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履带行走原理
履带行走原理一、概述履带行走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运动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军事装备中。
履带行走的原理是利用履带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来推动机器向前或向后移动,具有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大等优点。
二、履带结构履带由链环和链轮组成。
链环是由多个金属板材按一定规律连接而成,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结构。
链轮是一个齿轮,其齿数和链环上的销子相对应。
链轮通过电机或发动机驱动,使链环转动。
三、摩擦力原理当履带与地面接触时,由于两者间存在摩擦力,因此当链轮旋转时,摩擦力将推动履带向前或向后移动。
同时,由于每个链环之间都有销子连接,在移动过程中会相互协调运动,保持整体平衡。
四、承载能力履带行走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这是因为在移动过程中,整个重量分散在多个链环上,并且每个链环之间都有销子连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同时,由于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因此摩擦力也更大,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
五、应用场景履带行走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军事装备中。
例如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坦克等军事装备。
六、优缺点履带行走相比于轮式行走具有以下优点:1. 稳定性好:由于重量分散在多个链环上,并且每个链环之间都有销子连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2. 承载能力大:由于接触面积大,并且摩擦力更大,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
3. 通过不平地形能力强:由于接触面积大,并且摩擦力更大,可以在不平地形上行驶。
4. 能够克服障碍物:由于结构特殊,在遇到较高的障碍物时可以通过将履带转动来克服障碍物。
但是也存在以下缺点:1. 速度较慢:由于摩擦力大,因此速度较慢。
2. 维护成本高:由于结构特殊,维护成本较高。
3. 能耗大:由于需要驱动链轮,因此能耗较大。
七、总结履带行走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运动方式,具有稳定性好、承载能力大等优点。
其原理是利用履带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来推动机器向前或向后移动。
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军事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履带式掘进机行走机构英文参考文献
履带式掘进机行走机构英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Zhang, Y., Liu, C., Hu, X., Li, J., & Yan, X. (2017). Research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walking chassis based on multibody dynamics simulation. Journal of Vibroengineering, 19(3), 2116-2134.这篇研究基于多体动力学模拟,探讨了履带式掘进机的行走机构的承载能力。
通过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对行走机构的受力分析和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为行走机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 Li, H., Chen, Y., Bai, L., & Zhang, H. (2019). Crawler walking mechanism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analysis of coal mine roof bolting rig. Journal of Mining and Safety Engineering, 36(1), 96-102.这篇论文对煤矿顶板支护钻孔机的履带行走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通过建立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为机构的设计和控制提供了基础。
3. Wu, X., Dong, F., & Li, C. (2013). Analysis of the steering mechanism of the crawler walking chassis. 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 41(1), 75-78.本文对履带式掘进机行走机构的转向机构进行了分析。
通过研究转向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转向机构的动作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转向机构的设计和控制提供了参考。
