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内科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常规
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岐山县医院内四科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操作常规-操作指南【适应证】1.各种原发肾脏疾病诊断不清或病情变化时;急性肾炎伴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
2.各种继发性或遗传性肾病无法确诊或病理资料可指导治疗或判断预后。
3.急性肾衰病因不明或肾功能急剧衰退原因不清时。
4.移植肾肾功能减退,排异反应或疑心原发病在移植肾复发时。
【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明显出血倾向,重度高血压,精神病或不合作,孤立肾,小肾。
2.相对禁忌证: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盂积水积脓,肾肿瘤,肾动脉瘤,多囊肾或大囊肿,肾位置过高或游走肾,慢性肾衰,过度肥胖,重度腹水,心功能衰竭,严重贫血,低血容量,怀孕,年迈。
【操作方法】1.取俯卧位,腹下垫约10厘米厚硬枕,把肾推向背侧。
kaoyii2.穿刺点定位,消毒,铺手术巾,逐层局麻。
3.用腰穿针逐层刺入,直到肾被膜,记录针刺深度。
4.在穿刺点用手术刀划一小口,将穿刺针刺入,参考进针深度,观察针尾隋呼吸摆动时,令患者屏气,快速刺入2~3厘米,迅速拔针。
5.观察肾组织有无肾小球,压迫伤口2分钟,包扎伤口,捆绑腹带。
【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肾功能,备血,作双肾B超;术前3天停用抗凝药物,注射维生素K,术前给小剂量镇静剂。
2.术后观察:术后睡硬板床3天,严格卧床24小时,仰卧位6小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和尿液。
3.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术后血尿不止可用垂体后叶素;肾周血肿继续增大,须行手术结扎止血。
腹膜透析管插植术操作常规-操作指南腹膜透析管插植术【透析管插植方法分两类】1.穿刺植管。
2.外科手术植管,此又分为直视及非直视两种。
【透析管插植位置的选择】腹直肌旁或腹中线脐下2~3cm。
腹直肌旁、接近髂前上嵴至脐连线中点〔近麦氏点〕或麦氏点对侧相应部位。
【穿刺植管术】1.病人准备:穿刺前灌肠、排空膀胱或放置尿管,备皮。
2.掌握管蕊针穿刺方法。
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岐山县医院内四科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操作常规-操作指南【适应证】1.各种原发肾脏疾病诊断不清或病情变化时;急性肾炎伴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
2.各种继发性或遗传性肾病无法确诊或病理资料可指导治疗或判断预后。
3.急性肾衰病因不明或肾功能急剧衰退原因不清时。
4.移植肾肾功能减退,排异反应或怀疑原发病在移植肾复发时。
【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明显出血倾向,重度高血压,精神病或不合作,孤立肾,小肾。
2.相对禁忌证: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盂积水积脓,肾肿瘤,肾动脉瘤,多囊肾或大囊肿,肾位置过高或游走肾,慢性肾衰,过度肥胖,重度腹水,心功能衰竭,严重贫血,低血容量,怀孕,年迈。
【操作方法】1.取俯卧位,腹下垫约10厘米厚硬枕,把肾推向背侧。
2.穿刺点定位,消毒,铺手术巾,逐层局麻。
3.用腰穿针逐层刺入,直到肾被膜,记录针刺深度。
4.在穿刺点用手术刀划一小口,将穿刺针刺入,参考进针深度,观察针尾隋呼吸摆动时,令患者屏气,快速刺入2~3厘米,迅速拔针。
5.观察肾组织有无肾小球,压迫伤口2分钟,包扎伤口,捆绑腹带。
【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肾功能,备血,作双肾B超;术前3天停用抗凝药物,注射维生素K,术前给小剂量镇静剂。
2.术后观察:术后睡硬板床3天,严格卧床24小时,仰卧位6小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和尿液。
3.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术后血尿不止可用垂体后叶素;肾周血肿继续增大,须行手术结扎止血。
腹膜透析管插植术操作常规-操作指南腹膜透析管插植术【透析管插植方法分两类】1.穿刺植管。
2.外科手术植管,此又分为直视及非直视两种。
【透析管插植位置的选择】腹直肌旁或腹中线脐下2~3cm。
腹直肌旁、接近髂前上嵴至脐连线中点(近麦氏点)或麦氏点对侧相应部位。
【穿刺植管术】1.病人准备:穿刺前灌肠、排空膀胱或放置尿管,备皮。
2.掌握管蕊针穿刺方法。
3.掌握管蕊针透析管的拔除。
急性肾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肾衰竭诊断标准急性肾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肾功能异常,其特征为肾小球滤过率的急剧下降,导致体液中尿素氮、肌酐等代谢产物的积聚。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根据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血尿素氮和肌酐的水平以及尿量的变化来确定。
根据国际肾脏病学会(KDIGO)制定的指南,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变化以及尿量的变化。
首先,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可以使用GFR的计算公式,如MDRD公式或CKD-EPI公式。
GFR的减少可以根据每分钟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来判断,常根据尿素氮或肌酐的升高程度来评估。
其次,评估血尿素氮和肌酐的水平变化。
通常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较为明显,且血尿素氮升高的速度常大于肌酐。
根据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程度和速度,可以将急性肾衰竭分为三个阶段:1)血尿素氮和(或)肌酐水平升高1.5-1.9倍或GFR下降25%以上,被称为急性肾损伤(AKI)1期;2)血尿素氮和(或)肌酐水平升高2-2.9倍或GFR下降50%以上,被称为AKI 2期;3)血尿素氮和(或)肌酐水平升高3倍或GFR下降75%以上或血尿素浓度超过18mmol/L,被称为AKI 3期。
最后,评估尿量的变化,通常急性肾衰竭伴有尿量的减少,如果尿量持续低于0.5ml/kg/h或低于6-8小时内尿量小于50ml,即为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如果尿量未减少或增加,即为无尿型急性肾衰竭。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肾衰竭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如肾盂肾炎、输尿管梗阻等。
此外,在评估急性肾衰竭的程度时,还需要考虑其对患者的影响,如液体过多积聚、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紊乱等。
总结起来,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下降,以及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程度和速度。
同时,尿量的改变也是急性肾衰竭的重要评估指标。
在诊断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并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
肾内科病房常用诊疗常规及医师须知知识分享
肾内科病房常用诊疗常规及医师须知知识分享一、引言肾内科病房是专门负责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医疗部门。
