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15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放疗-0530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https://img.taocdn.com/s3/m/2c350c7e783e0912a2162a33.png)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07.003通信作者:毛颖,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Email:maoying@fudan.edu.cn;周良辅,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Email:lfzhou@126.com・标准与规范・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编写组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病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2]。
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entralBrainTumorRegistryoftheUnitedStates,CBTRUS)统计,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约占恶性肿瘤的80%;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Ⅳ级)的发病率最高,占了46.1%,约为3.20/10万,且男性多于女性;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3/10万。
GB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最高发的年龄为75~84岁,新诊断的中位年龄是64岁[3]。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近年来,高级别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包括: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及基因的遗传性变异研究,DNA错配修复,细胞信号通路紊乱(如EGFR及PDGF通路),PI3K/Akt/PTEN、Ras和P53/RB1通路基因突变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等。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b0b9a3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8.png)
髓母细胞瘤——主要推荐
方式和方法:
– 建议术后24~72 h做脑增强MRI;术后2~3周做脊髓增强MRI;脑积液细胞学检
查应在术后2周以后
–
全脑全脊髓照射CS+后颅凹加量照射PF;照射分割剂量1 8 Gy/
次
• 一般风险组:CS 36 Gy;PF加量至54~56 Gy;或CS 23 4 Gy; PF 加量
MRI增强
无强化
通常无强化或轻微强化
囊实性节细胞胶质瘤表现为囊性病灶内见实性壁结节;囊性成分呈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水抑制T2WI多为低信号;实性节细胞胶质 瘤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
实性部分呈T1WI等信号 T2WI稍高信号;囊变呈T1WI低信号 T2WI高 信号;钙化呈T2WI低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呈明显低信号
替莫唑胺TMZ75 mg/m2同步放化疗;并随后行6个周期的
TMZ蛋氨酸 18F乙基酪氨酸的PET有助于鉴别假性进
展和肿瘤进展;动态观察MRI的变化;是目前最好的建议
处理:TMZ联合放疗后出现早期无体征和临床症状的影像学进展性病变;原则上
应继续替莫唑胺辅助化疗 如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或增强病灶短期快速增大;则应对
至54~56 Gy;联合化疗
• 高风险组:CS 36 Gy;PF 加量至54~56 Gy;联合化疗
•
应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照射
靶区的确定:
– 全脑照射野+全脊髓照射野; – 后颅窝区肿瘤应整个后颅窝加量照射;或推荐一般风险患者仅瘤床加量照射
联合化疗
放/化疗联合:高风险患者:联合放化疗;一般风险患者:减量放疗应联合化疗
>65岁 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较差者KPS<70 脑内深部或脑干部位的恶性 脑胶质瘤和脑胶质瘤病
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化疗更新ppt课件
![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化疗更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030e02dd88d0d232d46a7b.png)
增加
1. Anticancer Res,
2013, 33(8):3467- 研究证明TMZ长
3474.
期疗程降低死亡
2.