掘进机履带式行走机构的研究_杨春海
行走机构制造成本低, 无链距 误 差 , 机 体 在 行 走 中 稳 定 , 安 装 、维
修方便, 但由于其滑动形式产生摩擦阻力大, 履带的使用寿命会
较滚动结构短, 因此适用于轻、小型掘进机。
3.4 履带板的合理设计 ( 1) 正确选用履 带 板 宽 度 。 在 满 足 机 器 接 地 比 压 的 要 求 下 ,
对 于 有 支 重 轮 的 履 带 行 走 机 构 , 其 制 造 成 本 高 , 安 装 、维 修
复杂, 由于履带节距与支重轮中心距的制造误差, 产生机体在行
走中的波动, 影响机体的稳定性, 但由于其滚动形式减小摩擦阻
力, 履带的使用寿命长, 适用 于 中 、重 型 掘 进 机 ; 无 支 重 轮 的 履 带
科学之友
Friend of S cience Amateurs
B 2008年 03月
掘进机履带式行走机构的研究
杨春海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介绍了掘进机履带式行走机构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对行走机构的组成、工作 原理、受力情况和影响行走装置的因素进行 了 分 析 , 提 出 了 一 定 的 解 决 思 路 , 为 行 走 机 构 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掘进机; 履带; 行走机构 中图分类号: U41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8136(2008)03- 0001- 02
4 结束语
通过对履带行走装置的分析, 有助于履带行走装置的结构 和参数的确定, 对机器总体性能及可靠性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一 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简介: 杨春海, 男, 1980 年 3 月出生, 2001 年毕业于太原重型 机械学院机电系, 工程师。
橡胶履带车辆行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脱轮问题仿真分析
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
a tj,
btj分别为摆动轴轴心到悬置质量质心的水平、垂直距离,
mm;
T
i,
T
r i
分别
为
支重轮左、右两侧的履带张力, N; F tj, F ti分别为悬架、地面对支重轮的作用力, N。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 在已知外界激励和整机结构参数的情况下, 通过计算能够得到车体和支重轮
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以及悬架相对动行程等数值。
1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06 年
2 悬架系统的作用力
油气悬架的刚度和阻尼不是定值, 这里将其等效为一定值。因此油气悬架系统对支重轮的作用力 表示为
Fi1 = k1 yi1 + c1 yi1 ( i = 1 ~ 2, j = 1)
Fi2 = k2 yi2 + c2 yi2 ( i = 3 ~ 4, j = 2)
1. 8 1010
支重轮刚度系数 kw i / ( N /mm )
6 13
支重轮质量 mw i / kg
113. 5
油气弹簧等效刚度 kj /( N /mm )
7 85
质心位置 ( a, e, h) /mm
( 1374, 0, 990) 油气弹簧等效阻尼 cj / ( N s /mm )
22. 5
橡胶履带芯铁导向齿高 / mm
( 1) 驱动轮与其相邻支重轮之间的履带张紧力 T s2
T s2
=
Ms rs
( 7)
式中 M s 为驱动力矩; rs 为驱动轮半径, mm。
( 2) 张紧轮与其相邻支重轮之间的履带张紧力 T i2。不考虑履带质量并忽略履带与张紧轮之间的摩
轮履复合机器人行走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学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 1 . S c h o o l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T i a n j i n 3 0 0 3 8 4 , C h i n a ; 2 . I n s t i t u t e o f M e d i c a l E q u i p me n t , A c a d e m y o f Mi l i t a r y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T i a n j i n 3 0 0 1 6 1 , C h i n a )
如s o f w a l k i n g ec m h a n s i m i n c l u d i n g w h e e l - t r a c k v a r i a b l e w h e e l a n d t r a n s mi s s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t h e r o b o t s i p r e s e n t e d .
