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其答案
上海新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上海新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2. 下列哪个不属于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湖南方言D. 粤方言3. 以下哪个不属于唐宋八大家?()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辛弃疾4.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高鹗C. 施耐庵D. 罗贯中5. 以下哪个不是《史记》的篇目?()A. 《本纪》B. 《表》C. 《书》D. 《传》二、判断题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高考试题上海高考语文(含答案精校版)
20XX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 —6题。
(16分)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上海市高考试题库语文及答案
上海市高考试题库语文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文,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子曰:孔子说。
学:学习。
时习:经常复习。
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说:通“悦”,愉快。
2.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吾之于人也- B. 之于子也- C. 之于天下- D. 之于物也- 答案:B。
A、C、D三项中的“之”字均为代词,指代“我”;而B项中的“之”字为介词,表示“对于”。
二、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 答案:作者主要观点是强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继承中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2.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 B.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 C. 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 D.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可以相互融合。
- 答案:C。
文中强调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作文1. 题目:《我眼中的家乡》- 要求:结合个人经历,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或社会变迁,表达对家乡的感情。
-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个人实际经历进行写作)四、语言知识运用1.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 答案:略(根据具体语境和题目要求选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 B. 由于天气恶劣,所以取消了活动。
-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 答案:C。
A项中“不仅...而且...”连接的两个分句位置颠倒;B项中“由于...所以...”句式杂糅;D项中“虽然...但是...”连接的两个分句位置颠倒。
五、古诗词鉴赏1. 阅读下列古诗词,回答问题。
-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上海市2024年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上海市2024年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磐石 磐竹难书B. 斟酌 酌盈剂虚C. 峥嵘 岁月峥嵘D. 赝品 赝本无讹(答案)解析:A项“磐竹难书”中“磐”应改为“罄”,罄竹难书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 (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B项“酌盈剂虚”中“剂”应改为“济”,酌盈济虚指拿多余的弥补不足的或亏损的。
C项“岁月峥嵘”中“峥嵘”应改为“峥嵘”的异形词“峥嵘”,但此处应使用“峥嵘”的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兀,比喻不平凡、不寻常,应改为“峥嵘岁月”。
D项全部正确,赝本无讹指伪托之本与原本无异,形容伪造的东西与真的一样。
故选D。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很吝啬,总是斤斤计较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B.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是差强人意。
C.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夺得了冠军,真是实至名归。
(答案)D. 他虽然犯了错误,但是情节并不严重,我们应该网开一面,不要惩罚他。
解析:A项“斤斤计较”形容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也要计较,含贬义,此处用来形容人吝啬,虽然意思相近,但语境不符,使用不当。
B项“差强人意”指勉强使人满意,不能用来形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好,使用不当。
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或形容非常痛快,此处形容他比赛发挥得好,使用正确。
“实至名归”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此处形容他夺得冠军是名副其实的,使用正确。
D项“网开一面”指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此处说他犯了错误应该受到惩罚,与语境不符,使用不当。
故选C。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思想品质也很好。
C. 这部电影的票房和口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导演来说,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 word 版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word 版一、积累与应用 (10 分)1.填空题(5 分)(1)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 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2.按要求选择。
(5 分)(1) 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适宜的一项为哪一项( C )(2分)。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 )(3 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 (70 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3-7 题(16 分)常识与理论(1)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 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2)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拟。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2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
下列哪个成语的出处与《论语》无关?
A. 温故知新
B. 诲人不倦
C. 画蛇添足(正确答案)
D. 学而时习之
下列哪位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A. 李白
B. 王维
C. 岑参(正确答案)
D. 杜牧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著作?
A. 《呐喊》
B. 《彷徨》
C. 《朝花夕拾》
D. 《子夜》(正确答案)
下列哪个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红杏枝头春意闹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 霜叶红于二月花(正确答案)
下列哪首诗是描写中秋节的?
A. 《静夜思》
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确答案)
C. 《春夜喜雨》
D. 《登鹳雀楼》
下列哪个字不属于“六书”中的造字法?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转注(正确答案)
下列哪部作品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
A. 《红楼梦》
B. 《水浒传》(正确答案)
C. 《三国演义》
D. 《西游记》
下列哪个词语不是用来形容书法的?
A. 龙飞凤舞
B. 入木三分
C. 笔走龙蛇
D. 余音绕梁(正确答案)
下列哪位作家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京派”代表?
A. 茅盾
B. 巴金
C. 沈从文(正确答案)
D. 老舍。
2024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
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散文集?
A. 《呐喊》
B. 《彷徨》
C. 《朝花夕拾》(正确答案)
D. 《野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之手?
A. 李白
B. 杜甫
C. 张九龄(正确答案)
D. 王维
下列哪个成语与“时间宝贵,应珍惜利用”相关?