在肾内科病房工作的医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诊疗常规和相关的医师须知,以便能够更好地处理病人的病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肾内科病房常用的诊疗常规和医师须知,以供医师参考。
二、诊疗常规1. 病史采集:在病人入院后,医师首先需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病程、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病史采集有助于医师初步判断病人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体格检查:医师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水肿情况,听诊心肺等。
体格检查有助于医师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3. 实验室检查:肾内科病房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电解质、肾功能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师了解病人的血液和尿液情况,判断肾脏功能是否正常,有助于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4. 影像学检查:肾内科病房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扫描、MRI 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直观的影像信息,帮助医师观察肾脏的形态和结构,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5. 肾活检:对于一些疑难病例,肾活检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肾活检可以获取肾脏组织的病理学信息,帮助医师明确疾病的病理类型,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三、医师须知1. 常见疾病诊治:肾内科病房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
医师需要熟悉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治病人。
2. 药物治疗:肾内科病房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
医师需要了解这些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以便能够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药物,确保病人的疗效和安全。
3. 治疗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医师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监测内容包括尿液量、血压、肾功能指标等。
急诊科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诊疗指南急性肾衰竭(ARF)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急剧坏转,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临床表现】一、少尿期:1.大多数在先驱症状12-24小时后开始出现少尿(每日尿量50-400ml)或无尿。
一般持续2-4周。
2.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呃逆、头昏、头痛、烦躁不安、贫血、出血倾向、呼吸深而快、甚至昏迷、抽搐。
3.代谢产物的蓄积:血尿素氮、肌酐等升高。
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4.电解质紊乱:可有高血钾、低血钠、高血镁、高血磷、低血钙等。
尤其是高钾血症。
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
5.水平衡失调,易产生过多的水潴溜;严重者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脑水肿。
6.易继发呼吸系统及尿路感染。
二、多尿期: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500ml时,即进入多尿期。
此后,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ml,甚至可达到10000ml以上。
在多尿期初始,尿量虽增多,但肾脏清除率仍低,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仍存在。
约4-5天后,血尿素氮、肌酐等随尿量增多而逐渐下降,尿毒症症状也随之好转。
钾、钠、氯等电解质从尿中大量排出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脱水,应注意少尿期的高峰阶段可能转变为低钾血症。
此期持续1-3周。
三、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3-12个月肾功能逐渐复原,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诊断】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二、急性肾衰竭可根据数日至数周内肾小球滤过功能呈进行性急剧下降,血肌酐每日升高44.2~88.4umol/L(0.5~1.0mg/dl)或24~72h内血肌酐相对升高25%~100%诊断。
急性肾小管坏死可以根据原发病史,少尿和尿改变的特点作出诊断。
【治疗】早期一、治疗原发病二、尽早适用利尿剂维持尿量:1.甘露醇12.5~25g静滴,观察2小时,无效重复使用一次。
急性肾衰竭诊断及治疗
STEP4
超声检查: 了解肾脏大 小、形态和 血流情况
CT检查: 观察肾脏结 构和病变情 况
MRI检查: 显示肾脏内 部结构和病 变情况
核医学检查: 了解肾脏功 能情况
病理学检查
01 尿液检查:尿液中蛋白质、红 细胞、白细胞等指标的异常
02 血液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 指标的异常
03 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CT等 检查,观察肾脏形态和结构
02
控制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 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03
避免肾毒性药物:避免使用 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 药、抗生素等
04
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卫生 习惯,避免感染,如呼吸道 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生活方式调整
0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高盐、高糖、高脂 肪饮食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影响预后
急性肾衰竭的诊 断
实验室检查
1
2
尿液检查:尿 液颜色、尿量、 尿蛋白、尿糖 等指标
血液检查:血 肌酐、血尿素 氮、血钾、血 钙等指标
3
4
生化检查:肝 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 B超、CT、 MRI等检查, 了解肾脏形态 和功能情况
影像学检查
STEP1
STEP2
STEP3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糖 尿病等危险因素, 降低急性肾衰竭 的风险
谢谢
急性肾衰竭 诊断及治疗
演讲人
目录
01. 急性肾衰竭概述 02.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 03. 急性肾衰竭的治疗 04. 急性肾衰竭的预防