p a s s i n ga b i l i t y i n t h e c o m p l e x r o a d . A d d h on i l a l y , t h e r o b o t a l s o h s a c h a r ct a e r i s t i c s o fm e c h a n s i m c o n i f g u r a t i o n a n d s m a l l s i z e .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履带车辆在军事、工程、农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行动系统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因此,对履带车辆行动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对于优化车辆设计、提高运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履带车辆行动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履带车辆行动系统概述履带车辆行动系统主要由履带、驱动轮、导向轮、张紧装置等组成。
其中,履带是车辆与地面接触的主要部分,驱动轮为车辆提供动力,导向轮则控制车辆的行进方向,张紧装置则保证履带的张紧度。
这些部件的协同作用,使得履带车辆能够在复杂地形中稳定行驶。
三、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动力学仿真分析是通过对履带车辆行动系统的运动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的方法。
本文采用多体动力学理论,结合履带车辆的实际结构和工作特点,建立动力学模型。
通过输入各种工况下的驱动力和阻力数据,模拟车辆在不同地形和速度下的行驶情况,从而分析行动系统的动力学性能。
四、仿真结果与分析1. 仿真结果通过动力学仿真分析,我们得到了履带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行驶数据,包括速度、加速度、驱动力、阻力等。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了履带与地面接触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各部件的运动状态。
2. 数据分析根据仿真结果,我们可以对履带车辆行动系统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的驱动力和阻力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车辆在不同地形和速度下的行驶性能。
其次,通过对履带与地面接触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履带的磨损情况和承受能力。
最后,通过对各部件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评估行动系统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五、结论与展望1. 结论通过动力学仿真分析,我们得到了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数据和性能评估。
结果表明,行动系统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车辆在各种地形和速度下的行驶需求。
然而,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提高履带的耐磨性、优化驱动轮和导向轮的协调性等。
工程车辆底盘基础理论
• 1.1 绪论 • 1.2 底盘的行驶原理 • 1.3 行走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 • 1.4 附着性能 • 1.5 牵引性能参数的合理匹配
返回
1.1 绪 论
• 底盘是工程车辆可靠性运行的关键部件,也是工程机械产品设计的重 点, 掌握工程车辆底盘的基础理论,对研究工程车辆运行动力和改进车 辆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页 返回
1. 3行走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
• 2.履带式行走机构的动力学
• 履带车辆工作时,其上作用有抵抗车辆前进的各种外部阻力和推动车 辆前进的驱动力—切线牵引力,而切线牵引力本身则由驱动链轮上的 驱动力矩所产生。
• 当履带车辆在等速稳定工况下工作时,存在以下两种平衡关系。 • (1)外部阻力与切线牵引力的平衡关系 • 履带车辆上的各种外部阻力与切线牵引力的平衡关系为
• 对车辆来说, 拉力Ft 是内力, 它力图把接地段从支重轮下拉出, 致 使土壤对接地段的履带板产生水平反作用力,这些反作用力的合力F K 称作履带式底盘的驱动力或切线牵引力, 履带式底盘就是在驱动 力FK 的作用下行驶的。
下一页 返回
1.2 底盘的行驶原理
• 由于动力从驱动轮经履带驱动段传到接地段时,中间有动力损失, 若此损失用履带驱动段效率ηr表示,则Fx可表示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3行走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
• 由于这些摩擦损失的存在,驱动力矩在形成切线牵引力时必然消耗一 部分力矩用来克服行走机构内部的摩擦损失。也就是说,在驱动力矩 中必须扣除一部分力矩后才能与切线牵引力相带行走机构内部摩擦中的驱动力矩,称为换算 的履带行走机构内部摩擦力矩。
一方面,地面所产生的驱动力F大于或等于滚动阻力
与
作业阻力
机器人履带移动控制的力学问题研究
机器人履带移动控制的力学问题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工业生产到医疗保健,从教育培训到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其中,机器人履带移动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成为机器人移动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机器人履带移动控制的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器人履带移动技术的基本原理机器人履带移动技术利用履带作为机器人的移动器官,具有良好的通过性能,适应于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下的移动任务。
