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

合集下载

风云气象卫星的原理和应用

风云气象卫星的原理和应用

风云气象卫星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介绍风云气象卫星的背景和作用风云气象卫星是一种用于气象观测和预测的卫星系统,利用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运行,实时获取大气、云层、降水等气象信息,并通过相应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服务。

2. 原理•风云气象卫星的运行原理风云气象卫星由卫星主体、传感器和地面站组成。

卫星主体是卫星的核心部分,包括供电系统、通信系统和气象传感器的在线卡等。

传感器是卫星上的仪器,主要用于收集大气、云层、降水等气象要素的信息。

地面站负责接收卫星传回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3. 应用•风云气象卫星的应用领域和优势3.1 气象预报–利用风云气象卫星的数据,可以实时分析大气动力学和气象要素变化,预测天气变化,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服务。

3.2 灾害预警–通过监测卫星图像,可以迅速发现灾害发生的迹象,如台风、地震、火灾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和民众,帮助减少灾害损失。

3.3 农业生产–风云气象卫星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湿度和温度等气象要素,提供精准的农业气象服务,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产量。

3.4 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风云气象卫星可以提供航线规划、气象预警等服务,帮助飞行员更好地掌握飞行条件,确保航空安全。

3.5 海洋科学–风云气象卫星可以监测海面温度、海洋潮汐、海洋气象等信息,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3.6 环境保护–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可以监测大气污染物、气候变化等环境要素,为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4. 总结•总结风云气象卫星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风云气象卫星作为现代气象预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于保障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进步,风云气象卫星在预报准确性和应用范围上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加大对风云气象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为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

卫星气象学讲义 第二章 卫星的运动和气象卫星

卫星气象学讲义 第二章 卫星的运动和气象卫星

云图、云迹风、高垂直分辨率T、 P、Q廓线、云参数、OLR、SST、地表 特征、闪电分布
METEOSAT
MSG

自旋、3通道可见、

红外成像仪
自旋、12通道可 见红外成像仪
功 能
云图、云迹风、OLR、 SST、云参数
云图、云迹风、OLR、SST 云参数、地表特征
GOES 卫星
METEOSAT 卫星
第二章 卫星的运动和气象卫星
第一节 卫星的运动规律
一、卫星的运动方程
设想:① 地球、均质、理想球体,质心就是地心; ② 卫星—地球的距离≫卫星本身的大小,质点; ③ 卫星质量/地球质量,忽略卫星的质量; ➃ 忽略其它天体。
取地心为原点,地心指卫星近地点为极轴方向的平面极座 标系,根据引力定律可得到卫星在空间运动的方程组
面间的(升段)夹角。
升交点赤径():卫星由南半球飞
春分点 方向
往北半球那一段轨道称为轨道的升段;卫
星由北半球飞往南半球那一段轨道称为轨
道的降段;把轨道的升段与赤道的交点称
升交点。轨道的降段与赤道的交点称降交
点。升交点的位置用赤径表示。
偏心率(e); 轨道半长轴(a);
N’
D
r


A
B
倾角
F
轨道平面
NOAA-K 卫星
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续1)
发射国家
现状
未来发 展
中国
主 要 功 能
FY-1C、D
FY-3
10 通 道 可 见 光 、 红 外 扫 描 辐 射仪
可见红外线成像仪、高分辨 率红外分光计、微波成像仪、 微波辐射仪、、紫外臭氧探 测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 射仪

气象卫星技术

气象卫星技术

气象卫星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卫星技术在现代气象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气象卫星技术通过利用卫星对地球大气进行观测,提供了海量且准确的气象数据,并为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本文将对气象卫星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气象卫星技术的原理气象卫星技术基于遥感原理,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各类传感器对地球大气进行观测。

传感器可以探测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辐射,将这些辐射信号转换为图像或数据传回地面。

这些传回的数据可以提供有关地球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云量、云高、降水等信息。

卫星传感器通过扫描或成像方法对地球大气进行遥感观测,其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接收辐射:卫星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面和大气的辐射信号。

2. 辐射传输:辐射信号在大气中传输,被大气吸收、散射或反射。

3. 接收卫星信号:卫星传感器接收经过大气传输后的信号。

4. 数据处理:通过算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提取有用的气象信息。

5. 数据传输:将处理后的数据传回地面,供气象预报和科学研究使用。

二、气象卫星技术的应用气象卫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象预报:气象卫星技术提供了海量的气象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通过对云量、降水、温度等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气象预报机构可以预测出未来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的天气情况,为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服务。

2. 灾害监测:气象卫星技术可用于监测台风、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

卫星传感器可以及时探测到这些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同时,卫星图像还可以用于灾区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帮助相关部门做出及时合理的应对措施。