急性肾衰竭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因:包括感 染、药物、创 伤、过敏等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
一、概念:ARF由各种原因使两肾排泄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周)迅速减低,使肾小球滤过功能(以肌苷清除率表示)降低达正常的50%以下,血尿素氮及肌苷迅速升高,并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及急性尿毒症症状。
二、ARF诊断标准:
1.无肾病史,有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因(如肾缺血、肾中毒等)。
2.在补液或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后,尿量仍不增加。
3.肌酐清除率较正常降低50%以上,血尿素氮、血肌酐迅速升高。
4.B超显示双肾增大或正常大小。
5.无大量失血或溶血证据者,多无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多不低与80g/L。
三、治疗
少尿期的治疗原则:
①利尿剂与甘露醇②肾剂量的多巴胺及其他血管活性药物③心房利钠肽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⑤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管理。
多尿期的治疗原则:
①早期:防止补液过多,注意适当补充电解质。
当尿量>2000 ml/天时,补液量=尿量的1/3~1/2+显性失水。
②中期:适当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大量丢失。
尿量可达到4000-5000 ml/天,补液量大约为尿量的2/3。
防止低钾、低钠的发生,原则上每1000 ml尿量补钾2~3g,补钠3~5g。
③后期:达到水的平衡,从静脉转入口服。
避免使用肾毒性的药物,每2-3个月复查肾功能一次。
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肾脏学会1993年5月江苏无锡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是指肾脏在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下,短期内肾功能急剧降低或丧失,失去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能力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一)诊断依据1.尿量显著减少出现少尿(每天尿量<250ml/m2)或无尿(每天尿量<50ml/m2)。
2.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μmol/L、血尿素氮(BUN)≥15mmol/L,或每日SCr增加≥44---88μmol/L或BUN≥3.57—7.5mmol/L,有条件时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性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l.73m2)。
3.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无尿量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二)临床分期1.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少数呈现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2.利尿期尿量逐渐或阶段性或急剧增多(每天超过250ml/m2),浮肿有所减轻。
但氮质血症未消失,甚至可能继续轻度升高,可伴有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3.恢复期氮质血症基本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的浓缩功能恢复缓慢,约需数月之久。
(三)肾前性与肾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实验室鉴别参数(见下表)(四)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依据1.出生后48h无排尿或出生后少尿(每小时<lml/kg)或无尿(每小时<0.5ml /kg)。
2.氮质血症,SCr≥88—142umol/L,BUN≥7.5——11mmol/L,或SCr每日增加≥44umol/L,BUN增加≥3.57mmol/L。
3.常伴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悊厥、拒奶、吐奶等表现;若无尿量减少者,则诊断为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前性、肾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协死)的实验室鉴别参数见下表。
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规范
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规范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急骤、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综合征。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章主要讨论临床上较为常见和比较典型的狭义性急性肾衰,即由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的急性肾衰。
【病史采集】1.原发病或诱因。
2.尿量的改变,尿量每天少于400ml,非少尿型病例尿量可不减少。
3.进行性氮质血症及尿毒症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贫血及神经精神症状等。
4.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水、钠潴留,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神志。
2.专科检查:(1)心脏:心率、心律、心音、心界。
(2)肺:呼吸频率、肺部罗音性质及范围。
(3)浮肿、肾区叩击痛。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尿渗透压、尿钠、尿尿酸、尿肌酐、血气分析、血渗透压、血生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血糖、血脂。
2.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超声波显像、CT、造影等。
3.特殊检查:必要时肾活检。
【诊断与鉴别诊断】肾功能在短时期内(数小时或数天)急剧地下降,进行性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血肌酐每天可增加88.4~176.8μmol/L,尿素氮升高3.6~10.7mmol/L)是诊断急性肾衰的可靠依据。
应与肾前性肾衰、肾后性肾衰以及其它肾脏疾病所致的肾功能衰竭相鉴别。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饮食和营养。
2.原发病的治疗。
3.初发期及时补充血容量和利尿疗法。
4.少尿期治疗:(1)严格控制水、钠摄入量,每天入液量为前一天尿量加400ml。
(2)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0.5g/kg体重),保证足够热量﹥2000千卡/天。
(3)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