与腿式机器人相比,履带式机器人可以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较大载重能力,但相应的机械系统也更加复杂。
在机器人履带移动技术中,控制履带的转速和方向,是实现机器人移动的关键。
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机器人可以进行直线移动、弧线移动、旋转等多种运动方式。
其中,直线移动时左右履带旋转速度相等,方向相反;旋转时左右履带的转速相反;弧线移动时,通过左右履带转速调整实现曲线运动。
二、履带移动机构的力学问题机器人履带移动机构由两个履带组成,每个履带由多个履带节组成,同时支撑机器人重量并提供牵引力。
因此,在探究机器人履带移动控制问题时,力学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机器人履带移动中,力学问题主要包括摩擦力、牵引力和稳定性控制。
其中,摩擦力是指履带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牵引力是机器人向前推进时产生的力,稳定性控制则是在不同地形下保持机器人平稳移动的问题。
针对这些力学问题,计算机模拟技术和实验研究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通过建立履带移动力学模型,可以对机器人进行不同场景下的运动仿真,评估不同控制策略对机器人性能的影响;同时,实验数据也可以为机器人履带移动控制的算法和参数调整提供参考。
三、履带移动机构中的控制算法问题为了实现机器人履带移动的精确控制,涉及到的控制算法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机器人履带移动控制算法中,主要有踏频控制、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多种技术应用。
其中,踏频控制是机器人履带移动的基础,它利用踏频控制方法控制履带的动作,实现机器人的前进、后退、转向等基本运动。
履带式起重机各部分工作原理
履带式起重机是在行走的履带式底盘上装有行走装置、起重装置、变幅装置、回转装置的起重机。
履带式起重机有一个独立的能源,结构紧凑、外形尺寸相对较小,机动性好,可满足工程起重机流动性的要求,比较适合建筑施工的需要,达到作业现场就可随时技入工作。
1.动力传递机构整个机器包括上部机构、回转装置和底盘,操作是液压式的。
三个液压泵直接与发动机相联,液压泵将液压压力传递给驱动负载卷扬、主臂(第三卷鼓)、回转及行走等各个液压马达。
各液压回路中均设有一安全阀,以防止由于过负荷或冲击压力损坏液压设备。
所有的减速齿轮机构均为油浴式润滑。
2.操纵机构离合器、圆盘制动器、锁止机构由储能器所储存的工作油操纵,而储能器由装在发动机后部的第4个油泵操纵。
从储能器出来的压力油被分配给电磁阀、液压阀和离合阀。
这些阀通过操纵室中的相应控制杆和开关控制,从而控制相应的机构。
在履带主动轮一侧,回转马达和主臂马达处装有圆盘制动器。
3.卷扬机构主卷鼓和辅卷鼓装在一根轴上。
液压马达通过装在卷鼓轴中间的正齿轮减速一级,再通过内胀带式离合器将动力传给主卷鼓或铺卷鼓,两卷鼓分别装在卷鼓轴的两端,为液动式。
负载的卷上不和卷下是由操纵相应的卷鼓离合器及卷扬马达正、反转来进行控制的。
通过将卷扬控制杆推至相应的位置,即可实现高、低速的选择。
通过双控制阀的油被导入三联控制阀的卷扬回路,以提高卷上和卷下的速度,与此同时行走牵引和第三卷鼓不起作用。
当卷扬操纵杆扳回到空挡位置时,卷扬马达的工作油被平衡阀切断,卷鼓停转。
外抱带式卷扬制动器通过联结杆而与制动踏板联锁。
当卷上和卷下时,制动应松脱,而当维持起吊的负载不动时,制动应起作用。
当将离合器操纵杆扳到分离位置时,制动松开,即可实现自由下落。
欲在行走中操纵卷扬或吊臂起俯时,供给单控制阀的油液导入三联控制阀的吊臂起俯和卷扬回路,因此时液压阀已先被牵引和组合控制开关所接通,故可实现行走中的吊臂起俯或负荷卷扬的操纵。
4.主臂起俯机构主臂起俯(变幅)马达的速度通过行星齿轮和正齿轮传动而减速两级后,直接驱动变幅卷鼓。
履带车辆行驶理论[PDF]
第1章 履带车辆行驶理论1.1 履带车辆行驶原理履带车辆的行驶原理可以通过履带行走机构来进行分析。
履带行走机构主要是指履带车辆两侧的台车,台车由驱动轮、导向轮、支重轮、托链轮、履带(简称四轮一带)和台车架等组成,如图1-1所示。
履带直接和地面接触,并通过支重轮支撑着履带车辆的重量。
在驱动轮的驱动下,履带相对台车架做卷绕运动。
由于台车架和机体相连,所以,台车架的运动就代表履带车辆的运动。
1.1.1 驱动转矩与传动系效率发动机通过传动系传到驱动轮上的转矩M K 称为驱动转矩。
发动机的功率经过传动系传往驱动轮时,有一定的损失.。
对于机械传动的履带车辆,这一功率损失主要由齿轮啮合的摩擦阻力、轴承的摩擦阻力、油封和转轴之间的摩擦阻力以及齿轮搅油阻力等原因所造成。
一般用传动系效率ηm 来考虑上述功率损失。
传动系效率可用车辆等速直线行驶时,传到驱动轮上的功率P K 与经传动系输出的发动机有效功率P ec 之比来表示,即:e ce K K e ce K K ec K m n M n M M M P P ===ωωη (1-1)式中:M ec ——发动机经传动系输出的有效转矩;ωK 、n K ——驱动轮的角速度和转速;ωe 、n e ——发动机曲轴的角速度和转速。
假定离合器不打滑,则上式可表示为:m ec K m i M M =η (1-2)式中:i m ——传动系的总传动比,它是变速箱、中央传动和最终传动各部分传动比的乘积,即:i m = ωe /ωK = n e /n K = i g ⋅ i 0⋅ i s (1-3)式中:i g ——变速箱某挡的传动比;i 0——主减速器的传动比;i s ——轮边减速器的传动比。
由式(1-2)可知,当车辆在水平地面上作等速直线行驶时,其驱动转矩M K 可由下式求得:M K = ηm i m M ec (1-4)对于液力机械传动的履带车辆,将上述公式中的P ec 和M ec 换成涡轮轴上的功率P T 和转矩M T 即可。