3. 气候研究:气象卫星技术对于研究地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长期观测和监测,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大范围、连续的气象数据,并分析、验证气候变化模型。

这些数据和模型有助于了解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气象卫星是一种通过空间技术收集大气资料的无人机器。

它搭载在地球轨道上,利用先进的观测设备和传感器,能够实时观测和监测地球的大气状况、云图、气候变化以及各类天气现象。

本文将介绍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采集、信号传输和数据处理。

一、卫星数据采集1. 天气成像仪天气成像仪是气象卫星上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它主要负责收集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

天气成像仪利用光学技术,可以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通过记录不同波段的亮度和颜色信息,天气成像仪能够捕捉到云层、降雨、雪花等天气现象,还可以提供地表温度、风速等气象参数。

2. 辐射计辐射计能够测量地表的辐射能量,并将数据转化为温度信息。

它通常采用红外辐射测量技术,通过接收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辐射能量,计算出地表的温度分布。

辐射计是衡量地球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

3. 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利用雷达波束扫描大气中的水滴或冰晶,并通过分析返回的信号来探测降雨或其他降水现象的设备。

它能够提供立体的方位信息,对短时强降水和潜在的暴雨天气进行预警。

二、卫星信号传输卫星信号传输是指将卫星上收集到的数据传送到地面的过程。

由于卫星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较远,传输信号存在一定的延迟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气象卫星采用了数码化信号传输技术。

1. 数字信号压缩卫星上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一般体积较大,为了降低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需要对数据进行压缩。

数字信号压缩能够将大容量的数据通过特定的算法转化为较小的文件大小,同时尽量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数据传输协议卫星数据传输协议是卫星与地面接收站之间通信的规则。

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包括TCP/IP协议和FTP文件传输协议。

通过这些协议,卫星可以将压缩后的数据进行分组传输,并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卫星数据处理卫星数据处理是指将接收到的卫星数据进行解码、解析和分析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借助计算机算法和数学模型。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气象卫星是一种用于观测和监测地球大气现象的卫星。

它的结构和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气象卫星通常由卫星平台、载荷、通信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1)卫星平台:卫星平台是气象卫星的核心部分,用于提供通信、导航和定位、动力供给以及卫星的基本机械结构等功能,保证卫星能够正常运行。

(2)载荷:载荷是气象卫星的观测设备,用于测量大气条件和收集气象数据。

常见的载荷包括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雷达、光学传感器等。

(3)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气象卫星与地面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控制和通信的重要设备。

(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卫星的定位、姿态控制、姿态变换和轨道控制等。

2.原理:(1)观测原理:气象卫星通过载荷上的传感器和仪器对大气条件进行观测。

其中,红外传感器可以测量大气温度和云层特性;微波传感器可以观测降水、云层、大气水汽含量等;雷达可以测量降水和云层运动;光学传感器可以观测地表温度、气溶胶和大气成分等。

(2)通信原理:气象卫星与地面站之间通过无线电波进行通信。

卫星将观测到的气象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卫星载荷上的通信设备发送到地面站。

地面站接收到数据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且可以通过指令控制卫星的运行和观测任务。

此外,气象卫星还可以通过星上的导航和定位系统确定自身的位置。

通过对卫星的轨道和姿态的控制,可以保证卫星在指定的轨道上准确观测大气现象,并且及时将观测数据传输到地面站。

总的来说,气象卫星通过载荷观测大气现象,并通过通信系统将观测数据传输到地面站进行分析和利用,以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和预测,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获取地球大气环境的相关数据。

它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遥感传感器,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测和测量,实现对气象信息的获取、分析和预测。

在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两个方面对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进行介绍。

一、基本原理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遥感测绘技术。

遥感是一种通过对目标进行间接观测和测量的手段,其主要依靠传感器接收目标辐射或散射的能量来实现。

而卫星遥感则是指通过卫星携带的遥感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

卫星遥感测绘技术主要利用光学、热红外等传感器对大气和地表进行观测。

光学传感器主要利用可见光和红外光的传播特性,直接获取大气和地表的相关信息。

而热红外传感器则通过测量目标发射的红外辐射来获取温度和湿度等重要参数。

二、操作流程1. 卫星数据获取与预处理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操作流程首先要获取卫星数据。

卫星数据主要通过地面接收站进行接收和存储。

接收站通过卫星的观测数据与全球定点数据进行交换,获取到所需的卫星数据。

获取到的卫星数据通常是原始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去噪、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步骤。

去噪是为了减少原始数据中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辐射校正是为了将原始数据中的辐射值转换为较为准确的大气或地表参数。

几何校正则是将原始数据进行地理坐标转换和校正,将数据与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位置相对应。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完成数据的预处理后,接下来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这一步骤需要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

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和图像解译等。

图像增强是为了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可读性,通常包括对比度增强、锐化、滤波等处理。