(4)早期进行预防性透析治疗:透析指征是:①急性肺水肿;②高钾血症(血清钾≥6.5mmol/L 或心电图提示高钾);③高分解代谢型,即每日尿素氮上升≥14.3mmol/L、肌酐上升≥177μmol/L、钾上升≥1~-下降≥2mmol/L;2mmol/L、血清HCO3④如为非高分解代谢型,但有少尿或无尿2天以上、血尿素氮≥21.4mmol/L、血肌酐≥结合率≤13mmol、肌酐清除率≤7~10ml/min;442μmol/L、CO2⑤有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急性肾衰诊断标准
急性肾衰诊断标准
急性肾衰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根据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和美国肾脏病学会(ASN)的共同制定的急性肾
损伤(AKI)诊断标准,急性肾衰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肌酐水平升高,急性肾衰的诊断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血肌酐水平进行评估。
根据ISN和ASN的标准,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之一是血肌酐水平在48小时内升高0.3 mg/dL以上,或相对于基线水平的升高达到1.5倍以上。
这一指标是急性肾
衰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2. 尿量减少,急性肾衰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尿量情况。
根据标准,急性肾
损伤可以表现为尿量减少,即每小时尿量低于0.5 mL/kg体重。
尿量减少是急性肾
衰的另一个重要诊断指标,尤其是在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尿量减少后。
3. 肾脏组织损伤,除了血肌酐水平升高和尿量减少外,急性肾衰的诊断还需要
考虑肾脏组织损伤的指标。
肾脏组织损伤可以通过肾脏超声、肾脏活检等方式进行评估,以确定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受损。
4. 其他临床表现,急性肾衰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如电解质
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贫血等。
这些临床表现可以作为急性肾衰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状态。
综上所述,急性肾衰的诊断主要包括血肌酐水平升高、尿量减少、肾脏组织损
伤和其他临床表现。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项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以指导后续的治疗和管理。
希望本文对急性肾衰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能够提高医生对急性肾衰的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
血常规检查 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提示有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
01
血清电解质测定,pH或血浆[HCO3-]测定
03
血尿素氮和肌酐 血肌酐和尿素氮呈进行性升高,每日血尿素氮升高/L,血肌酐升高44.2~88.4μmol/L
02
01
02
03
血液检查
诊断
衬底1
1
2
与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慢性梗阻性肾脏病、检查肾血管有无阻塞 。包括平片、超声、逆行或顺行造影、血管造影、核素、CT、磁共振等。
肾性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实质性急性损害,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其主要形式,约占3/4。肾缺血和中毒是其主要病变。
病因
衬底1
ARF病因
广义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
01
02
狭义指急性肾小管坏死(ANT)。
衬底1
肾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血流量减少时,肾灌注压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肾灌注压力不足是ARF的起始因素
衬底1
KDIGO分级
在AKI 3期的诊断条件中增加“开始肾脏替代治疗”或“对于18岁以下患者,eGFR下降到35ml/min以下”。
衬底1
肾前性 肾血流灌注量不足,不能维持正常肾小球滤过率而引起少尿。早期阶段属于功能性改变,肾本身尚无结构损害。
肾后性 双侧肾输尿管或孤立肾输尿管完全性梗阻所致肾功能急剧下降。早期解除梗阻后肾功可恢复正常。
速尿试验:血容量纠正后尿量仍不增,静推200mg速尿,2小时内尿量增加为肾前性,不增加可在5%GS100ml中加500mg速尿、10mg多巴胺,1小时输完,尿量增加为肾前性,否则停用。
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
1
2
3
4
鉴别诊断
急性肾损伤诊疗规范
急性肾损伤诊疗规范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常见危重病之一,在普通住院患者中发病率为3%~5%,而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则高达30%~50%。
远期预后研究发现,与未发生AKI患者相比,发生AKI 的患者进展为慢性肾脏病(CKD)及终末期肾病(ESRD)的风险度明显增高。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及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规范的制定参考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的AKI临床实践指南。
1 AKI诊断标准及分期1.1 诊断标准肾功能在48h内迅速减退,血清肌酐升高绝对值≥26.5umol/L(0.3mg/dL),或升高比率≥50%(超过基线值1.5倍),或尿量少于0.5ml/(kg.h)≥6h,排除梗阻性肾病或脱水状态。
血清肌酐基线值定义为患者入院时或出现临床表现一周内的血清肌酐值。
1.2 分期见表1。
表1 AKI的分期标准分期血清肌酐尿量1期增加≥26.5μmol/L或增至基线值的1.5~1.9倍<0.5ml/(kg·h),6~12h 2期增至基线值的2.0~2.9倍<0.5ml/(kg·h),>12h3期增至基线值的3.0倍以上;或绝对值354umol/L;或开始肾脏替代治疗(RRT);或<18岁的患者,eGFR下降至<35ml/(min·1.73㎡) <0.3ml/(kg.h),>24h:或无尿,>12h注:血清肌酐和尿量标准只要满足一项即可成立诊断。
1.3 诊断指标目前血清肌酐和尿量仍是AKI最常用的诊断指标。
血清肌酐应采用酶法技术测定。
如果患者缺少基线血清肌酐值,可以参考3个月内(最长不超过1年)血清肌酐值,如该数值仍无法获得,应在24小时内重复检测血清肌酐以帮助AKI的诊断。
尿量测量必须精确,否则无法用于AKI的诊断。
在已使用利尿剂、非少尿性AKI、手术应激引起的短期(术后12~24h)尿量减少等情况下,尿量不能用于AKI的诊断,应予注意。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一、引言急性肾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肾脏疾病,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
二、急性肾衰竭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急性肾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突然下降,造成氮质废物积聚和水电解质紊乱的一种疾病。
2. 分类根据病理生理特点,急性肾衰竭分为前肾性、后肾性和中间型。
其中前肾性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肾灌注不足引起;后肾性是由于尿路梗阻或排尿障碍等而引发;中间型则是前两者的混合形式。