风险,并且未显
Neurology. 2007,6 著增加毒性
8(9):688-690.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
14
第
六 章
体化治疗方案。
修改
多个临床研究
表明,间变性
1. J Clin
少突胶质细胞
Oncol, 2013 , 瘤患者放疗联
20;31(3): 337- 合PCV化疗与
343. 2. J Clin
单独放疗相比,
Oncol. 2013 , 20; 中位OS延长,
31(3): 344-350.) 尤其是伴
(1p 19q 的联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
19
第
六 章
主要更新内容
更新点 内容
类别*
支持证据
理由
髓母细胞瘤的化疗
删除
不属于胶质瘤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
20
主要更新内容
更新点 内容
类别*
支持证据
理由
提出老年患者的不同治疗 模式:老年及虚弱患者可 采用单独TMZ化疗;老年 但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 采用标准Stupp方案;70 岁以上患者,采用大分割 放疗;MGMT启动子甲基 化患者,建议TMZ化疗。
修改
多个III期临床
1. Lancet Oncol. 2012 Sep; 13(9):916-926. 2. Lancet Oncol. 2012 Jul; 13(7):707-715.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b9b7d54431b90d6d85c762.png)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也是目前神经肿瘤领域内的难点。
传统上,胶质瘤主要通过形态学进行分类与分级。
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基于形态学的病理分类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某些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例如,有些病理上诊断为低级别的胶质瘤(良性),短期内复发与进展,而有些高级别胶质瘤(恶性)却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又如,部分胶质瘤对放化疗特别敏感,而同样是相同恶性度的胶质瘤却对治疗无效。
如何准确的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是目前基础与临床的工作重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已能够在分子水平对胶质瘤进行“解剖”,并且发现了一些能够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的分子标记,如1p19q杂合性缺失(详见本网站相应博文)及MGMT。
为了能够科学规范的检测及使用分子标记物,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经过1年多的酝酿,组织国内胶质瘤领域内的专家撰写了《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并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第5期。
作为指南的编写组成员,我体会到,国内在胶质瘤诊疗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以下是本指南的主要内容,供患者及医务人员参考。
指南编写组成员名单:马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士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王任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洪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永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白红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李文斌(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神经肿瘤内科)、李学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区)、李桂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康春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实验室)、姚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病理科)、蒋传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赛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樊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和脑发育实验室)、颜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 总结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 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07a204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3.png)
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总结近年来,脑胶质瘤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抗癌协会的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脑胶质瘤的相关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该指南的重点内容,分析其对脑胶质瘤治疗的意义,并共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学习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中包含的内容。
该指南主要涵盖了脑胶质瘤的诊断、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和随访等方面。
