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与近体诗之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韵律
古语云:乐者,天地之和也。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律,均布也。由此可见,乐与韵律的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华夏文明中礼的发展历程与乐是同步的,礼乐制度也象征这我华夏文明。而古体诗歌的韵律就是由华夏文明结晶的乐所衍生的,这也是当代学者研究韵律所容易忽略的一点,或把声与乐的混为一体来研究古体诗歌的韵律。
要想了解韵律,就应从其根源乐说此。中国传统的乐起源于五帝时期,唐尧时,对其进行总结和统一,即同律,并设五音和十二律。当然这所讲的律不同于韵律中的声律,是音律的意思。到了商周时期,乐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乐经》,只惜秦后已佚失多年。乐主要讲究异音相和,韵讲究同声相应,律讲究声的均布。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乐就是把不同的音结合在一起形成融洽和谐的音符,韵就是把发声相同或相似的字归纳为一个音,律是使一段文字的读出声音更具音律美和节奏美。韵的成书时间虽然比乐晚,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的陆法言所著的《切韵》,但其形成跟礼乐制度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晋朝到隋朝这段时期,华夏文明第一次受到外族入侵,出现五胡乱华局面,礼乐制度再度崩坏。而隋朝的大一统局面无疑是给礼乐制度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一次契机,但这期间几百的动乱与大融合,并不符合礼乐制度‘’书同文语同音乐同律‘’的统一理念,因此韵书的出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礼乐制度的影响,而韵本身就是为了延伸乐中的美感。
乐跟韵的关系稍微有点复杂但跟律关系就比较明朗。律本身就有节奏的意义,而乐是最为讲究节奏感的事物,乐没有音律,就不可叫作乐,所以说乐与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声律是相对于文章或诗歌来说的,道理也一样。古代诗歌就像当代歌词一样,谱曲之后要唱出音律感,楚辞、汉赋、《乐府诗集》、唐诗宋词元曲等,都可为之编曲,而后者节奏感更强。
乐与韵律两者关系理清之后,鉴于韵律这方面内容比较复杂和精深,就单独把韵和律拿出来浅谈一下,并分析两者在古体诗歌中的关系。韵书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切韵》、《广韵》、《唐韵》、《集韵》、《平水韵》、等,这些都可归类为诗韵,还有《词林正韵》以及曲韵。韵书中字的分类与编排都与字本身的声、韵、调有很大关系。韵在古体诗歌中运用得比律要早,相对律来讲要灵活一些,但在诗歌中押韵用字是固定的,现在最常用的古韵有《平水韵》,相对而言,其韵部区分较为明细且归类好唐宋以来所用的韵部,后人也多沿用此韵。沿用古韵是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方式,但会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古代汉字的声、韵、调跟我们通用的普通话或方言不大一样,加之古汉语四声去入声,并且有些汉字普通话发音是错误的。所以依古韵写出来的古体诗用普通话读起来会有些拗口,这也是语言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固有矛盾。可以说,当代汉字发音与古音的不同,是古体诗歌用韵一大难处。因此当代人写古体诗歌用得最多的韵是《中华新韵》,值得一提的是《新韵》只有14韵部,远比《平水韵》106韵部要少,给后人用韵写作更多发挥空间。但其中也有人提出异
议,有人认为《新韵》比《蒙古字韵》编排的韵部还少且四声不分,这不利于中华古体诗歌文化的传承;还有一部分人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在此就不作多议。就个人而言,韵在古体诗歌的作用,就如同头发与发饰一样。发质如何由文笔决定,发饰的点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取决处理文字与用韵能力的才华。古韵必定要提倡,新韵亦不可弃用。古体诗歌中的韵之美,不在于用韵是否新旧,而在于用韵是否做到同声相应。古人作韵是跟据当时官方汉语发音而编排韵部的,虽然历朝有沿用声韵的做法(在此,个人建议读者们了解一下粤语白话,因为其较多地保留唐宋以来官方雅言的九音六调),但当代人最易容接受的往往是最常接触的事物。而古体诗歌,也并非只是给一些文人雅士鉴赏的,因此,我比较推崇白居易的作法。白翁的才华可谓是才绝一世,但白翁会尽量把自己的作品写得浅显易懂,不会用些生僻难懂的字词来卖弄自己的文采。这与后人用韵的道理一样,若能使古体诗歌有韵之美,并可雅俗共赏,用新韵或古韵大可无须拘束。
古体诗歌中的律特指声律,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人讲究声律、对偶的古体诗,后延伸到各种文学体裁中,于是派生出律赋、律诗、格律词、格律曲等文学体裁。其对诗歌的格式要求十分苛刻,以致于后人写古体诗时不敢轻用律作为题目。声律也就是常说的平仄声,其格式的要求,在古体诗歌体裁中以律诗为最,如韵脚只押平声韵、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等。律诗兴盛于唐朝,而盛唐时期又是我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当是的中国无论在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方面都达到了世界的顶峰,也是我中华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皇朝。按道
理说唐朝时期的文化应与其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相对应,但律诗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后来的古文运动却与之大相径庭。回看先秦文学,楚辞汉赋、儒家道家的著作大多都充满自由浪漫色彩,而声律的出现则意味着这类文学作品将被格式化的模版所取代。然而声律的出现决非偶然,可以说是对先代文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同时声律对古体诗歌作出的格式要求,也符合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要知道,科举制在南北朝时期已产生萌芽,在唐代成型,而诗赋是必考内容,声律则作为评价其优劣的标准,毫无疑问,声律的出现是古体诗歌发展的必然。声律从成型之初就一直被历代沿用,即使外族入侵亦从未断绝,但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至文革这段时期,声韵是保留了,而声律却逐渐在古体诗歌创作中弱化,归根结底,还是其自身对古体诗歌格式要求的问题。相对用韵来说,用律更为复杂,且韵律本身有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写出的作品难免会出现格式呆板,内容空洞的问题。以格律诗为例,格律诗以律诗为最,律诗又以排律为最,如此苛刻的格式要求,并不适合在近代文坛上推广,也不利于古体诗歌的后续发展。并且声律在形成时本身也遗留一些问题,如三仄尾,但也显示出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就个人观点,声律作为古体诗歌发展巅峰时期的产物,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是否会面临与传统儒学一样的命运,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圣贤明君等这类传统儒家文化一样,被加以改造或消亡,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任何事物都会经历历史的考验,它的存亡与否,看其自身的适应性,传统儒学与儒家思想就是很好的例子。声律存在的意义与声韵存在的意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