三、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依据1. 临床表现急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无明显原因持续或进行性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水肿等症状。
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伴有明显的尿量减少或无尿现象。
2. 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尿素氮、肌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指标。
诊断时还应注意评估患者的液体状态,如测量中心静脉压力和肺动脉楔压,并进行超声心动图及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3.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或CT扫描可帮助确定可能的梗阻性原因。
四、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1. 根据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对前肾性急性肾衰竭,应首先纠正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并给予积极液体复苏。
对于后肾性急性肾衰竭,则需要解除尿路梗阻。
中间型急性肾衰竭则需综合考虑治疗策略。
2. 引流措施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若存在尿液潴留、排尿困难等情况,应进行引流措施。
常用的引流方式包括导尿管置入和经皮穿刺引流。
3.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感染性急性肾衰竭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药物过敏所致者需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等。
4. 支持性治疗重视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监测血压、心率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产前干预。
五、急性肾衰竭的并发症与预后1. 并发症急性肾衰竭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高钾血症、消化道出血等。
此外,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并最终进展至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肾脏内科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常规
肾脏内科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常规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me,ARF)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在数小时至数周内肾小球滤过功能(GFR)下降达正常值的50%以下,引起BUN 及Scr 升高,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若原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则Ccr 较原水平下降15%。
【病因】1.肾前性ARF 是机体对肾脏低灌注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ARF 最常见的原因。
(1)有效血容量减少:1)出血:创伤、外科手术、消化道出血及产后出血等。
2)消化液丢失:呕吐、胃肠减压、腹泻等。
3)肾脏丢失:利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4)皮肤黏膜丢失:烧伤、高热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非显性失水增加等。
5)第三体腔积液:胰腺炎、挤压综合征及低蛋白血症等。
(2)心输出量减少:见于心肌病、心瓣膜病、心包疾病、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栓塞及持续正压机械辅助通气等。
(3)全身血管扩张:见于药物(如降压药、减少后负荷的药物、麻醉药等)、败血症、肝功能衰竭、过敏反应等。
(4)肾脏血管收缩:如去甲肾上腺素和麦角胺的应用、肝脏疾病、败血症及高钙血症等。
(5)影响肾脏自身调节的药物(常在特定情况下起作用):包括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肾动脉狭窄、严重的肾脏低灌注情况下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非甾体抗炎药(在肾脏低灌注情况下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以上因素若持续2 小时以上,则可累及肾实质损害。
2.肾性(1)急性肾小管坏死:1)肾缺血(大手术后、创伤、重度低血容量、败血症烧伤等)。
2)肾中毒(药物、造影剂、重金属、有机溶剂、蛇毒、毒蕈等)。
3)内源性(异型输血后的色素肾病及横纹肌溶解等引起肾小管损伤)。
(2)急性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3)急性间质性肾炎。
(4)急性肾脏小血管炎及大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肾功能急剧减退也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癌。
3.肾后性机械因素造成的尿路梗阻。
(1)结石。
肾脏科诊疗常规汇总
肾脏科诊疗常规汇总1. 概述肾脏科是研究和治疗与肾脏相关疾病的医学专科。
本文档旨在汇总肾脏科的常规诊疗方法和流程,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肾脏疾病。
2. 诊断- 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等,医生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排查。
-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液分析、血液检查、生化指标等,可用于评估肾脏功能和检测异常指标。
- 影像学排查:如超声、CT扫描、核磁共振等技术,用于观察肾脏结构和发现肾脏病变。
3. 疾病分类- 慢性肾病:长期进展的肾脏功能衰竭,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 急性肾损伤:突发肾功能衰竭,原因包括感染、创伤等。
- 肾结石:肾脏中形成的结晶体,可引发尿路梗阻和感染。
4.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利尿剂、免疫抑制剂等。
- 肾脏替代治疗:针对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可采用透析或肾移植等方式替代肾脏功能。
- 疾病管理:针对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如控制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等。
5. 康复和护理- 饮食指导:针对不同疾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如限制盐和蛋白质摄入,保持水电解负荷平衡等。
-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惯。
- 定期随访: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建议定期复诊和监测肾脏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为肾脏科诊疗常规的汇总,旨在提供基本指导和信息,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疾病和患者情况而定。