其深度和广度都较为全面,涵盖了脑胶质瘤治疗的方方面面,为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也为患者提供了完整的治疗信息。
在阅读指南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其中对于诊断和治疗的要求都颇为严格,这表明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精准和标准化的操作至关重要。
该指南对于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强调了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这有助于医生更科学地制定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除了针对已有的治疗手段,我国抗癌协会的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也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进行了介绍和推荐。
这一点在当前癌症治疗领域尤为重要,因为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部分难治性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我国抗癌协会的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给予了脑胶质瘤患者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治疗建议,也为医生提供了更严谨的诊疗流程。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该指南的贯彻应用,以期为更多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是一部值得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重要指南。
它对于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权威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希望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贯彻该指南的精神,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作为一份全面的脑胶质瘤诊疗指南,对于临床实践和患者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国神经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概要(全文)
![中国神经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概要(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a0d5e0ccbff121dd3683cf.png)
中国神经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概要(全文)一、意义和背景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
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形成的诊疗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南应满足:清晰性、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应用灵活性、多学科融合、有依据性和可作为指导性。
临床实践指南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并为医疗教育提供指导,为疗效评估、专业审核提供依据,为合理治疗和建立临床路径提供帮助。
二、前言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一半以上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
GBM 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 15 个月。
近年来,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一系列有助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的 WHO 病理分级仍然依赖形态学进行肿瘤分级,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组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胶质瘤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导致 WHO 分级相同的个体间预后有着较大差异。
基于肿瘤遗传学水平的分子病理分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临床预后;并且对组织学上较难鉴别的混合性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还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分级。
另外,这些新近发现的分子变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
近 10 年来,尽管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突破,但是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改善仍然十分缓慢。
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临床试验明确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揭开脑胶质瘤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d13da5a2161479161128a3.png)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即为高级别胶质瘤。
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机神经功能缺失。
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目前胶质瘤治疗效果欠佳。
第二章影像学评价目前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和PET等。