A. 亡羊补牢
B. 刻舟求剑
C. 寸金难买寸光阴(正确答案)
D. 画蛇添足
在古代文学中,“青衫”常用来指代什么?
A. 官员的服饰(正确答案)
B. 士兵的盔甲
C. 文人的笔墨
D. 僧侣的袈裟
下列哪部作品是巴金的长篇小说?
A. 《骆驼祥子》
B. 《家》(正确答案)
C. 《雷雨》
D. 《日出》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正确答案)
B. 比喻
C. 夸张
D. 对偶
下列哪个词语与“书法”紧密相关?
A. 丹青
B. 笔墨(正确答案)
C. 琴瑟
D. 棋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孤独
B. 思乡(正确答案)
C. 忧愁
D. 喜悦
下列哪个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A.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正确答案)
C. 他笑得像朵花。
D. 她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多变。
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Word版 含答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一)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
下列文学作品中,属于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是:
A. 《水浒传》
B. 《西游记》(正确答案)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下列哪个成语源自《史记》,且与“坚持不懈”意思相近?
A. 破釜沉舟
B. 卧薪尝胆(正确答案)
C. 指鹿为马
D. 滥竽充数
在古代诗词中,“柳”常作为离别意象出现,下列哪句诗未使用此意象?
A.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确答案)
D.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下列哪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A. 《呐喊》
B. 《沉沦》
C. 《狂人日记》
D. 《呐喊·自序》中的《狂人日记》等作品构成的集子(正确答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陶渊明(正确答案)
D. 王维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A. 苏绣
B. 湘绣
C. 顾绣(正确答案)
D. 蜀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哪篇古文?
A. 《岳阳楼记》
B. 《醉翁亭记》
C. 《陋室铭》(正确答案)
D. 《爱莲说》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佛”?
A. 李白(诗仙)
B. 杜甫(诗圣)
C. 王维(正确答案)
D. 白居易
下列哪部作品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A. 《西厢记》
B. 《牡丹亭》
C. 《窦娥冤》(正确答案)
D. 《桃花扇》。
上海市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下列对文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跌”意指缓步慢行。
B. “耄耋”指的是青壮年人。
C. “骈阗”形容人多拥挤。
(正确答案)D. “睥睨”表示正视、尊重。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一片荒芜的沙漠,渴望甘霖的滋润。
B. 那座山峰如同一位沉睡的巨人,静卧在大地之上。
C. 月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D. 她的笑容是春日里最温暖的一缕阳光。
(正确答案)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唐代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
C. “元曲四大家”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汤显祖。
(正确答案)D.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
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深受同事敬佩。
B. 面对困难,他总是能迎刃而解,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C. 在辩论赛中,他口若悬河,让对方辩手哑口无言。
(正确答案)D. 他对于新知识的接受总是慢半拍,显得有些愚不可及。
下列诗句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正确答案)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下列对古代科举制度描述不正确的是:A.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
B. 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称为“贡士”。
C.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D. 进士及第后可直接担任朝廷要职,无需实习或考核。
(正确答案)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吃饭了吗?”妈妈问:“我饭已经做好了。
”B. 他喜欢的书籍有《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正确答案)D. 上海的著名景点:外滩、豫园、东方明珠,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23-2023 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考生留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局部,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全部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留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卷总分值 150 分。
一 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 题。
(18 分)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制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表达了人类艺术最根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亮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
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把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行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普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宠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
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
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
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抱负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
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抱负世界,在于为生活制造惊奇的形象。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受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忱。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一、基础知识与运用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裨益(bì)瞠目结舌(chēng)B. 拮据(jū)叱咤风云(chì)(正确答案)C. 隽永(juàn)越俎代庖(páo)D. 发酵(jiào)戛然而止(g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阅读名著,使我们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B. 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是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保证。
C. 这部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
(正确答案)D. 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下列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正确答案)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柳宗元,宋代的六位均出自欧阳修门下。
D.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汤显祖。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文,选出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文段略)A. 文章主要论述了科技进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B. 作者认为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已失去价值。
C. 文中提到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指对所有旧事物的保留。
D. 作者强调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
”——“决绝”指犹豫不决。
B. “这座城市的历史痕迹在岁月的洗礼下渐渐模糊。
”——“洗礼”指宗教仪式。
C. “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比喻温暖的人或事物。
(正确答案)D. “他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登峰造极”形容做事半途而废。
三、文言文阅读下列对文言文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 “吾日三省吾身”——“省”意为反省。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6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反面填写姓名。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子日:“其‘恕’乎!_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2)______________,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司马迁《__________·屈原贾生列传》)(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出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
2.按要求作答。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为了应对新能源车的充电难题,不少高速公路服务区正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某服务区,一批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已上岗半年有余。
所谓充电机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扫描服务区内相关二维码进行操作、工作人员会将充电机器人移动到车辆旁边帮助充电。
①充电枪位于身后两侧②它的外形憨态可掬,像一辆小型面包车③其实就是储充一体化的移动充电宝④车主需要充电时A.②①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2)以下邀请函中,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3分)尊敬的李老师:您好!【甲】感谢您三年来对我班全体同学的悉心栽培。
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乙】拟邀请您参加我们组织的毕业旅行活动,时间定于6月10日至15日,目的地是古都西安。
【丙】如果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们同行,我们将不胜荣幸。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试卷概述
本次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包含阅读理解、写作、语法等各个模块,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以下是试卷的具体内容和答案。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一
1. 答案:A
2. 答案:C
3. 答案:B
4. 答案:D
阅读理解二
1. 答案:C
2. 答案:A
3. 答案:B
4. 答案:D
写作
请根据以下提示完成作文。
题目: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在大城
市中,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不便等问题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多困扰。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增加公交车和地铁数量,提高运营效率,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 鼓励绿色出行,推广步行和骑行,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空
气质量;
3. 完善交通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道路布局,提高交通管理的
科学性和效率;
4.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
故的发生。
语法
请根据句子情境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 答案:A
2. 答案:C
3. 答案:B
4. 答案:D
以上就是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以正确答案为准。
2024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
下列哪位作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且其主要作品反映了上海都市生活?