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目标按照相似性质进行分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基于像元的分类和基于物体的分类。

图像解译是根据遥感图像的特征和专业知识,对图像中的目标进行解释和分析,以获取目标的相关信息。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应用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应用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气象学的发展也越趋完善。

近年来,气象卫星的发射和使用日益广泛,成为气象预报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讨论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应用,包括气象卫星的分类、定位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气象卫星的分类气象卫星按照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实时监测卫星和气象预报卫星两种类型。

实时监测卫星主要用于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具有实时高分辨率的观测能力。

其主要用途包括对风暴、洪水、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实时监测卫星还可以用于监测城市建设和交通情况,例如监测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以及城市绿化覆盖率。

气象预报卫星主要用于气象预报和气象科学研究,其观测周期比实时监测卫星长,观测分辨率也相对较低。

气象预报卫星可以提供气象数据,如云层高度、气温、湿度等,帮助专业人士进行气象预测。

这些数据可用于气候变化研究、预测天气状况、预测气象灾害等方面。

二、气象卫星的定位原理气象卫星可以分为静止卫星和低轨卫星两类。

不同类型的卫星使用的定位原理也不同。

静止卫星是气象亚洲区域域网的主要卫星,其高度约在35,800公里处。

静止卫星利用CERES和CERES-TK等技术对太阳光谱进行观测和分析,获取太阳辐射等数据,并实现了极地-极光圈全域数据的获取。

低轨卫星是气象卫星中的另一大类,主要用于天气预测和探测气体浓度变化。

它的高度通常在600-2000公里之间。

低轨卫星更适合对小尺度和强透射性的目标进行观测。

低轨卫星的定位原理是利用卫星探测器和观测器之间的距离变化来确定其所处位置。

三、气象卫星的应用场景气象卫星在气象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应用范围包括:1. 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卫星可以实时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如风暴、洪水、地震、火灾等。

2. 气象预测:利用卫星数据可以对天气情况进行科学预测,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3. 环境监测:卫星可以监测大气、海洋、陆地等环境要素,对环境变化进行研究和监测。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课件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课件
气象卫星的分类
气象卫星主要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两 类,分别在地球的太阳同步轨道和极轨道上运行,为全球范 围内的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气象卫星的基本结构
有效载荷
气象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气象 数据,因此有效载荷是气象卫星 的核心部分,包括红外辐射计、 微波辐射计、扫描辐射计等遥感
数据获取
通过气象卫星上的传感器获取 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
数据传输
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到地面接收 站。
数据处理
对传输回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增强等操作,提取有用的信
息。
数据解析
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析,转 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地理
信息。
03
CATALOGUE
气象卫星的组成结构
卫星平台
卫星平台是气象卫星的骨架,负 责保障卫星的稳定运行和任务执
遥感仪器
卫星搭载了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中分辨率成 像光谱仪等遥感仪器,能够获取地球大气、地表和海洋等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信息。
数据处理系统
卫星具有实时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将遥感数据转化为气象 信息,并进行数据压缩和存储,以满足用户需求。
某型气象卫星的遥感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
遥感原理
卫星通过遥感仪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反射、辐射和光谱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 的处理和分析,可以推断出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气象信息。
04
CATALOGUE
气象卫星的应用与价值
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可以观测地球大气层,获取云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
气象卫星数据可以用于天气预报,通过分析卫星数据,可以预测未来天气情况,提 高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气象卫星还可以观测海洋和陆地表面情况,获取海温和陆地温度、湿度、风速等数 据,为海洋和陆地气象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FY-3气象卫星天线分系统的组成原理及运行维护

FY-3气象卫星天线分系统的组成原理及运行维护
计算 与 实施 , 终完 成天 线对 卫星 的精确 跟踪 , 最 是集
统 D T接 收天 线分 系统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 要完 成 P 主
对F一 Y 3卫星 和 同期 国外 同类卫 星 下发 的 X L波段 /
信号的接收与跟踪解调 ,实现对卫星的单脉冲自动
跟踪 。
1 . X跟踪 接收机 的原 理 .1 3
脉冲差信号 。 x波段单脉冲差信号经过差信道场放 、 第一 变频 器 、第 二变频 器 以及 固定本 振放 大变频 后 输出 7 M z 0 H 的中频信号。 L 而 波段单脉冲差信号经 过 差 信 号 场 放 及 L波 段 变 频 器 放 大 变 频 后 变 成 7 MH 中频信号 。 0 z
10 2
关; L波段组合馈电喇叭、 和差通道合成网络 、 通道 隔板极化 器及 极化选 择开关 等组成 。D T接 收天线 P 分 系统 采 用 多 喇 叭组 合 式 馈 源单 脉 冲 自动 跟 踪 体
艾合买提 :Y 3 F 一 气象卫 星天线分系统的组成原理及运行维护
制 。其 中 x频 段 频段 采 用 多 模 单 脉 冲 自动跟 踪 体 制 ; 段采用 四喇叭单 脉 冲 自动跟 踪体 制 。 L频
探测卫星。 星上载有 1 种遥感仪器, 1 可实现全球、 全 天候 、 多光 谱对地 观测 。 卫星 的数据 广播传 输体 制采
用 了国际上 空 间数 据 传输 的先 进 技术 。F 3的升 Y一 空标 志着 我 国气 象卫 星和卫 星气象 事业 发展 到了崭
新 的 阶段 。 乌鲁 木齐 气象 卫星 地面 站 的 F 一 Y 3卫星 接 收系 统于 20 0 7年 底 开 始 安装 、 试 、 调 , 纳 入 试 运 调 联 并