一、胶质瘤影像学检查流程二、胶质瘤影像学诊断要点低级别胶质瘤(Ⅱ级)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瘤信号相对均匀,T1W低信号,多无强化,T2W和FLAIR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痛弥漫性胶质瘤,但信号不均匀,常有大块状钙化。
PXA多见于额叶,位置表浅,有多发小囊变、强化显著和邻近脑膜强化是其特征。
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胶质瘤位于第三脑室内。
毛黏液样型星形细胞瘤实性为主,常见于鞍上。
间变胶质瘤(Ⅲ级)当MRI考虑的星形细胞瘤或少突细胞瘤出现强化时,提示间变可能性大。
Ⅳ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流最主要特征为不规则形周边强化和中央大量坏死。
强化外可见脑水肿。
胶质肉瘤依肉瘤或胶质瘤成分优势,分别表现实性不均匀强化肿块或胶母样表现。
大脑胶质瘤病MRI要求累及2个脑叶或以上。
常见T2/FLAIR弥漫信号异常,或局部脑灰白质增厚。
多数无强化,有强化区域提示病理学Ⅲ级或以上。
室管膜瘤室管膜瘤边界清楚,位于脑室内,信号可混杂,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可并存,瘤体强化常明显。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好发于马尾。
三、胶质瘤影像学边界确定1. CT平扫难以确定肿瘤边界,增强CT可以显示部分胶质瘤强化边界。
胶质瘤放疗标准
![胶质瘤放疗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65f14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f.png)
胶质瘤放疗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发生在脑部和脊髓,由于其位置特殊以及生长迅速,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胶质瘤的治疗中,放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有效控制瘤体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胶质瘤的放疗标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主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
一般来说,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放疗通常是在手术切除后进行的,旨在杀死残留在体内的癌细胞,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根据国际上的临床研究和指南,制定了胶质瘤放疗的治疗标准,包括放疗的剂量、照射范围和照射方式等。
一般来说,胶质瘤的放疗常常采用局部放疗,即只照射肿瘤部位,以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胶质瘤的放疗剂量是根据肿瘤的类型、分级、位置等因素来确定的,一般来说,放疗的剂量越高,疗效越好,但同时也会增加治疗的副作用。
在确定放疗剂量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尽量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
除了剂量外,放疗的照射范围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对于大部分胶质瘤患者来说,局部放疗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对于那些病情较为复杂或者已经出现转移的患者,可能需要辅助性全脑照射或者局部加全脑照射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照射范围和方式。
在胶质瘤放疗过程中,患者的饮食、生活和休息等方面的管理也非常重要,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放疗的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在接受放疗治疗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胶质瘤放疗标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特点来确定的,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通过合理的放疗治疗,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希望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的态度,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战胜疾病,重返健康的生活。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的指南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8c545ec9ec3d5bbfd0a74ee.png)
放疗后2~6周内MRI复查;术后5年内,每3~6个月MRI复查及临床随访;随 后至少每年MRI复查及临床随访
复发或进展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O)/间变性少突 星形细胞瘤(AOA)(WHO Ⅲ 级)/或胶质母细胞瘤(GMB,(WHO Ⅳ级)
可切除
不可切除
手术
状态不佳患者接受姑息/支持/对症疗
或挽救性化疗方案
或纳入生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其他新 型治疗药物与技术(例如TTF)的临床试验
研究
MDT病例讨 论
复发或进展
之前接受过放疗
可切除
不可切除
手术
考虑再放疗 挽救性化疗 姑息支持对症
MDT病例讨 论
假性 进展
之前没有接受过放疗
可切除 手术
状态不佳患者接受姑息/支持/对症疗 或挽救性化疗方案
或纳入生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其他新 型治疗药物与技术(例如TTF)的临床试验
研究
复发或进展
MDT病例讨论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复发或进展
脉络膜乳头状瘤(WHOⅠ级
观察
之前接受过放疗
复发或进展
MDT病例讨 论
之前没有接受过放疗
可切除 手术
不可切除
可切除 手术
不可切除
化疗
放疗 或 放疗+辅助化疗
或 单独化疗
假性 进展
复发或进展
MDT病例讨 论
假性 进展