任何医疗决策应由专业医务人员独立制定。
急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急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定义
急性肾功能不全,又称肾综合征,指某一伴随疾病而来的急性或急进性损害性损伤,
导致多种涉及肾脏的病理改变而使肾脏的过滤功能减弱,体液电解质失衡,各种毒素及废
物蓄积于体内,以及血清尿毒素水平升高等等,而影响全身状态和健康。
二、急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1、血清尿毒素升高
血清尿毒素是反映急性肾功能不全状况至关重要的指标,是诊断急性肾功能不全最重
要的指标,用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等代价血清中的尿毒素来反映肾小球过滤功能的减弱
程度,尿毒素大于20mmol/L即可诊断为急性肾功能不全。
2、尿量减少
反映尿毒素的排泄降低,尿量减少可能伴有上腹部隐痛或膀胱感,早期尿量可反映出
患者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状况,但这个指标并不是诊断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有力依据。
3、暂时性住院
急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重复、快速升高尿毒素水平的症状,其有可能会带来急性重症,如果伴有系统性血流动力学危机,才需要暂时性住院治疗,及时有效控制和调整体液电解
质失衡,减少体内毒素潴留和改善肾脏功能。
4,尿蛋白
尿蛋白的检测也是诊断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尿蛋白++即可确定诊断。
5,凝血功能异常
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其并发症,如外源性毒素干扰、全身感染以及体液注入等,对凝血
功能产生威胁,测定凝血功能,如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量等,以及凝血因
子的变化,都可以诊断患者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状况。
总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包括血清尿毒素升高、尿量减少、暂时性住院、尿
蛋白++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等检测指标,综合以上标准可以对患者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状况进
行诊断。
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1.有基础肾脏疾患的为原发性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反之为继发性急性肾衰竭。
2.患者可有少尿或无尿,或伴有腰痛、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查体:肾区叩击痛、呼吸促、双肺湿啰音、心率快、血压高。
部分患者也可无明显体征。
3.来诊后都应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腹平片/泌尿系彩超。
4.应能立即识别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对于出现烦躁不安、端坐位、呼吸窘迫、双肺大量湿啰音/哮鸣音、血压下降、冷汗、低氧血症、颈静脉怒张等,应立即给予抗心衰处理,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急性肾衰的处理流程见图50-1。
图50-1急性肾衰的处理流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8岁,干部,因“全身水肿、尿少8天,近2天尿量<200m l/d”入院。
既往2周前有肌内注射链霉素每次0.5g,2次/天,共7天,无肾病史。
查体:T 36.8℃,P 120次/分,R 24次/分,BP 180/100mmHg。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
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
双下肢水肿++,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淋巴细胞百分比25%,红细胞4.2×1012/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23×109/L;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HP;血生化:血钠132mmol/L,血钾 6.1mmol/L,血钙1.5mmol/L,血氯90mmol/L,血尿素氮28.5mmol/L,血肌酐680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5.6mmol/L。
【问题1】该患者有生命危险吗?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思路1:患者有血压升高明显、心率增快、呼吸促等生命体征不稳定情况,患者高血钾随时有心搏骤停的可能,所以需要在抢救室进行心电监护。
思路2: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考虑急性肾衰竭可能性大。
肾内科诊疗常规
肾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肾内科2015-07-01目录一、慢性肾衰竭诊疗常规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常规三、急性肾小球肾炎诊疗常规四、继发性肾小球肾病的诊疗常规五、尿路感染诊疗常规六、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诊疗常规七、慢性肾小球肾炎诊疗常规八、肾病综合症诊疗常规九、血液透析诊疗常规一、慢性肾衰竭诊疗常规:【概述】慢性肾衰竭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病或累及肾脏的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肾单位严重受损而缓慢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致衰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
慢性肾脏病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治疗,最终将进入到肾脏病终末期而必须依赖肾脏替代治疗。
【诊断要点】1、主要表现:在肾功能不全早期,仅有原发病的症状,只在检查中可发现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尿浓缩、稀释功能减退。
若病情发展至”健存”肾单位不能适应机体最低要求时,尿毒症症状就会逐渐表现出来,且症状复杂,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
1)泌尿系统表现:部分儿童患者和大部分成年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可有腰酸困痛,排尿困难,尿潴溜,夜间尿量常多于日间尿量,尿量逐渐减少甚或尿闭等症状。
2)消化系统表现: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欲呕,口有尿臭味,口舌糜烂,严重时可有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消化道出血等症。
3)精神神经系统表现:精神萎靡、疲乏、头晕、头痛,可出现下肢痒痛或”不安腿”综合征(下肢有蚁爬、发痒感,需移动双腿或行走后才舒适),晚期出现嗜睡、烦躁、谵语,甚至抽搐、昏迷。
4)心血管系统表现:常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紊乱。