履带车辆行驶理论ppt
滑转速度
履带在地面上的向后运动速度称为滑转速度vj则 可用单位时间内的滑转距离来表示:
vj=lj÷t 或vj=lj÷t=(lT-l) ÷t 式中:l—在时间t内,车辆的实际行驶距离; lj—在时间t内,履带相对地面向后运动的距离; lT—在同一时间t内,车辆的理论行驶距离,它可
ηm=PK÷Pe=( MK×ωK )÷( Me×ωe )=(MK÷Me) ×im 式中:ωK——驱动的角速度;
ωe——发动机曲轴的角速度; Me——发动机的有效力矩。 im——传动系总传动比,它是变速箱、中央传动和最终传动 各部分传动比的乘积。 当车辆在水平地段上作等速直线行驶时,其驱动力矩MK可由下式求得: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切线牵引力产生
为了便于说明行驶原理,参看图1-1所示 图1-1履带式拖拉机行驶原理图
车辆行驶时,在驱动力矩MK作用下,驱动段内产生拉 力Ft即: Ft=MK÷rK。
对车辆来说,拉力Ft是内力,它力图把接地段从支重 轮下拉出,致使土壤对接地段产生水平反作用力。这 些反作用力的合力FK叫做履带式车辆的驱动力,其方 向与行驶方向相同。
第一章履带车辆行驶理论
§1-1履带车辆行驶原理 §1-2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1-3履带接地比压和履带接地平面和心域 §1-4履带车轮的行驶阻力 §1-5履带车辆的附着性能
§1-1履带车辆行驶原理
一、驱动力距与传动系效率 二、履带车辆的行驶原理
一、驱动力距与传动系效率
驱动力矩MK:发动机通过传动系传到驱动轮上的力矩称。 传动系效率ηm :
参看(图1-6)
根据履带等速运转的平衡条件,在驱动力 矩M K与切线牵引力之
高速履带行走动力学分析论文
第一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履带车辆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机械系统,其显著特点是行动部分采用履带行驶装置,履带是在发明车轮之后又一重大突破,履带装置将车辆从传统的“线”的活动围改良为“面”的活动围,使得在复杂多变的使用环境中履带车辆的野外行驶能力,越障能力和机动性能都得到保证。
随着现代履带车辆对机动性要求不断提高,车辆在斜坡行驶、软地急转弯等恶劣工况行驶过程中耙齿、脱轮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车辆丧失机动性,陷入“瘫痪”状态,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行驶通过性和作战任务等。
现代军用履带车辆的发展总趋势是要求在降低车辆功耗的同时又要提高履带在链环上的稳定性[1],以防止履带发生耙齿、脱轮现象。
这不仅是提高车辆机动性的保证,而且可以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和乘员的舒适性。
因此对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课题来源于“十二五”预研项目:“履带车辆行动系统高速啮合技术研究”,论文的重点是履带装甲车辆行动部分动力学分析研究。
以特定类型履带装甲车辆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履带式车辆脱轮问题为出发点,着重研究履带装置各部件作用机理,并建立履带装置紧力的数学模型和履带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论文针对车辆典型行驶工况中脱轮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为提高履带车辆行驶性能和对脱轮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建立履带装置紧力的数学模型,达到对紧力控制的目标,通过控制履带紧力,防止履带耙齿、脱轮现象发生;同时建立履带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且进行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将结果与计算数据对比,以此来论证数学模型的准确程度,并且分析不同工况下履带受力状况,对提高履带行驶系统的设计水平及防止脱轮现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持履带车辆的整车行驶性能良好提供了很大帮助,也为未来实现紧力的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1.2履带车辆行动部分的研究现状1.2.1 履带行动部分介绍履带行动部分由主动轮、履带、负重轮、诱导轮、履带紧装置、托带轮(或托边轮)、紧轮及诱导轮补偿紧机构等部件组成。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一、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动力学仿真在各种工程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履带车辆行动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中,动力学仿真分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动力学仿真分析,深入探讨履带车辆行动系统的性能特点及优化方向。
二、履带车辆行动系统概述履带车辆行动系统是一种通过履带与地面接触并产生推进力的移动系统。
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履带、驱动系统、悬挂系统等。
这种行动系统因其良好的越野性能和较高的承载能力,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三、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为了对履带车辆行动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