MDT病例讨 论
复发或进展
局部复发或进展性胶质瘤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复发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复发](https://img.taocdn.com/s3/m/e9a02e7f55270722182ef70b.png)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复发胶质瘤2016-03-17复发胶质瘤-处理原则胶质瘤复发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仍是判断复发的金标准;影像学诊断标准为RANO标准。
▪在做出胶质瘤复发的诊断之前,一定要进行假性进展的鉴别诊断。
▪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如果复发后仍为低级别胶质瘤,治疗方案参照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如果复发后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推荐治疗方案参照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治疗。
▪复发胶质瘤治疗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参与,建议采用MDT诊疗模式。
指南对复发胶质瘤治疗推荐的更新点RANO标准影像学诊断标准经过对上世纪70年代末Levin标准及上世纪90年代Macdonald标准更新修改,神经肿瘤界目前公认的胶质瘤复发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RANO标准(表1)。
表1 RANO标准*: 出现任何一项即判定进展不作为标准:如无临床恶化,单纯皮质激素用量的增加不能判定进展肿瘤复发、假性进展和远期放射性脑坏死常用鉴别方法(表2)表2 肿瘤复发、假性进展和远期放射性脑坏死常用鉴别方法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再次手术治疗▪对于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是否能使患者受益,目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再次手术治疗的获益:一般认为如肿瘤出现明显占位效应且一般状态良好的患者,经病例选择后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可以进一步明确复发后肿瘤病理及分子病理诊断,缓解占位效应,利于后续化疗及/或再次放疗的进行,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一般情况下,选择再次手术治疗的条件:KPS评分>70,肿瘤位于非功能区的患者,肿瘤体积适中,复发距初次手术间隔时间不宜过短(复发时间过早说明肿瘤的恶性表型较强,对于现有各种治疗反应差)。
▪再次手术的原则:应在保障神经功能状态前提下,尽量做到复发肿瘤最大程度切除以获得较好的PFS及OS。
▪提高治疗效果的其他方法:•可以考虑术中应用间质内化疗贴片提高治疗效果;•为提高病灶的切除率,可在术中使用影像引导显微外科技术及术中荧光引导显微外科技术等方法;•对于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后进行后续化疗较单纯手术在总生存时间上更为获益。
2015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RT 201601
![2015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RT 201601](https://img.taocdn.com/s3/m/e067277bad02de80d4d8405c.png)
第六章 化学治疗
第八章 对症治疗 第十章 神经肿瘤多学科团队
第 二 部 分
Part two
指南更新要点
和推荐
第 二 部 分
Part two
指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2012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大脑胶质瘤病 三、低级别胶质瘤
2015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低级别胶质瘤 三、大脑胶质瘤病
室管膜瘤
• •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高级别胶质瘤-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治疗策略修改”
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治疗策略修改
近年有些临床中心对于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或者病灶范围较广泛的患者采 取稍降低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的治疗策略,以降低放射治疗的后期反应,结 果患者生存期与常规治疗相当。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高级别胶质瘤-高龄患者低分割治疗有效可行”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大脑胶质瘤病-放疗靶区更多增加建议局部野照射”
修改大脑胶质瘤(GC) 放疗的靶区,更多的证据建议以局部野照射
GC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浸润力强,具有沿神经纤维束扩散的能力,靶区变化较大, 过去采用全脑放疗或扩大野照射,长期的随访发现放疗范围过大会加重认知功能障 碍。 推荐以MRI T2/FLAIR异常信号区域外放0.8~2cm作为局部照射野的靶区。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8f7d6ba4431b90d6d85c79c.png)
不变或恶化
大片长 T1 和 T2 信号,内有不规则的 强化,占位效应明显
通常低灌注
放射性坏死 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不变或恶化 MRI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晚期
表现为高信号 通常低灌注
Cho/NAA, Cho/Cr 较高
Cho/NAA, Cho/Cr 较低
Cho/NAA, Cho/Cr 较低
无
稳定或减少
稳定或改善
以上全部
疾病进展 (PD)
增加≥25%
增加 有 不适用* 恶化 任意一项
