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窠山滑坡特征及对隧道工程的影响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窠山滑坡特征及对隧道工程的影响评价

摘要:通过加强对微地貌的分析及地质测绘工作,发现了大窠山滑坡,经过勘察,确定为大型岩层老滑坡,受强降雨诱发有所复活。针对勘察中未能取得滑带土室内试验c、Φ值,本文通过对其变形特征的分析,利用岩土工程分析软件反算滑带抗剪强度指标。根据滑坡与隧道的关系分析,提出以抗滑桩及截、排水为主的治理方案。对类似地质条件下滑坡的勘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隧道滑坡特征成因工程地质评价

0引言

在南平至顺昌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于南平市延平区西芹镇,拟建大窠山隧道进口及邻近路基段(定测桩号YK4+100-YK4+900)发现分布着三个大型滑坡体。其中H1、H2滑坡(本文不作详述)影响着拟建线路路基的稳定,后线路向南(左侧)微调,结合调整纵坡,拟采用填方路堤反压坡脚的方案处理。而大窠山滑坡(H3)位于大窠山隧道进口,线路微调后,该滑坡仍影响着隧道的设计、造价及施工安全。为了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采用钻探及工程地质调绘手段对滑坡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共布置勘探断面2条,钻孔8个,并进行了1:1000的工程地质调绘,基本查清了该滑坡的成因、特征和规模[1]。

1滑坡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及气候

本区属于剥蚀丘陵地貌,山顶最高高程322m,谷底110-150m。滑坡所处山坡地形呈北高南低,由高往低呈陡-缓-陡坡地形,即滑坡后缘至坡顶段山坡坡度为35-45°,滑坡中段坡度10-25°,滑坡前部坡度30-40°。前缘坡脚对着一条由西向东横穿的溪沟。

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21.1℃,年平均降雨量1550-1900mm。3-4月为春雨季,雨量约占全年23-24%;5-6月为梅雨季,雨量约占36-37%;7-9月为台风、雷雨季,约占20%;10月至翌年2月为少雨期,约占20%。

1.2地质构造和地震

经地表调绘表明:隧道进口分布一条断裂构造F06,其产状为40/NW∠80°,压扭性,破碎带宽度4-6米,见挤压面。未见近期活动迹象,地壳整体相对稳定。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1.3地层岩性

区内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下伏基岩主要为前震旦建瓯群(AnZj)云母石英片岩。所测强风化岩露头处片理产状变化较大,总体倾向与斜坡坡向近于正交,倾角较缓。滑体的中部片理略呈外倾,前部呈反倾。

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土黄色,灰红色,湿,硬塑,含少量碎石及砂粒。局部有坡积碎石土分布,呈稍密状。

残积粘性土:浅灰色、灰黄色,硬塑,为云母石英片岩风化残积土,局部残留未风化完全的碎块。

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灰褐色,矿物已完全风化,原岩结构不清,呈紧密砂土状,浸水易软化。

砂土状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灰褐-黄褐色,矿物已风化,原岩结构不清,呈紧密砂土状,浸水易软化。局部夹小碎块。

碎块状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黄褐色,矿物风化痕迹明显,原岩结构清晰,岩芯呈碎块状为主,锤击可碎。

中-微风化云母石英片岩:青灰色、灰褐色,片理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柱-长柱状,岩体较破碎-较完整。

1.4水文地质

区内地表水系主要有一条总体由西向东的溪沟水。常流水,勘察时水深0.3-0.5米,雨季时水位骤涨,洪水位高出现有水位约2.0米。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水量较贫乏-中等。勘察时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一般5.70-30.00m。基本沿滑坡带上、下波动。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南面溪流方向渗流排泄。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

