战略棋盘上走好成都的 棋子,明确自身定位,建立成都区域职能,寻 求更好途径,带动四川全省社会与经济可持续 开展。
城市角色的再认识及再调整
四个层面问题:成都在国家及部分具有国际意义上资源利用再 认识;成都在西部地区的职能与地位?面对传统西南地区以及 成渝关系的再认识;大成都对四川全省开展的再认识。
四川总面积 48.5 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居全国 第5位; 2006年总人口 8773.4 万人,人口居 全国第3位; GDP 8637.8 亿元,经济总量占 西部 1/3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9 位;人均GDP10546 元,相当全国平均程度 2/3。2006年全省城镇聚居人口比重为%。城 市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程度。
2209..40郫87 县、281.新.219 都县、大邑县、 13.2蒲4 江县18、.64新津县。全市面
积 10.83
5.67
7.65
12329.075
km2。都市区面
积 5.4 368-11.56km2
5.12
3.74
10.73
2
7.54
9.23
10.08
1.17
7.99
1.38
5.42
0.37
〔一〕城市开展总目的 国家施行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最强竞争力的都
市区
• 都市区开展判断:“团体比赛〞——将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 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间 的竞争。从城市跳出,建立区域,是成都有效发挥自身的核 心优势,抢占战略开展先机的重大举措,是成都走向全国, 面向世界的最快捷径。
• 构建西部最强都市区,是形成西部重要消费基地,继续保 持西部最大消费市场的必要保证;是继续引领和发挥商贸、 金融、科技开展,完善交通和通信枢纽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小帕刘谨赫樊琪指导老师:张贞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
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 1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1】总规修编历程 3【2】规划期限 3【3】规划范围 3【4】发展目标与战略3【5】城市性质与职能5【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5【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5【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6〖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6〖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6〖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7【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7【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7【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8【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10【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 10【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 11【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 11【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 11【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 11【6】6号线11〖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 11〖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 11【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 11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 【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2 【3】市域城镇体系12【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2【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3〖1〗基本情况13〖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3 [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3[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4[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4[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4[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5【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5【8】高密成都规划15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1】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9.27•【文号】国函〔2024〕146号•【施行日期】2024.09.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4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成都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16.6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96.6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361.20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56.8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战略保障。
成都中心城区规划方案
3.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城市环境。
4.增强城市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5.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四、规划内容
1.空间布局规划
-细化城市功能区,合理配置各类用地,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增加公共绿地,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3)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水系连通,提升水环境质量。
(4)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4.基础设施规划
(1)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2)完善排水防涝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强化城市设计,提升建筑风貌,塑造城市特色。
-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地,构建生态网络,提高城市生态品质。
2.交通规划
-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构建慢行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提倡绿色出行。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组织效率。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2.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保障规划的实施。
3.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4.社会参与: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5.监督评估: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六、结语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成都中心城区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规划指导。通过实施本方案,将有效推动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确保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共同书写成都中心城区发展的新篇章。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市政府,1995年11月)、“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围:市域行政区围均为本次规划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围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四川 城乡融合内容
四川城乡融合内容四川地区城乡融合政策分析一、政策背景城乡融合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实施城乡融合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四川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快城乡融合步伐,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实施进展1.城乡规划一体化:四川省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通过制定统一的城乡规划,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
例如,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通过编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明确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基础。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四川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目前,四川省已建成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快速交通连接。
3.产业融合发展:四川省鼓励城乡之间的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例如,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三、效果评估1.经济增长:城乡融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四川省经济的快速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四川省的GDP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尤为显著。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随着城乡融合政策的推进,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农村居民通过参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收入的增加;城市居民则通过投资农村项目、购买农产品等方式,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支持。
3.社会福利提升:城乡融合政策的实施,使得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得到了提升。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也得到了加强。
四、未来展望1.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未来,四川省应进一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简阳城总体规划2035