A. 巴金
B. 张爱玲
C. 穆时英(正确答案)
D. 钱钟书
下列哪句诗句出自上海籍诗人徐志摩的作品?
A.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正确答案)
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D.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下列哪个成语与上海话中的“扎台型”(意指撑场面、讲排场)意思相近?
A. 珠光宝气
B. 雍容华贵
C. 铺张浪费(正确答案)
D. 金碧辉煌
下列哪部作品是以上海为背景,描绘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风貌的长篇小说?
A. 《子夜》(正确答案)
B. 《骆驼祥子》
C. 《边城》
D. 《家》
下列哪个词语在上海话中常用来表示“很、非常”的意思?
A. 老
B. 交关(正确答案)
C. 蛮
D. 顶
下列哪位文学家的作品对上海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新感觉派”的代表?
A. 鲁迅
B. 茅盾
C. 施蛰存(正确答案)
D. 巴金
下列哪个地名是上海的一个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石库门建筑而闻名?
A. 外滩
B. 南京路
C. 田子坊(正确答案)
D. 豫园
下列哪首诗歌是现代诗人以上海为题材创作的?
A. 《再别康桥》
B. 《上海夜歌》(正确答案)
C. 《雨巷》
D. 《断章》
下列哪个词语在上海话中用来形容人精明、能干?
A. 拎得清(正确答案)
B. 晓得多
C. 脑子灵
D. 手脚快。
上海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
下列哪位上海籍作家以其独特的都市小说风格闻名,作品多描绘上海弄堂生活?
A. 张爱玲(正确答案)
B. 巴金
C. 鲁迅
D. 莫言
下列哪部作品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抗争?
A. 《骆驼祥子》
B. 《子夜》(正确答案)
C. 《家》
D. 《雷雨》
上海话中,“阿拉”一词通常指代什么?
A. 我们(正确答案)
B. 你们
C. 他们
D. 自己
下列哪位诗人曾以上海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反映都市风貌的诗歌?
A. 徐志摩(正确答案)
B. 闻一多
C. 戴望舒
D. 舒婷
上海的哪条河流被誉为“母亲河”,贯穿城市南北?
A. 黄浦江(正确答案)
B. 苏州河
C. 长江
D. 钱塘江
下列哪个成语与上海人的精明、算计有关?
A. 精打细算(正确答案)
B. 斤斤计较
C. 吹毛求疵
D. 唯唯诺诺
上海的哪个地标性建筑曾是亚洲第一高楼,也是上海的城市象征?
A. 东方明珠塔(正确答案)
B. 上海中心大厦
C. 金茂大厦
D. 环球金融中心
下列哪首上海民歌以其欢快的旋律和独特的地方色彩广为人知?
A. 《茉莉花》(正确答案)
B. 《小河淌水》
C. 《康定情歌》
D.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上海的哪个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会赏灯、猜灯谜,体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A. 春节
B. 元宵节(正确答案)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
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
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
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
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
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
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
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
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
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
(25字以内)(2分)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2分)A.通常大多都 B.大多通常都C.都通常大多 D.通常都大多3.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5.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萆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J艮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⑿“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⒃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⒅“谁?”⒆“骆驼呀!”⒇妈妈回答不上未了,她说:(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未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分)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P.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3分)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
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4分)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
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4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子《劝学》)(3),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4)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七则》)(5),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6),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7)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8)月子弯弯照几州,。
(杨万里《竹枝歌》)(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使者曰:“苟,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