模型应包括车辆的质量、惯量、履带与地面的接触力等关键参数。
同时,还需要考虑车辆在不同地形、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以及驱动系统和悬挂系统的动态响应。
在建模过程中,应采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将车辆各部分视为相互连接的刚体或弹性体,通过力学方程描述其运动状态。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形的复杂性,如坡度、凹凸不平的路面等对车辆运动的影响。
四、仿真结果分析通过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可以得到车辆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及性能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车辆的行进速度、加速度、转向半径、履带张力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履带车辆的行进速度受地形、驱动力及悬挂系统的影响较大。
在平坦的路面上,车辆的行进速度较高;而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车辆的行进速度会受到较大影响。
2. 悬挂系统的设计对车辆的越野性能有显著影响。
合理的悬挂系统设计可以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程度,提高乘坐舒适性及行驶稳定性。
3. 驱动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和最大行进速度。
在坡度较大的地形上,驱动力的大小对车辆的爬坡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
4. 履带张力是影响履带车辆行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适当的履带张力可以保证履带与地面的良好接触,提高车辆的牵引力和行进稳定性。
五、优化建议及展望根据仿真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提高履带车辆行动系统的性能,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 优化驱动力分配策略,以提高车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汽车履带行走器的工作原理
汽车履带行走器的工作原理
汽车履带行走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机械动力传动装置将马达提供的动力转化为行走动力,然后通过装置将行走动力传导到车辆履带上,使车辆在地面上行走。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1. 马达提供动力:汽车履带行走器通常采用内燃机或电动机作为驱动源,马达提供动力给机械动力传动装置。
2. 动力传递:机械动力传动装置将马达提供的动力传送到行走装置,藉由齿轮传动等方式实现。
3. 行走装置:汽车履带行走器的行走装置包括车身、履带链条、驱动轮、从动轮等组成,其中驱动和从动轮被马达传过的动力驱动,驱动轮带动履带链条转动。
4.履带转动:驱动轮带动履带链条转动,再由从动轮支撑履带链条,车辆就可以在地面上行走,起到支撑和牵引作用。
5.方向操纵:使用操纵杆或其他控制器,通过控制驱动轮和从动轮在不同方向上的转动来改变行驶方向,并实现转弯操作。
这是汽车履带行走器的一般工作原理,各个部分的组合在不同的车型上可能略有
不同。
第十二章履带行走系
第二节 履带式机械的悬架
一、刚性悬架
➢ 机体重量完全经刚性元件传给支重轮,无弹性元件和减振器,不能缓 和冲击和振动,但具有较好的作业稳定性。 ➢ 一般用于运动速度较低但要求稳定性良好的机械上。
第十二章履带行走系
WY60型挖掘机 (无台车架设计)
履带式挖掘机的行驶系(有台车架设计)
第十二章履带行走系
第一节 概 述
履带式底盘行驶系由机架,悬架和行走装置组成,其主 要功用是连接、承重、传力和缓和冲击与振动。 功用:
行走装置,支承整机重量,并利用履带与地面的作用产生牵引力。包 括驱动轮、引导轮、支重轮、托链轮、履带、台车架等。
悬架机构,连接机架与支重轮的部件。功用是把机体重量传给行走装 置,并缓和地面对机体的冲击和振动。有刚性、半刚性、弹性悬架。
第十二章履带行走系
接近角
离去角
第十二章履带行走系
第四节 履带行走装置主要构件设计 一、履带
功 用:支承机械重量,并保证发出足够的驱动力。 设计要求:要有良好的附着性能,以及足够的强度、刚度
和耐磨性。 类 型:根据履带板结构,分为组合式和整体式两种。
第十二章履带行走系
组合式履带
履带板 链轨节 履带销
第十二章履带行走系
W100型挖掘机的刚性悬架(小台车架设计)
第十二章履带行走系
二 半刚性悬架
机体重量部分经刚性元件而另一部分经弹性元件传给支重轮, 可以部分地缓和冲击与振动。一般机体前部与行走装置弹性连接, 后部刚性连接。弹性元件有悬架弹簧和橡胶弹性块两种型式。
1.钢板弹簧:简单、
可靠,单位重力 贮能 量较小,用于中小型 机械
履带式机械机架特点:
➢ 履带式机械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履带上,整机重量都是 附着重量,所以牵引力大。
履带车辆的动力学运动学模型
履带车辆的动力学运动学模型在探索履带车辆的动力学运动学模型时,我们将以人类的视角来描述这一过程。
履带车辆是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它具有独特的设计和机械结构,使其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行驶。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动力学和运动学原理。