简阳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二〇一七年十二月1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落实成都市总体规划和东进要求,明确发展定位、目标与发展规模 (6)第三章落实“东进”战略,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乡空间 (13)第四章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22)第五章坚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大幅度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 (27)第六章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34)第七章建设高效、集约、绿色的市域基础设施 (44)第八章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9)第九章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宜居 (64)第十章历史文化保护 (85)第十章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 (100)第十一章附则 (103)第一章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和《成都市“东进”总体规划》相关要求,找准简阳在成都市“五中心、一枢纽”中的职责担当,主动担当“东进”使命,从全面提升战略定位、打造国际开放新门户、推动产业升级转型、重塑全域空间格局及重构综合交通网络等五个方面,对“东进”总体规划指导下的简阳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编制,确保简阳城市规划与成都“东进”总体规划的全面落实和高度契合。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4、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5、《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2010)6.《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7.《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2014-2030年)》8、《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9、《成都市东进总体规划(2016-2035)》10.《简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11、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第3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本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和城区两个层面:市域范围为简阳市行政辖区,面积2215平方公里。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16〕7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16〕7号各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5〕99号)精神,全面开展全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我市“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总体战略目标,按照“双核共兴”、“独立成市”发展理念,以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指引,通过普遍推行综合管廊建设模式,解决反复开挖地面、架空线网密集等问题,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构建“国内示范,引领西部,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新型城镇化综合管廊体系。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中心城区(含成都高新区,下同)、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各自建成独立成网、规模适中的综合管廊体系,到2020年末全市建成综合管廊约500公里(中心城区和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拟建150公里,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拟建350公里),到2025年末全市建成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中心城区和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拟建200公里,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拟建800公里)。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一是结合本地实际,按中心城区、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分类形成区域性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建设独立成网、规模适中的综合管廊体系。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16〕30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16〕30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目标。
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为引领,以工作机制和建设模式创新为突破,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原则,以环城生态区海绵综合体工程、水系保护和修复工程、海绵型小区建设工程、海绵型绿地工程和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工程等五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在市域范围内新建项目全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已建成项目结合“四改六治理”等工作因地制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引领、科学布局。
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山、水、林、园、田”生态本底对城市的生态支撑功能,把海绵体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布局,强化规划管控,切实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设工程发展的意见-成府发〔2016〕16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设工程发展的意见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设工程发展的意见成府发〔2016〕16号各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川府发〔2016〕12号)要求,为加快推进我市装配式建设工程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结合,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以提高预制装配率为抓手,全面推进“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全产业链建设,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推动我市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发展规划(一)2016年至2018年。
1.加快市场应用。
在房建工程和市政工程项目中全面推进装配式建设方式,到2018年,全市房建工程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20%,新建政府投资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市政工程桥梁项目除必须现浇的部分外,全部实现预制装配化。
2.提升技术水平。
大力推进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信息化技术应用,到2018年,全市房建工程和市政工程项目的预制部品部件全部工厂预埋信息芯片,实行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安装、验收全过程的动态监控。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北城改造有关政策的意见-成办发[2012]20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北城改造有关政策的意见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北城改造有关政策的意见(成办发〔2012〕20号)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加快推进北城改造(以下简称北改),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现就进一步推进北城改造有关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政策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高质高效推进北改工作。
坚持整体规划、分类推进的原则。
按照建新、更新、改旧三种模式,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由区政府统一确定并组织实施北改项目,完善功能配套,改善区域环境,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政策统一、政策杠杆的原则。
对愿改、先改的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推动北改项目早启动、北城形象早改善、北城产业大提升、北城居民得实惠。
二、政策适用范围北改区域(211平方公里)范围内按照本政策意见推进实施。
其中,规划管理政策适用于211平方公里北改区域,涉及新都区的北改范围,由新都区政府参照执行,按统规自建方式实施。
土地利用、项目报建、房屋征收、财政税收政策适用于211平方公里北改区域中的“四轴四片”范围内金牛区、成华区所辖行政区域(见附件1、附件2)。
三、规划管理政策(一)实行规划前置服务。
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心城区北改区域优化方案(以下简称北改区域优化方案),经确定的北改项目区提前组织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完整版(2020年九月整理).doc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意见-成办函〔2016〕117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意见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意见成办函〔2016〕117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市属国有企业:为推进全市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原则(一)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是指在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的居住生活聚居地配建的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
(二)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二、建设内容(三)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划分为六类:1.行政管理类: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警务用房、其他管理用房;2.社区服务类: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养老服务设施、医院、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站)、农贸市场、便民店、邮政设施;3.教育类:中学、小学、幼儿园;4.文化体育类:文化活动中心(站)、综合运动场(馆)、综合健身馆、居民健身设施;5.市政公用类:公共停车场(位)、机动车清洗站、公交首末站、开闭所、消防站、市政设施用房(点位)、公共厕所、环卫工人作息房、垃圾转运站、再生资源回收站、公共绿地广场、居住区配套道路;6.其他。
三、主体职责(四)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是全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制订工作目标、年度建设计划和决策、协调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