严重者可出现心包积液,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5)造血系统表现:贫血常为首发症状,晚期多有皮下瘀斑,鼻衄、齿衄甚或发生呕血、便血、血尿等出血倾向。
6)呼吸系统表现:呼出的气体有尿味,易患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
7)皮肤表现:皮肤干燥、脱屑,部分患者皮肤较黑,呈弥漫性黑色素沉着。
也可有白色“尿素霜”沉着,并刺激皮肤而引起尿毒症性皮炎和皮肤瘙痒。
急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急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急性肾功能不全(AKI)是指肾脏在短时间内发生急性损伤,导致肾功能急剧下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急性肾功能不全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明确的急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水肿、少尿或无尿、血尿、氮质血症等。
此外,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其水平常常升高。
2. 尿量减少,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情况,提示肾脏排尿功能受损。
3. 血气分析,代谢性酸中毒是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常见并发症,血气分析可帮助评估酸碱平衡情况。
4. 尿液分析,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成分,提示肾小球损伤或肾小管功能受损。
三、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评估肾脏结构和排泄功能,对于明确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病变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因诊断。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肾前性因素(如低血容量、心源性休克等)、肾脏内因素(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等)、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肾动脉栓塞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因。
五、诊断标准。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因诊断,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 血肌酐水平升高,血肌酐水平>0.3 mg/dL或1.5倍于基础水平;2. 尿量减少,尿量<0.5 mL/kg/h或<400 mL/d;3. 尿液异常,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成分;4. 病因明确,明确肾前性、肾脏内性或肾后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六、诊断注意事项。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因素,如药物中毒、感染、代谢性疾病等。
ICU诊疗常规-急性肾功能衰竭
ICU诊疗常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史采集】1.了解尿量及尿量改变时间,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
2.了解尿量变化前的病因和诱因以及治疗经过。
3.了解尿量变化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所致的各系统的表现。
4.细心比较各实验室资料,特别是尿常规、比重、血尿素氮、血肌酐。
【检查】1.全身系统检查同时应特别重视呼吸、血压、神志、肺部罗音、心率、心律、心包摩擦音等急性肾衰的严重并发症的体征。
2.迅速作相应的实验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比重、尿肌酐、尿素氮、尿钠、尿渗透压、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渗透压、血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
3.B超、腹部平片检查了解泌尿系有无结石、肾积水、尿道梗阻等情况、常规心电图检查。
【诊断】1.有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发病因和诱困。
2.突然发生少尿或无尿,尿量<17ml/h或400ml/d。
部分病人可无尿量减少,但尿素氮持续上升。
3.血尿素氮、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血尿素氮/血肌酐<10;尿肌酐/血肌酐<10;尿尿素/血尿素<10;尿蛋白(+~++),尿沉渣异常,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尿钠>40mmol/L;尿渗透压<350mOsm/L,尿渗透压/血渗透压<1.1;肾衰指数=尿钠/(尿肌酐/血肌酐)>2。
4.对一些难以确诊病例,可进行下列试验:补液试验:快速补液250~500ml(30min内滴完)观察2小时尿量,输液后尿量>30ml/h为血容量不足,尿量<17ml/h则为急性肾衰。
甘露醇试验: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观察2~3小时尿量,如尿量<30ml/则为急性肾衰。
速尿冲击试验:速尿240mg(4mg/kg)静注,观察2小时尿量不增加,加倍剂量再用一次,如尿量仍<30ml/h为急性肾衰。
【治疗原则】总原则:积极控制原发病,保持体液平衡,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防治感染,营养支持,早期透析。
1.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是尿量,最好留置尿管动态观察每小时尿量;开始至少每天一次血生化,尿检查的监测,特别注意血钾、血素氮、肌酐、二氧化面碳结合力的动态变化;心电监护、观察血压、脉搏,注意有无心律失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脏内科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常规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me,ARF)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在数小时至数周内肾小球滤过功能(GFR)下降达正常值的50%以下,引起BUN及Scr升高,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若原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则Ccr较原水平下降15%。
【病因】
1.肾前性ARF 是机体对肾脏低灌注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ARF最常见的原因。
(1)有效血容量减少:
1)出血:创伤、外科手术、消化道出血及产后出血等。
2)消化液丢失:呕吐、胃肠减压、腹泻等。
3)肾脏丢失:利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4)皮肤黏膜丢失:烧伤、高热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非显性失水增加等。
5)第三体腔积液:胰腺炎、挤压综合征及低蛋白血症等。
(2)心输出量减少:见于心肌病、心瓣膜病、心包
疾病、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栓塞及持续正压机械辅助通气等。
(3)全身血管扩张:见于药物(如降压药、减少后负荷的药物、麻醉药等)、败血症、肝功能衰竭、过敏反应等。
(4)肾脏血管收缩:如去甲肾上腺素和麦角胺的应用、肝脏疾病、败血症及高钙血症等。