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学科,而运动学则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履带车辆的动力学运动学模型涉及到其推进力、摩擦力、速度和加速度等因素。
履带车辆的推进力是使其前进的关键。
它通常由发动机提供,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履带上。
这种推进力可以通过控制油门来调节,从而改变车辆的速度。
当油门增加时,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增加,推进力也会增加,车辆加速前进。
摩擦力是履带车辆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摩擦力产生于履带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它是使车辆能够在不滑动的情况下前进的关键。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粗糙程度和履带的材质。
当地面较滑时,摩擦力较小,车辆容易打滑;而当地面较粗糙时,摩擦力较大,车辆能够更好地抓地。
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履带车辆运动状态的重要指标。
速度是指车辆在单位时间内前进的距离,可以用公里/小时或米/秒来表示。
加速度则是指车辆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可以用米/秒²来表示。
通过控制推进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改变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
在履带车辆的动力学运动学模型中,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车辆质量、车辆的阻力和地形的坡度等。
车辆质量越大,需要更大的推进力才能使其前进;而阻力越大,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地形的坡度也会对车辆的前进产生影响,车辆在上坡时需要更大的推进力,而在下坡时则可能需要制动力来控制速度。
履带车辆的动力学运动学模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领域。
通过对推进力、摩擦力、速度和加速度等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履带车辆的运动行为。
这不仅有助于改进车辆的设计和性能,还为我们探索更广阔的交通工具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履带式地面移动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分析
21 0 1年 3 月
机
电
工
程
Vo . 8 No. 12 3 Ma .2 1 r 01
J u n l fMe h n c l& E e t c lE g n ei g o r a c a ia o lcr a n i e r i n
履 带式 地 面移 动机 器 人 动 力学模 型 分析 冰
一 ~一 ~ 一 ~ 咄 . ~一 一~蛐 ~一~ ~ 一 一一 ~
Dy a i s m o e i g a a y i o r c e o i o o n m c d ln n l ss f r t a k d m b l r b t e
HU NG S— , i T in ,F NG H —a A ii OU Y , AO We— n E u t n j i i
臂运 动学 方程 由点 O ( , 和方 向角 Y )
如 图 2所示 可 得 :
决 定 。 由
A = x A = y
一 =2 , ・ O + / i i f CS( D 【+ i O) 。 一 i D i s ( ) y ={ i ・i b i + u n( + () 1
一一~ 一一 一 ~~
¨_ ”m 一一 - ㈣= 堇 呈 m l 薹 一 三
臂 组成 , 载 的机械臂用 来完成 一定 的操作 任务 , 搭 而履
0 引 言
近些年来 , 履带 式 移 动机 器人 因其 具有 广 阔 的应
带 车体用 来搭载 机械 臂 , 得整 个 机 器人 拥 有几 乎 无 使
“ 刀 +车 轮 ” 冰 的模 式 对 履 带 进 行 约 束 。蒋 文 萍 和葛
为 民 ¨公 开 了一 种履 带 式 移 动机 械 手 的广 义 动 力 学
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一、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履带行走机构在水平地面的直线运动,可以看成是台车架相对于接地链轨的相对运动和接地履带对地面的滑转运动(牵连运动)合成的结果。
当履带相对地面没有滑转运动时,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台车架相对接地链轨的运动速度与链轨相对于台车架的运动速度数值相等,方向相反。
因此,可以通过考察链轨对静止的台车架的运动来求取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
此时履带在驱动轮的带动下以一定的速度围绕着这些轮子作“卷绕”运动(图1-2)。
由于履带链轨是由一定长度的链轨节所组成的,如通常的链传动一样,履带的卷绕运动速度即使在驱动轮等速旋转下,亦不是一常数。
从图1-2中可以看到,当履带处于图中1所示的位置时,履带速度达最大值,并等于:式中:—驱动链轮的节圆半径;当履带处于图中2所示的位置时,履带速度最低,等于:式中:—驱动链轮的分度角,; —驱动链轮的有效啮合齿数。