脑胶质瘤术后24-72小时内需复查MRI(平扫+增强) ,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以此作为脑胶质瘤术后 基线影像学资料,用于后续比对。 *在出现持续的临床症状恶化时,即为疾病进展,但不能单纯的将激素用量增加作为疾病进展的依据。
弥散受限
比肿瘤信号低
比肿瘤信号低通常高Fra bibliotek谢高代谢或低代谢
低代谢
高代谢
低代谢
低代谢
可在放射治疗野范围外 几乎全部
RT+TMZ
RT
多在放射治疗野范围内
总20%-30%,在同步放化疗中常见,特别 是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者发生率更高
多在放射治疗野范围内 与剂量有关,大约在2%-18%
影像学诊断 神经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电场治疗 康复治疗
P53
Olig-2
GAFP
NSE
影像学诊断 神经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电场治疗 康复治疗
主要推荐
强烈推荐
MRI平扫+增强检查
临床意义:可鉴别胶质瘤与部分非肿瘤病变;明确胶质瘤侵犯范围, 帮助立体定向手术活检靶点选择,利于指导肿瘤切除及预后评估。
2015中国胶质瘤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2015中国胶质瘤诊疗指南更新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917b2c941ea76e59fa0439.png)
DLGG
分 子 分 型
DLGG
分 子 分 型
DLGG
分 子 分 型
* 本例患者仅有TERT突变
2014; 33:108-11. 值,尤其是在小
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
活检样本时
后评估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ATRX突变
2016年Ceccarelli • 等人在一项针对弥漫
性胶质瘤(WHO II-
IV)的研究中,提出 了围绕主要基因突变
G2---介于G1和G3间,1p/19q的缺失 发生率高
分子病理分
Neuro 型对于胶质瘤
Oncol, 预后及靶向治
增加
2012, 疗等方面具有
14:1432- 重要意义,所
1440 以单列为一部
分阐述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根据特定基因分类进行胶质瘤亚型分型, 才能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获益
2011 ;104(2):423-38. 绝大部分地表达或
阴性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主要更新内容
更新点
内容
分子生物学标记的克隆号 (仅做参考)
GFAP:6F2 IDH1(R132H): H09 ATRX:E97092(多克隆) Olig2:1B-327(多克隆)
Verhaak等在分析了癌症基因图谱计划 (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202例 GBM的表达谱后,利用了840个基因,将 GBM分为四个亚型:
前神经元型、神经元型、经典型和间质型
中国胶质瘤指南
![中国胶质瘤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7c5203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a.png)
中国胶质瘤指南
胶质瘤的定义和分类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由胶质细胞形成。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胶质瘤被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级和两级为良性肿瘤,三级和四级为恶性肿瘤。
胶质瘤的症状和诊断
胶质瘤的症状包括头痛、晕厥、恶心和呕吐、精神失常等。
诊断胶质瘤需要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可用于确定嗜铬细胞瘤的病变位置和大小。
胶质瘤的治疗
目前针对胶质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法。
手术切除是目前胶质瘤治疗的首要选择,但由于胶质瘤的位置和大小不同,手术切除并不能完全去除瘤体。
放疗和化疗是在手术切除后进行的辅助治疗。
胶质瘤治疗中的综合护理
在胶质瘤治疗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
综合护理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针对胶质瘤的靶向药物,这些药物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胶质瘤的预后和复发
胶质瘤的预后和复发与治疗的效果有很大关系。
良性肿瘤的预后较好,恶性肿瘤的预后则较差。
胶质瘤的复发率相对较高,需要密切的随访和治疗。
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胶质瘤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综合护理和治疗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治疗的效果和预后,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高级别脑胶质瘤放射治疗
![高级别脑胶质瘤放射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f5ebdd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d.png)
RTOG治疗靶区
第 1程 (60 Gy/30f) GTV = 术腔加任何残存增强肿瘤 (术后MRI,T1增强扫描) CTV = GTV 加2 cm边界* PTV = CTV加3–5mm 边界
第 1程(46 Gy/23f) GTV1 =术腔加任何残存增强肿瘤 (术后MRI,T1增强扫描)加周围水肿(T2 或 FLAIR MRI 扫描的高密度信号) CTV1 = GTV1加2 cm边界(如果周围无水肿,CTV在肿瘤外扩2.5 cm.) PTV1 = CTV1加3–5 mm边界 第 2程(推量14 Gy /7 f) GTV2 =术腔加任何残存增强肿瘤 (无需包括水肿区) CTV2 = GTV2加2 cm边界 PTV2 = CTV2加3–5 mm边界
1.3.2 2016ESTRO-ACROP指南结论