(5)影响肾脏自身调节的药物(常在特定情况下起作用):包括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肾动脉狭窄、严重的肾脏低灌注情况下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非甾体抗炎药(在肾脏低灌注情况下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以上因素若持续2小时以上,则可累及肾实质损害。
2.肾性
(1)急性肾小管坏死:
1)肾缺血(大手术后、创伤、重度低血容量、败血症烧伤等)。
2)肾中毒(药物、造影剂、重金属、有机溶剂、蛇毒、毒蕈等)。
3)内源性(异型输血后的色素肾病及横纹肌溶解等引起肾小管损伤)。
(2)急性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3)急性间质性肾炎。
(4)急性肾脏小血管炎及大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肾功能急剧减退也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癌。
3.肾后性机械因素造成的尿路梗阻。
(1)结石。
(2)肿瘤。
(3)前列腺肥大。
(4)血块。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典型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临床上分为3期。
1.起始期此期患者常遭受一些已知ATN的原因,如低血压、缺血、感染、肾毒素等的影响。
2.维持期少尿型ARF出现
(1)尿量减少:少尿(≤400ml/d),无尿(≤100ml /d)。
可持续2~4周,平均10天左右。
(2)氮质血症:由于少尿或无尿,致使排出的氮质和其他代谢废物减少,BUN及Scr升高。
每日Scr上升44.2~88.4umol/L(0.5~l.0mg/d1)以上。
(3)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①全身水肿:严重时
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及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②血压因病因而异:因感染、中毒、失水等引起者多偏低,但上述诱因去除后肾功能仍未恢复,尿量仍少者可较高。
③高钾血症:一般每天上升0.5mmol/L,为少尿期的首位死亡原因。
④低钙(少尿2天后即可有低钙血症)及高磷血症。
⑤低钠(主要为稀释性低钠)及低氯血症。
⑥代谢性酸中毒,甚至昏迷死亡。
3.恢复期即在不用利尿药的情况下,每日尿量>2500ml。
此期可持续1~3周。
(1)进行性尿量增多是肾功能开始恢复的标志,多者尿量可达3000~5000ml/d。
(2)早期仍然可有Scr及BUN的上升。
(3)有出现高钾的可能。
(4)后期应注意低血钾的发生。
多尿期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肾功能逐渐恢复,Scr及BUN下降至正常,尿量正常,约3~12个月肾功能可恢复正常,少数可遗留永久性损害。
非少尿型ARF(尿量在500~1000ml/d或以上),发生率约30%~60%。
其临床表现较少尿型轻,但病死率仍可达26%。
4.并发症
(1)感染:最常见,死亡率达70%以上。
泌尿系感
染最常见,其次为呼吸道感染及败血症。
在死亡者中败血症占70%,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2)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包炎及心脏压塞和高血压等。
(3)消化系统并发症:厌食、恶心、腹胀及消化道出血。
(4)神经系统并发症:有头痛、嗜睡、肌肉抽搐、昏迷及癫痫样发作。
(5)电解质紊乱:除高钾血症外,还可由于水钠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导致脑水肿,引起死亡。
(6)血液系统: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在80~100g /L。
若有大出血时,则贫血加重。
另因血小板功能下降,常有出血倾向。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化验
(1)血肌酐每日平均增加44.2~176.8μmol/L,尿素氮每日平均增加3.6~7.2mmol/L。
(2)轻、中度贫血。
(3)血pH常低于7.35,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多低于20mmol/L。
(4)血钾:多大于5.5mmol/L,部分可正常或偏低。
(5)血钠:降低,但亦可正常。
(6)钙、磷:血钙低,血磷高。
2.尿液化验
(1)尿量:少于400ml/d,乃至或无尿。
(2)尿蛋白:多为+~++或以上,以中小分子蛋白为主。
(3)尿比重:低于1.015。
(4)尿渗透浓度;低于350mmol/L。
(5)尿钠:排泄增多,>20~60mmol/L。
(6)尿尿素氮与血尿素氮之比>1。
(7)钠排泄分数:>1。
(8)自由水清除率:趋向“零”或为正值。
(三)特殊检查
B超、KUB X线平片示双肾轮廓增大。
(四)诊断标准
1.有引起肾小管坏死的疾病。
2.尿量减少<400ml/d,尿蛋白+~++或以上。
3.进行性氮质血症,Scr每日增加约4
4.2~176.8μmol/L,BUN为3.6~7.2mmol/L,Ccr较正常下降50%以上。
4.B超显示双肾体积增大。
(五)鉴别诊断
1.慢性肾功能不全可据病史、症状及B超检查进行鉴别。
但要注意在原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基础上的急性。
肾功能不全(即ARF or CRF)。
2.肾前性少尿见下表。
肾前性少尿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鉴别表
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1)起病类似于急性肾炎。
(2)可在短期内发展至尿毒症。
(3)肾活检有大量新月体形成。
(4)预后较差。
【治疗】
1.保守疗法
(1)维持期(少尿期):
1)卧床休息。
2)饮食与水的摄入:早期应严格限制蛋白质0.5g /(k.d),并保证每日热量供给(为 6.6~8.7MJ),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给予20%脂肪乳500ml/d(可提供4.4MJ)、葡萄糖及各种维生素,并可适当给予胰岛素。
每日人液量应不超过前1日尿量加大便量加呕吐量加引流创口渗液加500~1000ml。
3)纠正高钾血症:血钾超过5.5mmol/L即为高钾血症,若超过6.5mmol/L,则需积极处理。
可给予:①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ml静脉注射。
②5%碳酸氢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
③2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入胰岛素16~20U静脉滴注。
④紧急血液透析。
4)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溶液100~250ml静
脉滴注。
5)控制感染:选择无肾毒性的抗生素治疗。
(2)多尿期:重点仍是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此期仍有高钾的可能,同时应注意防止各种并发症。
约1周后,血尿素氮及肌酐可逐渐降至正常,此时饮食中应增加蛋白质。
(3)恢复期:无特殊治疗,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并定期随访肾功能。
肾功能的恢复约需半年至1年时间。
2.透析疗法:可选用腹透或血透。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多强调早期透析或预防透析,即在诊断明确而尚未出现并发症之前即行透析治疗,以提高存活率。
【预后】
急性肾小管坏死为临床重症,死亡率高达50%,其原因主要是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约有5%可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而需终身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