由此可见,即使驱动轮作等角速旋转(为常数),台车架的相对运动也将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从而使车辆的行驶速度也带有周期变化的性质。
履带卷绕运动的平均速度可通过驱动轮每转一圈所卷绕(转过)的链轨节的总长来计算。
0r βK Z 360=βK Z K ω设:—链轨节矩,m ;—驱动轮转速,r/min 。
则履带卷绕运动的平均速度可由下式计算:当履带在地面上作无滑动行驶时,车辆的行驶速度显然就等于台车架相对于接地链轨的运动速度,后者在数值上等于履带卷绕运动的速度。
通常,将车辆履带在地面上没有任何滑移时,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称为理论行驶速度,它在数值上应等于履带卷绕运动的平均速度,亦即:由(1-4)可增加时,则履带卷绕运动速度的波动就减小。
为了简化履带行走机构运动学的分析,通常将这种极限状态作为计算车辆行驶速度的依据。
此时,假设履带节为无限小,且相对于驱动轮无任何滑动。
根据上述假设,履带就具有图1-4所示的形状。
当驱动轮齿数相当多时,此种假设是可以容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一、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
履带行走机构在水平地面的直线运动,可以看成是台车架相对于接地链轨的相对运动和接
地履带对地面的滑转运动(牵连运动)合成的结果。
当履带相对地面没有滑转运动时,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台车架相对接地链轨的运动速度与链轨相对于台车架的运动速度数值相等,方向相反。
因此,可以通过考察链轨对静止的台车架的运动来求取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
此时履带在驱动轮的带动下以一定的速度围绕着这些轮子作“卷绕”运动(图1-2)。
由于履带链轨是由一定长度的链轨节所组成的,如通常的链传动一样,履带的卷绕运动速度即使在驱动轮等速旋转下,亦不是一常数。
从图1-2中可以看到,当履带处于图中1所示的位置时,履带速度达最大值,并等于:
式中:—驱动链轮的节圆半径;
当履带处于图中2所示的位置时,履带速度最低,等于:
式中:—驱动链轮的分度角,; —驱动链轮的有效啮合齿数。
由此可见,即使驱动轮作等角速旋转(为常数),台车架的相对运动也将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从而使车辆的行驶速度也带有周期变化的性质。
履带卷绕运动的平均速度可通过驱动轮每转一圈所卷绕(转过)的链轨节的总长来计算。
0r βK Z 360
=
βK Z K ω
设:—链轨节矩,m ;
—驱动轮转速,r/min 。
则履带卷绕运动的平均速度可由下式计算:
当履带在地面上作无滑动行驶时,车辆的行驶速度显然就等于台车架相对于接地链轨的运
动速度,后者在数值上等于履带卷绕运动的速度。
通常,将车辆履带在地面上没有任何滑移
时,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称为理论行驶速度,它在数值上应等于履带卷绕运动的平均速度,亦即:
由(1-4)可增加时,则履带卷绕运动速度的波动就减小。
为了简化履带行走机构运动学的分析,通常将这种极限状态作为计算车辆行驶速度的依据。
此时,假设履带节为无限小,且相对于驱动轮无任何滑动。
根据上述假设,履带就具有图1-4所示的形状。
当驱动轮齿数相当多时,此种假设是可以容许的。
这样,当驱动轮作等角速度旋转时,履带卷绕运动的速度,也就是车辆的理论行驶速度,可用下式表示(见图1-4):
式中是驱动链轮的滚动半径。
所谓动力半径是切线牵引力线到轮心的距离。
但对于履带行走机构来说,驱动轮的滚动半径和动力半径接近一致。
驱动轮的动力半径是一个假设的半径,它在驱动轮上实际并不存在(不等于链轮的节圆半径),其物理意义可解释如下:在驱动轮相对于履带没有滑转的情况下,以一半径为的圆沿链轨作纯滚动时,驱动轮轴心的速度即为车辆的理论行驶速度。
由表达式(1-5)和(1-6)可
t l K n m v T v K Z K r K r K r K r
当车辆在实际工作时,即使牵引力没有超过履带与地面的附着能力,履带与地面之间还是存在着少量滑转的。
这是因为履带挤压土壤并使它在水平方向有滑转的趋向。
在履带存在滑转的情况下,车辆的行驶速度称为实际行驶速度,它显然应该是履带的滑转速度和台车架对接地链轨的相对速度的合成速度,亦即:
式中:—履带在地面上的滑转速度。
通常用滑转率δ来表示履带对地面的滑转程度,它表明了由于滑转而引起的车辆行程或速度的损失,并可由下式计算:
二、履带行走机构的动力学
履带车辆工作时,其上作用着抵抗车辆前进的各种外部阻力,和推动车辆前进的驱动力—切线牵引力。
而切线牵引力本身则由驱动链轮上的驱动力矩所产生。
当履带车辆在等速稳定工况下工作时,存在着以下两种平衡关系。
1. 当车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此时作用在履带车辆上的各种外部阻力应与切线牵引力相平衡,亦即:
式中:—各种外部阻力的总和;
—切线牵引力。
2. 从图1-6中可以看到,如果履带行走机构不存在任何内部阻力,则当车辆静止时在履带的各区段中应具有相同的预加张紧力。
当车辆在等速稳定工况下工作时,驱动轮对履带作用有驱动力矩,而在履带的驱动段内则相应地产生一附加张紧力,从而引起了地面对履带的反作用力。
根据履带等速运转的平衡条件,在驱动力矩与切线牵引力之间显然存在着以下的平衡关系:
v j T v v v -=j v F ∑K F 0F K M t F K M
但是在履带行走机构内部实际存在着摩擦损失,这些摩擦损失包括:
1)各链轨节铰链中的摩擦;
2)驱动轮与链轨啮合时的摩擦;
3)导向轮和拖链轮轴承的摩擦;
4)支重轮轴承中的摩擦和支重轮在链轨上的滚动摩擦。
由于这些摩擦损失的存在,驱动力矩在形成切线牵引力时必须消耗一部分力矩用来克服行走机构内部的摩擦损失。
在此情况下式(1-13)
式中:—消耗在克服履带行走机构内部摩擦中的驱动力矩,称为换算的履带行走机构内部摩
擦力矩。
r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