热塑膜固定,定位CT层厚1-3mm 两周内做的术后MRI 术后72小时内做的MRI有助于评估切除范围,术前MRI有助于解释术后影像并提供术前肿瘤范围的信息 GTபைடு நூலகம்定义为T1增强肿瘤(仅做活检的患者)和/或手术腔加上残存增强肿瘤(如果有); GTV周围外扩20mm形成CTV,考虑到肿瘤浸润的解剖屏障进行修改; CTV不推荐常规包括异常T2/FLAIR; 继发性恶性胶质瘤患者,非增强区可能包含肿瘤,这种情况下,GTV应该考虑包括T2/FLAIR的高信号区以及增强的肿瘤区并修改/缩小GTV外扩边界形成的CTV; 根据靶体积和邻近重要OARs的复杂程度选择3D-CRT/IMRT/VMAT; 行为能力好的成年患者标准剂量是60 Gy每次2 Gy,联合TMZ;老年患者低分割方案应该作为当前的标准(采用相同的CTV/PTV 定义)。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2、2016年ESTRO-ACROP指南:恶性胶质瘤靶区勾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放射治疗第一节高级别胶质瘤恶性胶质瘤术后放疗对生存有益。
Kristiansen等[14]和Walker等[15]的两个多中心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术后放疗组比支持治疗组有生存时间的延长(I级证据)。
采用3D-CRT或IMRT技术可较好地保护正常脑组织,推高放疗剂量未显示生存优势。
随着新一代烷化剂TMZ在治疗恶性胶质瘤中的作用,TMZ同步放化疗加辅助化疗联合治疗已经成为恶性胶质瘤的标准治疗。
常规分割X线外照射术后早期放疗能有效提高恶性胶质瘤的疗效。
恶性胶质瘤的生存时间与放疗开始时间密切相关(II级证据)。
目前常用的放疗总剂量为54~60 Gy,1.8~2Gy/次,分割30~33次。
Walker等对按脑瘤协作组(Brain Tumor Cooperative Group,BTCG)和[16](I级证据)。
Bleehen等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结果都显示总剂量60 Gy对生存期有明显的优势(12月:9月,P=0.007)[17](I级证据)。
近年来也有临床中心对于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或者病灶范围较广泛的患者采取稍降低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的治疗策略,以降低放射治疗的后期反应,具体如下:55.8~59.4Gy,1.8Gy/次,共31~33次,或者57Gy,1.9Gy/次,共30次。
数据显示大分割放疗对高龄GBM患者是有效可行的,常用的大分割方式:34Gy/10次,或者40.05Gy/15次,或者50Gy/20次。
研究显示应用放射外科或腔内后装加量与常规的外照射相比较并无任何生存优势。
来自CBTRU2005~2009年(2012年)的数据显示,GBM的高发年龄段是在65~84岁,随之而来的是多项针对高龄GBM患者治疗的研究。
(EORTC?,RTOG?)NCCN 指南中对以70岁老年患者为界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患者能够耐受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也可以承受大分割放疗,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年龄、和KPS评分。
①年龄>70岁、KPS<60,可选择大分割放疗,或单用TMZ化疗,或支持对症治疗。
②年龄>70岁、KPS>60,可选择大分割放疗,或标准TMZ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或者大分割的TMZ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
③年龄≤70岁、KPS≥60,可选择标准TMZ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④年龄≤70岁、KPS<60,可选择标准放疗/大分割放疗,或TMZ 单药化疗,姑息支持治疗Shahed.N等对GBM患者进行了剂量递增和多治疗的研究,得出结论是:这部分患者年龄和手术切除率与PFS密切相关,而年龄、手术切除率、KPS评分以及MGMT的甲基化状态与OS密切相关,高剂量的放射治疗并不能改善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PFS和OS。
美国肿瘤放射治疗组(RTOG)和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高剂量与标准剂量治疗比较,无显著生存差别(I级证据)。
常规放疗总剂量大于60 Gy,未显现益处。
尽管3D-CRT或IMRT具有提高靶区适形度,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可给予更高的放疗剂量,而且不增加周围组织危险的优势,但这些提高剂量方法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在应用时应慎重总之目前仍强烈推荐采用常规分割的X线外照射,总剂量通常为54~60 Gy。
2. 靶区的确定GBM有广泛播散可能,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预测转移和播散工具,多个研究结果提示全脑放疗与局部放疗相比并没有体现生存优势,相反带来更多的放射性脑损伤,多个研究中心仍推荐局部放疗为GBM的治疗靶区范围。
目前有关高级别胶质瘤放射治疗靶区的确定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最初的临床靶区(CTV1)是否需要包瘤周的水肿区。
RTOG推荐CTV1需包括瘤周水肿区外2 cm 区域,给予46 Gy;缩野的CTV2需在GTV外扩2 cm,剂量至60 Gy[26]。
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推荐的CTV设定并不强调一定要包所有瘤周水肿区。
最新的III期临床试验RTOG 0525/EORTC26052-22053的结果经COX分析显示:总生存时间(OS)与所采用的两种放疗靶区设定方法(EORTC/RTOG)无关[27]。
最近两项关于GBM放疗靶区设定的研究表明,CTV1过大并不能减少射野边缘或野外复发率,反而会增加脑受照体积[28](II级证据)Shahed el.在进行剂量递增的试验时对靶区的限定如下:GTV1=术后术腔周围的强化灶区,GTV2=术后T2 Flair异常信号区(包括水肿区),两者分别向外扩展1~2CM分别得到CTV1和CTV2,无论CTV1还是CTV2应在放射治疗医师根据解剖结构进行修正后分别产生CTV1s和CTV2s,在此基础上外扩0.3~0.5cm即PTV1s和PTV2s。
推荐PTV1s的剂量60Gy,PTV2s的剂量45~50Gy。
总之,靶区勾画中放疗医生对靶区范围的修正非常重要,除了避开正常重要结构外,还应参考术前MRI,帮助区分术后改变和肿瘤残留。
放疗和TMZ同步应用(1) GBM:强烈推荐TMZ 75 mg/m2化疗同步放疗,继6个周期的TMZ化疗。
在放疗中和放疗后应用TMZ,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这一现象在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患者中最明显。