气象学中的气象雷达和卫星应用

气象学中的气象雷达和卫星应用

气象学中的气象雷达和卫星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气预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气象雷达和卫星应用成为了近年来天气预报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气象雷达和卫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一、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利用雷达原理进行天气观测的一种设备,它能够探测大气中的各种降水、云层、飞行物体和地面等物体。

气象雷达通过检测天气中的反射回波信号,来获取和判断气象信息。

气象雷达常用于预报/监测天气、飞行控制、气候变化研究等。

气象雷达原理雷达原理是指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时,遇到天体时发生反射、散射等现象,这些反射信号在雷达接收机上得以接收和处理的现象。

气象雷达利用雷达的这一原理,向天空发送微波,探测天气反射回来的信号,并通过信号的强度和回波延迟来判断天气情况。

气象雷达应用气象雷达在天气预报中起着重要作用。

预报人员利用气象雷达数据可以分析降水强度,预测暴雨、大雪等天气,以及判断台风及其路径等。

同时,气象雷达也能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民航飞行管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

二、卫星应用同气象雷达一样,卫星应用也是现代天气预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卫星可以实现覆盖广泛区域,高精度的远距离观测,对气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预报、监测等起到重要作用。

气象卫星原理气象卫星是一种遥感传感器,可通过电磁波对空中和地表的反射和发射,从而获得目标物的物理和化学参数及图像信息。

气象卫星在大气、陆地、海洋等环境中发射所得的信号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整合、模型化处理,为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

气象卫星应用气象卫星主要应用于气象预报和飞行管制。

在气象预报中,卫星能够提供目标区域的云图、地表图片、温度、风向、大气可见度等信息,为气象预报人员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数据。

同时,卫星也能够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例如环保和农业等。

结语气象雷达和卫星应用已成为了现代天气预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们的优点在于高精度、高效、广覆盖、快速响应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天气信息,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气象预报是为了预测未来某一地区天气情况而进行的科学活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将从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在气象预报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气象卫星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人造气象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获取大气、云层和地表温度、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进而为气象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波传感:气象卫星利用搭载的遥感仪器,通过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利用电子设备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再经过处理和解算得到气象要素的数据。

2. 频率选择:不同气象要素对应的辐射频率不同,通过选择合适的接收频率可以获取想要的气象数据,如红外频段可获得云层温度信息。

3. 成像技术:遥感卫星采用成像技术将获得的气象数据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便于观测人员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大范围的气象信息,包括云层分布、降水情况等,实现对天气变化的实时监测。

这为气象预报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能够准确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

2. 风暴预警与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到风暴的形成和发展情况。

卫星图像能够清晰展示降水带和云团的位置,预警系统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提前发布警报,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

3. 气象灾害预警:卫星遥感技术还能够监测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

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帮助政府和救援队伍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气候变化研究: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进行气候变化研究。

通过长期观测和收集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分析变暖、降雨量变化等现象,为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优势与挑战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具有多重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从远古的祭祀望天、观测季节变化再到近代的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天气的造成和影响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能利用卫星技术实现遥感监测和预报天气、海洋气象等气象信息,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各种服务。

本文将介绍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气象卫星是指用于捕捉地球大气系统状态变化的特殊卫星。

气象卫星可搭载气象仪器观测雨量、云量、云顶温度、海洋表面温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得到静态和动态的全球或区域气象与海洋信息,是现代气象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被称为“电子眼睛”的气象卫星,通过在太空中飞行并搭载气象仪器,可以实现遥感监测,即通过空间中的观测手段,利用电磁波等信息,获取地球表面的物理量,比如风速、温度、湿度、云量等。

利用气象卫星捕捉大气及海洋的变化,可以为人们提供大气环境信息,对于预测、预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气象遥感方面,常用的最新技术是“多光谱成像仪”。

它可以在不同环境中获取多种波长下的信息,通过对图片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得到大气及海洋的诸多特性。