2 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2.1滑坡特征

主滑方向153°,前缘宽约210m,平均宽约180 m,滑向长约200m,平均厚约19.0m,最厚处约30.7米,滑体体积约680000m3。后部形态呈弧型,前缘凸向沟谷,受老滑坡形成时挤压沟谷的影响,溪流在此略向南拐弯见图1。纵向上后缘滑壁坡度相对较陡,植被较好,滑体中部坡度相对平缓,存在一宽约40-50米的滑坡平台,前缘坡度西面较缓,东面对沟谷形成挤压,坡度较陡,前缘能见到滑动挤压造成岩石剪切破碎,滑体部份岩体松动明显见照片1。钻探过

程中部份钻孔漏失浆液明显。沿滑坡平台后部的小路处有宽约2-6cm延伸长度约80m的张裂缝见照片2,侧后缘有2个中小型崩塌体,据访为2010年4-6月雨季产生。

照片1:岩体结构松动

照片2:小路上的拉裂缝

该滑坡体属大型深层破碎岩层滑坡,属自然滑坡。从滑坡形成后地形受改造程度及原有滑壁上已长满树木分析,其为老滑坡。滑体上植被虽少,但未见马刀树,说明已有一段时间未有大的滑动。据调绘及钻探资料,滑坡体上部为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中下部为全、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部分地段砂土状强风化岩上有碎块状强风化岩分布,显示出差异风化特征,滑动带主要分布在砂土状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中,见图2,从钻孔岩芯看,滑动带处云母含量相对较高、含水量偏大,局部夹有2-10mm的岩石碎屑。滑体主要沿片理面及风化软弱面滑动。

图2A-A 工程地质剖面

2.2滑坡成因分析

(1)地形地貌条件:该段山坡为南向坡,有利于风化作用,风化带相对较厚。原始山坡坡度约30°~40°,前缘有一横穿溪流的侵蚀冲刷,形成了临空面,易导致坡脚应力集中。

(2)岩土条件

上覆坡积含角砾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相对下部的全-强风化层其透水性强,降水或顺坡排泄的坡面水相对容易下渗补给地下水。该段前震旦系的云母石英片岩为老地层,其全-强风化带厚度较大,云母含量较高,降雨下渗后易饱水软化,抗剪强度易降低。

(3)构造作用:该处有一区域断层构造F06通过,导致局部岩体完整性

变差,易成地下水的渗流通道。

(4)暴雨作用:暴雨或长降水对地下水的下渗补给,加上前缘溪水的上涨,抬升地下水位,且对全-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的软化作用,降低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是该滑坡产生的诱因。

2.3滑坡重新活动的原因分析

2010年4-6月份南平地区遇长历时降雨,其中6月13-14日的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达252mm。是老滑坡重新活动的主要诱因。老滑坡形成后坡体上部岩土体结构相对松散,且滑坡中部地形平缓,部份山坡开垦成梯田状种果树,均降低了降雨时坡面水的排泄速度,有利降雨的下渗补给,长历时降雨的作用下,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体的有效应力降低,地下水对滑动带起软化作用,均降低了滑体的抗滑力,促使滑坡产生新的活动。结合滑面形状及地表变形分析,本次活动带推移性质。

3滑坡对隧道工程的影响评价

3.1稳定性分析

根据前面所述的变形特征,初步判定该滑坡体暴雨状态下处蠕变-挤压变形阶段,欠稳定,今年以来裂缝未进一步发展,说明正常状态下基本稳定,该滑坡因系老滑坡在长降雨诱发下复活,本身已有老的滑动带,利用反分析法计算滑动带的c、Φ值时[2],按暴雨状态下滑坡体的稳定系数KS=1.01进行计算,对应状态下最高地下水位按勘察实测地下水位高5米考虑。采用GEO-SLOP岩土工程分析软件计算,见图3,相关计算参数见表1,计算结果滑带平均c=14.0KPa、Φ=16.3°。再利用所得的剪切指标计算得出,正常状态下滑体稳定系数KS=1.12,基本稳定,与前面定性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表1滑坡反演计算参数表

土层天然重度

γ(KN/m3)凝聚力

C(kPa)内摩擦角

φ(°)

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18.6 25.0 22.0

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20.0 20.0 22.0

砂土状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21.0 25.0 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