同时也有文献报道,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GBM患者其TMZ治疗效果受P53表达影响,因此在GBM综合治疗中要充分考虑分子遗传学的变化(参见GBM化疗)。
(2) AA,AO,AOA:I/II期试验初步显示了TMZ在治疗WHO III 级肿瘤的作用(II级证据)。
1p和19q杂合性缺失的患者对化疗和放疗更敏感,预后更好已被研究证实。
Li 等研究表明,IDH1突变也影响AO、AOA的预后。
但即使在这类患者中,仍未确定联合化放疗比单纯放疗有生存优势,目前研究TMZ、放疗、1P/19q三者关系的2项大型临床随机试验正在进行中。
AA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和GBM非常相似,治疗策略上可推荐STUPP方案(参照GBM)。
AO、AOA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一般状态、分子生物学标记、治疗需求等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治疗选择包括术后单纯放疗,放疗结合TMZ同步和(或)辅助化疗等。
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评估胶质瘤经放/化疗后,可出现多种影像学变化,如无进展,早期进展,假性进展,复发,放射性坏死等特别是联合TMZ同步治疗后,常很快出现原有增强病灶体积变大,或出现新的增强病灶,未经治疗即可逐渐消退,表现在影像上酷似肿瘤进展,有学者称此现象为假性进展。
假性进展属于与治疗相关的反应,与肿瘤进展无关,发生率与放疗剂量有关。
假性进展的发生多见于治疗结束后2个月内,且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数假性进展病变即使不予治疗也可缩小或保持稳定。
MGMT低表达者假性进展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表达者。
TMZ联合放疗后假性进展发生率约有21%~31%。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不能预测复发和假性进展。
由于胶质瘤放化疗后包括假性进展、复发和坏死等多种反应的并存,使PW、MRS、PET等影像学检查有限。
必要时应活检。
对早期无体征和临床症状的进展性影像学病变,原则上应继续使用TMZ辅助化疗,并密切随访脑MRI。
如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或增强病灶短期快速增大,需对症脱水治疗改善症状,并考虑手术干预。
GBM复发后的再放疗目前复发GBM的再放疗尚缺乏有力证据。
基于回顾性的一系列病例报告,再次放疗应使用高、精、准的放疗技术,进行分次立体定向放疗。
作为姑息治疗的手段,应选择KPS评分较高、而复发的病灶较小的患者。
第二节低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根据其病理类型分为WHO I和II级。
WHO I级的病理类型主要为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预后最好。
WHO II级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成人多见,其预后因病理类型不同而变化较大,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7%~49%。
手术是治疗LGG的重要手段,但对术后放疗的最佳时机和远期放射性神经毒性的风险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患者预后风险性高低来制订治疗策略。
本节主要讨论WHOⅡ级的胶质瘤的放疗。
1. 影响预后的因素以EORTC 22844试验数据建立了临床预后因素模型,经EORTC 22845试验数据验证和证实,年龄≥40岁、星形细胞瘤、肿瘤最大径≥6 cm、肿瘤跨中线和术前神经功能缺损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影响因素,按这些因素建立的低危组和高危组,其中位OS时间分别为7.7年和3.2年(I级证据),见表3。
这一结果也被另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Intergroup 86-72-51)所证实[191](I级证据)。
此外,1p和19q杂合性缺失(LOH)是少突来源的LGG 患者预后较好的独立预后因素[40](I级证据)。
2015版NCCN指南将预后因素进行了简化,仅保留了年龄40岁的界限和手术全切与否两个条件,①低风险组:年龄≤40岁,肿瘤全切。
两者全具备。
②高风险组:年龄>40岁,或者肿瘤次全切除。
两者具备其一。
手术是LGG的首选治疗方法2.放疗时机对低级别胶质瘤手术切除后早期放疗还是观察存有不同的意见。
目前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术后早期放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PFS,但对OS并无明显改善(I级证据)。
在EORTC主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EORTC 22845)中,将术后患者被随机分为早期放疗组(即术后不超过8周给予放疗)和延迟放疗组(即术后选择观察,待肿瘤进展时给予放疗),结果显示早期放疗组的PFS比延迟放疗组延长了2年(5.3年对3.4年,P<0.0001),癫痫控制率提高了16%(75%对59%,P=0.0329),但两组OS无显著差异(7.4年对7.2年,P=0.872)。
,对于年纪(≤40岁)较轻且没有神经功能缺失的预后较好患者,延迟放疗还是有争议的。
对术后延迟放疗的患者密切随访非常重要。
对年龄较大(>40岁)且术后有残留(未全切除的)预后较差的患者,术后尽早放疗还是意见一致的,因这组患者的存活率与间变星形细胞瘤相近。
然而按照EORTC限定的高风险组LGG,早期放疗在PFS和OS都有获益。
以上研究基本明确了放射治疗在术后LGG治疗中的介入时机和作用。
3.放疗剂量强烈推荐低级别胶质瘤放疗的总剂量为45~54 Gy,其依据主要来自于以下两项大型前瞻性对比研究的结果。
一项是EORTC的随机对照试验(EORTC 22844),。
另一个随机对照试验是由NCCTG联合RTOG和ECOG完成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放疗,分为高剂量组(64.8Gy)和低剂量组(50.4Gy)两组间的5年OS也无显著差异,但高剂量组的2年严重放射性坏死发生率(5%)却高于低剂量组(2.5%)[199](I级证据)。
放疗分次剂量一般推荐为1.8~2.0 Gy,研究认为分次剂量超过2 Gy会增加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发生远期认知能力障碍的风险[44](II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