同时,气象卫星在观测的过程中,需要实时向地面通报数据,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类能够更及时地获取卫星数据。

目前,一些组织和地区都已建立集成的数据中心,实现了气象卫星的观测与数据处理功能。

二、气象卫星的应用1.天气预报气象卫星的应用最初是用于天气预报。

卫星数据可以向气象预报中心及时推送大气环境资料,由专业的天气预报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科学准确的天气预报。

通过气象卫星,不仅可以得到全球不同区域的气象数据,还可以监测海洋表面的变化,对于各种海上作业和陆地交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各个国家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天气预报的通信,也给各国的气象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全球天气服务领域提供有力保障。

2.防灾减灾利用气象卫星进行防灾减灾是近年来气象业务的热点之一。

由于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针对性强,气象卫星在预警方面的优势凸显。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气象卫星是一种通过卫星技术来观测和监测地球大气状况的设备。

它可以实时获取地球大气的各种数据,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天气情况,提供重要的气象服务。

那么,气象卫星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1. 探测原理气象卫星使用一种叫做遥感技术的手段,通过接收和解析来自地球大气的微波辐射,来获取大气的各种信息。

这种微波辐射包含了大气中的水汽、云层等信息,通过对这些辐射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大气的温度、湿度、云量等数据。

2. 探测手段气象卫星一般携带有红外线和微波探测器。

红外线探测器可以对地球大气的温度进行测量,通过不同波段的红外线辐射,可以获取不同高度和区域的大气温度信息;微波探测器则可以探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云层情况,进而推断大气的湿度和云量。

3. 数据传输与处理在获取到这些气象数据之后,气象卫星会通过卫星信号传输到地面用户站,进一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地面用户站会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气象图像,供气象学家和气象预报员进行分析和研判。

同时,这些数据也会通过卫星数据中心整合到全球气象网络中,为全球气象监测提供支持。

4. 应用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使其在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气象卫星获取到的大气数据,可以有效地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及时发布气象预譔信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帮助。

总的来说,气象卫星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和解析地球大气中的微波辐射来获取大气信息,通过不同的探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手段,为气象预报和气候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测手段,为气象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详解卫星的运行与引力

详解卫星的运行与引力

详解卫星的运行与引力卫星是绕行地球或其他天体的天体,在现代科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卫星的运行原理以及引力对其运动的影响。

一、卫星的运行原理卫星的运行主要依赖于两个重要的物理学概念:离心力和引力。

离心力是指物体在旋转或圆周运动时,由于惯性而产生的指向中心的力。

而引力则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为了使卫星能够稳定地绕行地球或其他天体,它必须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即离心力与引力相互平衡。

具体而言,卫星的轨道要有足够的离心力来抵消引力,从而保持运行的稳定性。

在正确的轨道上,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引力的大小产生了平衡,使得卫星能够保持相对恒定的运动状态。

二、引力对卫星运行的影响引力是决定卫星轨道的主要因素。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对卫星的引力与卫星与地球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卫星与地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意味着,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以及地球的质量。

引力对卫星运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卫星轨道形状:引力的作用使卫星的轨道成为椭圆形。

当卫星距离地球较远时,引力较小,卫星的轨道将更加接近圆形。

相反,当卫星靠近地球时,引力增大,轨道将变得更加椭圆。

2. 卫星轨道周期:引力还决定了卫星绕行一次所需的时间,即轨道周期。

由于引力相对较弱,卫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次绕行。

轨道周期可由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得出。

3. 卫星轨道高度:引力的大小与卫星与地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卫星的高度对引力有较大的影响。

较高的卫星轨道意味着较小的引力,并且卫星将绕行地球的时间较长。

三、实际应用中的卫星运行在现代科技中,卫星运行的应用十分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卫星应用:1. 通信卫星:通信卫星用于传输电视、电话和互联网信号等通信服务。

它们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这意味着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卫星可以保持相对于地面观察站的固定位置,从而提供持续的通信服务。

2. 气象卫星:气象卫星用于监测地球的大气和天气变化。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2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2
4、收集地面气象站、海洋自动浮标和设 置在无人值守地区的自动气象站所获得 的温度、压力、湿度等环境资料,常用 频段为401和468兆赫。
17
contents: 初步认识 专用系统 分类 气象卫星网络 结束
18
分类: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 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 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就其
运行轨道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即:“太阳 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同步气 象卫星”。
19
1、简介:
第一类是绕地球极地轨道运转,运行高度一般
在1000公里左右,运行周期约115分钟,由于
它是逆地球自转方向而与太阳同步,沿着太阳 早升晚落的方向运行,故称其为“太阳同步轨 道气象卫星”。
第二类即“地球同步气象卫星”, 地球静止气象卫
它携带的气象遥感器。
11
1、气象遥感仪器:
卫星遥感是指以人造卫星为传感器平台的观测 活动,包括对地观测和面向太空环境的观测卫
星遥感技术 气象卫星利用上述仪器设备对卫里云图的拍摄 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借助于地球上物体对太
阳光的反射程度而拍摄见光云图,只限于白天 工作;另一种是借助地球表面物体温度和大气 层温度辐射的程度,形成红外云图,可全天候 工作。
23
气象卫星网络:
世界天气监视网
24
世界天气监视网在业务体系上由下列三个系统组成:
① 全球观测系统(GOS)。
② 全球电信系统(GTS)。其任 务是收集和分发来自全球观测系 统的基本气象观测资料。
③ 全球资料加工系统(GDPS)。 主要任务是通过世界气象中心、 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 等机构,为各成员提供加工的 基本气象资料。
25
contents: 初步认识 专用系统 分类 气象卫星网络 结束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气象卫星是现代气象观测和预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它们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各类仪器,采集大气、云层、降水等气象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回地面,为气象部门和研究人员提供重要的观测资料。

本文将介绍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一、气象卫星的成像原理气象卫星通过在轨道上运行,利用其载荷搭载的各类成像仪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

这些成像仪器一般包括辐射计、红外线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等。

辐射计主要用于接收和测量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辐射。

红外线传感器则可以接收和测量地球表面和云层发出的红外辐射。

而微波传感器则用于接收和测量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微波辐射。

在成像时,气象卫星通过搭载的成像仪器对地球表面进行扫描,获得不同波段的辐射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解码后,可以生成具有不同颜色、亮度等视觉特征的图像。

这些图像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云量、云顶高度、降水情况等气象要素,为气象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气象卫星的数据传输原理气象卫星通过搭载的通信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回地面接收站。

这些接收站一般位于不同地区的气象观测站或者气象卫星控制中心。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卫星会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压缩和编码处理,以减小数据量,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气象卫星主要使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是卫星链路和地面链路相结合的方式。

卫星链路指的是卫星与地球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路,主要通过卫星间的无线电波传输数据。

地面链路则是指地面接收站与气象部门或气象卫星控制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路,主要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送。

三、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搭载各类成像仪器,气象卫星可以及时地监测地球上各个区域的云层、降水等气象要素变化情况。

这些观测资料为气象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首先,气象卫星可以提供实时的云图信息。

通过对云图的观测和分析,气象预报人员可以准确判断不同地区的云量、云团的形状和运动特征等。

卫星气象应用(复习)

卫星气象应用(复习)

第五部分卫星气象应用(杨云芸)气象卫星探测原理;气象卫星图像的识别;气象卫星图像上的云和天气系统第一章气象卫星的探测原理一、了解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基本特点)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基本)特点及互补性当卫星选择一定的轨道,则观测范围和区域就固定了。

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在固定轨道运行,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则卫星绕地球转一圈的同时,地球也相应地自西向东转过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卫星能周期的观测到地球上的每一点,实现卫星的全球观测。

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因此卫星每天总是在相同的时刻经过地球上同一地区的上空,也就是在每天相同的时刻出现在相同地区的相同方位上,这样的卫星叫做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是为了连续观测某一固定区域的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演变,特别是监视暴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灾害性的天气以及热带洋面和高原地区等资料稀少地区的灾害性天气。

两种卫星资料的结合运用,增加和丰富了观测的内容和范围,突破了单种资料的某些局限性,改进了天气分析的准确性,加深对各种天气系统的理解。

二、理解遥感、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的含义遥感:在一定距离之外,不直接接触被测物体和有关物理现象,通过探测器接收来自被测物体(目标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辐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类和识别的一种技术。

主动遥感:仪器接受由本身发射然后经被测物体反射、散射回来的电磁辐射,再根据仪器接收到的反射、散射电磁辐射特征来识别和推断目标物的特征。

被动遥感:测量目标物自己发射的电磁辐射或反射自然源(如太阳辐射)发射的电磁辐射来推测目标物特性,这种方式只需要能感应电磁辐射的接收系统。

三、了解电磁波谱及其划分电磁辐射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大气的热辐射和无线电辐射等,它的波长范围很广,从10-10μm 的宇宙射线到1010μm 的无线电波。

按电磁波的频率或波长将电磁波分为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波段,它们都具有电磁波所固有的特性,同时由于波长和频率的不同,还表现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波谱参见图3.1)。

气象卫星图象识别和运用

气象卫星图象识别和运用

MT-SAT 于 2005 年 2 月 发 射升空。左图
为 2005 年 4 月
12日北京时间 19时红外云图。
四 、气象卫星-观测内容
– 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 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
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 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 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 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
FY-2C, 2004年10月19日成功发射,是我国的第一颗 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目前在轨业务运行。
FY-2C: 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
FY-2D, 2006年12月8日成功发射。
FY-2C 于 2004 年 10 月 发 射 升 空。右图为 2004 年 11 月 20 日 北 京 时 间 11 时 至 11 时 25 分 多通道合成图。
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的比较
可见光云图上物象的色调决定于其返照率和太阳高度角, 红外云图上物象的色调决定于它的温度,所以这两种云图,有一 些外貌上相差很大,但也有些十分相似.
可见光云图与红外云图的比较图表
FY2-C星几种云图的分辨率
• 可见光图: 1.25公里 • 红外云图: 5 公里, • 水汽云图: 5 公里
可以获得云层以下的大气垂直温度分布和云中 的含水量。 气象观测专用系统还包括卫星所载的磁带机等数 据存贮装置和数据传输设备。
风云1号气象卫星
二 、气象卫星-发展史
• 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
1960年4月1日,美国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试验 气象卫星,成功地用电视摄像机拍摄了清晰的台 风云图。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时间内,全 世界共发射了116颗气象卫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 球性的气象卫星网。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
探测精度与分辨率
探测精度和分辨率是衡量探测效果 的重要指标,提高探测精度和分辨 率有助于获取更准确的气象信息。
数据处理原理
数据预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处理,以消除误差和异常 值。
数据处理算法
采用各种算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如云检测、反演 算法等,以提取所需的气象参数。
数据质量控制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瓶颈与突破
1 2 3
技术瓶颈
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有效载荷的技 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 靠性等。
突破方向
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有效载荷的 技术水平,以满足气象卫星观测的高精度和高稳 定性要求。
具体措施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成果 转化,提高有效载荷的性能和可靠性。
成本效益分析
01
02
03
成本问题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的成本 较高,涉及到研发、生产、 发射等多个环节。
效益评估
对气象卫星有效载荷的效 益进行科学评估,包括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 效益等方面。
优化成本
通过优化设计、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 式,降低气象卫星有效载 荷的成本。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
•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概述 •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的技术原理 •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的应用场景 •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未来展望
01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气象卫星有效载荷是指气象卫星 上用于探测地球大气、地表环境 等气象要素的仪器和设备。

气象卫星应用技术研究

气象卫星应用技术研究

气象卫星应用技术研究一、引言气象卫星是指专门用于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卫星,其在气象预报和应急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气象卫星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究气象卫星应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气象卫星的基本原理气象卫星利用其搭载的仪器和设备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和观测,是一种主动探测方式,其全球覆盖和高频率的观测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目前,气象卫星主要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高精度遥感探测技术气象卫星搭载的遥感设备可以对大气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速、云量和降水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利用多光谱图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气象数据。

2.卫星遥测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气象卫星与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联动,将卫星遥测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可以消除传感器漂移、噪声和误差等问题,提高气象数据的精确性。

3.数据传输和共享技术气象卫星可以利用全球卫星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对大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共享,提高气象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三、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细预报技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大气环境参数,可以实现针对性的预测,包括强降雨、台风、暴雪、大雾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预警和灾情评估。

2.预报模型优化气象卫星提供的实时气象数据可以被集成在数值预报模型中,通过对海洋、陆地和大气各个层次系统的高精度观测,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3.气象服务应用推广气象卫星技术可以应用于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军事等领域,为相关行业提供重要的气象预警和服务保障。

四、气象卫星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卫星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和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将成为气象卫星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多波段观测技术也将逐渐成为气象卫星的标准配置。

2.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提高气象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智能化分析水平,使气象卫星系统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小组成员分工:
组长: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演讲稿与PPT制作、演讲:
contents:
初步认识
专用系统
分类
气象卫星网络
结束
contents:
初步认识
专用系统
分类
气象卫星网络
结束
初步认识:
应用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
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气象卫星具有除
一般卫星的基本结构和部件外,还携带各类
遥感仪器,包括电视摄像机、红外探测仪、
射电探测仪、多谱段探测仪、气象雷达以及
数据传输设备。

保障系统: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

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

对于返回卫星,
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下面以1961年的TIROS卫星为例,讲解大致结构
组成:
这是日本的一个静止气象卫星,我们可以看到,气象卫星虽然构造各有不同,但它们多是用太阳能电池供
能的。

刚才提到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
专用系统对于气象卫星来讲主要由哪些呢?
contents:
初步认识
专用系统
分类
气象卫星网络
结束
专用系统:
气象卫星具有除一般卫星的基本结构和部
件外,还携带各类遥感仪器,包括电视摄
像机、红外探测仪、射电探测仪、多谱段
探测仪、气象雷达以及数据传输设备。

遥感器能够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
的可见光、红外与微波辐射,并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地面。

地面接收站再把电信号复原绘出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图片,进一步处理后就可
以发现天气变化的趋势。

气象卫星所提供的气象资料已被广泛用于日常气象业务、气象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

气象卫星的本领主要来自于它携带的气象遥感器。

1、气象遥感仪器:
卫星遥感是指以人造卫星为传感器平台的观测
活动,包括对地观测和面向太空环境的观测卫
星遥感技术
气象卫星利用上述仪器设备对卫里云图的拍摄
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借助于地球上物体对太
阳光的反射程度而拍摄见光云图,只限于白天
工作;另一种是借助地球表面物体温度和大气
层温度辐射的程度,形成红外云图,可全天候
工作。

详细来分常用的气象遥感仪器有三种:
②高分辨率红外分光计:它可以获得大气垂直温度分布和水汽分布。

①多通道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当对云层和大气扫描时,就能记
下云层和大气在各个波段可见光、红外、微波的辐射强度,通过转变处理后,就可以得到有用的大气参数。

得到可见光与红外的云图。

③微波辐射计:卫星仪器接
收来自地球—大气系统自身发射或
反射太阳的辐射,包括光学系统、
探测器、信号处理系统、输出装置
补充知识:气窗和大气吸收带太阳或地球-大气的辐射在大气
中传输时被大气中的某种气体所
吸收。

吸收随波长变化很大,在
一些波段吸收很强,在另一些波
段吸收很弱或没有吸收。

(如图
一)对辐射吸收很强的波段就称
为该气体的吸收带;吸收很弱或
没有吸收的波段称为大气窗。

图一
大气窗和大气吸收带在遥感中的应用:
辐射与大气和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辐射的发射、吸收和反射,这为卫星遥感地表和大气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例:卫星在大气窗区波段可以测量地面、云层反射或发射的辐射,从而可以得到地表、云面的反射特性或温度分布;卫星在吸收带测量,可以得到大气温度和成分。

根据测量的目的,卫星选择不同的波长间隔进行测量,这种波长间隔称做通道。

为更多地获取地面、云层和大气信息,目前卫星测量使用的通道很多。

2、数据传输:
1、气象遥感仪器获得的原始数据向地
面数据处理中心站传输,常用频段为
1700兆赫,数据传输速率较高,最高可
达28兆比特/秒;
2、气象遥感仪器获得的数据经卫
星上初步处理后,实时向地面发送
云图等气象资料,常用频段为137
兆赫和1700兆赫,数据传输速率较
低;
3、气象遥感仪器获得的数据经传
到地面作各种数据处理后,再通
过气象卫星向各地广播云图等气
象资料,常用频段为1700兆赫;
4、收集地面气象站、海洋自动浮标和
设置在无人值守地区的自动气象站所获
得的温度、压力、湿度等环境资料,常
用频段为401和468兆赫。

contents:
初步认识
专用系统
分类
气象卫星网络
结束
分类: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
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
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就其
运行轨道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即:“太阳
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同步气
象卫星”。

1、简介:
第一类是绕地球极地轨道运转,运行高度一般
在1000公里左右,运行周期约115分钟,由于
它是逆地球自转方向而与太阳同步,沿着太阳
早升晚落的方向运行,故称其为“太阳同步轨
道气象卫星”。

第二类即“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地球静止气象
卫星在赤道上35,880公里高处环绕地球。

它的轨道可以使它环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等,若在地面看,这种轨道上的卫星好像静止在
天空某一地方不动,故又称它为地球静止气象卫星。

2、分别进一步认识:
①极轨气象卫星(覆盖全球):也叫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倾角接近90°,围绕地球南北两极运行。

利用这种卫星可以进行全球观测,每天定时飞经同一地区上空两次。

极轨气象卫星可以为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云、辐射等气象参数,监测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研究全球生态与环境变化。

②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覆盖地球三分之一):它在赤道上空静止轨道上,,不断地向地面输送地球表面一个地区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图片。

在赤道上空均匀分布5个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就可对全球进行24小时全面观测,昼夜不停地提供全球云图资料。

可直观、及时、准确地测到天气系统的全貌。

contents:
初步认识
专用系统
分类
气象卫星网络
结束
气象卫星网络:
世界天气监视网
世界天气监视网在业务体系上由下列三个系统组成:
①全球观测系统(GOS)。

②全球电信系统(GTS)。


任务是收集和分发来自全球观测
系统的基本气象观测资料。

③全球资料加工系统(GDPS)。

主要任务是通过世界气象中心、
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
等机构,为各成员提供加工的
基本气象资料。

contents:
初步认识
专用系统
分类
气象卫星网络
结束
结束:
有了每个卫星携带的专用仪器和整个
全球观测系统的配合,我们的气象卫
星才能为我们各行各业的研究与预报
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